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礼俗

礼俗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礼俗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礼俗问题。

分享

浏览

1991

文章

13

成年礼的形式是什么?有什么礼俗?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总角”。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加上笄。

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这么说,不懂礼义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壮家的饮食礼俗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重礼好客是壮族的民族风尚。迎宾待客、祝寿贺喜、男婚女嫁等风俗活动,都包含有浓郁的饮食礼俗

壮家的木楼,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当你踏入壮乡,你就会看见这用木料建成的,分为上、下层的建筑。来到壮乡,哪怕你是个不速之客,热情的壮乡人也会将你迎进木楼。木楼的上层住人,下层用于饲养畜或堆放杂物。走进这布局合理的木楼,听着那淳朴的敬酒歌,你会油然生起宾至如归的感觉。

壮家的饮食礼俗主要表现在宴请宾客方面。宴请宾客时,壮家讲究主宾座位的排列。一般来说,年老的客人与同辈的老人坐正席,年轻人要为客人斟好酒才入席。席上众人都要等主人为客人夹上最好的菜以后才能动筷。好客的主人不断为客人添菜,若客人的碟子见底,主人则会感到自己没尽到礼仪。

贵宾来到壮乡,壮家人要依俗轮流着尽地主之谊。壮家的木楼座座相连,不用下楼就能在寨中穿行。客人要到每家每户做客,哪怕吃一口菜,与主人喝一杯交杯酒,主人也会高兴,证明客人看得起他。

展开阅读全文

百合花的传统送花礼俗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百合花的花语是:纯洁、庄严、事业顺利 ! 具有百年好合之含意,有深深祝福的意义。

所以,百合都是出现在比较喜庆的日子里,而且它的寓意非常的好,不同的场合送给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含义。而且,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含义。当然,也有的国家认为百合是不好的象征。

百合花其名含有百事合心之意,其鳞茎瓣紧抱,象征团结友好,民间常用作喜庆吉日的馈赠礼品。在婚礼上,赠送百合,寓意新人百年合好,婚姻幸福美满,子孙满堂。新娘捧花中有百合,寓意新娘纯洁善良。给母亲或长辈赠送百合,寓意万事如意。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视百合花为没有邪念的圣洁之花。《圣经》称“百合花赛过所罗门(以色列国王)的荣华”。欧洲一些国家用百合花的图案装饰王冠和国王的权杖。__徒在复活节时互赠百合表示祝福和象征复活。法国人认为百合花寓意庄重、尊敬及对未婚妻的热恋;法国、智利将百合花的图案作为国徽的图案。罗马人认为百合花寓意美好、希望和尊贵。日本人赞它如美女走路一般婀娜多姿。但印度人认为,百合花寓意对亡灵的悼念。

展开阅读全文

各民族礼俗有哪些禁忌

全文共 3822 字

+ 加入清单

礼俗,指礼仪习俗,即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那么,各民族礼俗有哪些禁忌呢?

(三)、回族的礼俗禁忌

回族是一个分布较广,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约有86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约占回族人口的1/3,其余散居于全国各地,全国2000多县(市)中几乎都有回族,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回族人多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的教规和民族习俗已经融合,不论是否信奉伊斯兰教,其节日的礼俗禁忌都明显地表现出伊斯兰教的特点。其礼俗禁忌主要有:

1、回族人外出必须带帽,严禁帽子露顶。

2、平时谈话忌带“猪”字或同音字。居室内忌摆放猪皮、猪鬃等制品。

3、回族人忌吃猪肉、驴肉、猪肉以及凶猛禽兽的血和肉,也忌吃无鳞的鱼和非回民屠宰的牲畜,非清真店制作的点心和罐头等也不吃。

4、回民在家宴客,忌主人陪客,通常请族中男性长者或亲朋好友作陪。

5、若有回族人在席,严禁一切与猪有关的食品中桌,忌讳将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成员与其他民族成员混坐于一席。

6、严禁用食物开玩笑,严禁用忌讳的东西作比喻。如不能说“某某食物像狗肉一样香”,“某某人的衣服像血一样红”等。

7、禁止在背后诽谤别人或议论他人的短处。

(四)、维吾尔族的礼俗禁忌

维吾尔族素有“歌舞民族”的美称,男女老少几乎人人能歌善舞。歌舞已经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是该民族的自称,是“团结”、“联合”的意思。维吾尔族人口约720万,主要居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居民多数信奉伊斯兰教。主要礼俗禁忌如下:

1、维吾尔族人睡觉忌头朝东,脚朝西或者四肢平伸仰卧;忌别人随意挪动和乱翻他们的东西;忌讳当面模仿和取笑他们独物的习俗和衣饰。

2、进餐时,忌讳随便拔弄盘中的食物,不要剩食物在碗中,不要随意靠近锅灶;与他人共吃一盘食物时,忌讳将掉落的食物再放入盘内。

3、禁吃猪、狗、驴、骆驼和鸽肉;在南疆还禁吃马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吃;禁吃芹菜、豆腐和虾,炒菜时忌用酱油。

4、维吾尔族人忌穿短小衣服,最忌在户外穿短裤。

5、同维吾尔族人在室内交谈,就坐时应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掌朝人;忌当着客人和主人的面吐痰,擤鼻涕,打哈欠,放屁等,这些被认为是对人的极大不敬。

(五)、壮族的礼俗禁忌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全国壮族人口约1550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占壮族人口的90%以上,其余的分布在云南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和湖南江华等地。壮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教,有的还信奉佛教。礼俗禁忌比较特别,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壮族人正月初一至初三不可出村拜年,否则会将鬼神带进家中;妇女生小孩头三天(有的七天),忌讳外人入宅。

2、壮族人行商外出忌讳碗破,新婚出嫁忌打雷。

3、壮族人一般忌吃青蛙肉;有的地区青年妇女不吃牛肉作狗肉;有的地区忌吃青菜,认为吃了田地里会长满杂草。

4、壮族人门口挂有草帽、青竹子或贴有红纸,忌讳外人入内;若不知道冒然闯进,主人必端上狗肉等食物招待,来人把食物吃掉,主人才会感到满意。

(六)、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人口约480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河南、等省区,一部分蒙古族人生活的牧区,别一部分则生活在农业区。蒙古族人多信奉喇嘛教,节日礼俗丰富多彩,其礼俗禁忌也很多,主要有如下方面:

1、蒙古族人忌讳骑快马到门口下马,因为这意味着报丧事或其他不吉利的消息,一般应慢步绕到毡房后面下马;忌讳手持马鞭进入毡房,认为这是前来挑衅,客人要将马鞭放在门外。

2、蒙古族人忌讳别人当面赞美他们的孩子和牲畜,认为这会给孩子和牲畜带来不幸;忌讳用手或棍棒点人数,因为这样的举动意味着清点牲畜,是很不敬的表现。

3、牧区的蒙民一般忌食鱼类、鸡、鸭、虾蟹和动物的内脏等,他们认为“水族鸟类”的内脏和血液不洁净,禁止食用,否则会招致灾难和减病患。

4、进蒙古包时,忌从右边进入,客人要从左边进入;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离包时也要起原来的路:出蒙古包后,不要主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待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5、到别人家里做客,不要自己动手,须等候招待;忌讳他人用脚踩锅灶;烤火时,忌讳他人从盆上跨过;也忌讳他人在炎盆上烤脚和烤鞋、袜、裤子等,认为这会侮辱灶神。

