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扳倒

扳倒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扳倒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扳倒问题。

分享

浏览

18

文章

5

为什么汉献帝无法扳倒曹操?

全文共 146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权臣”,历史上的人物真是有不少,但是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扰乱秦国内政的赵高,为汉室奉献一生的诸葛亮,篡夺曹魏的司马氏,这些都是权臣。对于祸乱国政的权臣,有些帝王选择蓄力反击,夺回政权,虽然结果并非皆大欢喜,但是有些皇帝,却并没有这样做,可能是出于性格软弱,也可能是出于实力悬殊。那么,对于曹操,汉献帝又为什么没有办法扳倒他呢?

每个皇帝所面对的权臣及政治格局都不相同,斗争结果自然也不相同。有的操作结果是扳倒了一个权臣,来了另一个权臣,有的是一举消灭了权臣,自己成了真正的权力核心,有的也很失败。

比如说三国后期,三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权臣,各国的皇帝也都试图通过政变来重新掌握皇权,但结局不尽相同。

曹魏这边,在高平陵之变后,就已经皇权旁落了,司马氏实际上成了曹魏真正的皇权拥有者。中书令李丰和皇帝的老丈人张缉合谋,想诛杀司马师,让夏侯玄辅政。结果事机不密,走漏了风声,司马师先得到了消息,就先杀了李丰,然后杀了张缉,并且一起杀了夏侯玄。

之后,司马师就废黜了曹芳,改立曹髦为帝。曹髦已经没有可以利用的大臣来反抗,只好自己率领宫中的宦官和童仆,要亲征司马昭,结果是曹髦被司马昭的手下成济当场刺死。等到司马昭再迎立曹奂的时候,司马氏已经完全控制了朝廷内外,曹奂已经没有任何反抗机会了。

东吴这边,孙权死后,孙亮为帝,尸骨未寒,几个辅政大臣就先斗起来了,诸葛恪杀了孙弘,独揽大权。东关之役后,诸葛恪在东吴大失人心,另一位辅政大臣孙峻趁机和孙亮合谋,将孙可骗进宫中,一举诛杀了诸葛恪。但结果并不是孙亮完全掌握皇权,而是孙峻成了新的权臣。

孙峻死后,孙峻的堂弟孙綝又接替孙峻成为权臣,孙亮和鲁班公主、太常全尚、将军刘承合谋,想诛杀孙峻,同样被孙峻先下手为强,发兵包围皇宫,先杀了刘承等人,然后又废黜了孙亮,改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与左将军张布、老将丁奉合谋,将孙綝诱入宫中杀死。

孙休之所以能够成功诛杀孙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孙綝实际上并未完全控制东吴宫廷内部,朝廷上也仍然有反对势力。所以,孙綝在迎立孙休之后,很快就发现孙休并不容易控制,就后悔了。为了避祸,他甚至想要出居武昌,而孙休也把孙峻的一万多人部曲全部给了他,让他带走。这就说明,孙綝在东吴朝廷上的实力并不足以完全压倒其他人。

孙休死后,孙休的宠臣张布和濮阳兴迎立乌程侯孙皓,但因为张布和濮阳兴没有来得及在朝廷进行政治布局,未能完全控制东吴朝廷和宫中,所以孙皓继位后,轻而易举就将张布和濮阳兴流放广州,又派人在路上追上并杀死了他们,才终于完成了皇权的集中。

汉献帝的情况和这些都不同。汉献帝是因为李傕郭汜争斗不休,关中已经待不下去了,只好在杨奉、韩暹的保护下,从关中逃到洛阳,结果还被李傕郭汜的追兵击败了。走投无路之下,只好投奔曹操,以求有个安身之所。所以,汉献帝被曹操迎奉到许昌的时候,就已经完全处于曹操的控制之中了,很难有实质性的反抗。

即便如此,朝廷内外仍然有一些心存汉室的大臣企图发动政变,诛杀曹操。从董承的衣带诏事件,到伏皇后的父亲伏完趁曹操出征之机试图发动病变控制许昌,都是汉献帝的反抗举动。但毕竟这时候的曹操势力已经很大了,汉献帝并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军队势力,所以每次反抗实际上都变成了一次反对曹操的势力的暴露,结果只能是被杀。

