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火德公宗祠(最新20篇)

浏览

275

文章

644

篇1:歙县方氏宗祠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歙县方氏宗祠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歙县方氏宗祠(敦本堂、爱敬堂)位于歙县杞梓里镇,时代为明清。

歙县方氏宗祠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杞梓里镇:杞梓里镇位于歙县旱南,徽杭高速公路横贯其间,东连清凉峰,南滨千岛湖,北接大障山,交通便捷,是歙南主要经贸集散地之一,著名理财家、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王茂荫的故里。镇域面积158平方公里,辖32个村,9912户,3.3万人。这里山青水秀,物华天宝,民风纯朴。盛产山核桃、菊花、茶叶、金丝琥珀蜜枣等土特产, 拥有万亩山核桃基地、万亩贡菊花基地、万亩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嵊州马氏宗祠

全文共 200 字

+ 加入清单

嵊州马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马氏宗祠位于浙江省嵊州市显潭乡举坑村。是一处晚清时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坐东朝西。合式,依次为门厅、戏台、正厅。戏台两侧有厢楼。正厅五开间,面宽21.60米。门厅、正厅、檐廊船篷轩,花篮式悬柱,檐枋、牛腿雕刻精致。戏台单檐歇山顶,藻井以24组斗拱分十层螺旋式收缩至顶,四周配以木雕图案。为嵊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代表着家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南村周氏大宗祠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南村周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村周氏大宗祠位于白云区太和镇南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2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东侧相邻建筑西墙线,南至相邻建筑北墙线。西从文物本体外延5米,北从文物本体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蟠龙中街东边线,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25米,西至宗祠西侧广场西边线,北至宗祠西侧广场北边界一线。

太和镇:太和镇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中部、广州市几何中心,是广州市15个中心镇之一。2004年6月白云区镇级行政区划调整后,该镇辖原太和、龙归两镇,共21个村民委员会(258个农村经济合作社)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土地面积155.37平方公里,总人口12.05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7.1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4.92万人。此外,还有旅居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约2万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丁家溪刘氏宗祠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丁家溪刘氏宗祠为碧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丁家溪刘氏宗祠。位于瓦屋乡丁家溪村西200米处,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0平方米,坐南朝北,整栋建筑依山临河而建,由戏楼、东西厢房及正殿组成,四周为青砖封火墙,正殿两端为云跌式马头墙。西楼两侧厢房前为硬山式青瓦,戏楼前院由方形石板铺成,南北长8.2米,东西宽13米,以“八”字形五级石阶而上是正殿,面阔三间,前廊栅栏,月梁上有精美的图案,两次间后檐山墙上清嘉庆年间记事碑一通,为黔东祠堂建筑的典型之作。

丁家溪村:丁家溪村位于瓦屋乡的东大门,距铜仁市区36.5公里、乡政府3公里,东与湖南省麻阳县尧市乡柑桔坪村相连,南与湖南省麻阳县拖冲乡沟水溪村相交,西与司前村相邻,北与漾头镇黄家寨接壤。全村区域面积20.2平方公里,辖铜锣坳、蛇田、茶园坡、苗冲、罗水田、银田坳、丁家溪一、二、三组、店边等10个村民组、276户、120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5‰。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龙川胡氏宗祠

全文共 1071 字

+ 加入清单

龙川胡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川胡氏宗祠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瀛洲乡大坑口村。龙川胡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祠内装饰以各类木雕为主,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称,龙川也是原国家主席-同志的祖居地。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川胡氏宗祠位于古徽州的发迹地--绩溪,绩溪古属徽州,文风鼎盛,宗祠建筑遍布。龙川胡氏宗祠为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清朝红顶商人胡光镛的族祠,宗祠坐北朝南,前后3进,占地总面积1271平方米,以山带水,气势飞动,有"徽派木雕艺术宝库"之称,有关专家赞誉它是中国古祠一绝。

