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街

古街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古街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古街问题。

分享

浏览

859

文章

27

榕津古街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榕津古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榕津古街:古街长约二百米,宽约五米。街北端为一楼门,上 书-“通津泰履”,楼门内有石凳,两侧有扶梯可上二楼,楼上供奉祝融火神。古街以清末民国初年南方民间两层楼式的木、青砖建筑居多,除小学外仅有两家新建建筑,青砖素瓦,木楼飞檐,显示了江南古镇建筑的古朴风貌。保留有粤东会馆、三神宫、紫竹仙宫、青石砖拱门、廖炳坤、廖振国等商人的旧居等建筑。其他民居也保持原样,有多间二进甚至三进的房屋,为二层青砖灰瓦房,木制格扇门窗。街东端有水井一座,原有两碑,字迹均已模糊,现一碑仍立于路边。原有湖南会馆,已废,现址为榕津小学,仅有两道石门残留。街内榕津桂剧班还保留着“广西第一锣”。除古榕外尚有桂花古树数株。此外,榕津河、沙江河沿村边流过,河两旁婀娜多姿的凤尾竹林及村周围的田野,呈现出一幅江南田园风光。

展开阅读全文

民权古街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民权古街西起大井头(今永福路、民权路交叉口),东至鹫岭顶(今北极殿、天坛一带),宽约15公尺,长达300公尺,即今民权路二段一带,是台湾第一条规划完整的欧式大道,后300余年,为台南市街的中心,也是台湾重要的发祥地。

如今老街虽已沉寂,老一辈的府城人对于街坊的旧名号,依然琅琅上口,民权路、民生路一带,至今仍散置着清代的传统旧构或日据欧式建筑,其中不乏年代久远及首度创设的陈年建物。一路走来可陆续探访全台第一座西式医馆、第一间报社、最古老的气象站、号称台湾首庙的天坛、长老教会在台的发祥地……,至今仍有脉路可寻,不愧是“全台第一街”,漫步其中即可细品此地的宗教信仰、文教活动、地理变迁,仿若翻阅一部台湾发展史。

看西街教会

早期看西街一带滨临台江,为五条港船运重点,建筑皆坐东朝西,故名看西街。1865年英国长老教会宣教士马雅各医生抵达台湾府,于看西街(今仁爱街)设宣教所,展开医疗与传教活动,成为长老教会在台宣教的先端,看西街则被视为长老教会的发祥地。今日所见看西街教会,为1951年后迁建,建筑采巴洛克风格,以圆顶、列柱及屋顶上十字架最为醒目;教会除宣教活动外,定期举办社区医疗讲座与亲子教育,是街坊中充满活力的“百年老店”。

天坛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于承天府外筑台祭天,以延明祚,先民称为天公埕;清咸丰4年(1854年),官民集资于旧址兴建天公坛,奉祀玉泉大帝,因渊源久远,号称全台首庙。天坛虽历经多次修建,庙中仍可见精致古物,其中尤以拜殿前的“一”字匾及前后殿中多对龙柱,最负盛名。

台南测候所

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为掌握全岛气象状况,于1897年先后在台南、台北、澎湖设立测候所,为光复后气象站之前身,台南测候所是同一批建筑中尚维持原貌的建物,颇富历史意义。因应气象观测之需,测候所建成近圆形的十八角楼,内部为三层同心圆,环环相扣,圆心向上延伸设置观测仪,为当时最高的建物,因造形特殊,府城人戏称为“胡椒管”,曾经是当地醒目的地标;目前气象站已迁移他处,此地预定辟为气象博物馆。

奎楼书院

清代于全台设置60余所书院,台南一带即拥有18座,奎楼书院为台南目前仅存的二座之一。奎楼书院原称中社书院,创于雍正4年(1726年),原址在今永福国小旁,为地方士绅鸿儒交流诗文、议论时事所在,迥异于一般书院;日治时期因市区改正而迁于现址,院中仍保有嘉庆、道光年间的匾额、柱珠、石狮等文物。

台南神学院

1876年马雅各牧师以台南、旗津所设的传道班为基础,创设台南大学(即今台南神学院),成为基督教长老教派培育传道人才的大本营,由巴克礼医师出任首任院长,同时在此发行教会公报,为台湾第一间报社。神学院后方的新楼医院建于1900年,为台湾第一座现代化医疗机构,今日面貌乃光复后陆续改建。

展开阅读全文

长临古街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长临古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长临河古镇位于肥东县最南端,濒临巢湖,接壤合肥滨湖新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巢湖岸边独具特色的魅力小城镇。古镇临湖襟河,自古驿道繁忙,水陆两畅。《安徽省建制沿革》记载:夏商时为淮夷部落,战国时属楚巢邑管辖,已形成集市。元末军阀混战,战火破坏严重,居民十不存一。后迁江西“瓦屑坝”移民,形成现今的长临河古镇特色的江淮古建筑群。在清朝末年,由于漕运兴盛,古镇成为巢湖北岸地区的商品分销集散地,有“小上海”之称。

古镇处处皆是风景

长临河古街景区位于环湖大道北侧与店忠路西侧交汇处,交通方便,区位优越。到达长临河古镇的方式多种多样,沿线交通路况较好,道路绿化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在进入景区之前就能体会到古镇的韵味。游客接待中心位于景区入口不远处,是进入长临河古镇景区为游客提供服务的第一站。

长临古镇的核心景区长临古街呈“丁”字形,南北向长度360米,东西向长度240米,沿街有137家住户370间房屋。有店、行馆、庄、堂、铺、房、坊、摊点等各类商业近百家,以米行、布庄、药店、酱园、酒馆、五洋百货为主体。现在整座老街依旧呈“丁”字形分布,清一色的青砖黛瓦房屋。顺着目光蜿蜒向前延伸,造型古朴,色彩清纯。沿街漫步,“吴氏旧居”、“百年邮政”、“聚贤中华老报馆”、“长临河民俗文化馆”等古建筑一一呈现。

