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蔡威廉故居(合集20篇)

浏览

4050

文章

1000

篇1:彭泽民故居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彭泽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彭泽民故居位于肇庆市四会市城中街道白沙村委白沙村 。故居始建于清末,为普通民居,是砖瓦结构,建筑面积139平方米。故居于1987年由四会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1991年,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提供了彭泽民先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彭泽民先生的女儿提供了彭泽民铜像在故居大厅陈列。

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彭泽民(1877~1956)彭泽民,字锦泉,广东四会清塘人。出身贫寒,早年出国到马来亚吉隆坡谋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协助孙中山筹建中国同盟会吉隆坡分会,任中文记录。宣统三年(1911)初,孙中山、黄兴策划广州起义时,他积极动员华侨捐款,并组织一批华侨回国参加起义。民国4年(1915),他发起组织中华革命党雪兰莪总支部,孙中山委任其为总支部副部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孙运璇故居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孙运璇故居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孙运璇故居位于蓬莱市刘家沟镇堡后孙家村,年代为民国。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孙运璇故居被公布为烟台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故居外墙向外20米。

孙运璇 (1913- ),山东省蓬莱县人。6岁进入县城国民小学读书。1925年,12岁时遵照父亲旨意,来,到哈尔滨求学。当时其父亲在外县做事,把他交朋友王旭东照顾,准备学习俄文。当时,最好的学校是专为在哈尔滨的俄侨子弟办的俄侨实业中学,全部课程都用俄文教学,不收中国学生。王旭东找到哈尔滨教育局长,学校才收下他。实际上在这所学校上学的中国学生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谢维俊故居

全文共 1307 字

+ 加入清单

谢维俊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谢维俊故居位于衡阳市耒阳市肥田乡肥美村1组毛冲庙。

谢维俊,字蔚青,化名废若、非若,1908年10月9日出生在一户富裕农家。他从小聪颖好学,做生意的父亲望子成龙,自幼在家施教,使他3岁能识字,6岁可作文。8岁又送入蒋家祠堂读书。

1921年,经蒋啸青安排,谢维俊到衡阳三师附小就读,在那里经常阅读一些进步书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4年考入蒸湘中学,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推举为湘南学联代表。1925年元月,他与邻村蒋啸青的妹妹蒋祥英完婚,新房就在正厅堂左边一间厢房。此后,这里便作为他的卧室兼书房,经常在此会晤亲友、读书写作。

1926年夏,经蒋啸青介绍,谢维俊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工农特派员身份回耒阳开展工农运动。在县城,他筹建了青年工友社。在北乡与蒋啸青组织成立了肥田农会、码头工会。大革命失败后,他建立了中共肥田支部,秘密组织游击小组,与陈芬、段兆祺、杨开伟等领导发起肥田暴-动,在北乡坚持开展游击武装斗争。

1928年2月,谢维俊任耒阳十六区区委书记,参加了湘南起义。在北乡新市和江头一带,以县委特派员身份组织当地工农武装向地主豪绅反动势力进攻,有力配合了工农革命军抗击敌李宜煊师的反扑。4月7日,他在永济圩率农军与国民党军及挨户团激战脱险后,尾随朱德部队上了井冈山,其兄谢凤亭被捕砍头示众,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还抄了他们的家,把谢维俊妻儿关进监狱,房屋遭到毁坏。在井冈山时期,他先后任连、营党代表,1纵队政治部主任。在红4军向赣南闽西进军、创建瑞金中央苏区期间,他历任总前委秘书、中共赣东特委书记、独立4师政委、独立5师师长、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委员、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在国民党军先后四次重兵围攻中央苏区时,他率领地方武装积极挺进敌人后方,开展英勇的游击战,牵制敌人,配合红军主力粉碎了敌人一至四次“围剿”,立下了显赫战功。1933年,他因坚持毛泽东正确路线,反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与邓小平、毛泽覃、古柏一同被“左”倾领导人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受到错误批判和撤职处分,后调中央组织部工作。

