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基隆

基隆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基隆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基隆问题。

分享

浏览

7238

文章

11

基隆自驾游攻略

全文共 1870 字

+ 加入清单

基隆坐落于台湾之北,恋恋海风与淳朴民风交织,质感而精致。百年老街和传统的地道美食娓娓叙说着小城的活色生香。我们一起来感受着火色生香吧。

环境

基隆北临太平洋的东海,受海洋气候影响温和湿润。除了基隆港周围和基隆河两侧有狭窄的平原之外,地形以丘陵为主,造就了略显拥挤的都市景观。随处可见的桥梁及隧道迂回曲折,使小城更显静谧。

城市境东、西、南三面环山,但山势不高,多在250公尺以下,北面为港湾,入口处有和平岛和桶盘屿横扼门户,成天然防波堤。受地形影响,基隆市的住宅区大多位于丘陵地之上,从市中心到周围的山坡地到处布满各式建筑,市郊的丘陵地上更可见到耸立新式的公寓大厦群。狮球岭构成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北为市区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华地带;以南则为基隆河河谷,碇内、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

基隆市的面积不如台湾其他地方宽广,景点之间的距离也比较近,若想看看自然景观,沿海的岛屿、岛礁、炮台将是个好去处,若是想看看人文景观,则可以选择去市中心的峡谷、夜市游玩。

文化

基隆拥有几百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台湾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

基隆作为北部的渔港小城,水产资源丰富,居民以打渔为生,形成了独特的渔业文化。当地古迹群立,至今仍保留着清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炮台和日治时期的文物,历史底蕴深厚。纪念园区和文化艺术馆构成了城市建筑的独特风格。暖暖区的荖寮坑产业、崁仔顶文化和庙口文化等文化资产展现了基隆居民传统的风土人情。闽南第一乐团、三坑得意堂北管阵头等传统艺术表演经久不衰。若想直观感受源远流长的原住民文化,了解他们的生活风俗,还可以前往原住民文化馆。

上天不仅赋予基隆这块宝地以优美的自然景观,还造就其融洽的人文风貌。昔日的古老文明和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美丽的基隆一会为你的旅行留下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概述

基隆市,古名“鸡笼”,位于台湾本岛北端,是台湾地区五个市之一,以深水谷湾之天然良港著名,民间一直都有“北基隆,南台南”的说法。其港口基隆港是北台湾首要航运枢纽,因而有“台湾头”与“台湾北玄关”之称,亦因气候多雨而别称“雨港”。

基隆数百年间的文化碰撞使其成为台湾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港都,历史遗产丰富。二沙湾炮台、狮球岭炮台等为数众多的炮台气势恢宏,呈现出时空穿越之感,使人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基隆筑港殉职者纪念碑和阳明海洋文化艺术馆构成了基隆独特的历史建筑群。金瓜石为日治时期的“东亚第一金都”,至今仍保存着不少采矿时代的遗迹。还有从日本殖民统治时代就已存在的庙口夜市,以其精致繁多的小吃成为台湾最著名的夜市之一。

除了文化景观,基隆的自然景观也令人心神驰往。矗立于基隆东北方外海的基隆屿,是北台湾最鲜明的岛屿地标,青山绿水,白云蓝天,还有灿烂阳光,大自然的所有元素在此汇聚。坐落于基隆港东北的和平岛,以海蚀景观闻名,如海蚀平台、豆腐岩、风化窗、万人堆、千叠敷、海蚀洞、蕈状岩、狮头岩等,奇岩异石林立,让人叹绝。

基隆将精华的观光资源和自然美景集合在内,以丰富的地方特色、人文史迹拼凑出了与众不同的渔港风情。

历史

基隆古称“鸡笼”,名字来源于最早居住在此地的凯达格兰族,格兰的谐音近似台语之"鸡笼",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鸡笼,因而得名。

17世纪时,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曾先后占领过鸡笼,之后郑氏王朝在南台湾打败荷兰人,挥军北上,将残余驻守在鸡笼的荷兰人驱离,至今在和平岛还有荷兰人临走前所留下的“蕃字洞”遗迹。后取“基地昌隆”之意改名“基隆”。台湾巡抚刘铭传沿着港区兴建数座炮台,现今成为基隆一大历史文化遗迹。

位于此处的基隆港到20世纪已名列世界第七大货柜港。但由于腹地过小、加上邻近国家港口的竞争,基隆港的运输量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因为邻近台北,位处北部海岸线的中心位置,基隆市转型成为台北都会区主要的卫星城市之一, 观光产业蓬勃发展。

