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汇集20篇)

浏览

5575

文章

129

篇1:中秋节观潮的来历是怎样的?中秋为什么要观潮?

全文共 1792 字

+ 加入清单

马上就要迎来中秋节了,其实中秋的习俗还挺多了,例如我们非常熟悉古人在中秋都会举行赏月、拜月、猜谜、吃月饼等活动,其实中秋节还有一个习俗只不过被很多人遗忘了,那就是观潮。古代生活在浙江一带的人们,他们中秋除了能够赏月以外,还可以顺带观潮,此后中秋便慢慢多了一个风俗。不过中秋为什么要观潮呢?其实古人对于观潮有种不一样的情节,具体由来一起来了解下吧。

对于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华夏儿女在心中都有着独特的感情。在今天,中秋节的地位不可谓不高,是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从已有的资料来看,中秋节虽然是在汉代才普及,但上古时代就已经起源了。它是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之一现象演变而来的,是古人对于天象的崇拜。中秋节的意蕴不少,在中秋这一圆月之夜包含着人们对团圆的憧憬,以此来表达托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当然,中秋节还有着祈盼丰收、幸福的节日意义。

抛开赏月和吃月饼,在中秋节为数众多的习俗中,观潮也是不得不提的。作为中秋节由来已久的习俗,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汉人热衷于中秋观潮的记载。到了北宋年间,闻名天下的苏轼,还特意为观潮写到《八月十五日看潮》一诗,“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不过观潮若想达到最好的观赏效果,对于地点的选择可是相当重要的。经过比较,人们发现,在中秋时,到浙江省钱塘江观潮最为壮观。明朱廷焕在《增补武林旧事》更是对钱塘江的大潮有过一段精彩的描写,“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潮之磅礴恢弘。

汉代普及的中秋直到宋代才发扬光大,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起始之时,微见远处如白带一条迤逦而来,顷刻波涛汹涌,水势高有数丈,满江沸腾,真乃大观也”。这本书所描写的的观潮盛况,足以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时光流转,岁月悄然流逝,但钱塘湖的大潮总在中秋节如约而至,观潮的盛况也依旧鼎盛。在今时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数不清的中华儿女甚至国际友人来到这里参加观潮的盛事。

为什么钱塘江的中秋时的大潮会较之旁处更加气势恢宏,这是有原因的。从科学家们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中秋时节除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因此海水受到引力可以达到最大涨潮。而,钱塘江独特的地形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这样宽阔的江口,使得涨潮时,有更多的海水得以涌入钱塘江。之后,潮水从杭州湾进入,到达六和塔地带的两岸逐渐收窄。由于两岸逐渐收窄,在力的作用下,潮水的速度逐渐加快,以每秒十几米的流速向前推进。

而此时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却因为潮水上涌的因素,难以向外排泄,使得江水的水位接连上涨,加强了潮势。加上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得到风力的加持风向,潮水的声势也愈发高涨。潮头便形如立墙,势若冲天,举世闻名的观潮胜景便由此形成。所以南宋每年农历8月18日都会在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库,以后沿习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

观潮这样的盛况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艺术描写。陈鸣楼先生花费十年的时间,绘制了《南宋皇城图》一图。在历史上的观潮胜景,当今、自从一幅恢弘巨作中呈现。在这一作品中,其主要描写场景里就后宫皇后、嫔妃和宫女太监们前往至六和塔,去观看气势雄伟的的钱塘江大潮;甚至,图中还有南宋时期的宋高宗为出征的岳飞随军践行时,携众大臣前来的场景。

历代文人观潮的诗文蔚为壮观,早在晋代就开始了。在今人看来,最为出色的就是唐代白居易所写的《咏潮》,诗云:“早潮常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就算是宋代巅峰,但明代也未曾衰落多少。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记当时的观潮盛况,仍不减当年。文云:“郡人观潮,自八月十一日为始,至十八日最盛,盖因宋时以是日教阅水军,故倾城往看,至今犹以十八日为名。非谓江潮特大于是日也。是日,郡守以牲醴致祭于潮神,而郡人士女云集,僦倩幕次,罗绮塞涂,上下十余里间,地无寸隙。”钱江观潮位于杭州东北45公里海宁盐官镇。如此壮丽景观,世上只有二处,一是南美洲巴西的亚马逊河,一是钱塘江。为古今中外观潮者所倾倒,称为“天下奇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说故事

