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安庆内军械所遗址(优秀20篇)

浏览

6587

文章

1000

篇1:南油坊遗址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油坊遗址为靖边县文物保护单位。

南油坊遗址位于靖边县红墩界镇长胜村,时代为新石器,类别为古遗址。

南油坊遗址为靖边县文物保护单位。

长胜村:红墩界镇长胜村位于靖边县城北32公里、红墩界镇南8公里处,是红墩界镇的集镇中心,地形地貌以山峁滩涧为主。全村总土地面积28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508户1721人,常住人口380户1000人。现有耕地7000亩,林草地16000亩。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438元。目前,全村种植大田玉米5500亩、制种玉米500亩、马铃薯100亩、蔬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新民古生物化石群遗址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新民古生物化石群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新民古生物化石群遗址

新民古生物化石群遗址,距盘县古城110公里,位于新民乡羊圈村,是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也是贵州至今发现时间最早的海生物爬行动物化石群,距今约24000万年。1999年开始发现,2004年立项正式科学发掘。这是以完整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主,并含有鳞齿鱼类、龙鱼类、头足类、鳍龙类、腕足类等多门类生物化石群的古生物化石地层。化石产于中三叠纪关岭组上段。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主要有混鱼龙类、幻龙类、原龙类,属种丰富,保存完好,数量巨大,是世界上已知最老的中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落,已被命名为盘县动物群。盘县动物群化石补充了海生爬行动物演化过程中的早期链条。现六盘水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已联合组建“盘县新民海生动物研究工作站”,进行海生动物的发掘、保护、研究工作,筹建“地学科普教育基地”。盘县动物群化石的出现,演绎了盘县二亿四千万年前的海底世界,诉说了人类更为古老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岜勋贝丘遗址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岜勋贝丘遗址为武鸣区文物保护单位。

岜勋贝丘遗址位于武鸣县锣圩镇岜勋村水响龙水岸,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

1998年,岜勋贝丘遗址被公布为武鸣县文物保护单位。

岜勋村:岜勋村位于锣圩镇南部,距镇政府16公里,全村总人口1848人,13个村民小组,党员44名。近几年来,村党支部从本村实际出发,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岜勋村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广西三凯公司为龙头企业,以“股份+合作”形式创建新型农民经济实体,通过共存、共融、共管、共享来提高农民收入;另有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宥洲城遗址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宥洲城遗址为靖边县文物保护单位。

宥洲城遗址位于靖边县杨桥畔镇,时代为汉,类别为古遗址。

宥洲城遗址为靖边县文物保护单位。

杨桥畔镇:杨桥畔镇位于靖边县城以东18公里处,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矿产、旅游资源丰富,青银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蒙西铁路和204省道横贯全境,靖边县能源重化工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新能源产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杨桥畔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及“太(中)银”铁路货运转运中心和蒙西铁路货运转运中心这“五园两心”均落户于此。全镇总土地面积201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4。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牛门洞遗址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门洞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牛门洞遗址位于会宁县头寨子乡牛门洞村。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有墓葬、灰坑等。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陶片为泥质、夹砂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彩陶纹样有橙、黄、五彩纹、鱼纹、鸟纹、圆圈纹、漩涡纹,器形有盆、碗、罐等;半山类型的陶片为夹砂红、灰陶,多饰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锯齿纹、水波纹、葫芦纹,器形有罐、钵、盆、瓮等;马厂类型的陶片为夹砂红、灰陶,饰粗条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圆圈纹、螺旋纹、波折纹、编织纹,器形有瓮、壶、单把筒形杯、石臼、石祖等。遗址保存较好,内涵丰富,不仅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分布区域有重要价值,而且也是研究马家窑文化内涵的重要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石岭下遗址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石岭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岭下遗址位于天水市武山县城关镇石岭村,陇海铁路南侧,石岭下文化类型命名地。甘石沟河水将遗址分为两段,东段为崖头,西段为西坪。遗址整体呈扇形,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遗址分布范围内散落着多处文化层,厚约1.7米,深1.5—2.5米。1955年甘肃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过试掘,出土有彩陶碗、盆、罐和石器等,陶器纹饰主要有旋纹、变体鸟纹、鱼纹等。

