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郑光祖故居(通用20篇)

丘逢甲的故居名为培远堂,位于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处的文福镇淡定村,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客家围屋,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光祖故居,供大家参考!

浏览

4858

文章

1000

黄克故居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黄克故居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黄克故居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三印村上印。建于清代,坐东向西,二进二横,正屋上三下三布局。面宽21米,深15米,建筑面积315平方米。

黄克(1905~1928),字新发,别号新强,龙川县佗城镇四甲村人。1922年投身革命,从事青年运动。1924年被选送到广州农-动讲习所,参加第二期学员学习班,并加入中国0。毕业后任-中央农民特派员,在东江、北江从事工农运动。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受命回家乡改组0龙川特别支部,并担任书记。1928年2月初,黄克在四甲上印寨其祖屋组织召开附近乡农会、县农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代表大会,成立龙川县苏维埃政府。黄克当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并将四甲、坪田及鹤市、通衢、登云、黄布等地革命武装合编为“东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任“东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总指挥。3月10日,为配合东江年关大-,黄克率400余革命军武装人员攻占鹤市,打响了龙川工农革命第一-。因密送情报人员被捕,-队伍得不到援助,-撤回四甲坚守。几天后,与战友黄德初前往紫金苏区途中被捕,被解回龙川佗城惨遭杀害,时年23岁。

佗城镇:佗城镇位于龙川县最南端,至今有2221年的历史,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来是龙川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重镇。全镇总面积218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43218人。2006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6亿元。城历史悠久,古迹颇多。该镇农业主要以发展“水产、水果、蔬菜”三大支柱产业为主。自然资源较丰富,同时该也拥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程灿烈士故居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程灿烈士故居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程灿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白沙居委会坪埔自然村。

程灿(1914.8—1949.3),又名程新,莆田白沙镇人,1930年底在白沙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接触中共地下工作者,思想上倾向进步。1933年参加广业区农会活动,走上了革命道路。1935年10月被调到常太集中训练后编入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任支队部通讯员,参加闽中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中国共两党经过和平谈判后达成一致抗日协议,1937年10月中旬,闽中游击队接受国民党军点编后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师独立大队,不久移驻泉州承天寺。1938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泉州事件”,暗杀大队长刘突军,派兵包围承天寺,强行收缴独立大队武器。程灿与同志们一起,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在新四军军部的干预下,国民党顽固派不得不退还被缴武器并派车送独立大队到福州洪山桥集中。同年5月,程灿随队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任军部特务营第二连通讯员,参加抗日战争。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调任特务营二连文书、特务营书记。1940年9月随新四军苏南独立第二团挺进太芜地区,先后担任新四军苏南独立第二团所部连指导员、营教导员。抗战胜利后,任苏浙皖边区司令部党总支书记。1945年10月中旬率部歼灭杨巷“还乡团”。1946年7月受中共皖南地委派遣,率一个连队到安徽歙县开辟新根据地。1948年5月任中共皖南地委皖浙边工委候补委员兼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支队副司令员。1949年初,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南下,皖浙支队奉命南进。同年3月,由程灿率两个加强连赴浙江中南部山区开辟新战场和收缴地主武装。部队行至离浙江桐庐县盐子铺三里的地方与敌发生激战,在突围中程灿中弹负伤,被救下火线后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

程灿烈士故居为解放后当地政府重修的两层土木结构的三间厢楼房,坐东朝西,占地面积30多平方米。为纪念其功绩,2005年10月,在距故居300米处修建了“程灿烈士纪念亭”。该纪念亭为四角亭,坐北朝南,亭中间有块石碑,碑上刻着烈士生平功绩,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先烈近水遥山腾浩气,华亭溢彩高天丽日寄豪情”,占地面积36平方米。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白沙社区:白沙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马连良故居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马连良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马连良故居坐落在和平区河北路马场道与睦南道之间。该楼建于1937年,因其建筑外观疙瘩点点,号称“疙瘩楼”。该楼砖木结构,设计者为意大利建筑设计家保罗.鲍乃弟。它是毗连式里弄住宅,此为受西方联排式住宅建筑形式影响而出现的新的住宅类型,其特色是总体布置紧凑,由单元联成组合,争取好的朝向和采光通风条件。该楼琉璃砖的清水墙面上,疙瘩砖点点散散,“疙瘩”形容过火砖砌的粗糙质感外观,与阳台珍珠串式的栏杆、窗边的水纹花饰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圆形门楣上是圆拱半凹悬挑的曲尺形阳台,凹凸变化间呈现出丰富的立体感及明暗效果,具有浓郁的意大利风格。该故居现为粤唯鲜酒楼。

