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郑光祖故居通用20篇

丘逢甲的故居名为培远堂,位于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处的文福镇淡定村,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客家围屋,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光祖故居,供大家参考!

浏览

4874

文章

1000

何应钦旧居何应钦故居

全文共 1368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兴义市城南42公里处的泥凼乡。

何应钦在兴义市泥凼的故居有两处:

一处在风波弯,在风波弯的故居占地10余亩,依山势筑石为堡,房屋于堡内、石垣上设有炮口枪洞,遇有攻击,可依堡自守。石堡好像建在一条“回龙转向”的龙头之上,易守难攻,坚固沉稳。堡内建筑由正厅、两厢、花园、鱼池等构成。正厅面阔五间,长30米,硬山木结构,三层三重檐。门窗、柱础采用透浮相间的中国传统雕刻手法,刻制诸多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狮虎龙凤图案,既典雅庄严,又富贵美观。柱础上刻梅兰竹图案,宛如一幅幅水墨丹青,其手法之高,堪称山区石雕杰作。檐下垂瓜柱,又如红灯高悬,使整座建筑更加艺术化。故居往上加高过两次,意为节节高升,但是因家中何人升官后加高均不得而知。

一处在泥凼街上。坐落于山腰,由前厅、两厢及正厅构成四合大院,均一楼一底。院中天井用石板镶嵌。院内石雕木刻图案多达百余幅,其中尤以刻在窗下石裙板上的“鱼跃鸢飞”四字最为引人注目,其书为行书阴镌,每字约60厘米见方,书法游刃如龙、俊迈洒脱,刻艺深浅得宜、洗练细致,堪称书法佳作。院门前临桂北丘陵,千山万壑,浩瀚无垠,一眼望去,清晨“万马奔腾”,傍晚“万马归槽”,气势磅礴。民间传说这千峰万岭,好像百万雄兵,后面大山犹如统兵大将,何氏故居为将台,称之为“大将点兵”。何应钦故居,既包涵了大自然与能工巧匠的神奇功力,又从其特殊的一面体现了何应钦先生非同寻常的一生。

兴义市何应钦故居陈列馆是兴义市最为重要的人文景点,也是了解兴义近现代历史最为重要的场所。陈列馆位于兴义市城南42公里处的泥凼镇【管辖范围为何家大院(何应钦出生地)、风波湾禄园、何家大仓、何氏宗祠、何绍武宅、应钦小学、五台何氏祖茔、吴家寨何母坟、万人坑共计9组建筑群(景区)】,占地面积近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目前,兴义市何应钦故居陈列馆也是国内资料最为齐全的何应钦专题陈列馆。

何应钦故居陈列馆目前展览分为三大展区,分别是何家大院(何应钦出生地)展区、风波湾禄园展区、何家大仓展区。其中何家大院有《第一好丈夫》、《何应钦先生书法展》、《蒋何历史影像展》、《黔军砥柱》、《何应钦在台影像展》5个固定陈列展览;风波湾禄园有《何氏家族民国家具展》、《血溅松山》、《贵阳首任市长何辑五》3个固定陈列展览;何家大仓有《何应钦军政生涯专题展》1个固定陈列展览。所有展览均已经全部实施完成,三大展区展厅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均已经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各展区配套有观众休息室、放映室等供观众免费使用。

交通:兴义客运东站乘中巴车前往泥函乡,下车后步行可至。

地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泥凼镇泥仓路4号

类型:名人故居展馆展览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18386479336

开放时间:

9:00-17:00

门票信息:

门票免费,讲解费30元

交通

在兴义客运南站乘兴义至泥凼的中巴车到终点站下车可达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何应钦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1916年秋回国,到贵州任讲武学校校长、黔军参谋长等职。1924年赴广州,任大本营参议、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一团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谭震林故居及墓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谭震林故居及墓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谭震林墓位于攸县中心大道西攸州公园狮师岭东麓。根据谭震林遗愿和攸县人民要求,于1988年4月4日,将其部分骨灰安葬于攸县烈士公园谭震林墓,杨尚昆亲自提写墓碑。1995年9月,谭震林夫人葛慧敏的骨灰与谭震林合葬。2002年4月,经有关部门批准,谭震林墓迁建于攸州公园内。1999年6月,攸县人民政府公布谭震林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省9。