6、蒙古族家里若有人病人或妇女生育,忌讳外认入内,蒙古包前挂有红布或缚绳子等记号,暗示外人别进来。

(八)、满族的礼俗禁忌

满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我国的历史上丰有重要地位,曾统治中国长达295年之久。满族现有人口982万,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河北、新疆、宁夏、甘肃和山东等省区以及北京、西安、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满族信仰萨满教,还敬神信佛,敬观音,敬如来,敬上老君等。满族的主要礼俗禁忌如下:

1、满族忌讳打狗、杀狗,吃狗肉。忌讳狗皮帽子或狗皮袖头。因为传说对满族立大功,是满族的功臣。

2、满族家里人逝,葬后不能在家哭泣,否则,会认为不吉利。

3、客人到满族人家里做客,忌讳随人更坐炕。因为西炕位置最为尊贵,是借奉祖先、祭祀神灵的地方。

(七)、朝鲜族的礼俗禁忌

朝鲜族是我国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92万,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其中吉林省多,占朝鲜族人口的60%。朝鲜族人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延边朝鲜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朝鲜族的原始宗教是图腾崇拜、始祖崇拜,信仰过土俗神,有部分人信奉佛教和。朝鲜族素有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也有一定的礼俗禁忌。主要礼俗禁忌如下;

1、严禁同宗、表亲通婚。

2、忌食鸭、羊、鹅、肥猪肉和河鱼。婚丧及佳节禁止杀狗和忌食狗肉,但平时可以吃狗肉。

3、陪客用餐时,主人决不可以把匙子放在桌上,否刚被视为严重失礼。

4、忌在热菜里放醋,不爱吃放糖、放花椒的菜以及油腻过多的菜。朝鲜族人一般不吃稀饭。

(一)、汉放的礼俗禁忌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汉族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融合而成,占全国人口的92%,人口接近12亿。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建立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

汉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各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接受了某些民族习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俗禁忌,主要有:

1、喜庆日忌穿白色衣服。认为亲人支世后才披麻戴孝,穿白色的衣服不吉利。当然现代人结婚时新娘白色婚纱例外。

2、对人忌说“13点”,这是一句瞧不起他人的骂人话。

3、忌说男人“乌龟”。如果说某某是“乌龟”,就等于骂他是个不中用的男子,连妻子有第三者也不疗法问。

4、许多地方忌用“4”字。因为“4”与“死”的谐音,如有些医院的病号和病床忌用“4”来编号;有些楼盘没有用“4”编号的楼层和房号,而用“13B”代替“14”层。

5、热恋中的男女,忌同吃一只“梨”,因“梨”与“离”谐音之故,还有探望病人的水果忌送“梨”,原因同上。

6、乔迁新居、祝寿忌讳“送钟”,因“送钟”与“送终”同音。若以“时钟”作贺礼,要说成“送计时器”。

(九)、彝族的礼俗禁忌

彝族人口约600万,主要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四个省区,其中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族语属于汉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人性格耿朴、豪爽、热情好客,惯以洒待客,信仰多神教,崇拜祖先。

彝族的礼俗禁忌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彝族人大年初一忌讳很多;不许扫地,否刚,会把财气扫走;不许泼水,否则,一年四季雨水多,不利于农耕;不许串门,拜年,否则,凶神恶鬼会到处乱窜,惹祸招灾。

2、彝族人在田里劳动时忌闻雷声,如不立即回家,将会颗粒无收。

8、苗族的礼俗禁忌

苗族人口约740万,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四川等省,其中贵州省最多且集中。此外广东省、海南省也有部分苗族同胞。苗族也有自己的语言,苗族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但没有统一文字。苗族人民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和多种鬼神。

苗族的主要礼俗禁忌如下:

1、忌讳别的民族你他们为“苗子”,而喜欢他们的自称“牡”、“模”、“毛”或“果雄”。

2、忌食狗肉,禁忌杀狗、的狗。

3、忌讳任何人坐在苗族祖先神位所在的地方。

4、禁止已婚妇女再穿蓑衣,否则,会触犯祖宗,招致大祸。

(二)、藏族的礼俗禁忌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区。藏族人口约453万多数人信奉喇嘛教。藏族的礼俗禁忌较多,主要有:

1、凡行人碰到寺庙、金塔、嘛尼堆和龙树时,都必须下马,并遵守从左边绕行的规定,信仰本教的人则从右边绕行。

2、进入寺庙时,忌讳戴眼镜、吸烟: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念珠、护身符号、钟鼓等圣物,认为这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就坐时,身子要端正,切勿坐活佛的座位,并且要保持肃静。

3、藏族人忌讳别人在他们面前捂鼻子,禁止在室内放屁,认为这是大为不敬的事情。

4、藏族严禁在寺院附近砍代树木、大声喧哗、打猎和随杀生;严禁在附近的水域捕鱼、钓鱼。

5、藏族人不准用单手接、递物品;主人倒茶时,客人须用双手托茶碗,并向前倾出,以示敬意。

6、忌讳在藏族人拴牛、拴马和圈羊的地方大小便;不得动手摸弄藏族人的头发和帽子;不得用有藏文的纸当卫生纸使用。

7、进入藏族人账房后,男的坐在右边,女的坐在左边,不能坐错位置,更不能混杂而坐。

8、藏族人家里有病人或妇女生育时,门前都做了标记,忌生人入内。

9、藏族人忌食驴、骡、狗等肉类。昌都、甘肃南部、青海等部分地区的藏族人还忌吃鸡和鸡蛋。藏族人都忌吃鱼、虾、蟹等水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婚庆礼仪之梳头有哪些礼俗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你是位中国妈妈,正为女儿的婚礼而兴奋,你会做些什么呢?网小编向您展示:

新娘洗了澡,打扮一下然后哭上1场就算是从“未婚”过渡到“已婚”了,你的任务呢?帮助女儿洗澡(象征性的),给她梳1个“有福气的女人”的发型,整个过程如果请亲友1起参加,会变成1个Party。

梳头

下一步就是梳头了。有些中国新娘穿上传统的红衣裤,再吃上1些美味的饺子,有3枚饺子,1个预示着爱情,1个预示着多子多福,还有1个意味着幸福。给新娘梳头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满的,被称为有福气的女人。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员都可充当这1角色,她1边梳1边说1些祝福的话,这1礼仪据说能给新郎新娘带来和谐、财富以及多子多福。

洗澡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着庆贺什么,但是中国的婚前洗澡却绝不仅是你平常所认为的20分钟泡在浴盆里。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气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属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气”,而且还意味着幸运、长寿以及繁荣,除了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还有助于让皮肤光滑、鲜嫩,许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哭嫁