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 - 1966年12月16日),回名尤素福,原籍陕西扶风,生于北京,字温如。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清风亭》、《四进士》、《失空斩》等。父马西园与著名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三叔马昆山在上海唱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姚光故居

全文共 1104 字

+ 加入清单

姚光故居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姚光故居位于张堰镇新华路139号,姚光故居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以前,是典型的清末民国初年建筑风格,为一条中轴线左右对称的院落布局。故居是南社第二任主任姚光的故居,也是当时南社人士通讯联络及会晤交流的场所。无论是在建筑的历史、艺术方面,还是作为南社重要成员姚光活动足迹的历史记录方面,姚光故居都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姚光(1891~1945),一名后超,字凤石,号石子,又号复庐。张堰人,为高燮之甥。7岁入私塾,11岁即能文,15岁入秦山实枚学堂,17岁(1907年)入上海震旦学校,未数月即因大病辍学,遂乡居自学。读书、藏书、著书。几乎每年都有所作,至老不衰。每有所作,辄就正于其舅,故他与高燮兼具师生之谊,感情特深。

姚光故居是江南大户人家,从前埭到后院共四进,4幢5开间二层楼,另加厢房及平房,砖木结构,有着典型的清末民初建筑风格。雕兰木刻,古色生香,沿房顶一圈高墙,颇显气派。后院还有株百余年桂花树,依旧生机勃发。姚光一生嗜书如命,自称“书淫”,刻有一枚“书淫”藏书章。他千方百计搜集了各种文献古籍,家中藏书甚富。1931年与高家亲戚一起出资合购明代集部原版及明版志书数十种,耗资二万五千金。其中崇祯版《松江府志》系国内孤本。1938年又以高价购得明沈恺的《环溪集》,也是世间孤本(北京图书馆里只有一部残缺不全的),还有张啸山日记,顾尚之手稿等,都是有关乡邦文献的稀世珍品。1950年,姚光之子姚昆群、姚昆田秉承其父意愿,将姚光家藏所有书籍捐赠给人民政府,当即签署了捐赠协议。上海市文管会工作人员先后用了数天时间,才将张堰故居“复庐”中5万余册藏书整理登记在册,装了283箱又加61只麻袋,租用了七艘船只,运到了上海。当时陈毅市长对他们的行为大为赞赏,并撰有《金山姚石子先生周甲遐庆致语》一文以予表彰。

南社是二十世纪初以民主革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等为中坚,由爱国知识分子组成,以推翻封建王朝统治为主导的全国性文化社团。陈列所展示的南社光辉历程,以及吴伯雄等的题字,给人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记。对先贤们追求独立、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充满敬意。

姚光故居2004年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姚光(1891~1945年),一名后超,字凤石,号石子,又号复庐,张堰镇人。世代书香,为金山望族。清宣统元年(1909年),南社始创时,即为骨干,并与高天梅、高吹万、柳亚子等人同创“国学商兑会”。民国7年(1918年),柳亚子辞南社主任职。乃推举姚继任。就职后,曾于上海徐园举行雅集。社中经费缺乏,他即出资刊印《南社丛刻》第二十、二十二集。故有“前有柳亚子,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张闻天故居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张闻天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闻天故居位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西侧的川南奉公路与闻居路的交汇处。1900年8月30日,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在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张闻天同志诞生在这里,并渡过了其青年时期。2001年6月25日,张闻天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月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8年8月,张闻天故居西面修建了张闻天同志生平陈列室,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其中980平方米用于陈列展出张闻天同志的生平事迹。陈列分为“诞生•求学”、“投身新文化运动”、“踏上革命道路”、“在总书记的岗位上”、“在六届六中全会以后”、“去东北开拓”、“外事工作岁月”、“逆境中的求索”、“狂澜中升华”、“追思与遗产”十个部分,以300多幅照片生动地展示了老革命家张闻天坎坷跌宕、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是为成功召开遵义会议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出特殊历史贡献的党的重要领导人;他是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提供基础的设计师;他是在庐山会议上深刻总结1958年错误教训的理论家;他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先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何如璋故居—人境庐建筑群

