0

端午节的各种别称热门20篇

浏览

7523

文章

26

篇1:端午节还有哪些名字 端午节有什么别称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还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名字

端午节还有哪些名字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据统计,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端午节的名称最多,达二十多个。其中,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端午节的别称还有哪些

全文共 1803 字

+ 加入清单

2022年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人们也迎来了难得的三天小长假,终于可以从枯燥的学习生活和紧张的工作中暂时抽身,那么关于端午节的别称你们知道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年端午节的别称还有哪些,欢迎参阅。

端午节的由来

我们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起源于中国古代,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加入纪念多位中国历史人物的内容。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在每一个地区的说法都是有所不同的。

端午节的别称还有哪些

1、粽子节:自古以来,吃货从来不会缺席,提到端午就想到粽子,因此也就有了这个直截了当的名字咯。

2、端阳节:午为“阳辰”,午月中的第一个午日,这一天时为仲夏,也是登高踏青的好天气,因此也有“端阳节”之称。

3、龙舟节:端午节也是上古时代,先人以龙舟竞渡的形式祭祀龙神的节日,来源于部族的图腾祭祀。

4、正阳节:端午节从中国传入到越南以后,在越南,五月初五就称为“正阳节”。

5、屈原日:端午也是纪年屈原在这一天投江的日子,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因此也有屈原日之称。

6、解粽节:这源自于端午的小游戏,端午食粽,粽叶长短各不相同,解下粽叶长者为胜,因此有“解粽节”之称。

7、夏节、五月节:这个名称就与端午的时节密切相关了,五月五日为仲夏之日,过后气温上升,因此得名。

8、重午节:古时以天干地支为纪年,端午节最初为干支历的五月五日,第五月即为“午”,双午为之“重”,因此端午节也称“重午节”。

9、端礼节:在湘南地区,五月五日,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挂上艾叶,驱除蚊虫,洗礼身心,古代因蚊虫而感染疟疾的几率非常高,而且难以医治,古人相信这样可以驱除疾病,安全度过夏季。因此端午也称端礼。

10、五黄节:古时,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以外,还有食五黄的传统,即: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黄酒。因端午一天,阳气至盛,天气闷热,气血不畅,因此食五黄调顺理气,健脾润肺,让心脉畅通。

11、龙日节:龙日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称呼,与龙舟有关,最开始端午节是源于吴越部族纪念龙神的日子,龙是吴越的部族图腾,而仲夏五月五日,既是苍龙飞天的时节,苍龙主火,次日阳气鼎盛,因此也被称为龙日节。

12、沐兰节:端午时为仲夏,也是热病高发的一个季节,而端午也是一味中草药,沐浴可去湿除热驱邪

13、浴兰节:民间有用端午草沐浴的风俗,因此端午又称“浴兰节”。

14、菖蒲节: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民间风俗,菖蒲被认为有驱邪镇宅的作用,古时端午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挂上菖蒲,以求福泽平安。

15、躲午节:古时少数地区,认为五月为不祥之月,因此在端午这一天,父母都会把家中孩童送至远方亲戚躲避灾厄,因此称“躲午”。

16、地腊节:道教学术中,一年分为五腊,五月五日即地蜡,《赤松子章历》“五月初五名地腊,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在道教学说里,腊日属良辰吉日,适合祭祀先祖,以求去福报平安。

17、当五汛:当五汛这个别称,是从古代沿海城市流传下来的,在现代上海地区,还保留着这个对端午的别称,五月当午,潮汐高涨,因此这个名字也保留至今。

18、女儿节:“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往日出嫁的女子在这一天都会纷纷回娘家探亲,因此端午节也称“女儿节”

19、天医节:古人以天医节祭奠黄帝、岐伯,相传黄帝询问岐伯,因此有了医术,中医也有“岐黄之术”的别称,这一天,民间会用露水和朱砂混合,点于孩童的额上或腹部,用以驱邪祈福之意,后来到端午也有这样的习俗,这个名字也因此成为端午的别称。

20、天中节:《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而端午传到日本,也被成为“男儿节”,因此天中阳气旺盛,因此得名。