墓园面积9280㎡。整个墓园分三个区域:停车区,面积3500㎡,水泥铺面。沿上台阶上至第二级,为铜像区,面积4200㎡,铺行道砖。第三级为墓葬区,面积1500㎡。整个墓园周边种植女贞、红梽木及草坪,绿化面积30%以上。墓葬位于墓区中轴靠后位置,大理石为沿,东西5米,南北5。4米,高1.20米,汉白玉质墓碑,1.20×1.80米,书:谭震林墓/杨尚昆。墓后8米处为幕墙,书谭震林生平简历。铜像位于墓前20米,像高3.8米,头戴青绒帽,身着风衣,双手-,凝视前方。像座呈方柱形,长2.1米,宽2.4米,高3.0米,黑色大理石贴面,由谭震林子女及亲友于2004年9月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周保中故居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周保中故居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保中故居位于大理市湾桥镇上湾桥村,其建筑座北向南,正房三开间,夯土墙茅草覆面,南面两间低矮草房为厨房和厩房。院心种植有桃树、木瓜树等,建筑简朴,门前有小溪流淌,环境幽静宜人。周保中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原故居于1951年被焚毁无存,现在周保中故居所在的湾桥村东重建一座纪念馆。198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保中纪念馆已在他的家乡——大理市湾桥乡湾桥村落成,馆前还建造了他高大挺拔的塑像,成为向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前往瞻仰参观的中外游客和青少年学生纷至沓来,他们对周保中这位抗日民族英雄无不由衷赞佩。

周保中(1902—1964),原名奚李元,号绍璜,云南大理人。白族。1902 年2月7日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县湾桥村。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杰出领导人 。周保中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杰出领导人。毛泽东曾称赞说:“保中同志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周保中,原名奚李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曾木斋故居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曾木斋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曾木斋故居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上架乡古楼村4组,建于清光绪年间,座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屋高两层,宽五间,硬山顶,左右出三字山墙,建筑面积440平方米。

该故居为民间独体建筑,锁筒子屋样式,屋后倚香府当山,门前临无名港,远望对面岭。通面阔20米,进深22米,曾木斋故居基础布于高0.7米的台基上,前设檐廊,立檐柱两根,檐内大门居中,设双开实踏门页,入大门为中堂,堂后设神龛,两侧设门与次间相通,屋上无梁架,山墙搁檩,盖双坡硬山瓦顶,两侧出三字山墙封檐。1876年,曾木斋在这里出生并度过大半生革命生涯。该屋一直由其后裔居住,并负责日常保养及维修,整体基本保存完整。屋上大面积的清水墙面、平直的三字山墙、四分五水瓦顶、锁头形样式等,表现出典型的地方风格和湘南营造形式。

曾木斋故居是与曾木斋有着直接联系的重要场所和物质遗存。

1876年,曾木斋出生在故居里,并在这里度过他青少年时期,现故居仍遗存有曾木斋生前睡过的床、用过的家俱和生活物品。

2019年,曾木斋故居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木斋(1876-1928)清光绪丙子年(1876)农历九月二十日丑时生于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耒阳县上架桥界头曾家一个大户人家。自幼跟随民间拳师学得一身好功夫,性格豪爽,为人正直。1891年入船山书院,师从帝王学王闿运。1894年中举。1895年入北京国子监读书,后加县丞。“戊戌变法”后,即受先进思潮的影响,对封建统治深恶痛绝,秘密组织“10。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陈国桢烈士故居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陈国桢烈士故居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陈国桢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王西自然村。

