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郑智勇故居【实用20篇】

丘逢甲的故居名为培远堂,位于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处的文福镇淡定村,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客家围屋,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智勇故居,供大家参考!

浏览

1805

文章

1000

梁廷枏故居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梁廷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梁廷枏故居位于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常教居委藤花巷聚星里4号。清代民居。坐东南向西北。三间两廊式布局。总面阔15米,总进深9.5米。正屋为硬山顶,素胎瓦当,青砖墙,墙上开窗,红砂岩石窗框,红砂岩石脚。街门为回字门。梁廷枏(1796——1861),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顺德伦教人。是清末岭南著名爱国学者,曾担任林则徐幕僚,著有《粤海关志》、《海国四说》等书。是我国近代最早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一,其故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006年10月25日,梁廷枏故居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顺德博物馆

常教社区:常教社区居委会是2001年8月21日由原伦教居委会、新民村委会、北海村委会等“两村一居”合并成立。常教位于伦教的城区中心,是伦教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中心,辖区总面积7.76平方公里,现有户籍常住人口10000多户,31200多人,流动人口约50000人左右。居委会下设有社会工作办、建设管理办、农企工作办、计划生育服务队,以及城区、新民、北海等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谢文锦故居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文锦故居为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

谢文锦故居位于岩坦镇潘坑社区潘坑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3年,谢文锦故居列入永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潘坑社区:潘坑社区位于永嘉县的西北部,距县城80公里。东邻溪口社区,南邻表山社区,西邻溪下社区、大岙社区,北部与黄南社区、仙居县接壤,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区乡镇。全社区总面积89.5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137个村民小组,2753户,11351人;实有劳动力6345人。社区自然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健全,人际关系和谐,文化生活丰富,村民安居乐业。成立便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戴隆邦故居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戴隆邦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戴隆邦,字兴国。清代祁县小韩村人,生卒年待考。有的资料推测大约生存于1713——1803年,享年90岁,主要活动于乾隆时期。戴隆邦自幼酷爱武术,长年坚持练功习武,寒暑不辍。更兼谦虚好学,广交武术名家,青年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师,后到河南省阳县赊旗镇开设镖局,声名大震。其为人谦恭豪爽,重义轻利,一诺千金,深受武林拥戴。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钻研,博采众长,集各地武术名家之拳术精华于一炉,终于编创出具有独特-的戴氏心意拳。武术界将他尊为心意拳的开山鼻祖。其子文良、文熊(乳名大闾、二闾)都是武林高手,特别是文熊,拳术高超,声震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戴隆邦故居位于祁县古县镇小韩村戴街西部,门牌26号。宅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各带西偏院,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院落宽敞、房屋高大,很有气派。值得注意的是屏门绘画、门道壁画、天花板及柁头梁图案都与武术有关。屏门上绘有练武图,门道壁画东侧为民间传说故事《刘海戏金蟾》,刘海取坐姿起扑状,武术动作逼真。西侧为《行僧图》。

《戴氏家谱》共分四册,始纂于清雍正六年。由印有红色表格的白棉纸装订而成。高44厘米,宽26.5厘米。每页分3格,计15行。中缝有“戴氏家谱”字样。

戴氏神轴高303厘米,宽194厘米。面料是白色缎料,不垫粗布。神轴为一幅完整的“戴氏宗祠”图。下部绘宗祠山门。关于戴隆邦一家,神轴记载与家谱完全一致。

戴隆邦,字兴国。清代祁县小韩村人,生卒年待考。有的资料推测大约生存于1713——1803年,享年90岁,主要活动于乾隆时期。自幼练习家传拳术,寒暑不辍。更兼谦虚好学,广交武术名家,青年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师,后游历至安徽池州遇曹继武先生,得先生传心意-拳,十易寒暑,师曰:子勇成矣。乾隆十五年(1750年)奉师命返回山西,途经河南洛阳时,得遇同门马学礼,切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明义士故居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义士故居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义士故居是已故加拿大汉学家明义士博士曾经生活和收集、研究甲骨文的旧居。明义士博士早年来华传教,曾经在此居住达13年,他的四个孩子有三个在此出生。其中1916年在安阳出生的次子ArthurMenzies(汉名:明明德)1976-1980年出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明明德先生任内曾经到安阳两次访问。2004年11月,安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明义士故居为安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义士被称为甲骨学研究“西方学者第一人”,在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得到我国学界的公认。2004年11月,安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明义士故居为安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明义士甲骨学研究纪念馆得到了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山东大学方辉、社科院考古所唐际根博士、安阳师院、安阳甲骨学会等的重要学术支持。

地址:安阳市北关区红星路39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萧华故居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萧华故居位于兴国县潋江镇东街社区肖屋村,时代为1916年。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潋江镇:潋江镇位于兴国县境腹地,地处兴国县城,属丘陵平原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潋江镇由原潋江镇和五里亭乡于2000年4月合并而成,镇政府驻潋江大道,现有在岗干部职工102人,内退23人,退休42人,离休1人。全镇辖12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192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2.7万余人,总面积51.6平方公里。辖有12所村小学,1所卫生院。交通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刘国钧故居