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吃粽子:食粽子是中国人一个传统的习俗,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放在锅中煮熟。以前在读书的人吃包裹着枣的粽子,叫“枣粽”与“早中”谐音,意味着早中状元。赛龙舟:讲贤臣屈原投江后,许多人划船追赶着去拯救,追赶到洞庭湖时没有了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借划龙舟来驱开散江里的鱼,不让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样赛龙舟也就成了一种端午的习俗。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主要是避邪驱瘟的,香囊中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用丝布包裹着,也有着驱逐五虫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端午节的名称由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别称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名称由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的节日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传统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全文共 1980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与粽子密不可分,从古便有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等等一些国家,而且深受各国的喜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端午节别称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发展过程

根据史记记载,战国末期之时,春秋楚怀王大臣屈原,倡导以贤能而为之,举国之强劲,富国强兵,联齐抗秦。但遭到了贵族等人的强烈反对,致使屈原失去职位,被赶出都城流放。在流放的途中,他写出了诸多诗篇,但于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屈原爱国之心强烈,于5月5日在汨罗江写下绝笔作,后抱石自尽。后百姓闻讯而至,划船捞救,但最后无果。为寄托内心哀思,人们在江河之上荡舟,发展成为如今的龙舟竞赛,而百姓又害怕江河之中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便把江米团投入江中,形成了之后吃粽子的习惯。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传统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当五汛: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赶邪佞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的含义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消灾的美好的愿望。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1、赛龙舟

端午节赛龙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来驱赶霉运,带来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全文共 1812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并且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但很多人对于这个节日并不是很了解,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关于端午节的别称,欢迎参阅。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1、食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2、挂艾草和莒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莒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3、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端午节的由来

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不过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在端午节的这一天有很多的活动,比如说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还有就是吃粽子,不同的地方习俗也是有差别的。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1、粽子节:自古以来,吃货从来不会缺席,提到端午就想到粽子,因此也就有了这个直截了当的名字咯。

2、端阳节:午为“阳辰”,午月中的第一个午日,这一天时为仲夏,也是登高踏青的好天气,因此也有“端阳节”之称。

3、龙舟节:端午节也是上古时代,先人以龙舟竞渡的形式祭祀龙神的节日,来源于部族的图腾祭祀。

4、正阳节:端午节从中国传入到越南以后,在越南,五月初五就称为“正阳节”。

5、屈原日:端午也是纪年屈原在这一天投江的日子,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因此也有屈原日之称。

6、解粽节:这源自于端午的小游戏,端午食粽,粽叶长短各不相同,解下粽叶长者为胜,因此有“解粽节”之称。

7、夏节、五月节:这个名称就与端午的时节密切相关了,五月五日为仲夏之日,过后气温上升,因此得名。

8、重午节:古时以天干地支为纪年,端午节最初为干支历的五月五日,第五月即为“午”,双午为之“重”,因此端午节也称“重午节”。

9、端礼节:在湘南地区,五月五日,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挂上艾叶,驱除蚊虫,洗礼身心,古代因蚊虫而感染疟疾的几率非常高,而且难以医治,古人相信这样可以驱除疾病,安全度过夏季。因此端午也称端礼。

10、五黄节:古时,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以外,还有食五黄的传统,即: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黄酒。因端午一天,阳气至盛,天气闷热,气血不畅,因此食五黄调顺理气,健脾润肺,让心脉畅通。

11、龙日节:龙日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称呼,与龙舟有关,最开始端午节是源于吴越部族纪念龙神的日子,龙是吴越的部族图腾,而仲夏五月五日,既是苍龙飞天的时节,苍龙主火,次日阳气鼎盛,因此也被称为龙日节。

12、沐兰节:端午时为仲夏,也是热病高发的一个季节,而端午也是一味中草药,沐浴可去湿除热驱邪

13、浴兰节:民间有用端午草沐浴的风俗,因此端午又称“浴兰节”。

14、菖蒲节: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民间风俗,菖蒲被认为有驱邪镇宅的作用,古时端午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挂上菖蒲,以求福泽平安。

15、躲午节:古时少数地区,认为五月为不祥之月,因此在端午这一天,父母都会把家中孩童送至远方亲戚躲避灾厄,因此称“躲午”。

16、地腊节:道教学术中,一年分为五腊,五月五日即地蜡,《赤松子章历》“五月初五名地腊,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在道教学说里,腊日属良辰吉日,适合祭祀先祖,以求去福报平安。

