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表达的情感(汇编20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语言是心灵的出口。承载语言的,是文字。每一个书写文字的作者,都想要拥有一种作家的力量,写出深入人心的文字。那么作者应具备什么素养呢?下面是问学吧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1264

文章

22

篇1:渔家傲秋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渔家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战地风光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也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作者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词的下阕是抒情,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日月潭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情感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描绘了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日月潭的环境、形状、以及清晨、中午、雨天的景色。

日月潭所表达情感

《日月潭》这篇课文展示了日月潭的景色特点,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概括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日月潭的形状,第三自然段写清晨,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日月潭中午、雨天的景色,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了全文,赞美日月潭风光秀丽、是旅游胜地。

这篇文展现了日月潭的迷人风姿,表达了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激起学生对日月潭及台湾宝岛的热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表达了作者内心什么情感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主题思想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逢雪宿芙蓉主人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的同情。全诗描绘了一幅寂静清冷的寒山夜宿图,表现出雪夜归家的劳动者的艰辛以及作者对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赏析

这首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全诗前两句描绘了孤零安谧的旷野茅屋,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萧瑟的气氛。下二句,由远景逐渐移入近处,写白屋有人归来,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爱莲说和陋室铭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爱莲说》表达作者“出污泥而不染”的美德,突出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陋室铭》通过赞美陋室抒写了自己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赏析

《陋室铭》通过对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析

《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志向,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菜园小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菜园小记吴伯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菜园小记》通过描写作者对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菜岁月的深情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小菜园的喜爱和对祖父的留恋,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菜园小记》原文节选

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多浆的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

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那园里桃树杏树很多,还有海棠。每年春二三月,粉红的桃杏花开罢,不久就开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很热闹。果实成熟的时候,杏是水杏,桃是毛桃,海棠是垂垂联珠,又是一番繁盛景象。

果园也是花园。那园里花的种类不少。木本的有蔷薇,木槿,丁香,草本的有凤仙,石竹,夜来香,江西腊,步步高,……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甬路的两边,菜地的周围,园里的角角落落,到处都是。草花里边长得最繁茂最泼辣的是波斯菊,密密丛丛地长满了向阳的山坡。这种花开得稠,有绛紫的,有银白的,一层一层,散发着浓郁的异香;也开得时间长,能装点整个秋天。这一点很像野生的千头菊。这种花称作“菊”,看来是有道理的。

赏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自己十多年前在延安时期的生活片段描写了出来。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40年代的延安,由于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物资严重匮乏,工作生活条件非常简陋,困难严重。为了克服困难,解放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

文中作者极力渲染环境,突出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繁茂热闹、花团锦簇的菜园美景既烘托了劳动的乐趣,又表现了艰苦年代里解放区军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清平乐村居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清平乐村居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清平乐·村居》表达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诗中作者把一家五口的不同面貌和情态刻画了出来,将他们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所以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由于词人常居农村,因此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农民也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所以才能将《清平乐·村居》描绘得如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什么感情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渴望改造旧中国、掌握民族前途的雄心壮志,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心中对革命胜利的决心以及壮志豪情。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横渡大江,到江中间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陋室铭和爱莲说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陋室铭和爱莲说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陋室铭》一文托物咏志,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志趣以及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爱莲说》一文借莲花高洁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以及作者追求洁身自好的情操。

《陋室铭》的作者

《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刘禹锡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被贬为朗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爱莲说》的作者

《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诚”是他关于天道、人道、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的表达。主要作品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什么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表达作者对童年乐园“百草园”的喜爱之情以及作者对封建时代私塾教育的批判。全文先记述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的戏耍经历,又记述了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全文流露出作者对充满童真童趣的少年生活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介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幼年童真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惆怅与唏嘘。

作者写百草园,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该散文入选2006版初中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竹节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九课竹节人中心思想

全文共 1433 字

+ 加入清单

《竹节人》这篇文章表达作者对童年趣事的怀念。全文围绕着“竹节人”,记叙了作者童年时制作竹节人、玩竹节人的趣事。《竹节人》出自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的语文课文。

《竹节人》课文原文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用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

一有机会,便得意洋洋招呼大伙儿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压根儿不由扯线人做主,那不过是在竹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看上去,却挺像是那么回事。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人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我也凑过来,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样。

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村居表达了作者对什么之情 村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村居》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村居》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画,描绘了乡村生活淳朴的民风和和谐的生活趣味。

《村居》

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首句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次句写村中原野上的杨柳,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诗的后两句主要写人物活动,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立春日禊亭偶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立春日禊亭偶成宋张拭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立春日禊亭偶成》表达了诗人对冬去春来的喜悦之情,抒发了诗人对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象的喜爱与赞美。《立春日禊亭偶成》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张栻。张栻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著有《南轩集》。

《立春日禊亭偶成》

朝代:宋代 作者: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差差。

《立春日禊亭偶成》的译文

时近年终冰霜渐渐减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晓。

眼前只觉一片生机盎然,东风吹来水面绿波荡摇。

《立春日禊亭偶成》的作者

《立春日禊亭偶成》的作者是张栻,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张栻著有《南轩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海上日出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情感 海上日出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海上日出》一文表达作者对海上日出的喜爱和赞颂之情。作者描绘了海上日出在晴朗天气和有云时的几种不同景象,表现了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传达了一种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海上日出》的原文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的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观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观潮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观潮》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还可以从作者的赞美之情中体现出作者宽广的胸襟。

《观潮》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渡荆门送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渡荆门送别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全诗反映了诗人的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思念之情。《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在出蜀漫游时所作,此诗由写远游点题,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诗的首联将作者眼前景色的变化描绘了出来,从高耸云霄的峻岭变成了平原旷野,别有一番景色。诗的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色,分别是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的颈联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诗的尾联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春夜洛城闻笛》表达诗人的羁旅之情和对家乡的亲友们深深的思念之情。《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发了作者在洛阳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抒写了自己闻笛的感受,感情真挚,回味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诗的首句是猜测性的问句,一个“暗”字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次句虽然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和夜的安静。诗的第三句说明是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曲目是《折杨柳枝》,进一步抒发离愁别绪。最后一句 “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何人”概括性极强,突出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金色花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金色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金色花》这篇文章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原文刻画了一个天真顽皮的孩童形象,借孩子童真活泼的语言,生动地书写了孩子对母亲的眷恋与热爱。《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出自泰戈尔的《新月集》。

《金色花》的原文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菊花元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菊花表达了什么感情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菊花》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这首诗不仅写出了作者爱菊花的理由,还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给读者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原文及翻译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赏析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赞美菊花的七言绝句,全诗语言淡雅朴素,饶有韵味,描绘了菊花的情态,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什么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以及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在1926年的时候写的,后被收入《朝花夕拾》。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段段意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春夜洛阳城闻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春夜洛阳城闻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春夜洛阳城闻笛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此诗出自于唐朝李白之手,是诗人游历洛阳城时写下的,在深夜听到《折杨柳》曲子,自然就想起自己的家乡和亲友们。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为李白所作,创作于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主要描写了李白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