全文共 1983 字

+ 加入清单

刘国钧故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国钧(1887~1978年)生于江苏省靖江县生祠镇,汉族。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国钧就以一个成熟的企业家,登上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历史舞台。以后,他在这个大舞台上,有声有色地编演了纺织印染工业光彩耀日的场景,令世人瞩目,被誉为中国现代杰出的实业家,著名的爱国民族工商业者。

刘国钧故居座落在他的衣胞之地生祠镇,与岳王庙相邻。

走近古色古香的门楼,刘海粟先生的手迹“弘毅园”三字道劲有力。刘国钧故居由旧居、善余厅、敬修堂和新建的国钧堂组成。整座建筑既有回廊相连,又有天井相隔,几井几楼,疏密有致,浑然一体。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大门左侧的旧居,泥砖青瓦,苔藓斑驳,低矮的瓦房里,一张旧竹床,一架纺车,一部织布机仿佛一本尘封的清苦勤俭的教科书,在静静地叙说着刘国钧先生这位中国民族工业骄子的艰辛而辉煌的创业史。

旧居的墙上挂着一条幅,发人深省。“问我平生少时苦,一生学费钱八百。日食三餐元麦糊,夜卧一张竹编床。半生事业万人功,富就安乐不忘贫。”

步出旧居,穿过前院回廊便进入意为“敬业修身”的“敬修堂”。这是刘国钧先生一生恪守的为人准则。肃穆的敬修堂里挂着刘国钧先生及其家人的照片。刘国钧先生15岁就从生祠小镇出发闯天下,晚年他又荣归故里,似乎画了一个圆,但刘国钧先生在50年中情牵故乡,多次捐资兴办教育、疏浚圩港、修建岳庙。敬修堂里有一帧刘国钧先生端坐书房的照片,其身后挂了一幅由我国著名书画大师徐悲鸿创作的《马》,画中的马不是奔马,而是一匹低头饮水之马,正是刘国钧先生饮水思源之情的寄寓,这饮水思源之美德一直延续到他的后人身上。他的女儿刘璧如女士每每回乡扫墓或回归故里,总要倾囊支援家乡的经济建设,如建校办学,兴办工业,发展三产等。

出敬修堂,穿过树影婆娑的回廊向前,便到了善余厅。客厅正中悬挂着“人老心不老,永远跟党跑”字联,是依照他的手迹而写,非常醒目。此厅得名于民国年间刘国钧先生曾在家乡创办善余染织厂,“善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这里面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本来此布厂叫善余布厂,但刘国钧先生在“善余”后面加了个“恒”字,以追思当年他母亲对他的教育。记得15岁的他要出门闯天下,母亲就比划着自己的纺织动作送给儿子一个“恒”字,她说:“没有恒心,这一团棉花怎能变成一根根纱,一根根纱又怎能变成一匹匹布呢?”从此,他记住了母亲的教诲,并自撰了一幅字联自勉:“日日行,不怕千里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事万事。”如今,善余厅已成为客人吟联品意的厅堂,厅内布置着名人字画,雅致清新。

从善余厅步出到厅园,园内春兰秋桂,绿意葱茏,花红飘香,刘国钧先生后人栽种的香橼树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高枝触檐,两株白玉兰煞是惹眼,生长茂盛,树冠直指苍穹。花季一到,幽香四溢,满枝“白玉”,晶莹剔透,仿佛向人们展示着刘国钧先生的高洁品格。自善余厅穿越两侧厢房可抵达故居西南一侧的陈列室。陈列室以照片和实物资料生动地再现了刘国钧先生这位著名实业家和爱国人士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录,四周的橱窗内以翔实的史料记录了他的创业历程,墙上高挂着陆定一、胡子昂、刘靖基等历任领导同志的题词,饱含着对他的敬仰、怀念之情。睹物思人,当年刘国钧先生为了和日商竞争,首开了中国生产丝绒和灯芯绒的先河,还创下了令日商大为恼火的名牌商品。1950年春,全国刚解放不久,思乡爱国心切的刘国钧先生又冲破重重阻挠,毅然从香港返回祖国大陆,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他的高尚情怀长存人间。

出陈列室东行数十米,便是新世纪落成不久的“国钧堂”。国钧堂正中置着重18吨,高3.5米的刘国钧先生汉白玉雕坐像,其慈眉善目,温和友善,正眺望着他终生思念热爱的故土。雕像上方是陆定一题写的“慎爱勤诚”。这4个字金光熠熠,正是对刘国钧先生的恰当的评价。刘国钧先生一生最敬佩的人是岳飞,他始终认为是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激励着他的事业从成功走向辉煌,所以他和他的后人四修岳庙。刘国钧先生思乡爱国的故事一直在靖江人民中间流传,并深得仰慕。其子女对家乡的建设也十分关心,捐资建设图书馆、生祠中学,设立刘国钧先生奖学基金等等,在家乡传为美谈。

