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卧薪尝胆是什么样的故事(精品20篇)

我们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也出现了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还写了很多关于他们的文章,我们学过的就有《卧薪尝胆》,那么着篇文章讲的是谁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吧!

浏览

3133

文章

26

篇1:卧薪尝胆的意思?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1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卧薪尝胆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勾践,讲的是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3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翻译:吴王既然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的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坐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

4

历史考证:

《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又是如此记载说: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对《吴越春秋》的误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卧薪尝胆的意思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卧薪尝胆中的薪是干草和柴火等意思。卧薪尝胆出自于一个典故,与越王勾践相关,说是越王勾践兵败吴王夫差后,假装投降,在吴国饱受屈辱,每天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亡国之耻,终博得吴王信任,被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励精图治,终究越打败了吴国。越王勾践为了使自己不忘记以前所受的耻辱,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将来报仇雪恨,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东山再起,一举灭吴,恰恰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所以在我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不自暴自弃,受点委屈吃点苦头都没什么,只有心中有一股信念,只要活着,将来一定可以打出一片天地。后来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说个人通过自己奋发图强,得以改变现状,一雪前耻,经常作为励志语言来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卧薪尝胆电视剧演员表 卧薪尝胆电视剧演员有哪些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卧薪尝胆电视剧演员表:陈道明、胡军、安以轩、左小青、贾一平、丁勇岱、王冰、郑天庸、戈治均、陈之辉、马精武、洪宇宙、白德彰、杨在葆、孙敏、赵胜胜、田昊、石兰、卢世杰、苗洪森、于彤云、张承好。

《卧薪尝胆》是由北京欢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品,由侯咏执导,陈道明、胡军、安以轩、左小青、贾一平、马精武主演的一部历史剧。描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吴越之争,其中“卧薪尝胆”的典故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励精图治”的象征。

越王勾践--陈道明

越王勾践是由陈道明饰演的,他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囚禁在吴国为奴。头顶“杀与不杀之剑”,勾践二十年如一日“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反败为胜。

雅鱼是勾践的妻子,她是一位极具中国传统美德的完美女性。当越王勾践登基的时候,她母仪天下,辅佐夫君。当勾践战败赴吴为奴时,她一心追随,陪伴左右。当身居陋室遭受磨难时,她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然而当三年期满越国雪耻时,她却选择了死亡,因为她不能让自己曾受到的凌辱成为勾践被国人耻笑的污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卧薪尝胆的人物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故事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勾践,讲的是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卧薪尝胆出处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小故事

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他只在柴草上头睡觉,并且在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警醒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的准备,勾践终于打败了吴国,而吴王羞愧自杀。根据这段历史出来的成语,就是“卧薪尝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卧薪尝胆是什么动物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卧薪尝胆指的动物是牛、狈等。

卧薪尝胆中的卧薪指的是草,牛是睡草卧的,尝胆是牛吃进去的东西会反刍,再吐吃,也就是尝胆,故卧薪尝胆指牛;卧薪尝胆也可以是指动物狈,狈在腿残疾后靠着智力带领狼群发展,较为符合卧薪尝胆的含义。

卧薪尝胆是一个成语,源于《史记》中,越王勾践的故事,越王勾践战败后,卧在柴薪上睡觉,每天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发奋图强,最终击败吴国。现在常用卧薪尝胆表示蛰伏起来努力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大战,越国战败,便命人贿赂吴国大臣,向吴王表示愿意投降称臣,吴王便放过了越王,越王便带着朝臣在吴国放牛放羊,但是常常将苦胆带在身边,以此警醒自己,三年后越王被放回越国,越王回国后发奋图强,最终击败吴国。在史籍中对越王的记载只是尝胆来警醒自己,后世的苏轼在尝胆前增添了卧薪二字,形成了如今卧薪尝胆这一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卧薪尝胆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故事概括:越王勾践打败仗,被放回国后,每天睡在柴草上,吃饭都尝苦胆,发奋图强又复国的故事。