17、当五汛:当五汛这个别称,是从古代沿海城市流传下来的,在现代上海地区,还保留着这个对端午的别称,五月当午,潮汐高涨,因此这个名字也保留至今。

18、女儿节:“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往日出嫁的女子在这一天都会纷纷回娘家探亲,因此端午节也称“女儿节”

19、天医节:古人以天医节祭奠黄帝、岐伯,相传黄帝询问岐伯,因此有了医术,中医也有“岐黄之术”的别称,这一天,民间会用露水和朱砂混合,点于孩童的额上或腹部,用以驱邪祈福之意,后来到端午也有这样的习俗,这个名字也因此成为端午的别称。

20、天中节:《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而端午传到日本,也被成为“男儿节”,因此天中阳气旺盛,因此得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女儿节是不是端午节的别称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女儿节是端午节别称,根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户户都开始给家里的女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在头上带一支石榴花簪,在端午节中午之前,大家就都会去天坛。这样做在当时认为是在避五月的毒,是为家中的女孩子祈求健康的一种仪式。

出了天坛以后,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也不会区分男女了。即便家中的女儿已经长大嫁人,在端午节这天也要回娘家和父母一起过节,因此,端午节也叫女儿节。

另外,端午节被叫女儿节,还表现在姻亲交往中。在姻亲关系中,订婚的男方要给岳父家送节礼,如果双方准备的是在下一个端午前结婚,还要送正式的大礼。同样,已婚的女儿也要带着礼物回娘家,带着幼儿,称为“多端午”,娘家也会给女儿回礼,一般有夏令衣服、扇子等。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主要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五彩丝缠手足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端午节还有哪些别称

全文共 1323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我国传统节日叫法最多的节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端午节还有哪些别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

一说端午起源于春秋时,为纪念晋人介子推。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晋文公)曾落难逃亡,介子推跟随。没有食物了,介子推割自己的股肉煮食予重耳。重耳复国后,赏赐随从,介子推独无所得,与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重耳请他出山,他终不肯出。于是重耳烧山,介子推抱木而被烧死。于是重耳为纪念他,规定晋国以五月五日为寒食(不用火)之节。

东汉邯郸淳《曹娥碑》则说,端午节是起源于吴人纪念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于吴,反被吴王夫差杀害,抛尸于江,灵魂不死,化为钱塘江江涛之神。故吴越人民以其死之“五月五日”为纪念节日。

《会稽典录》则记浙人之俗,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汉代之孝女曹娥:“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为纪念曹娥,乃称端午为“女儿节”。

但是流传影响最广的,自然还是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此说始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传说归于传说,史料记载还是有其可考性。赛龙舟最早当应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其实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那时候的古人,在急鼓声中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进行竞渡游戏,娱神乐人。这是一种祭祀仪式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龙舟竞渡游戏是熟习水性的南方人发明的,之后才渐渐传入北方。

龙在传说中是能够呼风唤雨的神物,是南方稻作民族的文化崇拜图腾。人们在祈祷风调雨顺的时候,往往就是对龙进行祷告。稻作民族的生活,与龙的寓意息息相关。所以龙舟竞渡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竞技运动,它的背后还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及团结协作奋进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还有哪些别称

1、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2、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3、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4、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5、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6、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7、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8、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端午节节日别称有什么

全文共 1044 字

+ 加入清单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那么,它还有什么相关的别称吗?下面小编给你介绍一下端午节的别称还有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节日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节日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1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2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3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上记载着:“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4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5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6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7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8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其他别称简介

全文共 2153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别称简介

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据《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据《宛署杂记》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返回目录

端午节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返回目录

端午节的习俗

挂草药,挂艾草、菖蒲、榕枝。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划龙舟,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钟馗执剑祛邪图,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

斗草,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

〈〈〈返回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端午节的名称有哪些 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名称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

端午节的名称有哪些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据统计,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端午节的名称最多,一共有二十多个。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_端午节又被称为什么节

全文共 1570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前的旧习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过端午节,它是纪念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有哪些别称,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天中节

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故名。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

重午节

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

龙舟节

龙舟竞渡最早是古代南方先民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方先民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舟船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故称龙舟节。端午扒龙舟后来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也十分流行。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龙节

上古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龙的节日”。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称浴兰节。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菖蒲节、艾节

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

躲午节

五月,古时北方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一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