旅游服务不断完善

长临河镇山水秀丽,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长临古街,街面整洁,安静祥和,是远离喧嚣,外出放松的好地方。目前34路、526路公交均已开通,分别由撮镇方向和滨湖方向开往长临河古镇,站点距离古街不足百米,十分便捷。自驾线路,合肥地区可由环巢湖大道往东行驶即可,或繁华大道往东转店忠路,往南行驶即可,沿路标识标牌准确清晰。长临河古街为更好地向游客提供服务,努力完善服务设施。长临河古街在进入景区的相关交叉路口设置了景区导览图标牌,在景区入口处设置了导游全景图,并在全景图上清楚正确地标示出景区景点、旅游服务设施的位置。从景区各大标识牌到景物介绍牌,长临河古街景区的指示指引功能做得面面俱到,给游客带来极大的便利和优质的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法石古街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泉州十佳魅力乡村之一。

铺着石板的长长古街,依然处处留有历史印迹。走在石板铺成的小街上,历经沧桑的闽南古厝从身边慢慢移过。传说中,宋朝时建造开元寺东西塔,曾在此地采石场取石,故有“石头街”之名。

古榕树阴下的真武庙始建于宋代,江海之神真武大帝坐镇其中。山门上悬“武当山”牌匾。石梯上,一块立有“吞石”两字石碑的大石头占据路口,相当气势。庙中竖有一柄七星巨剑,相传为真武大帝所使。庙宇浑浊之时,泉州港一带恶鱼、龟蛇妖魔横生,作恶无数。玉皇大帝派遣真武大帝下凡平妖,真武以太白金星所授的七星剑扫平了妖怪,宇宙豁然开朗,百姓从此安居乐业。。。。。。由于紧邻市区,交通便利,到法石览胜对旅游者而言便是一件舒适惬意的事。

地址: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

联系电话:0595-22911668

乘车线路:乘1、5、8、18、21、30路公车可到

信息来源: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东海街道:东海街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位于泉州中心市区东郊,依山面海,素有“两江”(晋江、洛阳江)夹“两山”(大坪山、桃花山)之誉,辖区面积26.8平方公里,下辖12个社区,总人口8万人,作为“大泉州”发展规划八大组团之一,东海街道“规划定性为泉州市行政文化中心、商务中心、现代滨海宜居组团,是最具未来影响力的地块”。近年来,街道紧紧抓住市级行政中心迁址东海的。

展开阅读全文

浏市古街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浏市古街为湘东区文物保护单位。

浏市古街位于湘东镇浏市街居委会,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遗址。

2012年3月29日,湘东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古街最东端20米、最南端30米、最西端20米、最北端30米。

建设控制地带:最东端20米、南30米、西30米、北40米。

湘东镇:萍乡市湘东区辖镇,区府驻地。1949年置湘东镇,1958年置湘东公社,1961年复置湘东镇。镇府驻湘东老街,距区府0.3公里。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10.3万。浙赣铁路、320国道过境。萍水河从境内流过。辖兴华、星群、三湾、跃蟛、胜利、民主、新建、团结、和平、郭公塘、火星、济市、荷叶塘、姚家洲、前街、下街、长坡里、新庄、新街、什竹坡、杉坡里、石嘴岭22个居委。

展开阅读全文

三闾庙古街

全文共 1518 字

+ 加入清单

三闾庙古街为文化旅游景点。

古街的入口处,耸立着一座以窑砖砌成的拱形栅门,上方挂有一青石匾,上刻“三闾古栅”字样,为光绪三十四年六月所刻。栅门是景德镇特有的建筑,因景德镇古代属浮梁县管辖,只是烧造瓷器的工业区,故没有设立城墙防护,只建有栅门。紧挨栅门的左侧有一座“忠洁侯庙”,据称此庙为纪念楚三闾大夫屈原所建。史载北宋元丰六年,宋神宗封屈原为忠洁侯,后世纪念屈原的祠庙多以忠洁侯为名。

庙门之外就是昌江古码头,因屈原被称为江神、水神、水仙尊王,千百年前,来到景德镇贸易的商贾只要离船上岸或登船启程,都要到庙内进香,献上祭祀供品还愿,或祈求神灵保佑一帆风顺、人货平安。踏进“三闾古栅”就进入了清街,一条宽约3米的青石板路两侧,矗立着大量保存完好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屋内居民或洗衣淘米、烧灶煮饭,或抚孙哺食、乐享天伦。

三闾庙古街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区西北人民公园对岸,昌江与西河交汇处,昌江河两岸的山嘴上,与镇上“里市渡”隔河相望,整个三闾庙古街分为明街、清街和古码头三部分,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

三闾庙古街是当年景德镇商船云集、人声喧哗的水路码头。古街口,有一座由窑砖砌成的拱型街门,门楣青石上刻有"三闾古栅"四个遒劲的大字。整个古街分明、清两条街。明街长80多米,有9幢为一组的明中期和明晚期建筑群落;清街长230多米,由清代店铺和各类作坊组成;数百块两米长的青条石砌成的台阶由昌江河边直接街口。作为明清之际景德镇最重要的货运码头,当年景德镇瓷器从这里装船启航,经鄱阳湖入长江,再扬帆出海,运往世界各地。

