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夏县庙前白塔寺【汇集20篇】

白塔山位于兰州市北,因山头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县庙前白塔寺,供大家参考!

浏览

6120

文章

60

篇1:千年辽代白塔快塌了是怎么回事?千年辽代白塔有什么历史

全文共 355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考古界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有一件事情非常的让人悲伤,也非常的着急,那就是一座千年辽代白塔快塌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所谓的千年辽代白塔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下面一起分析看看!

乍暖还寒,草木枯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武安州白塔破败而悲凉。

这座身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有1000年历史的辽代白塔,目前裂开至少18道黑缝,生出100多个黑孔,塔身倾斜,不时有砖块坠下。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各方都意识到了千年白塔岌岌可危,但是维修工作长达7年始终在“纸上”来回打转,迟迟不见修缮,导致千年辽塔状况一天不如一天,面临倒塌。

从远处看,破损的武安州白塔已发生倾斜。新华社记者王靖摄

当地群众和业内专家呼吁,亟须提高效率,立即对白塔进行加固维修,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千疮百孔成“斜塔”

从赤峰市敖汉旗出发,向西驱车30多公里,记者来到丰收乡白塔子村。武安州白塔(以下简称“白塔”)便位于村子西侧的一处高岗上。

然而,来到这座千年白塔脚下,记者看到的却是令人揪心的一幕。整座古塔已经严重破损,塔体发生歪斜,遍布千疮百孔,甚至面临倒塌危险。

67岁的村民李成仪住在白塔脚下。去年农历二月初二,村里举行“祭塔”仪式时,他猛然发现,自己老了,相伴60多年的白塔也“老”了:塔砖越掉越多,地上堆满了碎砖头;墙体外张,裂出一道道长口子;塔基座收窄,整个塔都变歪了。

“这塔恐怕不中了。”他担忧地说,“随时可能塌。1年?10年?一场大雨可能说塌就塌!”

邢玉华是白塔保护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他列举了一连串的担忧:墙砖松动,砖缝里的黄泥一抠就掉;裂缝变多、变大,塔北面有处缝隙甚至裂开10多厘米,南面的裂缝有4厘米;塔体已经向西北方向倾斜;塔基座缩进去一米多,头重脚轻……

他着急地说:“塌了可就瞎了,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是千年古迹啊!”

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研究评估称,白塔是一座八角形密檐空心塔,是现存辽塔中始建年代最早、最具辽中期建塔特色,且仅存的空心式砖塔,同时还是唯一一座采用穹顶式佛龛的现存辽塔,具有极高研究价值。

2013年,该塔及所在地武安州遗址,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白塔当前的处境十分堪忧。记者绕着白塔走完几圈,粗略一数发现,整座塔竟然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孔洞,18条明显裂缝,最多的一个塔面上有近30个孔洞,最长的裂缝纵穿5层塔檐。

从近处看,武安州白塔墙体坑坑洼洼,残破不堪。新华社记者安路蒙摄

此外,塔檐和塔顶上已经长出野草,还有鸽子在塔里筑巢。

“我小时候白塔还不这样,以前墙皮是光溜的,墙体也没往外劈,裂纹也没这么多。”眼前的白塔,让时隔20年回乡探亲的李桂芬大吃一惊。

匆匆瞥过几眼,她就带孩子离开了这里。

不少村民也意识到了危险。35岁的村民李金虎近几年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严禁靠近白塔。“怕塔上掉砖头,砸坏孩子。”李金虎回忆说,小时候他经常去白塔玩,甚至爬上爬下,“现在用手就能把砖头扒拉下来,能不害怕?”

纸上“修缮”已多年

千年古塔何以破败成如此模样?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自然原因,还与漫长、低效的维修审批过程有很大关系。

从2016年加固工程立项获得国家批复,白塔竟是在纸上“修”了多年,实际维修一拖再拖,迟迟未动。

在多数村民眼里,年久失修是白塔面临倒塌的主要原因。

邢玉华指着南墙裂开的口子说:“这几年村里下了几场大雨,加上风吹日晒,裂纹明显变宽了。墙体裂成那样,遇到大暴雨或者地震,可能一下就倒了。”

李成仪也很纳闷,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破得要塌了,就是不见有关部门出手,“塔跟房子一样,没人管、没人修,可不就是塌嘛?何况白塔已经有一千年了!”