1、因为端午节是一个忌日,所以不能说端午节快乐。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做端阳节。从2008年开始就被列入了国家规定节假日。人们会在这天吃粽子,赛龙舟以及在门廊上挂上艾草。这些传统节日庆祝方式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

2、其实据历史记载,端午节这天不仅仅只有屈原投江自尽,还有伍子胥也被投入了钱塘江。所以这一天应该是严肃悲痛的一天,并不是一个用来互祝快乐的节日,和清明节异曲同工。非遗专家也建议大家可以在这天互助安康,这样也许更符合该节日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传统端午节的别称又称什么节

全文共 4981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真的会非常热闹,我们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端午节的别称又称什么节,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适合送什么

1、传统的端午节礼物——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人们在端午节前包粽子,在端午节把粽子作为端午节礼物互相赠送,分享粽子,欢度端午,迎接岁序转夏。粽子作为端午节员工礼品不仅能恰到好处还体现了节日特色,是端午节礼物的首选。

2、自由选择的端午节礼物——礼品卡、礼品册

端午节礼物除了传统的粽子、水果、蔬菜等些食品外,还可以选择一些现在最流行的端午节礼品册、端午节礼品卡,这些高端的产品纯粹把产品的选择权交给了你的受礼对象自己,你也不用担心你所选得产品是不是会不喜欢。

3、温馨的端午节礼物——花卉

端午节礼物还可以送花送情意。在这个纪念屈原的节日里适合赠送的花卉有:剑兰、龙船花、文心兰、黄百合。剑兰的花语:避邪镇灾、性格坚强;龙船花的花语:争先恐后;文心兰的花语:快乐;黄百合的花语:快乐、喜庆。这些花卉美观而富有正面寓意,较适合作为端午节礼物赠送外籍员工或是年轻时尚的员工。

4、实用的端午节礼物——生活用品

端午节礼物还可以实用生活用品作为端午节员工礼品,也是较普遍的单位员工端午节礼品。例如家庭装的洗浴用品,粮油等,还可以赠送家纺、小家电等,一些特产食品类的也可作为端午节员工礼品。

5、民族特色的端午节礼物——民间工艺品

亲戚朋友是跟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人了,对于我们的这些朋友,端午节除了送粽子外还可以送一些有特色的小礼品,如香包、香囊等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虽然礼物很小,但是一般都很小巧精美,最重要的是不是很贵,像端午节这种大节,相互拜访一下,更能加深彼此间的情谊,使相处更融洽。

6、健康的端午节礼物——茶礼

端午节礼物粽子是首选之外,端午节员工礼品还可送茶送健康。我国古代北方人们喜欢端午采集嫩树叶等制成茶叶,端午喝茶,有益健康,且端午吃粽子多油腻易积食,喝茶可以促进消化、减少油腻感。茶作为赠予端午节礼品,既上档次又实惠。

传统端午节的别称又称什么节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当五汛: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赶邪佞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送礼有什么技巧

端午节送礼给亲戚朋友

亲人朋友是我们最熟悉最亲的人,在端午节我们可以选择送粽子,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先清楚亲人朋友的口味爱好,然后再选择送什么馅的粽子。或者,我们可以送礼品卡和购物卡,礼物不在贵重,而是在于这份情谊。

端午节送礼给长辈老人

对于老人来说,健康是最首要考虑的。端午节是在夏季,我们可以选择送保健品或者茶类礼品,比如花茶、铁观音等等。对于长辈老人来说,我们的这份孝心是最重要的。礼品无需贵重,拥有这份孝心足已胜过千金。

端午节送礼给女性朋友

送给女性朋友的小礼物可以是精美好看的物品,比如端午节的传统礼物——小巧精致的香囊。或者一些可爱的小东西比如可爱的杯子、精致的水晶饰品。

端午节送给同事同学

送给同事和同学的礼物,无需太讲究华丽贵重。可以选择送水果或者家乡的土特产。过于贵重的东西反而可能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平凡却充满人情味的礼物是最好的选择。

端午朋友圈祝福

1、万水千山粽是情,一声问候送给您!偶尔的繁忙,不代表遗忘。端午节的到来,愿你心情舒畅,端午节的问候,和粽子一起送上;祝端午节快乐!

2、端午的粽子香,端午的粽子甜,端午的祝福送心间;端午的粽子黏,端午的粽子满,端午的问候不会晚。端午节假期到,祝你假期快乐,好运连连,幸福绵绵!