1934年10月,他随中央军委第二纵队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谢维俊也从此翻了身,被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秘书,协助部长李维汉工作。10月,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转战,终于到达陕北苏区西大门吴起镇,胜利完成战略大转移的伟大壮举。随后,中央率主力红军东进,决定留支队长谢维俊在当地剿匪。年底,中央任命谢维俊为三边(定边、安边、靖边)特委书记、三边剿匪总司令。由于靖边县游击支队叛乱,引领大批敌军重重包围了特委秘密驻地沙清沟。谢维俊为掩护部队突围,战至最后,英勇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谢维俊的儿子谢孟符参加工作后到长沙定居,其妻蒋祥英于1990年去世。旧居现在由其侄保管使用,经过几次简单维修,基本保持了原貌。

谢维俊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4月被衡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向警予故居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向警予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向警予故居位于湖南省溆浦县城,此为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妇女运动领导人向警予的纪念建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九月四日,向警予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向警予(1895—1928),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为第一个女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妇女部第一位部长。1928年3月在汉口法租界被捕,坚贞不屈,同年5月1日英勇就义。

故居系向警予的父亲向瑞玲于清光绪年间从一夏姓人家购得,当时仅三间木屋,之后陆续扩建形成现在规模。1978年,人民政府对故居进行维修后,于1981年3月对外开放。

故居为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民居,杉木结构,占地面积1444平方米,建筑面积694平方米,南北为正屋,东为客房,西为楼仓及书斋。北正屋为主建部分,始建于清代早期。中堂供有神龛,立天、地、君、亲、师及祖宗牌位,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中堂东头为向警予二兄住房。西头次间为茶堂,隔壁有两间卧室,一为向警予父母卧室,向警予诞生于此;另一间是向警予的卧室。东为客房,西为楼仓。楼上是书斋,楼下有“宇、宙、洪、荒”四间谷仓。向警予故居不仅有重要的纪念意义,而且建筑自身是一栋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其设计布局、建筑结构、取材用料、营造技术、细部装饰及使用功能所形成的特殊地方风格,充分反映了湘西风采和地方生活习惯。

在故居南向房屋举办了向警予手迹、手稿陈列。在故居的东侧建有“向警予生平事迹陈列室”。故居西侧建有向警予纪念碑和广场,纪念碑上为向警予塑像,通高9.4米。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217-19号。

景点位置

湖南怀化市溆浦县卢峰镇

向警予(1895—1928)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革命烈士。湖南省淑浦县人, 原名向俊贤,土家族,1895年9月4日生于淑浦县城一个商人家庭。1916年11月从周南女校毕业后,满怀教育救国的豪情,回到淑浦创办男女兼收的淑浦女校。在办学中努力改革,取消死读四书五经的课程,开设实用的缝纫、家政课;宣传读书救国,破除女子缠足的封建陋习;以“自治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向钧烈士故居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向钧烈士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向钧烈士故居位于平江县向家镇山陂村,东北距平江县城45公里。故居座东朝西,总面积约900平方米。故居整体为砖木、夯土结构,小青瓦屋面。故居住户介绍:故居原为三进,现老屋保留一进,中间有天井两个,后有古井一口,墙体损毁严重,部分已倒塌,周边环境被扰乱。向钧(1906-1928),湖南平江向家人。1906年3月出生于平江县平缓乡山陂村石洞砖屋(现向家镇山陂村),192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长沙市学联主席,中共衡山地方执委书记等职。1927年被捕,1928年1月24日英勇就义,毛泽东同志曾称赞向钧同志“是一个忠实能干的同志”。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向家镇:平江县辖镇。1952年建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建乡,1989年建镇。位于县境西部,面积44.44平方公里,人口1.8万,镇政府驻北街。有公路通县城。辖南街、北街2个居委会和梅树、山陂、新石、琅石、向家、黄长、长岭、金山、仙龙、金石、黄金段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兼产茶叶。乡镇企业有制茶、建材、食品加工、农机等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薛六故居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薛六故居为广宁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薛六故居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潭布镇社岗村。始建于清末。20世纪20年代被敌人焚毁夷为平地,至1970年代重建。坐东向西。三间两廊,面阔11.15米,进深7.75米,建筑占地面积86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薛六(1887年—1930年),潭布镇大茛村人,是进入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西江籍第一人。1924年4月,任社岗乡农会会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任县二届农会委员长。1927年4月27日至5月10日,到武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与毛泽东等14人被选为中共第五届中央候补委员。1928年2月25日,广宁举行螺岗暴-动-,成立了广宁县苏维埃政府,他任广宁县苏维埃政府委员。螺岗起义失败后,转到香港等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在香港被捕后在广州牺牲。