陈国桢(1902—1949),系陈国柱挛生胞兄。早年就读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期间,参加莆田-日货活动。1919年,弃学南渡,执教于新加坡,1926年夏回国,1928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经陈延年介绍赴厦门,组织福建华侨协会,并利用《商报》主编的合法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参加由陶铸领导的厦门劫狱斗争,安全转移同志。1937年底,因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再次前往南洋,在福建会馆工作,同年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1946年回国后,党组织派他到闽南建立地下党组织。是闽南地区地下党组织主要负责人。1949年3月,因叛徒出卖被捕,6月牺牲于龙岩监狱,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陈国桢烈士故居为清代民居,位于陈国柱故居西侧前下厝,坐北朝南,为两层土木结构的三厢房,由左右厢房、重厢房和天井等组成,建筑面积70平方米,现保存完好。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下垞村:下 垞 村西天尾镇下土宅村位于九华山麓,距镇中心16公里,现有17个村民小组,居民418户,总人口达1982人,党员63名。全村拥有耕地1230.2亩,林地13372.1亩,果地2013亩。境内有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九华叠翠”、九华山摩崖石刻、陈国柱故居及苦竹寺等旅游、文化景点。近年来,下土宅村大力发展以龙眼、枇杷为主的绿色农业,并充分利用九华山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陈廷敬故居

全文共 1128 字

+ 加入清单

陈廷敬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廷敬故居

时代:明、清

地址: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陈廷敬故居为清代名相陈廷敬及陈氏家族的故居,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至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是一处城堡式古代官宦家居建筑群。故居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为明代建筑,是陈氏家族的故居,城墙周长466.55米,占地11565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城墙、河山楼、藏兵洞、陈氏宗祠、树德居、世德居、容山公府、御史府及麒麟院等。外城为清代建筑,是陈廷敬的私邸。城墙周长313.75米,占地1158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相府、书房、花园、管家院、内宅、城墙、御书楼及功德牌坊等。

陈廷敬墓位于皇城村北2000米处静坪山上,占地16000平方米。有保存完好的康熙皇帝御书挽诗碑及10通镌刻康熙皇帝御制祭文的碑刻。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陈廷敬先后担任大清康熙帝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上世纪末,陈廷敬后人、蜀中隐士陈光美病逝于四川乐山,其孙子陈恩田不负先辈遗训,在国学领域成果非凡,目前是当代跨领域华人学者、著名书法家,著有《大中华赋》、《中南海记》、《清字文》、《乐亭序》、《新重庆赋》等文字作品,目前出任澳大利亚ISTS(国际七三学社)第一届委员会主席,陈廷敬家族再次受到海内外瞩目。

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官员,陈廷敬一生编著有多种书籍。其中属于他个人的诗、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山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参加过《清世祖实录》的纂修;当过《清太宗实录》的副总裁,《政治典训》、《方略》、《一统志》、《佩文韵府》、《明史》等书的总裁官。特别应当提到的是,他主持了《康熙字典》的编纂工作。康熙四十九年三月,皇帝命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工作刚展开,张玉书即因病去世,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陈廷敬担起了总阅官之职,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辞书,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3年5月,陈廷敬故居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陈明仁故居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陈明仁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明仁醴陵故居位于湖南省醴陵市城区来龙门街道办事处文庙居民委员会瓜畲坪116号,始建于1937年。其门额"良庄"两字,由何键题写。故居占地面积为1145平方米,庭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其主体建筑分前后两栋,各二层,门厅与前栋、前栋与后栋之间均有庭院相通,共有房屋20多间,均为小青瓦屋面,方形青砖铺地。四周为红砖砌成的高大围墙。2005年,陈明仁故居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明仁(1903-1974)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五十五军军长,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903年4月7日出生于醴陵县洪源乡洪源村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夏考入广州军政部讲武学校,不久即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毕业后到国民党部队任职24年,由见习排长升为华中“剿总”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1949年8月率部起义,“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刘勰故居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刘勰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刘勰故居位于日照市莒县,是刘勰所生活居住的地方。介

在山东莒县浮莱山定林寺内。定林寺,相传始建于南北朝,今存建筑为清代重修。主要建筑有大佛殿、三教堂、校经楼等。校经楼原名毗卢阁,相传为刘勰校阅经籍处。

刘勰(约465——520)南朝梁人。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然其名未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齐和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王如痴故居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王如痴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如痴故居位于衡阳市祁东县太和堂镇向阳村二组。