以前,新娘出嫁就意味着永远离别家人和家乡,因此新娘都要在婚前哭上3天,还与朋友和家人1起唱1些歌,这多少释放了点新娘的恐惧感,也为她离家作了准备。

现在,婚礼当然已不再如此,但每1个新娘似乎都需要1点情感上的支持,人们鼓励她把内心想说的都说出来,这时新娘往往会哭上1阵,以抚平心中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结婚前的梳头礼俗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你是位中国妈妈,正为女儿的婚礼而兴奋,你会做些什么呢?自豪的母亲也许会面临一个这样的任务——梳头

新娘洗了澡,打扮一下然后哭上一场就算是从“未婚”过渡到“已婚”了,你的任务呢?帮助女儿洗澡(象征性的),给她梳一个“有福气的女人”的发型,整个过程如果请亲友一起参加,会变成一个Party。

洗澡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着庆贺什么,但是中国的婚前洗澡却绝不仅是你平常所认为的20分钟泡在浴盆里。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气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属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气”,而且还意味着幸运、长寿以及繁荣,除了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还有助于让皮肤光滑、鲜嫩,许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哭嫁

以前,新娘出嫁就意味着永远离别家人和家乡,因此新娘都要在婚前哭上三天,还与朋友和家人一起唱一些歌,这多少释放了点新娘的恐惧感,也为她离家作了准备。

现在,婚礼当然已不再如此,但每一个新娘似乎都需要一点情感上的支持,人们鼓励她把内心想说的都说出来,这时新娘往往会哭上一阵,以抚平心中的忧虑。

梳头

下一步就是梳头了。有些中国新娘穿上传统的红衣裤,再吃上一些美味的饺子,有3枚饺子,一个预示着爱情,一个预示着多子多福,还有一个意味着幸福。给新娘梳头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满的,被称为有福气的女人。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员都可充当这一角色,她一边梳一边说一些祝福的话,这一礼仪据说能给新郎新娘带来和谐、财富以及多子多福。

展开阅读全文

各民族礼俗有哪些禁忌

全文共 3822 字

+ 加入清单

礼俗,指礼仪习俗,即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那么,各民族礼俗有哪些禁忌呢?

(四)、维吾尔族的礼俗禁忌

维吾尔族素有“歌舞民族”的美称,男女老少几乎人人能歌善舞。歌舞已经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是该民族的自称,是“团结”、“联合”的意思。维吾尔族人口约720万,主要居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居民多数信奉伊斯兰教。主要礼俗禁忌如下:

1、维吾尔族人睡觉忌头朝东,脚朝西或者四肢平伸仰卧;忌别人随意挪动和乱翻他们的东西;忌讳当面模仿和取笑他们独物的习俗和衣饰。

2、进餐时,忌讳随便拔弄盘中的食物,不要剩食物在碗中,不要随意靠近锅灶;与他人共吃一盘食物时,忌讳将掉落的食物再放入盘内。

3、禁吃猪、狗、驴、骆驼和鸽肉;在南疆还禁吃马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吃;禁吃芹菜、豆腐和虾,炒菜时忌用酱油。

4、维吾尔族人忌穿短小衣服,最忌在户外穿短裤。

5、同维吾尔族人在室内交谈,就坐时应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掌朝人;忌当着客人和主人的面吐痰,擤鼻涕,打哈欠,放屁等,这些被认为是对人的极大不敬。

(八)、满族的礼俗禁忌

满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我国的历史上丰有重要地位,曾统治中国长达295年之久。满族现有人口982万,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河北、新疆、宁夏、甘肃和山东等省区以及北京、西安、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满族信仰萨满教,还敬神信佛,敬观音,敬如来,敬上老君等。满族的主要礼俗禁忌如下:

1、满族忌讳打狗、杀狗,吃狗肉。忌讳狗皮帽子或狗皮袖头。因为传说对满族立大功,是满族的功臣。

2、满族家里人逝,葬后不能在家哭泣,否则,会认为不吉利。

3、客人到满族人家里做客,忌讳随人更坐炕。因为西炕位置最为尊贵,是借奉祖先、祭祀神灵的地方。

3、苗族的礼俗禁忌

苗族人口约740万,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四川等省,其中贵州省最多且集中。此外广东省、海南省也有部分苗族同胞。苗族也有自己的语言,苗族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但没有统一文字。苗族人民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和多种鬼神。

苗族的主要礼俗禁忌如下:

1、忌讳别的民族你他们为“苗子”,而喜欢他们的自称“牡”、“模”、“毛”或“果雄”。

2、忌食狗肉,禁忌杀狗、的狗。

3、忌讳任何人坐在苗族祖先神位所在的地方。

4、禁止已婚妇女再穿蓑衣,否则,会触犯祖宗,招致大祸。

(七)、朝鲜族的礼俗禁忌

朝鲜族是我国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92万,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其中吉林省多,占朝鲜族人口的60%。朝鲜族人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延边朝鲜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朝鲜族的原始宗教是图腾崇拜、始祖崇拜,信仰过土俗神,有部分人信奉佛教和。朝鲜族素有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也有一定的礼俗禁忌。主要礼俗禁忌如下;

1、严禁同宗、表亲通婚。

2、忌食鸭、羊、鹅、肥猪肉和河鱼。婚丧及佳节禁止杀狗和忌食狗肉,但平时可以吃狗肉。

3、陪客用餐时,主人决不可以把匙子放在桌上,否刚被视为严重失礼。

4、忌在热菜里放醋,不爱吃放糖、放花椒的菜以及油腻过多的菜。朝鲜族人一般不吃稀饭。

(三)、回族的礼俗禁忌

回族是一个分布较广,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约有86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约占回族人口的1/3,其余散居于全国各地,全国2000多县(市)中几乎都有回族,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回族人多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的教规和民族习俗已经融合,不论是否信奉伊斯兰教,其节日的礼俗禁忌都明显地表现出伊斯兰教的特点。其礼俗禁忌主要有:

1、回族人外出必须带帽,严禁帽子露顶。

2、平时谈话忌带“猪”字或同音字。居室内忌摆放猪皮、猪鬃等制品。

3、回族人忌吃猪肉、驴肉、猪肉以及凶猛禽兽的血和肉,也忌吃无鳞的鱼和非回民屠宰的牲畜,非清真店制作的点心和罐头等也不吃。

4、回民在家宴客,忌主人陪客,通常请族中男性长者或亲朋好友作陪。

5、若有回族人在席,严禁一切与猪有关的食品中桌,忌讳将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成员与其他民族成员混坐于一席。

6、严禁用食物开玩笑,严禁用忌讳的东西作比喻。如不能说“某某食物像狗肉一样香”,“某某人的衣服像血一样红”等。

7、禁止在背后诽谤别人或议论他人的短处。

(九)、彝族的礼俗禁忌

彝族人口约600万,主要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四个省区,其中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族语属于汉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人性格耿朴、豪爽、热情好客,惯以洒待客,信仰多神教,崇拜祖先。

彝族的礼俗禁忌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彝族人大年初一忌讳很多;不许扫地,否刚,会把财气扫走;不许泼水,否则,一年四季雨水多,不利于农耕;不许串门,拜年,否则,凶神恶鬼会到处乱窜,惹祸招灾。