薛六故居对开展受国主义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2011年被公布为广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潭布镇:潭布镇位于广宁县东南部的一个辖镇。民国时期曾称荆平乡、荆乐乡、潭布乡。建国初属第一区潭布乡,1958年与排沙、石涧合并置春水公社,1959年分设潭布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镇府驻潭布圩,距县城26公里。辖区总面积13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351亩,其中水田面积15556亩,山地面积146720亩。总人口35184人,其中劳动力18629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张伯苓故居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张伯苓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伯苓故居坐落在和平区大理道39号。位于环境幽雅的民园体育场附近,是一座典型的英式三层小洋楼。房屋前后宽敞的庭院,种有名贵的花草树木。室内均为菲律宾木门窗、地板和楼梯,装修讲究,采暖和卫生设备俱全。至今该楼已迄八十春秋,保持完好。张伯苓夫妇于1950年9月15日带着周总理的一片关怀从北京回到天津,便租住于此。

孟恩远(1856-1933),直隶天津人。行伍出身。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入伍,累迁马队队官,直隶巡防队统领,南阳镇总兵。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吉林巡防督办。1912年民国建立后,任陆军第二十三师师长,吉林护军使。1914年6月至1916年7月,任镇安右将军。1916年7月至1919年7月,任吉林督军,此间支持与参与张勋复辟,任吉林巡抚。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黎氏故居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黎氏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湘潭市东南约 50公里的湘潭县,中路铺镇石潭坝乡菱角村长塘组93号,是黎氏八骏故居所在地。黎家的百年老宅,就在南岳衡山支脉晓霞山下,一个不到10户人家居住的小村落里。

“黎氏八骏”是指黎锦熙、黎锦晖、黎锦曜、黎锦纾、黎锦炯、黎锦明、黎锦光、黎锦扬等八兄弟。100多年前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黎氏八兄弟先后在湘潭长塘的黎家出生。

八兄弟深受“严谨治学、教育开明”的家教家风熏陶,勤奋好学,奋发有为,成年之后分别在语言、音乐、文学、教育、矿冶、桥梁等领域各领-,为我国文化教育与科学实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黎氏八骏”。

所谓“江山形胜、人杰地灵”,所谓“唯楚有才,于斯为盛”,湘潭长塘晓霞山下的黎氏家族,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耀眼的家族之一。

黎氏八骏故居极其简陋,一栋普通的草堂,土墙青瓦。土墙上零星有几个木窗安在其中,同一般的农舍没什么两样。要不是故居的每个门口挂着标示“黎氏八骏故居”的匾额,没人能想到这是黎氏八骏出生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洪朝选故居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洪朝选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洪朝选故居在翔安区新店镇洪厝村中,为二进式砖石木混合建筑,燕尾式硬山瓦顶,面宽12米,进深20米。故居建于明嘉靖年间。20世纪50年代初前进圮塌,1976年依原基址修建。后进因木作蛀蝕,三合土墙体破裂,故又更换中梁,重砌山墙,但厅堂木作立柱以及石座、柱珠仍然保留。故居外墙、窗户和大门门框都用花岗岩条石精心砌成;外墙上方是一组花格式的矮栏杆,正对着大门上方的栏杆上有7个水泥浇灌的喜字;外墙窗户中间用三根短条石作隔,既通风又牢固,很有特色;左右窗户上方分别书有“百福千辉”、“福寿康宁”对联,对联上方各有一个有两个对称孔洞的通气孔;窗户和大门两侧均饰有山水、花鸟彩绘;大门由两扇铁门组成,门前是一条石铺砌的小场院,院里原有两株6米多高的铁树,相传为洪朝选自广东回乡时随轿运回栽种于故居庭前。至今故居厅堂有一副古楹联:“堂坐金钩呈瑞气,庭栽铁树蔼祥光”,是为铁树传说之佐证。可惜因保护不力,两株铁树于1986年枯萎,随后又于原址栽种一株铁树,并用石头砌筑围护起来。这种铁树树干乌褐浑圆,突兀挺拔;墨绿色的针状树叶,坚如钢刺,正是洪朝选“性刚介”、“不能容人过失”人格的象征。