王如痴,名书铨,号如痴,1903年1月25日出生于今祁东县太和堂镇向阳村,终身未婚。王如痴1915年入祁阳县城读小学和初中,1923年考入湖南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预科班,积极参加学生-,1925年高中毕业。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年底被委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后,赴井冈山红四军工作,后奔赴中央革命根据地和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从事武装斗争。

1934年10月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先遗队,先后任红10军团19师参谋长、师长。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5年1月,红10军团在返回闽浙赣根据地时,被敌围困于赣东北的怀玉山地区。王如痴率部队千余人,占据怀玉山,敌人四面围攻。终因敌我力量悬殊,王所率部队伤亡惨重。25日,王如痴在山顶被俘。1935年8月6日深夜,在南昌下沙窝与方志敏、刘畴西一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终年32岁。

王如痴故居于1903年1月建成,系青砖瓦房土木结构,正栋分前后两排,两侧是厢房,厢房的一侧与向阳村二组的堂屋相连,共有房屋11间,占地面积268平方米,建筑面积563平方米。

王如痴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4月被衡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如痴(1903-1935)红十军军长兼政委,革命烈士。湖南省祁阳县(今祁东县)人,1903年1月出生于祁阳太和堂镇乐家村一个贫寒的小知识分子家庭。1925年毕业于湖南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预科班高中部。1926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初学成回国,受党组织派遣赴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马相伯故居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马相伯故居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马相伯故居坐落于泗泾镇,于2003年开放。故居自成一体,为江南风格私家住宅,给人以平实无华,简朴淡雅的感觉。厅堂内两侧挂满了浓缩马相伯生平经历和卓越贡献的文字及相关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马相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上海松江泗泾“马相伯故居”,又称马家厅,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老街上,开江中路358号,为江南风格私家住宅,与上海《申报》创办人史良才故居相近。

上海徐汇区土山湾“马相伯旧居”,位于蒲汇塘路55号的“土山湾博物馆”的楼上。

晚年寓居地——万宜坊,位于现上海重庆南路205号41号,新式里弄,砖木结构,西班牙风格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邓拔奇烈士故居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邓拔奇烈士故居座落在怀集县甘洒镇永富村委会高富村中心,建于1805年。坐北向南,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传统式平房。面阔三开间。总面阔21.89米、总进深11.53米,占地建筑面积252.39平方米。邓拔奇(1903年—1932年),又名邓岗,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两广党组织的领导人之一。他出生于怀集县甘洒镇永富村。1922年秋,考入厦门大学。1924年,到广州参加革命。1927年,担任中共广西特委书记。1932年,调往广东东江特委工作,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2001年,邓拔奇故居被定为全县中小学“德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3年,邓拔奇故居被县法工委定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2004年5月,怀集县人民政府公布邓拔奇烈士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1992、2005、2008年,县政府三次拨出专款对故居按原貌进行维修。邓拔奇烈士故居对怀集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甘洒镇:甘洒镇位于怀集县东部,距县城18公里,是怀集通阳山的重要交通枢纽、甘洒镇是山区镇,又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的革命老区镇。全镇总面积 132.21平方公里,辖13个村委会,总人口25265人。甘洒镇地理环境优越,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名优特产饮誉省内外,其中"南洞杉"是怀集"三洞名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张爱萍将军旧居张爱萍故居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张爱萍将军旧居(张爱萍故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达渝高速公路罗江入口处旁的张爱萍将军旧居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州地灵人杰,英雄辈出,尤以通川区罗江镇最盛。“木有根,水有源。”张爱萍将军故居在今罗江镇高石村,先祖南宋末年即为当地望族。今北外镇青杠村明月龙王潭畔有明代将军墓,即是张家早期为国培养的栋梁明威将军张翼龙。张爱萍官至副总理、国务委员兼-长,其弟张灿明官司外交部副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张灿明在任副部长期间曾负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工作,为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做出了贡献。