3、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到了,一句很真的问候,吉祥如意,一声很浓的祝福,幸福安康,采一片清香的粽叶,包一颗香甜的粽子,装入这条真情,祝你端午节安康!

4、偶尔的繁忙,不代表遗忘。端午节的到来,愿你心情舒畅,端午节的问候,和粽子一起送上;所有的关心,凝聚成这条短信,祝端午节快乐!

5、花开花落又一季,日出日落又一天。变换的是世间景象,不变的是心中挂牵。端午节临近,我的问候抢个先。发出的是文字,编辑的是诚意,收到的是惊喜,读出的是心欢,打开的是好运,储藏的是幸福。在此祝所有家人合家庆团聚,万事都顺达,幸福到永远!

6、一声轻如龙舟的问候,泛起我的惦记;一株暗香四溢的艾草,传递我的情意;一笼香甜圆润的粽子,包裹你的幸福;一杯浓郁甘冽的雄黄酒,敬祝你春风得意,端午佳节,愿你事业像龙舟一样竞技,家庭像艾草一样温馨,幸福像粽子一样香甜,生活像美酒一样惬意!

7、锄禾在端午,汗滴和下土。为了盘中餐,生活不怕苦。朋友送祝福,清凉能解暑。事业展鸿图,机会不胜数。健康心中驻,快乐不迷路!端午快乐!

8、咬你一口,清香依旧。咬你两口,全身自由。咬你三口,幸福永久。咬你四口,完了,我想你想的太投入吃粽子咬到了手。端午节安康哦。

9、端午节,可将吃剩粽叶包在手机上,放到水里略煮,这样不仅废物得到有效利用,而且会使手机更漂亮,最重要的是打电话时能闻到粽子味。哈哈端午节安康!

10、又到端午节,又闻粽飘香。糯米加红枣,穿上艾叶衣。扎个红腰带,漂亮又大方。洗个热水澡,清爽又宜人。端午送祝福,实惠又吉祥。端午节安康。

11、有时候我忙,有时候我忘;有时候我累,有时候我懒!但如何我也会想的起来想你,想你这个好伴侣!记住:你微笑时我的世界也微笑,祝端午节安康!

12、糯米粘,蜜枣甜,怀念无声润心田。艾草香,菖蒲扬,思念连连满胸腔。龙舟舞,粽叶绿,祝福绵绵入心湖。屈原事,古今情,传统节日文明凝。端午时节到了,愿你快乐。

13、逢年五月五,糯米加祝福!龙舟飘过江,祝福到你家!一条短信一段情,一声祝福一份牵挂!朋友,端午节到了,别忘了提醒身边的人吃粽子啊!

14、不管在路边海边天边,好运一直陪在你身边;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我会一直给你最暖的关怀,愿你成为世界上最开心最幸福的人!端午节安康!

15、五月初五,恰逢双五,双倍祝福,平安端午:粽米粘粘,好运连连;粽叶清香,好事成双;粽子香甜,福喜双全。朋友,端午节到了,祝你健康快乐!

端午民间主要习俗

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黏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最早的粽子是“筒粽”,至于后来人们用芦叶包粽子,传说是由于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叫区曲(或谓欧回)的人梦遇一个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它用芦苇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蛟龙是怕芦叶和五彩丝的。”自此以后,便有了角黍。

悬钟馗像

钟馗的作用类似于门神,其画像常被用于驱鬼避邪。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官,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名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赶邪佞魔。

赛龙舟

端午竞渡,本来是水乡训练水师的遗风。沉湘东吴,赛龙舟的规模,全国最为盛大,胜事流传,史不绝书。若是追究其意义,则大都在于凭吊忠臣孝女。相传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泪罗江而死,楚国人为之哀痛,于是争划舟揖前去捞救。《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泪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为竞渡之戏。迅揖齐驰,掉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安徽巢县本是楚国旧地,现在还存有竞渡庙,其中塑有屈原像,称为三间祠。在每年五月一日,将屈原像迎谙到船上,击鼓奋揖,踊跃争先,竞赛龙舟,直到五日才结束活动。

挂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把菖蒲、艾叶挂在门边以避邪驱瘴。据说用菖蒲做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而尤以初五最恶,连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悬艾叶和菖蒲。农历五月是酷暑炎热将临之际,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时。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是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饮雄黄酒