洪朝选故居今天看来非常简陋,但它却是洪朝选出生、读书、出仕的老屋,也是当地名菜“番薯粉粿”的发明地。民间历代相传,洪朝选中进士后,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奉命赴任之时,家乡正好准备过三月节,母亲叶氏留他“吃三月节”后再走,可君命不敢违,洪朝选打点行装即刻启程,母亲挽留不得,匆忙间从灶头上抓了一把地瓜粉条,配上一些猪油、葱花、文昌鱼、海蛎等海边现成佐料,煮了一碗香喷喷的地瓜粉粿,洪朝选吃完马上赶路。后来洪朝选当了刑部侍郎,有一年回家省亲,村民备下丰盛宴席款待洪大人,但洪大人始终留着肚子等待那道“番薯粉粿”,但菜单上压根就没有这道“粗菜”。好在厨师“巧手能煮千家饭”,不一会儿就端上了一碗柔软香甜的“番薯粉粿”。洪朝选边吃边赞“还是番薯粉粿好吃,还是番薯粉粿好吃!”打那以后,“洪厝番薯粉粿”闻名遐迩,而且作为宴请客人的第一道菜。相沿成习,至今海外洪氏族人也流传着这道家乡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唐兰故居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唐兰故居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兰故居位于嘉兴市新嘉街道秀水兜社区106号。唐兰(1900—1979),嘉兴人,我国现代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青铜器学家、先秦史学家、诗人,曾任清华、北大教授、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职。一生著述很多,著有《古文字导论》、《殷墟文字记》、《天仪阁甲骨文考释》、《中国文字学》等,对中国古代史有独创见解,对青铜器铭文的考证和断代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还精通书法篆刻艺术和诗文,逝世后被追认为中共党员。此屋为其少年时代读书时的旧居,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坐北朝南,原由天井、二层楼房、厢房、小平房及院子所组成,占地面积约180余平方米。楼房东间和厢房现由唐兰的弟媳及侄子居住,三间小平屋内仍保存着唐兰先生生前用过的木橱、书桌、椅子、茶几等物。故居作为唐兰先生童年居所,见证了先生的成长历程,对于纪念其光辉的一生有着重要意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2000年公布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嘉兴市文保所

新嘉街道:新嘉街道位于嘉兴市南湖区西北部东升中路1477号,属城乡结合部,东至京杭运河,南至京杭古运河,西至竹桥港向北至陆家桥港,由陆家桥港往北横穿新塍塘至二环北路的振兴路口东侧,北至二环北路与京杭古运河交叉口,辖区面积5.5平方公里,有2.9万余户,7.8万余人。 近几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按照制订的工作目标,团结和带领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寻淮洲故居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寻淮洲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寻淮洲故居位于浏阳社港镇淮洲村黄狮塘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为三合院形制的普通民居建筑,部分房屋一直保持了原貌。为缅怀英烈,2011年省政府将寻淮洲烈士故居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浏阳市启动寻淮洲故居修复工作,按原貌复原建设了故居4间,陈列室5间,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

2011年0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发[2011]21号)文件《关于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

保护范围:以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0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50米处。

景区地址:浏阳市社港镇淮洲村黄狮塘组

乘车线路:在长沙乘大巴至浏阳再转小巴前往

寻淮洲(1912-1934) 革命烈士。湖南省浏阳县人(今浏阳市),1912年8月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任代理排长,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连长、营长、师长等职。参加了攻打长沙的战斗和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后任红七军团军团长。1934年,率红七军团再次入闽,配合作战,曾歼敌1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朱光潜故居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朱光潜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朱光潜故居,位于桐城中学西隅,原有专石结构房屋三间,两坡屋顶,青砖墙壁。抗战期间,美学宗师朱光潜曾在此居住。

