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生物知识点速记(精彩20篇)

提到海底世界,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神秘。从海平面到海底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你了解过这些海洋生物吗?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生物知识点速记,方便大家学习了解。

浏览

4049

文章

1000

宇宙智慧生物

全文共 3906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智慧生物

早在 1953 年, 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一位青年学生斯坦利·米勒

曾产生过一个当时被人认为是荒诞的想法: 世界基本物质中的矿

物元素能否必然产生生命 ? 要是米勒不去大胆地进行实验, 这个

一时受嘲弄的所谓“不可思议”的设想恐怕只能永远成为争论的话

· 31 ·

题。他的老师尤赖耻笑地叫米勒试试, 并跟他打了 1000 美元的

赌 , 担保他“不会成功”。

斯坦利·米勒的设想和实验似乎过于简单, 因此, 尤赖教授的

怀疑态度是可以理解的。米勒设想, 把构成我们地球的最原始的矿物质放在一个庞大的试管里进行实验。这些矿物元素有甲烷、氨、氢和水气。米勒排除了种种干扰, 勇敢地开始了探索。他在试

管里把这些无机物质混和在一起, 然后向试管通电, 放出电火花。

大家知道, 40 亿年前, 构成地球的所谓“原汤”上空, 经常发生强大

的雷雨。经过一个星期的操作, 米勒停止了实验。当他仔细观察

试管时, 发现底部有一种淡红色的奇异物质。米勒又惊又喜, 立即对这物质进行了化验分析, 结果证明, 那是氨基酸。大家都晓得,

氨基酸是生命的要素。当然, 米勒从无机物质中没有创造出生命

来 , 甚至连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命形式也没有制造出来。但是他发现了一个化学程序, 可能导致生命的出现。请不要忘记, 米勒的实验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而地球却花了 40 亿年的功夫才有生命的出现

应当说, 是前苏联生物化学家奥帕里涅于 1924 年提出的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假设, 才导致了米勒的极其天才的实验。奥帕里涅对地球上出现生命的过程做过如下描绘: 40 亿年前, 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 地球表面出现了第一批氨基酸, 这些生命的原始物质掉进了海洋, 便形成了所谓的“原汤”。随着时间的推移, 生命的原始物质不断地进行结合, 其结构越来越复杂, 最后就产生了生命。这位前苏联生物化学家认为他的这个描绘并非是想入非非的事。他自己曾观察到, 在注入大量溶剂的浓胶状态溶液中, 蛋白质很容易结合起来。米勒 1953 年的实验表明, 科学家们的思想已有了一个飞跃。当时有许多科学家认为, 生命是只产生于我们地球表面的、自发的、例外的现象。米勒的发现极大地震撼了这些科学家的心灵。米勒以实验证明, 一定物质的化学结合, 必然会导致生

· 32 ·

命的出现。这个理论使生命是自发和例外地出现的学说倾刻间瓦解了。

继米勒之后,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梅尔文和卡尔文把实验推

进了一步, 他们用回旋加速器发射的电子来代替紫外线。后来, 另一名科学家福克斯又对“原汤”的各种条件进行了模拟实验。40亿年以前, 火山爆发向地球表面喷吐着大量的火焰, 熊熊燃烧着的

岩浆直接流入了海洋。福克斯把模拟的“原汤”同岩浆接触, 然后

加热, 使温度升到 107℃, 同时加进 18 个氨基酸分子。得到的结果

表明, 生命是必然出现的, 因为福克斯的实验产生了类似多肽的物质。换句话说, 他获得了由几百个分子组成的氨基酸链。从此就

形成了一门新学科: 生源说。自 1953 年以来, 实验室的实验越来

越复杂了, 科学工作者人工制造出了越来越高级的氨基酸和分子。

到了 1970 年, 人们竟研制成了去氧核糖核酸分子。

在取得这些地面新发现的同时, 天体物理学家们也在宇宙空间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分子。随着这些新的发现, 也出现了一门新

的学科: 天体化学。这是一门完全崭新的学科, 它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确, 天体物理学家们 1972 年在宇宙间发现了 24 种分子, 而在 1977 年又找到了 45 种分子。

1977 年 5 月 23 日, 星期一。天文学家雅克·勒凯向法兰西学院介绍了在宇宙里发现的最新的分子, 即由 6 个原子组成的分子: C2 H2 CN。这个宇宙化学的新证据是默东天文台于 1977 年 5 月 22