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故端午节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饮雄黄酒的习俗,至于儿童,长辈则将雄黄酒涂于其脸上或身上以驱虫除秽。事实上,雄黄是一种有毒矿物质,外用可以消毒杀菌,但如果直接饮用则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挂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也有说五色是代表五条龙)。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采药、翻药

这是端午节最普遍的民间活动,不管南方、北方,无论汉族或少数民族都很盛行。旧时,这天天还没亮时就纷纷出外采药,特别是乡村,更是倾家出外。在端午中午时,家家制作以雄黄、大蒜为主的药物,而医家则在这天熬膏药、制丸药、采蟾酥。连帝王、士大夫阶层也复如此。唐宋时期极盛,御药院等机构即于端午采蟾酥,后历代如此。居住在祖国边睡靖西县的壮族人民,这天扶老携幼游药市,说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药气,能祛病延寿。东北地区的朝鲜族采药风气更盛,几乎家家户户要熬制益母膏等常备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端午节的各种别称

全文共 2840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的众多美食中,艾馍馍很受欢迎,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各种别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禁忌有什么

一、躲午习俗

农历五月五端午节,民间认为这一天不吉利,有“躲午”的习俗。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家家都在门旁插艾蒿以驱避邪秽,小孩身上要佩戴棉布缝制的狗、小人等,这些东西要小心保护,忌讳丢失,否则年内将有灾难。躲过端午之后,要将所佩戴的东西扔到水里,以祛除灾祸。

二、阳刃之日,毒气攻身。

此日为五月初五,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实际上的羊刃日,这个农历的五月,阳刃为凶,本来就是所谓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称为“毒日”。而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何况这个时节,也是毒虫坏虫肆虐猖獗的时候;故这一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或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

三、祭祀之日,阴气伤身。

端午节的一个最重要最普遍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有的地方还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就象给死人上坟一样,而剩下的则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祭祀供品。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故此日也象清明节一样,人为制造出很强的阴气,而这些阴气,与阳气一样,也会伤害心理与身体比较弱质的人;如抑郁寡欢,心情不好,身体痛苦等等。故端午节这天,是诸事不宜的,更不适合上任、搬家、动工、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也不适合参加娱乐活动等,而归宁父母,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确的选择。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各种别称

国画《端阳佳节》。端阳节是端午节的别名之一。也许您还不知道,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人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理解。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的传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禁忌

●忌吃娘家粽子

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否则,就会倒大霉。有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人们认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祟的习俗。

●儿童戴的香包忌丢失

在北方一些地区,小孩子有端午佩戴香包的习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的,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忌恶日

由于自古人们认为农历五月为“恶月”,农历五月初五的“重五”更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这天又有“躲午”的习俗,即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脱灾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端午节的别称

全文共 228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又称什么节?关于端午节的别称,据统计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想知道端午节最有趣的别称是什么吗?现在,跟着小编,来了解了解!

端午安康|端午别称知多少

端午别称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全年四大节之一。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那么,今日与大家分享一些常用而且有意思的别称,透过别称让你更加了解端午节,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有趣的端午节别称,你知道几个?

龙子节

这是著名学者闻一多在《端午考》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四五千年以前吴越民族奉神龙为图腾,自认为是龙子龙孙,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节日,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这就是说,龙节或称龙子节,不是端午的别称,而是端午节的本名,端午的起源来自于少数民族的龙图腾祭祀日。赛龙舟也不是为纪念屈原,而是早在屈原以前就已存在了的活动。此观点今已被学界所普遍接受。

粽子节

在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节日习俗,无论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会在这一天吃粽子。根据历史的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粽子就出现了,到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为“粽子节”。另外,古人端午吃棕子的时候,还有比较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端阳节

端午节之所以又叫做端阳节,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是阳数,所以又叫做端阳。还有一种说法出自于《荆楚岁时记》,据其中的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而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另外根据古人用十二地支对应月份的说法,“午”属十二支,而农历五月为午月,午又和五同音,而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五五相重,所以端午节又叫“重午节”,而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浴兰节

据梁宗镶《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因为端午节正值仲夏期间,是皮肤病多发季节,所以古人在端午节的时候非常重视五月五日的洗浴。古人会去山上将兰采来,回家煮汤,用以洗身。还有一些喜欢将兰、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等,放在香包里面佩在胸前,驱邪避虫。