刘国钧先生一生从一个奔牛镇的学徒到富商,然后再从富商到一个敢于与日商竞争的民族工业骄子,再成长为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江苏省副省长,正是由于他“善余恒”,正是由于他“弘毅”、“敬修”,正是由于他爱国爱家乡。刘国钧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国钧(1899.11.15-1980.6.27)字衡如,江苏南京人。著名图书馆学家。1920年南京金陵大学哲学系毕业,留校从事图书馆工作。1922年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哲学系、图书馆专科学院及研究院学习,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1929年至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部主任,主编《图书馆学季刊》,同时在北京师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沈耀初墓、故居、美术馆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沈耀初墓、故居美术馆为诏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沈耀初墓、故居、美术馆年代为近现代,位于深桥镇仕江村、南诏镇澹园社区、馆中路1号,类别为古(墓)建筑。

2016年6月28日,沈耀初墓、故居、美术馆被公布诏安县第十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整座墓、故居、馆

仕江村:仕江村位于深桥镇东南侧,漳诏高速公路旁,与岸屿村、老城区接壤。全村总人口约2800人,其中劳动力资源约1600人,农业生产以种植粮食、蔬菜为主,部分农民兼营商业销售。。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吴必达故居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吴必达故居为同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吴必达故居位于同安区大同街道溪边街175号,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为清。

保护范围:故居前外延12米,后墙、右左墙外延8米。。

吴必达,字通卿,号碧涯,同安在坊里溪边人。雍正八年(1730年)武进士,分发广东候补。乾隆七年(1742年)补授广东广海寨守备,乾隆十一年补授琼州协镇,乾隆十五年,补授广东寨游击,乾隆二十三年补授海门营参将,乾隆二十四年升授温州水陆总兵。乾隆二十五年,入京陛见,赏戴孔雀翎,调补广东左翼总兵,升授广东全省水陆提督军门,调补厦门水师提督军门,兼管澎台水陆官兵。乾。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倪宗正故居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倪宗正故居位于余姚市阳明街道武胜门路78、82号,由武胜门路82号的清晖佳气楼和78号倪宅组成。

倪宗正,字本端,号小野。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武选员外郎,后调至广东南雄任知府。颇有政绩,死后赠学士,谥文忠。一生工诗善书,王阳明曾赞其诗文逼近陶渊明和杜甫。倪宗正留下的著作有《谢文正公年谱》、《易说丰实集》、《小野集》、《观海集》、《太仓集》、《突兀集》等多种。

清晖佳气楼坐北朝南,硬山重檐,通面阔9米,分三间,通进深10.22米,明间为抬梁式梁架结构,用九檩、五柱。该楼用材较小,结构尚完整,部分构件损坏腐朽较多。尚存的“清晖佳气楼”木匾,传为王阳明先生所书赠。在楼前的庭院中立有一碑,上镌:“明万历三年,礼部侍郎倪文节故里,知余姚县李时成立。”

据《光绪余姚县志·古迹》篇载,谢迁、冯兰、王守仁等曾题诗歌咏清晖佳气楼。王守仁诗云:“经组世泽著南州,地接蓬莱近斗牛。意气元龙高百尺,文章司马壮千秋。先几入奏功名盛,未老投簪物望优。三十年来同出处,清晖楼对瑞云楼。”78号倪宅位于清晖佳气楼东侧,坐北朝南,依中轴线为倒座、正厅、主楼及后罩屋。东轴线为倒座、书厅及两侧屋。各单体建筑前均有庭院相隔。

清晖佳气楼于1997年3月19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4月6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将武胜门路82号的清晖佳气楼和文保点武胜门路78号倪宅合并为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为倪宗正故居。

信息来源:余姚市文保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蔡三俤故居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蔡三俤故居位于福清市镜洋镇长征村掌溪自然村。

早在1933年底,中共地下党福清县委书记何文成就来到福清西区,在上店、樟溪、波兰和北郭等村开展工作,宣传革命,发展许春来、陈池仔和陈石榴三人入党,并成立中共北郭支部,由陈池仔任支部书记。1934年,许春来介绍了姑父蔡三俤入党。从此,樟溪蔡三俤家成为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站,何文成、黄孝敏、刘突军等领导人经¬常在这里碰头。

1935年初,我党决定在罗汉、角楼、半岭发展武装建立游击根据地。1月,中共福清中心县委书记黄孝敏在蔡三俤家召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心县委委员何胥陶,从海口调到西区开展宣传工作的陈家潮,地下党员叶亚火、许春来等。黄孝敏分析了我党领导南西亭暴-动-失败的原¬因和当时我党武装力量在沿海地区活动困难的形势,指出只有到国民党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山区地带去建立游击根据地,我党的武装力量才能生存并得到发展。会议决定福清游击大队进驻角楼、半岭一带活动,伺机开辟罗汉里游击根据地。