全文共 2642 字

+ 加入清单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人圆、月圆、家团圆。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那么您知道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秋节的来历风俗传说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秋节的习俗

1、拜月、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人们在大香案上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等月亮挂到半空时便开始祭拜。人们在自已的楼台亭阁上或家门口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2、吃月饼

中秋节秋高气爽,月亮最圆,全家团聚,“人月共圆”。正是这种人们希望团聚的愿望,因而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人们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把月饼当做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是中秋佳节必食之佳品。

3、赏灯

中秋节时,人们有放水灯的习俗,水灯漂浮在水面上,宛若群星灿烂,引众人驻足观望。人们高悬明灯、灯笼,庆祝中秋。

南方在中秋这日必玩花灯。花灯包括各种各式的彩灯,如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子灯及鸟兽花树灯。广西南宁除了用竹纸扎各式花灯让JL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柏子灯、南瓜灯、橘子灯。所谓袖子灯,是将袖子掏空,画出图案,穿上绳子,在里面点上蜡烛就可以了。南瓜灯、橘子灯也是将瓤掏出后制作而成的。这些灯外表朴素而制作简易,很受欢迎。而在广州、香港的小孩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子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杆中,再竖到高杆上,高挂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喜添美景。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又称月节,最早来自月亮崇拜-远古时期,白天靠日光,夜晚靠月光,人类看着月出月落,月缺月圆,心生敬畏,自然就产生了月亮崇拜。月半时的满月给人以圆润丰满的美感,中秋之夜也成为一年中最美丽、迷人的夜晚。宋朝诗人林光朝写道:“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农月八月十五成为我国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我国人民在月亮下所进行的祭月、拜月,赏月、玩月,走月、跳月等活动,充分体现了人民对月亮的崇拜。

广东中秋节的习俗

广州:树中秋

广州的传统中秋夜是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音同“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说到中秋,必然离不开灯。广州的小孩子会兴高采烈地让家长一起协助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将其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也有传统的纸扎成大形的孔明灯,灯下燃烛产生热气,使灯飞升向天,为中秋再添一景。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还有放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

东莞:照月

东莞有未婚男女在月下焚香燃烛祈求姻缘的传统。古时在东莞流传“月老为媒”的说法,家中如有男未婚女未嫁,便会在中秋三更夜时,于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还有一个传说,未孕妇女迎着月光沐浴,可会增加怀孕的几率。

佛山:舞火龙

在佛山南庄,流传了上百年的舞火龙习俗,寓意年年都好,身体健康。出场之前,用草编制而成的“火龙”要先插上香烛,再插上头柱香,每隔80厘米在“龙”身处放一油盏,村民们把香火插满龙身周边祈愿求福。出游时,炮竹和锣鼓为火龙开路,近百米的龙身被众人举起,翻腾起舞,场面热闹非凡。

潮汕:中秋美食多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广东潮汕的拜月活动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对象主要是妇女及儿童。妇女们会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在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对空祷拜。有的地方还有当中秋吃芋头的习惯,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农民们在芋头的收成季节,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惠州:舞火狗

佛山有舞火龙,而惠州龙门蓝田瑶族乡则有在中秋节举行“舞火狗”的习俗,据说已有三百年历史了。相传瑶族峒主年幼丧母,他的父亲是用狗奶将他喂大的。所以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村寨会举行舞火狗活动来感谢狗的养育之恩。

韶关:吃炸花生饼

在韶关市马市镇高水村,当地人过中秋时有吃炸花生饼的习俗。炸花生饼的制作过程是将几粒花生和粉浆放置在圆形铁具上,再将其放入高温的油锅里,等粉浆自动脱离铁具,圆形的花生饼便制成了,古人寓意团团圆圆。

阳江:吃糖鸡

吃糖鸡是阳江特有的习俗。“糖鸡”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白糖熬成浓糖加上少许面粉,然后做出龙船状、宝塔状、雄鸡状等形状的倒模,再加上少许色素,让其呈白、浅红、浅禄等颜色。“糖鸡”好看又好玩又好吃,所以在旧时很受到小孩子的喜欢。

