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于谦

于谦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于谦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于谦问题。

分享

浏览

3192

文章

11

朱祁镇宠信太监差点亡国又杀了于谦,为什么庙号还是英宗?

全文共 2360 字

+ 加入清单

庙号一般来说,其实和谥号是一样,都是一种对于皇帝生前所做的事情和为人的评价,有好有坏,而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里面的朱祁镇,在历史上庙号是英宗,只是,朱祁镇生前明明是宠信太监,出征瓦剌差点导致明朝亡国,后来又杀掉了于谦,这样作为的一个皇帝,为什么死后庙号还能是英宗这样一个带有褒义的称呼呢?朱祁镇还做过些什么,为何能让他的庙号是英宗。1.朱祁镇出征瓦剌土木之变

明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太师也先威逼利诱蒙古诸部,分几路大军进犯明境辽东、宣府、甘州、大同等地。

长城还未修缮完工,失去防护功能。明参将吴浩战死猫儿庄。

战报传至京城,朝廷震动。

极受正统帝朱祁镇宠信、操控朝廷大权的大太监王振,拿太宗永乐帝、宣宗宣德帝御驾亲征蒙古的旧例,怂恿年仅二十三岁且无真才略的朱祁镇仓促北征。

虽然统帅了数十万大军,但是军事大权掌控在并不指挥才能的王振手中。

永乐朝以降的四朝统帅张辅,虽然多有战功、富于谋略,却在王振寻租皇权的淫威之下,也是无济于事。

结果,甩手掌柜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也先的瓦剌大军俘虏。是为土木堡之变。

这对于大明王朝而言,不啻于灭顶之灾。

明朝二十多万精锐,伤员过半,死者三分之一强,太师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六十多位大臣战死。此外,马匹损失二十多万,辎重被无数。

这正是直接损失,而带着明朝廷的问题更为严重。

一、皇太子朱见深还只两岁,监国为皇弟郕王朱祁钰。皇帝被俘,储君少不更事,主少国疑,监国无心掌权。

二、也先押着英宗南行,当做攻城略地的一面旗帜,逼进京师,朝堂大乱。翰林院侍讲徐珵以天象有变,力主迁都南京,言下之意是把北京让给也先。倘若此事得成,明朝势如摧枯拉朽。

三、英宗北伐,带走了不少朝中重臣和精锐部队,死于土木堡,导致朝廷精英力量严重断层,难以聚集有效兵力直接对抗南犯的瓦剌兵。

四、从后来兵部侍郎于谦力主郕王即位、组织京师保卫战、擢升总兵官石亨为统率五大营的左都督等事情来看,是迫不得已之举。好在他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朝换代,使其失去作为明军投鼠忌器的皇帝效应。同时,他破格启用石亨等,激励他们知恩抗敌,为召集全国各地武装勤王赢得时间。

对于于谦的大胆之举,后来明孝宗朱佑樘有言:“当皇祖北狩之时,正国步难危之日,乃能殚竭心膂,保障家邦,选将练兵,摧锋破敌,中外赖以宁谧,人心为之晏然。”(《于忠肃集》)但是,英宗被俘,不但将十四年正统戛然而止,而且带来了大明王朝的盛极而衰。2.朱祁镇杀于谦

于谦果断议立新主,取得了京师保卫战大捷,力挽狂澜于大明既倒,同时也拯救了朱祁镇的性命。

也先看到明朝新立皇帝,让手中的朱祁镇成了烫手的山芋,加之内部矛盾纷争,于是对这个阶下囚高调示好,送了佳肴美玉,又送亲妹当侍妾,还于景泰元年八月将其送回明朝。

于谦一语大位已定,新皇景泰依旧为帝,旧帝太皇却成了故园的阶下囚。

不曾想,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幽禁中的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支持下,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改元天顺。

朱祁镇大位再定,响应徐有贞所言,篡位得师出有名,随即斩杀了曾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拯救明朝的于谦。

杀了这个救国良相,朱祁镇被弄得政治人生并不光彩。

这,无疑是朱祁镇作为皇帝的两大污点,即问题中的所谓“干了不少坏事”:

一、宠任太监。土木堡之变,他差点葬送了大明王朝。

二、恩将仇报。他的龙椅,在于谦之死的血色中再度升腾。3.为何朱祁镇还能是英宗

二次称帝的朱祁镇,又做了八年天顺皇帝。

其子宪宗即位后,却在天顺八年二月,组织内阁和礼部为其上尊谥,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英者,有英明之意。

虽然他临终,做了一项废黜太祖伊始宫妃殉葬的决定,充满人情味;但,论土木堡之变、处死于谦,朱祁镇确实算不了英明之主,倒是其废掉的景泰帝朱祁钰,却被不少史家视为“英主”(沈德符、谷应泰)。

但是,要这样拔高式尊谥他的,是他的儿子宪宗,以最高指示给予他遮过饰非的美评。

宪宗旗帜鲜明给礼部下指示,要突出其“皇考仁同天下”,“迈往圣之英武,系四海归心”,“功德之盛于无穷”。(《明宪宗实录》卷二)

英宗的一生,污点不少,但也做好不少好事,如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将仁宣之治延续,成就了大明之盛,而在晚年还是能任用贤臣。即是他临终前,给储君下旨,废除殉葬之事,在历史上是值得肯定的。

就宪宗而言,虽然英宗北征被俘,导致他在景泰年间历尽坎坷,而英宗复辟,使他的遭受景泰帝恋栈帝位、言而无信后的无情迫害的厄运斗转,重返储君,得以即位,不无感激。

他将英宗的功德无穷放大,得到了被英宗予以托孤重任的内阁首辅、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贤等人的支持。