龙川胡氏宗祠前是一个约100平方米的广场,房屋场基和广场的场地、阶挥、栏杆全用清一色的花岗石砌成。前进是座22米宽的高大门楼,门楼前后两向各有六根石柱,五根月梁和四根方梁,结构严谨,布局匀称。方梁梁面雕刻精致图案,中间前一根为"九狮滚球遍地锦",后一根是"九龙戏珠满天星"。两旁木梁雕刻均为戏文人物。门楼后面为天井,也是用花岗石铺成。20根石柱同20根月梁衔接,排列在天井四周,擎起东西两廊和前中两进的南北房檐。

过天井是中进,为祠堂正厅。由14根围粗达166厘米的银杏树圆柱架着大小19根冬瓜梁构成。每根屋梁两端皆配有椭圆形梁托,梁托上雕有彩云、飘带,中间分别楼成龙、凤、狮、虎。梁间悬挂层层云朵,楔上镶嵌片片花雕,连梁钩(挂灯用)都衬以刻有蟋龙、孔雀、水仙花、万年青等动植物形象的钩托。

正厅两侧各为高达丈余的落地窗门,每扇窗上截有镂空花格,下截是平板花雕,内容以荷为主体,间以水禽。正厅上首也是一排落地窗门,花雕画面以鹿为中心,衬以山光水色,竹木花草。后进是寝室,上下两档,中隔一个狭长的天井。寝室窗门雕刻的全是花瓶,采用浮雕和浅刻技法。窗门中间的小片花板上,分别楼刻着八仙道具、文房四宝、书案画卷、圆椅条桌等,小巧玲珑,立体感强。

据历史记载,龙川是坑口村的古称。坑口村前有龙须山,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故称龙川,后人认为小溪(又称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畅溪,故改为坑口,这个传说至今仍在百姓中流传。龙川胡氏宗祠宗祠是古徽州聚族统宗,维护宗族的建宗法制的产物。对现今说已失去它的作用和意义,但它的木雕艺术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历史文物来研究有它特有的考古和观赏价值。尤其是它的木刻花雕独树一帜,形成自有的艺术风格,可谓木雕艺术的一颗"明珠","古祠一绝"的含义也就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东岐黄氏宗祠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东岐黄氏宗祠为马尾区文物保护单位。

东岐黄氏宗祠位于福州市郊亭江镇东岐村。始建于清康雍年间,乾隆、光绪扩建、续建,民国19年又修葺祠内,改造祠埕。祠坐北向南,木构,宽21米,深28米,总面积588平方米。前用平墙,石框版门双开,庭院前施屏门,三面回廊连结祠堂厅。厅堂面阔三间,抬梁减柱,进深用七柱,穿斗式构架,

双坡顶,两山用鞍式封火墙。前廊宽敞,堂中设神主翕。左右两厢为祭事房。后天井宽如前院,

进深短促,左右有小披舍,分别设厨房或杂用间。后院墙嵌镶建祠时出土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凹槽式青石墓碑一方。1992年,按原貌原位升高构架、粉墙青瓦,修葺一新。并在门墙檐下装饰黄氏先辈业绩的石雕一组,祠内悬挂当代名书画家楹联、匾额和书画,增强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1994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岐村:亭江镇东岐村位于104国道沿线,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全村有19个村民组,人口1715人,总面积为10.6平方公里。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5468亩。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村容整洁,民风纯朴,人民安居乐业。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在区委区政府、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依托我村人文特色、经济优势,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一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闻氏宗祠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闻氏宗祠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闻氏宗祠地处海曙区古林镇蜃蛟村闻江岸自然村西部,据建筑风格及形制判断,建于清代,局部为民国时期改建。主体坐北朝南,合院式结构,西后侧有女祠间,所以由男女两祠构成。男祠前、后两进,左、右两厢,女祠位于西北角。