据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彦国介绍,目前没有资料显示,武安州白塔在历史上有过修缮的记录。

记者查阅文件发现,早在2016年,国家文物局就在《关于武安州遗址—武安州塔保护加固工程立项的批复》中,同意白塔的修缮工作。可之后迟迟不见内蒙古启动维修,直到2018年白塔的处境被媒体报道引发关注,敖汉旗方面才回应“不知道工程立项在2016年时就通过了”。

2018开始,敖汉旗终于着手起草维修方案,但逐级向自治区上报了2次《武安州遗址—武安州塔保护维修方案》,都接连被第三方评审打回修改,截至目前修缮仍未开始。

敖汉旗一位不愿具名的干部透露,实际上当地向上提交修缮计划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上面重视不够”没啥实质进展,现在翻回头看,白塔一直在纸上“修缮”了多年。

除此之外,白塔也存在被人为破坏的现象。61岁的村民李桂金说,过去日子不好过,一些村民家垒兔舍、盖猪圈用的都是白塔上的砖,“用铁棍使劲一撬,崩下来的砖头就拉回家用了”。

在不少村民的记忆里,过去在白塔上爬进爬出非常容易。

即便现在,村民或外地人还经常到白塔南面的洞内烧香拜佛,地上残留着纸钱灰烬,多处墙壁被熏黑。塔口处,烟花炮皮、酒瓶子、易拉罐等废物乱扔一地。而白塔四周的砖块上,刻了数不清的人名。

白塔南面的洞里,人们烧香拜佛,废物一地。新华社记者安路蒙摄

保护工作拖不起

白塔维修方案设计方——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等三家单位做出的现状评估显示:塔体破损十分严重;塔基座面砖全部脱落,基座根部有多处盗洞;塔身部分破损十分严重;一层大檐全部掉落;塔顶和塔刹早已缺失,原形制不清。

内蒙古文物局称,塔基空心,形势危急。敖汉旗政府则表示,目前白塔倾斜3度。

当地群众和文物专家呼吁,白塔修缮拖不起等不起,亟须提高效率,加快启动白塔修缮。

白塔维修方案迟迟未通过,除方案本身有待完善,也与第三方评审专家组成员换来换去、意见层出不穷有关系。

第一版方案提交后,因为专家组成员持有不同意见,最终未能通过。然而,按照专家意见修改并提交的第二版方案,却再次被专家组否决。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时参与第二版方案评审的专家组成员,全是新面孔,并不认同“前任”提出的修改意见。

当地干部担忧,第三次维修方案正在提交,评审专家又再次换人,“除了一次次划叉,我们更需要完善的维修方案。”

对此,内蒙古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陈亚光回应,针对第三版维修方案,文物局将联络专家进行指导,帮助其通过方案审议。“资金和技术不是问题,维修方案一经通过,将立即维修。”

白塔已成危险建筑,存在坠砖、倒塌等险情。但游客并不知情,千年辽塔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外地人前来。

为了安全,白塔外围起一圈铁丝网,可塔东边的铁丝网早被人踏倒,南边的门锁也被拆掉,游人随便进出。

记者在现场统计了一下,一下午时间就有近三十人前来游览。他们翻过铁丝网,钻进白塔洞内烧香拜佛,没有提示、没人管。

敖汉旗的一位文物专家建议,白塔修缮前须严加管理,避免加剧对白塔的损害,同时避免事故发生。

白塔的损坏、修缮的缓慢、管理的松垮,暴露出当地文物保护工作的整体窘境。

契丹辽文化的一位研究者表示,对待文物、古建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能“急诊”的就不“门诊”。

他认为,内蒙古尤其是赤峰,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灿若繁星,文物众多,价值不可估量。亟须在保护理念、保护力度、保护方式上“更走心”“更给力”,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把祖先留下的文物、古建一个不少地传下去。

武安州遗址简介

武安州遗址位于,是辽、金、元时期的古城遗址。

武安州有三重城垣,一重略呈方形,边长近800米;第二重城垣呈方形,边长约650米;第三重城垣略呈方形,边长约270米,出土辽、金、元代的瓦当陶节、围棋子、象棋子等遗物。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安州遗址历史

武安州是耶律阿保机最早建置的头下州之一,并由此开创了头下军州制。《辽史》载“武安州,观察。唐沃州之地,太祖俘汉民居本叶山上,因建城以迁之,号杏埚新城。复以辽西户益之,更日新州。统和八年改今名。初刺史,后升。有黄柏岭,袅罗水、个没里水。”这一记载说明了武安州的形成过程和在辽朝建国前的重要位置。专家们在评价该城时说:“阿保机的龙化州、杏埚新城,都在城西楼为皇都之前,这说明头下城的初起――是草原建城或建立据点的先驱,也就是缩小游牧移动的开始”所谓“杏埚”,即“新的斡鲁朵”,阿保机在幽燕一带掠抢大批汉人,先在木叶山那里建宗庙,即最初的“斡鲁朵”,建完后把这批汉人又移至这里建他的又一个“斡鲁朵”,故传音为“杏埚”。