最佳出游时间

春夏出游最佳,此时气候宜人,雨后空气清新,适合踏青、游山访古。八月还可以看到著名的“中元祭”。

旅游季节

基隆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年平均气温21℃。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阴冷,四季分明。

春夏之交﹝每年的3月-5月﹞,草木葱郁,花草芬芳,适合踏青访古,但偶受滞留锋面徘徊影响,有着细雨绵绵的天气型态,需随身携带雨具。

夏天﹝每年的6月-8月﹞出游,可以充分领略基隆的山林溪谷之美,偶会有台风经过,需留意气象报导。

秋冬季节(9月-次年2月)短暂而温暖,全年雨量较多,雨期长,秋季是赏枫的季节,冬春之际则会时常发生大雾,出现“雾锁雨港”的现象。偶尔来袭的寒流,是泡汤族的最爱。

展开阅读全文

基隆之战的经过是怎样的?解密基隆之战

全文共 3644 字

+ 加入清单

到了17世纪,西班牙已经不是以往强大的世界帝国了,不过尼德兰与葡萄牙的独立并没有对以利比亚的全球体系造成什么根本性的创伤。握有广袤美洲和菲律宾领地的他们,还要不断面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挑战。西班牙人追随对手的步伐,踏上了此前不愿问津的台湾。只是计划总是跟不上变化。随着其经济模式的衰败,草创阶段的西班牙-台湾也被迫提前收场。至于荷兰军队发起的基隆之战,不过是终结这场灾难的最后一击。捍卫太平洋航线

西班牙帝国的海外领地 全是以美洲为核心的

从16世纪开始,西班牙海外事业的重心就是美洲地区。他们不仅在当地收获了广袤领域,还通过秘鲁的银矿,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帝国。尽管军事行动总不能如愿,但西班牙人确实用美洲白银改变了世界。新教徒国家的崛起、奥斯曼帝国的衰败和大明朝的中兴改革,都是由其本能反应所引发的时代变局。

在远东,西班牙人根据1495年修订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成功控制了南洋地区的东部。从墨西哥等地出发的二代征服者,占据了吕宋大城马尼拉,并横扫了文莱帝国都城。来自美洲的白银也从秘鲁的港湾出发,经过关岛等中转站,抵达当地。来自东亚大陆的商人,则可以在1567年的隆庆开关后,抵达马尼拉直接贸易。著名的太平洋航线,由此被彻底确定下来。

太平洋航线 实际上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生命线

但到17世纪,荷兰人从东西两面同时杀入,彻底搅乱了确立不足一个世纪的南洋国际贸易。通过频繁派遣船队袭击、笼络亚洲地方统治者等手段,他们成功在锡兰和南洋腹地建立起势力范围。接着,通过定期封锁澳门和马尼拉两港,力图彻底垄断同明朝的国际贸易。西班牙帝国因为忙于在欧陆参与争霸战争,根本无力在海外投放更多资源。荷兰人便利用宝贵的窗口期,将他们彻底限制在吕宋等地。

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部队从巴达维亚出发,成功登陆了缺乏管理的台湾。随着很多人都熟悉的热兰遮城开始建立,身在马尼拉的西班牙人也如坐针毡。因为只要荷兰人在台湾的势力做大,就可以更方便的阻断从厦门开往马尼拉的商船。这对于非常依赖外贸经济的菲律宾而言,是非常重大的打击。而且荷兰相比早年的葡萄牙人,在对待本地人的态度上要强硬不少,稍有不和便可能诉诸于武力。

荷兰人在台湾西南部建立的 热兰遮城

为此,马尼拉当局必须想办法开辟新的前进基地。否则,整个太平洋航线的一头将陷入停滞。其蝴蝶效应也将从菲律宾波及美洲,并进而影响到西班牙本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西班牙人才从并不宽裕的兵力中再抽调人手,尝试在台湾北部建立据点。

1626年,由2艘大型桨帆船战舰护航的12艘中国式帆船,从马尼拉港出发。除了百余名西班牙官员、士兵和传教士外,大部分远征军成员是吕宋的土著人口。他们成功绕过了台湾东北面的海角,发现了至今都是重要港口的基隆。