整个建筑均硬山造。男祠前进为门厅,面阔七开间,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梁,前檐施卷棚顶,其余各间进深五柱五檩,穿斗结构。后进大殿,面阔五开间,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梁,前檐施卷棚顶,后檐设双步梁,次间用中柱,进深六柱八檩,梢间进深八柱八檩,均穿斗结构。厢房位于天井两侧,均面阔三开间,明间抬梁结构,次间进深三柱五檩。女祠(包括孤寡祠)位于大殿西侧,面阔四开间,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梁前后单步,其余均穿斗结构。

闻江岸闻氏宗祠格局完整,用材考究,牛腿、雀替等装饰雕刻精美,独特的男女祠堂布局,文化内涵较为丰富,2007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0年9月29日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蜃蛟村:蜃蛟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古林镇。全村2300余人,其中四分之一是外来人口,约有三分之一的村民以周为姓,周姓是这里的大姓。全村有1450多亩土地。2014年蜃蛟村工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2000元。有来自山东、河南等地的多个生产振动棒配套产品的企业落户,这将大大促进蜃蛟村经济的发展。蜃蛟村的村名由来,相传在很早以前,村庄正大门前有一个池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芷溪宗祠建筑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芷溪宗祠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芷溪宗祠建筑位于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芷溪宗祠建筑有74座,结构多为“祠居合一”式,建筑形式以“九厅十八井”为主,门楼设计精美。其中最为典型的有澄川公祠、集鳣堂、黄氏家庙、翠畴公祠、杨氏家庙、杨辉公祠等。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芷溪宗祠建筑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芷溪村: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的芷溪村,是一个客家万人古村落。聚居着黄、杨、邱、华四姓客家人,以黄、杨两姓居多。明清以来,芷溪村先民先后兴建了68座古祠、138幢古民居。这些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除一部分是专门作祭祖联宗之用外,其余都是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建筑,普遍采用客家地区“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美轮美奂,被客家学研究人士誉为客家“大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赵氏宗祠戏楼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赵氏宗祠戏楼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赵氏宗祠戏楼位于铜陵市铜陵县东联乡水浒村义兴小圩内。

该戏楼原是赵氏宗祠的一部分,赵氏宗祠是一幢三进建筑群落,前进就是今天尚存的戏楼,戏楼的戏台坐南朝北,正对着二进的庭院。戏楼为砖木结构,上下,内有两层一简木制易楼梯上下。墙体为青砖砌成,白灰抹面,小瓦盖顶,楼北侧有4个飞檐翘角,中间开门,左右各3大间,戏楼内部为木质结构,顶部有一大两小3个藻井,藻井局部存有彩绘,藻井、栋梁均雕刻有人物、龙、凤、狮等,造型各异,栩栩如生。该戏楼是本地区保存较好的一座古戏楼,造型古朴雄浑,戏楼内部全部采用株木雕刻成的木条经拼榫而成,戏楼斗拱、藻井、驼梁等随处可见形象逼真的木雕,有人物、龙、凤、狮等,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保护范围:戏楼墙外,东、南、西、北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南20米,北3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大洲邓氏宗祠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大洲邓氏宗祠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洲邓氏宗祠”位于南昌县东新乡大洲村邓家自然村西南部,为单层青灰砖连体建筑,坐东朝西,共三进,两个天井,建筑面积785平方米,内部为左右对称的抬梁和穿斗式木架构。前堂主梁上有墨书“嘉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年”字样,中堂为过堂,后堂“彝伦堂”高大宏伟,共15架梁,金柱硕大,直径达40厘米左右,柱下有木櫍和石础,坊间无雕花饰件。是研究宗祠建筑的重要实证。

大洲邓家自然村西傍南隔堤,东南距东新乡政府约200米,北距生米大桥约1500米。

2010年5月7日,南昌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五批南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南昌县博物馆

大洲村:大洲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瑚琳杨氏宗祠群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琳杨宗祠群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瑚琳杨氏宗祠群(含杨氏大宗、遯斋公祠、退斋公祠、立斋公祠、益斋公祠、)位于茂名市化州市杨梅镇那新村委会瑚琳新村。