2、彝族人在田里劳动时忌闻雷声,如不立即回家,将会颗粒无收。

(五)、壮族的礼俗禁忌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全国壮族人口约1550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占壮族人口的90%以上,其余的分布在云南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和湖南江华等地。壮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教,有的还信奉佛教。礼俗禁忌比较特别,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壮族人正月初一至初三不可出村拜年,否则会将鬼神带进家中;妇女生小孩头三天(有的七天),忌讳外人入宅。

2、壮族人行商外出忌讳碗破,新婚出嫁忌打雷。

3、壮族人一般忌吃青蛙肉;有的地区青年妇女不吃牛肉作狗肉;有的地区忌吃青菜,认为吃了田地里会长满杂草。

4、壮族人门口挂有草帽、青竹子或贴有红纸,忌讳外人入内;若不知道冒然闯进,主人必端上狗肉等食物招待,来人把食物吃掉,主人才会感到满意。

(六)、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人口约480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河南、等省区,一部分蒙古族人生活的牧区,别一部分则生活在农业区。蒙古族人多信奉喇嘛教,节日礼俗丰富多彩,其礼俗禁忌也很多,主要有如下方面:

1、蒙古族人忌讳骑快马到门口下马,因为这意味着报丧事或其他不吉利的消息,一般应慢步绕到毡房后面下马;忌讳手持马鞭进入毡房,认为这是前来挑衅,客人要将马鞭放在门外。

2、蒙古族人忌讳别人当面赞美他们的孩子和牲畜,认为这会给孩子和牲畜带来不幸;忌讳用手或棍棒点人数,因为这样的举动意味着清点牲畜,是很不敬的表现。

3、牧区的蒙民一般忌食鱼类、鸡、鸭、虾蟹和动物的内脏等,他们认为“水族鸟类”的内脏和血液不洁净,禁止食用,否则会招致灾难和减病患。

4、进蒙古包时,忌从右边进入,客人要从左边进入;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离包时也要起原来的路:出蒙古包后,不要主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待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5、到别人家里做客,不要自己动手,须等候招待;忌讳他人用脚踩锅灶;烤火时,忌讳他人从盆上跨过;也忌讳他人在炎盆上烤脚和烤鞋、袜、裤子等,认为这会侮辱灶神。

6、蒙古族家里若有人病人或妇女生育,忌讳外认入内,蒙古包前挂有红布或缚绳子等记号,暗示外人别进来。

(二)、藏族的礼俗禁忌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区。藏族人口约453万多数人信奉喇嘛教。藏族的礼俗禁忌较多,主要有:

1、凡行人碰到寺庙、金塔、嘛尼堆和龙树时,都必须下马,并遵守从左边绕行的规定,信仰本教的人则从右边绕行。

2、进入寺庙时,忌讳戴眼镜、吸烟: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念珠、护身符号、钟鼓等圣物,认为这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就坐时,身子要端正,切勿坐活佛的座位,并且要保持肃静。

3、藏族人忌讳别人在他们面前捂鼻子,禁止在室内放屁,认为这是大为不敬的事情。

4、藏族严禁在寺院附近砍代树木、大声喧哗、打猎和随杀生;严禁在附近的水域捕鱼、钓鱼。

5、藏族人不准用单手接、递物品;主人倒茶时,客人须用双手托茶碗,并向前倾出,以示敬意。

6、忌讳在藏族人拴牛、拴马和圈羊的地方大小便;不得动手摸弄藏族人的头发和帽子;不得用有藏文的纸当卫生纸使用。

7、进入藏族人账房后,男的坐在右边,女的坐在左边,不能坐错位置,更不能混杂而坐。

8、藏族人家里有病人或妇女生育时,门前都做了标记,忌生人入内。

9、藏族人忌食驴、骡、狗等肉类。昌都、甘肃南部、青海等部分地区的藏族人还忌吃鸡和鸡蛋。藏族人都忌吃鱼、虾、蟹等水产品。

(一)、汉放的礼俗禁忌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汉族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融合而成,占全国人口的92%,人口接近12亿。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建立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

汉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各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接受了某些民族习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俗禁忌,主要有:

1、喜庆日忌穿白色衣服。认为亲人支世后才披麻戴孝,穿白色的衣服不吉利。当然现代人结婚时新娘白色婚纱例外。

2、对人忌说“13点”,这是一句瞧不起他人的骂人话。

3、忌说男人“乌龟”。如果说某某是“乌龟”,就等于骂他是个不中用的男子,连妻子有第三者也不疗法问。

4、许多地方忌用“4”字。因为“4”与“死”的谐音,如有些医院的病号和病床忌用“4”来编号;有些楼盘没有用“4”编号的楼层和房号,而用“13B”代替“14”层。

5、热恋中的男女,忌同吃一只“梨”,因“梨”与“离”谐音之故,还有探望病人的水果忌送“梨”,原因同上。

6、乔迁新居、祝寿忌讳“送钟”,因“送钟”与“送终”同音。若以“时钟”作贺礼,要说成“送计时器”。

展开阅读全文

各种节日礼俗的起源

全文共 17273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各类节日礼俗起源,欢迎大家阅读!

1、习俗类

◆“压岁钱”的由来

春节拜年,一般是按辈数大小互相拜的。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拜年的儿童“压岁钱”。压岁钱,相传是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

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

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自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放爆竹的由来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因为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一直沿用至今。唐朝把它称为“爆竿”,后来也称为“炮仗”。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爆竹很快成为一种驱害避邪的神物。

燃放爆竹,除了在新年到来之前希望邪去福来,祈求保佑一年平安如意,人们还用来志贺婚礼、开业以及重大的庆祝活动。

◆过生日吹蜡烛的由来

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已为人们熟悉,这一习俗据说源于希腊。

在古希腊,人们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在她的一年一度的生日庆典上,人们总要在祭坛上供放蜂蜜饼和很多点亮着的蜡烛,形成一片神圣的气氛,以示他们对月亮女神的特殊的崇敬之情。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疼爱孩子,古希腊人在庆祝他们的孩子的生日时,也总爱在餐桌上摆上糕饼等物,而在上面,又放上很多点亮的小蜡烛,并且加进一项新的活动——吹灭这些燃亮的蜡烛。他们相信燃亮着的蜡烛具有神秘的力量,如果这时让过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许下一个愿望,然后一口气吹灭所有蜡烛的话,那么这个孩子的美好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于是吹蜡烛成为生日宴上有着吉庆意义的小节目,以后逐渐地发展到不论是在孩子还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生日晚会或宴会上都有吹蜡烛这个有趣的活动。

◆过生日吃长寿面的由来

民间有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其由来可有漫长的历史了。这个习俗源于西汉年间。

相传,汉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坐在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听后就大笑了起来,众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长8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

众人闻之也大笑起来,看来想长寿,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个变通的办法表达一下自己长寿的愿望。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吃“长寿面”。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抓周儿”的由来

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据史书记载,此风俗兴于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风操》有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

