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秦代章台遗址20篇

?1982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突尼斯举办科学研讨会,大会在一项决议中号召各成员国倡导并推行“4·18国际古迹遗址日”。那么,2016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是什么呢?下面问学吧小编告诉你。

浏览

6645

文章

1000

篇1:丹丹乌里克遗址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丹丹乌里克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 游 丹丹乌里克遗址位于和田策勒县达玛沟乡北约90公里的沙漠中,知名度很高,具有很强的神秘色彩,是文物工作者及旅游探险者的向往之地,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介 绍 该遗址从建筑材料上看,残存的墙壁和寺塔都是用晒干的土坯垒成的,有的还使用了烧过的砖。房屋则是用胡杨木构成,墙壁是芦苇纺织的,缠得紧紧的一小捆一小捆芦苇夹在棍子上,再在直竖的芦苇把子上涂抹一层和着碎草的墙泥。墙内外两面都刷了白灰,再绘制出优美的壁画。城区曾出土有佛像、壁画、陶器及古文字等,还有一些由成排的胡杨、杏树、李树等组成的花园。

遗址周围沙丘连绵高大,遗址相对处于低洼的地带,有枯死的胡杨林树干。从遗址所处位置看,可能是达玛沟水系的末端绿洲或克里雅河分支所形成的绿洲。从遗址0土文物分析,遗址可能属于汉至唐时代的遗址,与约特干遗址的时代相仿。

新疆和田

达玛沟乡:一、 地理位置策勒县达玛沟乡位于自治区南部,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它位于策勒县东南部,“315”国道横穿乡辖境内,东与于田县相邻,西与策勒县固拉哈玛乡相邻,海拔高度1380米,距县城27公里,距地区所在地和田市127公里,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500公里。二、行政区划、民族人口达玛沟乡行政区域面积420平方公里,有17个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何家坝栈道遗址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何家坝栈道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何家坝栈道遗址

时代:汉—清

地址:汉中市镇巴县长岭镇联青村

保护范围:栈孔所在崖壁。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九阵河100米,西至山梁100米,南至栈道外100米,北至栈道外100米。

2014年,何家坝栈道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联青村:联青村简介1、自然状况 联青村位于长岭镇西南部,距镇政府13公里,总面积12平方公里,海拔570-1115米,东临渔渡,南接仁村,村内山地、丘陵纵横交错,生态状况较好,山大沟深地力水自愿匮乏,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全村旱地坡地占总耕地面积70%,农户居住分散。 2、社会经济状况 全村共有村民8个小组344户1482人。其中有劳动力868人,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孙家南头仓储遗址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孙家南仓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家南头西汉仓储遗址

时代:西汉

地点:凤翔县长青镇孙家南头村

保护范围:东至东岭厂区变电站,西至孙家南头七组断崖,南至孙家南头村八组坡道,北至孙家南头村六组;遗址东西长80米,南北宽25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东、南、北各外延100米,西同A区。

2008年,孙家南头西汉仓储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孙家南头仓储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家南头村:孙家南头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茶马古道遗址

全文共 1771 字

+ 加入清单

茶马古道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是唐代以后,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思茅通往昆明、西藏、澜沧、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马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也是思茅物资交流、进行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

山间铃响马帮来,是50年代前的真实写照。在车辆如梭的今天,马帮已不再有,山林是听不到清脆的马铃响了。茶马古道显得更加寂静。但回荡动听的马铃声和赶马人的山歌依然记忆忧新:三月里来,三月三,赶着骡马进茶山,普洱茶好人人爱,驮起茶叶到远方。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其中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也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它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同的。正如世界上的道路大多是相互贯通和连结的,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混淆它们的功能与作用。当然,有的学者主张茶马古道应包括“唐蕃古道”,主观上是想扩大茶马古道的包融性。这一愿望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即任何一个概念若将其外延无限扩大,则其内涵亦会随之丧失。因此,在对待“茶马古道”这一特定历史概念乃至在开发利用茶马古道过程中,采取一种科学的、客观求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本文仅就川藏茶马古道论述,它道则非本文所及。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鸽子山遗址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鸽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鸽子山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蒋顶乡蒋西村西,贺兰山前鸽子山盆地东缘。该遗址文化面貌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型打制石器与细石器共存,并在较短的时段实现了形态转化;二是遗址内出土的各类石器均表现出较成熟的制作技艺。