在阿保机建国之后,仿唐制把这里改制为“新州”,并“以辽西户益之”,在辽统和八年(990)由新州更名为武安州,在这一年的三月,又一次建城,并“以宋俘实之”,第三次迁入汉民。这里说的“宋俘”即当时著名的辽宋高梁河之役所获,把新州改为武安州似乎也与此有关,也就是对高梁河之役所获胜利的一种纪念,体观了契丹族的尚武精神即取“以武安天下”之意。金、元两代设县,由武安州改为武平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夏县架桑漂流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夏县架桑漂流

架桑漂流——是由山西省八斤农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在夏县泗交镇架桑村投入巨资开发的水上漂流娱乐项目。架桑景区山川秀丽,风景宜人,泉水清澈,民风淳朴,山货奇多,是您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吃吃农家饭,品品山珍野味,休闲于窑洞木屋、农家院,感受大自然的风景,做一回山野闲人。从高空俯瞰峡谷,河道宛如一条晶莹剔透的飘带盘绕在深山中。这里水流湍急、瀑布高挂、山高谷深、奇峰险石、林木繁茂、空气清新,让大自然恩赐的一切沁入您的心肺。这里是古代战场和革命老区,有孟良寨、焦赞坨、杨家将屯兵的地方。有保存完好的明朝四合院,有会发声的千年皂角树,还有千年的石板路。嘉康杰、柴泽民也曾在此生活和战斗过。1941年-将军卫立煌率部队和日军在此进行的“中条山战役”的指挥部至今保存完好。

在九公里长的漂流过程中,你会欣赏到焦赞磨刀石、逍遥滩、张飞挡关、二郎滩、龙门、虎门、石门、将军门、孟良谷、青龙潭、好汉坡等十多处景点。夏县架桑漂流,九公里的河道峡谷,清澈见底的泉水,刺激惊险的漂流使您流恋忘返,更使您感受到大自然美景给您带来的动态刺激!

电话:0359-8531289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泗交架桑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白塔旅游景区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白塔旅游景区占地面积50亩,白塔实占面积2亩,主塔直径8米,高23米,小塔直径4米,高12米。于1991年9月8日开始线路测量,1992年1月公路开挖,1995年3月公路开通,1995年5月14日开始施工,1999年建工完成,2000年4月举行落成典礼,总投资43万元,其中国家支助16万元;其余48亩用做绿化基地,站在白塔附近,可以欣赏秀丽的班老山水风光。

班老乡:班老乡是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沧源县西部距县城驻地95公里,东接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与班洪乡隔水相望,北连芒卡镇南腊村,西面和南面与缅甸佤邦接壤,国境线长达41.65公里,是沧源县边境线最长的一个乡。 进乡道路班老乡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西部,距县城驻地95公里,处在东经98°53′00″至99°03′3。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辽阳白塔的来历是什么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辽阳白塔的由来:这座塔是金世宗为母亲修建的垂庆寺塔。金世宗的母亲当年被金太祖完颜骨打的三儿子选入宫,七年后生了完颜雍,其父亲不幸去世。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看,妇女寡居,需要宗族接续。但是贞懿皇后不愿走此路,于是在辽阳的寺院出了家。因此人们纪念她,后世就为她修建了塔,也就是现在的辽阳白塔。

说到辽阳白塔的构造,还有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相传当初在修建她的时候,工匠们整天在一起进行商讨、研究,可是好多天过去了,工匠们对于如何修建塔还是一筹莫展,束手无措,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白胡子老人,帮助他们想出来了办法,从而让他们修建成功了塔。

辽阳白塔的基座是由台基和须弥座组成的。台基总高6.2米,外部用石条镶边砌成八角形两层台基。第一层台基上面是毛石墙面,没有地墁;第二层台基是青条石墙,条石上面有地墁。其建筑十分的雄伟壮观,因此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到这里参观游览,去体验当地不同的风土人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三汇白塔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三汇白塔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汇白塔位于四川省渠县三汇镇南1.5公里处,在渠江右岸。《渠县志》三汇塔序赞之:“前拥牛山之秀,后接龙冈之奇,相阴阳于山巅,度方位于河畔。”

塔建于清道光年间,据载当初建塔以彰教化,而叫文峰塔。共十三层,高53米,呈六面体,通体涂成乳白。塔基及底层用石建筑,每边长4.4米、厚0.9米,面渠江而建圆拱门,高2.9米,拱高1米,塔檐石凿,六角翘角,2-13层用砖建造,各边有长方形瞭望孔成品状,塔顶挂铜铃四个。底层拱门上有石刻横匾,长1.8米,宽0.7米,阴书“文峰塔”三字,二层阴书石刻横匾“更上一层”,三层阴书石刻横匾“欲罢不能”,三匾皆正楷。塔顶檐飞角,风铃高悬,铜铃迎风而响,清脆悠扬。塔内原建木楼13层,螺旋木梯,层层相连,直通顶层。内底周长19.8米,底层有石碑6块,刻塔序及捐修者芳名,以上各层立四尊陶烧、木雕佛像。每层均有观景窗口,远眺山如翠屏,近望古镇如画,俯视渠江如练,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塔雄踞江岸石矶上,临江傲涛,形如巨人手擎银色宝剑,遥指长空。