李贤还专门写了一卷《天顺日录》,贬黜景泰帝,大肆为英宗歌功颂德,开卷就是:“正统十四年间,上在位未尝有失德事。当时王振擅权,致有土木之变。上既回銮,入南城,天下人心向慕不衰。及景泰淫荡载度,臣民失望,一闻上皇复位,无不欢忭鼓舞。”

李贤为宣德八年进士,恃才放旷,对少师首辅杨士奇邀请置之不理,也曾直言上疏未被英宗采纳,久在吏部考功司、文选司担任郎中之类小官,还差点因扈驾北征死于土木堡之变。

他大难不死,逃回京师,于“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曰勤圣学,顾箴警,戒嗜欲,绝玩好,慎举措,崇节俭,畏天变,勉贵近,振士风,结民心。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寻又陈车战火器之利”(《明史·李贤传》),受到景泰帝赏识,历兵部侍郎、户部侍郎,迁吏部左侍郎。

夺门之变后,他是南宫复辟的潜在支持者,很快并擢升为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同徐有贞一起参预机务,出任吏部尚书。李贤在天顺朝,虽然遭受石亨、徐有贞打压,但是英宗对其非常倚重,且对其有知遇之恩。尤其是英宗弥留之际,传位储君,也是听从了李贤的建议。

宪宗投桃报李,将李贤晋升少保,升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

展开阅读全文

于谦死的冤不冤?为什么说他必须死?

全文共 2663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其实都会为于谦之死感到惋惜,于谦在历史上的确是一位名声非常高的民族英雄,而朱祁镇从瓦剌回来,复位之后,于谦却遭人陷害被杀,这也是很多人为他惋惜的原因。但是,为什么却又有人说,于谦虽然很惋惜,可是他却死的不冤?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于谦究竟是为什么而死,为什么有人说自从朱祁镇从瓦剌回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是一定要杀了于谦的呢?1.于谦人物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2.朱祁镇为何杀于谦

明代宗朱祁钰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君主,在执掌天下之后,他对外积极整顿军队对抗瓦刺侵略大军,对内进行吏治改革,使得朝廷上下政治变得一片清明。出了这样一位贤明能干的皇帝,原本既是朝廷官员的幸运,也是天下百姓的幸运。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这么想的,对于于谦来说,或许他是遇到了明主,使得自己满腔抱负得以施展。但是,对他的那些政敌来说,可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毕竟,每个人背后都有其所属的利益集团,利益不同自然难免会出现分歧和矛盾。而深受皇帝信任的于谦,自然成为了别人的挡路石。

此时的他,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党派斗争之上,而是一心想要驱逐瓦刺,迎回明英宗朱祁镇。

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自己的一番忠义之举,却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瓦刺被打败了,此时的英宗皇帝,也失去了自己原有的价值。瓦刺心想:既然没有办法用他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那么,为何不将他放回去,让对方通过内斗来消耗其战斗力呢?

在此,不得不说,瓦刺的当权者,也是一个深谙权谋之道的高手。他走的这步棋,实在是非常的高明。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哪一个国家能同时拥有两个主人呢?如此一来,国家不是全乱套了吗?人都是自私的,一旦尝过了权势的滋味,想必没有几个人能够轻易放下,至少代宗皇帝做不到这么高风亮节。

为了稳住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朱祁钰加封自己的哥哥朱祁镇为太上皇,并将其软禁在一座偏远的宫殿之中。甚至,在几年之后,他又废了哥哥的儿子,转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的一系列举动,并没有太多值得诟病的地方。

可是,上天始终不够眷顾他,没有几年,他就患上了非常严重的病,很快便去世了。

明英宗朱祁镇一看,这简直就是上天的恩赐。如果不把握住这次机会,可能自己这一辈子就这样老死在这座荒凉的宫殿之中了。

而能当皇帝的人,又有几个是傻子呢?对于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又怎么会轻易放弃呢?很快,他就联络了一帮朝中不受重用的官员,展开了自己的夺权之路。最终,事情进行的,比他想象之中还要顺利,没过多久,他就重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皇位。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次的权力更替,朝中官员都将遭遇一次大清洗。而于谦的不幸,也正是由此开始的。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想,他不是救回了英宗皇帝吗?这可是一件天大的功劳。即使他曾经深受代宗皇帝的信任,但是,至少也能功过相抵。可大家的想法,还是太过天真了。

英宗皇帝之所以能够顺利回朝,他确实功不可没,但是,这却是我们一般人的想法罢了,皇帝可不这么想。留下这么一个对自己有恩的功臣存在,只会一遍遍地提醒他当年的决定是多么的愚蠢。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愿意去一遍遍回顾自己的失败,所以,这就成了于谦必死的理由。

也许,在我们看来,这样的理由,既可笑又可悲。但是,在那样一个皇权至上的时代,它却真实的发生了。

试想一下,朝廷之中的党派斗争,本来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他的政敌得势了,又怎么会轻易放过他呢?在那些人的挑拨之下,皇帝对他原本就不多的感激,自然很快就被消磨光了。而且,作为上一任皇帝的心腹重臣,如果他不死的话,又怎么能够证明自己“师出有名”呢?

