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刀楼寨遗址在哪里(合集20篇)

1982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突尼斯举办科学研讨会,同期在哈马马特召开的执行局会议上,有代表首次提出建立国际古迹遗址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全球性的庆祝活动。这一建议经执行委员会讨论后通过,并于次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上得到批准。现在,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刀楼寨遗址在哪里!

浏览

3604

文章

1000

篇1:帕恰卡马克遗址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简介

帕恰卡马克遗址(Pachacamac)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兴起,15世纪达到鼎盛时期,1533年被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毁坏。它位于利马以南20余公里处的“鲁林谷地”,在秘鲁古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帕恰卡马克遗址原为前印加时期土著人的土地神庙,后被印加王国征服,成为秘鲁中部海岸最著名的神庙,以庄严、肃穆、雄伟而著称。恰卡马克是土坯和干打垒的泥土建筑群。地基由石块铺垫,墙壁上有一排上窄下宽的梯形窗式装饰。其中最高大的建筑物被称为太阳宫(或太阳庙),高6层,背靠大海,建在山顶上。大殿背后建有观象台,观看太阳出没并据此制定农历。

在太阳庙另一侧的低洼处还建有月亮宫。印加时期这里集中了邻近地区的美女。她们从9岁起被选入宫中,学习各种技艺。长大后,出落得最美丽的可被选为王妃;相貌稍逊者则作为宫女或教师。月亮宫内的通道犹如迷宫,宫内还修有水池、水渠供美女们沐浴。

秘鲁利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寨子遗址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寨子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寨子”里的七十多幢石碉房,是最能体现北川建筑特色的古羌民居,它们是北川羌文化货真价实的“活化石”。

“大寨子”里所有的房屋均为石碉房,依山就势而建,全部采用当地常见的片石堆砌而成。碉房的占地面积不等,最大的约300平方米,最小的接近60平方米。根据碉房内墙上的圆形洞(窗户)判断,“大寨子”碉房以三层为主,也有五层的。一般情况下,第一层养牲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堆杂物。与其它羌族聚居区不同的是,北川“大寨子”内均是“碉房”而非“碉楼”,专家介绍说,北川山势陡峭,古时北川羌族民众都聚居在大山区,周边是成片的森林,官军不易进去,费力耗时修建碉楼没有必要,因此当时的北川羌族民众选择在半山修建石碉房,其功能仅仅是居住,并没有军事防御作用。大寨子遗址中现存石碉房均是平面呈四方形结构,与汶川、茂县一带的多角形碉楼有明显区别,充分体现了北川羌族建筑的特点。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向东、西、北各外延50米,向南至青片河。

建设控制地带:下至青片河王泽刚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一二·一”三烈士殉难处遗址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昆明市五华区龙翔街道办事处凤翥社区龙翔街137号。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为镇压爱国学生运动,派军警包围有民主堡垒之称的西南联大校园,其中有一特务向联大东院院门内掷手-,将西南联大学生潘琰、李鲁连、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炸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1997年总参特运处将原来联大师院女生宿舍拆除新建办公大楼时,将碑亭移至右边重修碑亭加以保护。碑为青石质,高1.5米,宽0.80米,正中书““一二·一”惨案潘琰、李鲁连、张华昌三烈士殉难处”。

“一二·一”三烈士殉难处碑1983年建亭保护,公布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6月2日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徐家坪-岳家坪遗址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徐家坪-岳家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坪-岳家坪遗址位于漳县城关镇徐家坪村西北200米 。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断面暴露有白灰面居址。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存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饰有黑彩平行带纹、弧线三角纹、圆点纹,器形有罐、鼓腹罐、钵、尖底瓶、壶等;齐家文化夹砂红、灰陶和泥质红陶片,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有折肩高领罐、双大耳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和齐家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兰家坪马列学院遗址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兰家坪马列学院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兰家坪村。