人生在世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我们所愿,所以遇到挫折我们难免会伤心和颓废。而我国古代的一代伟人勾践在面对挫折后卧薪尝胆终成大业。那么,卧薪尝胆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详细内容

1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2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3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4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5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卧薪尝胆是谁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勾践,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这个成语最开始的时候,来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

直到后来南宋时期,才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极力了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也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让这个故事家喻户晓。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卧薪尝胆主人公是越王勾践,其出处为《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终是苦尽甘来。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之后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十年艰苦奋斗,越王打败吴王,而且最后成为春秋末代的一大强国。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时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只要心中有信念,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卧薪尝胆的意思 卧薪尝胆什么意思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被俘,在吴国为奴三年。三年后,勾践被释放回国,他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勾践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报仇雪恨,每日睡在薪草上,尝苦胆。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变得国富民强,最终打败了吴国。

后人常用卧薪尝胆自我鼓励,当自己受到他人的羞辱和无视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内心和外在要变得更加强大,才能战胜对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卧薪尝胆的薪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卧薪尝胆的“薪”的意思是:柴草。

成语意思是: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卧薪尝胆的故事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率兵攻打越国。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被抓到了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去放牛牧羊。做这些奴仆才做的事情,越王虽然心里很不服气,但任然装出忠心的样子。每当吴王出门时,他就走在前面牵马,最终赢得了吴王的信任。

三年后,越王被释放回国了。越王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报仇雪恨,于是,晚上就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梁上掉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就尝尝苦胆,以此来激励自己。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同时,他还加强军队的训练,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变得国富民强。于是,越王亲自带兵攻打吴国,并取得了胜利。吴王夫差后悔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忠告,最后羞愧的自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卧薪尝胆所指的人物是谁?忍辱负重5年最终获得胜利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是一个具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国家,在这段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拥有者许多经典的故事。就比如我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战国时期的项羽破釜沉舟等等。但是今天小编主要想要介绍下“卧薪尝胆”这一成语的来历以及所指的人物具体是谁。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卧薪尝胆中所指的人物到底是谁,其实这个人物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他就是越王勾践。早在公元前494年的时候,勾践当时就被吴军给击败了,并且被围困在了会嵇山上。直到最后勾践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向吴军头像并且求和了。当年被围困的时候勾践就曾叹息道:“难道此生就这么过去了吗?”当时就有一与他并肩作战的将士听到后便回应道:“想要成就一番伟业,这样的憋屈能够算的上什么?”

当勾践向吴国求和以后,他的妻子便成为了人家的阶下囚,自己便要到吴国的宫中服兵役。这一服就是三年,在这三年的生活中,勾践每天都活的像个奴隶一样,像这样的屈辱经历让勾践永远无法忘记。直到公元前492年,吴王将勾践赦免了,并且遣返回了自己的国家。

勾践回到自己国家后,为了不许自身屈辱的那三年的时光,于是便在自己的屋子里挂上了两只苦胆。然后在今后的每一顿饭中必须要去尝一下苦胆的苦涩之味,以这种方式来时刻提醒着自己在吴国那三年的屈辱与痛楚。而且勾践每天都要和老百姓们一起耕田种植农作物,与老百姓们风雨同舟,以这种方式激发着全国上下军民同心,奋发图强,尽早灭吴。

之后勾践在范蠡和文种的精心辅佐下,国力在迅速的发展壮大。一日比一日更强。而在当时,吴国一直在接二连三的向外征战,在兵力上已经有了非常严重的损耗。最后勾践终于是等到了绝佳的复仇机会,吴王亲征回国后十分的衰弱,总兵力也大不如从前,勾践正式看准了这个时机向吴国发起了进攻。公元前478年的时候,吴国惨败,至那以后吴国便一蹶不振走向了衰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卧薪尝胆,古人常用这个词来形容艰苦奋斗!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表意是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它的寓意是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这个成语出自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在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中记载: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翻译成白话文为我受命以来,卧薪尝胆,感慨光阴如电,叹息功名不立。上负先祖未报之忠,下愧兄长知人之明。而且我家世代以德行显耀于吴地,如果效仿你们有非常之志,即使不遭杀戮,难道不也有损于家声吗?