深圳:多元化

因为深圳是一个多元化的新兴城市,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人,所以以前过节是各有各的特色。不过现在很多人渐渐地形成了中秋以吃团圆饭、赏花灯、赏月吃月饼等全国普遍的习俗为主。

农历中秋节拜月的寓意

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明清之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节的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后羿射日成功,拯救了人民,获得王母娘娘所赐仙丹,如若服用就会即刻升仙。后羿大喜,却舍不得自己的爱妻——美丽善良的嫦娥。

后羿把仙丹交给嫦娥,让她珍藏起来。然而此事,被后羿的手下蓬蒙所知。一日后羿带众人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没有跟随。待众人外出后,蓬蒙就持剑闯人内宅后院,逼嫦娥把仙丹拿出来,嫦娥自知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趁其不备,把仙丹全部吞人腹中。嫦娥吞下仙丹,身子马上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空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

后羿回来不见爱妻,得知因果,伤心欲绝的他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朦胧中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妻心切,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并逐渐演化出众多中秋节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秋节节日的来历

全文共 2389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中秋节节日的来历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秋节节日的来历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1]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很流行。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7?4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诗词

1.《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木兰花慢》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

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

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4.《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5.《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传统节日中秋节有什么来历

全文共 1622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什么来历,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中秋佳节思念家人的诗句

1、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2、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5、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7、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10、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11、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2、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1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4、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15、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16、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17、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9、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2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1、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2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3、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24、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2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7、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28、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29、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30、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沉醉。

传统节日中秋节有什么来历

月亮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人们称为“玉兔”.据说玉兔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长生不老。

关于玉兔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3位神仙,化身为3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济他们,但兔子没有食物,它却告诉老人说:“你们饿了,就来吃我吧。”说完,纵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为感动,于是把兔子的魂灵送到了广寒宫,便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为百姓捣制长生不老药。

还有一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们有4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它踏着祥云飞到天宫。当它进入南天门时,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嫦娥无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一定非常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于是想到自己的4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女儿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宝贝女儿,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被孤独地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独吗?孩子们,我们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儿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让最小的女儿送去到月宫陪伴嫦娥去了!

中秋节的意义

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秋节风俗的来历

全文共 1096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 中秋节风俗来历”的相关内容,方便大家学习了解,希望对您有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中秋节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的习俗

祭月赏月在古代中秋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祭月了,先是由帝王家开始祭月后来流传到民间,演变成家族式的祭月。古代有‘男不祭月,女不拜灶的习俗’。所以祭月一般是家庭的女主人担任主祭其他女性担任从祭。后来在中秋节的时候祭月逐步发展成娱乐的方式赏月,当代中秋节赏月也是很重要的习俗。

观看灯会中秋节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观看灯会,古时候也叫赏灯大会,观灯会猜灯谜,五颜六色的灯光映照着月圆的天空衬托出节日的气氛。

中秋节由来: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专家考证,在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不过,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也有着悠久的源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习俗和秋祀活动。

中秋节风俗的来历

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赏月

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早在唐朝,中秋节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这些民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有哪些故事

全文共 1125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览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来历习俗一览,欢迎大家收藏与分享一下哟!

中秋节的美食

1、中秋节传统食物之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诗人兼美食家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而作为一种食品,称为“月饼”,则始见于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当时,杭州民间就有“又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2、中秋节传统食物之鸭子

我国云南的仫佬族乡亲都要在八月十五这天买饼子,杀鸭子,欢度这个传统节日。为了纪念以游村卖糖动员乡亲杀番鬼佬的卖糖佬一家三人,仫佬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买饼子、杀鸭子,以此教育后代不要忘记反抗侵略的斗争。

3、中秋节传统食物之田螺

在广东许多地方,中秋节还会有吃螺蛳的习惯。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而且螺肉营养丰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又正好在秋季的二分之一日,所以又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了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节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拜月的人主要是妇女和小孩。

江苏无锡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吉安在中秋节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橘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秋节的来历及习俗

全文共 3807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中秋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1、桂花糕

中秋之际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中秋节时许多人家都会有吃桂花糕的习俗,桂花糕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食物,散发着桂花独有的香气,非常受人欢迎。