马列学院遗址西靠兰家坪山,东为卷烟厂,南为杨家岭大桥,北为伏龙山。现存土窑洞数十孔。

193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党中央在延安成立了马列学院。学员大部分招收经陕公、抗大学习过,需要进一步深造的青年知识分子。另外也招收一部分经过长期斗争锻炼的党的高级干部。院长张闻天,副院长王学文。主要任务是对马列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由于毛泽东的大力倡导,这一研究方向更加明确。除一部分专职教员外,许多中央领导还曾到学院给学员讲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最早在马列学院讲的,毛泽东也给学员们讲过《新民主主义论》等。

1941年5月,毛泽东给延安高级干部做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后,中共中央对马列学院进行了改组,成立中央研究院,院长仍由张闻天担任,副院长范文澜。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中央研究院为培养党的理论干部的高级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成了延安的最高学府,成为大批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在1942年全党开展的整风运动中,中央研究院是中直机关的一个典型和重点,为全党整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43年5月,中央研究院改为中央党校三部,归中央党校统一领导。

1991年10月,延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此竖立了标志纪念碑。

河庄坪镇:延安市宝塔区辖乡。1972年设河庄坪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市区北,距市区10公里。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1.7万。辖兰家坪、李家瓜、石圪塔、河庄坪、小沟、杜家沟、井家湾、新尧沟、陈团沟、崔家圪崂、芦草湾、解家沟、李家湾、康家沟、赵家崖、石尧、杨老庄、刘兴庄、贺团峪、红庄、枣圪塔、万庄、余家沟等28个村委会。矿藏有石油、石卷、天然沙石。农产有玉米、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昌、华森和江华的史前墓遗址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高昌华森江华史前遗址是一百万年前史前人类用巨石架建的数百计的墓碑和石碑,构成了“巨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曾经发现过巨石纪念碑,但高昌、华森和江华的巨石是其中最集中、规模最大的遗址群。

史前巨石墓是用巨石堆架的墓碑纪念物,韩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数量的巨石纪念碑。这些巨石碑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为研究修建它们的史前人类以及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体系、信仰、神明供奉、艺术文化、庆典仪式等各方面提供了大量丰富、真实可信的信息。

高昌、华森和江华的史前墓遗址极为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当时韩国祖先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是“巨石文化”的突出代表。

Gochang, Hwasun and Ganghwa Dolmen Sites

必去理由:最集中、规模最大的巨石遗址群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韩国[Korea]

景点所在省、州:全罗南道 、仁川和全罗北道 [South Jeolla Province,Incheon and North Jeolla Province]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第二坡遗址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坡遗址·新石器时代·眉县营头镇上第二坡村。

保护范围:东至断崖,西至塬顶,南至村一组北端,北至村四组北端。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20米。

2003年,第二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营头镇:眉县营头镇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建镇于入山通蜀谷口要冲,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为安营扎寨之故称“营头”。 营头镇南依秦岭,属半山区。东西宽7.75公里,南北长2335公里,总面积184.28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其中山上7个村,川原9个村、71个村民小组,4700户农民,总人口19430人,耕地面积28600亩。全镇人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杨家村遗址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杨家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村遗址位于陕西省眉县马家镇。

遗址面积不详,文化层厚1米以上。1983年发掘三座土坑墓,出土陶器钵、罐、尖底瓶、葫芦瓶、细颈壶、杯等,石器有斧、铲、球等,共存35件,属仰韶文化史家类型遗存。地表散布有西周灰陶绳纹鬲、罐、盆残片。1972年在一灰坑出土铜鼎一件,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公斤,口沿内有铭文4行27字,属西周初年成王时器物。

2006年杨家村遗址作为周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镇:马家镇地处眉县西北部,西与岐山接壤,北与扶风相连,距眉县县城3公里,素有鸡鸣一声听三县之称。 全镇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2公里,总人口、21600人,现有耕地面积13000亩。 镇机关领导班子精成团结、思想解放、谋事业、谋发展心齐劲足(镇-刘东科,镇长刘怀亮,副-王世平、李发乾、人大主席师永雄、副镇长李炳林。刘剑锋、王卫军。马家镇党委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台地上,台地高出水面约20米,东面隔河,与贾村原相望,金陵河由此向南流注于渭河。遗址中心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研究所于1959年、1977年、1985年作过多次发掘,共发现房屋32座,窑穴15个,墓葬439座,生产工具、生活用具1700余件。