石岭村:石岭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杨官寨遗址

全文共 1115 字

+ 加入清单

杨官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海拔约498米。遗址北临雷村,东接徐午村,南距泾河约1公里,面积80余万平方米。泾渭两大河流在遗址东约4公里处汇合形成泾渭三角洲。

杨官寨遗址发掘区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发掘面积约5615平方米,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仰韶时期灰坑496个、陶窑10个、瓮棺葬8个。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

发掘区的史前堆积主要是庙底沟文化遗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遗存。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在发掘区南端的断崖上发现了成排分布的房址和陶窑,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遗址北区共发掘仰韶时期的各类房址26座、灰坑334座、陶窑16座、瓮棺葬24座等。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聚落环壕。环壕西部发现一处宽约2.7米的门址,在门道两侧出土大量陶、骨、石器,大量半坡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特别是泾渭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

杨官寨遗址北部发现的庙底沟文化环壕聚落,为探索该文化时期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考古专家分析说,就该聚落本身而言,如此巨大的庙底沟时期环壕聚落遗址在全国实属罕见。据初步调查分析,有理由相信这一遗址也许就是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在东北段环壕内侧还发现有疑似墙基的遗存。专家表示,该聚落很有可能是一座庙底沟文化的城址。据悉,杨官寨是发现该时期唯一环壕保存完整的中心聚落遗址,考古所显示的只是该遗址丰厚内涵的冰山一角。

发掘面积超过17000平方米,已经远远超出半坡遗址四年10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也已经超过姜寨遗址8年17000余平方米的发掘面积,是近年来仰韶文化研究中发掘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硕的遗址之一。以晋陕豫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一般认为属于仰韶文化中期,年代在距今6000—5000年,在此之前的仰韶早期文化如半坡和姜寨等遗址都有壕沟围绕,是所谓的环壕聚落,此次杨官寨遗址的发掘,一些考古专家认为,壕沟内还应该有木栅栏等一类东西隔离。通过发掘,可以看出杨官寨遗址南部多为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区,北部则是庙底沟文化的聚居区,大量半坡四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地区特别是泾渭两大河流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特别是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的发现,对我们研究先民们生活生产方式具有重大意义。遗址北部发现的庙底沟文化环壕聚落,保存相对完好,为探索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或许该聚落就是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重要的是,这一环壕基本为方形,与半坡圆形壕沟相比有了重大变化,相信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和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海门口遗址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海门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

海门口遗址在甸南镇天马村东北方,距剑湖湖尾闾250米处,1957年发现“铜石并用文化”遗址,在长140米,宽20米范围内小面积清理。遗址中发现住房桩柱224根,均为松木,出土器物多在桩柱之间。桩柱排列不规则,每隔一段即成一排,可能为房屋间隔。

遗址发现文物近千件,其中陶器475件,石器169件,骨器六七十件,铜器14件。此外,遗址中有四处发现谷物,出土时均成黑色。经有关部门鉴定,出土谷物属于粳稻类型。还有大量兽骨出土。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新寺遗址公园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新寺遗址公园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新寺遗址公园,为西汉长门宫旧址。

2011年4月28日,以一曲荡气回肠的西汉长门故事为内涵,以一片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花的海洋为形态的西安国际内陆港新寺遗址公园精彩开园。

西安国际内陆港新寺遗址公园,通过大遗址保护作为向世界展示的窗口,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全面展示遗址所蕴藏的丰富历史人文内涵,充分展示西安这座历史悠久、文明时尚的现代之都的人文魅力——送给世界一个别样的长安。

长门宫,原是西汉馆陶长公主刘嫖所有的私家园林,以长公主情夫董偃的名义献给汉武帝改建成的,用作皇帝祭祀时休息的地方。

自古宫闱多憾事,佳人空对镜,如花美眷,渐逝韶华,似水流年,自是令各世各代文人骚客唏嘘不已,叹两句红颜命薄,羡一段冷谷沉香。

当年,长安城未央宫中,年幼的刘彻坐在长公主刘嫖的膝头,长公主问他:“汝可愿娶妻否?”刘彻高兴地说要。随后,长公主指着左右站立着的众多宫女问他是否中意,而刘彻却连连摇头,表示都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阿娇,对刘彻说:“将阿娇嫁你何如?”刘彻立即高兴地笑起来说:“甚善,如能娶阿娇为妻,我定当造金屋以其居之。”