所以,即使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够名正言顺地重登皇位,明英宗朱祁镇也不会轻易放过他。尽管,他挽救了大明江山,更挽救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百姓。但是,在当权者眼中,还有许许多多必死不可的理由。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为政治为当权者的需要服务罢了。

不管你是否对国家有功,还是对他们个人有恩,他们心中装的更多的是对权势对地位的渴望。3.沉冤得雪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明英宗召大臣进去看,铁青着脸说:“于谦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明英宗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明英宗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明宪宗成化初年,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谥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题写匾额“丹心抗节”。

展开阅读全文

于谦为什么甘愿赴死 于谦生平简介

全文共 3444 字

+ 加入清单

于谦是被冤杀天下人皆知,朱祁镇心里肯定也明白,但朱祁镇想要复辟,成了他必杀于谦的理由。于谦可以说是明朝最受尊敬的功臣之一,他在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都有杰出成就,还是百姓眼里的民族英雄。但在封建王朝制度下,于谦哪怕是位受人敬仰的能臣,也没办法为自己换来一条活路,这才是最可悲的地方。于谦的死,实际上说明了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考。

于谦可谓"功不可没",就连杀他的明英宗亦认为"谦实有功"。那,有如此功勋且又手握兵权的于谦何以"取义成仁"甘愿下狱受死呢?

这要从于谦的生平说起。1、于谦显露凛然正气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公元139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的官宦世家。从其高祖于夔入仕起,一度显赫,曾祖父于九思官至杭州路大总管,祖父于文明就任洪武年间工部主事。只是到了父亲于彦昭这一辈,不愿入仕在家乡钱塘过着隐居生活。

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自幼刻苦读书的于谦便有了精忠报国的高远志向,其儒雅的文人气质和土大夫情怀陪伴他走了一生。

在长期饱读史书的儿时岁月,仰慕文天祥气节的于谦常以其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座右铭。

十六岁就读吴山三茅观时,即写下与之相映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所表露的凛然正气,恰好就是于谦一生最真实的写照。2、于谦为官兢兢兢业业

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23岁的于谦成功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以文人的身份步入大明仕途。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率兵平定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反叛,于谦受命担任御史随征。朱高煦后来被剿灭,受捕入狱后,于谦奉令主审朱高煦,予之严词斥责,声色俱厉地数落了朱高煦不忠不孝的各项罪行,朱高煦趴在地上被骂得直发抖。

于谦的正词崭崭和凌厉执法由此传开,明宣宗为之大为赏识,经过一番考察后,对他的学识、气度高度认可,不久即升任于谦为巡按江西。

1430年,32岁的于谦领衔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由此,于谦就在地方工作了十九年的时间。

期间,于谦常轻装骑马走访所辖区域的父老乡亲,考察民生以及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项后,能办的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马上表奏朝廷处理。如在三月间"粟米救济"缺粮的民户;在黄河口岸加固堤坝,避免汛期发生洪灾冲毁农田,令每个乡所设的亭长专管堤坝修缮一事;将镇边将领私人开垦的田地转为官家屯田,以资助边防开支等等……

于谦注重民生和化解财政压力的这些举措,得到了明宣宗的认可,老百姓也呼之雀跃。由此,于谦迎得了极高威望,誉为为国为民的忠臣、能臣。不过,正直的于谦也因此树敌不少,带来被奸佞中伤的致命隐患。3、于谦不畏入狱,敢于挺身而出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宠信太监王振干政。随着主持内阁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相继离世,太监王振便作威作福起来。

于谦回京觐见时,因没有向王振送礼,还写了一首"只有清风"的诗《入京》: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王振便诬告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心怀不满,意欲与朝廷作对。于谦由此被下狱问罪,幸得河南、山西两地的百姓深感其大恩,为之请命申冤,又得同僚和周王、晋王等藩王的作证力保,于谦才得出狱,降为大理寺少卿,后转任兵部左侍郎。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师也先统兵大举来犯,王振便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遭遇全军覆没,明英宗自己也被俘。这就是大明历史上耻辱的"土木堡之变"。

大明一下转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幸得之前于谦没有随驾,被留下来主持兵部工作。在孙太后的支持下,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力排朝廷南迁等建议,固守京城,拥立朱祁玉为景泰帝,发起了力挽狂澜的"北京保卫战",终于抗住了也先大军的进攻。也先在发还明英宗回朝后,撤兵远去。

大明迎来宝贵的安宁时期,由此,为官清廉人到中年的于谦便忠心耿耿地辅佐景泰帝明代宗整肃朝纲,铲除了王振余党,实现了一系列由乱而治的"中兴"举措,使大明渐渐恢复了勃勃生机。

谁知,还朝的明英宗被代宗皇帝幽禁于南宫后,在太子太师武清侯石享、左副都御使徐有贞、司礼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拥护下,发动"奇门之变"成功复位。

明英宗复位后,当即将于谦逮捕入狱,五天后旋及处死。4、于谦为什么会被迅速处死

明英宗复位后,之所以要迅速处死于谦,除了于谦"不得不死",因他死后,明代宗才没有翻盘的希望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于谦让明英宗在叹息之余深深嫉恨。

因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成了阶下囚之后,自然希望北京的大明朝廷早日把他解救回来。

谁知主持兵部工作的于谦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只忠于国家的主张,以"大义"取得临时执掌朝政的孙太后支持下,马上拥立他的弟弟朱祁玉为明代宗,改他为太上皇。还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主战想法后,得任兵部尚书,随及动员备操军、备倭军、运粮军为主的二十二万人马,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