2、月饼

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传统小吃之一,可以说已经成为中秋节的代表。每年中秋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许多月饼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月饼的种类非常的多,所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来食用。月饼通常是圆圆的,一家人可以分着吃,代表着团圆和睦,有着良好的寓意。

3、田螺

在广东许多地方,中秋节还会有吃螺蛳的习惯。中秋前后,田螺的肉质肥美,口感极佳,而且田螺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对人的身体很有好处。

4、大闸蟹

这是江浙一带的习俗,中秋正是“蟹膏肥,稻花香”的季节。虽然这个时候的大闸蟹价格非常昂贵,但是也阻挡不了人们对它的喜爱。

5、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是一种观赏性的植物,还有食用的价值,我国用桂花酿酒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桂花酒也是一种十分受人欢迎的酒,有许多女孩子很喜欢喝。

6、芋头

在江浙一带,芋头的发音与“运来”相近。所以中秋节吃芋头,不仅仅只是享口福同样也表示希望能够好运连连。芋头是一种粗粮,对人的身体很有好处。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1]。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很流行。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的习俗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博饼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901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我们年年过,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的来历是什么?

中秋的来历中秋传说之二——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的来历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

中秋的来历中秋传说之一——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最新中秋节来历手抄报内容资料

全文共 5977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下面给大家分享最新中秋节来历抄报内容资料,欢迎阅读!

中秋节来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1

中秋节有三大传说:第一大传说——嫦娥奔月、第二大传说——吴刚折桂、第三大传说——朱元璋与月饼起义。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每家每户团圆的节日,每到那天晚上,亲朋好友就要聚到一齐吃团圆饭,晚饭在团圆节里就是团圆饭。如果有人在外地打工,回不来吃团圆饭,那么那个人必须很悲痛。使我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下生长繁殖,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会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行,到了天界,可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来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2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唐代,这种祭月风俗更为人们重视,《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来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3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

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节来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4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我非常激动,又盼来了一个喜气洋洋的节日。

中午,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吃完中饭,我和妈妈、哥哥、姐姐又去看了一部电影《南京》。这是一部纪录片,在1937年的时候,我们的南京遭到了日本人的侵略,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都被杀害了。但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团结起来了,我们的国家更强大了,这样就没有人能破坏我们的美好家园了。

看完电影,我们又来到了石湖风景区。虽然天公不作美,阵阵秋雨随风而来,但是石湖边还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们兴高采烈地挤在人群中,看看这儿,看看那儿。我喜欢的东西可真不少呀!最后我买了一只毛茸茸的小狐狸玩具。天气已晚,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石湖。

今天真是一个快乐的中秋节呀!

中秋节来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5

中秋典故之一——嫦娥奔月,中秋节日由来

说起中秋佳节,在中国,人们便会自然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几个年了,至今仍为地球人所喜闻乐道,成为中秋由来起源的典故。

相传在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日光似火,四海如沸,山崩地裂,草木枯集”,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人类难以生存。

一个名叫后羿的大英雄,其力无比,身怀绝技,人称“神箭手”。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为救人于水火,便登上世界顶峰喜玛拉雅山,支脉的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用箭射落九个多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按时起落,在天空运行,为民造福。

因此,后羿之名扬天下,受到百姓的敬仰和爱戴。有一个能歌善舞、美丽善良的女子,名叫嫦娥,慕名嫁给了后羿。婚后,夫妻二人相亲相爱,后羿除给年轻人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嫦娥在一起,日子过得美满幸福。

做为后羿的妻子,嫦娥的心地非常善良,常把丈夫射来的猎物接济穷苦的乡亲们,乡亲们都夸后羿娶了一个温柔、贤惠、善良的好妻子。

周边国家与地区的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徙弟多了,人员也就复杂了。有一个心术不正的小人,名叫逄蒙的也乘机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道教祖师爷爷太上天君,天君刚刚用八卦芦练成一种长生不老之药,天地间不少神灵与人吃了他的药后,一个个都修成超凡的仙人,得了正果,上了三十三洞天。太上天君是下凡私访寻找与仙有缘之人,祖师爷爷十分佩服后羿的神力,敬重后羿为民造福的功德,便赐给后羿一包长生不死之药。

据说,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生物,只要服下此药,能即刻成仙上天。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心爱的妻子嫦娥与乡亲们,更不愿意一个人升天。便回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保管,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偷听和看见了。