日分析得出的, 它表明宇宙中会产生越来越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化

学结合。

不过, 有人曾经认为, 除原子和粒子外, 宇宙不会孕育出别的

东西来。可是事实恰恰相反, 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的物体。有人甚至认为已经发现了由 83 个原子组成的卟啉分子, 但至今没有得到证实。业已发现的相当高级的分子

在宇宙里的生命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它们像蘑菇的孢子一

· 33 ·

样 , 驾着宇宙里的风或坐着冰冷的彗星迁居到各个星球上去。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十分可靠的假设。结论是: 像地球上一样, 化学在宇宙里似乎必然会导致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结构, 这个结构又必然会导致生命的出现。

20 世纪的地球居民, 并不是宇宙中惟一的智慧生物———这个

说法能令人信服吗 ?

天文学家们估计, 在望远镜所及的范围内, 大约有 102 0 颗恒

星, 假设 1000 颗恒星当中有 1 颗恒星有行星, 而 1000 颗行星当中有 1 颗行星具备生命所必需的条件, 这样计算的结果, 还剩下 101 4

颗。假设在这些星球中, 有 1‰颗星球具有生命存在需要的大气层, 那么还有 1011 颗星球具备着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 这个数字仍

是大得惊人。即使我们又假定其中只有 1‰已经产生生命, 那么也有 1 亿颗行星存在着生命。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 在 100 颗这

样的行星中只有 1 颗真正能够容许生命存在, 仍将有 100 万颗有生命的行星

毫无疑问, 和地球类似的行星是存在的, 有类似的混合大气,有类似的引力, 有类似的植物, 甚至可能有类似的动物。然而, 其

他的行星非要有类似地球的条件才能维持生命吗 ?

实际上, 生命只能在类似地球的行星上存在和发展的假设是

站不住脚的。以往人们认为被放射物污染的水中是不会有任何微

生物的, 但是实际上有几种细菌可以在核反应堆周围的足以让多

种微生物致死的水中存活。

有两位科学家把一种蠓在 100℃的高温下烤了几个小时后,

马上放进液氦中( 液氦的温度低得和太空中一样) 。经过强辐照

后 , 他们把这些试验品再放回到正常的生活环境中。这些昆虫又恢复了活力, 并且繁殖出了完全“健康”的后代。

这无非是举出了极端的例子。也许我们的后代将会在宇宙中发现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各种生命, 发现我们在宇宙中不是惟

· 34 ·

一的、也不是历史最悠久的智慧生物。

地球外的茫茫宇宙中, 究竟有没有生命 ? 究竟有没有类似地球人甚至更文明的高级外星人 ? 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个富有神话色彩的猜测, 越来越激励着人们去探索。对这个亘

古未解之谜, 目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最近, 日本著名的宇航学

教授佐贯亦男与地外生命学专家大岛太郎, 发表了有关地外生命

的对话, 论点新颖, 妙趣横生。

科学家能够提出地球外有生命, 甚至推测存在着比我们更聪

明的外星人, 是很了不起的。因为有些人会用地球上生命形成与存在的传统理论来衡量外星球, 忘却了他们之间在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上的不同。

科学家希柯勒教授在实验室里创造了一种与地球环境截然不

同的木星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成功地培养了细菌与螨类, 从

而证明生命并不是地球的“专利品”。我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也不

是按照同一个模式生活的。氧是生物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条件,

但是有一种厌氧细菌, 就不需要氧, 有了一定的氧反而会中毒死

亡。高温可以消毒, 会使生命死亡, 但海底有一种栖息在 140℃条

件下的细菌, 温度不高反而会死亡。据估计, 地球上不遵守生命理论而存在的生物有好几千种, 只是我们没有全部发现而已。

有些人妄断地球的环境是完美无缺的, 什么只有一个大气压,

温度、湿度正常 其实, 这些标准是地球人自定的。事实上, 地

球上的各种生命不一定都生活在“自由王国”之中, 它们必须受到各种限制。我们不应该以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去硬套外星球,

各个星球有自己的具体条件。如果表面温度为 15℃至零下 150℃

的火星上存在着火星人, 他们也许会认为在地球这种温度条件下

根本无法存在地球人。

于是, 在生命理论的研究领域中, 行星生物学应运而生了。它

主要研究地外各种行星的自然条件, 是否存在适宜于这些环境条

· 35 ·

件的生物, 地球生物是否可以移居到地外行星上去, 以及发现行星

生物的新方法。因为生物往往具有一种隐蔽的本能, 即使存在也不一定能轻易被发现。例如地球空间中存在着许多微生物, 但又

有谁能用眼睛去发现它们呢 ? 目前, 对火星、金星、木星等的探查

工作刚刚开始, 断言这些星球上不存在任何生命, 似乎为时过早。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及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提出在地球以外的星体上存在生命甚至高级文明社会的问题