他这个太上皇似乎已可有可无,完全置其生命于不顾。

也先见明英宗已无利用价值,颇有玄机地将其遣送回朝。此时的明代宗显然不愿意待见他,当即打入南宫监禁,失去了自由。

更可气的是,原本答应将他的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的明代宗,后违背承诺改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这一举措让明英宗仇恨不已,便把明代宗给予他的种种屈辱都算在于谦身上,认为是于谦帮助明代宗所致:不仅欺负了他,还算计他的儿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只能将于谦处死,才解心头之恨。

另外,帮助明英宗复位的石享、徐有贞等奸佞都害怕于谦,对于谦严重不满,恨意也很深,都希望快速处死于谦后好握稳权柄。

代表武官集团的大将石享原本是于谦推荐的人才,只因于谦为官清廉,不满意石享以仅图报恩而"唯亲"地荐用其不堪大用的儿子,石享由此被于谦斥责后便暗生怨恨。

徐有贞与于谦早有仇怨。因"北京保卫战"前,徐有贞是力主"南迁"的首要分子,被于谦厉声阻止后从此而心生间隙。

至于太监曹吉祥,其欺压良善的所作所为,于谦原本看不惯,早就不是同路人。5、于谦甘愿赴死

于谦在明英宗发动"奇门之变"时,其实是有机会镇压的。

那时,于谦仍是少保兼兵部尚书,手握军权。而石享等人的力量并不雄厚,仅仅是千余家兵,即便有曹吉祥的太监内卫追随,也很有限。

据有关史料记载,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的那晚,于谦正在军部衙门值班,得知消息后,仅对报告的手下说了句:"什么国家大事?他自有天命,你只管去。"便置身事外,什么也没做,甚至也没去想,任凭石享等人拥护着明英宗去往朝堂复辟。第二天,于谦整理好衣服,仍平静从容地上朝。

这是为何?是于谦担心事发突然,过于匆促,平息不了石享等人?还是认为明英宗复位后不会处死自己?

显然不是。于谦完全可以迅速调兵,摧枯拉朽地剿灭"夺门之变"。他亦明白若明英宗复位后,自己必死无疑。

但忠于国家的于谦知道,那时明代宗已病危,离大限不远,他改立的朱见济又不期早早夭折……。即便他处置了"夺门之变",大明又将何去何从?

为了生灵免遭涂炭,大明再度横生枝节,出现更大灾难陷入内乱不止之中,引发瓦剌再度入侵的悲局。

一生正气的于谦,强烈的士大夫意识一袭来,立时把生死置之度外:谁当皇帝不重要,如今最关键是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天下的太平。

于是,于谦断然选择了放弃内斗,默许明英宗复位,甘愿接受明英宗对他报复性的处置:于谦一上朝当即被明英宗下令逮捕入狱,五天后以"图谋拥立襄王之子的谋逆大罪"被处死。

壮哉,于谦!

他完全是以自己崇高的民族气节,成全了威威大明276年的天下。

他的大义凛然,他的精忠报国,不计个人生死的胸襟,需要何等的胆识才能做到?

难怪复位后的明英宗亦叹息"谦实有功"。

于谦称为"民族英雄"当之无愧。他,刷新了文人忠义报国的标杆,值得永远尊崇爱戴!6、后记

成化初年,明宪宗朱见深为于谦平反,复官赐祭,在诰文中确认了他的"忠诚":

"当国家多难时,他以社稷为重,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所嫉,先帝已知其冤,朕亦怜惜他的忠诚。"

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追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追谥"肃愍"。

万历十八年(1590年),明神宗改于谦谥号为"忠肃"。由此,他的作品《节庵诗文稿》便收录整理成《于忠肃集》传世。明史亦高度评价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为于谦题写匾额:丹心抗节。这块匾就悬挂于北京于谦祠,如今是重点保护文物,位于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

在杭州的于谦祠,则位于于谦墓旁,位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受后人代代瞻仰缅怀,至今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李大奎,男,汉族,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展开阅读全文

“于谦墓”为什么会在杭州西湖?而不是在北京呢?

全文共 179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网上出现了于谦墓的事情,当然了此于谦不是彼于谦啊,说得的是明朝事情的一位叫于谦的人,那么话说他是在北京死的,常规说的话,因该埋葬在北京啊,但是最后却埋葬在杭州西湖,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可言呢?真的把小编看得一嫩一嫩的,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

于谦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风顺水,24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可谓是顺风顺水。当然古代更讲究裙带关系,于谦的前半生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主要还是有人赏识他。

当时朱高煦叛乱,明宣宗御驾亲征,于谦担任御史。后来朱高煦投降,于谦当着众人的面把他骂得抬不起头,跪在地上一个劲的说罪该万死。明宣宗甚是欣慰,给他提了官。

在明宣宗、明英宗时期,于谦出任晋豫巡抚。结束任期准备走的时候,几千人请求留下。在他治理的时间内,晋豫百姓安康,土匪连山都不敢下。可惜于谦回到朝中后,开始出现转变。

明英宗初年的时候,朝廷当中还有三杨三人为官清廉,处处为百姓着想。再加上于谦也是如此,所以说但凡于谦提出来的建议,基本上可以立刻得到实施。但是后来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开始主事。

一时间大量的人前来巴结,唯独于谦每次上奏的时候,都不给他送任何礼物。结果被他记恨在心,挑唆别人弹劾于谦,结果于谦被打入大牢。还是几千名百姓上书,才把于谦给放了出来。

在正统十四年的时候,瓦剌军大举来犯。太监王振极力撺掇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中了敌人的陷阱,明英宗在土木堡地区被俘虏。消息传回北京之后,一时间朝堂大乱,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此事。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来星象有变,应该南迁到南京。结果此人被于谦大骂一顿,拿南宋的事情来举例子,认为迁都会动人心,力主留下来抗敌。他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此时摄政王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代宗,非常信任于谦,把他提任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城的安全。同时为了惩治王振,很多人提出来应该把他诛杀。