等到曹操把内外仍然心存汉室的人都已经清除完毕,甚至连荀彧这种并不是完全忠于汉室,只是反对曹操取代汉朝的人,最终都被曹操逼死了。所以,到曹操临死前,汉献帝身边已经全都是只忠于曹氏的人了,曹丕继位后轻而易举的就进行了禅让程序,取代了汉朝的皇权。

展开阅读全文

范睢为什么能扳倒秦国重臣权贵宣太后、魏冉和白起

全文共 340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秦国重臣冉,白起就不得不说了,真的是为秦国做出了太大的贡献了,范睢其实知道他的人呢话说应该是从一个普通人才做到最好的大臣的,那么最后还是把宣太后、魏冉和白起全给扳倒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吧,感兴趣的可别错过了,一起分析看看吧!

秦昭王为驱逐“四贵”扳倒白起而任范睢为相原因很明了,他说出了秦昭王多年以来想说却不能说的话,也能帮他做他多以来想做却又不能做的事,《战国策》里是这样描述这些人的:“太后擅行不顾,穰候出使不报,泾阳、华阳击断无讳。”太后在内政上专权,穰候在外交上不用与秦王商议,泾阳君和华阳君想出兵打谁就打谁。也就说,秦昭王在四贵的专权下只有一个王的名号而已,大权与王无关,而范睢能帮秦昭王重整朝纲恢复秦昭王作为君主应有的权力和地位,改变“只知有穰候‘四贵’,不知秦王”的囧境。

首先说魏冉,此人可以用“功劳有多大,祸害就有多大”来形容不为过。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魏冉的:穰候,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候,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译过来的意思是:穰候是秦昭王的亲舅父,而且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大土地,削弱诸候,并曾称帝天下,使天下之君都向西叩头朝拜,又是穰候的功劳。到他尊贵达到极点、富足超过限度的时候,一个普通人向秦昭王一开陈其利害,即刻就身遭屈辱、权势削夺,以至于忧而死,何况是那些寄居别国、无亲无故的外来之臣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明了穰候是因贵极富溢的原故最后被身遭屈辱权势削夺后忧愤而死的,也确实如此,但是为何是这样的结果呢?笔者在整理《史记》中的《秦本纪》和《穰候列传》得出笔者的浅见,魏冉严重地破坏了秦国的战时法治秩序和国家战略实施方向所以他不得不被驱逐。

其次武安君白起之死,祸根源于结魏冉党。《史记》中描述说,白起是因为屡次拒绝秦昭襄王的旨令率兵攻赵都邯郸,最后秦昭襄王无奈只好派王龁率兵去攻邯郸结果大败归,白起得知后还幸灾乐祸说:“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昭王得知后大怒,免白起的官爵逐出咸阳后在半路下令将他赐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原文: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供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白起为何敢屡屡拒绝秦昭襄王?白起又为何敢妄自尊大说出“后悔当不听我的了吧”?在那个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这些任性的话什么人可以对君主说?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以一家之言说说白起之死的必然,而不是“死而非其罪”。

从《史记》中记载这段白起“任性”的话中,我们不妨放大至历史背景去找这段话的不合理性。白起是秦国的武将,而秦昭王是秦国的最高统治者,在那个时代,一个武将是没有拒绝王的权利的,放到现在也说不过去,因为作为高层,提出“攻邯郸”,是战略层面的问题,作为部下,“不能打”不是部下所考感的,部下应该是“如何打下来”。在古代拒绝王的旨意就是抗旨不尊了,抗旨抗诏是有死罪的。纵然有自己的见解王不同意也是不行的,作为臣下只能在“保留自己的意见”下执行王的诏命和旨意。

然而,白起不光是拒绝了,还是一而再,再而三拒绝且说“风凉话”来回击最高统治者的旨意,在那个时代来说这种行为果真没有罪吗?绝对有!更何况法律森严的秦国?然白起凭什么敢公然叫板秦昭襄王呢?