所谓“青梅竹马”,因此而来;

自此“金屋藏娇”,天下闻名。

这个刘彻,在长公主刘嫖的扶持下,终于荣登大宝——成为日后大名鼎鼎、开创一世功业的汉武帝,他在年幼之时随口道出的"金屋藏娇"本是无心之兴,却最终成就了一段让人羡煞的美好姻缘——陈阿娇终于变成了陈皇后。

然而,花无百日红。

帝后之间固然有过恩爱的日子,可是这也仅仅维持了十余年而已,史学界认为,陈阿娇没有为汉武帝生下个一男半女,况且陈阿娇生性刁蛮,仰仗长公主对汉武帝的功劳,总惹事端,逐渐引起武帝的不悦。

而就在此时,汉武帝又遇到了一个女子——卫子夫,二人一见钟情。卫子夫很快就为汉武帝生下太子刘据,这让陈阿娇甚感妒意,甚至动用了长公主及外祖母的势力干预,她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大闹特闹非但无济于事,反而惹得汉武帝勃然大怒,把她打入了冷宫——长门宫,自此以后,这凄风惨雨便永伴着她的左右。

陈阿娇并不甘心被废,她听说蜀中名士司马相如才华横溢,便托人以千金为俸,希望他能够作出一篇千古文章,感化汉武帝,能使夫妻破镜重圆,而这位司马先生也终究不负众望,写下了荡气回肠、流传千古的《长门赋》。

时间是一天天过去,岁月是一年年消逝,陈阿娇望着不远处的未央宫,传来的是阵阵笙箫管笛之声,令她黯然神伤,只得凭借一抚瑶琴,用一曲《长门怨》来倾诉内心中的凄苦,终老此生。而卫子夫也未得善终,最终失宠,死于巫蛊之祸。

而在汉武帝内心深处最爱的,非“陈”非“卫”,却是他亲自笔耕名作《李夫人赋》中的主角,彪炳千秋。

保护为先 利用在后

解读失落文化的信息

时光飞逝,一梦千年。

那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升华为艺术,以音乐的形式赋予《长门怨》,以文学的形式赋予《长门赋》,而当年的长门宫早已土崩瓦解,不知所踪。

历史遗迹

《水经注》记载:"文帝出长门《注》云,在霸陵县。有故亭,即《郡国志》所谓长门亭也。"而关于霸陵,史书中的记载也十分翔实:汉文帝九年(公元前171年),是年,在芷阳县白鹿原东北隅修筑霸陵,改芷阳县为霸陵县,治所就在今西安国际港务区内。

作为珍贵的汉代宫殿遗存,新寺遗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确定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又被西安国际港务区列为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寺村西侧,港务南路和港务西路十字路口的东南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黑水国遗址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黑水国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张掖西北12.5公里处。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10公里,是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有汉代墓葬群,约4平方公里。多数墓葬已被沙埋没,凡未被沙漠埋没者,大部分已在解放前被盗掘。

1956年国家地质勘查队进行勘查后,认定遗址底下有古城一座。相传西汉以前匈奴移居这里,划疆为小月氏国国都。因当地人称匈奴为“黑匈”,故称为“黑水国”。

汉墓群南北两侧,有古城堡故址两座,两座城堡造型一致,平面为方形。南城堡东西长248米,南北宽222米,东面正中开门,并加筑瓮城。门宽7米,墙厚4.6米,夯土厚层0.15米。城堡内建筑物已荡然无存,地表面有大量砖块瓷片,还发现石磨等物。北城堡与南城堡相距约1公里。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20米,门开在南面,宽约4米。城垣西南角筑有土台,正方形,每边长7.5米。北城堡已被流沙埋没。

黑水国遗址遭到了风沙的侵袭,同时也遭到了人为的破坏。解放前,驻军师长韩起功派兵挖掘,大肆掠夺,珍贵文物所剩无几,可见物极其有限。

地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下崖村(张掖市西北12.5公里处)