1990年,宁夏考古学者王惠民在贺兰山一带发现了鸽子山旧石器遗址,考古人员在进行调查时发现大量的石制器。1993年至1997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对鸽子山遗址又进行了几次田野调查,获得了上千件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专家们经过考古、地质、环境等学科的综合研究后认为,这个遗址的绝对年代界于1.2万年至1万年之间,是研究更新世至全新世转型期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变化的一处非常有价值的遗址。鸽子山遗址地层明确,器物种类繁多,形态较稳定,制作技术亦显成熟,其中的石器制品属于“真正的细石器”。

2006年5月,鸽子山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临洮秦长城遗址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临洮长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秦长城遗址最西端再甘肃临洮县城东23公里尧甸长城坡。南北向,黄土板筑,残高1米左右。是秦代长城西端的起点,断断续续经渭源,陇西,通渭,会宁,静宁等8县入宁夏后,又回到甘肃境环县,庆阳县入陕西省,翻山越岭,飞渡沟壑,穿沙漠草原,蜿蜒东去,止于鸭绿江畔。

渭源境内的秦长城,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灭义渠戎以后所筑的,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西起临洮东三十里铺的杀王坟,从东峪沟长城坡,上阳山进入渭源县境内,经地儿坡、樊家湾、文昌宫、秦王寺、石堡子、陈家洼、方家梁、城壕、高咀山、马家山、下盐滩、阳山等四个乡镇十四个村盘垣三十七公里,从野狐湾进入陇西县境。这段古老的长城,大部分地段残高在3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十米,沿城垣起伏,每隔一里有小烽燧,十里一大烽燧,雄伟壮观。城垣下夯层清晰,秦瓦遍地。长城脚下的秦王寺,传说是秦始皇西巡陇西郡(郡治狄道)时,途经这里住宿一夜,后人为纪念秦皇西巡而修建得名,原有寺庙建筑一进三院,雄伟壮观,山门外有戏楼会场,寺后院有一深井,名曰:"秦王饮马井",井旁有一棵千年古树,叫"秦王拴马树",寺内有一口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陇、渭、临三县集资筹造的大钟(直径2米、高3米,重4800斤)可谓世所罕见。秦王寺庙宇大部分在清同治时毁于兵燹。大钟在1958年砸毁炼成钢铁。现仅存后院正殿一座(民国23年重修)前院左侧偏殿一间(清宣统时修),院东厢房三间,其余全部废墟。残存的旁殿壁画上写有抒怀诗:"渭水滔滔日夜流,不知征战几时休?万里长城遗迹在,不见昔日秦王侯"。渭源县秦长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唐代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面阔11间,进深4间,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龙尾道至殿阶。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阁之间有回廊相连,成“凹”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且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气势伟丽,开朗而辉煌,极富精神震慑力。

古时有人形容它的气魄“如日之生”、“如在霄汉”,不愧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

地址:西安市新城区自强东路585号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

类型:古迹博物馆

游玩时间:建议25-30分钟

电话:029-82200808

开放时间:

9:30-18:00,17:00停止售票。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包含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60元门票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八六坡新石器时代遗址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八六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这遗址位于弄瓦瑶族乡弄瓦村公所所在地的北部,距村公所将近1公里。

遗址在八六坡自然延伸部分的末端,呈北南走向。东面有驮娘江自西北向东流经,南面有一冲沟,地处第二阶地,高出驮娘江面约20米,分布范围约1500平方米。

长期以来,该地是群众取土制砖瓦的主要场地,沿江一面大部分被挖掉,1970年修筑的八桂—那比公路经过遗址东面坡脚。1987年4月,县博物馆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群众的取土坑中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

1988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文物队进行百林电站水淹区文物调查时,在遗址的东、西南、西北挖掘了四个2*2米的探方,各个探方相距15~25米,采集到打击制石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钺、石片)13件,磨制石器(有户石斧、石钺、砺石、穿孔石)5件。这些石器,均以砂岩砾石为原料加工而成。

这个遗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目前已发现的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为桂西南地区新石器的研究,特别是对解决百色右江盆地旧石器的延续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东莞县农民协会遗址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东莞农民协会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象塔街。1925年春,东莞县农民协会筹委会在太平(今虎门镇)育婴堂成立,蔡如平任筹委会主任,蔡日新、王固础、邓一舟任筹委会委员。当时全县已成立一、二、三区农民协会,会员约四五千人,成为全省有农民协会组织的22个县之一。