不得不再提一个人,就是魏冉。魏冉是秦宣太后亲弟,秦昭襄王的亲舅。魏冉穰候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史记》里是这样描述当时秦国这几位位高权重的人物的: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於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於王室。可见,魏冉在外交上有不用“请示”昭王而凭自己的愿意行使秦国对外伐交伐战的专权。

《史记.穰候列传》中说:“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就是说,白起是魏冉及宣太后掌控朝廷大权后,魏冉独揽伐交大权后才提拔白起作为伐战领域的“得力助手”的,穰候魏冉主持伐交大事几乎可以直接绕过秦昭王自己定度了。如私下取陶邑这事,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借齐闵王灭宋吞并宋地而妒恨齐国合纵破齐。然而在破齐之前,秦昭王向合纵诸候承诺不取一寸齐地不占一分利,目的旨在灭强齐。然而,魏冉不顾秦昭王的名声,私下与魏国协议帮助魏国掠夺宋地的同时,要求魏国以陶邑作为谢礼赠送于他,完全背离了当时秦国“不取毫厘”的立场,为己加封,扩大自己在秦国以外的势力。

成为魏冉私欲膨胀的帮手。陶邑得手后魏冉又私调秦军试图攻魏挟王扩张私人领地。五国破齐后,由于魏冉与魏人达到私约接收陶邑后,秦军的一部分便驻守在陶邑并没有回师秦国。陶邑周边皆是魏地,魏冉私下让白起攻下当时魏都大梁想把陶邑周边之地全收入以扩张陶邑的范围。结果秦军驻陶邑一部攻进魏都大梁之时却被团团包围于梁囿久久不能突围。

从魏冉私下夺陶邑又不经昭王应允能直接调动秦国将领私自攻魏都大梁图试扩张势力来看,如果按当时的秦法,魏冉是犯下叛国之罪的,而白起的行为根据当时秦法中的“连坐法”,是容奸不报或者是助奸,这是同罪的。然后事魏冉并没受到处罚,仅仅是罢了相,原来“非法所得”的陶邑也让秦昭襄王顺水推舟赐于魏冉,由非法所得变成合法拥有,而“助奸”的白起平安无事。从这些不正常的事来看,秦法的条文已经对这俩位重臣不起作用了。

后来,魏冉边为秦拓土开疆的同时,边顺手为自己干“私活”的事屡见不鲜,秦昭王三十六年,复相后的穰候魏冉“故技重施”仼用客卿灶为秦将想讨伐齐国夺取刚、寿二邑,以扩大自己距离秦国千里以外的陶邑。在军政大权上更是说一不二,魏冉在多次战争大事上是直接绕过秦昭王命白起出战的,可见白起直接听命于穰候多于听命于秦昭王。秦昭王在位几十载有“只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之说,白起“不买账”秦昭王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然后期,魏冉被逐,赵国经长平一战后已经沦为弱国,再无实力与秦国抗衡了。白起也因这场战争名声大振,躲在幕后几十年的秦昭王也因宣太后魏冉的相继离世得以执掌政权,然白起在刚刚才翻身作主的昭王前面一而再,再而三拒绝执行“指示”并妄想尊大,于情于理于法不都是挺着脖子往刀口上撞?所以“死于非罪”不足信了。

秦昭王任用范睢为丞相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是有重大利益的:解决外戚“四贵”长期专权结党对王权构成的潜在威肋;解决外戚擅自使用外交权和兵权打乱秦国战略布置的危害;解决外戚公器积用利用兵权私下掠财掠地损公肥私的危害;维护秦国战时法治应有的正常秩序。然而,范睢不但可以帮秦昭王摆脱近忧,更能帮秦昭王解决远虑。那就是范睢向昭王提到的“远交近攻”的战略规划,它的提出是在秦东出一统的战略构想框架内具有实操可操性的,明确了秦帝国一段时期策略方向。

范睢扳倒宣太后、魏冉和白起并非偶然,而是必然之举。可以说,秦昭王是既受能臣功臣亲情之益,又受能臣功臣亲情之害。尤其是魏冉,既是秦昭王的能臣功臣,又是秦昭王的亲戚。这样一个人不光非常可靠,而且也非常可恨。可靠在于秦昭王的前半生,他们平定“季君之乱”扶秦昭王上位的同时,也为他建立许多不可磨灭的功勋;可恨的是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认为秦帝国是他们的了,可以各行其是目空一切贪婪成性自恃功高成为秦昭王想放弃,又不敢放弃的“鸡肋之臣”范睢只是一个了解秦昭王作为一名诸候王的政治尴尬,并且有能力帮他化解这种政治尴尬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魏忠贤为什么会被扳倒?崇祯年仅十七岁时如何做到的?