5月,中共福清中心县委与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在樟溪蔡三俤家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两个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委员黄孝敏(兼组织部长)、潘涛(兼宣传部长)、刘突军(兼军事部长)、余长钺(兼青年部长)、陈炳奎。闽中特委的成立,使这个地区的政治、组织、军事等方面再次得到统一领导,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游击战争走向新阶段。决定成立工农红军闽中游击队,以罗汉里和常太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会议还决定:开展妇女青年工作,吸收妇女、青年工人参加党团组织,壮大革命力量;恢复城市工作,派程序(陈振芳)等到福州学校开展--,并建立党组织;派人到福州以拉¬黄包车为掩护,开展工人运动。会后福清中心县委改为福清县委。蔡三俤故居建筑面积150㎡,清末建造,砖木结构,目前保存状况良好。

长征村:长征村村情概况一、村基本概况:我村位于福清的北大门,福厦线的东侧,距福厦线300米左右,其座落北东升村交界,东连五子岩山下,南面与波兰村毗邻,有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258户,总人口873人,党员41人,村两委成员:5人,参加决策决议的村民代表25人,总耕地面积836亩。 二、村容村貌: 我村是老区基点村,先辈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宜兴徐悲鸿故居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宜兴徐悲鸿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徐悲鸿故居位于宜兴市屺亭街道屺亭桥塘河西侧,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河道拓宽,徐悲鸿故居被拆除。现在的故居是1994年屺亭桥镇政府通过民间集资按原样复建的。

故居座西向东,面向运河。大门的右侧挂有“宜兴徐悲鸿故居”竖匾。整座故居面阔三间二进,江南普通民居风格的二层矮楼。主房门上方挂悲鸿夫人廖静文书写的“悲鸿故居”匾额。两侧墙上分别挂着宜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无锡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两块铜牌。

正厅上方挂着一块周恩来题写的匾额“悲鸿故居”,字迹苍劲凝重,饱含深情。下面摆放着徐悲鸿的半身雕像,墙壁上挂的是徐悲鸿生平事迹介绍。左侧一间屋前半间墙壁上挂的是廖静文和她的儿孙们历次参加纪念徐悲鸿活动的照片。后半间屋是灶间,一座两眼砖灶,保留了过去江南农村的生活气息。二进只有一间矮楼,其余是院子。小楼的前半间是徐悲鸿父亲徐达章办的私塾,五、六张破旧的桌子和几张凳子。正面墙上挂的是徐悲鸿为父亲画的像。后半间屋是徐悲鸿幼时的卧室。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卢秉枢烈士故居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卢秉枢烈士故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卢秉枢烈士故居,在东台市梁垛镇公馆巷内。现存正屋三间,东厢三间、西厢三间和套房,保存较好,为东台市文物保护单位。

卢秉枢,字玉衡,1902年出生。其父卢少芗,晚清秀才,主编过《东台县志》。卢秉枢自幼聪明好学,努力上进,毕业于张謇创办的南通中医专科学校,在上海远东医院当过医生。他与戈公振交往甚密,在戈的《时报》馆做过特约记者,并主办过《老百姓》、《漫画》等进步刊物。1934年秋任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馆主事。他热爱华侨,乐于为侨胞办事,深受侨胞爱戴。

地址:东台市梁垛镇公馆巷内

类型:名人故居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卢秉枢(1902—1942),男,字玉衡,革命烈士。“菊花台九烈士”之一,前国民政府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馆主事。1942年1月2日马尼拉沦陷后,卢秉枢被日军所拘,威武不屈,同年4月17日,卢秉枢被日军杀害。人物生平1902年5月9日,卢秉枢在这个院落出生,他的父亲希望他“匡扶乱世,解民倒悬”。 但靠家里十几亩田地的租金,难以支撑卢秉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方华故居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方华故居为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方华故居位于和平县热水镇中兴村上楼自然村。

方华(1912~1999),原名罗响,和平县热水镇中兴村人。1932年参加革命,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曾与张觉青等人一起创办热水东华小学,开办农民夜校,组织农-动,成为九连地区革命领导人之一。1938年8月,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方华任支部书记;1939年2月,方华任中共和平县工作委员会书记;5月,任中共和平县委员会书记;9月,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0月,调中共龙川中心县委工作。1945年,在延安参加“七大”会议后,曾任中共抚顺市委-部长、安东市总工会主席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湛江市委书记兼市长、茂名石油总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中共茂名市委书记等职。1983年退居二线,1986年离职休养(享受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医疗生活待遇),1999年7月病故广州。

该故居始建于清代,坐西北向东南,回字形方围屋,四角有角楼。总面宽27米,总进深31米,占地面积826平方米,两进两间一方围布局。土木砖瓦结构,硬山顶,灰瓦面。卵石墙脚,泥砖墙。中间前为厅堂,左右后是厢房,绕中间厅堂四周建一圈四方形房屋,中有天阶。门前有余坪,坪外有半月形池塘。