不足为怪。科学家们为好奇心所驱使, 极力想探索出个究竟来, 于是在二十多年前就产生了寻找“地外文明”的科学探讨方向。

在地球以外广大的宇宙中是否有智慧生命的问题上, 科学家

们分成了两大派。一派说, 既然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个最普通

的行星, 那么有智慧的生命就应当广泛地存在和传播于宇宙中。另一派却说, 尽管生命可能在宇宙中广为存在和传播, 但能使单细

胞有机体转变成人的进化过程所需的特定环境出现的可能性是极

小的, 因此在地球外存在智慧生命就不大可能了。就科学的发展来看, 这样的争论是正常的、有益的, 而且会推动对“地外文明”的探索。

外星人的传闻日益增多, 不管男女老幼, 对此都很感兴趣。除

了我们地球的人类之外, 其他天体上到底有无类似人的生命 ? 这

个问题已成为当代科学的第一大谜。

为解开此谜, 1987 年 10 月, 世界上有 69 位著名科学家联合发

出呼吁, 要求对外星智慧生物进行世界性的探索。

宇宙中的“人造”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人体神经系统组成

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可概括为:

神经系统按部位可分为: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

2)周围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又可分为

1)躯体神经系统:又称为动物神经系统,含有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神经,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管理皮肤的感觉和运动器的感觉及运动。

2)内脏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含有内脏感觉(传入)神经和内脏运动(传出)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根据其功能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从指静脉技术看生物识别应用的发展

全文共 3043 字

+ 加入清单

一.前言

2015年7月,一则来自高考考场的新闻吸引了安防业内人士的眼球:据《法制晚报》报道,为防替考行为发生,今年内蒙古高考考生须全部通过指静脉验证才能入场参加考试。结合4月新闻报道的南京某银行安装指静脉存取款一体机,以及去年2月日本厂商向兰州银行交付的指静脉ATM机,同行不禁感慨:以往向金库、监狱、高端办公室主推的指静脉识别设备,终于也像曾经的指纹识别设备一样,从高安全场景特殊应用,逐步渗透了到百姓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

指静脉技术是什么?它和指纹有什么区别?会不会替代指纹应用?本文将带着这些问题,结合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二.简述指静脉技术

指静脉识别技术源于日立医疗机构的研究项目。在该项目中,研究人员发现每个人经过近红外线照射获得的手指静脉图像都不相同,从而为基于手指静脉进行身份认证创造了条件。经过10余年的优化完善,日立将该技术固化到指静脉识别模块中,并进行全球推广。前文提到的指静脉ATM机、指静脉录入仪,以及我们在日常项目中用到的指静脉门禁、考勤设备,很多都是基于日立指静脉模块开发的。日立作为这一技术的发明者,也代表了当前全球指静脉识别技术的最高水平。

与指纹等传统生物识别技术相比,指静脉技术有非常显著的优势。指静脉识读依据是采用近红外线照射手指血管获得的静脉图像,是不会外泄的身体内部特征,因而不会像指纹一样被轻易提取,也不存在工作中不慎划破手指、表皮破损导致指纹无法识别的情况;指静脉图像要求必须有血流经过,从而保证指静脉是绝对意义上的活体识别。

像这种依托身体内部特征识别,且必须是活体识别的技术,我们称之为第二代生物识别技术。与指静脉具有同样特点的,还包括虹膜识别。在客户交流和产品推广中发现,指静脉、虹膜一类的高端生物识别技术产品,往往被安装在核心防护区,以及高层领导办公室,既加强安全级别,也可以方便领导使用,彰显高端气质。对于高层领导来说,指静脉这种“伸手即按”的使用方式和传统指纹识别非常接近,而虹膜识别需要扫描眼睛,容易让人产生排斥感和一定程度的恐惧感,因而在高端应用场景,指静脉似乎比虹膜更易于推广。