类型:古迹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交通

建议自驾或包车前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马厩岩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马厩岩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马厩岩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大马厩岩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姚关盆地西侧火星山峡谷山腰岩厦台地。岩厦坐北向南,厦檐覆盖地平面约70平方米。在1987年2月、3月、8月三次调查中,于岩厦之下和岩厦前后缓坡耕地地表约1000平方米范围内采集打制石器20余件和动物骨骸多块。石器主要有单平面砾石手锤、刮削器、砍砸器等,此外还有尖状器、石砧兼手锤和石核等。石器类型、制法和骨片石化程度均同塘子沟、万仞岗,年代亦大致相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三山堡遗址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三山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山堡位于冯地坑乡西7公里,定边县与盐池县交界处,东至下乱沟村1000米,城墙保存完好,城筑在山畔,周长2400米,今无人居住。

三山堡在定边县西南45公里。北宋时称三山儿,属盐州。明成化十一年(1475)巡抚余子俊督修堡城。《延绥镇志》载:“三山堡,东至石涝池堡六十里,西至花马池(即今宁夏盐池县)一百五十里,南至饶阳水堡七十里,北至定边营九十里。”

时代:明

地址:定边县冯地坑乡新城滩村

保护范围:以城堡四周城墙遗迹为界,各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延50米。

2008年,三山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冯地坑镇:冯地坑镇位于定边县西南白于山区腹地,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0公里,全镇总土地面积218平方公里(合32.8万亩),耕地面积6.4万亩,林(草)保留面积52641亩,全镇辖11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1551户,总人口10149人,其中,农业人口6393人,流动人口3756人。镇属企事业单位6个,一所完全小学(镇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有教职工45人,在校学生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林绍璋故居遗址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林绍璋故居遗址为平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林绍璋故居遗址

级别:县级

时代:太平天国

地址:平南街道平田村

故居遗址面积约100平方米,以宅基地中心为点,周围40米为保护范围,50米为控制地带。以宅基地中心为点,周围50米为控制地带。

1989.7.20

平南县人民政府(平政发[1989]136号)

林绍璋(1826-1864)太平天国将领、章王。广西人。长兄求王林凤祥、三弟敬王林大居、四弟勤王林始发。他参加金田村起义后,于1852年(文宗咸丰二年)底克湖南岳州(今岳阳市)升监军。次年,擢总制。随腑王朱锡锟攻江苏-(今-县,位于仪征市西北),诸军皆败,唯其全军独还,乃封恩赏丞相。十月,旋升春官又副丞相。人物生平从戎金田起义,初为士兵。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叶儿遗址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叶儿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叶儿遗址位于卓尼县木耳乡叶儿村西侧。内涵分属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面积约11.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4--2.5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刻划纹、篮纹,可辨器形有双耳罐、侈口高领罐等;寺洼文化的夹砂橙黄陶片,器表素面或饰乳钉纹、细绳纹,可辨器形有马鞍形口罐和瓮、鬲等。并采集有石铲、石刀、石斧、石杵、研磨器等石器和骨锥、骨削等骨器。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分布及甘肃南部古代文化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京师仓遗址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京师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师仓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矶峪乡西泉店村南。京师仓,又名华仓,修建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是为首都长安贮存、转运粮食的国家大型粮仓。

京师仓遗址,规模宏大,保存较好,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西汉粮仓建筑遗址,对研究汉代建筑史、经济史、漕渠航运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遗址依自然地势构筑,平面长方形,东西长1120、南北700米。发现粮仓6座,平面为长方形,一号分三室,余均两室。其中一号仓东西长62.5、南北26.6米,总面积1662.5平方米,分三室,中室大,东西49.3米,南北7.1米,据测算,该仓容量上万立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祋祤宫遗址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祋祤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祋祤宫遗址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西独冢村,遗址东西约2500米,南北约3000米,东临浊浴河,西临清浴河,地表留存大量的绳纹板瓦、绳纹筒瓦、空心砖、回纹方砖等建筑材料残片。村西有夯土台,高4米,南北长52米,东西宽12米。夯土层厚5~11厘米不等。村民在耕作时曾发现瓦当残片。在东独冢村北耕地地表还留存有巨型石雕两座。