拜倒在后羿门下逄蒙,原本就是个奸佞小人,他看嫦娥长得漂亮,就起了歹心,后偷窍了嫦娥藏药之处,就想偷吃掉不死之药,自己升天成仙。

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进了卧室,对嫦娥非礼,并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身单力薄,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知道自己打不过坏人,便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果断地一口吞下腹中。不料药性发作,嫦娥吞下药后觉得自己身轻如燕,身子一下子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宫中成了仙。

傍晚,等后羿回到家后,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己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妻子嫦娥,在天上望着他,好似妻子正在伤心得痛不欲生。后羿便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月光变得又大又圆,后羿更加思念爱妻,可自己又上不了天,只好再次院中摆下供品遥祭嫦娥仙子,年年如此,此情传到民间,世人效仿,日久成俗。人们以月饼、瓜果相送,有“合家团圆”、“吉祥平安”之意,故传到明代俗称“团圆节”,便有“中秋节”拜月等种种说法。

有诗为证,后羿问月:

几缕情丝系广寒,

真心问计向青天?

今生已是难相聚,

来世谁帮续旧缘?

中秋典故之二——“祝捷饼”月饼雏名

中秋节的第一主角是月饼。关于月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行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唐初,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行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上古时,中国古人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风俗,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饼的雏形。

中秋典故之三——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他们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18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好色的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儿媳妇搞到了自己的后宫,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有的学者称“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中,我查了一下,并无此词。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金饼”、“金饼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中秋典故之四——月饼与“杀鞑子”

历史上真正吃月饼、送月饼习俗是从明祖朱元章时起的。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鞑子”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农民起义的传说有关。

古代中国社会有:“南蛮北鞑”之说。这是中原汉人的俗称。从华夏历史中,北方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多次入侵中原地区,汉族区域的人对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区域的人通称“鞑子”,最初称呼是专指鞑靼人,这个称呼其实指的也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即满族人)。而汉族区域的人对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区域的人通称“蛮子”,其意大概是说这些区域的人没文化,野蛮不讲理。近代,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这些诬俗也被淡忘了,汉族也出现新观念,即逐渐认可南方少数民族的始祖蚩尢与黄帝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了奴化汉人,有的地方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权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人(鞑子)。当时男人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鞑子知道。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民间传说,朱元璋,穷苦人出生,受尽鞑人统治之气,立志消灭鞑人,恢复汉人统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因此还在读书的时候,就每天背着老师偷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满满写了一抽屉,后被老师发现,感到很奇怪,便乘朱元璋中午下学的时间,打开朱元璋的课桌抽屉一看,那么多的纸条,全都写的是:“八月十五杀鞑子”,胆小的老师吓坏了,这么大的事,让村里的鞑子头领知道,不用说一个朱元璋,就是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情急之下,赶忙把抽屉里的纸条统统倒进了火炉里,谁知火炉发出一声响声,一股青烟,火中的纸条从窗户外四散飞出,不见踪影了。传说,这些纸条飞到民间,人们通过吃的月饼,把纸条放在月饼内,便利亲朋互相传递,由此过通明教组织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全国各地的汉人手里,形成全国统一八月十五杀鞑子这个局面。一夜之间,全国都在杀鞑子,朱元璋领导的明教组织很快打到北京,堆翻了元朝政权,朱元璋成了明代开国皇帝。

其实,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来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6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来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7

远古时期,后羿射日立功西王母赏赐仙药。八月十五后羿带众人打猎,其弟子西蒙前去其家盗药,后羿妻子嫦娥为保护仙药,遂将其吞下。

吃下仙药的嫦娥,不受控制的飞上天去,迟来的后羿只见到将要消失的嫦娥。后认为纪念善良的嫦娥,遂将这一天定为中秋节,意为:全家团圆的日子。希望有一天后羿与嫦娥可以团圆。

中秋节来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8

今天是中秋节,中午我们在奶奶家吃完团圆饭,我和妈妈在奶奶家院子里骑自行车。奶奶家院子很大,环境很好,花草茂盛,小路两旁都是高大的柳树。

我骑着心爱的变速车,速度很快,感觉风”唰唰“吹过耳旁,像飞起来一样,特别刺激。我正骑着高兴的时候,突然,”啪“的一声,我摔倒了,车链子摔掉了。我和妈妈一起修了好长时间,我俩笨手笨脚的怎么也修不好,弄得更糟了。我们俩满手都是黑油,垂头丧气的往回走。