指静脉虽然在技术上与指纹相比有很大优势,但其体积比指纹识别设备大,价格也要高一些,使得指静脉在短时间内仍将以项目亮点和卖点的形象出现,较少有机会遇到像指纹识别设备一样大规模的批量应用。加之指纹识别已经从最早的高安全防范,逐步进化为日常生活工具,向手机解锁、指纹门锁等更接近民用化的方向发展,指静脉要在近期完成对指纹的升级替代,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事实上,各种生物识别技术都有其应用特点和匹配的场景,彼此往往是互为补充关系。指纹和人脸识别虽然安全级别上没有虹膜、指静脉高,但用户体验和接受度比较好,而且设备成本低,适合作为日常工作生活中用到的生物识别技术进行推广,马云刷脸支付就是其中典型的应用。我们最早接触虹膜技术很多都是在电影大片里面,这也恰恰表明高规格、高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价值和附加值都更高,更适合在对安全级别要求很高的场景中应用,日常场景中虽然可以用,但推广难度会比指纹等常见技术要困难一些。

三.指静脉的应用

虽然指静脉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在专业安防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用户看到其巨大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在很多担心指纹识别技术安全级别不够,或需要更高规格防范的场景,均采用了指静脉识别技术。

在某省银行门禁系统改造项目中,金库和枪械库是防范的重点,用户考虑到指纹可能产生造假、识别率降低等异常情况,为安全起见,全套系统均采用了指静脉识别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驾校考试系统是最早引入指纹识别的考试系统之一,目前不仅在理论考试需要录入指纹,有些地区在实际操作考试中也要求核对指纹信息。如果驾考系统被指纹膜、假指纹渗透,不仅损害了颁证机关的权威性,也会给道路交通埋下安全隐患。正是看到了指静脉技术采用身体内部特征,不可复制的特点,已经有一些驾校在评估用指静脉替代指纹作为实际操作考试身份识别的可行性。

除了金库、监狱等高安全防范等级的场景外,安检和边检也是对身份认证有严格要求的重要领域。在某安检项目中,单一的生物识别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安防行业龙头企业海康威视凭借强大的视频监控技术,品类齐全的摄像机,以及高端生物识别技术,为客户配备了一套集成Smart IPC、指静脉识别、身份证读卡、液晶屏显示的人员通道。该项目采用证件识别、生物识别、视频分析识别等多重认证方式,实现身份确认、刷卡抓拍照片、人员信息与监控图像叠加、后台名单比对等功能,将门禁出入口系统、安检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在同一套平台中高度集成,统一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安检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好评。

四.互联网+生物识别

在以边检通道为代表的诸多集成项目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用户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单一的生物识别技术,而是一个更安全、更便捷、更可控的应用环境。生物识别技术与报警、门禁、监控等传统防范技术一样,只是手段和工具,解决用户关切的问题,满足客户需求,才是整套系统最核心的目标。在公共安全防范领域,指纹、指静脉等生物识别技术,与门禁、报警、监控等传统防范技术,加上平台统一管理,并与大数据,互联网+相结合,构建真正安全、便捷的防范和识别体系,将会是未来生物识别和安防系统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的时代,当传统生物识别与云计算,大数据相结合,将对原有的技术方案、推广模式,乃至业务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以近来风头正劲的Face++为例,该产品通过云计算平台对人脸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极大的扩展了样本数据,提高了识别准确率,将传统单机方式人脸识别率的85%左右提升到了接近98%,甚至有报道称已经超过人眼识别率。与此同时,由于采用云计算方式,该应用对前端设备自身的运算能力要求非常低,可以大幅降低前端设备成本,为产品进入更多应用场景,形成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优化算法,提高准确率,降低成本”的良性循环。

可以想见,基于云计算提高算法可靠性,降低前端设备成本的模式不止适用于人脸识别,也同样适用于指纹、指静脉,乃至视频智能分析等众多要求较高运算能力的技术。与互联网+相结合的生物识别技术,将与视频智能分析技术,传统门禁、报警事件触发进一步融合,形成更智能、更准确、更有特色的解决方案,从而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对不同安全防范级别的要求。

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海康威视安检人员通道项目,已经有客户提出除了集成的指静脉识别功能,还要基于人员通道上叠加的Smart IPC对接Face++应用,形成指静脉与人脸识别相复核的高安全边检通道方案。该方案的最终落地,无论对于边检人员识别管控,还是企业自身安防和考勤,都会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结语