早在明朝,三闾庙街已初具规模,三闾庙码头是昌江河西岸的主要集镇码头,绅士富商、平民百姓,纷纷云集,主要有波阳、徽州、黟县、祁门、屯溪、东至等地人,这里地理条件优越,码头依山傍水,河东岸是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景德镇,当时木排顺江而下,渔船溯水而上,两岸货船停靠,百舸争流,鱼翔浅底,集市贸易兴旺。商业的繁荣也促使了城镇建设发展,开作坊,修路面、建码头,立庙字、开商铺,红红火火,将一条古街修饰得古朴繁华。尤其是那街道,用烧制的青砖铺设,并排砌成龟壳形状,放眼看去恰似活乌龟,从村口一直通到河边码头,蜿蜒如龙,河边的码头则山麻石条砌成。古街总长约90米,宽3米左右,街道两旁的古建筑随着岁月流逝与社会的变迁,虽历遭损毁,但仍有不少保存尚好。这些明代的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已被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清代中期,三闾庙集镇已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繁华商埠码头,那条明代古街已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于是,人们又在紧靠西山脚下,另辟了一条商业大道直通河边,并以旧码头进行了改造,用大块的麻石条,从岸边一直砌到水下,比原来的那条又大又宽又直。清代古街总长231米,宽处达4米。两旁是木制结构的板壁房屋,一家紧挨一家。街面上铺设的尽是麻石板块,石板条中间都留有明显的凹槽,那是被旧式独轮车辗压出来的。??在这坚硬的麻石条上滚过了多少岁月,才造成了今天这历史回味的痕迹与迷人的景象。

三闾庙古街曾出现过四大旺族,分别是刘、陈、王、汪,有的还入朝为官,一边为官、一边经商,大大促使了三闾庙古街的兴旺繁荣,使之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街上有米行、棉花行,鲜货行,竹木行、饭店、药店、豆腐店、屠宰店等等,应有尽有。各种货物琳琅满目,品种齐全。河西的住户根本不要过河购物,而河东镇上的人家和商人,都得过河到三闾庙古街采买办货。可见,三闾庙古街早已成为景德镇的重要商贸集散地。

用时参考

30分钟

交通

乘2路内环、2路外环、4、5、5路支线、5路支线区间、9、15、108、k35路公交车在西客站下车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景点位置

景德镇市江西昌江区昌江大道226号

展开阅读全文

乐平古街古村

全文共 5032 字

+ 加入清单

(1)乐平市区老北街区

乐平市区老北街,这是一处在历史上以商业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为辅的历史街区,范围是南以翥山东路(原东大街)划线,北至菖蒲塘至老-一段环城长寿路,西止洎阳北路(原北大街),东至为民路,总面积约30公顷。该区内呈里坊格局,规划有序,纵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长沙巷、周家巷、富贵巷、万寿宫等,横向巷道主要有典当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园巷等。其中以老北街保存得最为完整,它全长580余米,宽4米,原为长方形花岗石地面,沿街两面店铺、民居、祠堂、庙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筑鳞次栉比,约70%以上是明清或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老北街始建于南朝,鼎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东晋太兴三年(319年),处北街中段的安隐寺,时为赣鄱大地两座名寺之一,乐平“大寺上”也因此得名。南朝时,鄱阳王萧恢在万家寺建玉脂泽庄园,从而奠定老北街之基础。唐朝中和三年(883年),乐平县治由众埠铜山港口迁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靥镇,北大街由此成为县城发展之原点,到了宋代老北街被发展成乡土特产、南北杂货、烟花爆竹、竹炭木材等商品销售主要街道,由于历史上老北街有过多次火情,被乐平人戏称为“火龙街”,宋范仲淹任饶州知府经过乐平,令百姓集资挖井建池,蓄水防火,万家池因此得名。同时在万家池对面建郭西庙,以驱邪镇火(清咸丰时被焚),郭西庙巷由此得名。明万历年间,万家池改名范家池,并在井池东侧建范家大祠堂,以纪念范仲淹,清代曾在祠堂内展陈范文程事迹。有清一代老北街发展至鼎盛时,有近400余店铺,成乐平最为繁荣的综合商业街区,直至解放之初。由于城市的发展,原东、西、南街区的先后改造拓宽,鉴于老北街与南街不能对接,于是新建了一条新北街(现称洎阳路),老北街便有幸成为乐平市现今唯一保留下来最为完整的一条古街

在老北街区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当行建筑群、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园、-鄱湖警备司令部驻地、薛家塘、啸月移、三都试馆、老营盘、翥山书院,以及花园巷3号汪大纲、汪大绶旧居,富贵巷13号明初县丞彭氏府宅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迹)。

(2)乐平市区古城隍庙区

乐平古城隍庙区,这是一处以民俗文化为主,集政治、民居、商业为辅的历史文化街区。范围是北起东大街(现翥山东路),南至迎宾路,东至状元巷,西到南大街(现洎阳南路),总面积约25公顷,该区内巷道分布井井有条,纵向巷道有:状元巷、栽培巷、福禄巷、财贵巷等。横向巷道有:余家祠巷、支祠巷、翥山岭巷、小南门巷等。其中以城隍庙占地最大。以“城隍庙侧”巷而言,此巷东接小南门,西通何家台和龙神庙,全长65米。几乎占到老城东南区大半土地。

乐平城隍庙,始建于唐中和年间,因其具有“壮一邑之保障,肃百姓之观瞻”之功能,又具“默相人民辅佐治理者”之作用,故历经宋、元、明、清“屡敝屡修”,建国后,庙已多有改建,今食品厂是其一隅。

在老城隍庙区域中,有儒学里(文庙)、观音阁(凤游书院)、古县衙、五都试馆、龙神井、龙王庙、马王庙、马氏、洪氏、余氏宗祠,汪道诚府第、彭氏府第以及许还山、胡延龄等名人旧居,财贵巷还保留了一座古典烟花青楼。

(3)名口老街

名口老街,位于乐平市区东南向44公里的乐安河北岸,?晨谡蛘?府所在地。乐安河是古徽州进入饶州及鄱阳湖主要水路通道之一,名口镇以下河道陡然变得深阔,上游的大宗木竹、山货、下游的日用百货都在这里驳运集散,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乐安河东入乐平的第一重镇。唐天佑年(904年),许氏自河南迁此,现有1300户,5500余人。老街区有两个中心,一是十字区,保留有南北杂货、医药、染布、衙讼、造香、制牌、锻铁等20余家老店铺以及20余幢老民宅。二是广场区,这里周边也保存了一些祠堂、村塾堂、水塘等公众场所。十字街区和广场街区有7条纵向巷道连接河边的7座古码头,码头台阶在60至80级不等,可想当年航运之繁荣。