全文共 183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魏忠贤,知道他是明朝末期一个非常有名的宦官,但同时在历史上的名声也实在是不怎么样,否则也不至于崇祯皇帝一登基就想尽办法把魏忠贤一党赶尽杀绝。只不过,当时的魏忠贤毕竟有权有势很多年,崇祯帝也才只有十七岁,为何魏忠贤竟然斗不过一个十七岁的小皇帝呢?崇祯又是如何将魏忠贤扳倒的?

魏忠贤权势滔天,为何斗不过一个刚登基年仅17岁皇帝?因为魏忠贤膨胀了,他眼中的崇祯是很听话的、是没什么能力的、是懦弱的!

虽然想干掉崇祯但却失手了——“权力还是我的就行”,虽然有能力造反得天下但退却了——“天下还归我管就行”,虽然可以全身而退但却得意忘形了——“没权有钱也行”,最后,落得个三尺白绫自缢身死的下场。

魏忠贤终究低估了眼中的这个少年,因为这个少年是一个极度成熟的政治家,而且,在最初的两年,崇祯的确表现的服服帖帖,包括最后魏忠贤的放权,也是被崇祯的演技所欺骗,直到他幡然悔悟的时候,天下已经不在他手中掌握。

崇祯并没有那么不堪,他并非是一个用力过猛但却欠缺政治才华的愚笨君王,只是历史这辆大车踽踽而行,并非一般人能改变他的走向,至少,崇祯不能。我们来看看,权倾天下的魏忠贤是如何败在崇祯之手的吧。

1.错误的妥协

天启皇帝总会长大,他总会明辨是非,比如曾经魏忠贤为了迫害东林党而制作一百零八将点将录,作为排号要一一收拾,结果天启这个天才木匠竟然是个文盲,连《水浒》都不知道是啥,还得魏忠贤这个半文盲一顿解释。

但是,天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却很正直,在听了魏忠贤的解释之后,拍手叫好,认为梁山好汉个个都是忠勇之人。搞的魏忠贤很没面子,本来要搞东林党的嘛。

所以,他意识到了威胁,他意识到了不应该再让天启成长下去,那样自己的权势必然会有一天不复存在。之后天启莫名落水,身患重病,服用灵药不久全身浮肿而死。

据传,当年魏忠贤与客氏一顿忽悠,差点就让天启做出了决定,传位给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这孩子都要抱到宫中去了。还好皇后是个明事理的人,她对着即将走人的天启滔滔不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做出传位给其弟朱由检的决定。

紧接着,魏忠贤开始搞事,三番五次设计收拾朱由检,但均被他躲过去了,直到顺利即位,而魏忠贤也觉得,这个朱由检年纪也很轻,而且也没什么根基,是很好控制的,应该可以继续当傀儡,等到他长大了再搞掉换个人做皇帝就好,就这样,朱由校拉着朱由检的手,说出了人生最有水平的一句话:“吾弟当为尧舜!”然后就撒手去老朱那里汇报工作了。

2.错误的判断

好了,朱由检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开始自己的装孙子之路,他依然将国家大权交于魏忠贤之手,魏忠贤也做出了判断,这个皇帝是个聪明人。这个时候,不是崇祯不动他,而是说他动不得,朝廷上下,全是魏公公的人,谁敢呢?所以还是默默的行动,先剪除其羽翼。

皇帝要动魏公公的事情,慢慢的大家心里都开始明白,只是我们的九千岁却浑然不觉危险,而且,好像事情也没那么简单,还需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直到其党羽重要人物崔呈秀被弹劾一事,才让此事的进度大大加快,魏忠贤也意识到了危险,不过他做出的判断是:皇帝不会杀我的。

所以,他决定丢车保帅,并未出面拯救崔成秀,而这一动作,让阉党之人大失所望,连最重要的心腹都不救,那其他人呢?魏公公不过是想要自保罢了,所以此时的阉党已经濒临土崩瓦解。

3.错误的决定

其实,这个时候,如果魏忠贤造反,是很有可能胜利的,因为无论军政大权此时还牢牢的握在他手中,但是,他却决定告老还乡,不再参与朝中之事,崇祯也惧怕他造反,所以决定同意并责令其快速离开。

然而,魏忠贤竟然以为皇帝是真的不杀他了,所以真的就很是天真的回家收拾东西,而这一决定,彻底触怒了崇祯,他回去收拾了80大车的金银财宝,携带大量的仆人家眷,甚至还有9000名隶属于他本人的护卫,仿佛游街一般浩浩荡荡的启程。