从指静脉唯一性的发现,到指静脉识别技术的发明,成熟,推广应用,再结合人脸识别技术基于云计算的演变,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生物识别技术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路径。在这些生物识别技术从破土而出到人尽皆知的过程中,安防行业是其重要的成长环境,为基础技术的成熟稳定创造了非常多的应用场景,促进了技术的完善和进步。另一方面,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则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不仅影响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更影响着整个安防行业,乃至IT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们相信,依托互联网发展大环境,聚焦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小场景,在不断优化应用体验的同时,切实提升重点场景的安全防范级别,生物识别技术必将取得更加迅速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后果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自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以来,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出现了五次影响遍及全球的生物大灭绝事件,那么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后果是什么?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生态破坏小知识:

公元前6500万年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一亿六千三百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这次灾难来自于地外空间和火山喷发,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一次或多次陨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撞击使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以至于阳光不能穿透,全球温度急剧下降,黑云遮蔽地球长达数年(零点几至几个百万年)之久,植物不能从阳光中获得能量,海洋中的藻类和成片的森林逐渐死亡,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被破坏,大批的动物因饥饿而死,其中就包括陆地的霸主恐龙。

提醒您:当物种灭绝后,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并且保护好它们的生存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多了解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收藏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拥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以及黄海、东海、南海、黑潮流域大海洋生态系;拥有高等植物34984种,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动物6445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3.7%;已查明真菌种类1万多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4%。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

1.部分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我国人工林树种单一,抗病虫害能力差。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内陆淡水生态系统受到威胁,部分重要湿地退化。海洋及海岸带物种及其栖息地不断丧失,海洋渔业资源减少。

2.物种濒危程度加剧。据估计,我国野生高等植物濒危比例达15%—20%,其中,裸子植物、兰科植物等高达40%以上。野生动物濒危程度不断加剧,有233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约44%的野生动物呈数量下降趋势,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下降趋势明显。

3.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一些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栖息地丧失,野生稻原有分布点中的60%—70%已经消失或萎缩。部分珍贵和特有的农作物、林木、花卉、畜、禽、鱼等种质资源流失严重。一些地方传统和稀有品种资源丧失。

今天小编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观察植物细胞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观察植物细胞

1.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三种:

切片——用生物体上切取下来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如细菌培养液、血液)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生物体上撕下来的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如衣藻、水螅、青霉等制成

以上三种玻片,都可以制成永久的(永久玻片)和临时的(临时玻片)

2.《观察植物细胞》实验制作的是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3.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①细胞壁:支持、保护

②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④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⑤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液泡:在细胞质中,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4.实验避免出现气泡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

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5.《观察植物细胞》实验中使用稀碘液的作用:便于寻找和观察细胞,可使细胞结构看得更清楚。

典型例题:

1.用解剖针挑去少许番茄果肉制成的玻片标本叫做(A)

A.临时装片B.临时涂片

C.临时切片D.永久涂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臭氧层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什么的伤害 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臭氧层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将太阳光中99%的紫外线过滤掉,这对于地球上生命的生存十分重要。

臭氧层

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若把臭氧层的臭氧校订到标准情况,则其厚度平均仅为3毫米左右。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过量的紫外线会使人和动物免疫力下降,最明显的表现是皮肤癌的发病率增高,甚至于使动物和人眼睛失明。

臭氧层的作用

1、保护作用,它能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2、加热作用,吸收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

3、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生物知识点:生物的进化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1.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

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

2.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生物演化)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

3.进化论的演变。最早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如何进化的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观点,认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自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对神创论造成致命打击的是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一切适于都起源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③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是积累微小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花和果的结构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花和果的结构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对此细细分析。

花和果的结构

花的结构:花是由花芽发育成的。

一朵花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花蕊,

它有雄蕊(花药、花丝)和

雌蕊(柱头、花柱、子房)两种。

花的结构还有:花柄、花托、花萼、

花瓣、花冠。,

果的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构成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花瓣、雄蕊、柱头和花柱凋落后

子房→果实子房壁→果皮胚珠→种子珠被→种皮

受精卵→胚受精极核→胚乳

(双受精:植物的花里,雄蕊上的花药产生花粉,花粉里有精子细胞;雌蕊的子房中有胚珠,其内有卵细胞。植物开花后,花粉传送到雌蕊柱头的过程叫做传粉。花粉形成花粉管穿过柱头、花柱,伸入子房里的胚珠后释放精子细胞。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内有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极核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在这里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最终会发育成胚,它是下一代植物的幼体。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