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何如璋故居—人境庐建筑群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何如璋故居—人境庐建筑群位于大埔县,年代为清,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人境庐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双坑村,是晚清维新思想家、外交家何如璋的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何如璋故居为世人了解和研究大埔文化史、客家人物史乃至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史料标本。2005年4月,何如璋故居被大埔县政府列为大埔县文物保护单位,并被梅州市文化旅游部门推选为市主线旅游点。2007年被广东和浙江两省数家大型旅游公司评定为广东省四十大旅游点。

人境庐建筑群依山傍水,坐西向东,恰处于大埔县双坑村田心之中。旧为私塾书斋的“日新书屋”和“耕经别墅”,与祖居“太史第”(茂塘公祠)和故居“人境庐”“通奉第”“宫詹第”呈“器”字形有序排列。其中“人境庐”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280多平方米。这几栋建筑各代表了何如璋在不同历史时期走过的漫漫长路。何如璋出生于祖居“茂塘公祠”,该祠内堂匾额上 书-“世德堂”三字,黑底金字,笔意飘逸豪迈,乃清道州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彰显了其族人孜孜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念。

步入书斋,残旧的内厅虽经百年风雨,书香本色依旧。该书斋名扬乡里乡外,藏书颇多,有双坑村“藏书馆”之称。中山大学前校长邹鲁,年轻时常来这里借书。抗日将军吴奇伟更是该书斋的座上宾,回乡时必来双坑,来双坑必去书斋。“这里一则可以‘品书斋之茶味’,二则‘能借他处难找难借之书’。”何如璋幼年时正是在书斋“日新书屋”和“耕经别墅”中习儒家经典,中举人、取进士、入翰林。他潜心西学、通晓洋务,为李鸿章所赏识,任清政府出使日本国第一任钦差大臣,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步行两步,在“耕经别墅”南侧,可见何如璋行宫“通奉第”一座。公祠前为门坪,门坪左侧曾经立一排旗杆,是当年何如璋上京殿试二甲第27名,钦点第25名所旌表。他是双坑村开基数百年来中进士的第一人。光绪二年(1876年),清廷诰授何如璋为“通奉大夫”,故特建此第。

向东穿过一条小巷,前行百步,就是何如璋驻日任满归国之后所建的“人境庐”和“宫詹第”。出任日本公使的何如璋不辱使命,特别是向日本收回了领事裁判权,力阻日本并吞琉球。何如璋任满归国,带着些许的归隐之意回到故乡,修建了“人境庐”。该屋室内分上下堂,中间一天井。然而,何如璋还没来得及享用这“人间仙境”,又匆匆走马上任福建船务大臣,同年补授詹事府少詹事,人称“宫詹公”。之后,始建“宫詹第”。

2014年01月14日,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张伯苓故居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张伯苓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伯苓故居坐落在和平区大理道39号。位于环境幽雅的民园体育场附近,是一座典型的英式三层小洋楼。房屋前后宽敞的庭院,种有名贵的花草树木。室内均为菲律宾木门窗、地板和楼梯,装修讲究,采暖和卫生设备俱全。至今该楼已迄八十春秋,保持完好。张伯苓夫妇于1950年9月15日带着周总理的一片关怀从北京回到天津,便租住于此。

孟恩远(1856-1933),直隶天津人。行伍出身。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入伍,累迁马队队官,直隶巡防队统领,南阳镇总兵。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吉林巡防督办。1912年民国建立后,任陆军第二十三师师长,吉林护军使。1914年6月至1916年7月,任镇安右将军。1916年7月至1919年7月,任吉林督军,此间支持与参与张勋复辟,任吉林巡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祁寯藻故居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祁寯藻故居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祁寯藻位于山西省寿阳县平舒乡平舒村和龙门河村之间,临307国道,所在地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资源独具特色。祁氏一门祖籍平舒,是清代寿阳望族,一门五进士、三世四翰林,祁寯藻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曾侍教道光、咸丰、同治,誉称“三代帝王师”。景区以“中华第一书香门第”为理念,集观光纪念、娱乐体验、休闲度假、会议修学等功能于一体,风景园林和生态园区并存,传统韵味和现代展示结合,让游人感受祁氏文化魅力,回归自然情趣,全身心放松体验,是一个体验度假的理想场所。