这个宗祠群最早最高的是杨氏大宗,另外几个是杨氏的几个分支各自的祠堂。其中保存最好的是杨氏大宗和立斋公祠。但是,都在头门遭到贴磁砖破坏原有立面和毁灭原有彩画。虽然头门遭到破坏,可是内部还是保留了不少原有的雕绘的,特别是木雕,这些精美程度在穷困的茂名地区是很少有的了,说明当时杨氏十分富有。

关于此地杨氏,有资料称:本系宋龙图阁直学士杨时(龟山公)五子造公房直裔,造公五世孙大经、大纶裔散居于广东电白、吴川、茂名、高州、廉江、遂溪、雷州等地。又五世孙弼养,号松庵,于元末明初由南雄(珠玑巷)迁东莞太塘里(大塘里),遂为东莞一世祖,衍四代其玄孙体震,字复中,号云水与弟体乾,字美中,号霞侣,于明嘉靖丁酉(公元1537年),偕叔道福、道丑、道通之孙众,族亲八十,率众三百余人由东莞迁化州、吴川为瑚琳始祖,现族属村庄一百一十九条,人口十万余众,人文鼎盛世,为粤西望族。

明中叶建立杨氏大宗祠、遁斋公祠、退斋公祠、立斋公祠、益斋公祠形成宗祠文物群。建造巾帼英雄醮国夫人冼太庙。

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那新村:茂名市化州市那新村位于杨梅西南边、邻和平、吴川板桥。那新村辖22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1272户,人口6438人;全村总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456亩。那新村年平均气温为22.6℃,年降雨量约为1775毫米,气候特征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番薯,村特色经济收入有香猪,上一年那新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288万元。近年来,那新村发展经济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位于亳州市涡阳县青疃镇大袁庄,年代为清。

属清代后期建筑,均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建筑均为砖石砌墙,小瓦覆顶,设计错落有致。其中故居现有房屋40余间,祠堂现有房屋10余间。房屋主人袁大化是清末爱国将领,曾任漠河金矿总办、清河道、山东按察使和新疆巡抚等职。

2012年,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袁氏宗祠。

保护范围:祠堂四周围墙外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10米至祠堂东侧的南北沟东岸,南200米至原祠堂以南的鱼塘,西10米至大路西侧的南北路西侧,北150米到殷庙至刘村的东西大路。

(2)袁大化故居。

保护范围:故居四周围墙外2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8米至故居以东的南北路,南23米至东西大路,西28米至村中南北大路,北38米至故居北侧的东西大沟。

袁大化(1851~1935),字行南,涡阳县青疃区大袁庄人。进学入廪后不甘寂寞,于光绪十七年(1891 年)往关东投效。当时负责外事的吴某,曾派袁大化往伯力、海参崴、双城子等地侦察俄军情况。后到额木尔河沿岸勘察漠河金矿,提出采金方法,受李鸿章赏识,委以重任,并为袁大化特捐“同知”衔,派充漠河总办。经营8 年,每年盈余万计,被晋升为二品衔道员,戴花翎。因户部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衢州吴氏宗祠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衢州吴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宗祠位于衢江区云溪乡王车塘村,2013年3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2平方米,平面呈纵长方形,坐东朝西偏南。自西至东前后共四进,即前厅、正厅、穿堂、后楼。前厅有戏台。前、正二厅面阔三间,通面宽14米,通进深11.5米。明间两缝十架前后双步加后单步。月梁断面呈矩形略向外弧。两端用丁头支承,柱头卷杀,梭形柱,梁柱粗壮。施望砖,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地砖墁地。1998年、2008年进行二期修缮。