唐宋时期,抓周儿这一风俗已很流行,民间十分重视,仪式也很隆重。《梦粱录?育子》篇中有关南宋时杭州风俗说:“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日卒’,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段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文件,谓之拈周试哗’。”

◆喝交杯酒的由来

提起交杯酒,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婚礼时这是个十分常见的节目。

据传,这一习俗源于先秦时期。《礼记?昏羲》载:新郎、新娘各执一片一剖为二的瓢饮酒。其意是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夫妻间享有相同的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时用的是两个酒杯,先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则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合好。清末的时候,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今天的婚仪中,“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为婚礼平添了喜庆的气氛。

◆握手的由来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闹洞房的由来

中国传统婚姻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它通常要经过提、订婚、迎娶出嫁、闹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当夜众亲友在洞房嬉闹新娘和新郎后,新人双双携手归寝为一高潮。旧时,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举动,因多发生在洞房里,故称为“闹房”、“闹洞房”、“闹新房”;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

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

关于闹房来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且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以自残和被虐来表明男人资格,甚至拿猎取到的人头作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义。闹房在古代保留了这一原始习俗。

◆新娘蒙“红盖头”的由来

古时候,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还与神话传说有关。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

世界上许多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兄妹结婚的情节,而且都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新娘蒙红盖头只是由其演变过来的。

◆“接吻”的由来

吻,在西方是较为流行的礼节。

关于“吻”的由来,西方传说不一。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吻始于古罗马帝国。因为古罗马严禁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归来后,要先闻一闻妻子有没有饮酒,假如妻子无酒味,丈夫就要亲昵地吻上一口,这就是由“闻”到“吻”的过渡。以后相沿成习,成为夫妇见面时的第一道礼节。

◆订婚戒指的来历

有关订婚、结婚戒指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

另一个说法,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麦士米尼虽然知道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还是决定试试运气。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改变了初衷,与麦士米尼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西方人士的一种传统。

◆生孩子发红蛋的由来

在我国远古时期,北方易水中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氏族商。后来建立的商朝,就是由这个氏族发展起来的。商的始祖是“契”,他的母亲简狄是部族首领喾的妻子。

传说有一天,简狄到易水边洗澡,忽然有一只喜燕在她身边的一株大柳树下生了一个蛋,简狄见后,就将燕子蛋吃了下去。

一年后,简狄生下了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孩,整个氏族的人都为此而高兴,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首领喾更是兴奋,叫人煮了许多红鸡蛋,分送给大家共享。这个孩子就是“契”。契长大以后接替父亲当了氏族的首领,成了商的始祖。

从此,商这一族的人就将燕子奉为神鸟,并认为,谁家妇女只要吃燕子蛋,就会生一个聪明而又本领高强的男孩子。

契的功绩和生孩子吃红蛋的古老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给小费的由来

当前,世界各地的服务行业所通行的小费制度,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那时,当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摆着写有“tovinsurevpromptv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落座后,将少量零钱放入碗中,就会得到服务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后来,这种做法演变成为感谢服务人员而付给的报酬。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s”(即小费)。付小费的方式很多,可以放在菜盘酒杯下,可以塞在服务员手中,也可以将付款后找回的零钱留给服务员做小费。

◆“剪彩”的由来

剪彩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剪彩起源于西欧。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了防止人群拥向新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索设置一道“防线”。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断绳索让观众参观。后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剪彩”的名称。

另一种传说,剪彩最早起源于美国。1912年,美国一家大百货商店将要开业,老板为了讨个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门打开,并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以引人注目。可是,在离开店前不久,老板的一个10岁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哈叭狗从店里窜出来,无意中碰断了这条布带。顿时,在门外久等的顾客,鱼贯而入,争相购买货物。

不久,老板又开一家新店,他又让其女儿有意把布带碰断,果然又财源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小女儿碰断布带的做法是一个好兆头,群起仿效,用彩带代替布带,用剪刀剪断彩带来代替小孩碰断布带,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

◆喝酒碰杯的由来

人们在喝酒之前喜欢先碰一下杯,这个习惯现在遍及全世界。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一说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喝酒时,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可以辨别酒的味道,惟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办呢?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的清脆响声传入耳中,这样,耳朵也高兴了。

另一说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古代的罗马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竞技。竞技前选手习惯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好的,为了防止有些心术不正的人给对方暗放毒药,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办法,这就是在角力前,双方各持自己的酒向对方的杯中倾注一下,这样,便逐渐发展为一种碰杯的礼仪。

◆“理发”的由来

我国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到了汉代,就有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

南北朝时代,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那时的理发业已经很发达,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宋朝理发业已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对剃发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行业。

在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到了清朝,满族贵族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需要,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人们无奈去剃掉前额顶上的头发,理发业空前发展起来。当时,到处都有理发挑子,理发工手执铁夹(音叉)沿街叫卖,给人理发。

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

我国创建的第一个理发店,是清顺治年间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以后,许多在日本的中国理发师纷纷回国开设理发店。

◆吸烟的起源

现代卷烟的始祖很早就有了,考古工作者在墨西哥的马德雪山中一个海拔9000英尺的山洞里,发现了一支空心草杆中塞有烟叶,经放射性测定证明是700年前的,可谓现代卷烟的始祖。根据民间传说,早在2000多年前,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就开始吸烟了。他们认为火是第一天神,烟则是人和天神之间的惟一媒介,也是天神之食,所以人吸烟能驱邪消灾。墨西哥的玛雅人则认为,由于雨神吸烟,所以每到干旱季节,他们便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众人围坐一起,点燃一堆堆树叶,吸吮冒出的青烟,再仰面朝天,吞云吐雾。因此墨西哥历史学家认为,墨西哥的土著居民是世界上最早学会吸烟的民族。

◆“男左女右”的由来

“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畜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或性情,男子性暴刚强,属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

“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在社会风俗上是划分区别的一种秩序安排。这种“男左女右”的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广为传播了。

◆“沐浴”的由来

在古代,如遇重大事件或节日,人们要“沐浴更衣”,以示尊敬,那么“沐浴”又是从何而来呢?

我国沐浴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记载。“沐”指洗脸,“浴”指擦洗全身。《周礼》中也有“王之寝中有浴室”的记载。到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开始使用专门的设备来洗澡了。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曾著有《沐浴经》三卷,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研究洗澡的专著。

据史书记载,公元334年,东晋石虎在邺城盖了“龙温池”,这是我国较早的大型私人浴室。西安临潼闻名中外的温泉浴室“华清池”,则建于唐代。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营业性的公共浴室应运而生。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公所在浴处,必挂壶于门”的记载,说明宋代的公共浴室还挂有招徕顾客的标志。非但如此,当时已出现了代客擦背的专职服务人员,他们很受洗澡人的欢迎。苏东坡曾在一首《如梦令》词里赞叹过他们的劳动:“寄词擦背人,昼夜劳君挥肘。”及至16世纪,我国的公共浴室就相当普遍了。

◆送花圈的由来

送花圈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习俗。在我国古代,丧葬仪式以搭灵堂为主,四周饰以白布,并扎纸人、纸马来烧,另外还要打幡、撒纸钱等。

按照北欧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显然,花圈原来是一种奖赏物!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这是古代中外皆同的看法。

既然花圈是胜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奖赏,难怪安琪儿就只愿把有花圈的灵魂带上天了。

现在人们为死者送花圈,仍然属于给死者赠送的“葬礼”之类。

◆披麻戴孝的由来

在我国实行火葬以前,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时候总要最亲的人(如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据民间说,这种特别的打扮还有来历呢。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一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个办法。

第二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

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衣服买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中国很早就有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吃月饼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一说始于宋朝。在北宋时的京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每逢中秋之夜,人们均登高楼、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时开始进行祭月活动,所用供品有月饼、瓜果、鸡冠花之类,但以月饼为主。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那时的月饼与现在的月饼已很相似了。

今天,我们在中秋节吃月饼,不仅为了庆祝丰收,而且也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期盼。

◆给亡人烧纸的由来

传统上,逢年过节祭奠老人和逝去的亲人时,人们尤其是老人们喜欢烧一些用纸叠成的所谓金银元宝。那么,给死人烧纸钱是怎么来的呢?