登陆台湾基隆港的西班牙征服者失败的本末倒置

基隆的 桑蒂西玛-特立尼达要塞

起初,西班牙人在台湾的开拓比较顺利。在基隆港的入口,他们发现了一座适合防御的小岛,并将之命名为桑蒂西玛-特立尼达。首批征服者们在岛上构筑了1座棱堡要塞,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开拓的基地。只需要很少的兵力,就足以防御这个战略要点。

三年后的1629年,西班牙人已经开始航行到台湾西北部沿海。他们发现了非常适合进入内陆的淡水河,并在今天的淡水又建立了第二座要塞--圣多明各堡垒。西班牙士兵和传教士也更多的以圣多明各堡垒为起点,顺着河流深入内陆。一边向土著部落传教,一边尝试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

淡水河口在今天都是直入台湾北部的主要通道

在部分人看来,这个新建立的西班牙-台湾,已经具备替代马尼拉的可能。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马尼拉本身就是作为西班牙美洲的附属品而存在的。没有美洲的白银输入,马尼拉就无法吸引厦门和澳门的商船抵达,也无力从香料群岛大量进货。相比之下,淡水无疑在地图上的位置更佳。那里更靠近西班牙控制下的关岛,以及东亚另一大银矿所在地日本,还不会被热兰遮城的荷兰舰队所轻易阻断。

如果计划顺利,那么西班牙人将以淡水为中心,建立大范围的领地。西班牙-台湾也将成为美洲总督区的主要贸易对象,使得马尼拉沦为自己的经济附庸。台湾岛也有足够的面积,让开拓者在岛上发展粮食产业和经济作物。虽然在西班牙贵族官僚内部,这是触及旧利益分配问题的大事,但对于纵览一切的王室来说却是毫无损失。毕竟,只要让淡水能够不断做到人进来-货出去,就不愁竞争不过西南海岸的荷兰人。

西班牙旧的地图上的基隆与淡水据点

然而,西班牙人很快发现,他们低估了开拓台湾所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也严重高估了所能获得的相关收益。计划制定者忽略了一个历史因素,台湾从不是一个海上势力所热衷的对象。因此,直到欧洲商船已经定期抵达日本的时代,全岛大部分地方还处于欠开发状态。之前的荷兰人后之后的郑成功集团,都苦于需要付出大量人力开拓可用土地,而无法立刻收到期望的回报。对于人力资源还不如两者的西班牙人,情况自然是更为严重一些。以至于在整个殖民地存在阶段,淡水等要塞的口粮还需要从马尼拉输入。

西班牙人还发现,本地的部落很难被他们成功驾驭。由于缺乏同外部世界的联系,土著的文明水平也远低于吕宋地区。征服者们在能够动员起他们之前,首先要给予必须的控制、教育和引导。由此,他们就不免介入不同部族间的冲突,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仲裁者角色。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前,大量的土地就不可能有人手进行开发。本地的货物出口期望,自然就难以兑现。反过来,气候恶劣且土地贫瘠的西班牙-台湾,也不可能吸引来更多带有热情的殖民者。发展效率自然被南面的荷兰人给比了下去。

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发展非常艰难

西班牙帝国的海外殖民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淡水等据点的发展。在本地已经缺乏吸引力和竞争条件的前提下,他们还始终不允许吸纳更多明朝流民、吕宋人或日本人来新地盘开拓。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口,依靠幻想会成功的单一经济模式,做着守包残缺的事情。位于美洲总督区的西班牙人就奇怪的发现,号称更有地利优势的淡水,运来的货物可能比马尼拉的更贵。

由于这些列相互作用的失败运作,西班牙-台湾在十多年时间里都没有实质性发展。一小撮根本不理解本地需求的上层,妄图靠着自己控制的一亩三分地,玩转于太平洋两岸三地之间。这种缺乏对本地人的真正重视,盲目依靠外部经济因素加分的行为,是根本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淡水不仅没有将马尼拉比肩下去,甚至还被西班牙宫廷都视为是赔钱赚不到吆喝的累赘。当美洲的银矿出现枯竭,淡水的经济也马上陷入凋敝。一旦马尼拉的粮食供应出现晚点,宣布要让西班牙-台湾富起来的当局就立刻揭不开锅。

西班牙人期望淡水成为明朝海商的主要集中地荷兰人的最后一击

荷兰与西班牙在台湾的势力分布

作为西班牙-台湾的最大对手,热兰遮城里的荷兰人也一直关注着北部局势。他们就和自己的西葡对手一样,需要用非常有限的兵力,应付相隔甚远的各个战场。所以,只要淡水当局足够强大,荷兰人就没有能力发起进攻。