据王车塘村《吴氏宗谱》记载:先祖吴椿,号石泉,宋理宗绍定三年庚寅(1230)随父路过三衢,到西安清源乡游览胜境,爱其山水清秀,择居卢田,元末至正年间兵焚,由第五世祖吴世贤自卢田迁居王车塘。第七世吴赈荣、吴赈隆两兄弟,家道丰饶,积赀巨万,应诏输粟二千斛以济通州之欠,并输白金一百七十两于京,景泰帝恩赐七品散官以荣之,并于景泰四年(1453)恩旨立“旌表吴荣隆尚义之门”坊旌表,同时建造宗祠。明嘉靖九年(1530)焚毁,现存吴氏宗祠及门前牌坊于嘉靖十一年(1532)重建。

吴氏宗祠整体布局规模宏伟,加之粱柱用材粗大更显得气势磅礴。正如《吴氏宗谱》中所述:“厅合四面,栋起八棱,及以壮观瞻也”。《吴氏重新居第记》还详细记载了吴氏宗祠营建经过“求梁于括苍之境,问柱于铜峰之源;石采于黄坛,杉市于停埠,征梓匠于茜淤(福建茜淤),募陶工于徽婺(安徽婺源);经营朴断,口周有期。吴氏宗祠明代建筑风格特征明显,梁柱卷杀、扁作月梁,踬形柱础,下垫覆盆,雀替、檩枋等雕刻牡丹纹饰为主,雕饰题材与技法充分体现了典型的明早期做法,是衢江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宗祠建筑,为我们研究建筑史、民间古建筑的地方特征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黄清堰严氏宗祠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黄清堰严氏宗祠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严氏宗祠位于余姚市低塘街道黄清堰村祠堂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该宗祠祀奉汉高士、余姚四先贤之一的严子陵。宗祠于西晋初年即有建造,有《客星祠记》为证。以后历代多有修建,现为清代所建。

严氏宗祠坐北朝南,原前后三进,两侧厢房,天井内有戏台,现仅存大厅一进。

大厅硬山顶高平屋,面阔五间。宗祠是严子陵的祀祠,建筑雕刻又颇为丰富,具有相当的文物保护价值。

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低塘街道:低塘街道位于余姚城区正北12公里处。东与慈溪城区、横河镇相连,南与凤山街道、阳明街道接壤,西部至梁周公路与朗霞街道为邻,北隔大沽塘与慈溪的周巷、天元镇相望。南北长7.61公里,东西宽9.137公里,面积43.226平方公里,辖洋山、历山、黄湖、黄清堰、芦城、低塘、汤家闸、姆湖、镆剑山、郑巷、西郑巷11行政村和历山、直河路、郑巷3个居委会。至2008年底,总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何店何氏宗祠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何店何氏宗祠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何店何氏宗祠位于义乌市义亭镇何店村前门塘9号,时代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类别为古建筑。

2006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0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公布文号为2010.6义政发【2010】52号。

何店村:何店村概况义亭镇何店村位于义乌市南面,距义乌城区13公里,于五洲大道边上,佛低线公路从村中穿过。村后有义乌江半月湾人工湖,洞溪水系由北向南流经本村的郑塘,水堆塘,中心塘经枧畴湖到义乌江。本村有水面积400多亩,耕地面积2012亩。本村现有在册人口2750人,共有户口1150户,外来暂住人员人口300人左右。本村离退休干部、职工有150余人,常年在住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高赞梁氏大宗祠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高赞梁氏大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高赞梁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高赞东胜大街1号。清乾隆十三年(1748)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1997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总面阔28米,中路面阔三间13.6米,进深三进47.8米。硬山顶,龙舟脊,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头门进深两间9架,前廊双步。梁架通体雕刻缠枝花卉纹饰,繁细精致。墙楣有“瑶池宴乐”、“蓬莱仙境”等多幅壁画,有“光绪戊戌仲夏”、“陈瑶石画”。次间包台台身为红砂岩石,上浮雕麒麟、梅花鹿等瑞兽。台基上雕有缠枝花卉。门枕石雕龙纹、麒麟等瑞兽。中堂昌大堂进深三间11架,前后双步廊。乾隆年间的堂匾仍存。堂前两庑体量较大。后堂进深两间10架,前四步廊。祠堂规模大,用料较好,制作精良。