地址:中国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G65包茂高速罗江镇高石村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张端绪。1910年1月9日生于四川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1925年在达县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和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四川、上海从事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支部书记、县委委员。同年12月赴江苏如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第14军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营长、大队政治委员。1930。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南霸天故居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南霸天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南霸天故居

南霸天陈贵苑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琼海的一个恶霸地主,南霸天因成为了芭蕾舞剧及电影《红色娘子军》中那个典型的反派地主恶霸人物而出名。

南霸天故居,现坐落于海南省琼海市乐城北门村。南霸天故居这座废弃的豪宅经过半个多世纪风雨的吹袭,已是风吹落叶无人扫,大门紧闭无人归。附近的农户告诉我们,原来这座豪宅很大,1973年那次特大台风刮倒了一部分,原来的三进院现在只剩两进。其后人重建了一间新的平顶屋。新建的房屋远没有老宅气派。

乐城虽为古城,但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岁月之后,许多古民居已破损不堪。能保存至今,而且继承了海南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特色民居相对集中在城足村。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南霸天"的这座豪宅为典型的海南汉民族类四合院三进院式建筑,是记者见到的,乐城现存规模较大的一间。豪宅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墙壁、地砖、瓦片砌得整整齐齐,整座宅院保存得很好。但里面空空荡荡,除了一张八仙桌,两只四脚长凳外没有任何家具。墙壁上相框里的相片相信是"南霸天"陈贵苑大家族的合影,相片里的人多达十几个,而且个个衣装鲜艳。可惜因历史久远而斑迹重重。"南宅"也因长期无人居住而青苔杂草丛生,显得阴森森的。而周围的民居却是花繁锦簇、椰树婆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地址:

海南省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琼海市官塘大道

陈贵苑,乐会县乐城人,黄埔军校学生。毕业后出任乐会县民团总指挥。1928年,他曾把冯增敏等革命者关进乐城监狱残酷破孩。娘子军成立后,他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刻除之而后快。1931年6月,当他听到红军主力南下万宁县,只留下娘子军留守苏区的消息,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立即集中全县民团窜犯苏区,企图将娘子军一网打尽,结果中了埋伏,被娘子军活捉。乐会县苏维埃政府召开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胡乔木故居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胡乔木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故居,位于盐都县鞍湖镇张本村。故居原为砖瓦结构的四合院,前后三进,连东、西厢房有数十间。土改时,-父亲胡启东先生,主动将田地、房产献出,分给贫佃农,仅留下座北朝南堂屋三间。1991年当地政府对故居进行了重新修建,现有故居占地约200平方米。

-,1912年6月1日出生在张本村,幼年在村里读小学,1924年,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1930年考取了北平清华大学。1931年参加革命,1937年门7月到达延安。1941年2月起开始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和0中央政治局秘书,一直到1966年6月"0"爆发前,长达25年。他还曾担任0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1950年至1954年)、0中央副秘书长(1954年起)、0中央-候补书记(1956年9月起)、第十二届0中央政治局委员(1982年9月至1987年10月),以及担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

故居堂屋正中悬挂着-七十岁时的巨幅画像,两侧悬挂的是他在北京工作、生活时的数十张大幅照片,其中有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合影十余张。东房间陈列着-生前捐赠的千余册图书,西房间陈列-幼时睡的床铺,用的部分桌凳,还有原全国书法协会领导成员,标准草书学社社长胡公石赠送的28幅诗词字画。在故居东南方,还保存一高大石碑坊,上边横额是"贞孝之门",两侧有联,为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手书,联曰:春祠立石垂视范,河客停桡拜女宗。这是当地百姓为表彰-祖母胡季氏青年守寡、抚孤成立而捐资建立的。