景区地址

晋中市寿阳县平舒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丁贵堂故居

全文共 1168 字

+ 加入清单

丁贵堂住宅在今汾阳路45号。该洋房建于1932年,为3层砖木结构,由邬达克洋行设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原系海关税务司官邸,后来由海关副总税务司丁贵堂居住,因此又称丁贵堂住宅。它是一幢十分华贵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

此宅将主楼布置在中北部,辅楼布置在主楼西北侧并与之相连接。主楼前有1500平方米大草坪为主的大花园,后有大雪松遮荫着大院子的汽车道。

沿着主楼底层北立面台阶进入门厅,门厅的两侧是衣帽间和卫生间。统长的衣帽间穿通,另一头连着楼梯间,主人走过衣帽间即可上楼。大厅设在建筑平面的中央,朝南是宽敞的外廊,东面设会客室和书房,西面设餐厅和备餐室。餐厅外还有个方正的大阳台,既可以作为用餐间休息、散步的地方,又可以作为餐厅的单独出入门厅。大厅与餐厅间设平坦的大踏步台阶,使平面的标高起变化,显示了一种高贵的气派,尤其是与大厅连通的楼梯间宽阔的台阶和平台,主人下楼迎接大厅里的宾客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

二层中央是会客室,接待亲属用,两侧各有一套卧室、起居室和卫生间。东面卧室朝北还有一间主人子女卧室和卫生间。走廊北边设3个楼梯,除主楼梯外,东边楼梯通向三层,西边为佣人楼梯。三层是0层,有3间卧室和大小卫生间,还有1间缝纫室。

建筑立面以正中大厅为轴线,两侧立面基本对称。底层围以连续拱券的外廊,正中用4根立柱支撑的3个连续半圆拱形门廊,前面为统长宽阔的平台,二层统长的大阳台,明显地将住宅的主入口突出。住宅房间窗框处并列的双柱用扭纹加券拱式样,即螺旋形西班牙柱式作装饰,显得十分华贵。各式窗台很低,加大了透光面积,显示出浓郁的欧洲南部建筑风情。楼上阳台的围栏,都用铸铁栏杆制作,上面花纹显示出地中海南岸的地域风情与现代风格(注重实用功能)相结合的特色。主楼立面为水泥拉毛白粉墙面,屋面盖红色筒瓦,四坡顶,屋檐下有连续拱券装饰带,将西班牙建筑的特点充分展现,在上海众多的西班牙住宅建筑中,此楼最为漂亮。

纵观此楼,平面设计合理又大气,充分考虑主人、客人和佣人活动的线路和主从的关系,在建筑立面构图和细部处理上西班牙特点鲜明,是上海近代西班牙住宅建筑的典范。远远望去,这幢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的花园洋房,仿佛是一幅欧洲的风景画。

该住宅建国后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办公楼,自2000年该校搬迁至浦东新校区上课,建筑属上海海关管辖。1989年列为市级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

丁贵堂,字荣阶,清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11月18日生于辽宁省海城县。童年帮助父兄务农,10岁入私塾读书,继在本县小学堂就读。宣统二年即1910年于奉天高等学堂毕业后,在奉天东关小学堂教书。1912年春,考入奉天政法学堂,后转考北京税务专门学校,于1916年3月毕业。同年7月,被派往安东海关任见习生,次年8月升任帮办。1917年秋,调北京总税务司署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丰子恺故居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丰子恺故居为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