2010年1月,被和平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兴村:中兴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程裕有故居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程裕有故居为绩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程裕有故居

坐落在伏岭镇西川村66号,建于民国,占地面积238平方米。程裕有(1890-1956),绩溪县西川村人,出身清苦。1914,在芜湖创办同庆楼酒菜馆,成为当时芜湖市最著名的饭店。直至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程裕有返籍安度晚年。该宅坐东南朝西北,硬山屋顶,砌风火墙,抬梁、穿斗並用式梁架,三合土地坪,不设天井,前檐步设明瓦、漏窗,后步为人字轩顶,撑拱承挑出檐,檐部装置裙板和矮窗。设楼,建筑为一进三开间,东西厢房,室内的挂落、雀替、窗栏板、矮窗雕刻非常精美,大门开在南山墙西南隅,饰五飞砖门罩,门匾中有砖质阳文“风光月霁”四字,砖雕精致,整幢建筑保存完整,艺术价值较高。

西川村:西川村位于伏岭镇东部,2003年由原西川村、上西村、桐坑村合并而成,现辖4个村民组,502户,1971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149亩,山场17849亩。西川村党总支部下设3个党支部,1个离退休支部,截至2009年底共有党员75人。该村主要特色产业为石材加工,山核桃种植具有一定规模。2009年被列为全县整村推进项目村,村两委干部紧抓机遇,带领全村人民自主创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雷履泰故居

全文共 2965 字

+ 加入清单

雷履泰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雷履泰是中国第一家票号创始人,日升昌的首任掌柜,现在参观的宅子建于清道光年间,已有180多年历史,原由东院、西院、东偏院、西偏院四个院子组成,总占地面积3888平方米。

南厅以前是宴请宾客的场所,现在用版面形式讲述了雷的生平事迹。

前言讲到,票号是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的的一种私人金融组织,主营异地汇兑、存款、放款三大业务,也就是私人银行,这位就是票号创始人雷履泰,他生于乾隆35年(1770年),清道光3年(1823年)创办日升昌票号,道光29年(1849)去世,享年79岁,他的故居共有两处:一处是平遥细窑村,另一处就是这座宅子,这处是他开办票号发家以后修建的,他出生在经商世家,但由于父亲早逝,家道衰败,雷13岁便离家辞母弃学从商,最初他先在宝房(赌场)工作,主要负责揭宝盒,当他打开宝盒就可以算出赢多少,输方输多少,当地人称“一口清”,但宝房老板用而不信,正在这时,他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了,这位是平遥首富西裕成颜料庄少东家李大全,当时他只有十多岁,常到宝房玩,无意间发现了雷为人诚实,善于交际,后来便花重金将雷请到自家西裕成,雷来到西裕成时,颜料庄已经初具规模,在全国八个大中城市都没有分号,在1810年雷去汉口领班三镇,当时三镇指汉口、汉阳、武昌(现在的武汉),在这里经过他一番努力,四年一个帐期结帐,利润竟然翻增一倍,财东非常赏识他,于是在四年以后,1814年又调雷当任北京分号大掌柜(总经理),在北京天子脚下他结识了许多封建官吏、达官贵人,为他下一步开创票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时在北京经商的平遥人很多,不止雷一个人每到年底,都要往家捎银子,在这个异地运送难度增加的情况下,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先把这些银子存放在北京西裕成分号,让雷履泰亲手写封信,告诉平遥总号谁在这里存了多少银子,定时到平遥总号去领,开始时,都是同乡之间帮忙,后来求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多,他在双方达成一定协议上收取一定费用,费用越滚越大,所赚的钱比颜料生意赚的钱还多,于是东伙协商,将颜料庄改组为票号,1823年清道光3年,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诞生了,票号开办时,由财东李大全投资30万两白银,把经营权交于雷,实际两权分离制,经营者不投资,投资者不经营,这位原是日升昌二掌柜毛鸿 ,也是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票号开办第三年,因为和雷闹矛盾后便跳槽走了,开办了第二家票号“蔚泰厚”,这幅地图是日升昌鼎盛时期在全国所设的43个分庄,一张汇票就可以在其所设分庄取到银子,在雷70大寿,日升昌东伙送他一块牌匾“拔乎其萃”给了他极高评价出乎其类,出类拔萃,雷53岁才开创票号,78岁离号,79岁去世,他将自己毕生精力都奉献在事业上,但他不是为自己,而是忠心耿耿扶持李家三代,所以后人称赞他“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两边的厢房都是雷家佣人住过的,以前等级制度非常森严,佣人住的房子是整座院落中级别最低的,但雷对佣人非常不错,一明两暗,相当于现在的两室一厅。