但是由于王振在朝廷党羽众多,虽然建议提了出来,但是遭到很多人反对。明代宗准备择日再议,但是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出手,当场打死了王振的党羽马顺。

因为在所有的反对声中,他的话语最响。当时明代宗(此时还不是),吓得立刻要退走。还是于谦使劲架着他,才让他看着马顺被打死都没走成。

如果当时所有的人都软弱,也就没有明朝后来200年的基业了。考虑到太子还小,于谦等人就奏请皇太后,希望能够把郕王立为皇帝。虽然他推脱再三,但是在于谦等人的坚持下明代宗登基。

虽然后方有了主心骨,但是瓦剌大军挟持明英宗打到了北京城下。这也是由于瓦剌军多次用政治要挟,告诉他们如果不投降,就杀掉明英宗。但是另立新君又没有人敢提出来建议,担心明英宗秋后算账。

然而于谦不怕死,他提出了江山为重君为轻的话语,也就有了明代宗。不过由于明朝的精锐,基本上都沦陷在了土木堡。北京城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加起来10万人不到,如何抵挡即将到来的大军?

虽然于谦是一个文人出身,但是此次保卫战充分体现了他的胆识。打仗主要有三点需要解决,第一是武器装备,第二个是人员,第三个是粮食。

他一边命令各地紧急加制武器装备,一边动员全国参军,另外还让前来北京的士兵自带干粮,有运输干粮前往北京的商户,一切费用也是由朝廷承担。

因此在短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这些大难题,明朝也终于有了一战之力。在后来将近4个月的保卫战当中,于谦始终都是战斗在第一线。并且下了死命令:这场战役要么赢要么死,谁都不准开城门。

经过几个月的战役,再加上军民齐心,终于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虽然后来明英宗回国,但是被明代宗软禁起来。由于此时于谦立功最大,明代宗也是对他呵护有加,升官加薪是最基本的。

而于谦本人也没有得意忘形,仍然恪守之前的兢兢业业。但是没想到几年之后明代宗去世,明英宗在徐有贞等人的策划下重新夺权。很多人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了,明英宗对于谦来了一个秋后算账。

据说于谦不仅遭受了凌迟知死,死后甚至还被砍去了四肢。由于于谦本人便是杭州人,所以他死后,百姓自发的把他的灵柩运回到了杭州埋葬,因此杭州就有了一个于谦墓。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讽刺,于谦基本上犯的是和岳飞相似的错误,结果下场是一个都比一个惨。但是面对国家危亡之时,两人是抛弃个人的性命,大胆的做出如此决定,实在是令人钦佩。

杭州西湖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如今埋有于谦、岳飞、张苍水(三人称西湖三杰)、武松、秋瑾等人的墓穴。不过很多人对于谦并不了解,也是由于相关宣传不多的缘故。所以说相对于岳飞墓,此地比较凄凉。

展开阅读全文

大明风华于谦结局是什么?于谦历史原型介绍

全文共 1480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风华》中,于谦帮助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此后得到明宣宗的赏识,历史上对于于谦的评价很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能臣。但于谦的下场却是被明英宗冤杀,直到明宪宗时期才为于谦平凡。不知道剧中于谦的结局会不会和历史上一样,那明英宗为什么要杀于谦呢?实际上英宗也是受到了小人的影响,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历史上的于谦,一起来了解下吧。于谦结局是什么?

《大明风华》于谦结局是被处死。当时有人诬陷于谦发表不正确的言论,而明英宗一开始还是很犹豫,觉得于谦有功劳,罪不至死。但是他还是听信了小人说的话。把于谦处死了。

于谦是明朝的大臣,也是元老级别的人物。孙皇后重用他,后来明英宗朱祁镇被人抓了之后,孙皇后和于谦就拥护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这也导致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不和谐,加上朱祁镇又轻信小人,所以最后才把于谦给杀了。

于谦被抄家的时候,他家里什么都没有,唯有一扇门紧锁着,里面放着是朱祁钰在位时赐给他的东西,除了这些,其他值钱的东西都没有。所以很多人觉得于谦是被冤枉了,这样一个廉洁的官员,怎会做出鲁莽之事呢?

当孙皇后知道于谦死了,满怀悲怆,而朱祁镇也在这个时候后悔了。于谦死了之后,那些诬陷他的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暴露了,最后于谦的案子被翻案,朱祁镇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于谦历史原型介绍

明朝的于谦在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忠直之士,所以《大明风华》播出后,不少网友都在强调别洗白英宗,因为英宗朱祁镇复辟后杀了忠臣于谦,大家都为于谦鸣不平。

当土木之变发生之后,朝廷可以说是人心惶惶,自己家的皇帝都被人给俘虏走了,很多人都在考虑南迁,将都城迁到南方以求自保。但是于谦却坚决反对,并且带头抵御瓦剌大军,即便是对方拿出朱祁镇来要挟,于谦也丝毫不退让,可以说,于谦很有分寸,也很有决心。

朱祁镇再度登基之后,于谦就被捉拿下狱,这位曾经力主守住京师的英雄,最终受冤而死。可以这么说,所有人都知道于谦是冤死的,但是他不得不死。于谦家无余财,他夜以继日为明王朝操劳,抄家的时候只抄出了朱祁钰赐给他的蟒袍、剑器,再无其他。所幸,明宪宗时期,于谦终于还是沉冤得雪,大白天下,他的忠义终于正大光明,为更多人所知。于谦生平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展开阅读全文

大明风华于谦结局怎么样了?历史上于谦怎么死的?