丰子恺故居位于石门镇棉纱弄39号,年代为近现代,类别为近现代史迹。

1986年3月18日,丰子恺故居被公布为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镇:桐乡市辖镇。1958年建石门公社,1959年改镇,1987年石门乡并入。位于市境中部,面积23平方公里,人口2.1万。京杭大运河过境。辖利星、洪泾桥、长丰、-、石门、立新、叶家浜、天星、新星、颜井桥、渔业11个村委会。工业以轻纺、化纤、机械、建材、家电为主。农产以水稻、蚕桑、杭白菊、烟叶、蔬菜、黄麻为主。特产小湖羊皮。镇内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角文化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孙殿英故居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孙殿英故居坐落在和平区睦南道20号。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当年对外声称是他的驻津办事处,可是根据历史记载的史实,此处实际上是他在天津行销-、经营军火、贩-票的据点。该故居为英国古典式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物的外型高低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在私人别墅里是比较考究的。它共有四层楼,二楼的平台有八棵白色的立柱直顶到三楼,显得古朴典雅,三楼的中间四个房间朝南处有四个门通向平台,四楼的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平台。该故居现为长芦盐务局所使用,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孙殿英(1889年—1947年),归德府永城(今河南永城马牧镇丁辛庄)人。行伍出身,1928年投靠-,任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因在河北马兰峪盗掘清东陵而闻名。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反蒋,失败后为张学良收编。抗战爆发后,历任冀察游击总司令、新五军军长,1943年在河南对日作战时被俘,旋投汪伪任“豫北剿共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结束后又追随蒋介石-,打内战。1947。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钟兆琳故居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钟兆琳故居为德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钟兆琳故居位于新市镇南汇街61号,时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0年4月,钟兆琳故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市镇:浙江省中心镇-- 德清县新市镇位于浙江省德清县东部,东与桐乡市相连,南与杭州市余杭区毗邻, 北与湖州市南浔区接壤,距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均为50公里,距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20公里,距萧山国际机场80公里,距杭宣铁路、杭宁高速,沪杭甬高速均为30公里。上海至莫干山风景区公路穿城而过,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绕镇达10余公里,水陆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嵊州马寅初故居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嵊州马寅初故居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嵊州马寅初故居占地628平方米,建筑面积1228平方米,坐南朝北,共三进,四周外墙砖砌、内墙板筑。门厅三开间,临街建筑,条石门框,实榀门。第二、三进五开间,均为五柱七桁的梁式架头结构,硬山顶,南单檐、北重檐。三进之间各有厢房连通,中有二个天井,前小后大,空气流通,光照充沛。第二进底层中间是厅堂兼作通道,东两间为小客厅与账房间(会计室),西次间是马寅初父母卧室,也是马寅初出生处。西尽间为马家厨房。第三进五间,东西两间打通,是“马树记”酒坊的酿酒场地;中间厅堂,是连接东西的过道,是组合酿酒的枢纽,向北设门可通户外,便于对外传递货物。西厢北间为马寅初卧室和上楼通道,东厢分别为酒坊师徒厨房和餐室。第二、三进楼上有回廊相互联通,俗称“走马楼”,原为马氏兄弟居住。

现在马寅初故居底层恢复原貌,摆设依旧,厅堂与客厅中间陈列雕花镂空老式桌椅,配有古钟、帽筒;卧室布置了轿式眠床、箱柜等。账房陈列账柜、文房四宝,厨房是老式灶台。

二楼称“风节园”,陈列马寅初生平事迹,以勤廉为民、刚正不阿、高风亮节为主线,以溪边竹、池中莲、咏莲诗等为借喻,分《马寅初大事记》《嵊州哺育了马寅初》《学界泰斗马首是瞻》《爱国爱民敢怒敢言》《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坚持真理舍生取义》《生命不止自强不息》《戒奢尚俭清廉淡泊》《乡情绵绵叶落归根》《后世楷模光耀人间》十几个部分,将实物、照片、雕塑、创作画与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融为一体。整个故居陈列历史照片、图表180余幅(张),实物230余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充分展现马寅初爱国为民、清廉淡泊、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

地址:嵊州市浦口街道名人街74号

类型:名人故居博物馆

门票信息:

门市价:10.0元

地址:嵊州市浦口街道名人路74号

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字元善,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浙江嵊州人。曾担任南京政府-,新中国建立后曾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郭小川故居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郭小川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郭小川故居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石桥东向南的小胡同里。故居为四合院,座北朝南,青砖门楼;进门为一影壁;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院内东西各有两间厢房。故居占地面积273.06平方米。是郭小川出生地,直至1933年随父去北京之前的居住地。于2001年2月7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小川的夫人杜惠女士及其子女,向故居捐献了大量的郭小川遗物,包括其手稿、照片、用具等。郭小川故居的建成,成为丰宁县宣传推介丰宁的窗口,使当地群众和中小学生以及来丰宁县参观旅游者,利用最短的时间,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回顾郭小川一生的经历,全面反映丰宁的红色历史。激起人们珍惜今天生活来之不易,更加努力奋斗,拼搏工作。

