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按兵不动

按兵不动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按兵不动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按兵不动问题。

分享

浏览

2434

文章

3

​LPR连续8个月“按兵不动” LPR不调降的原因?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LPR不调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数据表现强劲、银行本身净息差压力较大、以及国内经济稳步复苏、房地产市场呈现企稳回暖态势等原因都是导致LPR不调降的主要因素。4月17日,央行在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的任务下,开展了1700亿元MLF续作和2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分别是2.75%和2%。值得一提的是,自2022年8月以来,MLF利率一直维持在2.75%,已连续9个月保持不变。此次央行维护资金面稳定的行动,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和研究。

近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方面却没有出现如此的调整。自2022年8月以来,LPR利率连续8个月“按兵不动”,未进行任何调降操作。3月份的金融数据表现出了较强的信贷供需两旺的态势,反映市场利率整体处于合理水平。在当前货币政策应用宽松的背景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融资需求增加,银行信贷投放力度增强。

银行本身面临着较大的净息差压力,这也是LPR不调降的原因之一。随着借贷利差的收窄和竞争加剧,各银行为确保利润最大化而加大了贷款利率的把控。如果央行继续降低LPR利率,将进一步挤压银行的净息差,使其贷款利率的把控难度加大,影响到银行的经营盈利能力和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不宜频繁进行LPR的调降操作,应该采取更加温和和稳健的姿态。

国内经济稳步复苏,房地产市场呈现企稳回暖态势,也是LPR不调降的原因。当前,随着国家对于消费、投资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国内经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复苏迹象。同时,房地产市场也呈现出了企稳回暖的态势,成交量和价格均有所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如果过于频繁地调降LPR利率,可能会对房地产市场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央行在平衡经济复苏和稳定之间,做出了更为慎重的决策。未来,在货币政策的应用方面,央行应该注重平衡各项利益,适度调整政策,并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二战德国攻打苏联曾请求日本出兵,为何日本70万关东军按兵不动?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苏联的掌权,在国内进行着大清洗运动,导致二战初期的时候苏联非常的虚弱。1939年苏联与芬兰之间的战争,虽然说苏联最后答应了,但也自身死伤惨重,而且干翻这仅仅总人口300万人的芬兰却用了4个月的时间,不得不说这场战争让苏联颜面尽失。苏联的衰弱被整个欧洲都看在眼里,痒在心里。见到苏联已经是这幅熊样了,于是希特勒决定铤而走险,突然袭击了苏联,意图彻底征服这头红色巨熊。

1941年,纳粹德国撕毁了与苏联的互不侵犯条约以及各方面的合作条约,筹集了总计550万的大军闪击了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初期,德国的进军时非常顺利的,直到打到了斯大林格勒,在此役中遭到挫败,纳粹德国的精锐力量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而当时急于求胜的希特勒为了能够扳回局面,于是便发电报请求日本驻我国东北的70万大军出发,夹击苏联,形成日德联合夹击之势,将苏联彻底击垮。然而日本在得到消息后并没有重视,仅仅只是象征性的派遣了少了的部队响应了希特勒的请求,真正精锐的70万关东军则是按兵不动

其实日本按兵不动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主要战场处于东欧苏联境内,日本军队若是要从东北出征的话,那需要走很远而且很崎岖的路,要穿过大雪覆盖的西伯利亚高原,这样的远征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后勤补给根本无法保证。

在就是当时的日本在亚洲的战局也是不容乐观的,中国战场陷入了长久持久战的泥潭,在东南亚也开始吃紧,关东军早就已经到了无法抽身的地步。与其去冒险攻击苏联,还不如集合兵力打下东南亚地区,把握住重要的航线。而当年的日本政府和军方也是这么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按兵不动什么意思?按兵不动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553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何进召集各路诸侯进京,目的就是要一举铲除宦官。此后朝内很多宦官闻风而逃,更有一批大臣怕卷入其中,甚至连官都不当了,直接逃走。但是宦官张让却先下手为强,将何进给除掉,从而使得朝廷一片大乱。董卓进京后顺势稳住局面,开启了自己的掌权之路。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按兵不动”,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回,发生在何进征召董卓进京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董卓、何进和郑泰。原文如下:

(董)卓大喜,遂上表。其略曰:“窃闻天下所以乱逆不止者,皆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之故。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臣敢鸣钟鼓入洛阳,请除让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何进得表,出示大臣。侍御史郑泰谏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进曰:“汝多疑,不足谋大事。”卢植亦谏曰:“植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不如止之勿来,免致生乱。”进不听,郑泰、卢植皆弃官而去。朝廷大臣,去者大半。

进使人迎董卓于渑池,卓按兵不动。张让等知外兵到,共议曰:“此何进之谋也;我等不先下手,皆灭族矣。”乃先伏刀斧手五十人于长乐宫嘉德门内,入告何太后曰:“今大将军矫诏召外兵至京师,欲灭臣等,望娘娘垂怜赐救。”太后曰:“汝等可诣大将军府谢罪。”让曰:“若到相府,骨肉齑粉矣。望娘娘宣大将军入宫谕止之。如其不从,臣等只就娘娘前请死。”太后乃降诏宣进。进得诏便行。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何进征召各路诸侯进京勤王。西凉刺史董卓采纳谋士李儒的建议,上表要求诛灭宦官。不仅宦官惊慌失措,郑泰、卢植等人士大夫也对董卓进京表示强烈反对。何进坚持己见,坚持让董卓进京,不少大臣因此弃官而去。随后,张让等宦官利用何进入宫觐见何太后之计将其斩杀,从而引发洛阳城一片大乱。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董卓在进京前的兵力部署,叫做“按兵不动”,意为使军队暂时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荀子·王制》中的“偃然按兵不动。”

小说中提到的发生在京城洛阳的混乱,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董卓传》载:“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并密令上书……欲以胁迫太后。”《后汉书·何进传》亦称:“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太后犹不从。”由此可见,征召董卓进京的建议虽然出自袁绍,但何进才是最终的决定者。听说董卓即将进京,宦官们惊慌失措,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董卓听命于何进。而董卓在进京前又故意上表要求诛灭宦官,这使得以张让为首的宦官们更是惶恐不安。故此,后来的诛杀何进也就很容易理解,企图先下手为强,为的是自保。

对于何进征召董卓进京,士大夫们又是什么态度呢?据《三国志》、《后汉书》等相关史料记载,主薄陈琳、尚书卢植、侍御史郑泰都表示了坚决的反对。为什么与何进属于同一阵营的士大夫们会如此反对让董卓进京呢?侍御史郑泰对何进的一番表态道出了本质原因:“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亲德之重,据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且事留变生,殷鉴不远。”

在以郑泰、卢植为首的士大夫看来,董卓为人凶残暴虐,以前就对朝廷的诏命阳奉阴违,心存反意,以何进的能力难以控制。一旦董卓进京,势必控制朝政,将会对汉末朝廷造成毁灭性灾难。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郑泰等人之语可谓一针见血,只可惜昏庸的何进一意孤行,最终不但自己身首异处,大汉江山也从此坠入万劫不复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