《渠县志》三汇塔序赞誉它:

上出丹霄,作两河中流之砥柱;

下临翠浪,注千载层出之文澜。

塔南北各有一桥飞跨渠江东西,如双龙卧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万部华严经塔白塔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万部华严经塔白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部华严经塔是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处很具科研价值的实物。是各民族人民团结友好的签名簿,塔内墙壁上写满了从金代起,来自祖国各地的各族人民用汉、藏、契丹、女真、蒙古、维吾尔等文字书写的题记。

素白的身影,几里开外便可入目。在庄稼翻滚的绿浪中,与山光水色银粼映辉。形成了呼和浩特的胜景之一“白塔耸光”,巨塔笔挺,虽经千年沧桑,辽代风格犹存,雄姿不减,敦实威武的形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北方民族的写照。1982年,白塔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的建筑年代目前尚未见到可靠的文字记载。相传建于辽圣宗年间(公元983年至1031年)。辽代兴建了丰洲城,在城内又建了大明寺。作为大明寺的一部分,为了存放众多“华严经卷”,修筑了这座“万部华严经塔”。

历史变迁,丰洲城倾圯了。村民把丰洲城的残垣断壁当作神秘之地。相传城里有一窝小白鸡,由一只黑母鸡带领,日近黄昏便出来打食。但是可见不可近。有人说塔上有只日日啼晨的金公鸡,飞到谁家地里,谁家就会有好收成。周村人在耕作中得到陶瓷器、铜钱或金银玉器,就认为是塔上的菩萨、天王所恩赐,要跑到塔下祭拜。

举目上眺,一二层,直棂窗,一洞一门,盘龙柱相隔,各成画面,菩萨护窗,天王护门,形态逼真,气势宏大。计32尊辽代雕塑,件件都是绝代佳作,艺术珍品。抽身远眺,七层斗拱,七层出沿,七层平台,好像天空上的七道彩虹,虽然失却了平台的钩栏,昔日登临者凭栏注眺的情景,还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平台叠涩出沿,塔顶叠涩铺墁,方砖不同于瓦,形态凝重端庄,遗有浓厚的唐代建筑风格。

整个塔体分为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塔体逐层微有回收,造型敦实、宏伟、稳健,融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为一体。

塔基座三层,为须弥座、莲花台,上为仰莲瓣,中为束带,下为俯莲瓣。莲瓣由下而上渐次伸出,逐层增大,由人工砍磨成型砌筑而成;花瓣曲线变化,自然流畅,手法细腻,优美逼真;辅以花托,莲蓬构成怒放盛开的出水莲瓣,颇为壮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曼飞龙佛塔曼飞龙白塔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飞龙佛塔(曼飞龙白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导游:塔为砖石结构,建于傣历五六年(1024年),傣语“塔糯庄龙”,意为大头笋塔,系小乘佛教建筑。主塔居中,通高16.29米,塔盘直径8.6米,8个小塔分列八角,通高9.1米,座下设有佛龛,内供佛像。距白塔南3.5千米处还建有一座金塔(又称黑塔,布朗塔),可从大勐龙镇步行500米即到。每年泼水节期间,曼飞龙寨子的傣族群众相聚在塔前,追逐泼水,欢度傣历新年。介绍:曼飞龙佛塔也叫笋塔,白塔,位于景洪市大勐龙乡曼飞龙寨子后面的山顶上,距离景洪市70千米,距离大勐龙镇3千米。塔群由大小九塔组成,洁白的塔身,白塔是因其洁白而享名,金色的塔尖,宛如玉笋破土而出,因此又有笋塔之称。

地址: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大勐龙坝曼飞龙山

类型:古迹寺庙古塔

电话:0691-2129850

开放时间:

8:00-17:00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福州标志性建筑之一:白塔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福州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坐落于福州市。唐天佑元年建成,因塔身是由白灰制成,故名为“白塔”。白塔是福州标志性建筑,象征着福州的历史文化。下面,就随小编一起走进福州文化,看看福州白塔的历史。

传说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

由塔内旋梯攀援登顶,可鸟瞰榕城景色。从定光塔寺大殿东边石径,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补山。山腰有一方形的万象亭,亭畔岩石盘立,重叠成趣。椅栏西望,乌山耸翠,古塔峭拔。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时,重阳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词:“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

福州于山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白塔南边建有白塔寺,即定光塔寺,初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是由闽王王审知创建,后改名为万岁寺。也就是说,福州先有白塔,后有白塔寺。