全文共 1396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风华》中,于谦为官清廉,为人忧国忧民,是难得的忠臣。但于谦性格过于刚直,因此在朝中结下了不少仇人,这也给他的为官之路带来不少麻烦。在朱棣、朱瞻基时期,于谦都还算平安,但直到朱祁镇复辟后,他下令赐死于谦,导致于谦含冤而死。可以说于谦的忠心并没有为他带来一个好下场,为什么朱祁镇要杀于谦呢?下面就为大家揭晓这段历史。于谦结局怎么样了?

于谦是明朝的一代忠臣,他清正廉洁,忧国忧民,但是于谦最后的结局好像并不怎么好。《大明风华》于谦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据了解,于谦最后是被明英宗朱祁镇赐死的,实际上于谦是被奸人所害,含冤而死,于谦死后没多久,朱祁镇就后悔了。

《大明风华》中的于谦,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即便面对天子威严,也丝毫不会心生胆怯,他为官清廉,敢于谏言,也因此而得罪过不少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为官和做人的态度。

在百姓心中,于谦是忠烈之臣,但是自古以来,这样忧国忘身,个性刚直的臣子,似乎都不会有好下场,于谦也不例外。历史上于谦是在夺门之变发生后,被人诬陷含冤而死的。

公元1457年,以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为首的一众朝臣,趁景泰皇帝病重的时候,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夺门之变于谦没有参与其中,但是当时手握重兵的他,为了大局着想,也没有制止反抗。

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之后,便听信了石亨等人的谗言,处死了于谦。于谦死的很冤枉,可惜了他一生忧国忧民,为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在于谦死后,朝廷抄他的家的时候,才发现,他的家中一清二白,除了之前景泰皇帝赏赐给他的蟒袍剑器之外,再无其他值钱的东西了。

《明史》记载,孙太后在听闻于谦的死讯之后,哀伤叹息了好久,明英宗后来也看清了石亨等人的真正面目,但是无论他再后悔也不可能挽回于谦的性命了。朱祁镇之后的明朝皇帝,也都在努力为于谦正名,就连清朝的乾隆皇帝,都称赞于谦是“丹心抗节”。历史上于谦怎么死的?

《大明风华》于谦本是一名状元郎,因醉酒作诗触怒了皇帝,朱棣就罚他到军队里养马,不过朱瞻基对他很是欣赏,很好奇于谦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是被杀了还是得到了重用?于谦是个直言不讳,实话实话的人,正因如此,才会得罪皇帝。

于谦是以醉态出场,他高中状元,心情极佳,饮多了酒,也就说多错多,他直接痛斥朱棣无德,好在太子帮忙解围才保住了他的小命。

于谦被朱棣发配到了军队,让他做后勤人员,平日里都待在马厩,在那里于谦认识了瓦剌人哈斯,两个人相谈甚欢,晚上经常坐在火堆旁讨论兵法,后来哈斯带着于谦去朱棣的营帐偷御酒喝,被朱棣抓个正着,然后命人将他们吊在营帐外,丢尽了颜面,很想知道于谦最后怎么样了?

从目前来看,朱瞻基很看重他,想必在朱瞻基登基后,于谦肯定受到重用,历史上于谦是被明英宗下令处死的,剧中应该也是一样。

于谦原型是明朝名臣,也是民族英雄,他年少有为,有文天祥的气节,朱瞻基刚登基那年,汉王朱高煦密谋造反,于谦帮助朱瞻基平定汉王之乱,因此得到赏识。于谦一生清廉,却数次遭奸人诬陷,他为大明做出了许多贡献,明英宗朱祁镇被捕后,于谦跟孙太后扶持朱祁钰登基,后来朱祁镇复位,石亨进谗言,诬陷于谦有谋反之心,致使于谦含冤而亡。

直到明宪宗时期,于谦才被追谥为“肃愍”,后改谥“忠肃”,于谦在仕途上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连结局也那么悲惨,可想而知,古代之所以有那么多贪官污吏,都是因为他们怕死,不得不与恶人同流合污,像于谦这种清正廉明的好官,少之又少。

展开阅读全文

大明风华汉王为什么把女儿嫁给于谦?历史上于谦妻子是谁?

全文共 1431 字

+ 加入清单

汉王把自己的私生女嫁给了于谦,虽然汉王意思是担心朱瞻基会做出对他家人不利的事情,但他为什么偏偏选择于谦呢?恐怕汉王还有别的目的。当然于谦是一代明臣,做事公私分明,汉王想要从于谦那讨好处是不太可能的。其实历史上于谦的妻子并不是汉王的女儿,这段剧情是杜撰出来的。下面就来介绍下于谦真正的妻子是谁,一起了解看看吧。汉王为什么把女儿嫁给于谦?

大明风华》于谦听从朱瞻基的旨意去陪汉王读书,汉王得知自己命不久矣,就把自己的女儿给于谦当媳妇,很好奇历史上于谦的老婆是谁?难道汉王真是他的岳父?