崇祯的极限已经到了,他无法再忍受,于是下令追回已走的魏忠贤,结局,我们都知道。深更半夜得知皇帝旨意的魏忠贤上吊身亡,其财产被护卫仆人一抢而空,陪在他身边的也只有一个绝望的太监。

说来凄凉,除去后期被捕治罪的无数文臣武将,曾经号称有五彪五虎,十狗十孩儿,千子千孙的九千岁,在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也只有身边这一个太监以死相随。

崇祯其实是一个极其老练的政治家,他有谋略,有才华,有能力。只是扳倒魏忠贤之后,却被东林党等诸党所误,最终落得凄惨的下场。魏忠贤其实是一个极其有天赋的政治家,他有手腕,有权势,有水平。但是,他无恶不作,排除异己,却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势而已,虽然优秀但绝非国家之幸。

展开阅读全文

手中无实权的子婴是如何扳倒赵高的?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全文共 2548 字

+ 加入清单

整个秦朝可以说完全就是被赵高这个祸害给祸祸了,杀扶苏立胡亥,加快了秦朝灭亡的脚步。在胡亥死后又立子婴为秦王,然而仅仅五天后,赵高就被子婴给杀了。那么在当时没有实权,没有军队的子婴是如何做到将赵高给杀死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赵高出生在罪犯家庭里,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被秦始皇提拔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他又凭借精通法律,又当上秦始皇儿子胡亥的老师。后来得到秦始皇信任,成为宦官,掌管皇帝的印鉴后,很是飞扬跋扈。在秦始皇巡游暴病死亡后,他威胁李斯废除太子扶苏,让胡亥继承皇位成了秦二世。胡亥当皇帝后,赵高开始大清洗,杀了对他有威胁的大将蒙恬兄弟,腰斩了丞相李斯,消灭了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子女,又蒙骗胡亥天子是不需要亲自出面处理国事的,达到大权独揽的目的。

随着权利欲的膨胀,赵高打起了当皇帝的算盘,他先是指鹿为马,试探众大臣,看到大家敢怒不敢言,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逼死秦二世,但是当赵高准备当皇帝的时候,大臣们誓死不认可赵高的皇位,赵高没办法只能让有皇室血脉的子婴为王。如此一来,皇族出身的子婴就得到了与赵高讨价还价的机会,不是子婴需要赵高,而是赵高需要子婴。

当皇位空缺的时候,他询问所有人的意见是否自己可以做皇帝,众人听了没一个人变态,面对大臣的沉默赵高也是非常心虚的,既然自己做不了就要找一个自己能控制的人来继位,选了很久他选中了子婴,这个时候子婴继承的已经不是帝了,而是秦王,因为这个时候民众的起义已经非常浩大,以前的六国土地已经被他们的后代重新夺了回去,自己的领土还是以前那么大,但是令赵高没想到的是这个自己选中的人竟然最后杀掉了自己,要搞清楚这个过程我们先要搞明白子婴的身份是什么。

历史上的记载有三种说法,第一是子英是二世的侄子,也是被害死的二世大哥的孩子,这一点是有点不可信的,我们知道嬴政去世的时候是五十岁左右,就算他十七岁生下大儿子,那么他的大儿子跟他同年去世,死的时候也就三十三岁左右,就让大儿子也是十七岁生孩子,那么这个时候他的孩子也就是子婴最多十六岁,但是史书记载杀赵高的过程是明确的跟两个儿子商量过以后才去动手的,那个时候如果子婴才十六岁,他的孩子应该更小或者还没有孩子,那么又怎么去跟孩子商量呢?还有一点记载说赵高之所以选择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他在民众之间的威望还不错,如果是一个十七岁左右的青年怎么可能会有很强的威望呢,所以这一种说法是不对的。

第二种是说他是二世的哥哥,这也是有点不合理的,因为二世在继位的时候把他的姐妹和弟兄都给杀了,为了巩固自己皇位,要是哥哥的话没有理由逃掉他的杀害,而且历史记载说子婴是唯一一个在二世迫害亲人大臣的时候敢去进谏的人,而且话说的非常不中听,他告诉二世如果自己这样做就像赵国灭国的时候把唯一能抵挡秦军的将领杀了,以及像齐国一样把能让国家强大的忠臣给杀了一样,把二世比作了那些使自己国家灭亡的君主,他说了这么重的话二世竟然没有跟他计较,所以他更不可能是二世的哥哥了,应该有着更深一点的特殊身份。