朱光潜(1897--1986),系我国当代最负盛名的美学大师,同时又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朱先生学贯东西,知识渊博,造诣精深,尤以他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严谨的学风,为世人树立了一个真正学者的光辉形象。朱先生生前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政协常委,中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委员和顾问、北京大学一级教授。700余万字的著作,由安徽省出版社出版成煌煌20巨册《朱光潜全集》传世。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桐城县人。父亲朱子香,是乡村私塾先生,颇有学识。朱光潜少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私塾,15 岁上高小,半年后升入桐城中学。在桐中他弃时文而从古文,受国文教师潘季野熏陶而对中国旧诗产生浓厚兴趣。中学毕业后,入免费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入学后一年又考取北洋政府教育部派送生,到英国人办的香港大学学教育。民国7 年(1918)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绍兴鲁迅故居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绍兴鲁迅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导游: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

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俱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

交通:与鲁迅有关的景点,除绍兴一中外,都集中在市中心,建议直接打的,一般都在起步价5元之内,经济快捷。如乘公交车,可在火车站坐7、8、88路车或旅游观光巴士直达;绍兴客运中心坐9路或者32路到鲁迅路口下车。杭州吴山广场每天8:20亦有旅游专线车前往。门票/开放时间:鲁迅故里套票80元,包括鲁迅祖居、鲁迅故居(含百草园、绍兴民俗展览、朱家台门)、三味书屋。

用时参考

30分钟

交通

乘8路、10路、13路、15路、16路空调、24路、66路、88路、108路、312路、315路、316路、317路、快速公交2路至鲁迅故里景区站下车即是

门票

包含在鲁迅故里景区内(凭本人-直接到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鲁迅祖居各景点的入口处领票参观(每人每天限领门票1次,一证可携带2人同行。鲁迅祖居入口调整到游客中心,请您进入游客中心直接领票参观)

导游费80/110/120/130/150元各档次

开放时间

8:30-17:00;16:00停止领票

景点位置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29号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6]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陈宗妫故居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陈宗妫故居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宗妫故居位于东阿县鱼山镇青苔铺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4年10月,陈宗妫故居被公布为聊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宗妫(1854~1922)清朝财政大臣。原名建中,字麓宾。今山东省东阿县鱼山镇青苔铺人氏。光绪六年(1880)进士。初任户部主事,补福建司主事,开山西员外郎、广东司郎中、度支部左丞。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带幕僚西逃长安,陈宗妫留在北京。后历财政事宜被诏赴长安,所问及之处对答如流。大学士张之洞奏谓:“天下财政在陈部郎一人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桃里陈氏故居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桃里陈氏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陈氏故居:修水桃里是清末两代名人陈宝箴、陈三立父子的诞生地,陈宝箴(1831—1900)曾任湖南巡抚,在晚清时期领导了颇有影响的湖南新政,是一位有魄力、有建树的封疆大吏;陈宝箴之子陈三立(1853—1937)维新四公子之一,清末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近代爱国诗人;陈三立长子陈衡恪(1876—1923)近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齐名,并擅长篆刻、书法、诗文;陈三立三子陈寅恪(1890—1969)现代著名史学大师、教育家,他学识渊博,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陈氏一家三代祖孙四人均载入《辞海》《中国名人大辞典》);陈衡恪次子陈封怀(1900—1993)著名植物园专家、植物分类学家。陈氏一家四代出了这五位杰代人物,成为国内目前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迹,修水后人并称之为“陈门五杰”。

桃里现保存有两栋并列的建于清朝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一“凤竹堂”的名字来源于”盖凤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有仁德之名,竹有君子之节”.。陈家大屋为两栋相连的砖木结构,右边是一栋老屋,建于清乾隆时期,一进两重,面阔三间。宽17.4米,深17.4米,高6.3米,天井两侧厢房为客厅、官厅,上下堂前厅房为卧室、书房,陈宝箴曾居住上厅房内,陈三立生于此。左边一栋是新屋,建于清光绪年间,宽12.7米,深15.6米,高6.3米。