我们通常在使用它的时候用作它的寓意,在句子中是一个褒义词。我们可以造句为: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卧薪尝胆,刻苦训练。

卧薪尝胆的近义词是发愤图强,“卧薪尝胆”和“发愤图强”都是指下定决心奋斗,向着胜利前进。但“卧薪尝胆”更侧重于奋斗时环境的艰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卧薪尝胆的意思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卧薪尝胆出自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最后苦尽甘来。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后来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终于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卧薪尝胆属于褒义词。例如:六十年代初,我国人民卧薪尝胆,最终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上反动势力的经济封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报父仇,率兵打败越王勾践,越国谋臣文种派人贿赂伯嚭,伯嚭劝吴王夫差接受了越国的投降,并要求勾践带着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勾践在吴国期间,忍辱负重,尽心尽力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便把他们释放回了越国。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而吴王夫差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国力也越来越弱。勾践经过两次攻打,终于将吴国打败,夫差派人求和,勾践没有答应,于是战败后的夫差只能拔剑自刎了。

勾践经过卧薪尝胆,最终雪耻灭吴,然而历史上真有“卧薪和尝胆”这回事吗?

《左传》中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时的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司马迁在《史记》中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到卧薪的事情。

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信中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明朝《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些相关史料都证实,卧薪尝胆与勾践并不相关。但南宋的书籍却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

《吴越春秋》中记载:“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所以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对《吴越春秋》的误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勾践是不是小人?卧薪尝胆的勾践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卧薪尝胆,几乎是每个人都能倒背如流的一段历史,在这一段历史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忍辱负重十数载,坚定不移要灭吴的越国君主的形象,好像只要打上了“忍辱负重”的标签,他们都是英雄。但是这样的评价未免太过片面,毕竟在勾践之前,如果站在夫差的角度,他攻击越国也没什么错,因为他也是为了给吴国复仇而来。而现在,为什么会有一种声音认为,勾践其实是一个小人?

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勾践灭吴并不是为了“复国”,越国并不存在要复国的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没有被灭国。勾践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春秋虽然和战国总是会被放在一起提及,但是,这两个时期的习惯却是不一样的,在国与国之间的争斗方面。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但是打仗归打仗,一般来说,就算把你打到残废,也会留你一口气,不会直接断了生路,也就是灭国。然而战国时期,战争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灭国,相比之下,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君子之战,战国时期就有些野蛮的意思了。所以,春秋时的越国勾践,他并没有被灭国,也就不存在“复国”一说,顶多就是恢复国力,而不是重新建国。

勾践和夫差两人之间的恩怨,还要从勾践的父亲说起。勾践父亲,越王允常经常与吴国君主阖闾交战,允常死后,勾践挫败了执掌大权的大臣们的阴谋,这才得以继承王位,这个时候吴国听说允常之死,派出大军攻打越国,却被勾践打了回去,阖闾也因此重伤而死,临死前希望儿子夫差能够为他复仇。

之后就是夫差攻打越国并战胜勾践,勾践通过给夫差做下人的方式,消除了夫差的恨意,获得一个回国继续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这个机会,给了越国一条生路。站在自己越国的角度上来看,勾践似乎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问题就在他灭吴国上面。

前面也说了,当时是春秋时期,大家之间都是君子,打趴下就够了,没必要去把你连根拔起,偏偏勾践不这样,夫差还给勾践留了活路没有灭国,但是勾践“卧薪尝胆”之后,一举就灭掉了吴国,相比之下,到底是夫差是反派,还是勾践有人性的光辉呢?恐怕会有另一番定论吧。