白塔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文化局及下属单位一度在此办公。白塔寺白塔寺修缮方案已经省、市文物部门批准,于2007年3月14日举行”撒净“仪式,这标志着白塔寺修缮工程正式开始。在这之前,修缮工程的木料已相间进场,木头全是从非洲进口的黄花梨,这些木料不易长虫,用来做柱子和横梁。

白塔寺基本保留了清代以来的结构,因此,本次修复工程不算很大。只修缮古建筑部分,本着按原样修复的原则,对损毁严重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雨堂进行落架大修,主要修复受损严重的屋面,并将后来被改建的部分恢复成清代原貌,三大殿的修缮工程在当年完成。

同时,拆除市文化局及下属单位加盖的办公楼。天王殿之后的天井两侧廊庑已经损毁部分,特别是东侧廊庑有些地方已经倒塌,也将在修复工程中按原样修复予以修复。据有关部门介绍,作为涌泉寺的廨院,修缮后的白塔寺将辟为佛教活动场所,偏重宣传佛教文化,寺庙将全面开放,但限制游人上白塔。

你可能也喜欢:

到长沙必去的长沙标志性景点

福州结婚习俗,你知多少?

广西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哈尔滨地标性建筑:索菲亚教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无边寺白塔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无边寺白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无边寺位于太谷县城西南隅,俗称白塔寺、南寺。寺内建有白塔,所以以塔命村名,是北周阳邑县的所在地。寺创建于西晋泰始八年(272年),北宋治平年间易名普慈寺。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建后复名无边寺。

寺院座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寺宇前后三进院落,规模完整,布局严谨而又显疏朗。中轴线上,山门与戏台连为一体,上边是戏台,下边是砖券的巷道式山门。通过狭长的门洞,进入寺内。

正中四明亭,亭四周开阔,面阔进深各三间,雕刻华丽,出檐深远。亭前放置绿色釉陶狮子一对,高2.3米。左右各建木牌坊一座。亭后筑有六角形鱼池。鱼池以北数米就是著名的白塔。

白塔乎面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43.6米,每层均有出檐和平座。檐座下面都有砖雕斗拱。各层的拱券门洞都和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门窗。塔内第一层为小形方室,有磴道可上。二层以上塔心中空,安装有楼板和木梯,供人攀登,顶上有尊胜石幢,气势壮观,瑰丽精致。从顶层平台鸟瞰全城及周围十余里景物,历历在目,尽收眼底。现存白塔为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续修无边寺时所建,实为由唐塔中空到宋塔实心过渡形式的实物例证。

白塔是太谷县城的标志。相传古代开科取士之年,有白鹤降落塔顶,落鹤几只,太谷县就有几人皇榜标名,因此太谷人把白塔视为吉祥之物,世代相传。塔北部,依次有过殿三间、正殿五间,原有佛像,现已无存。寺的东西两侧,还建有碑廊、厢房、藏经楼、配殿、禅院等。现今,殿宇内辟为陈列室,陈列赵昌燮的书法艺术及古木器、刺绣等工艺品,殿宇间花草繁茂,彩绘一新,是太谷县城的主要旅游胜地。

地址:晋中太谷县南寺街10号

类型:古迹古塔

游玩时间: 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

8:00-19: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35.0元

成人票:35元。1.2米以下儿童、军官证、残疾证免票;1.2-1.5米之间的儿童、60-70岁以上老人凭老年证购票10元;学生凭学生证18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辽阳白塔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辽阳白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阳白塔坐落于辽宁省辽阳市的白塔公园里。

辽阳白塔的具体建造年代已无从考证,从建筑风格和细部的作法上看,辽阳白塔与锦州大广济寺塔的风格较为一致,与北镇的双塔也很相近。锦州的大广济寺塔有明确的纪年,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年),北镇双塔约建于辽道宗至天祥年间,因此可以推测辽阳白塔应建于辽代。后代虽经过多次重修、增建,但仍然保持着初建时的风貌。

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十三层,是密檐式砖塔。塔通高70米,塔座二重,已有残损,下部经过后世的修补。塔身逐层稍内收,八面各建有佛龛,龛内雕有坐佛,左右各立一尊胁侍,一佛二胁侍上有宝盖、飞天。第一檐的下边有砖雕的斗拱五铺作,承托着檐部,朝南一面的拱眼壁上嵌有后世所加的“流”、“光”、“碧”、“汉”四个单字木匾。第二檐以上都叠涩出檐,各层悬有风铃、铜镜等饰件,塔顶上还有刹杆、宝珠和相轮。辽阳白塔结构严整、比例匀称,构造坚固,1975年辽宁海城发生强烈的地震时,白塔安然无恙,使人赞叹不止。白塔整个建筑的造型和局部的雕刻,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分水白塔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分水白塔为遂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分水白塔位于遂宁市中区分水镇东端,为字库塔,清同治十三年(1874)借文星之名而建,用意在于振兴文风,祈求当地学子文运昌盛。白塔的结构,内为砖砌,外抹石灰,呈六边形,下用条石砌成正方形塔基。第一层有地门洞,高0.4米,两侧书有对联:千篇勿弃文昌字,一库尽藏仓颉书。二至四层为实心,西面造有壁龛,大小不等,均供有神像一尊。每层六棱皆饰有翘角,翘角上挂风铃,微风吹拂,铜铃摆动,响声铿锵悦耳。每层檐下有精美的花草图案。塔刹为相轮宝珠式,全塔高15米。

