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月氏

大月氏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大月氏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大月氏问题。

分享

浏览

4978

文章

4

大月氏是现在哪个国家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大月氏,是公元前2世纪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大月氏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

根据中国史籍上记载,古大月氏大约在今天的阿富汗一带。大月氏民族原本居住在中国的敦煌、祁连之间。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时,受匈奴族的压迫,他们才迁居到中亚细亚妫水流域──即现在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处的乌姆河流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中国就和大月氏人就建立了联系。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122年之间,张骞两次西行,历经疏敕、大宛、康居,抵达大月氏,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阿富汗就是丝路的中间枢纽。张骞西行回国时,带回了如胡麻、葡萄、胡萝卜、蚕豆这些原产于大月氏的农产品。如今,这些农产品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元424至428年,大月氏生产琉璃的技术传入中国,琉璃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大月氏国是现在哪里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大月氏国是现在哪里

最新出版的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期刊称,该中心考古学家莱里希领导的小组经过几年努力,在阿姆河河谷沿岸地区发现了古代铁尔梅兹的城墙遗址。这段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墙长500米,墙周围至少还发现了15座方形的塔。有关专家目前正在对这些遗址进行进一步发掘。

铁尔梅兹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阿姆河地区,邻近阿富汗。铁尔梅兹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公元前1世纪,贵霜王国建立并逐渐强盛,由于建国的大夏人原先臣属于大月氏国,中国古代也称贵霜王国为大月氏。贵霜王国所处地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而成为沟通欧亚经济文化联系的咽喉要道和中转站。

展开阅读全文

大月氏的“月”为什么读rou?

全文共 1587 字

+ 加入清单

ròu为误读,正确读音为yuè

关于月氏的读音,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历史课本一直注音为ròu zhī(肉支)。但据考证,这个注音是不对的,月氏的“月”字旧读作“肉”,这是以讹传讹结果,是误读。新版的《辞海》已经将“月支”读音纠正为“yuèzhī”。

高晓松在某一期《晓说》中讲到“大月氏”时,说提起这个词就饿了,因为他将此三字读作“大肉汁”。如果在高中历史课上有认真听讲,虽然会觉得有些好笑和不可思议,但你一定会记得历史老师讲到“大月氏”三个字的音容,“记住哦,这三个字要念做‘大肉汁’,写成大月氏。”

月氏是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辞源》曰:“月氏古国名,其族先居甘肃西境,汉时为匈奴所破,西走至阿姆河,臣服大夏,都于阿姆河北,曰大月氏;其不能去者,留居故地曰小月氏。”

氏 读 作“支”是被历来认可的,其读音争议主要在“月”字究竟读“ròu”还是读“yuè”上。

● 来源 “大肉汁”文本出现于宋

古文中,“月”、“肉”二字写法曾相近,尤其是在篆书中,二字字形十分接近“月”字,几乎难以找到差别。《说文解字》“肉”部汉字甚多,肌、肝、脾、胃、肠等与人体有关的字,虽然现在写作“月”旁,但实际都是“肉”旁。而真正属于“月”旁的字只有10个,如朔、朗、期等与月之阴晴有关的字。若古人写“月氏”,后人误将本为“肉”的“月”认作“月亮”的月,也是有可能的,今人对大月氏读音的争议主要由此为源头。

古代文献记载中,最早有大月氏应读“大肉汁”的文本出现在宋代。北宋僧人释适之《金壶字考》:“月,音肉。支,如字,亦作氐。”宋代另一地理文献《太平寰宇记》也说“月氏音肉氏。”在宋之前,并未有人对“月氏”的读音提出过异议。在二十四史中,如《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西域传》、《资治通鉴》,凡出现“月氏”处,“氏”字均有注“音支”,“月”字一律没有注音,可见“月”字读音并不存在争议。

● 争议 司马迁为何在文献中无辨析

近代学者张西曼首先注意到了《金壶字考》中提到的注音问题,因此提出“大肉汁”乃是正确读音,古字月肉相近,古人都错将“肉”认作“月”。虽然得到不少支持,但是也遭到著名史地学家岑仲勉的反驳。在《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中,岑仲勉指出,六朝时期从月氏东来的僧侣非常多,即便写法相近,但“月”、“肉”二字读音并不相同,往来如此密切,若真的认错,为何无人提出,文献也没有此类记载?因此认为“月氏”之“月”本就是其本字。