房屋里为方形圆角的土坑。房内地面是先铺一层姜古浆,然后抹一层草泥土。四周墙壁也涂草泥土和灰色硬面,光滑平整。房内有瓢形火塘,塘旁一洞内有大量的白色草灰,当是保存火种之用。

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有的墓相互紧挨,有的墓上下叠压,距地面深浅不一,是当时一个氏族的公共墓地。葬式是仰身直肢,头向西北(或西),面向上。有个别墓为两手交叉和两脚交叉仰卧,有个别为屈肢葬。俯身葬的头向不太固定,还有二次葬和瓮棺葬。

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可分:

陶器:尖底罐、尖底瓶、罐、瓮、体、盆、壶、杯、鼎、三足器、小盂、器座、器盖、甑、挫、环以及人像等。器上纹饰较简单,主要以绳为主,多施于瓮、罐、尖底瓶等外部。出土一件船形壶腹饰网纹,十分珍贵。

石器:有斧、钹、铲、磨石、磨棒、球等。

骨器:有镞、铲、锥、针、珠、鱼叉等。以骨铲最多,它们的骨料多用兽的股骨,一端磨有锐利的锋刃,另一端仍保留原来的骨节。骨针的大小与今日的钢针无甚差异。

发掘情况表明,北首岭仰韶文化堆积基本上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文化属于本遗址的仰韶晚期,中层的文化面貌与半坡类型诸遗址大体相同,下层距今7000年左右,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还早,但在文化内涵方面,又显然与半坡类型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三坪遗址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三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坪遗址

三坪遗址位于安集乡三坪村,地处黄河南岸二阶台地上,面积约66万平方米。文物主要分布在头坪的旧庄窠大锅,尕鲁坪的上庄、尕塬,二坪的麻黄咀、高崖咀、坨子岭,三坪的圆地咀、犁地咀、城墙地。有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马厂及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种文化类型的文化层。尤以马家窑类型为典型,出土的文物有瓮、罐、瓶、盆、钵等,还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1949年8月三坪村的圆地咀出土的一件彩陶瓮,厘米,泥质体型硕大,饰经旋纹为主体的花纹,花纹富有飞动气势,波澜壮阔,富丽流畅,造型古朴典雅,雄浑优美,制作精美,被誉为“彩陶王”,属马家窑文化。1954年由大队书记戚永年捐送政府,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1990年4月10日,邮电部还将“彩陶王”图案印制成纪念邮票一枚,发行国内外,使这一瑰宝大放光彩,另外还有马厂文化的双耳彩陶罐、齐家文化节的双耳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水城城垣遗址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水城城垣遗址为钟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水城城垣遗址,长40米,宽2.7米,高0.5、1.5、2米不等,为1952年拆毁原县城城垣而遗。

水城厅城。城垣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建水城厅前一年)。据《水城厅采访册》记:“雍正十年题建土城,厚六尺,高一丈,周围三百七十二丈。乾隆二十四年,改建石城,厚八尺,高一丈五尺,周围四百五十丈,垛口凡六百四十有八。城门三:东挹晖,南启文,西景成。风池河至城西分为二,一绕城南,一绕城北,会于城东,宽五丈余”。

又载:“光绪元年春,通判陈昌言重修三城楼:东春熙,题曰‘关迎紫气’;南向化,题曰‘风清禹旬’;西挂馨,题曰:‘水月光澄’。楼皆两层,每层高丈有六。中为厅,旁各两室。”