地址:安居区分水镇禹王宫社区

分水镇: 分水镇位于遂宁市西大门,与资阳市的安岳县,乐至县相邻,国道318线贯穿全镇,距安居城区28公里,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全镇幅员面积66.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894.3亩,现辖一个居委会(两个场镇),24个村,31个党支部,287个村民小组,12494户,农业人口42361人,党员856名。现有镇机关工作人员30人,其中公务员14人,机关工人7名,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丹棱白塔

全文共 1586 字

+ 加入清单

丹棱白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棱白塔

建于唐代大中(847——860)年间的丹棱白塔,是为陪衬原丹棱白鹤寺建筑群而建的。历经1100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保存完整,是四川境内最悠久的密檐式砖塔,也是眉山市境内最古老的建筑艺术精品。

塔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我国,自汉至隋,塔的地位很高,寺院的建筑都是以塔为中心布局的。唐代,寺院建筑开始以礼佛诵经参禅的殿宇为中心,塔成为佛寺的陪衬,或者建于寺后,或者建于寺旁,或者另建塔院。

丹棱白塔通高27.5米,(其中塔刹高2.2米),为正方四角砖尖14层密檐式塔。塔中间设有蹬道,可盘旋达顶,造型雄伟,与今西安小雁塔,乐山唐代灵塔造型极为相似。

丹棱白塔属于密檐式塔。其外部特征是,塔身下部第一层特别高大,第一层以上,每层之间的距离特别短,塔檐紧密相连,好似重檐楼阁的重檐。除第一层外,以上各层一般没有门窗。这种塔是楼阁式塔的一个分支。

塔无台基和基座,塔身直出地面,塔身底边每方宽6.02米,正方底开有拱门一道,以上各层次均开有梯形楣,人字型楣的真窗或假窗,层间叠涩为檐,每级檐角原悬风铃,风来必响,是丹棱古八景“白塔钟声”。

塔在7级以上逐级微向里收,塔内仅5层,底层心市顶装有砖砌五铺作斗拱八朵,以承拖叠涩构成的天花(藻井),壁上原来有腊梅数朵,底壁有浮雕一幅。二、三、四层不装斗拱,第五层不设心室,原有彩绘和佛像。

据专家考证,丹棱白塔建于唐,设于原白鹤寺中,《四川通志·舆地》卷四十三记载:“《明统志》:白塔寺在丹棱县治西,旧名白鹤,唐大中末建,内有浮图,宋重修,苏轼为记,永乐初改今名”。另一种说法是建于隋代,据《丹棱县志》(民国十二年版)《佛寺》记:“白塔寺古刹也……寺左浮图一座,高耸云霄,建于隋仁寿年间”。后据专家考证:“此塔外十四级内四层,不合佛塔规矩,且顶部蹬道似未到尽处,颇疑似曾经折断,后代大修成如此模样”。“此塔行制与大理崇圣寺塔和彭山龙兴寺塔等相识,殆亦唐代,而内部宋式斗拱和盘陀蹬道是后代补修的”。因此,大多数专家认为:“丹棱白塔是可能建于唐而后代迭经改造,犹保留唐塔风格的古迹”。从塔刹中段上铸有“道光十二年十月谷旦”和下段铸有“佛、万历乙巳年十月廿立”等字样看,也说明明清时代亦经过多次修补。

丹棱白塔是丹棱历史的见证。自隋开皇时丹棱就建制设县,古城人不甘寂寞,先是修建象征“地王”的丹棱白鹤寺,以图风水显圣,又建文庙造贤育士,续又建丹棱白塔为古城增色。此后的丹棱倒是实实在在地出了不少人才。百年间,中进士者125人,举人300余人,因而享有“才子之乡”的美名。其中,书法家杨玲、女道士成无为、诗僧可朋、史学大家李焘、“小东坡”唐庚、“水晶灯笼”孙道夫、民族英雄刘汲、“谪仙之才”李壁、教育家李昶元等等,雄视天下,名留青史。他们都曾前往丹棱城西观塔、登塔、咏塔,留下许多赞美诗篇。彭端淑云:“塔势壮城西,迢迢入宵汉。钟声出上方,清越随风远。唤醒梦中人,回头思彼岸。”