景点位置

江苏盐都县鞍湖镇张本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巴人故居

全文共 224 字

+ 加入清单

巴人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巴人故居位于奉化市大堰镇大堰村,分为上下两层,为纯木质结构,主体成红色。巴人晚年的卧室在故居一楼,有前后两间组成。现开辟为巴人纪念馆。巴人,正名王任叔(1901—1972),曾主编《新奉化》、《译报大家谈》,曾任《四明日报》,著有小说《疲惫者》,短篇小说集《监狱》,翻译《苏俄女教师日记》、日本长篇小说《铁》等。与许广平、郑振铎、胡愈之等共同《鲁迅全集》。他是我国首位驻印度尼西亚大使(1950年),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路易斯巴拉干故居和工作室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路易斯•巴拉干于1902年出生在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的乡村,1976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了其作品的图片,轰动了世界建筑界,1980年他获得了普利策建筑奖。他所设计的一些建筑被认为是与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一样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路易斯•巴拉干故居和工作室于1948年建造完成,是二战后建筑创意工作的杰出代表。这幢混凝土结构的建筑面积共有1161平方米,有一个地下室及两层楼,还有一个私人小花园。巴拉干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本国与流行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风格。这种风格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当代花园、广场以及风景设计上。

路易斯•巴拉干故居被认为是当地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典范,对现代建筑、花园、广场和景观的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利用色调的变化表现不同的环境气氛和心情,主张要将建筑与景观相融合,将建筑与景观一体设计。

Luis Barragán House and Studio

必去理由:最有创意的故居

景点所在大洲: 北美洲【North Ame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墨西哥[Mexico]

景点所在省、州:墨西哥联邦特区 [México D.F]

景点所在城市: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柳青故居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柳青故居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吴堡县城以北40公里的张家山乡寺沟村是著名作家柳青的故乡。柳青(1916~1978)现代作家,原名刘蕴华,1916年7月2日出生于张家山乡寺沟村一个农民家庭。柳青一生0版了多部小说。其中长篇小说《创业史》属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创作的最优秀成果之一,它不但在国内深得读者好评,且被译成英、日、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国外享有较高声誉。

地址: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

A区:东、南、北至故居围墙外扩20米,西及西南至吴(吴堡)米(米脂)公路边界。

B区:东、南、北至A区各外扩50米,西同A区。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窦垿故居

全文共 1960 字

+ 加入清单

窦垿故居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窦垿故居位于云南师宗县淑基村,是一幢普通的四合院。高高跷起的椽角在风中挺然傲立,除了建筑上的肃穆之外,似乎还在张扬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

后人把杜诗、范记、孟诗、窦联、何书。合称“五绝”。

通往窦垿故居的台阶总共有6台34级,第一台9级台阶,被称为新石坎,上面呢有5台共25级,中山陵的台阶设计跟这里的设计风格一样,从下往上看是25级台阶,从上而下看只有5个平台。在第二级台阶处建有头大门,大门上悬有“中宪第”直匾一块,因为当时,窦垿的父亲窦欲峻被道光帝封为中宪大夫,那道圣旨至今还保存完好。

窦垿故居大门楼成亭阁式建筑,分为两层,梁柱全部都是精雕细刻,造型独特。那些台阶还有这些雕梁画栋的构架装饰反映了主人的官职品位。据说呢,建这种风格式样的房子,是要经朝廷许可的,在云南只有这一处。

大门楼建有5间,正3间设有大门厦,中间为正大门,东西两间各设东西侧大门,大门上方挂的“窦垿故居”横匾是由赵浩如教授书题的,上面还挂着“中宪大夫”直匾,前上方挂有“赐进士第”横匾,正门左上方挂有选拔、解元两块横匾,右上方挂有进士、拔贡两块横匾。横梁上刻有的一对龙鱼,上面雕刻的是云,龙,水。穿过正门还设有三道屏门,在古代,一般官员来访时走两侧屏门,正屏门要比主人官职高的的官员到来时才开启。据当地人说,多少年来,正屏门从未开启过。通过正门进入院内,是跟以前淑基村所有的院落下面相连的,楼上也是相互连通的走马串0,之上就是正宅5间,正宅的前门上刻有许多图案,在大门的上方原来挂有一块“文魁”的横匾。