这时候,我俩想到了一个新玩法。我让妈妈坐在车上,我在后面推她的背,妈妈玩的特别开心。到了家门口,妈妈又缠着我再推一圈,我只好又推了一会。看着妈妈玩的这么开心,我也想这样玩。我让妈妈推我,原来这样玩速度也很快,感觉也很爽。

自行车虽然坏了,但是我和妈妈就找到了一种新玩法,今天中秋节过得特别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来历介绍简短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来源于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1534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中秋节历史文化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三秋之半,故称为“中秋”。在中国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习俗主要包括:赏月、吃月饼、祭月、燃灯、观湖、玩兔儿爷、走月、观花灯、饮桂花酒等。

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是什么

有关中秋节的起源叫法较为多,中秋节一词最开始来源于《礼记·月令》中的仲秋之月养衰退,行糜粥饮食搭配。传说故事唐玄宗梦游月宫,获得了霓裳羽衣曲,民俗刚开始过中秋节。中秋佳节的风靡起源于宋代,至明代时,已与元旦节相媲美,变成我国的关键传统节日之首。

中秋佳节,别称月夕、秋节、女儿节等,是时兴于我国诸多中华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

有关,中秋节的起源叫法较为多。在其中中秋节一词最开始来源于《礼记·月令》中的仲秋之月养衰退,行糜粥饮食搭配。。之说它始于古时候君王的祭拜主题活动。《礼记》上记述 君王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说祭月球,表明早就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就已刚开始祭月、拜月了。之后皇室官员和文人学士也陆续效仿,逐渐传入民俗。二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相关。8月中秋节时,粮食作物基础都成熟期了,农户以便庆贺大丰收以中秋节这一天做为传统节日。也是史学家强调中秋节起源应是隋末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那时候。这天,唐军裴寂看到月球,取得成功创造发明了月饼礼盒做为军粮,取得成功处理了军内谷物不足的难题。自此,大家便把八月十五列入中秋佳节为此做留念。

中秋由来

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是什么

中秋节吃月饼最早可追溯到周代,源于民族拜月的仪式。相传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人们以月饼、各色水果等奉献给月神,月神“享用”祭品之后,人们再分切月饼,按照长幼顺序分食,据说可以得到神主的赐福与护佑。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秋节来历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中秋节源自于人们对天象崇拜,是由古时候秋夕祭拜月亮演变而来的,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正值秋高气爽,秋收的季节,中秋节来临之际,人们都会边品尝月饼边赏月,那么中秋节的来历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3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4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

5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秋节的习俗及来历

全文共 2051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秋节的习俗来历,供大家阅读参考。

中秋节的来历

一般有三种说法:

1、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先秦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发展到后来,贵族官吏、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遂渐渐传到民间。

2、源于农业生产

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尤其到了八月中秋,正式各种农作物、果蔬陆续成熟的时候,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即秋天的中间这天作为节日,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月饼说

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衍生出中秋节庆。

中秋节为啥要观赏月亮呢

中秋赏月,是指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中秋节赏月的来历最早是源于“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中秋节传统习俗

中秋节传统习俗: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节传统习俗: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节传统习俗: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传统习俗: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中秋节祝福语

1.一份缘从陌生到熟悉,一份情从你我的相识起,无论距离远近,祝福的心总不改变,虽然问候很少,但心中祝愿却没有停止!祝您中秋节快乐,人月两团圆。

2.中秋到,圆月照,喜上梢,祝福耀,没烦恼,兴致高,健康绕,忧愁逃,常欢笑,容颜俏,好运交,多赚钞,吉祥罩,幸福抱。中秋快乐!

3.月圆圆月团圆夜,团圆夜里望月圆,月圆夜圆月圆圆,夜圆月圆夜团圆,中秋来临送祝愿,愿你福气满家园,事圆人团圆,梦圆圆梦梦儿圆!中秋快乐!