1925年5月,东莞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蔡如平任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蔡日新、谭式全、邓一舟、邓圣符任执行委员,机关设在莞城万寿里象塔街。1926年5月,广东省农民协会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召开,蔡如平当选为广东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省农民协会派共产党员陈克武接任东莞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执行委员有蔡日新、谭式全、邓一舟、邓圣湖、张乾楚。下辖一、二、三、四区农民协会和128个乡农民协会,会员有12705人。东莞农民自卫军到年底发展到5000多人。

东莞农民协会从成立那天起,即与土豪劣绅、民团土匪进行激烈斗争,在维护农民利益、平息农村封建械斗、支援省港-和国民革命军一、二次东征以及平定刘、杨叛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茶马古道-二十四道拐古道遗址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茶马古道-二十四道拐古道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二十四道拐古道遗址

位于汉源县清溪镇新黎村4组,西南3500米为清溪文庙。二十四道拐为旄牛古道(今作牦)史称“邛笮古道”,地势险要。史载:汉益州刺史王阳至九折坂而迴车;王尊至二十四盘而叱驭,即言此道之险峻难行。道路多由乱石和石板铺成,在侧面有排水沟,整个古道保存较好,对于研究古代中国西南交通变迁,文化交流,边疆发展,经济互通等史记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次为重要实物证据。

保护范围:自九折坡底起至坡顶古道占地范围外延2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米。

新黎村:新黎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旱湖脑遗址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旱湖脑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旱湖脑遗址 位于安西县布隆吉乡南10公里的台地和湿地边缘。该城由相连的南、北两城组成,南城东、西墙北端与北城相接。两城平面均为长方形。南城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70米,墙体多被流沙掩埋。北城东西长220米,南北宽160米,城墙夯筑,夯层厚0.14-0.16米,墙基宽8.5米,残高3.5米。四角有角墩,门向东开,宽4.85米。城西南角墩外有4座夯筑四棱台体小方土墩,分南北两排排列,边长2.5米,残高1.20-1.45米,夯层厚0.08-0.10米。城内外地表散见绳纹、弦纹、水波纹灰陶片。同时,城址周围墓葬分布较为密集。该城为汉、晋古城,时代较早,且周围墓葬、窑址分布密集,有一定的考古研究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八寨遗址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八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八寨遗址

位于今忻城县古蓬、北更、遂意和红渡4乡镇地,以及上林县的石门村地,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震惊元、明、清三个封建王朝统治集团的八寨农民起义,以八寨为活动基地,转战驰骋于广西宾州、思恩、庆远、横州、邕州、太平、柳洲和桂林等州府广大地区,斗争持续达400余年。八寨地处都阳山脉以南,大明山以东的石山地区,层峦迭嶂,峭壁林立,交通闭塞,地势险要。“八寨”之名,始于元代。《学海通志》说:“仁宗延祜元年(1314年)秋,八寨瑶寇横州。”明代忻城土县第六世土官莫镇威在《协剿八寨记》中记载:“八寨曰思吉曰周安曰古蓬曰古钵曰古卯曰都者曰罗墨曰剥丁……。”八寨在元、明、清三个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是农民起义军斗争的主要根据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青江驿遗址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青江驿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青江驿遗址位于会宁县太平店镇青江驿村青江驿街道。

青江驿遗址为第二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西至青江驿街道双界公路东侧20米,南至312国道北侧20米,北至通社便道,东至双界公路东侧20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太平店镇:太平店镇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南接静宁县高界镇。国道312线和建设中的罗(汉洞)—定(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会宁县城30公里。现辖12村93社4448户21060人。境内有汉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居住。全乡流域面积13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364亩,其中梯田6.9万亩,农业作物以豌豆、扁豆、荞麦、莜麦、小麦、玉米为主。境内梁峁连绵,沟壑纵横,属典型的二阴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边区群众报社遗址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边区群众报社遗址位于榆林市绥德县义合镇霍家坪村。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边区群众报》随西北局机关迁址绥德县义合镇霍家坪村。报社设部、印刷厂、译电科、排字部等机构。1948年1月10日,报社改名为《群众日报》。在绥德期间,该报曾刊登短评《马文英事件的教训》和“无定河畔六烈士”等报道。1948年2月,迁到绥德城内南关,5月底,迁回延安。1949年5月27日,迁至西安出版。1953年1月,成为中共陕西省委机关报。1954年10月16日,更名为《陕西日报》。