而后,鸟尽弓藏。两位大臣功臣,范蠡和文种,范蠡看得出来勾践的心思,提前溜了,临走之前告诫文种,偏偏这家伙不相信,结果就是被赐死。而且,自此之后,好像诸侯国之间就开始了“灭国之争”,打架不是为了证明给你看,我比你强,而是要彻底消灭对手,证明给天下人看,我比你强。

所以,勾践到底是不是小人呢?也许当你只知道卧薪尝胆的时候,你会敬佩他的隐忍,但是等你知道了他的一生,会觉得,不过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卧薪尝胆的故事 卧薪尝胆是三国故事吗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吴王夫差伐越,越王举措失当而败,越王勾践兵败吴王夫差后,假装投降在吴国饱受屈辱,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情景,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

卧薪尝胆的故事

越王勾践因为“卧薪尝胆”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流传,后多用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而且卧薪尝胆这并不是三国故事。

出处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卧薪尝胆的人是谁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讲的是他受尽委屈回国之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每天都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

我们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也出现了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还写了很多关于他们的文章,我们学过的就有《卧薪尝胆》,那么着篇文章讲的是谁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吧!

详细内容

1

《卧薪尝胆》出自《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春令赦文:力役未息,兵革方殷,朕所以嚐胆卧薪,废食辍寝,虽居亿兆之上,不以九五为尊,渐冀承平,永安遐迩,内则禀太后之慈训,外则仗多士之忠勋。(此乃卧薪尝胆真正出处,勾践只有尝胆没有卧薪)。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3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4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卧薪尝胆的胆指的是什么,你清楚吗?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卧薪尝胆的胆是动物的内脏,胆的特点之一就是味苦,勾践将胆悬挂于自己的坐卧之处,然后时常去舔舐它,以此来激励自己,胆的用途就是这样的,他并没有很多过多的意思。

而卧薪尝胆,我们知道这是讲的是越王勾践奋发图强,以达到富国目的的这样一个故事,当年春秋末期的时候,吴王夫差跟越王勾践作战,将越王勾践打败,然后越王勾践带领着仅存的5000人退保到会稽山上,然后派人向吴王夫差请求和平,求和之后,吴王夫差提出了非常多的苛刻的条件,比如说让越王勾践跟他的夫人,两个人到吴国侍奉越侍奉吴王,给越王勾践造成了很多的侮辱性的事件。

比如说让越王勾践去尝吴王夫差的粪便,越王勾践回到国内之后就将胆至于自己的坐卧之处,在平常处理国政的时候要,舔舐一下,日常吃饭的时候也要舔试一下,以此来激励自己,让自己不要忘记当年的会稽兵败之辱,以此来完成自己复国的志愿。

最终也不负所望,越王勾践成功打败于吴王夫差,然后达到富国的目的,同时将吴国灭掉,成为春秋最后一霸,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 卧薪藏胆的故事主人公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卧薪尝胆主人公是勾践,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卧薪尝胆原本是指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来用来形容人们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成功,苦尽甘来。

卧薪尝胆的典故

在公元前496年的时候,越王允常及其子勾践将吴王阖闾击败。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自己报仇。夫差日夜练兵,两年之后,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本想自杀,但是被文种劝住了,决心假装投降,用各种珍宝去贿赂吴国的大臣伯嚭。于是伯嚭带文种去见了吴王,吴王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吴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奋发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安逸的生活,便在家里的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尝尝,让自己牢记当初的耻辱。勾践除了管理国家大事之外,还会到田地里和农民一起做农活,深得民心。

当勾践兵精粮足之后,便亲自带兵北上,一举打败吴兵,最后在公元前478年的时候,吴国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猛攻,屡战屡败,夫差见大势已去,便羞愧的拔剑自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