三十余级的石梯经过风雨的洗刷,已经变得斑斑驳驳,从大门一直延伸进去,诉说着那段历史的久远。四合院占地不大,当地普通红泥垒的墙,灰黑瓦砾盖的顶,除屋椽上雕刻精美的图案还依稀可见,流淌着往日经久不息的文化馨香外,这里与淑基其他众多的院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就在这幛普通的四合院中,一代奇才窦垿却从这里走了出来。窦垿从小置于书香门第,深受祖父和被称为“一介表天”的父亲影响,饱读诗文,深明大义,养成了刚毅正直、心直口快、不畏权势、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言行一致的品格。他以先圣们的古训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以文章和人格来立言、立行、立德,菱甚多,流传后世影响较大的有:《示儿录》、《续小学铢寸录》、《四余录》、《游艺录》、等,特别是岳阳楼长联,更是字字珠玑,誉满天下。窦垿的著作,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德行标准,力图以儒学和礼仪来规范当时的社会秩序。他虽出身官宦家庭,书香门第,却是“布衣粗食”人不追求奢华,想以简朴来改良当时的弊政。他忧国忧民,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却又对统治者抱着天真的幻想,想以奏章、改良来挽救当时的社会。他胸怀抱国之志,却又没悟出报国根本无门。窦垿-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早已注定了窦垿的历程必然是坎坷的一生,矛盾的一生,注定了在这忧愤中必然产生一代文学奇才。

礼堂威严而空旷,没有一丝响动,没有多余的摆设,几张不知是哪个年代的条凳静静地龟缩一角,组成了一种很奇怪的构图。暗红色的墙坯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油黑,使人不由自主地会从脚底升起一股凉意。礼堂的显要位置上,各种牌匾肃然高悬,褒扬着窦氏族人中的显贵们的业绩,其中最为显郝的,当数清咸丰皇帝所赐封赏了。不知道那么多的名人忙着为窦垿题词封匾,究竟是在褒扬窦垿的业绩,还是在用窦垿的名望抬高自己。窦垿生不逢时,在他赴京任职之时,-战争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面对内忧外患,清王朝朝纲荒废,积重难返。此时就任京官的窦垿还没体味到一丝做官的快乐,马上便落入了孤寂和忧愤之中,他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积弊,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在上任监察御史的几天后,便向咸丰皇帝上奏章条陈九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吏治、财政、金融、水利、军事、交通等各个方面。他慷慨陈辞揭露买官卖官的“捐例”制度,请求皇帝起用唐鉴、林则徐二人为议政大臣,委以生任。他上奏参劾擅权专横、结党营私、祸国殃民的穆彰阿、耆英、琦善等人,要求吏部治罪。但窦垿的奏章均被“呈之不用”,“留中不发”,窦垿的政治抱负成了泡影。此时,悲愤之极、年已四十七岁的窦垿深感前途渺茫,彻底绝望了,在孤愤中,他以一个文人特有的勇气和傲骨,愤然辞官,回归故里,途经岳阳楼凭吊先圣,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传世佳作——岳阳楼长联,完成了一个文人、志士、思想者的历史宏篇。

窦垿(1804~1865),字于坫,又字子州,号兰泉,清嘉庆九年(1804年)生,祖籍江南泰川,明代迁居云南。原罗平州西区淑基村(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淑基村)人。淑基窦氏,为清代滇东望族。同治四年(1865年)逝于贵州任上,享年六十二岁。人生履历山西知县祖父窦晟,为乾隆癸酉科(1753年)云南选拔,戊子科(1768年)解元,曾任洪洞县知县,“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张鸣岐故居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张鸣岐故居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鸣岐宅邸位于马可波罗广场西北角,建于民国初年,在意租界现民族路80号楼。罗马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三层,迫使瓦顶,立面三层正中有四联拱券扇形阳台绳索式廊柱,连弧扇形阳台,牛腿承檐,饰花叶形浮雕,造型优美。此为张鸣岐在意租界寓所之一。

张鸣岐(1875~1945),字坚白,号韩斋,山东无棣人。前清举人。1898年就馆于岑春煊,颇得器重。1900年后,随岑在陕西、四川、两广先后任职两广学务、营务处,广西太平思顺道、广西布政使、广西巡抚。1910年因贿赂奕劻得署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曾镇压黄兴广州起义,杀害林民党、喻云纪等四十余人。1913年任广西民政长,会办广西军务。1915年任广东巡按使。1916年赞助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伯。1927年迁居天津。在津期间,与下台的军阀政客白坚武相勾结,与日本驻屯军特使接上关系,日军侵华后公开投敌。