2009年7月,高赞梁氏大宗祠被列入第四批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顺德博物馆

高赞村:高赞村委会高赞村委会位于杏坛镇东南,与容桂隔河相望,距镇中心区5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辖高东、高南、高西、高北四个片,下设东一、东二、东三、东四、东五、东六、东七、东八、东九、东十;高一、高二、高三、高四、高五、高六;西一、西二、西三、西四、西五、西六、西七、西八、西九;北一、北二、北三、北四、北五、北六、北七、北八、北九、北十、北十一、北十三37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上祝祝氏宗祠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上祝祝氏宗祠为汝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祝祝氏宗祠位于汝城县大坪镇上祝村,时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

上祝祝氏宗祠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祠堂外墙外缘为起点四向各延至10米处

建筑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外缘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大坪镇:汝城县辖乡。1949年属二区,1956年设大坪乡,1958年属东风公社,1959年改大坪公社,1984年复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西南邻广东乐昌,南接广东仁化。距县城11公里,面积136平方公里,人口2.9万。乡政府驻大坪圩。106国道经此。辖溪头、隆兴、官路、五桂、上祝、下祝、欧村、大坪、联村、堆上、山口、新南、东沤、毛家、黄屋、李屋、谭屋、鲁塘、城溪、坪湾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东门上官氏宗祠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东门上官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上官氏宗祠位于长汀县汀州镇东大街劳动巷,坐北朝南,由大门、下厅、上厅、左横屋等组成,占地面积565平方米。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带卷棚式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汀州镇:长汀县汀州镇位于福建省西部,汀江上游,武夷山脉南端,是县人民政府驻地。辖区划10.6平方公理,设九个居委会,6.26万人.自唐以来就是州、君、路、府的所在地,是客家人祖地。是历史悠久的著名手工业城市,为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赞美汀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市之一",1931年中央苏区设"汀州市",有红色小上海之称,一九九二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藏书院村谭氏宗祠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藏书院村谭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谭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藏书院村,始建清咸丰元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

谭氏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23.6米,总进深39.1米,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中路建筑头门共十一架;中堂共十七架,前设四架轩廊;后堂共十五架,明间设有谭氏祖先牌位;中路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左右路建筑为衬祠,各面阔4.2米,与中路建筑以宽1.5米青云巷相隔。

左路衬祠中后进已毁,部分墙体有裂纹。现状一般,祠内建筑有多处损坏。谭氏宗祠目前有部分木梁架发霉腐烂。后堂前二廊渗漏,有部分木梁架腐烂;中堂前右廊存在倒塌危险,左路衬祠中后进已毁,头门墀头砖雕有损坏。

2015年12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藏书院村:藏书院村委会位于花都区炭步镇西部,面积约7.5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57人,藏书院村委会距离新华城区20公里,离炭步城区7公里,花都大道从村南面经过。藏书院村历史悠久,建村约600年,古建筑充分体现了岭南古村落的布局特色,弥漫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村内的洪圣古庙(清)以及下社古建筑群(清)均为炭步镇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别的古村落。农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东石金埔蔡氏宗祠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东石金埔蔡氏宗祠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石金埔蔡氏宗祠位于东石镇第二社区龙江中路153号,年代为清-民国,类别为古建筑。

始建于清初,现存为民国年间重修,坐东北朝西南,三开间两落,有民国十年(1922年)重修碑1座。

2019年9月8日,东石金埔蔡氏宗祠被公布为晋江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1.5米,西、北各3米,南6.5米至围墙。

第二社区:本社区位于东石镇区中部,辖区面积0.6平方公里,东至弯道市场,西至东石古寨,南至晋盐堤岸,北至永湖村。人口姓氏20多个,户籍人口18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近2000人,机关单位人员及学校师生近6000人,总计常住人口近万人。辖区内有东石镇党委政府、公安派出所、侨联、商会、邮政局、电信局、粮站、电厂、冻厂、戏院、侨声中学等企事业单位10多个,历来是东石镇政治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