最后一个说法说他是嬴政的弟弟,也就是二世的叔叔,这个说法是比较正确的,先从年龄上面来说嬴政五十他四十,他生的儿子最少也要二十岁,那么这样他和自己儿子商量灭掉赵高的事情就说的通了,再者由于他是二世的叔叔,那时候的继承的规定只能由父子以及弟兄之间传,不可能会叔侄之间传位,所以从这来说子婴是对皇位没有威胁的一个人,这样二世才会在巩固权利的时候没有动他,然后是进谏的时候,由于是自己的长辈,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对他不礼貌,这样在子婴那样的直白进谏之下二世才依然能忍受,最后一点说他在民众之间非常有威望受到尊敬,也是有道理的了,这个时候他四十岁左右为人又非常好,所有人都不敢对皇帝的做法有什么意见的时候他为了大义还要去劝说皇帝,这样的人在民众之间有很好的威望也是很正常的,所以这个说法是成立的。

据《史记》记载,子婴在政变前的商议过程中,提到了赵高的威胁,担心赵高为了立威,极有可能再杀一个君主为自己铺路,所以子婴选择先下手为强。赵高的所作所为,子婴都看在眼里,他知道让他当皇帝是赵高的缓兵之计,只要赵高活着,他的命运一定和胡亥一样。于是他和两个儿子商量,两个儿子一致同意杀掉赵高。可赵高当时虽然篡权之心已经暴露,不得人心,但大权依然在握,身边护卫还是不少。于是子婴想出了在自己的家里杀赵高的计谋。

登基祭祀当天,子婴说生病了不去典礼,赵高派人请了好几次没请动,不得已只好自己亲自前往。子婴就要登基当皇帝了,赵高的护卫当然不能进入卧室。赵高这几年颐指气使,就是没有挂名的皇帝,胡亥在位时也要听他的,因此过度膨胀,根本不会想到有人敢杀他,况且子婴手下也没有什么军队。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子婴安排了一个不起眼的太监韩谈藏在帐后,当赵高一进门,韩谈出其不意一刀毙命。一个小小的太监,了结了不可一世的大宦官。

子婴能够成功将赵高诱惑到家里,除了他的身份,还有一点,那就是子婴的谋略。赵高是个权力场上的老手,阴谋诡计的大宗师,在此之前,只有他算计别人,被人算计不到他,所以子婴要想骗到赵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毫无疑问,这种自大的思想影响了赵高的判断,在他看来,子婴不过是他扶植起来的一个傀儡,既无能又缺乏影响力,这样的人,没什么好怕的,当子婴托病不上朝的时候,他装模作样亲自上门去请,由此陷入了子婴的圈套。这种杀权臣的事有不少皇帝做过,有成功有失败的,还有杀了权臣被权臣党羽杀的,如北魏孝庄帝,可子婴却没有,说起来还是赵高对秦朝的掌控不够深。从胡亥继位到赵高被杀,不过三年多,赵高虽然假借皇帝权威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可跟尔朱荣这种军阀崛起相比,自己没有足够的兵力,秦朝的军队都在前线打仗,主将也不是他的心腹,子婴只要杀了他,再铲除朝臣中的赵高铁杆,就能再掌中央,只要外地军队不反,政权就无恙。

赵高怀抱玉玺想当皇帝时,已经犯了大忌,当年是世袭制,外人想当皇帝是大逆不道。他野心暴露后,和大臣离心离德。大臣们只是慑于他的淫威,没有人敢牵头反抗。子婴有皇族血缘,有号召力,只要计谋成功,杀了赵高,就推翻压在自己和大臣们头上的大山,大臣们自然会拥护子婴,不会有人再替赵高卖命。赵高一死,他的余党也就树倒猢狲散。因此,只要杀死赵高,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展开阅读全文

知否顾家大哥什么结局 帮助顾廷烨扳倒小秦氏

全文共 1541 字

+ 加入清单

《知否》顾侯爷早已去世,顾家爵位也落在了老大顾廷煜手里,但他毕竟是个体弱多病的,指不定哪天就一命呜呼了。但是,如果他死了,又没有儿子,能够继承的爵位的人自然就是顾廷烨,但这可不符合小秦氏的设想,她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顾家老三能够把爵位握在手里。所以说,顾廷烨最大的敌人,非小秦氏莫属。然而想要扳倒小秦氏谈何容易,幸而顾侯爷和顾廷煜临死之前,都给顾廷烨留下了非常好的证据和条件,他们又是怎么做的?顾廷煜最后又是什么结局?