1937年12月参加王揖唐发起的中华佛教会。1942年与王克敏、靳云鹏等被聘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议会议委员。日本投降后不久病死。

乘车线路

地址:马可波罗广场西北角

乘车线路:可乘14路、462路、640路、802路、841路、901路等公交在民主道站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球王李惠堂故居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球王李惠堂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惠堂故居是位于五华县锡坑镇老楼村的四角楼,名为“联庆楼”,是其父李浩如于光绪十八年

(1892年)所建,现已成为五华推动旅游与足球运动发展有机结合的一个富有特色的景点。故居为客家地区常见的“四点金”式建筑,面宽五间、三进深四合院布局,左右各置一幢横屋,四角分置四层炮楼,背后筑一层围屋,门前设晒谷坪、照墙、左右转斗门和半月形水池。墙体用灰沙夯筑,顶为悬山式木桁桷瓦顶。总占地面积约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90平方米。故居上、中、下厅檐柱均为八角梅花石柱,左右横屋底屋檐柱为圆石柱二层为圆木柱。门窗框均用石制,正门、侧门、转斗门均有楷书题刻,上、中、下厅和左右横屋所置屏风梁架等构件,均刻有狮、凤、鳌鱼、花草、人物故事等金木雕工艺品。故居中栋右廊房为李惠堂幼年时住房,右横屋门侧狗洞是李惠堂幼年时练射的“球门”。右横屋第一间为李惠堂抗日战争时期回乡组建足球队时的住房。1994年9月,五华县人民政府为方便人们缅怀球王,把球王故居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办有《球王李惠堂》小型展览,每年均有不少华侨、港澳台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参观考察,缅怀球王的光辉业绩。

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李惠堂旧居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惠堂,中国近代体育史上著名的足球运动员。从17岁开始足球生涯,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亚洲足坛,被球迷和香港媒体亲切的评为“亚洲球王”。他不但是战前罕见的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也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足球第一人。1979年7月4日,李惠堂因病逝世,享年74岁。据统计他在各项足球比赛中,共射进1860个球,与巴西的里登雷克、德国球星盖德穆勒、球王贝利以及独狼罗马里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晋都陶侃故居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晋都陶侃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晋都陶侃故居叫陶公山,位于湘潭市市区石嘴垴。陶侃曾在山上建有小茅屋,并在周围开荒种菜。茅屋的前左侧有块洼地,积雨水而成池,是陶侃饮用吸水的地方。因常有猫儿在池边捕捉小鱼,故名“猫儿池”。茅房后面的小山沟上有石砌小桥,后人称为“陶公桥”,后被毁。

陶公山临湘江一面都是红砂石岩,石峰隆地向湘江伸展,宛如壶嘴,故名“壶山”,俗称“石嘴瑙”,从远处眺望伸向湘江的石嘴上颌,形态壮丽,好象怒吼的雄狮,俗称“狮子口”。石山嘴上有株碧梧,梧桐树后面便是陶侃的衣冠墓和墓房前的小花园。

陶侃的衣冠墓建于元初,因“国破思良将”的原因吧!葬墓建造虽然简陋,却很威严,从江边沿石级而上,靠左围墙有双合墓庐门,门框上嵌有石匾,上刻“陶公墓室”四字。进门右道一排三间青瓦平房,是守墓人的住所。墓前石栏杆,栏杆左右有石柱,上刻“媲衡山千秋不朽,偕湘水万古流芳”的对联。石栏杆前有石香炉、石方桌和“鼓型”石凳。墓前的小花园也很别致,除常绿灌木外,还按季节栽有多种蔬菜,藉以悼念陶侃。

由于战乱,部分古迹已毁。但陶侃的主冠墓保存完好,墓碑上所刻的《晋督都陶桓公墓》七个大字,清晰可见。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 )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获赠大司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