再有,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几个阶段,甲骨文是商代文字,金文通行于西周,春秋战国的秦国通行大篆,秦统一后简化成小篆,汉代通行隶书,魏晋以后开始流行楷书。有学者补充论点道,汉代大月氏与中原来往频繁,《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均对其有详细记载。汉代史官校正典籍尤为严苛,且当时隶书已逐渐流行,“月”、“肉”二字读音、字形皆有差异,若真是将“肉”误读作“月”,司马迁、刘向等以校对见长的史官怎会于文献中一点辨析都没有?

● 纠正 “月支”已被广泛采纳

近年来,“月氏”读作“月支”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秦汉史学家林剑鸣在其著作《秦汉史》中说道:“以前的中小学课本以及一些学术著作都特别注音,强调应读为‘肉支’,其是不正确的。在《康熙字典》中‘月氏’的‘月’字也注‘鱼厥切’,可见‘月支’之‘月’不应读‘肉’。最近出的《新华字典》及中小学历史课本中均已将‘月氏’的注音改为yuè zhī(月支),但目前一些青年学生甚至一些著名学者仍照旧误读。”

“大肉汁”的读音主要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小学课本及工具书,但查最新版《新华字典》及《汉语大词典》,其“月氏”词条读音均已改为“yuè zhī”。另据《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等学术词典,“月氏”的条目均注为yuèzhī,或在“月”下注音“鱼厥切”。

展开阅读全文

张骞出使的大月氏是现在哪里?大月氏又有什么样的历史?

全文共 259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很多人都问了,这个张骞出使西域期间经过了大月氏,那么这个大月氏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这个大月氏又有什么样的历史呢?这个问题也非常的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的情况吧!

大月氏其实范围很广很广了,大月氏曾经居于祁连山与天山之间,即今甘肃西部至新疆东部一带。公元前174年前后(汉文帝初年),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击败月氏,迫其大部被迫逃至今伊犁河、楚河流域。公元前174~公元前161年间,匈奴老王单于协助乌孙西击月氏。月氏人再度西迁,越天山和帕米尔西部,至妫水,即阿姆河,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的界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大夏人(巴克特里亚人),最终定居下来。

西域古族--大月氏

大月氏,这个民族在《史记》、《汉书》中没有专门立传。但《史记》的《乌孙传》、《大宛传》、《张骞传》等传中保存了月氏早期历史的一些资料。月氏为游牧部落,“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月氏西迁后在中亚建立贵霜王朝,但我国史籍习惯上称之为月氏。

据文献记载,月氏族在商代就居于我国西北。我国的先秦文献提到过一些与月氏名称相近的居于西方的部落,例如《逸周书·王会解》中提到过“禺支”,《穆天子传》卷中提到过“禺知”。《管子·国蓄篇》称“玉起于禺氏”;《管子·轻重甲篇》则有“禺氏不朝,请以白璧为币乎。

……然后八千里之禺氏可得而朝也;……然后八千里之昆仑之虚可得而朝也”的记载。许多学者相信,这些名称都是后来大月氏的不同译名。《史记·大宛传》说月氏原居于敦煌、祁连之间,《后汉书·西羌传》也说属于大月氏别种的湟中月氏胡,旧时居于张掖、酒泉之地。

西汉初年中原有关月氏消息得之于匈奴降人和来自匈奴的使臣。武帝以后,有关这个民族的准确消息主要来自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的报告。张骞所提到的月氏故地敦煌、祁连均非汉语。敦煌应当与《山海经》中的“敦薨”为同名异译,可能是“吐火罗”(Tokhar)的音译,指今祁连山一带。

月氏西迁前应居于祁连山与天山之间,即今甘肃西部至新疆东部一带。

大月氏究竟是什么民族,史无明文。世界各国学者曾经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月氏部落的来历。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王朝以后被称为吐火罗人(Tokhar)。上个世纪末在新疆南部的焉耆和库车发现了一种以印度婆罗迷字拼写的不知名的语言。