于谦在汉王府与朱高煦朝夕相处,两个人从针锋相对到把酒言欢,汉王看得出于谦是个正直可靠的人,于是把养在府里的私生女托付给于谦。

朱高煦预言到朱瞻基比他爷爷和父亲都要阴狠狡诈,必定不会长寿,还料到朱瞻基会对他下手,所以朱高煦希望于谦能够保住他的小女儿。

朱高煦的女儿不是王妃所生,她的母亲早早去世,大家都不知道她的身世,朱高煦一直把女儿养在汉王府,他不想看到年纪轻轻的女儿受到牵连,就请求于谦把小女儿娶回家,就算当个妾或者婢女都行,只要能保住命。

于谦半夜睡的迷迷糊糊时,房间被强行塞了个穿着红嫁衣,盖着红盖头的女人,她自称是汉王的女儿,没有名字,还让于谦帮她取名。于谦注重礼节,他抱着被子睡在地上,把床铺让给了汉王女儿,不过于谦说过要保她一世周全,两个人应该是在一起了。

历史上于谦的老婆是汉王女儿吗?史书记载,于谦的配偶是董镛之女董氏,并不是朱高煦的女儿,而且朱高煦只有十一个儿子,没有女儿,所以真实历史中于谦和朱高煦是没有亲戚关系的。

剧中朱高煦是真心想把女儿许配给于谦吗?他这么做除了要保住女儿的性命,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网友猜测朱高煦此举有三个目的,第一个当然是想让女儿活命,留住自己的血脉,第二个是想拉拢于谦,他如果能躲过这劫,于谦为他所用也不无可能,第三个是朱高煦想毁掉于谦,这样朱瞻基身边就缺少了一员能臣,这也是朱高煦对朱瞻基的报复。历史上于谦妻子是谁?

于谦是明朝的忠臣,他一生清正廉洁,忧国忧民,深受百姓的拥戴和喜爱。在《大明风华》中,于谦身上虽然会有些读书人的顽固和迂腐之气,但是他忠于大明,忠于朝廷,是个正义刚直的人。在家国大事上于谦毫不含糊,在个人感情上于谦也是个专一的好男人。《大明风华》中于谦的老婆还是汉王给他介绍的,那历史上于谦有几个老婆?于谦的妻妾中,有跟汉王有关系的人吗?

《大明风华》汉王谋反兵败后,赋闲家中,明宣宗朱瞻基专门派了于谦来教汉王读书。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于谦,在只会打仗的汉王面前,就像“秀才遇到兵”一样,不过于谦跟汉王相处几日下来,两个人虽三观不同,但是却也能聊得到一块儿去。

也不知《大明风华》汉王怀了怎样的心思,他竟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谦为妻。于谦在睡梦中就莫名其妙被安排娶了媳妇,他也很不知所措,一头雾水。

当然了,在真实历史上,于谦是不可能娶汉王的女儿为妻的。因为明史中并未记载汉王有女儿,只知道他有十一个儿子。于谦的老婆是董氏,她的父亲是翰林庶吉士、永丰知县。

董氏嫁给于谦之后,先后为他生育了一儿一女,儿子官至应天府尹,女儿嫁给了军中千户。于谦除了董氏这一个妻子之外,史料就没有记载他还有其他的妻妾了。像于谦这样的清官,他也不像是妻妾成群的样子。

于谦一生为官清廉,在官场上,他是高风亮节,两袖清风的清官,是为大明朝鞠躬尽瘁的忠臣,相信生活中的他,也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只可惜这样的人,最后却含冤而死,于谦死后,他的家产被全部抄没,妻儿也被发配。

展开阅读全文

大明风华朱祁镇夺位之后,为什么要杀了于谦?

全文共 2274 字

+ 加入清单

原本朱祁镇在亲征之前,因为于谦的极力反对,所以朱祁镇就想要杀了他,不过最终被孙若微拦下来了,将于谦外放,希望他能保住一条命。但是当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当了一年的俘虏,回到明朝又当了七年的囚犯之后,终于发动夺门之变将皇位夺了回来,这时候的朱祁镇已经比之前要更加明事理了,可是为什么他最终还是杀掉了于谦?朱祁镇杀于谦到底是因为什么呢?1.历史上于谦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2.朱祁镇为何要杀于谦

于谦是明朝的一代忠臣,他清正廉洁,忧国忧民,但是于谦最后的结局好像并不怎么好。《大明风华》于谦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据了解,于谦最后是被明英宗朱祁镇赐死的,实际上于谦是被奸人所害,含冤而死,于谦死后没多久,朱祁镇就后悔了。

《大明风华》中的于谦,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即便面对天子威严,也丝毫不会心生胆怯,他为官清廉,敢于谏言,也因此而得罪过不少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为官和做人的态度。

在百姓心中,于谦是忠烈之臣,但是自古以来,这样忧国忘身,个性刚直的臣子,似乎都不会有好下场,于谦也不例外。历史上于谦是在夺门之变发生后,被人诬陷含冤而死的。

公元1457年,以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为首的一众朝臣,趁景泰皇帝病重的时候,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夺门之变于谦没有参与其中,但是当时手握重兵的他,为了大局着想,也没有制止反抗。

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之后,便听信了石亨等人的谗言,处死了于谦。于谦死的很冤枉,可惜了他一生忧国忧民,为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在于谦死后,朝廷抄他的家的时候,才发现,他的家中一清二白,除了之前景泰皇帝赏赐给他的蟒袍剑器之外,再无其他值钱的东西了。

《明史》记载,孙太后在听闻于谦的死讯之后,哀伤叹息了好久,明英宗后来也看清了石亨等人的真正面目,但是无论他再后悔也不可能挽回于谦的性命了。朱祁镇之后的明朝皇帝,也都在努力为于谦正名,就连清朝的乾隆皇帝,都称赞于谦是“丹心抗节”。3.朱祁镇后悔杀于谦吗