村中现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中,当属两座老祠堂和一座村塾堂,其中以“高阳祠”许氏大总祠著称,该祠是明初洪武帝爱将许瑗大将军建造,祠堂用材硕大,石、木、砖并用,气势宏伟,楼阁、庭院设计巧妙,斗拱、藻井装饰考究,中堂屏壁后背仍保留着明洪武至清嘉庆许氏先祖的功贺匾文十余幅,弥足珍贵。高阳祠总占地1300平方米,为庭院式建筑,门口有两口清塘,环境优雅。

(4)涌山老街

涌山老街位于乐平市区北向40公里,涌山镇治所在地,唐代王氏从婺源武南迁入,现有800户,3500余人。老街枕山傍水,风光秀丽,北面鸡公山有一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南面车溪河接婺源清流。这里自古以来为乐平、婺源、浮梁重要陆路通道。

老街区纵横三条,交叉中心聚集着商铺、民宅、桥梁、驿道、祠堂、戏台等建筑遗存。如有明代崇祯年造的王氏宗祠昭穆堂,清初万年戏台,道光年间王母贞节石碑坊,道光年间王氏司马府第等。其中昭穆堂戏台是乐平现存古戏台建造最早的戏台。

(5)上老村

上老村位于乐平市区以东30公里的高家镇官庄水旁。北宋中期,吴氏从安徽歙县迁入,现有110户,620余人。村中现有明清古建不仅数量多,保存完整集中是其最大特点。

上老村古民居建筑艺术品位甚高,如大总祠“瀛公祠”门楼,用砖木石组合构筑,精致典雅又气势非凡,是江南“四水归堂”、也就是乐平民间俗称“禾斛斗”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此外,村中的其它10余座祠堂民宅,建筑水平均堪称上乘之作,到此考察的清华、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们给予该村很高评价。

(6)下徐村

下徐村,位于距乐平市区西北20公里属塔前镇管辖,与景德镇市及浮梁县毗邻。宋初,徐氏从南昌迁入,现有460户,1700余人。该村头枕绵延苍翠群山,村前的??溪河水清灵透亮,三座相望不远的清早期三孔石桥,连接下徐村至鲁丹街,直通景德镇、浮梁。

村中现存明清古建筑20余座,其中以明初木构架功德“世科”牌坊与清中期复建的宋高宗赐建的“仁寿楼”最靓。“世科”牌坊和“仁寿楼”是以纪念该村北宋文进士武状元驸马徐衡所建。故有学者提名该村为“江南皇家驸马第一村”。

(7)段家村

段家村北距洪岩镇5公里。明初,段氏从都昌迁入,现有340户,1600余人。这里山清水秀,背枕历居山,官庄水环村而过。是乐平、德兴进入徽州的重要陆路。石板道绵延数里,辙印深深,街铺、民居、作坊、拱桥、碑刻遗存甚丰,可惜这条古驿道出村口的古桥头原存的17座石碑坊先后坍塌或拆毁。

村中现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民居、店铺有20余幢,其中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山墙式民宅特色鲜明,除满堂镏金外,其装璜极其讲究,在厅堂顶棚上,中置一口圆形藻井,两边又各置一方形藻井衬托,假楼对天井以采光,房内顶棚也以木构券拱装饰。入其屋难见片瓦,虽历数百年风雨,至今依然金壁辉煌。

(8)韩家村

韩家村从名口镇沿乐安河西下5公里,村位于北岸丘上。韩氏从河南入徽再迁此处已有1100年历史,现有550余人。这里自古以来物产丰饶,养殖业兴盛,水运发达,古代村民多以贩运生猪到徽州为生计。村中现保存有祠堂、民宅、戏台、水井、码头、巷道、商铺、作坊等古迹。村北有一高台地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文化遗址及汉墓群。

保存较好的10余幢民居建筑中,有一座带客馆的府第住宅,木构门罩精美无比。而客馆的抱厦顶棚,内置藻井数口,匠心别具。整座民居建筑融饶、徽民间建筑精华于一炉,令人叹为观止。韩家村的古戏台更是精彩,其最大的特色是装饰豪华、遍体施金,堪称乐平晚清和民国初年戏台的典型杰作。

(9)上河村

上河村位于双田镇田里蔡家东北3.5公里平畈小溪两侧。现有400余户,2000余人。宋乾道年间,何氏由本地黄柏桥迁此建村,原有一老柳树跨小溪成桥,人称柳桥何家。因居何家段上方,又名上何。后传为上河。

上河村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上河溪水由北而南穿村经年流淌,村子东侧迄今仍保留着十余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其中有老祠堂2座,老戏台1座,带天井的老民居也不下10座。2006年12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谭刚毅博士一行4人专程对该村作了一天的仔细考察,并对该村建筑文化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0)耆德村

耆德村位于双田镇田里蔡家偏北10公里山谷小盆地中。一条溪河横跨村中。现有900余户,3600余人。后唐时,余氏从睦州遂安(今浙江遂安县)迁此。至宋绍兴时,村人余童中进士,因继以德高望重知天子,宋高宗封其里曰耆德。明嘉靖年间进士余火广为本村人。

耆德村不仅是乐平市古老村庄之一,也是乐平北乡大村之一。村中现存明清古建筑如民居、店铺、祠堂、戏台、街道、古桥、古树、石马、石羊等遗存30余处,其中以明代余火广府宅为最。该宅座落于村中央,三开三进侧门院宅式,两天井两0,是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筑。构建坚固,装修简练。该村历史上曾有5座戏台,现只存3座。