因城北外系沼泽地带,不适筑路开道出入及修城门,故水城未建北门。三座城楼均为重檐山顶,脊五,高10米余。惜与城垣同时拆毁。

清代,大定府五属,水城城池规模最小,然以小巧、玲珑、坚固誉名于省内。做工精细,形态美观。所用石料,块大而坚实。墙体内外壁,以精打细凿之五面石块镶磊筑成,是时于黔省堪称一流。建垣2百余年间,未曾被攻破。

因城四面环水,故称“水城”;城池又形似一浮水荷叶,又称荷城。

此遗址对城建、军事史有研究价值。水城人对其寓以深厚乡土之情。1989年6月3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东龙山遗址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龙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龙山遗址

东龙山遗址位于商州城东8公里的丹江北岸,1997年6月商洛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发现,即与考古所联合发掘,已揭露面积1500平方米,发现房址15座、灰坑221个、墓葬75座,出土一批夏商周时期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和碎铜器,分别测定了夏与商的分期和商与周的分期,已被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列入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尤为重要的是,在遗址上部的发掘中,发现了40余座夏代早期的墓葬,其出土器物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在考古学术上填补了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缺环,它将被命名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东龙山文化。这一发现,还可为古商国的起源以及商族始祖的活动提供可贵的资料。

大赵峪街道: 大赵峪街道办事处地处商州城东,丹江北岸,北邻龙王庙,东至沙河子 大赵峪街道镇大面河桥,西邻城关街道办事处东店子村,312国道、西合铁路穿境而过。全办总面积53平方公里,呈北高南低地形,辖 11个行政村,1个社区,93个村民小组,19554人。辖区内有中、省、市、区企业26家。大赵峪街道办事处自然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种植、养殖条件,依托毗邻城区的自然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罉塘潭古采石场遗址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罉塘潭古采石场遗址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罉塘潭古采石场遗址位于南沙区大岗镇人民公园,年代为清,类别为古遗址。

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从文物本体外缘外延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北至大岗公园北门外现状路南边线,其余以山岗山脚线为界。

大岗镇: 大岗镇位于广州市南沙区西部,西邻中山黄埔、北接佛山顺德大良、东连南沙东涌、南望南沙横沥。镇域地貌为典型的珠三角冲积平原,镇内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镇境河网交错,珠江八大出海口的洪奇沥水道和蕉门水道由东西两道合抱镇境,可通行3000吨级以上船只。已建成的京珠高速、南部快线和在建的东新高速以及规划筹建的南部铁路贯穿镇境,使大岗成为大南沙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宝山冶银遗址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宝山冶银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宝山冶银遗址位于东莞市黄江镇宝山。明正德年间在此冶银,后因成本高,含银量低而停产。采银矿洞呈水平圆台形,深约11米,洞口高7米,宽4米,洞的深处高、宽各2米,内分两层,有人工开凿痕迹。洞前的小水沟有大量人工堆积土,堆积中含冶炼过的银矿石。其时称此洞为银窑。宝山原名卢山,因银矿而改称宝山,当时的宝安县亦因此而得名。

黄江镇:黄江镇地处粤港经济走廊的腹地,交通发达,西距广州 80 公里,南至香港 60 公里,北离京九铁路东莞站 6 公里,驱车往深圳国际机场和福永客运码头仅 48 公里,40 分钟车程即可到达,每天有多班直通巴士到达香港。全镇总面积约 98 平方公里,辖 11 个村, 3 个社区。本地人口 2.2 万人,外来人口20 余万人。 相传于太平天国时期,有几户人家聚居河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火烧沟遗址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火烧沟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火烧沟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边,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距玉门市区20公里,是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3700年。因火烧沟文化的出土地周围是一片红土山沟,土色红似火烧,所以这一古文化遗址被考古界称为“火烧沟文化”。