经过学者们的研究发现这种语言不属于印欧语中的印度一伊朗语,而属于印欧语西支,操这种语言的人自己称之为吐火罗语。有些语言学家根据这一点,设想这种语言就是月氏人及其近亲部落的语言。

在公元前2世纪末的巴比伦史料记载中,提到过一个民族称为Guti,其主格形式为Gutium,他们从波斯西部的山区袭击巴比伦。

在汉谟拉比铭文中,也提到了巴比伦四邻的民族,其中有两个,一个称为Gutium,另一个称为Tukris。德国学者亨宁认为,这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向东迁移,在我国西北地区定居下来,其中Guti人在河西,发展成月氏部落,而Tukri人则占据了今新疆南部的库车和焉耆,他们后来被称为吐火罗人。

汉初以前大月氏在河西地区的居地“祁连”这个名称,古人有明确解释。匈奴把天叫做祁连。“祁连”这个词就是后来的突厥语和蒙古语中的tengri(天)的音译,由此可推测月氏可能与这两个民族,尤其是操突厥语的民族有关。

语言学的研究为了解上古时代中亚草原民族迁移史提供了新途径,但单纯依靠语言学研究成果还不足以揭开谜底。

本世纪初以来,体质人类学家一直在对甘肃与新疆东部地区汉初以前古代墓葬中发现的人类骸骨进行分析,他们的工作使我们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本世纪20年代,西方学者步达生曾详细研究过安特生收集的史前时代甘肃沙井、寺洼、辛店、马厂诸文化和仰韶文化男女人类遗骸共84具,得出结论:甘肃史前居民具有典型的东方人种特征,其体质与现代华北人有许多相似性,新石器时代的甘肃史前居民与现代华北人更为接近。

甘肃史前居民的头骨与西康人也较为接近,处于现代华北人与西藏人之间。50年代,中国学者对甘肃齐家文化墓葬中的两具男性头骨作了研究,认为它们是蒙古人种型,与近代华北人和其他同地区新石器晚期居民的头骨也较接近。近年来在甘肃河西地区的玉门火烧沟遗址发掘到了早期铜器时代的墓葬,甘肃省博物馆在发掘中采集了100余具人骨,经研究认为属于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没有混杂高加索人种的材料。

他们很可能代表了古代羌族,而不是月氏和乌孙。

总之,迄今为止从甘肃境内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以及秦汉前的古墓中出土的人骨,都毫无例外地接近东亚蒙古人种类型,没有发现西方高加索人种因素在组成秦汉以前这一地区居民成分中起过作用。

这个结论与西方语言学家关于月氏是原始印欧人的一支的观点是矛盾的。

月氏是第一个见诸于我国古代史乘,由我国向西迁出,建国于遥远的西方的民族。月氏居于河西时与匈奴有着密切的关系。匈奴头曼单于约在公元前209年左右,把其子冒顿送至月氏为质,不久进攻月氏。

结果冒顿盗取月氏善马逃回匈奴。

月氏曾十分强大,有“控弦之士”一二十万。冒顿即位为单于后,于公元前174年前后(汉文帝初年),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击败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制成饮器。月氏战败后,种类分散,其大部被迫逃至今伊犁河、楚河流域,打败了原居于当地的塞种人,迫使“塞王远遁”,留下的塞种部众成为月氏人的臣仆。

“塞”字在古代韵书中列为入声,在中古时代以前的汉语中发音为“Sek”,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塞人应当就是西方史籍所记载的“Saka”。月氏人大部西迁后,他们在河西地区的故地被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部落占领。

留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有一部分逃入祁连山,与当地的羌族杂处,后来被称为“小月氏”。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击败匈奴,获取河西地,开通湟中(今青海湟水两岸),小月氏归附汉朝,移居于张掖一带,号为“义从胡”。他们在那里生活了很久,直至东汉末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还见于史册。

月氏虽在伊犁河、楚河流域立国,但其地距匈奴西部仍很近。

大月氏在河西时曾与乌孙为邻。公元前174~公元前161年间,匈奴老王单于协助乌孙西击月氏,杀死月氏王。月氏无法在这里立足,只得循塞人足迹再度西迁,越天山和帕米尔西部,至妫水,即阿姆河,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的界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大夏人(巴克特里亚人),最终定居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