(11)横路村

横路村位于双田镇,距乐平城区20公里,与田里蔡家相距8公里。谱载叶氏在唐乾府六年(879年)从徽州歙县梅林叶河村迁此立足,初名横溪,后因处“饶徽通衢”道上,清康熙年间易名横路。千余年来,横路一直为叶姓一脉世居,现有1700余户,7200余人,为乐平市第二大村落。

村中里坊道路纵横交织,明清建筑遗存甚丰,古民居、街铺、祠堂、戏台、石桥近40余处,其中以叶氏总祠,一房、四房、九房分祠祠堂戏台及一座万年台保存较好,可惜的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渐晋轩”读书楼与“饶娥庙”清咸丰时焚于战乱。

(12)石潭村

石潭村在涌山镇南偏东3公里架鼓山西麓涌山河畔。唐末,朱氏从安徽祁门迁此建村,村北石山下有一深潭,故得此名。据曾载,乐平朱氏大多以此村发出,如库前、车溪、稍田等。

该村现存明清时期建筑有10余座,其中以一座明嘉靖二十八年按原制重造,清乾隆二十五年复修的单孔石拱桥保存最好。据置于桥头石碑记,该桥建于宋元之际,是乐平婺源、浮梁必经之路。此外村中的一座“三兴一成”的老祠堂戏台也保存较为完好。

(13)车溪村

车溪村位于涌山镇东南4公里。它上承风光旖旎的翠平湖2公里,下接涌山旧石器洞穴遗址4.5公里。这里山清水秀,土肥泉甘,明洪熙年间朱氏从附近库前村迁此立村,现有200余户,1100余人。

该村现存有明清时期建筑遗存30余处,其中当推敦本堂价值最大。敦本堂不仅规模宏大,平面功能复杂著称,且戏台也相当隆重精美、气势恢宏,当古饶徽二州经典祠堂戏台之代表。此外,村中10余幢民居天井式老屋、古道、店铺及村边的平板石桥、廊坊桥等建筑均保存较好。

(14)石峡村

石峡村位于涌山镇西南6公里石山北麓坞口。宋初,汪氏由婺源黄沙迁此建村,现有160余户,860余人。该村地理环境优雅,绿树相掩,溪水环绕。迄今村中仍保存10余处古老建筑,其中尤以一座清早期的祠堂最以为突出,该祠堂的特征一是门面采二层楼阁式,这在本县仅此一例,二是建筑面积逾2000平方米,三是两侧围墙作“懒龙伸腰”式长达50余米长。此外,村中另一座老祠堂及老戏台也保存得比较完整。

(15)戴村

戴村,位于距乐平市区49公里乐安河畔,属名口镇管辖,是乐平、德兴两县交界处最大的自然村。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现有650余户,3300余人。汉兴平二年(195年),徙乐平县治于戴村。宋祥符年间,戴氏自乐邑黄源迁居于此。明嘉靖进士、都察院御史戴儒,原华中工学院数学教授戴良谟皆为戴村人。该村文物遗迹甚丰,据清咸丰辛酉年《谯国戴氏宗谱、基址图》描绘有城隍庙、京兆坊、鼓0、官仓等古县治建筑物,与今所剩残迹相符。现今保存较好的有2座老祠堂与2座老戏台及10余幢天井式老民居。

(16)流芳村

流芳村,位于名口镇西4公里乐安河南岸。现有2千余户,9千余人,是乐平最大的一个自然村,也是华东最大的自然村之一。唐天佑年间,刘氏从弋阳新陂迁此立足,始称刘坊,改名流芳,以示千古流芳之意。

该村巷道纵横20余条,其中纵向巷道有7条通向码头。现存古祠堂、民居、码头、店铺、作坊、碑亭、戏台等遗存计百余处,其中文继公祠堂、文宗公祠堂、362号祠堂、359号老宅保存较好。

(17)小坑村

小坑村位于县城东北46公里山谷中,在洪岩镇境内。现有200余户,1000余人,唐末,胡氏从婺源清华街迁此建村。小坑原名清溪村,一条清溪从村中流过,河床落差较大,至下端有一口清水满盈的聚星池,据传有千余年历史,清乾隆年间进士胡翘之为本村人。

该村是婺源进入乐平的第一村,村中现有明清时期的建筑颇丰,诸如有民居、祠堂、戏台、官道、桥亭、店铺、名树、石碑、石狮等。其中有5座天井式民居保存得相当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七级运河古街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七级运河古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七级运河古街位于阳谷县七级镇,年代为明至中华民国。

2013年10月10日,七级运河古街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级镇:阳谷县七级镇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阳谷、东阿,东昌府三县(区)交界处,镇驻地是京杭古运河畔一个商贾云集的集贸重镇,因古运河码头曾建有七级台阶,故而得名,同年建成七级人民公社,1984年建成七级镇至今。七级镇辖区50个行政村,总面积65平方公里,总耕地6.25万亩,总人口3.9万人。聊(城)一位(山)省级公路穿镇而过,与阳(谷)一七(级)公路在镇内交汇,交通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潍坊偶园古街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偶园古街是青州十里古街的组成部分。偶园街位于十里古街的中心位置。它北起万年桥,南到过去的南门,是南阳城南北贯通的主要街道。这条街道现在分为三段:北首仍然保持原貌,青石板古街,街旁多为原有建筑,店铺和民房错落有致,店铺前有出檐的梁柱和明代特有的弯脖斗拱,古老的窗棂和斑驳陆离的木门,显出这街道的古老和沧桑。现辟为旅游文化市场。古式店铺大多是经营古玩、书画、工艺品,其中不乏精品,经营各有特色,为古街道增添了不少秀色。中段改建为现代化的市场,经营各类商品,晚上开辟夜市,十分热闹。南段比较幽静,两旁多历史景观,有偶园、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南端紧接云门山风景区。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偶园街799号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青州昭德古街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青州昭德古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青州昭德古街,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全国首届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因街内中段有昭德阁故名。是回族居住最集中的街道之一。

