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855

文章

5

篇1:源远流长的湖北楚文化

全文共 1648 字

+ 加入清单

楚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早从一千年以前,春秋战国时楚文化就已诞生,湖北一直是楚文化的核心,楚文化秉承了中华炎黄优良传统的优势,融合了其他文化,从而体现了它的精神。那么,你对楚文化了解多少呢?下面的湖北文化带您走进楚文化的世界,一起来看看吧。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河南省东南部、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所谓“文明”,包含多种含义,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指文化的总和,即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时也指某一延续时间长、传播地域广且又有若干分支的总体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等同于文化。二是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当一个先进文化达到了: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些进步,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发展到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等方面的某些问题时,才表明它已进入了文明时期。楚文化最重要的便是编钟。

楚人,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楚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兴起与其它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我们可以此来考察楚文明兴起的大致时间。楚自鬻熊至熊绎受封的阶段,文献均记其“居丹阳”,而非“都丹阳”,加上又无相应的考古学资料相印证,当时丹阳只是一个地名,而非都城,也无城邑的建制,大型礼仪建筑也尚未发现。

就是怀疑为楚国制作或断为楚国所有的青铜器,不仅未见于考古发掘,即使是传世品中也一无所见,文字就更不用说了。此时,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可见生产力之低下,其生产关系也只能是以较单纯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楚的社会形态自然也比较原始。

楚武王熊通即位后开始谋求向外发展,“辟在荆山”这一狭小的区域也不能满足楚人的发展要求,楚文王迁都位于今荆州纪南城的郢,自此至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师攻陷郢都止,是为楚文明的成熟定型期。这一时期的楚国在巩固后方的基础上逐步吞并了江汉地区、南阳盆地及淮河上中游地区的数十个文化因素各有特点的国家,其地入楚境,民为楚人。

在这一系列并国扩境的过程中,楚人根据形式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实力条件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处理方式,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灭其国,绝其祀,县其土而有其民,在这一过程中,楚人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将其逐步纳入楚民族的共同体,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同时,这一范围内各种经济、文化因素相继融入楚系,从而为楚文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新的因素和有利基础。

你可能也喜欢:

独树一帜的艺坛曲艺湖北小曲文化

唱腔独特的湖北评书文化

深度挖掘湖北大鼓文化

湖北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宜昌丝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楚文化发源地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楚文化发源地是湖北郧阳。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楚文化的故乡 兵家争夺的寿县古城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上下五千年的泱泱中华文明,孕育出数也数不清的文化瑰宝,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那一座座历史悠久而底蕴丰厚的古城,就是数千年光辉岁月留给炎黄子孙的珍贵遗产。那么就让城市文化为你介绍,楚文化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寿县古城。

地处淮河中游南岸的寿县古城,古称寿春,始建于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共4次为都,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

寿县古城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寿春楚文化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160多件,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

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天下第一塘”安丰塘、北宋时期的古城墙及古寿春城遗址均为寿县古城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明清以来,寿县古城墙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是我国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

寿县古城平面略呈方形,面积3.6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7147米,墙高8.33米,宽6.66米。各城门均有内外云梯与城堡连接。古城外东南两方有护城濠,宽约六十余米;城北淝水环绕,城西为尉升湖。

古城原有四门,东为宾阳门,南为通淝门,西为定湖门,北为靖淮门。四门原都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有“歪门邪道”之说,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原有角楼八所,翼然立于城上,但现均已倒塌。

城墙原为平砖砌筑,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墙垣改用石块垒筑,后来,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城内原建有涵道,与城外相通。东西涵看墙之上,分别镌有“崇墉障流”、“金汤巩固”字样。

涵口之上筑有月坝,与城墙等高,既利于城内积水的排出,又能在洪水季节堵阻外水倒灌入城。洪水泛滥时,只要关上城门,滴水不入。同时,通过涵口观察水位,还可以比较城内外水差,这一水利设施,曾被誉为古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荆楚凤图腾?荆楚文化图腾图片大全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荆楚之地,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但是荆楚文化可并不是只有军事文化这一亮点,还有图腾文化,自古,楚人尊凤,把凤凰作为楚国尊严的象征,那么本期的地区文化带你去看看荆楚文化图腾图片大全。