1640年后,西班牙-台湾的凋敝已成定局。曾被寄予厚望的圣多明各堡垒惨遭裁撤,很多人选择返回菲律宾发展。过去常驻台湾的小规模舰队也一并消失,只留下最后的400人在苦苦支撑着基隆的桑蒂西玛-特立尼达要塞。

大部分基隆的西班牙驻军都是吕宋土著士兵

于是在1641年,总部设在热兰遮城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分部,尝试向西班牙据点发起了首次试探性进攻。为了测试西班牙人可能的反应力度,担任台湾总督的保卢斯还提前给基隆方面写信,将自己的意图都告诉了对方。这一次远征虽然被击退,却也让荷兰人清楚的看到,对手最有力度的反击,只是带有傲气和不妥协口吻的回信。

1642年8月,真正的荷兰远征军重返基隆。在4艘盖伦帆船和7艘小型战船的掩护下,有369名士兵在岛上成功登陆。他们所要面对的只是400名西班牙和吕宋土著组成的守军。虽然西班牙要塞的防御水平不低,但荷兰人却首先选择占据岛上的制高点。随着炮兵阵地的完成,攻城火力开始不断倾斜到桑蒂西玛-特立尼达要塞内部。对于近代的棱堡防御体系来说,这是最为致命的攻击手段。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部队

经过6天的抵抗,要塞内的西班牙守军宣布投降。在交出旗帜和全部火炮后,所有人得以被允许坐船返回马尼拉。由于时间过于短促,菲律宾方面甚至没有准备好任何增援行动。尽管菲律宾总督因为基隆的失守而被问罪,但西班牙人也再没有提出任何反攻计划。

荷兰人在控制基隆后,也发现当地没有多少经营价值。他们将旧的西班牙要塞规模缩小,留下了象征性的防御部队。在被更早放弃的淡水,他们也重建了一座要塞,但还是像西班牙前任那样缺乏人力资源。要塞本身也在后来被郑成功与满清的军队接受,最后在19世纪成为了英国领事馆驻地。

圣多明各堡垒最后成为了英国领事馆驻地

纵观西班牙-台湾的迅速衰败,无疑是在策略上本末倒置的结果。西班牙人自己就有诸多问题,在海外竞争方面不如荷兰挑战者要强势。台湾北部的殖民方案,仅仅是一个根据本能所得出的权宜之计。

这也注定了圣多明各堡垒无法壮大。因为但真正能把商人吸引到热兰遮城或马尼拉的,还是来自美洲或日本的白银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基隆庙口夜市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基隆庙口夜市为文化旅游景点。

基隆庙口夜市是台湾基隆市的小吃市集,以仁三路上的奠济宫为中心聚集,是全台湾最著名的夜市之一。全天24小时皆有店家在此营业,每到晚间夜市时段时更为热闹,所以也称为庙口夜市。

庙口小吃的历史可追溯到日治时代末期,经过长期发展,庙口小吃的知名度增高,而且约成“L”形,总长约4、5百公尺的区域,聚集不下300多个摊位,经过数十年的演变,这里的摊位不仅按顺序编了号,连招牌都整齐划一,各式小吃种类繁多,各家皆以独创口味招揽顾客,口碑远播,致使基隆庙口小吃名闻全台湾。

基隆庙口夜市自白天就开始营业,著名的小吃有独树一帜的虾仁羹、天妇罗、泡泡冰、豆签羹和三明治等,都让人垂涎不已。较具代表性的摊位有八宝冬粉、奶油螃蟹、原汗猪脚大王、红烧鳗羹以及全家福的甜酒酿和元宵。来到这里就来到了美食天堂,一定会让你吃尽台湾美食的。

Keelung Miaokou Markets

必去理由:台湾最美味夜市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中国台湾[Taiwan]

景点所在省、州:基隆市 [Keelung City]

景点所在城市:基隆市 [Keelung City]

展开阅读全文

基隆仙岩洞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岩洞位于基隆西北方中正区的仙洞里,为一处天然的海蚀洞,海水即在洞旁,今因海岸上升缘故,与海已相距10多公尺,相传有仙人於此修道而登天,故名仙洞。