昭德古街不是一条街,它是一个街区群,以回、汉为主。偶园街已经被开发,现正在大兴土木,修建各种古迹,昭德街现还是回民聚居区,保存着古朴的生活习惯。

昭德古街一直是回族聚居区,民族特色浓郁。古街一直保持原有历史格局,老店铺、青砖小瓦,古式木质板门,依稀可见当年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繁华。2009年3月12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推介活动”初评会结束,共有拉萨八廓街、北京国子监街等16条街道初评入围。接下来,将由公众和专家从16条初评入围街道中选出10个,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终评结果将于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2009年6月13日)向全社会公布。而青州昭德古街顺利进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十强。

景点位置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云门山街道:云门山街道位于青州市区南部,总面积37.1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1.9万人。其中,民族村9个,回族群众2800人,占街道人口总数的14.7%。境内有摩崖巨“寿”而驰名中外的云门山和国家大型企业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是著名的云驼风景区。 拼音:Yunmenshan Jiedao 代码:(缺) 邮编:262501云门山街道辖云峡河、卢家店、黄。

展开阅读全文

明清襄城古街道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

明清襄城古街道为襄城县城的特色古街道,是襄城南北大街在明清时期“南通荆襄,北达京洛”的辉煌写照。全长2公里,宽8米。现存明清建筑的门面房240多间,大都是一层瓦房,也有不少二层楼房。房青砖黛瓦,红柱前檐,硬山挑脊,饰有脊兽,并安扣板房门。保存较好的是大十字街口南北各200处于小十字街南北各250米处,著名的现为戏曲茶社的一所建筑,房设天井,木梯曲廊,大厅构思巧妙,外观古朴典雅,且居住冬暖夏凉,是诸多明清古建筑的精华之笔。

展开阅读全文

墨子古街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由河南尧山投资集团巨资打造的“中国墨子文化旅游区”——“墨子古街”开门迎客。景区一经推出,便受到国内多家旅行社、旅游爱好者和文化产业专家的高度关注。五一期间,人员爆满,游客不仅享受到南北美食小吃,还能与山水亲密接触,更重要的是还能从中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记者梳理了墨子古街火爆的关键词,以供参考。

关键词之一:墨子

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观点。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对于墨子故里的位置,学界一直存有争执,一说河南鲁山人,一说山东滕州人,2013年初,鲁山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墨子文化之乡”,并建立了“中国墨子文化研究中心”。鲁山县政府致力于墨子遗迹遗址的保护,积极传播墨子文化,鼓励和支持有关墨子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南尧山投资集团斥资1.2亿元,打造“中国墨子文化旅游区”得到了当地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之二:本土文化

墨子故里在鲁山,已经被认可。那么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注定要不断挖掘本土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旅游活动本质上还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没有了文化,讲不好故事,再美的山水也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实现景区发展的可持续。

然而,整个尧山景区群,竟没有一个与墨子文化相关的景点,缺乏本地文化的集中发掘和展示。河南尧山投资集团抓住机遇,倾力打造“中国墨子文化旅游区”——墨子古街。景区集美食、休闲、水上娱乐、大型实景演绎、文化课堂、古街书会、品茶论道等多种文化元素和休闲形式,将本土文化之美发掘到极致。

关键词之三:免费

这么大的一个景区,门票应该很贵吧?答案是否定的。

据墨子古街景区负责人称,墨子古街着力打造涵盖美食、文化、休闲、实景演出等多种旅游形式的综合旅游区,采取互利双赢的经营模式,墨子古街对游客免费开放,全国招商,对商户统一服务和管理,既能让游客玩得高兴,吃的开心,同时给商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埠头古街和古码头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埠头古街和古码头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埠头古街和古码头

老埠头古街、古码头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蔡市镇老埠头村,处于潇湘二水汇合处,古称铁炉步、湘口、湘口馆,唐五代时设镇曰潇湘镇,明时改设驿丞曰湘口驿,后称为老埠头。现尚存古德才兼备一条,南伸北展,由青石板铺设或河卵石镶砌,总长500余米。有古码头一个,呈“之”字形状,有50余级台阶。有古商铺23座,属明清建筑。临江的渡口有碑四方,其中重修渡口碑曰:“潇水自九疑而入于永州北十里之老埠头,与湘水汇合,为最古之名区。五代时设镇曰潇湘镇,明时改设驿丞曰潇湘驿。驿前二水横亘,深阔若天限然,为吾乡之要渡。

展开阅读全文

新市古街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新市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相传为“神农创耒、斫木为耜”之地,自南北朝时陈朝(558-589)伊始、唐朝、元朝曾三度为新城市县治所。自南北朝至清代,历时1400余年,历来为水运码头,商贸重镇,商业久盛不衰,发展成为城镇内乡村第一大集镇。古衡洲郡也曾设郡于此,《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新城市,在湖南衡阳东南百五里,西濒耒水,南接耒阳县界,清时有巡检驻此,即故新城县治也。”

新市街为明、清代商品经济发展初期耒水耒阳段四大口岸(新市街、灶头市、黄泥江、大河滩)、和两大码头之一,曾有过"九街十三巷"的记载。清末至民国初期,耒水支流敖河、淝江驶来的船只多在新市街停泊,每晚达200只以上,东湖、夏塘的茶油,马水、安仁的粮食,及附近乡村的木材、煤炭、豆类,皆以此地为集散口岸,粮食生意尤为兴旺。民国廿四年(1935)粤汉铁路通车后,在新市街做粮食生意的仍有近100家,每天经营粮食达数千担,有的商号,粮、棉、油兼营,大商号每天可收购茶油100多担。广东也有不少商贾来到新市街坐庄收购谷米。新市街仅凭耒水之势,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繁荣水埠。