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一直是深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国家之一,辽阔的地域和多种气候类型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入侵物种都可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如森林、农田、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以看到入侵物种。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科学院公布的《中国第一批外来物种名单》中有紫茎泽兰、微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护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蠧、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共16种。

实际上现已入侵的物种有数百种,有些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疯狂生长,引起生态灾害频繁爆发。目前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破坏,带来严重损失的物种较多,如棉花枯黄萎化病从美国入侵以来,现已发生270×104hm2,每年至少损失皮棉10×104t;美洲斑潜蝇1994年入侵海南、广东,现已蔓延到全国,发生面积已超过100×104hm2,,每年防治费就超过415亿元;加拿大一枝花自2003年首次在浙江出现以来,现已蔓延到11个市;松树线虫已逼近黄山、西湖;松突园蚧、湿地松粉蚧的危害仍在扩大;园林害虫蔗扁蛾的危害逐年加重,并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微甘菊在局部地区已暴发成灾;水葫芦在云南滇池、浙江、福建等地的危害仍十分严重;大米草在东南沿海局部地区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尚未有效治理。此外,我国还从国外引进里大量的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品种,这些外来物种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使某些本地物种面临着逐渐被外来物种所取代。

今天小编对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酗酒人体健康危害

长期饮酒会留下永久性损伤,造成大脑萎缩,并导致在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发生障碍。许多酗酒者都会慢慢患上“韦尼克-科尔萨科夫综合症”(Wernicke-Korsakoffsyndrome),这种病是由缺少硫胺素(一种维他命B)所引起的。之所以会缺少硫胺素,是因为酒精干扰了人体对维他命B的吸收。患有尼克-科尔萨科夫综合症的人会陷入精神紊乱、协调性不足,还可能出现记忆和学习障碍。

持续饮酒会使身体逐渐对酒精产生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会导致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发生长期衰变。为适应经常性饮酒,大脑会改变神经传递素的生成。但当酗酒者停止饮酒或大幅减少饮酒量时,大脑会尝试重新调整其化学物质,并在24到72小时内进入所谓的戒断状态。戒断症状包括定向障碍、幻觉、震颤性谵妄(deliriumtremens,简称DTs)、恶心、出汗和疾病突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水族生物蓝藻简介

全文共 200 字

+ 加入清单

蓝藻

蓝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蓝细菌;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质和色素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该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或拟核)。在蓝藻中还有一种环状DNA质粒,在基因工程中担当了运载体的作用。和细菌一样,蓝藻属于“原核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生物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功能: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温暖、清洁、湿润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一)呼吸运动及其原理:

(二)呼吸的全过程:

(三)肺泡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肺泡数目多、总面积大。

2、肺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紧贴在一起,有利气体通过。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共两层),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有哪些生物入侵者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具有多样的生态系统,使得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中国从北到南5,500公里,东到西5,200公里,跨越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目前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无一没有外来种。除极少数位于青藏高原的保护区外,几乎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外来杂草。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其中以水生生态系统的情况最为严重。

中国的部分外来入侵种:

1.哺乳类:獭狸、麝鼠、褐家鼠;

2.鸟类:小葵花凤头鹦鹉、虹彩吸蜜鹦鹉、加拿大鹅;

3.爬行类:巴西龟、两栖类、牛蛙;

4.鱼类:鳙、鰕虎鱼、麦穗鱼、食蚊鱼、胎鳉、鲈、鲢;

5.甲壳类:克氏螯虾;

6.软体动物、福寿螺、非洲大蜗牛;

7.昆虫:白蚁、松突圆蚧、美国白蛾、蔗扁蛾、湿地松粉蚧、美洲斑潜蝇、稻水象、美洲大蠊、德国小蠊、苹果棉蚜、葡萄根虫;

8.线虫:松材线虫;

9.真菌:甘薯长喙壳菌、野生动物疾病、鲑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10.植物:土荆芥、水花生、刺花莲子草、苋属植物、仙人掌、假连翘、刺茄、美洲车前、异檐花、藿香蓟、豚草、白酒草属、一年蓬、紫茎泽兰、薇甘菊、北美一枝黄、大米草、毒麦、水葫芦、五爪金龙、红瓜、马缨丹、五叶地锦、猫爪藤、飞机草、含羞草等。

今天小编对中国有哪些生物入侵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动物的类群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动物的类群