仙洞附近奇岩怪石林立,自然天成,景观引人,拾级而上,可见碑上“仙洞岩”三个字,洞前的石阶旁矗立一座大佛像,雄伟壮丽,可供人膜拜,仙洞内主要可分主洞、右洞、左洞等,洞内清静幽暗,曲折蜿蜒,气氛神秘,主洞两侧石壁上,有许多佛雕、墨迹,唯妙唯肖,尽头也有一尊佛像,供人祀奉,右侧为一小洞,不易深入,可在洞口外焚香礼拜,左侧洞一片漆黑,游洞赭须自备照明灯前往,此洞宽窄起伏不一,时蹲时侧才可通行,约80公尺馀,则视野豁然开朗。

展开阅读全文

基隆港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基隆火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即是基隆港,湛蓝的海水四季与基隆人共同生活,在此驻足可观看海港风情,与定期由各国驶进之豪华客轮、邮轮,是谈心赏夜景的最佳去处。

自日据时代开始修筑基隆港,当时由于工程十分艰难辛苦,因此造成有许多工人殉职,于是兴建一座筑港殉职纪念碑,其中以公元1924至1928年兴建西十六号码头时殉难的职工为主;

筑港殉职纪念碑位于基隆港三、四号码头附近山坡上,筑港殉职纪念碑述说着先民创建港区的辛血汗历史,而现在似乎仍环拥守护着港湾,而筑港殉职纪念碑的所在地也是眺望基隆港的最佳景点。

除了可以到基隆港吹吹海风,看渡-船运载货轮的盛况外,基隆港附近也有许多旅游景点与古迹,例如仙洞岩、狮球岭炮台、狮球岭隧道、十八罗汉洞、白米瓮炮台、海门天险等,这些古迹名胜可在白天时遨游,夜晚则可以前往基隆庙口夜市品尝营养三明治、天妇罗、面线羹、奶油螃蟹、蚵仔煎、红烧鳗羹、八宝冬粉、甜酒酿、一口吃香肠、旗鱼羹等等地道小吃。

展开阅读全文

基隆屿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住民的基隆屿为一美丽的火山岛,四周皆为峭壁,几无平地,岛上游憩设施以步道和凉亭为主,珍贵的火成岩地质景观,和精采的原生植物为其特色。

游客沿着木栈道寻访基隆屿,岛上原生植物就在步道两旁展现生态之美。每逢春天,野百合花开遍了基隆屿,蔚为岛上美丽的焦点。

岛内景致因气候变化而展现其多重的美感,天气清朗时可见火山岛之气势,晨昏时其隐约外形更显神秘感及飘渺。要亲自造访基隆屿,可于碧砂渔港搭乘观景船,就近观赏壮观的岛屿景观。

光华塔为基隆港航运指标,前为港务局招待贵宾之处,后发展为发展海上观光休闲,精心规划全国首座灯塔咖啡座,为赏景、洽商、家人聚会、约会的休闲景点。

在这海上咖啡座喝下午茶,以360度景观角度及一望无际的辽阔视野,一边是忙碌熙攘的基隆港,大船进出就从眼前经过;另一头是已点燃万家灯火的基隆市区,身置期间,360度景观一览无遗。

展开阅读全文

基隆中正公园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中正公园的正门位于信二路上,可拾阶而上,或由侧边的斜坡步行而上。

公园本身共分成三层,第一层有凉亭、棋艺中心以及运动休闲设施,假日常吸引大批人潮来此游玩。第二层则为"主普坛"的所在地。每年基隆中元普渡的祭典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届时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

公园的最高点,有一座白色的观音大佛像,22.5公尺高的观音塑像内分五层,可登上鸟瞰基隆全景,是基隆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在佛像的两侧,有两头巨大的金狮坐镇,十分祥和庄严。而在佛像周围也立了十八座罗汉的雕像,每尊表情、动作都不一样,十分生动,相当有趣。

由中正公园前行约0.8公里,在右侧梅园内,置有从白米瓮炮台移来、1887年英国制8吋钢炮不妨顺道参观一番。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蒋中。

展开阅读全文

基隆墩遗址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基隆遗址为海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基隆墩遗址位于硖石街道梨园社区基隆墩小区,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东周,类别为古遗址。

2010年8月11日,基隆墩遗址被公布为海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硖石街道:硖石街道地处杭嘉湖平原,境内因有东、西两山,唐朝始,峡石更名为硖石。宋永徽六年(655)置硖石镇,开元十一年(723)置硖石市,会昌中(841-844)复置硖石镇,南宋建炎四年(1130)置硖石寨。自古学风兴盛,民风淳厚,名人辈出,区内有徐志摩、张宗祥故居和钱君陶艺术研究馆等人文景观,硖石灯彩声名远扬。 街道东邻袁花镇及海盐县百步镇、南接马桥街道、西。