197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在遗址中心边缘发掘古墓葬312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陶器、铜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银器。最为突出的当推大量的陶器,它们大多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其中不少属于珍品,如人型彩陶罐、人足彩陶罐、鱼型陶埙、鹰嘴壶、三狗方鼎等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出土的20多只陶埙是远古时代的一种吹奏乐器,是国内已经出土的古代乐器中年代较为久远的古乐器之一,极富特色;鹰嘴壶、三狗方鼎等造型优美,制作细腻,形象逼真,表现了远古时期的火烧沟人高超的智慧和审美能力。火烧沟出土的陶罐有98种,质地繁多,图案花纹各异,极具艺术性,富有观赏价值。

古墓中的随葬品有狗、猪、牛、马、羊等,其中羊骨多而普遍。墓葬中的男女都佩带着金银首饰、松绿石珠、玛瑙珠等,证明当时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很发达了。墓葬中男女的装束、发饰、发具等,都表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一种风俗习惯。联想其发达的畜牧业,这里很可能是古代羌族部落的生活遗迹。

1981年9月,火烧沟文化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灵山人遗址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灵山遗址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人遗址

在灵山县三海乡梓崇村马鞍山。山为喀斯特孤峰,形似马鞍。山下有东胜岩、葡地岩和尽头岩三洞。

1960年,广东师院、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顾玉珉、顾阎等在东胜岩发现1块颞骨的鼓室部、两颗牙齿和一段左侧股骨上段;在葡地岩发现1块顶骨和3块额骨。东胜岩还出土熊的化石和钙化蜗牛;葡地岩出土中国犀牛、野猪、鹿和牛化石。专家研究鉴定为更新世末期的人骨化石。命名为“灵山人”化石出土地点。此外,还在石背山洪窟洞古人类遗址,出土1块顶骨、1块髋骨、1枚上臼齿、2枚板齿,代表老年个体,属旧石器时代。在石塘乡钟秀山滑岩洞遗址,发现10块头骨、70枚牙齿、l块髋骨、l件穿孔石珠和一些网纹、绳纹陶片,研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人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维西戈登遗址景区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维西戈登遗址景区为文化旅游景点。

云南戈登遗址景区,位于维西县城东北九十公里的塔塔乡戈登村西约500米的腊普河东岸崖下,距离河面约50米。此遗址于1958年发现,由省博物馆考古队清理发掘。戈登遗址被鉴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这无疑填补了迪庆州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证明州境内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将出土文物的制造技术与邻近地区发掘出土的新石器准比较,发现其上限不早于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年代(距今4000、5000年),下限不晚于宾川白洋淀遗址(距今3000—3500年)。戈登新石器遗址的发现不仅把迪庆州人类发展的历史推进了近千年。还对深入研究西南三江(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及其与北部诸省的新石器文化间的联系有重要作用;为上述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迁徒、原始社会状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戈登遗址被鉴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这无疑填补了迪庆州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证明州境内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将出土文物的制造技术与邻近地区发掘出土的新石器准比较,发现其上限不早于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年代(距今4000、5000年),下限不晚于宾川白洋淀遗址(距今3000—3500年)。

戈登遗址0土的文物共有60件,其中能辨认器型的有石器29件、陶器5件、骨器2件。石器均为天然砾石磨制而成,多画体磨光,个别仅磨刃口,形体多变。器型主要有通体磨光石斧、长方单孔磨光石刀、石箭镞、石针、石锛、石凿、石锥、石锄、石球、团形穿孔石饰品等,以长条圆柱形石斧、长条单孔石刀为典型器。陶器多为夹砂灰陶,器型以罐为主,附有穿孔陶片和夹砂红色陶网坠。大至耳罐为陶器中的典型器。出土的陶器多有纹布,呈现绳纹、划划纹、素面纹等。出土的骨器仅有骨管和骨凿各1件。

戈登新石器遗址的发现不仅把迪庆州人类发展的历史推进了近千年,还对深入研究西南三江(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及其与北部诸省的新石器文化间的联系有重要作用;为上述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迁徒、原始社会状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戈登新石器遗址出土的文物于1975年在云南省博物馆内作过专题陈列展览。迪庆州博物馆建成后,为博物馆收藏陈列。