【例题】夏天下过大雨后,经常见到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这是因为()。A.土壤中缺少空气,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进行呼吸B.土壤中食物减少,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进行觅食C.蚯蚓到地面上来饮水D.潮湿的地面有利于蚯蚓的运动解析:蚯蚓白天一般穴居在土壤中,只在晚上才爬到地面上来取食。下过雨后,白天也爬到地面上来是因为土壤中充满了雨水,空气大大减少,蚯蚓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被迫爬到地面上来呼吸。答案:A

练习1.下列属于环节动物的是()。A.对虾B.蜈蚣C.蛇D.水蛭

2.侧线是下列哪种动物所特有的?()

。A.鱼类B.环节动物C.昆虫D.鸟类

3.我们判断蚯蚓的前端和后端,最方便的是根据()。A.体节的形状B.环带的位置C.刚毛的长短D.口和肛门的区别

4.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的相似之处是()。A.体表外有外骨骼B.身体分部C.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D.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5.蝗虫、蜻蜓等昆虫腹部不断进行收缩和舒张,这是它们在进行()。A.呼吸运动B.消化活动C.产卵D.感受气味

编辑推荐:动物的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多样性保护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

⒈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简单地说,解释生物以及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确切地说,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医、食、住、美学等;

间接价值:维持生态平衡;

潜在价值:尚未开发。

⒊“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每年的5月22日。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

⒈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其次是环境污染。

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就地保护(最有效和必要的措施)和迁地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高盐废水生物处理方法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含盐废水的产生途径广泛,水量也逐年增加。去除含盐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至关重要。那么高盐废水生物处理方法是怎样的呢?生物处理是指什么呢?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固体废弃物安全小知识。

高含盐量有机废水的有机物根据生产过程不同,所含有机物的种类及化学性质差异较大,但所含盐类物质多为Cl-、SO42-、Na+、Ca2+等盐类物质。虽然这些离子都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在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促进酶反应,维持膜平衡和调节渗透压的重要作用。但是若这些离子浓度过高,会对微生物产生抑制和毒害作用,主要表现:盐浓度高、渗透压高、微生物细胞脱水引起细胞原生质分离;盐析作用使脱氢酶活性降低;氯离子高对细菌有毒害作用;盐浓度高,废水的密度增加,活性污泥易上浮流失,从而严重影响生物处理系统的净化效果。

生物处理高盐废水的步骤是:

生化系统中加入适盐微生物菌群;在1%~25%的进水盐浓度范围内下对适盐微生物菌群进行混合培养,提高其污染物降解能力,并得到泥水分离性能和沉淀性能良好的适盐微生物聚集体,如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稳定生化系统工艺参数和进水水质,使生化出水达标或达到设计要求。采用本发明方法,可对生化系统进水盐浓度1%~25%的高盐废水进行生化处理,且适盐微生物菌剂只需添加一次,因此投资和运行成本均能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生物知识点:心脏泵血过程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心脏泵血过程,左心和右心的活动基本一致。现以左心为例来讨论心脏泵血过程和泵血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1.室缩期

根据心室内压力和容积等变化,室缩期可分为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

(1)等容收缩期:心室收缩前,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和心房内压,此时半月瓣关闭而房室瓣开放,血液不断流入心室。心室收缩开始后,室内压迅速升高,在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心室内血液推动房室瓣使其关闭,防止血液倒流入心房。但在心室内压力未超过主动脉压之前,半月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在此段时间内,由于房室瓣与半月瓣均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容积不变,故称为等客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历时约0.06s,该期的长短与心肌收缩力的强弱及动脉血压的高低有关,在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动脉血压升高时,等容收缩期将延长。

(2)射血期:随着心室肌的继续收缩,心室内压继续上升,一旦心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心室的血液将半月瓣冲开,迅速射入动脉,心室容积随之相应缩小。此期称为射血期,历时约0.24s。血液射入动脉起初,速度快,血量多,约占射血量的80%~85%;随后心室肌收缩力减弱,室内压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减慢,射血量减少。

2.室舒期

室舒期按心室内压和容积的变化可分为等容舒张期和充盈期。

(1)等容舒张期:心室舒张开始,室内压下降,在心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时,动脉内血液逆流推动半月瓣关闭,防止血液返流入心室。当在心室内压还高于心房内压之前,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无血液进出心室,此时心室舒张但其容积不变,称为等容舒张期,历时约0.08s。

(2)充盈期:随着心室继续费张,室内压继续下降,直至心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心房内的血液冲开房室瓣而流入心室,心室容积随之增大。血液不断由静脉和心房进入心室的这段时间,称为充盈期。此期历时约0.42s。起初血流速度较快、血流量较多,以后随着心室内血液增多,流入的速度减慢。在下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时,血液又较快进入心室。从心室的充盈量来看,通过心房收缩进入心室的血液量仅占30%,其余大部分血液都是由于心室舒张,室内压低于房内压将血液抽吸入心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原因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次生物灭绝是地球史上第二次大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78%的海洋物种灭绝。该灭绝事件五次物种大灭绝中时间持续最长的,大约持续了两百多万年或更长,然而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原因你知道吗?