4.一个月饼分八块:一块合家欢,两块家团圆,三块生活甜,四块永平安,五块事业顺,六块财源添,七块常开心,八块是美满。祝你中秋佳节,团圆美满。

5.枫叶红,菊花艳,丹桂香,果满园,清风爽,云彩淡,雁南飞,天高远,星辰亮,月渐圆,中秋节,在前边,饮美酒,月饼甜。预祝你,笑开颜,福永远!

6.鱼在游,鸟在叫,愿你天天哈哈笑;月很圆,花更香,保重身体要健康;手中书,杯中酒,祝你好运天天有!欢乐多,忧愁少,预祝中秋节快乐!

7.中秋佳节心为弦,清风远山思念成片。愿月饼圆圆人团圆,梦想圆圆心团圆,幸福圆圆情团圆,月儿圆圆永团圆。祝您中秋节快乐。

8.淡淡的友情很纯,淡淡的问候很真;淡淡的依恋很清,淡淡的孤独很美,淡淡的思念很深,淡淡的祝福最真,祝你中秋节好心情。

9.枫叶红,菊花黄,中秋景美情更长;酒甘醇,月饼香,糖馅五仁请君尝。邀一轮明月,洒一片辉煌,在这花好月圆之时,愿这皓月的光,月饼的香,给君送去团团圆圆的祝福,快快乐乐的时光!

10.一轮圆月寄相思,问候千里到身边。一块月饼圆又甜,心中祝愿藏里面。一杯美酒香又醇,愿你生活福无限。中秋节到了,祝你合家团圆,幸福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习俗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

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秋节的来历故事一览

全文共 2185 字

+ 加入清单

在广东一些地方,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来历故事一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中秋节的美食

1.麻糖

中秋时节是丰收的季节,人们自然而然也会有吃麻糖的习惯,糖浆凝固后加上芝麻,润肺滋阴,一口下去,香甜美味,甜而不腻。

2.桂花鸭

桂花鸭外焦里嫩、肉质肥而不腻,香、酥、嫩俱全,是下酒佳品。一盘美味诱人的桂花鸭,伴上一杯桂花酒,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3.桂花酒

桂花酒色泽浅黄诱人,伴有桂花的清淡馨香,醇厚绵柔,余香长久,酒质优,味佳美,香甜可口,是老少皆宜的美味饮品。

4.莼菜

莼菜是中秋家宴必不可少的美味菜肴,不仅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价值丰富,开胃鲜美。

5.芋头

芋头营养价值丰富,含有大量的元素能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无论是何种烹饪方式,都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6.月饼

月饼作为中秋节的象征美味,内馅丰富营养,通常人家喜食核桃仁、杏仁、莲蓉、红小豆、枣泥等馅料,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口感丰富,老少皆宜。

7.藕饼

藕饼以鲜藕、葱、盐制作而成。双面金黄,酥脆诱人,鲜香异常,一口咬下去,唇齿留香。

8.田螺

中秋前后,正是田螺肉厚肥美的好时节,爆炒田螺,佐以葱姜蒜的香味,一口下去,尽是满口田螺肉,唇齿留香,令人久久回味。

9.醉蟹

醉蟹是中秋佳节十分宜食的美味佳肴。以螃蟹为制作原料,加以米酒香料等醉制而成,口味咸甜适中,味道鲜美异常,营养丰富,口感优异。

10.烟熏鸭

烟熏鸭上桌时带以荷叶饼,人们通常沾面酱,加葱,卷鸭而食。烟熏鸭色泽金红诱人,肉质细嫩精道,烟香浓郁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中秋节的意义

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时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地被赋予了思念亲人的色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贴切地反映了中秋佳节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月圆的期盼和对相思之人的牵挂。

寓意着家人团圆圈家欢乐,正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圆很亮的原因,所以这个节日又被称“团圆节”。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是全民的节日,但从前有的地方妇女在中秋有她们独特的节俗活动,如“拜月”,俗传中秋是月亮生日,月亮被称为女神。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吴地有“走月亮”之俗,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直到天明鸡唱,犹婆娑月下。妇女拜月之俗的形成,可能和古代月亮主生育的民间信仰有关,有些地方拜月活动结合求子仪式,是其证明。闽南及台湾地区的妇女,中秋节有“听香”之俗,听香人燃香礼拜后,或静立或出游,注意窃听别人语言,以占卜吉凶。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的来历故事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秋节的来历与文化意义