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一向有痰症病,明代宗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所赐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了。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有人说明代宗太过宠爱于谦,兴安等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只有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酒在地表示祭奠。

都督同知陈逵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过了一年,于谦的养子于康将其归葬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陈逵,是六合人。曾被推举为有将领之才,是从李时勉门下举荐的。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英宗也后悔了。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明英宗召大臣进去看,铁青着脸说:“于谦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明英宗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明英宗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明宪宗成化初年,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谥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题写匾额“丹心抗节”。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悠久的于谦故居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杭州地灵人杰,作为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杭州城养育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在这里成长,从这里走向历史的大舞台,于谦这位有着救世宰相之称的大能人,便是从杭州走出去的,而后他的故居更是成为了这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着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永乐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豫晋,政绩卓着,被誉为“于清天”。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夕。

于谦临危受命,出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政治主张,力阻南迁,成功组织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释还后遭冤杀。逾年,归葬西湖三台山麓。

于谦故居位于祠堂巷42号,是一处粉墙黛瓦,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院落。近人钟毓龙《说杭州》载:祠堂巷:北通太平坊巷,南出河坊巷,东由高银巷出太平坊。宋时名出南街。明于忠肃公谦之宅在此。

后其宅改为怜忠祠,故有此巷名。故居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修,光绪年间复修后为民居,1989年整修后恢复为于谦故居,2002年对于谦故居进行了陈设布置并对外开放。

故居建筑格局呈长方形,内分三个院落。第一院落上有着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的《石灰吟》诗碑,诗碑下方植牡丹树丛。第二院落以“忠肃堂”(“忠肃”为于谦谥号)为主体建筑,堂前有照壁,西侧有于氏古井、一长方形怜忠祠石碑和于谦卧室等房舍数楹。

第三院落有琴台与扇形半亭“思贤亭”傍池而立,池边墙上有一于谦遗像石碑。于谦遗像石碑镌刻于清光绪年间,该碑原立于三台山于谦祠,1984年移至故居。

于谦故居现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与三台山于谦祠、墓一起,组成了一组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全面生动地反映出千秋清名的于谦形象。

你可能也喜欢:

漫瀚剧——一株艳丽的塞外山花

阿依特斯——哈萨克人民的“百科全书”

福建旅游文化,到福建必玩的景点

历史悠久的刀郎麦西热甫

展开阅读全文

于谦故居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于谦故居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于谦故居位于杭州南宋御街-清河坊景区,河坊街祠堂巷北端尽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坊祠堂巷42号,距离西湖仅一公里。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于谦案昭雪,故宅改建为怜忠祠,以资纪念。现故居已照原貌修缮一新,陈列于谦生平事迹,尚留旗杆石、造像碑等遗物。故居免费向公众开放。

故居一进有井一口,一面靠墙,三面由石栏杆围住。当年于谦在这里汲水,井圈内壁绳痕还在。井边有一间十余平方米的起居室,于谦在这里起居,在井边洗漱后开始一天的晨读。主建筑“忠肃堂”,原是故居的厅堂,陈设简单,一眼望得到底,一如于谦清白的一生。“忠肃堂”门廊的一副对联:“吟石灰、赞石灰,一生清白胜石灰;重社稷、保社稷,百代罄击意社稷”。

忠肃堂后面是个小园,一池方塘,两个小亭,静穆得仿佛能听到池中的天光云影。一碑、一井、一室、一堂、一池、两小亭,一眼尽收。

于谦故居占地不大,进门影壁上刻着名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466年,于谦案昭雪后,改建为怜忠祠,现在,故居的忠肃堂、思贤庭、古井已照原貌修缮,原有的旗杆石、造像碑等遗物,也一并展出。

保护范围:现状围墙范围内,总面积为442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南侧祠堂巷,南至高银巷北侧道路缘石线,西至祠堂巷西侧道路红线外扩约22米,北至太平坊巷南侧道路红线,总面积为10288平方米。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从小聪颖过人,承习家教。6岁入私塾,15岁时考取县儒学生员,博览群书,尤其喜读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著述,崇拜他们的正直气节。17岁乡试落第后,闭门读书,到20岁考取县学廪生,名列前茅。23岁中举,次年入京会试,名列第一。明永乐十九年(1421)中进士,但殿试时因策伤时,只。

展开阅读全文

于谦墓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于谦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谦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台山麓。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杭州)人。曾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升兵部尚书,拥立景帝,抗击瓦剌南侵,捍卫京师。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复位后被害,次年(1458年)归落于杭州三台山。明成化二年(1466),于谦冤案平反昭雪,明弘治二年(1489),明孝宗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

1966年,于谦墓区被毁。1982年,重建于谦墓,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墓高2米,青砖环砌,重刻墓碑,-“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墓前设祭桌、香炉。1998年,在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整治墓区环境,修复于谦祠,建成于谦景区。

原墓坐西朝东,呈马蹄形,有七座坟,墓侧建旌功祠,又名于谦祠,南北宽23米,进深30米,墓道长90米。后毁于1966年,今于谦墓为1982年重建。对于谦,清代袁枚曾赞颂道:“赖于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2006年于谦墓作为明至清的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从小聪颖过人,承习家教。6岁入私塾,15岁时考取县儒学生员,博览群书,尤其喜读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著述,崇拜他们的正直气节。17岁乡试落第后,闭门读书,到20岁考取县学廪生,名列前茅。23岁中举,次年入京会试,名列第一。明永乐十九年(1421)中进士,但殿试时因策伤时,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