还想要了解》》中国十大新兴城市排行榜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盘”,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并被认为是百鸟中最尊贵者,有“百鸟朝凤”之说。

楚人尊凤是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楚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祝融,而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汉代《白虎通》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卞鸦。绛鸟》注曰:“凤凰属也”。可见,祝融也是凤的化身。另外,楚人早先最高领袖也是掌管火种的火官,作为火鸟的凤便成了楚人的图腾崇拜。而凤凰色赤,与楚人尚赤崇日相互呼应。

楚国图腾还和楚国的诗、乐和舞蹈紧密相连。楚人善歌舞,随着击拊石罄的乐感节奏,神与人相和而歌,戴着各种图腾面具的各个部落相率跟着翩翩起舞。相和而歌,是歌谣形式;百兽率舞,是舞蹈形态――图腾舞蹈,二者合一,为载歌载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教意义的信仰崇拜。

楚国歌舞的原始形式,亦即为相和歌,伴之以凤凰的图腾舞蹈。由此开始慢慢构成了以凤为主体的古乐文化,如古乐器中以凤命名的就有凤箫、凤笙,乐府曲名中以凤命名的就是《凤求凰》、《凤笙曲》;而将音律“黄钟之宫、律吕之本”,称“凤皇十二律”等。

楚人崇凤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1992年,在古城荆州的大东门处耸立起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城徽--金凤腾飞。这座城徽的建筑结构分三层平台,上中两层的平台四周,护以雕刻有多种凤形纹饰的青石栏杆。“金凤腾飞”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中部是一轮朝阳,造型如同神话中的九齿风火轮,下部为长方形的基座,饰云雷纹。以凤作为荆楚大地一座城市的城徽,表明凤乃中华民族所推崇,凤是楚人的图腾。

你可能也喜欢:

为广东增画卷: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寻根溯源,仰韶文化发源地在哪里?

仰韶文化的特点,原始农业的出现改变历史

传统文化:春节民谣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楚文化发源地在哪里

全文共 1281 字

+ 加入清单

楚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不离赞谤不名之清净传承。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本期的湖北文化,为你解析。

楚人,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楚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兴起与其它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我们可以此来考察楚文明兴起的大致时间。

楚自鬻熊至熊绎受封的阶段,文献均记其“居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而非“都丹阳”,加上又无相应的考古学资料相印证,当时丹阳只是一个地名,而非都城,也无城邑的建制,大型礼仪建筑也尚未发现。

就是怀疑为楚国制作或断为楚国所有的青铜器,不仅未见于考古发掘,即使是传世品中也一无所见,文字就更不用说了。此时,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可见生产力之低下,其生产关系也只能是以较单纯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楚的社会形态自然也比较原始。

安徽寿县古城:楚文化的发源地

想像中的寿州城,有楚故都浪漫高蹈的风韵,有八公山上修道成仙迷幻的韵致,有淝水之战凛冽的风骨……应当是雄浑大气的,毕竟,古城承载的历史深沉厚重。然而,今见寿县,我却大大地惊诧于它的纤小精致,绕城一周的7141米城墙锁定了古城3.65平方公里的面积,小则小矣,神态却森然凝重。古城基坚墙固,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苍龙环绕。现城墙为南宋重筑,高8米多,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不少墙砖面隐约可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砖石用糯米汁、石灰等物弥合,固若金汤,有“铁打的寿州城”之誉。外壁下部有两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倾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成就了寿州金城汤池的铿锵声名。

古城有四门,各按地理位置取名,东为宾阳门,南为通淝门,西为定湖门,北为靖淮门。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有“歪门斜道”之说,这种门向的特殊设置,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闸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这一水利设施,曾被誉为古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

打小就在城墙根下长大的老伯说,最让他骄傲的是,别处的古城墙因年代久远早已完成历史使命,但寿县古城墙,直到现在还在护卫着古都的居民。“最近经常听到报道,许多城市都存在排水防洪问题,寿县虽古,却很坚实。1954年淮河泛滥,洪水围城,最高水位离北城墙顶部不到半米。1991年特大水灾,洪水围城50多天才退去,但城内的10万居民安然无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