霍家坪村:霍家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徐家坪-岳家坪遗址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徐家坪-岳家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坪-岳家坪遗址位于漳县城关镇徐家坪村西北200米 。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断面暴露有白灰面居址。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存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饰有黑彩平行带纹、弧线三角纹、圆点纹,器形有罐、鼓腹罐、钵、尖底瓶、壶等;齐家文化夹砂红、灰陶和泥质红陶片,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有折肩高领罐、双大耳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和齐家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镇靖堡遗址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镇靖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镇靖堡遗址

时代:明

地址:靖边县镇靖乡乡政府驻地

保护范围:以城堡四周城墙遗迹为界,各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延伸100米。

2008年,镇靖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镇靖镇:镇靖镇位于白于山北麓,无定河上游,靖边县城南,明长城内侧,距离县城7公里处,辖10个行政村,85个村民小组,3587户14392人。气候属于半干旱内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394mm,年平均气温7.8℃,年平均无霜期为130天。全镇总土地面积2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7万亩,水浇地3.1万亩,涧地1.4万亩,林地面积17.5万亩,草地面积2.67万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骆驼城遗址及墓群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骆驼遗址及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骆驼城位于高台县城西20公里处。始建于东晋陲安元年,公元397年,是后凉建康郡太守段业另立年号建立的北凉国国都。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骆驼城不但是北凉初建时的国都,而且是汉代乐涫县、唐代建康军的故址。

骆驼城面积近30万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城。城墙基厚6米,残高7米。除东北角外,其它三角都筑有长方形角墩,前部城垣东、西、南三面各开一门并筑有瓮城,内城南垣正中辟门并筑瓮城与外城相通。全城布局合理,是遗存较完整的汉唐故城。

明代诗人沈青崖过高台留诗道“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风景绘屯庄。两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紫燕泥穿曲巷,白鸥冲雨过横塘。当年画舸中流处,谈笑行兵寄羽觞”。这首诗道出了当年故城周围人丁兴旺,水清树茂,阡陌纵横的田野风光秀色。

地址: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乡永胜村

类型:古迹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平道地遗址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道地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平道地遗址位于天水市甘谷县白家湾乡梁家庄,遗址北至大坟区,南至华沟,东起小沙沟,西至平道地,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约8.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暴露灰坑等,采集的标本有马家窑类型的旋纹红陶片、齐家文化的绳纹夹砂灰陶片等。

白家湾乡:甘谷县辖乡。甘谷县粮食和苹果生产基地。 1958年为刘家湾公社,1972年更名为白家湾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4.5公里。面积63.9平方公里,人口2万。316国道从境内通过。辖白家湾、刘家湾、尹家湾、蒋黄坝、李家湾、小沟门、蒜家嘴、安家湾、狄家山庄、苟家岘、梁家庄、马耳湾、王家新庄、廉家庄、东三十铺、宋家岔、斜坡、李家大山、宋家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万福庵遗址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万福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万福庵遗址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西面。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5000年至6000年。1961年发现。经多次调查,文化层最厚达1米。堆积中含大量蚬、螺、蚝的壳体。出土绳纹夹砂釜和彩陶圈足盘,彩陶为器表施白色陶衣,其上绘赭红色条带状彩,有的用点线纹与条带纹组合,也有勾连状花纹,还有的可见小镂孔。发现有人的骨骼碎块,当属墓葬。因村民建房,遗址多被覆盖。

江边村:江边村位于企石中部,距离东莞市区28公里,因北临东江河畔,南靠东江支流的石马河而得名。辖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有3条自然村,人口2964人,工厂企业约30家。江边村历史遗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有江边古建筑群、黄氏宗祠、万福庵贝丘遗址等历史古迹。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有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榕树6棵,百年以上树龄的荔枝树约1000棵。有珠江三角洲水乡特色的农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米王遗址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米王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米王遗址位于肖金镇米王行政村沟畔自然村,遗址遍布整个沟畔村的东部,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暴露出的遗迹有灰坑、墓葬。文化层厚约2--3米,灰层中有灰陶残片和瓦砾,内含比较丰富。在群众家中走访调查时,看到一些汉代五铢钱币和一页完整的筒瓦,长50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遗址上暴露出的墓葬为券顶砖砌单墓室。这些遗物遗迹均为典型的汉代器物,由此分析,米王遗址为一大型汉代遗址。

米王村:米王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