戈登遗址被鉴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这无疑填补了迪庆州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证明州境内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将出土文物的制造技术与邻近地区发掘出土的新石器准比较,发现其上限不早于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年代(距今4000、5000年),下限不晚于宾川白洋淀遗址(距今3000—3500年)。

戈登遗址0土的文物共有60件,其中能辨认器型的有石器29件、陶器5件、骨器2件。石器均为天然砾石磨制而成,多画体磨光,个别仅磨刃口,形体多变。器型主要有通体磨光石斧、长方单孔磨光石刀、石箭镞、石针、石锛、石凿、石锥、石锄、石球、团形穿孔石饰品等,以长条圆柱形石斧、长条单孔石刀为典型器。陶器多为夹砂灰陶,器型以罐为主,附有穿孔陶片和夹砂红色陶网坠。大至耳罐为陶器中的典型器。出土的陶器多有纹布,呈现绳纹、划划纹、素面纹等。出土的骨器仅有骨管和骨凿各1件。

戈登新石器遗址的发现不仅把迪庆州人类发展的历史推进了近千年,还对深入研究西南三江(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及其与北部诸省的新石器文化间的联系有重要作用;为上述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迁徒、原始社会状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景点位置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塔乡戈登村西约500米的腊普河东岸崖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东李沟遗址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东李沟遗址为清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李沟遗址位于清水县永清镇东李沟村村西100米处。年代为齐家文化,类别为古遗址。

1989年8月28日公布为清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中心点为基点,东:以李沟河为界;西:以空沟河为界;南:以李沟西塬山顶为界;北:以桐温公路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周界为基础各向外延伸30米。

永清镇:自然环境:永清镇位于清水县中部,总土地面积3.78万亩,总耕地面积1.71万亩。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8.9°C,年平均降雨量580.5毫米,全年无霜期172天。行政区划:辖4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010户,乡镇总人口48428人,乡镇从业人员24280人。六通情况:19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达玛沟佛寺遗址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达玛佛寺遗址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游遗址位于和田策勒县城东北25公里处。以老达玛沟为中心,周围还有许多其他遗址。该遗址西北四、五公里处有吴六杂提麻扎,西南-里多有力济阿特麻扎,东北四、五公里有苏甫其麻扎,东南四、五公里有乔潘阿特麻扎,正北六、七公里处有卡纳沁城,往正东十多公里处还有南北相距-里的佛塔遗址两处。因此,老达玛沟实际上是范围广大的古遗址群。黄文弼教授在他的《塔里木考古记》中记述道:“过达摩戈村向北东行,入沙碛约五、六公里地,即有红色陶片散布,显示已逼近古代住宅区域也。转东行,至一为数众多瓦砾场,地名特特尔格拉木,西南东北一线,绵延约数里,房屋虽已毁败,但审其痕迹,街衢巷陌尚可辩识,中有大道一条通向东北,显然为一旧城镇之残迹……”。

该遗址出土有汉代五侏钱至喀喇汗王朝时代的众多古钱,各种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带佛教标志的陶器和陶塑像,古于阗文书等。有的学者认为老达玛沟古遗址群是汉之扦弥城,唐之坎城,明之培因城。

新疆和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寨则湾古寨遗址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寨则湾古寨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寨则湾古寨遗址

时代:清—民国

地址:佳县坑镇寨则湾村

保护范围:东至遗址本体东墙外扩31米,南至遗址本体南墙外扩26米,西至遗址本体西墙外扩40米,北至遗址本体北墙外扩3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50米。

2018年,寨则湾古寨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坑镇镇:佳县辖镇。1957年设坑镇区,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为坑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5.5公里。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1.3万。榆(林)吴(堡)公路过境。辖四道峁、冯家梁、关口、峁上、富家焉、高家沟、胡家山、白家山、张家岩、沙渠、小沟掌、圪绺咀、官道峁、三牛沟、冯家岔、郭家沟、倍甘、白家甲、赤牛崄、背沟、高仲家崄、长沟条、红岩卜绽、寨则湾、黑水坑、冯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