中厅也称过道厅,当年是会客厅,俗话说三进两院过道厅,不是达官是富绅“中国自古讲究东为贵,左为上”,所以客人来了往东边坐,主人坐在西边,一般来说,人们可以从两边通往后院,但贵宾来了可以打开屏风通过,“打开中门迎贵宾”,两边用布景墙讲述雷一生中的一些重大事件。

“学徒生涯”以前商号都很苛刻,小伙计白天侍奉掌柜,等到晚上,其他人都睡了只有雷借着炉火刻苦学习,雷13岁弃学从商,他是自学成材的,这边是他去了宝房里结识李大全的场景外面衣冠楚楚的就是李大全,里面最对面的是雷,正因为李大全慧眼识英才,使雷最终坐到北京西裕成分号大掌柜的位子上,平遥老乡把银子都放在北京分号,雷为了提高自己家颜料庄的信誉度为自己做了个广告“北京泰来号、独修龙王庙、捐银十二万,不够再来要”,泰来号是他们收购的一家绸缎店,在他们去杭州进货的路正赶上重修龙王庙,于是雷把12万两全部捐修龙王庙为自己做广告,提高信誉度、知名度,后来,一个杭州绸缎商不要押金,赊给他价值180万两的绸缎,转手尽赚30万,那么资金有了,人才也有了,水到渠成。1823年,中国第一家票号终于诞生了。日升昌名字取得非常好,三个字当中有4个日字、旭日东升、繁荣昌盛,两字拆开看,就是日日升、日日昌、天天升、天天昌、日升昌生意蒸蒸日上一天比一天强,当时票号实行股份制,银股和身股,出资为银股出力者为身股,李大全为银股,雷为人身股,一个账期结账在营利不好时,雷能领到五千两银子,平均每年一千多两,而当时一个县大爷年俸才45两,所以老百姓说:“家有万贯财,不如票号当个差,有儿开商店,强如做知县”,票号虽成立了,但财东李大全在票号开办第三年因操劳过度去世了,当时雷已56岁,而李大全的儿子李箴视才16岁雷为感谢李大全知遇之恩,忠心耿耿扶持李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矣,雷派得力助手白沛李去广州开设分号、票号总号在平遥为了扩充实力,必须懂得市场行情,“买卖赔与赚、行情占一半”搞市场调查,掌柜在一结账时,发现有人拿假票多领了200两银子,此后为加强管理、票号把用过的汇票都焚烧掉,这样冒领银两的事件就不会发生了,票号中一张汇票就可流通天下,道光皇帝知道后便说:“好一个日升昌,还能汇通天下咧,雷非常有经营头脑,他没见到道光皇帝,只听说这么一句话,便把金口玉言的“汇通天下”4个字做为版匾挂在自家门口,利用名人作广告,又一次提高信誉度,从1823年日升昌开办以后几十年中,在全国先后共开办51家票号,山西43家、平遥22家,可以想象当时竞争非常激烈,雷为了扩充实力在1838年开办了自家第二家票号:日新中,当时他们已知道利用集团公司的形式打败对方是非常有利的,雷过70大寿时,接受了“拔乎其萃”这块牌匾,而且连县太爷也给他拜寿来了,这说明他和官方关系非常不错,但也因为清政府的-使票号在1932年彻底倒闭,在他弥留之际,有两个人可以继承位子,一个是他的儿子雷辅冒,另一个是二掌柜程大培的儿子程清详,雷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将下一任大掌柜的位子传给了程清详。“有才无德是歪才,无德、无才是庸才,德才兼备才是人才”,人才是一切的关键。

里院是家眷住的地方,东西厢房都是单坡顶,“山西陕西一大怪,屋顶都是半边盖”山西十年九旱,缺水严重,单坡顶下雨时,雨水会流到自家院子,“肥水不外流”而且后墙高还可以防盗.

晋元楼:晋指山西、元指元首、山西第一楼。

正房是整座院落中级别最高的房子,厢房是不能超过正房厢不压正,奴不欺主,正房只有长辈可以住的,是雷履泰曾经住过的,这里是当时最好的房子:砖窑,冬暖夏凉的,东为卧室,整个屋子里保存价值最高的是墙上的壁画,距今有180多年历史。是当年雷用自家上好的颜料画上去的,内容是戏典“醉打金枝”对面书房“精忠报国”。

故居作为人文景观,与日升昌票号博物馆相互补充。

雷履泰(1770-1849),细窑村(今龙跃村)人,清代中国票号业创始人。出身经商世家。幼年家道中落,十几岁便入商号学徒。后为平遥西裕成颜料庄财东之子李大全赏识,援引进西裕成经商,先后任汉口、北京分号经理。在经营业务中,雷发现商人依靠镖局押运现银既笨重,又不保险,遂根据-飞钱,产生于唐宪宗元和初年。"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吴振声故居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吴振声故居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吴振声故居位于西百花巷,2004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吴振声(华镛),苏州人,民国时期苏州画家,工山水,原居桃花坞。其祖上因经营酒业和漆业而致巨富。旲振声行五,与其兄吴子深(华源)、吴秉彝(华德)、弟兄似兰(华馨)均为苏、沪一带有名气的画家,尤其是吴于深,与吴湖帆、吴待秋、冯超然齐名,并称“三吴一冯”。宅为吴氏兄弟自行设计,由香山帮匠人姚子琴之姚琴记营造厂建造,1931年完工。二层民国建筑,清水砖外墙,引飞檐中式屋顶,屋脊镂空设计,楼装饰精致,门窗、石栏、外墙多处饰以各式雕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张太雷故居