商业的繁荣,促使服务业的发展,时有茶馆30多家(兼营饮食)、伙铺20多家,曾誉为“小耒阳”之称的“千年水埠、新市古街”。 新市古街于耒水东岸依耒水而建,主要街道为南北走向,街道分为上街和下街;古时上街隶属耒阳县,下街隶属衡阳县(今析出衡南县),这种“一街两署”的特殊现象,估计还是当年这里为一个“黄金水道码头”的商业利益分配有关。据传解放前新市街主要是四大姓氏,上街为黄姓和曹姓,下街为倪姓和廖姓,经常会为了地盘和家族荣耀打得头破血流。在新市街就有“八月十五打石头”之说,就是上街和下街的街坊在每年中秋节酒足饭饱后互相砸石头出气的习俗。不过在解放后,新市街统一归属耒阳管辖了。现在新市街还保存着长达4000米的古石板街,街上有不少三进老宅,有的为镂空扇型窗台,进门为三个天井。"九街十三巷"还有条"半边街",这条街是依河而建,街旁就是耒水。街下新市渡为耒阳沿河30多处义渡口之一。

地址:耒阳市新市镇

新市镇:新市镇位于耒阳市东北部,东接马水、亮源乡,南临大市乡,西濒耒水与遥田镇相望,北抵衡南县江口、冠市两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镇政府驻新市新街,辖2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42583人。 新市历为耒阳名镇,古曾设置为新城县,后凭耒水之势,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繁华之极。1995年,撤区并乡后,由原新市、高炉两乡合并。 在经济发展的道。

展开阅读全文

长沙潮宗古街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潮宗古街临城门潮宗门而名,又名草场门正街,位于开福区,东起北正街(今黄兴北路),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长沙市仅存的3条麻石大街之一,长511米,宽9米。

旧时潮宗街是出潮宗门达湘江河运码头的必经之道,因而成为米业、堆栈业的集中之地,尤以米市闻名于世,有德安、益华、恒丰、太丰、顺丰、义丰、恒丰、友和、邓春生等10多家粮栈、米厂。粮栈内用粗大的圆木和宽厚的木板支撑成大型双层仓库。这些仓库上世纪80年代仍在作商业仓库使用,90年代后大多拆除以建职工宿舍。

明清潮宗街是长沙县署和临湘驿站所在地,行人来往,车水马龙,因而旅馆业也特别发达。街中部有一小巷,名梓园,今保留有一处民国旅馆及戏台。旅馆大门面西,朝向巷口上的潮宗街,大门花岗石门槛上有两条深深的凹槽,据说是供人力车出进的轨道,大门内深藏一个约200平方米的院子,院南侧矗立一座由4个木柱支撑起的歇山式台项、飞檐翘角的戏台。台顶内部有木构藻井,虽已破损,彩绘图案仍依稀可辨。院东是一排从北向南逐步下降的封火墙,墙内为走廊,连接北面的住房和南面的戏台。院西、北两面为两层的客房,楼上客房外靠院内与走廊相连,有三处上下楼梯。客房还可通过走廊与戏台相连。院内存断为两截的汉白玉门额一通,上 书“挈庐”二字。今已划为拆迁范围。

潮宗街又是人文荟萃之区。清本军机大臣瞿鸿机曾居于此街。1914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这里创办。潮宗街56号是1920年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的旧址,曾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斗门古街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斗门古街位于斗门镇斗门墟,全长500多米。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大开。当时,斗门镇常有船只来往于香港、澳门、江门、石歧、广州等地,商贾来往甚多,每逢农历二、五、八的墟日,墟内车水马龙,农副产品购销两旺。除墟内的商贾和作坊之外,还有走足的小贩,跑江湖的好汉,三教九流,不绝于市,赶墟的人摩肩接踵,热闹纷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外国商人看中了斗门镇,纷至沓来到斗门镇投资经商,使墟镇街道洋货充斥。

这样逐步加快了中西方商业文化的交流。1850年左右,“澳门浸信会”牧师、加拿大人、建筑工程师嘉理慰和广州、石歧天主教教父耿其光(法国人)、孤里花(法国人)、纪励云(德国籍比利时人)等西方人,经常到斗门镇讲经传道,加深了中外的宗教文化交流。

由于商贸业发展迅速,当时墟镇旧街的建筑已满足不了商贸业发展的需要,所以,由外国商人和本地富商一起,酝酿修建街道、房屋。在这种情况下,由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等人统筹规划、设计,博采欧美各国古典建筑之精华,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陆续建起了广英祥、大昌、祥盛等十余间布匹店;美新、美的等多间百货店;中药店有同和堂、大安堂、同仁堂等;米铺有合昌、泰丰、正安、洽和行、厚信行等二十余间;钱庄有永祥山货、昌荣等四间。除了商铺之外,基督教建起了福音堂,天主教建起了德式二层楼房的教堂。

沿街建筑基本采用南方特色的“骑楼”结构,蔚为壮观。这些建筑构成了现在斗门镇清朝异国风情古街的主貌,成为珠海市目前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古街。

地址: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斗门大马路旧街

交通:公交609、402路车,南门站落车

类型:特色街区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无需门票。

信息来源:斗门镇政府网

斗门社区:斗门社区居委会位于斗门镇民主街,地处斗门镇的中心地段。社区在斗门镇委、镇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积极开展社区党建、城市管理、社区卫生、综治、计生、安全生产、民政、再就业等工作。社区区域范围为斗门龙山路口到御温泉地段,约1.5平方公里,包括:斗门大道、和风南北街、民主街、大马路、二马路、南。

展开阅读全文

南溪古街旅游景区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南溪古街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南溪古镇:万里长江第一县