观塔、登塔别有一番情趣。丹棱白塔位于丹棱县城西,省道106线与丹(棱)顺(龙)路交汇处。远看,丹棱白塔与西安小雁塔极为相似,雄伟高大,造型优美。近观,塔为正方四角钻尖十四层的密檐砖砌建筑,通高近三十米。抬头望去,第一层塔身上出密檐十四层,每层檐子之间距离很短,好似重檐楼阁式的重檐。各层砖檐叠出部分自下而上的逐层递减,形成柔和的抛物线外廓,每层砖檐之间又作鸟翼般造型,给人一种轻快舒畅的感觉。檐与檐之间的矮壁上,每面都砌出棂窗和小孔,据说这些窗和孔是作为装饰或内部采光用的。塔檐翼角上原悬挂有72只铜铃,风吹铃铛响,白云绕古塔,素有“白塔钟声”之美誉,历代被列为“丹棱八景之一”。

保护范围:现有围墙范围内。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延伸至106线公路西侧,向南延伸至丹名路北侧,向西延伸至县委党校西院墙,向北延伸至中泰五期住宅楼南楼院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金城白塔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兰州古称"金城",白塔是屹立于兰州北山的一座七级八面的塔式建筑,南临黄河;雄伟的中山铁桥横跨黄河南北,蔚为壮观。兰州厨师精心构思、创作的冷荤拼盘"金城白塔",即巧妙地反映了这一雄伟奇特的兰州景色。 金城白塔的制作方法是:切开午餐肉,和白、黄虾糕,摆成梯级平台;将午餐肉、盐水猪肝和黄虾糕改刀摆为"铁桥";用午餐肉、黄虾糕、火腿、火灌肠制成塔座;将白虾糕调成"白塔"架于塔座上;再用蛋卷、肘花、鲍鱼、叉烧、盐水虾、海带丝等制成"草丛",并以萝卜花、香菜作叶、番茄围边即可。"金城白塔"造型逼真,色泽艳丽,口味多样,实为难得的饮食"工艺品"。( 兰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白塔峪塔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白塔峪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辽

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白塔乡塔沟村九龙山南的山丘上

此塔俗称八角玲珑塔,亦称九龙烟塔,是兴城古代八景之一。原名为“空通山悟寄院舍利塔”,属于觉华岛海云寺空通山悟寂院,始建于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安八年,即公元1092年。

这里奇峰环列,泉水汇流,每逢雨天,九龙山顶雨雾飘渺,烟云升腾,进得山来,如堕仙境。故称为“九龙烟塔”,该辽代砖塔,造型独特,结构精巧。

此塔巍峨高大、直矗凌空。清代马昌亦《九隆古塔》诗云:“突兀矗山阿,千年宰诸坡,天龙依舍利,云虎护凶罗,峰石流澌偈,乾封澍雨多,征东营自业,列辟志弢戈。”《宁远州志》载:“九隆嶙峋幽峭绝胜诸山,有泉流出盛夏恒见冰澌塔在其阳八面十三层巍然天外。”《兴城县志》载:“玲珑塔在城西北九隆山五里许八面四佛四碑”。

2013年5月,白塔峪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莲花桥和白塔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莲花桥和白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桥和白塔位于江苏省扬州市。

莲花桥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两淮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高宗弘历二次南巡而建。因建于莲花埂上,故名,又俗称“五亭桥”。咸丰间桥亭毁于兵火,光绪间重修,1933年邑人募资又重修。1949年后,数度整修。

桥南北跨瘦西湖上,上置五亭,用28根大红圆柱支撑,下列四翼,正侧共15个券洞,南北总长5799米,青石砌成。五亭皆绿琉璃瓦顶,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婉转若游龙,另龙泽、滋香、浮翠三亭有单孔石桥与石岸相接,珠栏画栋,照耀涟漪。

桥基平莲花桥,结构独特,造型优美。桥身为拱卷形,由三种不同的卷洞联系,桥孔共有十五个,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十二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状各殊。

莲性寺白塔建于1784年,又称喇叭塔,清《野史大观》中有一夜造塔之说。塔仿造北京北海白塔而建,塔高30余米,塔基为砖石雕花方形,上为塔身,呈古梅瓶状,顶盖覆以华盖,正中竖葫芦形铜顶。

莲花桥和白塔属于瘦西湖园林群,是瘦西湖的核心建筑。建筑恢弘而不失灵秀,融南秀北雄为一体,真正使扬州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

2006年莲花桥和白塔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天津白塔

全文共 199 字

+ 加入清单

天津白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蓟县城西南隅、独乐寺正南300米处,始建于辽清宁四年(1058年),明清两代均有重修。该塔下部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钵式,造型奇特,是辽塔的代表作。塔高30米,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内有舞乐伎浮雕,刻工精细,栩栩如生,是研究辽代音乐舞蹈的重要例证。塔身南门内置佛龛,墙内有壁画;八个转角处造重层小塔,檐角系铜铎。