这里还有一个精明的商人的故事。

在汉代,有个名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没能获取功名。他便弃笔从商,投在大发明家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尤秀才聪明过人,很受蔡伦的器重,很快蔡伦就把自己的技术全部传给了尤秀才。

过了几年,蔡伦死了,尤秀才就继承蔡伦的事业造起纸来。尤秀才比蔡伦更胜一筹,造出的纸又多又好。可是,当时用纸的人很少,造出的纸卖不出去,在库房里堆积如山。为此,尤秀才十分犯愁,渐渐地茶饭不进,卧床不起,三天没过,竟然闭上眼睛死去了。

家里的人顿时哭得天昏地暗。左邻右舍知道了消息,都过来帮助料理丧事。尤秀才的妻子哭着对大伙说:“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给他做陪葬吧。”

于是,专门派一个人在尤秀才的灵前烧纸。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快烧纸,快烧纸。”人们以为尤秀才还魂了,都害怕起来。尤秀才却说:“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了,是阎王老爷把我放回来的。”

人们都感到十分好奇,纷纷询问根由。尤秀才说:“是你们烧的这些纸把我救了。这纸烧化之后,到了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钱还了债,赎了罪,阎王老爷就把我放回来了。”家里人听了,无不欢天喜地,又烧了不少纸。

这件事传出去之后,也有人不相信。一个有钱有势的老员外把尤秀才找去,对他说:“我家用金银陪葬,不是比纸值钱得多吗?”

尤秀才说:“员外不知。这金银是阳间所用的,绝对带不到阴曹地府去。不信,员外老爷可掘开祖坟,那些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

员外听了点头称是,并买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纸。于是,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尤秀才造出的纸还供不上卖哩。

其实,尤秀才并不是真的死而复生,只不过是为了多卖纸,和妻子商量设下的一个计策。然而,给死人烧纸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下来了。

2、节日类:

◆春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除夕的由来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元宵节的由来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会)。据乾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往昔。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斗艳,气象万千。有爱好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金龙灯,足有lo多米长。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万字如意。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

农村灯会别有情趣,彩灯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郁。有用玉米芯制做的火炬灯,也有用山药蛋、萝卜头制做的彩灯。墙头上、马棚下,处处有灯,灯光通明。据史籍记载:武威灯会之盛况,自唐已有,并闻名于长安。故有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夜游凉州灯会流连忘返的传说。

武威元宵灯会,不论新俗、旧俗,都要举办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二月二的由来

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据旧志载:是日城乡居民以牲醴祀土祈丰年,各家炒豆类和麻籽食之,意示杀蚤灭虫。如今祀土祈年活动已不存在,乡间仍有炒麦豆之俗。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是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六月六的由来

农历六月初六,亦称“晒虫节”,有“六月六,晒丝绸”的民谚。此日午间晾晒丝、绸、皮、毛等经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虫蛀。还有“翻经会”“晒袍会”等,陕西还有放捞河灯和汲水造酒的活动,有的地区还举行“六月场”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表,掷花包形式,寻求恋爱对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七月七?乞巧节的由来

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旧时在这天晚上,姑娘和年轻媳妇们坐在月下穿针,看谁穿得快,穿得多,穿得巧,据说这样可以把手笨的人练得灵巧。此俗现已不存。唯城内剧团,每年照例上演神话剧《天河配》。四乡居民蜂拥而至,场场爆满,至七月下旬停演。

◆中秋节的由来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武威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八月十五晚上,蛟洁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内,摆设香案,供上月饼及瓜果等祭品,点蜡燃香,全家围坐赏月。少许,由主妇切开月饼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饼,谈笑风生,颇有情趣。相传祭月神供的西瓜,须剜成锯齿形的两个瓣,如家中有孕妇,可数瓜牙数预测男女,奇数生男,偶数生女。

◆冬至节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是“交九”的开始,从这天起,白天渐长,夜间渐短各家要吃冬至饭。有的人家吃肉汤面条;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条:饭”;也有人家吃“杏皮坛鞑子”,也叫“擞耳子”;也有吃羊肉香头饭或臊子面的民间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小年的由来

农历腊月二十三(称“小年”)送灶神。民间有“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的歌谣。是日晚上约八点左右,户户提前备灶书

◆元旦节的由来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

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5月4日是中国青年节。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主的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21条”,“拒绝和约签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1939年陕甘宁边区青年组织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50年4月共青团中央决定以5月4日作为青年团成立的纪念日。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很特殊,分男女儿童节,男儿童节5月5日、女儿童节3月3日。我国在1931年也曾经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自从1949年确立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废除原来的儿童节,而统一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国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并规定少年儿童放假一天。

◆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19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不断发生经济危机,几万家工厂倒闭,数百万工人失业。在业工人的工资不断下降,而工作时间却一再延长,最多达到18个小时。因此,1886年5月1日,美国的11500家企业的40余万名工人规模空前的大罢工,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罢工在美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引起的强烈的反响并最终取得了胜利。1889年7月14日,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把“五一”定为国际劳动节。于是,5月1日的工人斗争从美国走向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相继加入的纪念“五一”的行列,5月1日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日子。

◆“三八”节的由来

1908年3月8日,15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五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做为国内的妇女节。

◆父亲节的由来

父亲节是由美国人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建立的。多德夫人早年丧母,她有5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负担全落到了父亲身上。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既当父亲又当母亲,自己则过着节衣缩食的节俭日子。多德切身体会到父亲的关爱,感受到父亲的善良与伟大。她长大后,深感父亲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于是,她给华盛顿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州政府被她的真情打动,便采纳了这一建议,只是把日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72年,在各方的强烈呼吁下,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全国性的节目。目前,这个节日受到东西方世界许多国家百姓的认同。每到这一天,子女们总是向辛劳的父亲致以敬意。

今天父亲节的庆祝方式和母亲节大致相同,所不同的也许只是父亲们喜爱的礼物不是糖果而是雪茄。

◆母亲节的由来

规定一个专门的日子来表达人们对母亲的尊敬,并不是现代的发明,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古希腊入曾在树林或山洞中举行仪式,对女神——神的母亲顶礼膜拜。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当然,古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种迷信,它同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