生态破坏小知识:

此次大灭绝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生活在暖水中的物种,因此很多科学家认为造成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原因,是一次与奥陶纪末相似的全球变冷事件。根据这一理论,晚泥盆世的大灭绝是由冈瓦纳大陆的另一次冰川作用引发的,巴西北部这一时期的沉积物中有证据支持这一假设。此期间的彗星撞击事件曾被认为可能是这次大灭绝的诱因。

加拿大古生物学家迪格比迈凯轮在1969年提出泥盆纪灭绝事件是由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然而,尽管有晚泥盆世碰撞事件(见阿拉莫火球),但是没有存在一个足够大的泥盆纪陨石坑的证据支持。通过同位素测量碳,氧和锶,从全面的环境分析,元素分析,热冷气候快速变化的重大环境变化,少雨、海平面下降、海水含氧量下降,这些变化可能也是造成大规模灭绝中的一个因素。

提醒您:为了避免物种灭绝事件发生,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地球的环境,多了解一些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保护环境,另外也可要了解更多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等问题来做好预防措施。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收藏本网站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寄生虫

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各异。本类疾病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均可见到,但以贫穷落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多。因此,狭义的热带病即指寄生虫病。非洲、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发病较多,感染的人群主要是接触疫源较多的劳动人民及免疫力较低的儿童。

发病主要取决于侵入体内的寄生虫数量和毒力以及宿主的免疫力。侵入的虫体数量愈多、毒力愈强,发病的机会就愈多,病情也较重。宿主的抵抗力愈强,感染后发病的机会就愈少,即使发病,病情也较轻。寄生虫病发病的过程是宿主与虫体相互斗争的结果。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虫体对宿主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引起的损害,虫体分泌的毒素或酶引起的组织坏死,以及宿主反应引起的嗜酸粒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的浸润,甚至形成嗜酸粒细胞性脓肿和对幼虫或虫卵产生的嗜酸粒细胞性肉芽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结构层次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人体结构层次

人作为高等动物,由多个细胞构成,其生长发育从受精卵开始,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并由各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有机体。

1.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是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尽管细胞种类多样、形态结构有别,但它们均具有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如神经细胞有较多突起,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冲动;肌细胞呈长梭形、柱形,能收缩和舒张;血细胞通常呈球形或圆盘状,便于在血管中流动等。

2.有某种特定功能的细胞群--组织

组织是细胞通过分化产生的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人体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基本组织组成。

上皮组织主要分布在体表及各种管、腔、囊状器官的内表面,起保护、分泌和吸收作用。

结缔组织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态最多样的一种组织,既有最坚硬的骨和牙起支持、保护和咀嚼作用,也有韧性极强起连接作用的肌腱,还有起运输、营养和保护作用的液态的血液和淋巴。

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3.完成某种特定功能的结构--器官

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能够完成某种特定的功能的结构。例如,舌主要由上皮组织和肌肉组织所构成,在咀嚼中起搅拌作用,因含有味觉功能的上皮,可感知食物的味道;牙齿、食管、胃、肠等都是能够完成某种特定功能的器官。

4.能够完成某一方面功能的结构--系统

系统,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人体由八大系统(以下)协调配合构成的。

系统(主要结构与主要功能)

运动系统

骨、关节和骨骼肌

产生各种运动,骨起支撑作用

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肝脏和胰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呼吸系统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通过呼吸使人体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和血管中流动的血液

养分、氧气和代谢废物的运输

淋巴系统:淋巴管、淋巴器官和淋巴

保护作用

泌尿系统

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分泌尿液、排泄废物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髓

外周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

感受内外刺激,对机体各部功能起调节作用

内分泌系统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性腺(睾丸、卵巢)、胰岛等多种内分泌腺组成

分泌激素,进行激素调节

生殖系统

男性:睾丸、附睾、输精管、副性腺、阴茎

女性: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产生生殖细胞、繁殖后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