郭小川 (1920~1976)笔名马铁丁。河北丰宁人。中共党员。1937年参加八路军,从事政治工作,1941年入延安马列学院文艺理论研究室学习,历任冀察热辽分局机关报《群众日报》副总,《天津日报》编委,中南局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宣传处长,中宣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文艺处副处长,中国作协理事、-书记、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1936年开始发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杨匏安故居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杨匏安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杨匏安故居位于越秀区越华路116号,省轻工业厅大院内广东制糖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办事处的巷里,原为香山县今属南屏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亦是杨氏子弟到广州读书的邸舍,该祠原为一座二进的坐北朝南建筑,面宽约13米,上挂有“泗儒书室”横匾,前座与后座中间的天井两旁均有厢房,厢房上有0,右侧厢房外有附祠,但现仅存前座,还增加了临时建筑,与其原貌相去甚远。杨匏安民国七年(1918)举家迁至广州,住进杨家祠,开始在广州宣传唯物论和社会主义。

杨匏安的著作介绍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上很受欢迎。杨家祠就成为杨匏安活动的主要场所。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刘尔崧、冯菊坡、杨殷、苏兆征等人经常到此开会,研究工作。此后,刘少奇、张太雷、李立三、穆青等共产党员亦经常到此研究党在广东的工作。杨家祠亦成为大革命时期我党、团重要的活动场所。

2019年4月19日,杨匏安故居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匏安(1896—1931) 原名锦焘,笔名匏庵,香山县南屏(今属珠海市)北山村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国3年(1914)毕业于广雅书院。1915年东渡日本横滨求学,其间接触到西方各种流派新学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日文译著,思想逐渐进步。1916年从日本回到家乡,与同乡翠微村吴佩琪成婚,婚后曾到澳门当塾师。1918年在广州时敏中学任教务主任。19。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王良故居

全文共 2495 字

+ 加入清单

王良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王良(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的著名将领、红四军军长),字傅良,又名化陔,重庆綦江县永城乡人。生于1905年8月5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五日)。王良幼读私塾,继入綦江高等小学堂。1917年,考入重庆英华中学。1924年秋,考入上海持志大学。1926年9月考入黄埔军校。他先学步科,后学骑科,成绩优异。他一面学军事,一面细心研究政治,逐渐明白中国革命的道理和方向。1927年初,王良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随黄埔军校骑科迁并武汉军校,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事教导团。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同年8月初,教导团撤离武汉,前往南昌参加起义,船至九江被张发奎包围,辗转数日,在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地区,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1927年9月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部到井冈山,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王良首先任红四军31团1营1连连长。不久,他就率部参加了保卫井冈山的黄洋界战斗,当时由于红军主力出山作战,黄洋界保卫战,是以红军两个连对敌军一个师的悬殊兵力的不对称的战斗。8月30日清晨,敌军发起了疯狂的进攻。王良和-表朱良才率领战士利用有利地形,相继打退了敌人的4次冲锋,使敌人在我阵地前横尸遍野。红1-士的士气更加高涨。而敌人则军心动摇,当夜逃回了酃县。战后,毛泽东对黄洋界保卫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28年4月,朱德率队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王良任连长。同年8月下旬,国民党遣湘军吴尚部和赣军王均部以4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向井冈山根据地进犯,王良奉命率红一连坚守黄洋界哨口阵地,连续击退敌军3次冲锋,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1929年1月,已升任红四军第一纵队支队长的王良,奉命率部转战赣南,挺进闽西,先后参加了伏击大柏地、解放汀州、三克龙岩、攻克上杭等战斗。在闽西分兵游击期间,红一支队深入上杭、永定一带,帮助闽西党组织和地方群众武装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打土壕、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1930年6月,红军在长汀整编,成立红一军团,王良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0月,第一纵队改编为第十师,王良任十师师长。11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12月下旬第一次反“围剿”开始,红十师担任对龙冈西北之敌的攻击任务。12月28日拂晓,王良率师向敌人发起进猛烈攻击,敌军凭借一条小河的有利地形,拼命顽抗。王良机智灵活地率师迂回插入敌军侧后,断其退路,然后再向敌军阵地发起猛攻。顷刻,敌阵大乱。这时王良挥师同萧克、张赤男所率的红十二师,一齐全歼敌十八师直属队和两个旅,俘敌9000余人。并在溃散的敌群中,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首战的胜利。王良受到毛泽东、朱德的特别奖励,把缴获张辉瓒的一块怀表送给了王良。他激动地表示:“我要带着它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1931年春,毛泽东赋词盛赞反第一次大围剿取得的胜利,《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宵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1931年,在粉碎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中,王良率师参加富田大会战,歼敌王金钰一个师。接着和兄弟部队一起挥师东进,从赣江边直捣武夷山下的建宁城。横扫700里,打了5个胜仗,消灭敌郭宗华等4个师,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不久,反击蒋介石第三次“围剿”的战斗开始,王良挥师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先后在永丰县的莲塘、兴国县的良村、宁都县的黄陂,击溃蒋军上官支相、郝梦龄、毛炳文3个师。1931年10月部队进行整编。王良任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11月,王良奉令折回石城县,攻打县境内的反动堡垒——红石寨。1932年新年的第一天拂晓。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吓,开始攻寨战斗。王良亲临阵地指挥,经过3个多小时的战斗,拔掉了这个顽固椐点,俘敌1300多人,缴获长短枪1330余支,寨主赖德丰被活捉。