全文共 1222 字

+ 加入清单

张太雷故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太雷纪念馆座落在江苏省常州市清凉路子和里3号的张太雷纪念馆,由张太雷故居、张太雷生平事迹陈列室和辅助用房(书画陈列室)三部分组成,全馆建筑面积900平方米,陈展面积500平方米。

张太雷纪念馆中轴为一座两进三开间木结构的典型的江南老式民居建筑,前进门楼上方镶嵌着由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张太雷故居”匾额。天井矗立着张太雷同志的半身汉白玉雕像,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张太雷同志是中国0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人,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形象。后进,张太雷一家1918年至1925年曾借居于此,他的女儿西屏、西蕾和儿子一阳都出生在这里。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复原陈列再现了他们当年在此生活的场景,也真实记载了张太雷父子二位先烈当年生活过的痕迹,见证了这个英勇的家庭为中国革命伟大的奉献与付出!

浓缩张太雷光辉的二十九个春秋之图片、油画、实物等珍贵历史资料在纪念馆东首张太雷生平事迹陈列室展现。“为天下人谋永久的真正的幸福”,张太雷惊“雷”八方,蕴含着令人震憾的巨大精神力量,激励后人开创更加宏伟的现代化事业。

西首书画陈列室有聂荣臻、徐向前、张爱萍、王任重、李维汉等老一辈革命家缅怀张太雷题词及全国各地领导人、专家学者纪念张太雷而创作的书画精品。

张太雷故居1982年由江苏省人民0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经0中央宣传部批准修复对外开放,1994年后分别被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和学校德育基地,2000年张太雷故居正式更名为张太雷纪念馆,2003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点。

张太雷纪念馆自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参观者二十多万人次,并先后出版了《张太雷年谱》、《《回忆张太雷》、《张太雷文集》、《醒世惊雷》等十几本研究张太雷的书籍,成为集缅怀、纪念、宣传、研究张太雷同志事迹与精神的重要场所。

张太雷故居为一座二进三开间木结构的江南老式民居建筑,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保存完好。张太雷1918年夏与陆静华结婚时借居于此,共居住了七年时间,女儿西屏、西蕾和儿子一阳都出生在这里,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复原陈列再现了张太雷及家人在此生活的场景。这座古朴而清雅的房子见证过一个伟大家庭的英勇与悲壮,也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二位英烈(儿子一阳18岁时牺牲于上饶集中营)。故居前进门楼上方镶嵌着由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张太雷故居”金字匾额,天井中央矗立着张太雷同志的半身汉白玉雕像。

张太雷 ,1898年6月生,江苏武进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冬转入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法科学习。1919年五四-爆发,张太雷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天津地区-的骨干之一。他参加了北洋大学学生组织的演讲团,经常到天津市内和附近城镇乡村进行宣传活动,揭露反动政府出卖山东主权的罪行。在斗争中,张太雷与景仰已久的李大钊建立了联系,同时与天津-的领导者周恩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缪伯英故居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缪伯英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钟灵毓秀的开慧镇飘峰村一个小山冲内的缪伯英故居,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故居坐北朝南,土木结构,为大三进两天井中间以过亭连接布局,西正房卧室4间,其余为客厅、打米房、彩步房、杂屋、厨房等,呈三合院式布局。

缪伯英故居占地面积530平方米。这里距"永远的骄杨"——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故里仅几十里之遥,黄兴、徐特立、李维汉、田汉等著名革命者的故居也离此不远,2005年缪伯英故居按原貌修复,并对外开放。2011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缪伯英故居原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坐北朝南,西阔七间,进深三间,内有天井,占地530平米,有大小房间10间,其中正房卧室4间,其余为客厅、灶屋、杂屋等。故居现为省文保单位,由缪伯英一个侄孙代为管理。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2011年0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发[2011]21号)文件《关于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

保护范围:以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0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0米处。

景区地址:长沙市长沙县开慧镇飘峰村

乘车线路:在长沙乘大巴至长沙县再转小巴前往

缪伯英,1899年10月出生,湖南长沙人。1919年7月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0年初参加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1月,参加了由李大钊组织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女党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缪伯英积极投身于群众运动。1922年下半年缪伯英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女工部的负责人,经常深入到丰台、南口、石家庄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宋钦故居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宋钦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宋钦故居