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万里长江第一县城南溪县,境内已基本形成了以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的文明门为中心的县城古迹名胜旅游区;以“小峨嵋”之称的云台山省级森林公园、马耳湖为中心的风景旅游区;以江南观音寺为中心的宗教旅游区。南溪距蜀南竹海、石海洞乡等景点仅50公里。南溪县每年隆重举办的“梨花节”、“西瓜节”,推动了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南溪古街项目位于滨江新城核心区,是滨江新城的商业中心,全长一公里,建设用地共约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分为A、B、C三个区。古街东临迎宾大道与老城相连,南临滨江公圆、五星级巨洋国际大饭店,西临迎宾广场、文体中心,北临总部金融街区、商业综合体,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桂溪河河道为古街轴心,贯串其中。上游A区连通即将建设的水上乐园,毗邻建设中的南溪区文体中心;中段B区位于高档住宅区之间,与滨江大道平行;下游C区与南溪区迎宾大道相连,桂溪河汇入长江主河道。

古街完全采用古建筑风格,按照“巷穿城、水融街、楼重院”的理念来打造,将南溪古文化与水文化融为一体。不仅体现了川西、川南等巴蜀传统人居特色,更将骑楼、天井、马头墙等各地方传统建筑元素加以改良融汇,展现出从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做到了“千楼千面”,具有中国传统民居集大成者的气度。

古街以桂溪河为景观主轴,以B段中心广场为核心,沿街区分布八个小广场成为景观节点。A区主要表现桂溪河河道湾区景致与桥楼之间的呼应关系;B区主要展示广场人流与河道码头、戏台之间的互动体验;C区主要集中河道两岸亭台楼阁与廊桥相应成趣的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都匀石板古街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石板古街位于市区广惠路中段斜坡上,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长约200米,路面以10001块青石铺砌而成,街两头各配一对石狮,南面街口建有古式门楼,街道两旁房屋皆以古典风格建造,青瓦红墙,雕花门窗,红楼鳞次栉比,古朴雅致。石板街北侧坡上原为古城城门,石板街路段是明清时期通往广西方向的必经驿道。公元1638年,徐霞客到都匀游览,即由此路段入城。九十年代初期,石板街经维修改建,房屋随着街道蜿蜒上升,整条街古朴典雅,金碧辉煌,成为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

行车路线:可在都匀市区内乘坐12/27/16路公交车至小十字站下。也可步行至都匀市小十字。

收费:不收门票

展开阅读全文

文盛古街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文盛古街

到了花灯之乡密祉,不走一走文盛街,等于白来。文盛街是滇西著名的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昆明通往印度、缅甸的交通咽喉。昔日的繁华虽然已清风一缕,踪迹难觅,然而,排徊于引马石,观赏现存的古建筑,品一品文盛大街豆腐,听一曲当地的花灯小调,却也是一种享受。

文盛街两条古驿道如双龙出海般伸向太极山麓恰似虔诚的朝拜者。古驿道正中铺有引马石。这些长短不一的石块紧紧相依,相互帮衬,历史的大手笔在它们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记下了发生在它们身旁的动人故事,在无语中享受着逝去的拥有。

漫步引马石,微风徐徐,白云悠悠,似乎能听到当年队队马春深沉的马铃声和赶马人优伤而充满期待的《赶马调》,想象到当时文盛街的大姑娘,小媳妇那份热情大方,招揽生意,留客有方。赶马人也许在这里留下一段恋情,给西云的日子装点几分甜蜜的回忆;文盛姑娘也许曾与赶马人情波对接,梦绕魂牵。当你听到田埂边,山头上,传来一阵阵略带优伤而又缠绵的情歌,这也许是后代对逝去的那段历史的一种追忆。

古驿道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的是各种各样的古建筑,虽然建筑风格有春秋,沿驿道的几乎都是铺面,可想当年文盛街的繁华。

到文盛街,一定得尝一尝文盛豆腐。文盛豆腐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中时,就大有名气,众多文人雅士在品尝时,击栉咏叹,吟咏出了许多烩炙人口的诗篇,文盛豆腐以味道本色,质地优良,颜色正宗而享誉于世,而文盛豆腐的地道来源于当地珍珠泉的恩赐。文盛之西有一池潭,水清如镜,游鱼细石,清晰可见。冬暖而夏凉。每当朝霞似锦,晓日初照,或晚霞如梦,夕阳挂顶,便可见大小不一的水珠,一串串从潭底徐徐而升,宛如被金线串起的珍珠,在阳光的折射下,色彩缤纷,灿烂无比。于是当地人便称之为珍珠泉。还赋于了种种神奇美丽的传说和故事。使珍珠泉披上了一道神密的色彩。据专家考证,珍珠泉各种矿物质含量适中,是做豆腐的最佳用水。

来文盛旅游度假,最好走一走农家,听一听文盛花灯小调。文盛花灯小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花灯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红遍巍山、南涧、弥渡的花灯皇后李三姐,出现过著名的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收集整理者尹宜公。

文盛花灯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十个文盛人,九个会唱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信手拈来,说唱就唱,文盛街花灯曲目众多,各放异彩,争奇斗艳,据不完全统计,在民间传唱的就有60多种曲目和唱腔。

文盛街是一首古老的歌谣,那么纯朴和亲切,文盛街是一条悠长的小河,走进文盛,你便会获得几分平静和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石泉明清古街景区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石泉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主要活动在汉江沿岸,被历史学家划为“仰韶文化”区域。石泉夏属梁州,商周属庸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国、巴国和秦国,秦代属西城县,汉代和三国时期属安阳县,晋代后,几度易名为长乐县、永乐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县城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径流不息,改名石泉至今。县城拥有陕南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如今,东西城门修复如旧,青石铺就的古街上商铺林立,矗立千年的禹王宫和江西会馆风韵犹存;窄长幽深的小巷,古色古香的城楼、飞檐翘角的马头墙和青砖黛瓦的四合院,焕发着昔日的容光。

信息来源:安康市旅游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