展开阅读全文

基隆庙口小吃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基隆庙口小吃是指位于奠济宫附近仁三路和爱四路的小吃摊,约成“L”形,总长约4、5百公尺的区域,聚集不下300多个摊位,经过数十年的演变,这里的摊位不仅按顺序编了号,连招牌都整齐划一,各式小吃种类繁多,各家皆以独创口味招揽顾客,口碑远播,致使基隆庙口小吃名闻全省。奠济宫建于清风吹清同治12年(1873年),乃漳州籍先民为纪念来此开垦的先祖而建,香火鼎盛,但自从小吃摊声名大噪后,已有油烟盖过香火之势;然于大啖美食之余,别忘到奠济宫细细鉴赏这座百年庙宇,一窥先民精致的雕琢艺术。庙口小吃以仁三路的摊位历史较久,有很多是日据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共聚集了70多家小吃摊,皆有固定的摊位 整齐的招牌,自白天就开始营业;著名的小吃有独树一帜的虾仁羹、天妇罗、泡泡冰、豆签羹和三明治等,都让人垂涎不已。兴起较晚的爱四路则被规划为流动摊位区,但每摊位置固定,较具代表性的摊位有八宝冬粉、奶油螃蟹、原汗猪脚大王、红烧鳗羹,以及全家福的甜酒酿和元宵;后半段摊位则以服饰、鞋子、玩具、日用品为主,而与仁一路交接处,也有几摊老字号的小吃,此路段于下午4点半左右才开始营业。夜市白天时可通行汽、机车,下午5点开始管制,成为行人徒步区,因此游客最好在傍晚前来,最能感受庙口夜市的魅力。( 基隆)

展开阅读全文

基隆拿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基隆拿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部的一个城市,坐落于奧卡纳干湖东岸,是中奧卡纳干地区的行政中心,四周群山环绕,是一座恬静而安逸的小城,很多来此旅游的人认为生活在这里就是最大的享受。

基隆拿由纯净的湖泊、葱郁的松林、五颜六色的花园、果实累累的果园、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和优质的海滩组成,是享受人生美好时光的理想之地。该市最不容错过的当属葡萄酒庄园,据统计共有29个别具特色的酿酒厂,是品味葡萄酒的绝佳之地,如果您想彻底了解这里的葡萄酒文化,那么不列颠哥伦比亚葡萄酒博物馆是最佳之地。这座城市为加拿大新兴的高尔夫胜地,为游客提供101382码的高尔夫空间,共有20多个高尔夫球场供您选择。

陀螺海滩(Gyro Beach)为基隆拿最具名气的海滩,非常适宜全家出游,游客既可躺在海滩上晒日光浴,也可玩海滩排球,既可在水上乐园游玩,也可和家人一起野餐。

Kelowna

必去理由: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

景点所在大洲: 北美洲【North Ame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加拿大[Canada]

景点所在省、州: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British Columbia]

景点所在城市:基隆拿 [Kelowna]

展开阅读全文

台湾高速基隆滑坡原因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2010年4月25日,台湾3号高速公路南下3.1公里处的基隆市七堵区玛东山区,发生台湾公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走山(即山体滑坡)意外,整座山由西往东轰然倾泄,移到高速公路上,长约200米、宽100米,五六层楼高,面积约有两个足球场大小,造成南下北上双向六线道全部断开。国道三号高速公路南下3.1公里处的基隆七堵玛东山区,昨天下午发生国道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走山意外,整座山位移到高速公路上,上方的大埔跨越桥也断裂,土方长约200米、宽100米,造成双向六线道全部断开,面积约有两个足球场大小。

令人不解的是,这座山并不高,附近也没有人为破坏,为何大量土石会以惊人的重力加速度滑落?台"经济部"地调所提出,当初开路打下的地锚可能发生问题;也有人质疑,3号高速3~5公里处,最近封闭施工,可能和这次大走山有关。"经济部"地质调查所长林朝宗便提出,此处为顺向坡走山,砂页岩,原本一层一层叠起来,但因为开路后变成倾斜。他说,砂页岩的交接面烈度很低,所以开路后,原本扩展至河谷的岩石就容易滑动,通常工程上会用岩锚来固定并拉住两边;但时间久了,可能力量遭到破坏或拉力不够,就会造成严重走山的情形。

今天小编对台湾高速基隆滑坡原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山体滑坡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