追剧的朋友们都知道,顾大这个角色比较讨人厌。他从小疾病缠身,对顾廷烨非常嫉妒,经常在父亲面前污蔑弟弟做坏事,导致顾二与父亲矛盾越来越深,直到与姨母兼继母小秦氏联合把二叔赶出顾家。而在即将更新的剧情中,顾大得知自己死期将近,便公布了父亲的遗言,将家族事情的所有真相都告知了顾廷烨,留下了扳倒小秦氏的证据和属于顾廷烨的大笔遗产。

顾廷煜在顾廷烨离开顾家之后,顺利继承了爵位。按身份地位来说,顾廷煜是嫡长子,是这个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但是他的身体状况却不好,而且和顾廷烨相比,任何方面都差很多,所以他才联合小秦氏一起,直接把顾廷烨赶出了顾家。顾廷烨离开顾家之后,只能孤身一人去奋斗,顾廷煜作为侯爵,并没有在这个时候给顾廷烨任何帮助,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因为这个爵位而反目成仇。

后来顾廷烨混出了一番名堂,在明兰的劝说下回到了顾家,而这个时候两个兄弟的关系依然十分的差。顾廷烨在军中混的越来越好,整个人的前途一片光明。而顾廷煜在继承爵位之后,身体变得更差了,每天吃的药比吃的饭还要多,很多人看了之后都感觉他的日子不多了。而这个时候,顾廷煜却主动找到了顾廷烨,希望把爵位传给他。曾经费尽心思抢过来的东西,现在又拱手让给他了。

顾廷烨这几年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一眼就看出来顾廷煜的猫腻。顾廷煜现在身体已经不行了,再也坚持不了多少天了。按说他年幼的儿子也能继承这个爵位,但是他这样传给顾廷烨,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妻儿的安全。小秦氏当年在把顾廷烨赶出顾家之后,并没有反对让顾廷煜来继承爵位,主要是因为她看顾廷煜体弱多病,所以在顾廷煜死后,她就能替儿子把爵位抢过来。

顾廷烨知道现在顾廷煜的处境十分的尴尬,如果自己不帮他,恐怕在他死后,自己的大嫂和侄子,都会被小秦氏以各种理由刁难,甚至还有可能失去生命。顾廷烨知道当年哥哥只是被小秦氏忽悠了,所以他选择了原谅,答应帮他照顾好他的妻子和孩子。两个兄弟之前因为一个爵位反目成仇,可是到了最后又是因为这个爵位,两个人又重归于好了。

其实要说顾大之前对弟弟耿耿于怀到也情有可原,因为他一直以为是顾二生母白氏害死了大秦氏,这其中都是小秦氏在谗言了。等到父亲死后,大家又把原本是顾廷烨母亲的嫁妆瓜分殆尽,爵位也留给了顾大。然而顾廷烨想扳倒小秦氏并不容易,因为在封建社会时特别重视名声,小秦氏在这方面极其厉害,她非常会演戏,外界都以为她贤惠善良,是顾廷烨夫妻二人不守孝道,结婚后就搬出去住了,所以小秦氏一直占尽了社会舆论的上峰。

即便如此,顾廷烨却并不领情,顾大在死期将近时弃暗投明不足以洗白自己。小编认为,大家族间的纷争并不能讲什么兄弟情感,每个人都只为了自己的利益。其实在顾侯爷去世时顾大已经知道了全部真相,那时他却没有告诉顾廷烨,而是一直隐瞒事实,任由顾二在外流浪漂泊,享受着本该不属于自己的财富。而他一直恨自己样样不如二弟,那么顾大为何要扳倒小秦氏呢?按理说小秦氏还是他的姨母,顾三和顾大的关系更深一些才是。

原来顾大是个心思缜密之人,他看出如今顾廷烨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任性的弟弟了,他如今在朝中有权有势,再加上明兰这个弟媳也不好惹,宁愿侯府迟早还是他说了算。倘若自己去世后二弟还怀恨在心,那么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一定会活得举步艰难,说到底,他最后这一手还是为了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