桃里自然环境优美、青山翠竹、鸟语花香、绿水长流、空气清新、气温宜人,无任何工业污染。该村长寿者居多,陈氏故居所在地竹段面积7.2平方公里,居民均为客家人后裔,村民们至今仍传承客话方言,遵循客家风情。

陈家大屋是陈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故居,位于宁州镇高段村,距县城20公里。这里三清水秀,云雾缭绕,秀丽风景和人文传说引人入胜。古建筑保存完好,院内有陈宝箴中举、陈三立中进士时树旗的旗杆石,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尽显客家文化和豪门气概,凤竹堂内,五杰相前,让人肃然起敬。屋后竹木高耸,葱葱翠翠,远远望去,宛若清朝官帽,门前三条溪水汇集,正对凤竹堂大门,称之为三合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余登仁烈士故居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余登仁烈士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余登仁烈士故居位于饶平县新丰镇洞泉村陂墩自然村,名为“德风堂”,始建于清代,座西向东,二进,里面一厅四房间,两旁为走廊,左右各开小门,堂外两旁附有平房12间,水井一口。面积约四百平方米。

余登仁烈士系饶平县新丰镇洞泉村陂墩自然村人。1922年,考进上海国民大学并走上革命征途。1925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乡饶平,从事革命组织发动工作,组建农会、工会以及革命武装。先后任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四团参谋长;中共潮澄饶澳县工委书记;饶和埔诏苏维埃政府主席;饶和埔诏中心县委代书记、书记;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兼组织部长等职。1936年光荣牺牲,年仅33岁,1957年追认革命烈士。

德风堂为余登仁烈士出生地,又是大革命时期余登仁与刘锡三、杜式哲、张碧光、林逸响等领导人秘密聚会,共商革命大计,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该堂至今保存较好,有较高的革命历史价值。二0一二年四月公布为饶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饶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洞泉村:洞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浏阳李白烈士故居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浏阳李白烈士故居为浏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白故居位于长沙市浏阳市张坊镇板溪村。

李白(1910—1949),又名李朴、李侠、华初、静安,湖南浏阳人。李白自幼家庭贫苦,读完初小后辍学,到当地一家染坊当学徒。1926年,张坊建立农民协会和纸业工会,李白参加农民协会,白天写标语,晚上站岗放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参加红三军团。抗日战争爆发后,受中央派遣,到沦陷区上海建立秘密电台,搜集日军情报。1942年9月,与妻子裘慧英同时被捕。1944年秋,李白与裘慧英一道离开上海往返于浙江、江西之间,通过电台,向延安传递日、伪、蒋的军事情报。1945年底,两人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秘密电台工作。

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上海特务到处侦察共产党地下活动,李白处境十分艰难。但他细心谨慎,加上妻子裘慧英的机智配合,经常向延安拍发军事和政治情报,三年未出事故。1948年12月在上海再次被捕。上海警备司令部第二稽查大队对李白进行严刑逼供。1949年5月7日,李白被秘密杀害于上海,时年39岁。

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李白的事迹,拍摄《永不消逝的电波》影片。影片的男主角就是以李白为原型。

李白故居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二年,坐西南向东北,土木结构,小清瓦屋面。四合院形式。2010年在上海市虹口区李白亲属、张坊镇及家乡人民的关心支持下,按原貌恢复李白烈士故居,李白烈士故居共有大小房间16间,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成正方形的布局。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故居进行复原陈列并辟有李白烈士的生平事迹陈列展览室。同年,对外开放。

李白故居于2010年6月被浏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浏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9月被长沙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坊镇:张坊镇位于浏阳市最东端--大围山东麓,毗邻江西省铜鼓、万载两县,距长沙130公里、浏阳64公里,省道1854线横贯全镇,交通、通讯便利,电力充足。全镇辖域320平方公里,3.1万人口,森林面积达40万亩,无任何工业污染。境内有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观光休闲的旅游胜地。 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镇党委、政府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铜陵黄道周故居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铜陵黄道周故居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铜陵黄道周故居位于东山县铜陵镇公园社区菜园底224号,年代为明。