美国的母亲节,始于1907年5月。要求定立母亲节这一倡仪是费城安娜?贾维斯提出的。母亲节创立人是安娜?贾维斯。据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当时是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学校的总监,并兼职在教堂讲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当讲述到在战役中英雄捐躯的故事时,她不禁感慨万分,认为应该给予失去儿子的母亲们一种慰藉、一个纪念日。同时也衷心希望有人会创立一个母亲节来赞扬全世界的母亲,她的想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安娜?贾维斯的母亲死后,她继承了母亲所遗给她的一笔庞大的财产,不过她为失母感到格外悲痛,立志要实现母亲的愿望,创立母亲节,借以纪念世上所有的母亲们,同时提倡孝道等。为此她向社会发出呼吁,结果她获得各方面热烈的支持和良好的反应,并纷纷邀请她前往演讲。

1912年,美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1913年5月,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以及内阁、参众两院和联邦政府的一切官员一律在母亲节佩戴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要求总统发布宣言,号召政府官员在所有的公共建筑物上悬挂国旗。

在胸前佩戴石竹花,颜色是有讲究的。那些母亲已经去世的人仍然佩戴白色石竹花,而母亲健在的人则佩戴红色石竹花。这一天,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使母亲愉快地度过节日,感谢和补偿她们一年的辛勤劳动。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亲赠送母亲节卡片和礼物。节日里,每个母亲都会满怀喜悦的心情,接受孩子们和丈夫赠送的玫瑰花或其他花束、糖果、书和纪念品,特别是当她们收到小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的上面用蜡笔稚气地写着“妈妈,我爱你”的字样的卡片时,更会感到格外自豪和欣慰。但最珍贵、最优厚的礼物还是把她们从日常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轻松地休息一整天。这一天,许多家庭都由丈夫和孩子们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母亲不必做饭,不必洗盘刷碗,也不必洗衣服。不少家庭还有侍候母亲在床上吃早饭的惯例。

◆植树节的由来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

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重视节的建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1979年2月,中国五届人大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 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次年3月12日,邮电部发行了一套4枚题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邮票。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国际护士节的由来

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是为了纪念近代护理学科创始人南丁格尔(1820~1910)而设立的。在1852年到1856年间,沙皇俄国与土耳其之间发生在克里米亚的战争十分残酷,双方伤亡惨重,大量的伤病员无人照顾。当时。英国有一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女士名叫南丁格尔,她自愿组织战地救护队,率领38名女救护队员负责伤病员的护理,在她的领导下,建立了医院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又在英国的圣多马医院办起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为推动世界各国护理工作和发展护士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纪念这位近代护理学家护士教育的创始人,弘扬南丁格尔对病患如同“老人的儿女,同志的手足,孩子的妈妈”的献身精神,国际上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情人节的由来

版本1:Valentine’s day是情人节在英语里的叫法。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罗马,那时恺撒已经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Claudius当政。当时,罗马内外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为了补足兵员,将战争进行到底,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龄范围内的男子,都必须参加罗马军队,以生命为国家效劳。自此,丈夫离开妻子,少年离开恋人。于是整个罗马便被笼罩在绵长的相思中。对此,暴君大为恼火。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国人举行结婚典礼,甚至要求已经结婚的毁掉婚约。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爱情。就在暴君的国都里,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我们的主人公。他不忍看到一对对伴侣就这样生离死别,于是为前来请求帮助的情侣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结婚典礼。一时间,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整个国度传开,更多的情侣秘密地赶来请求修士的帮助。

但是,事情很快还是被暴君知晓了,于是他再一次显示了残暴面目——将修士打进大牢,最终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敢于与暴君斗争的人,渐渐地使得2月14日成为一个节日。很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再也记不得Claudius的大名,再也记不得他的权杖与宝剑,但依然会纪念Valentine修士,因为那个日子是Valentine’s day是情人节。

版本2:在古罗马时期,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在古罗马,小伙子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版本3:一本英语辞典上注释说,范泰伦节(情人节)2月14日,来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据说鸟类在这一天开始交配。那时的风俗是:在牧神节期间,每个青年男子从一只盒子里抽签,盒子里放的是写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条子。抽到谁,谁就成为那个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后来这个节日改为纪念一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圣徒。

古罗马青年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悉心照料。临刑前圣瓦伦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艺品,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示心诚志坚。姑娘们晚上将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希望梦见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节中,以赠送一枝红玫瑰来表达情人之间的感情。将一枝半开的红玫瑰作为情人节送给女孩的最佳礼物,而姑娘则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为回赠的礼物。

据说,巧克力成份之一苯基胺能引起人体内荷尔蒙的变化,跟热恋中的感觉相似。

◆愚人节的由来

每年4月1日,可能会有人给你开一个善意的玩笑,发一个假信息,让你上一次当。那是因为这天是西方民间传统的节日——愚人节。

愚人节起源于法国,与历法改革有关系。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聪明滑稽的人就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和“上钩的鱼”。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

愚人节时,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将房间装饰一新。典型的做法是布置假环境,可以把房间布置得像过圣诞节一样,也可以布置得像过新年一样,在客人到来时,则祝贺他们“圣诞快乐”和“新年快乐”,令人感到别致有趣。

4月1日的鱼宴也是别开生面的。参加宴会的请帖,通常是用纸板做成的彩色小鱼。餐桌用绿、白两色装饰起来,中间放上鱼缸和小巧玲珑的钓鱼竿,每个钓竿上系上一条绿色飘带,挂着送给客人的礼物——一个精巧的赛璐珞鱼,或是一个装满糖果的鱼形盒子。

不言而喻,鱼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鱼做成的。

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互相开玩笑,用假话捉弄对方。#p#副标题#e#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节日礼俗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511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那么,中国节日礼俗起源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的起源

1、春节的起源: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2、春节习俗: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包括贴门神 、贴春联 、接灶 、贴福祈福 、置天地桌 、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接神、祭祖、接财神、隔年饭等。

◆除夕的起源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元宵节的起源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会)。据乾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往昔。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斗艳,气象万千。有爱好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金龙灯,足有lo多米长。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万字如意。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

农村灯会别有情趣,彩灯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郁。有用玉米芯制做的火炬灯,也有用山药蛋、萝卜头制做的彩灯。墙头上、马棚下,处处有灯,灯光通明。据史籍记载:武威灯会之盛况,自唐已有,并闻名于长安。故有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夜游凉州灯会流连忘返的传说。

武威元宵灯会,不论新俗、旧俗,都要举办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清明节的起源

1、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为人们祭奠先祖和亲人的亡灵、寄托自己的哀思,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2、清明节习俗: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

◆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七月七?乞巧节的起源

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旧时在这天晚上,姑娘和年轻媳妇们坐在月下穿针,看谁穿得快,穿得多,穿得巧,据说这样可以把手笨的人练得灵巧。此俗现已不存。唯城内剧团,每年照例上演神话剧《天河配》。四乡居民蜂拥而至,场场爆满,至七月下旬停演。