宋钦(?~1381),族名宋阳举,蒙古名宋蒙古歹,元靖江路总管宋阿重之孙。原世袭草塘平夷宣抚使司宣抚使。于元朝宣正年间(1341~1368)从草塘迁居顺元城(贵阳),任八番顺元等处沿边宣慰司同知,因平寇保境有功,授昭勇将军,八番顺元等处宣慰使元帅,加镇国上将军。并四川等处行省参知政事。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赐宋蒙古歹为宋钦,授怀远将军,世袭贵州宣抚使司同知,次年升贵州宣慰使司同知。宋钦对元明两朝都建有功勋,为宋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死后,其妻刘淑珍代袭其职。

宋钦故居位于村内,穿斗式悬山青瓦顶木构建筑,由正房、右厢及龙门组成,雕花门窗,据说建于明末,后多次维修,未考。2006年大规模维修,现已辟为“瓮安历史沿革及历史名人”陈列馆。

宋钦族名宋阳举,蒙古名宋蒙古歹,元朝水东草塘司(今贵州瓮安草塘)人。元靖江路总管宋阿重之孙。原世袭草塘平夷宣抚使司宣抚使。于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从草塘迁居顺元城(今贵州省贵阳),任八番顺元等处沿边宣慰司同知。因平寇保境有功,授昭勇将军,八番顺元等处宣慰使都元帅,加镇国上将军,并四川等处行省参知政事。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翁良毓故居遗址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翁良毓故居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翁良毓故居遗址位于福州市衣锦坊雅道巷55号。

翁良毓(1905~1926年),字子濯,号一赤,闽县(今福州市区)人。

民国10年(1921年),考入省立福州师范学校。民国12年,到上海,受到李大钊的教导。同年秋,福州成立“民导社”,出版《民导报》,以福州师范学校为阵地,积极参与编写油印小报宣传马列主义,成为福建学生联合会的骨干。

民国13年,创办职工小学,专收工农贫苦子弟入学。

民国14年,当选福建学生联合会副理事长,组织各校学生掀起-日货运动,捣毁日货商店,惩办--奸商。同年3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7月,当选福州支部组织委员兼工农委员。同月,开设“福州书店”,销售进步书刊,并作为团组织的地下交通联络点。9月,福建学生联合会成立“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翁良毓发表文章,痛斥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军阀周荫人派出特务、奸细到“福州书店”监视进步青年,派特务布控良毓的住宅。12月23日,翁良毓在福建-会开会时被捕,“福州书店”被查封。翁良毓被囚禁整10个月,始终坚贞不屈。

民国15年9月,在福州西门外的鸡角弄刑场从容就义。

翁良毓故居原建筑面积212平方米,大门朝东,正座坐北朝南,四面围墙,为福州常见的“四扇三”平屋;单进,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厅前为天井,天井东北开大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三坊七巷”开发中被福建闽长置业有限公司拆除,保留部分构架,拟移位修复。其址在今杨桥路住宅楼群小区内。1992年1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州市挂牌保护单位。

翁良毓(1905~1926年)字子濯,号一赤,闽县人,家住城内雅道巷。民国10年(1921年),考入省立福州师范学校。民国12年到上海,受到李大钊的教导。同年秋,“民导社”成立,出版《民导报》,良毓以福州师范学校为阵地,积极参与编写油印小报,宣传马列主义,成为“福建学生联合会”的骨干。翌年,创办职工小学,专收工农贫苦子弟入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澳门叶挺故居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叶挺故居位于澳门贾伯乐提督街76号,是叶妻李秀文父亲赠给女儿的嫁妆。故居楼高两层,常设展览包括故居原布局、将军事迹、家庭逸事和故居的故事。1931至1937年间,叶挺夫妇和子女正大、正明、正光、华明、扬眉、剑眉等在此生活七年。故居物件根据原貌摆放,墙上挂多张叶挺与家人的生活照,包括家庭照和郊外游乐照,显示将军在战场以外的平民生活。此外展出叶挺用过的餐具、手表等物件,还有他的著作。其中一个房间的木柜内陈列不少航天器模型和书籍,原来是叶挺长子叶正大捐出之物,他是飞机设计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离开澳门,1938年出任由红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1941年的国共摩擦促成皖南新四军事件,叶挺被国民政府扣押,囚禁五年。1942年,叶挺家人离开澳门。叶挺于抗战胜利后获释,1946年与妻子和两名子女从重庆飞延安,飞机于山西失事,叶挺和妻儿遇难。除了澳门故居,叶挺在惠阳出生地的故居也闢为纪念馆开放参观。

景区地址:澳门望德堂区贾伯乐提督街76号

乘车线路:在澳门乘17路巴士前往

叶挺(1896~1946),字希夷,号西平。惠阳县秋长镇周田会水楼村人。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阳县。 1911年,15岁的叶挺在惠州府立中等专业学校读书时,就毅然剪掉辫子,义无反顾地响应孙中山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斗争。1912年,叶挺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后进入保定军官学校。1919年,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