从《耀州志》等史书资料和出土的文物来看,这是秦汉时期的宫殿遗址。1988年4月,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1989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进行了调查登记,1992年4月,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所在的村子命名,为“西独冢遗址”。后在考古调查时曾发现“祋祤”瓦当残件,就改为现名“祋祤宫遗址”。但是,在日常巡查中,也捡到了秦代的“卷云”、“葵纹”瓦当残片。

祋祤宫遗址是铜川市境内留存面积较大的遗址之一,年代久远,文物遗存丰富,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特别是对于研究陕西渭北地区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沿革具有深远意义。

小丘镇:耀县辖乡。1949年为小丘区,同设小丘等5乡,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8公里。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2.4万。三(原)照(金)、耀(县)照(金)公路过境。辖寺坡、独石、阿堵寨、小丘、移村、红岩、朱村、坳底、中原、移寨、原党、乙社、东独冢、西独冢、凉泉15个村委会。农产有小麦、玉米、油菜子。乡镇企业有中药材加工及商贸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韩家砭烽火台遗址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韩家砭烽火台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韩家砭烽火台遗址位于会宁县河畔镇任岔村韩湾社以西韩家砭林带一独山咀。

韩家砭烽火台遗址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烽火台中心为基点,向四周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河畔镇:一、基本情况 河畔镇位于会宁县北部,属靖会灌区,镇域总面积245平方公里,有耕地8.56万亩,总人口3.2万人,其中,镇区常住人口1.1万人。镇区总面积2.9平方公里,全镇国民生产总值7321万元,镇内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镇内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达到1500多人。 河畔镇区建设主要包括商贸一条街和羊产业综合开发一条街两大区域。已完成总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野狐冢遗址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野狐冢遗址为城固文物保护单位。

野狐冢遗址位于城固县宝山镇西庙村南约100米,原来的遗址呈锥型,高约18米,占地面积约30余亩。上个世纪70年代,当地人在遗址旁边修砖窑,用遗址的土制砖,使遗址缩小。现在遗址底部呈长方形,其东西长30米,南北宽26米,高约18米,从遗址的断面看该遗址是由人工夯土组成。每一层夯土后约40厘米左右,并见有圆形孔洞等。野狐冢所在的宝山共有这样土丘七个,故称七女冢,《水经注》载,湑水又东经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星,高十余丈,周廻数亩。后来当地人根据其形状大小分别称之为:塔冢、方冢、小冢、野狐冢等。2011年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大寨子遗址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寨子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寨子”里的七十多幢石碉房,是最能体现北川建筑特色的古羌民居,它们是北川羌文化货真价实的“活化石”。

“大寨子”里所有的房屋均为石碉房,依山就势而建,全部采用当地常见的片石堆砌而成。碉房的占地面积不等,最大的约300平方米,最小的接近60平方米。根据碉房内墙上的圆形洞(窗户)判断,“大寨子”碉房以三层为主,也有五层的。一般情况下,第一层养牲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堆杂物。与其它羌族聚居区不同的是,北川“大寨子”内均是“碉房”而非“碉楼”,专家介绍说,北川山势陡峭,古时北川羌族民众都聚居在大山区,周边是成片的森林,官军不易进去,费力耗时修建碉楼没有必要,因此当时的北川羌族民众选择在半山修建石碉房,其功能仅仅是居住,并没有军事防御作用。大寨子遗址中现存石碉房均是平面呈四方形结构,与汶川、茂县一带的多角形碉楼有明显区别,充分体现了北川羌族建筑的特点。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向东、西、北各外延50米,向南至青片河。

建设控制地带:下至青片河王泽刚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碉堡梁遗址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碉堡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碉堡梁遗址位于张家川县梁山镇杨渠村西南1公里。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与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暴露有红烧土遗迹、窑址。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有黑彩平行线纹、变体鸟纹彩陶片,器形有碗;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红、黑两色相间的锯齿纹、平行带纹彩陶片,器形有单把壶、钵、盆;齐家文化泥质夹砂红、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锥刺纹,器形有双耳罐、折肩罐。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和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杨渠村:杨渠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