◆中秋节的起源

1、中秋节的起源: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2、中秋节习俗:中秋祭月、吃月饼、赏桂花、猜谜、饮桂花酒、食田螺、文人赏月、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玩花灯、舞火龙等。

◆冬至节的起源

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是“交九”的开始,从这天起,白天渐长,夜间渐短各家要吃冬至饭。有的人家吃肉汤面条;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条:饭”;也有人家吃“杏皮坛鞑子”,也叫“擞耳子”;也有吃羊肉香头饭或臊子面的民间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小年的起源

农历腊月二十三(称“小年”)送灶神。民间有“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的歌谣。是日晚上约八点左右,户户提前备灶书

◆元旦节的起源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

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五四青年节的起源

5月4日是中国青年节。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主的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21条”,“拒绝和约签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1939年陕甘宁边区青年组织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50年4月共青团中央决定以5月4日作为青年团成立的纪念日。

◆六一儿童节的起源

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很特殊,分男女儿童节,男儿童节5月5日、女儿童节3月3日。我国在1931年也曾经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自从1949年确立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废除原来的儿童节,而统一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国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并规定少年儿童放假一天。

◆“三八”节的起源

1908年3月8日,15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五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做为国内的妇女节。

◆父亲节的起源

父亲节是由美国人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建立的。多德夫人早年丧母,她有5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负担全落到了父亲身上。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既当父亲又当母亲,自己则过着节衣缩食的节俭日子。多德切身体会到父亲的关爱,感受到父亲的善良与伟大。她长大后,深感父亲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于是,她给华盛顿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州政府被她的真情打动,便采纳了这一建议,只是把日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72年,在各方的强烈呼吁下,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全国性的节目。目前,这个节日受到东西方世界许多国家百姓的认同。每到这一天,子女们总是向辛劳的父亲致以敬意。

今天父亲节的庆祝方式和母亲节大致相同,所不同的也许只是父亲们喜爱的礼物不是糖果而是雪茄。

◆母亲节的起源

规定一个专门的日子来表达人们对母亲的尊敬,并不是现代的发明,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古希腊入曾在树林或山洞中举行仪式,对女神——神的母亲顶礼膜拜。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当然,古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种迷信,它同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

美国的母亲节,始于1907年5月。要求定立母亲节这一倡仪是费城安娜?贾维斯提出的。母亲节创立人是安娜?贾维斯。据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当时是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学校的总监,并兼职在教堂讲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当讲述到在战役中英雄捐躯的故事时,她不禁感慨万分,认为应该给予失去儿子的母亲们一种慰藉、一个纪念日。同时也衷心希望有人会创立一个母亲节来赞扬全世界的母亲,她的想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安娜?贾维斯的母亲死后,她继承了母亲所遗给她的一笔庞大的财产,不过她为失母感到格外悲痛,立志要实现母亲的愿望,创立母亲节,借以纪念世上所有的母亲们,同时提倡孝道等。为此她向社会发出呼吁,结果她获得各方面热烈的支持和良好的反应,并纷纷邀请她前往演讲。

1912年,美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1913年5月,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以及内阁、参众两院和联邦政府的一切官员一律在母亲节佩戴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要求总统发布宣言,号召政府官员在所有的公共建筑物上悬挂国旗。

在胸前佩戴石竹花,颜色是有讲究的。那些母亲已经去世的人仍然佩戴白色石竹花,而母亲健在的人则佩戴红色石竹花。这一天,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使母亲愉快地度过节日,感谢和补偿她们一年的辛勤劳动。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亲赠送母亲节卡片和礼物。节日里,每个母亲都会满怀喜悦的心情,接受孩子们和丈夫赠送的玫瑰花或其他花束、糖果、书和纪念品,特别是当她们收到小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的上面用蜡笔稚气地写着“妈妈,我爱你”的字样的卡片时,更会感到格外自豪和欣慰。但最珍贵、最优厚的礼物还是把她们从日常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轻松地休息一整天。这一天,许多家庭都由丈夫和孩子们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母亲不必做饭,不必洗盘刷碗,也不必洗衣服。不少家庭还有侍候母亲在床上吃早饭的惯例。

◆植树节的起源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

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重视节的建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1979年2月,中国五届人大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 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次年3月12日,邮电部发行了一套4枚题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邮票。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展开阅读全文

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两大礼俗是什么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习俗有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端午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佩香囊、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铸阳燧、佩豆娘、贴午时符、拜神祭祖、画额、薰苍术、躲端午、采药、制凉茶、端午雨、跳钟馗、斗草、打马球以及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等。

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在端午节的众多习俗中,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展开阅读全文

我国的饮食礼俗有哪些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很多家长就从小培养孩子的饮食礼仪,我们也应该尊重中国传统礼仪,尤其是外出旅游必须要尊重当地的饮食礼仪。那么大家知道我国的饮食礼俗有哪些吗?下面请大家来寻找答案吧。

我国的饮食礼俗有哪些?小编总结如下:

1、进食时入座的位置很有讲究,汉代以前无椅凳,席地而坐。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坐席。

2、宴饮开始,菜品端上来时,客人要起立;有贵客到来时,客人也要起立,以示恭敬。

3、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4、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古人为了表示不忘本,每食之先必从盘碗中拨出菜品少许,放在案上,以报答发明饮食的先人,是谓“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如果在自己家里吃上一餐的剩饭,或是吃晚辈准备的饮食,就不必行祭。

5、主人准备的美味佳肴,客人不可随便取用,须得“三饭”之后,主人才指点肉食让客人享用,还要告知所食肉物的名称。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6、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其他文献还说,如果用餐的是本家人,或是同事聚会,没有主宾之分,可由一人统一收拾食案。如果是较隆重的筵席,这种撤食案的事不能让妇女承担,怕她们力不胜劳,可以推出年轻点的人来干。

7、吃黍饭不要用筷子,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菜的,不能混用。

中国饮食礼仪代表了中国的礼仪,所以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如果大家还想知道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就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下期的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讲座吧,小编很高兴为大家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春节给小朋友发红包礼俗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广东汉乐礼俗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汉乐礼俗

广东汉乐起源

七百多年前,中原古汉乐从中原流传粤东等边远山区,并与客居地的民间吹打乐,庙堂音乐等乐种融汇交流,从而形成了很具特色的音乐流派,成为广东省的三大乐种之一。

广东汉乐的定名

在长期的流传中,汉乐有过种种称谓。如“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打八音”等。

为了正本清源,一九六二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由众多音乐家研讨后,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

广东汉乐的类别

广东汉乐大体包括:丝弦音乐(旧称儒乐或清乐)、中军班音乐、八音、民间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

广东汉乐的乐器

广东汉乐的传统乐器分为两大类。一是文乐类:有头弦(俗称吊规子)、提胡、椰胡、低音胡、笛子、洞箫、唢呐、笙、月弦、三弦、洋琴、琵琶、筝

二是武乐类:有正板(片鼓)、副板(片鼓)、小鼓、大鼓、堂鼓、戥子、小钹、碗锣、当点、马锣、小锣、铜锣、大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