全文共 1456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文化意义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中秋节的来历与文化意义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秋节习俗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猜你喜欢:

中秋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文化意义

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全文共 1787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是金黄的美景,此时丹桂飘香,秋叶凝红,月圆中秋,秋月圆,此景杯醉,相思两地泪茫茫,登高楼远望,尽是乡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来历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1、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4、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5、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7、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8、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9、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10、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11、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2、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3、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4、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5、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节为啥要观赏月亮呢

中秋赏月,是指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中秋节赏月的来历最早是源于“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中秋为什么是团圆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念想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团圆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最终归宿;无论是寄托给满月的愿望,还是中秋夜各种有趣的风俗,最终都在家人的笑脸中凝成永恒的快乐。

中秋节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祭月(拜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追月

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秋节的来历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女儿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比较多。其中“中秋”一词最早源于《礼记·月令》中的“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此外,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八月中秋时,农作物基本都成熟了,农民为了庆祝丰收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而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时候。这一天,唐军裴寂看见月亮,成功发明了月饼作为军粮,成功解决了军中粮食不够的问题。此后,人们便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以此做纪念。

后来,中秋节慢慢演变成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等习俗也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秋节的来历及渊源

全文共 2712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中秋节的来历渊源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中秋节的传说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来历及渊源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 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 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 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 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 绝唱。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祝福语

1. 中秋节秋高秋爽秋日,恰逢双节,花好月圆今宵再度良夜。留意月下丝丝白云,许下我问候万千,陡增相思,祝愿你快乐一万年!

2. 仰望星空,一轮明月圆,环顾身边,却不见朋友们在眼前,倍感思念,短信送去甜蜜的月饼,祝朋友你们中秋节快乐,幸福永远!

3.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月代表我的心,把我祝福来传递!真诚祝愿,好运伴着中秋节,延续幸福到永远!合家喜洋洋,开心又吉祥!

4. 圆圆的月亮,相聚的情。圆圆的花灯,欢乐的情。圆圆的月饼,温暖的情。团圆的心愿,岁岁的情。祝中秋节合家欢乐,吉祥如意。

5. 一年一春,春春你顺心。一年一夏,夏夏你发达。一年一秋,秋秋你丰收。一年一冬,冬冬你成功。一年一中秋,祝你中秋节快乐!

6. 月到中秋分外明,祝您天天好心情;皓月当空洒清辉,美好事儿一堆堆;祝愿佳节多喜庆,以后天天走好运!提前预祝中秋节快乐!

7. 从快乐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出,一股超强吉祥风暴正在朝你靠近,请穿好健康雨衣,戴好平安安全帽,以免幸运冰雹袭击,中秋节愉快。

8. 圣旨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中秋将至,特御赐由朕亲编短信一条。内有平安一生,快乐一世,幸福一辈子,还有话费一毛。钦此!

9. 爱的路上千万里,我们要走过去。我们的距离虽然远,可是你永远挂在我心中,就如八月十五这一天,希望永远记住我,中秋节快乐。

10. 沧海生明月,皓空起相思,我送君祝福,唯恐意迟迟,冷霜打秋后,关怀行在前,天凉多加衣,无聊常信息,莫道中秋冷,与君共相知。

11. 秋月明明亮亮,美酒清清爽爽,月饼蜜蜜甜甜,朋友热热乎乎,家人和和美美,中秋团团圆圆,幸福永永远远!祝您及家人中秋节快乐!

12. 涵虚云雾分,人向广寒奔。蟾宫折桂日,岂敢笑王孙。中秋共晴光,美景伴良辰。药经灵兔捣,玉液满金樽。举杯同祝愿,月圆永无痕。

13. 月饼爱上馒头,拼命追求,馒头誓死不从;月饼难过的问:这是为了什么呢?馒头说:俺娘说啦,你肚子里都是花花肠子!中秋节快乐。

14. 把祝福揉成面,用快乐来做馅,加一勺甜蜜水,点一束平安火,真心守护,做成生活美满如意月饼,送给健康幸福的你。祝你中秋节快乐。

15. 送你一块月饼,用关怀做皮,踏实牢靠,用思念做馅,甜蜜温暖,用情话做包装,虽然华而不实,但也必不可少,祝你中秋心情好身体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