塔中还有许多价值很高的文物,如辽国的水晶龟形盒、琥珀小方塔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辽阳白塔公园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辽阳白塔是北方古塔中的佼佼者,它雄浑古朴,巍然屹立在古城的北隅的白塔公园。建于辽金时期。经历代补修,仍保持初建时风貌。

据1922年发现的塔铭和“金史”后妃列传上记载,为金大定年间(1161~1173)金世宗完颜雍为其母贞懿皇后李氏所建的垂庆寺塔的俗称,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塔身、塔檐的砖瓦上涂抹白灰,俗称白塔。

后虽经历代补修,仍保持原有风貌,为现存辽金时期砖塔中的精品之一。1963、1972和1982年对基座曾进行3次维修。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为砖筑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高71米,分塔基、塔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塔基两层。塔座下部迭涩上收,上部为两层矮束腰须弥座,刻仰莲、斗拱、伎乐人和栏板等。塔身下部各角砌雕半圆形倚柱,每面中间砌一道突出的横格,下部正中砌眉拱龛,内雕坐佛。龛外两侧立二胁侍,上刻小宝盖、飞天。横格上部正中为一垂绶大宝盖,左右上角各雕有飞天宝盖。塔身每面均嵌有铜镜。塔身上部密檐由下而上逐层内收。檐上覆瓦,角脊置兽,飞檐上悬风铎。塔刹由砖雕刹座和鎏金刹杆构成。刹座下段为八角形重瓣仰莲状,上段为一覆钵。刹杆上串置鎏金铜宝珠和相轮。

基座塔身都以砖雕的佛教图案为饰。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龛,龛内砖雕坐佛。塔顶有铁刹杆、宝珠、相轮等。

旅游信息

交通方式:距离辽阳火车站约400米,出火车站后向东步行即可;

门市票价:免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辽庆州白塔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辽庆州白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辽庆州白塔的真正名称是释迦牟尼舍利塔,是佛教徒为供奉释迦牟尼火化后的舍利而建,因其外观呈现白色,俗称辽庆州白塔,当地牧民称作“金金察罕索布尔嘎”。白塔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驻地东北查干沐沦河的冲积平原上,地处庆州城的西北部,距赤峰300公里。

白塔为八角七级、通高73.27米的砖木结构拱阁式塔,始建于1047年。塔的外观整体洁白如玉,挺拔秀美,座置平原,直插蓝天,背靠青山,面对白水。。塔上门窗、楣拱及砖雕斗拱、拱眼等处,分别装有圆形、棱形青铜镜856面,转角处为砖雕圆柱。塔顶八条脊上各铸有一个铜人,每个铜人前都有一个铜制的螭首,螭首前又有一个铜凤。塔上七层共设假门28个,每门两旁都有天王浮雕一尊,全塔共有天王浮雕56尊,这些天王个个头戴兜鍪,身披盔甲,手持宝剑或利斧,威风凛凛,雄武生动。塔体浮雕将儒、佛、道及萨满的宗教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水0溶,隐隐透出辽代佛教“星密圆通”的特色。

1989年白塔维修时,曾在塔刹相轮樘等处发现按辽代佛教仪轨秘藏的一批辽代圣经、雕版印刷佛经,且内藏雕版印刷陀罗尼经卷的木质法舍利塔108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翻译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的意思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意思是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这句话出自《宋史·司马光传》,主要讲的是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翻译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已经稳重的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给家人讲他学到的知识,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不小心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商水白塔寺遗址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商水白塔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遗址,位于白塔寺北青龙河和孙洼沟的交汇处。遗址深层有龙山时期、夏商、周时期的大量遗存。浅层有汉至明的遗存。在遗址上暴露的有灰坑、汉墓。

出土的有灰陶折沿罐、高颈罐、鼎、鬲几何纹榫口砖等。由于这里历史上很早就有人类生存,被后人视为祥瑞之地。在佛教盛行的宋时就在这里建了白塔寺,当时香火旺盛,佛事不断,是佛教在商水传播的一个重要场所。

民国初年,袁世凯家族称其这里为“宿龙之原,气象万下,蜿蜒盘绕,干向子山,六八鼎时,二凹迥环,青龙舒气,白虎闭关,乾坤合运,缔造天然”的风水宝地而辟为墓地。现存辟墓地时种植的柏树700余棵。

袁世凯祖母及袁世凯叔父的墓碑计五通。

徐世昌为袁世凯祖母撰文并书丹的碑文,是了解袁世凯家族历史的—份珍贵而详实的资料。

商水县白塔寺遗址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