简介:建于明初。坐东北朝西南,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合院式建筑。主厝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顶。门楣上悬“苏峰拱秀”匾额,系当年黄道周亲笔题书。明间为厅堂,后檐隔断为龛台,龛内悬挂晚清民国时期所绘黄道周画像。主厝东西侧为面阔三间的护厝,南侧以山墙围合,中为内天井,有水井一口。明万历十三年(1585)二月,黄道周在此出生,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之前一直在此居住。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元,号石斋,东山铜陵人,明末著名理学家、书法家、教育家、天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

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018年,铜陵黄道周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园社区:公园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胡适故居

全文共 999 字

+ 加入清单

胡适故居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胡适故居在上庄村内。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是胡适先生父亲胡铁花所造的两进一楼通转式结构。正屋南向,砖木结构,二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占地20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门面二柱单门一楼式,上嵌砖雕等。

前庭有天井,两旁有厢房,楼上为“通转楼”,楼下是堂屋。后进为内庭,栏板隔扇,精雕细刻,梁托上一对荷花仙子栩栩如生,门窗上饰以兰花雕板,出自胡开文墨庄制模高师胡国宾之,返映出胡适“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浓浓乡土之情和立出风格。辟为庵堂。

大门前和正厅上各悬着我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亲题的“胡适故居”直,横两块黑底金字牌匾。厅内摆设如旧。门前黑底金字“胡适故居”横额,下挂胡适中年画像,两旁对联:“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东西分列茶几、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

胡适先生当年结婚用的房间里,西部是胡适与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木床、桌、椅、橱、凳等。特别的是一张“月宫床”朱漆描金,富丽典雅,镂徽派雕刻各种戏文及花鸟。床额上方装有刻着’诰命“二字的小红漆箱。是胡适父亲胡铁花的遗物。床右侧还悬挂一把胡铁花当年佩用七星宝剑。

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二兄)使用。正厅正厢房展出胡适家长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谱、海内外名士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片。后堂进深较浅,堂前挂胡适父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生母冯顺娣照片。上悬朱底金字巨匾,“持节宣威”4字为邑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十一年”。故居内12扇落地隔扇门阴刻兰花,4块窗棂板刻花草题字,为墨模高手胡国宾作。

故居还陈列胡适各时期照片,胡适手书范缜《神灭论》立轴,张之洞赠胡铁花帽筒,胡铁花七星剑、诰命箱及从台湾带回的海螺。两厢陈列胡适家书,还有许多现代社会名流题赠的字画。

转过正厅就是后堂,中间隔一小天井,小厅上悬一块红底金字大匾,-”持节宣威“四字。是当年胡适出任美国大使时,国民政府所赠。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陈瑸故居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陈瑸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瑸故居原为三间土坯墙茅草房,陈瑸出生于此,位于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陈瑸42岁出任福建古田知县后,不带家眷,他的家眷一直住在这里。陈瑸虽在外当官,但心系乡梓,为让家乡父老乡亲免遭海潮之害,任福建巡抚时,上 书-朝廷拨款5300两白银,同时将自己在福建巡抚任上节省下的养廉银中捐助5000两白银让家乡人民修建南渡河大堤。南渡河大堤至今仍发挥着挡护海潮,捍卫素有“雷州粮仓”之称的东西洋22万亩良田的作用。

陈瑸逝后,百姓感其恩泽,仰其廉洁高风,盐工率先捐资,各家各户捐赠砖木和瓦片在原址上重修成砖瓦房。2004年春,再次修葺。故居坐北朝南,三间五房形制,占地160平方米。正门为三星门,门顶镶嵌圣旨褒扬“国家祥瑞”石刻匾额;左右两边侧门顶分别镶嵌“尚书门第”和“贤良基址”石刻匾额。目前,仍可见故居的墙体砖块颜色不同,大小不一,正是当时群众拥戴一代清官的见证。

附城镇南田村陈瑸故居

门票: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全天

南田村:南田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