菖蒲节

古人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到了端午节这天,五毒尽出,五毒分别是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因此,端午节多为驱邢避毒的习俗,例如说:门上悬挂菖蒲、插艾草、喝雄黄酒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菖蒲节”。

女儿节

端午节之所以叫女儿节,据说是为纪念杰出女政治家武则天。传说她的母亲在端午节这天在江边遇到金龙,然后怀上并生下她的。而大家为了纪念在这天诞生的这位杰出女性,每逢端午节都要她们移舟江潭,载歌载舞,翼求金龙再现、再感龙孕、再多生出几位为天下妇女扬眉吐气的女豪杰来。这一习俗沿袭于今,这便是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广元女儿节”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

:“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

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

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

“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

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五)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端午节别称有哪些?有什么说法?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别称有:粽子节、端阳节、龙舟节、正阳节、屈原日、重午节、龙日节、菖蒲节、女儿节、夏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一词,与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同时纪年、月、日、时)有关,按“干支”纪月法,五月为“午月”,“端”字有始、正的意思,因此“端午”即“正午”、“正阳”。

粽子节:因为端午节吃粽子,对于吃货来说这种事情肯定不会缺席,因此这个名字从诞生开始,就被人们普遍的认知。

端阳节:五月中的第一个午日,因五月也是午月,这一天是仲夏,天高气爽,是适合出门踏青的好天气,因此又被称为“端阳节”。

龙舟节:相传是由越王勾践以嬉戏和娱乐的模式训练军队,击败了吴国,为了庆祝越国的胜利,后来就演变成了端午这天赛龙舟。

正阳节:端午节传入越南,按照越历的五月初五定为越南端午节,被越南人称为“正阳节”。

屈原日:为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百姓在每年的端午这一天将粽子投入江中纪念屈原,同时将这一天定为“屈原日”。

重午节:因为端午节是五月五日,按照古人的说法,双午为“重”,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为“重午节”。

龙日节:这个与龙舟有关,龙是古代吴越部族的图腾。在易经上,五月五日这一天是苍龙飞天之日,表示阳气鼎盛之意。

菖蒲节:菖蒲在古代被认为有镇宅的作用,可以驱除邪气,因此古代人在这一天挂上菖蒲,求保平安。

女儿节:在古代,端午这一天的时候,出嫁的女子都会回娘家,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女儿节”。

夏节、五月节:五月五日这一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仲夏之日。这天之后,气温开始上升,因此得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别称主要包括:

1、端阳节: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人们主要是用天干地支来纪年,因此人们就将其称之为“端阳节”;

2、重午节:在一些地方,人们将端午节叫做“重阳节”以及“五月节”;

3、龙舟节:由于在中国南方等地区,在端午的时候,要进行赛龙舟等活动,因此就将其称之为龙舟节;

4、浴兰节:端午的时候,天气比较暖和,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泡澡,因此也将其称之为浴兰节;

5、当五汛:在上海、靠近杭州湾北岸的地区,人们喜欢将其称之为当五汛,这主要是根据方言演变而来的;

6、解粽节: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喜欢边吃边做游戏,人们,人们会将粽子解开,看谁的绳子比较长;

7、女儿节:在端午的时候,不管是出嫁还是没有出嫁的女儿,都会到街上游览观玩;

8、端礼节:在这天,湘南等地区的人们就在这天用艾草洗涤身体,因为他们认为经过艾草的洗涤能够安全的度过夏季。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端午节的别称是什么

全文共 1255 字

+ 加入清单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那么关于端午节的别称你们知道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端午节的别称,欢迎参阅。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

开头、初始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书中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以“端”来称呼,如称“端五”,也即“初五”。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别称是什么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全年四大节之一.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端午节的别称,欢迎阅读。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午节的别称: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端午节的别称: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午节的别称: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端午节的别称: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端午节的别称: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端午节的别称: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端午节的别称: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全文共 1471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那你们知道关于端午节的别称还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年端午节的别称,欢迎参阅。

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还有一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曹娥碑》)。后世遂划龙舟,作救伍员状。

不同地区的人们还付予了赛龙舟不同的寓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和时间都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数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基本简介

端午节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_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_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

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_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五)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2]……”据此,自_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端午节又叫什么节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又叫做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共有二十多种别称

端午节又叫什么节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故又称龙舟节。再就是,因为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故得名“天中节”。

而在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