1932年3月中央军委任命王良为红四军军长。罗瑞卿为政治委员。接着,一、五军团改称东路军,向闽西出击,红四军为东征主力部队。4月10日拂晓,王良挥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首取拷塘、龙门,收复闽西重镇龙石城,赓即长驱直入,进逼漳州城外之要隘天宝山下。4月19日,拂晓,向天宝山之敌发起总攻,在红军的左右夹击下,天宝山守敌全线崩溃。下午3时,红四军攻下天宝镇。20日,红四军同兄弟部队攻取了漳州城。这次战役,消灭了福建省国民党军张贞第四十九师主力4个团、俘敌1600余人,缴获-炮2300余件,飞机两架。接着,红四军又乘胜追击,解放了石码以东大片土地,威逼厦门。5月1日,以外国军舰为掩护的国民党军队,企图从东江桥登陆-,王良率部予以迎头痛击,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不久,王良奉令率部返回赣南根据地。6月13日,部队达闽赣南根据地。6月13日,遇到顽匪阻击,王良得悉后,亲往观察敌情,不幸遭顽匪暗枪射击,中弹牺牲。

据村中幸存的几位老人回忆,福建武平县上湖村于1930年建立区苏维埃政府,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年男子参加了红军,主要在闽赣边界活动。1932年,村里的邓荣文等人随红军建军初期著名将领王良军长东征漳州,6月红四军返回赣南根据地途中,王良军长在福建武平大禾圩遭当地民团蓝启观手下伏击身亡时,他们还参与“0”战,和警卫班的战士18人,在大禾溪边挖一地道,准备使用“棺材炮”轰炸蓝启观的宅院,后上级领导发电令他们克制,炸宅院一角以示惩戒。把王良军长遗体送回江西永隆乡后,负责殿后的红军几百人,被国民党中央军以及钟少奎、蓝启观部四面包围,激战一天一夜,无几人突围成功,侥幸生还的上湖村籍红军从此和部队失散。

王良军长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27岁。临终前,他把那块怀表留给了罗瑞卿。罗瑞卿完成了王良的遗愿,把这块怀表带着,直到全国胜利。

目前,綦江王良故居正在修复。位于綦江区永城镇的王良故居保护和开发问题,已被綦江区提上日程,并已着手开始实施。

地址:綦江区永城镇;

电话:48489098。

信息来源:磴口县旅游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杨沧白故居及墓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杨沧白故居及墓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杨沧白故居及墓位于巴南区木洞镇(故居)、东泉镇东泉村(墓),时代为清(故居)、1984(墓)。

杨沧白故居位于重庆巴南木洞镇,1946年为纪念杨沧白先生,木洞镇易名沧白镇。解放后改称木洞镇。杨沧白(1881—1942),名庶堪,号邠斋、天隐阁,原四川巴县木洞镇人,现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人。1903年创立四川第一个旧民主革命组织“公强会”,1906年该会改组为“同盟会重庆支部”,杨沧白任主盟。1911年,杨沧白率众推翻清朝川东政权,成立“重庆蜀军政府”,先生谦任高等顾问。先后曾任四川省长、财政部长、广州政府大元帅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执委和候补监委、广东省长、北京政府司法总长等要职。1942年8月6日,杨沧白先生在重庆病逝,1944年12月25日,国民政府将位于洪崖洞的建国路(炮台街)改名为沧白路。

2000年,杨沧白故居及墓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木洞镇:巴南区木洞镇历史悠久,普子岩长江水文标记记载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明清两代商贾云集,产品集散交易的有名古镇。全镇辖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城镇建筑面积1.5平方公里,城镇居住人口1.5万人,城镇化率达30%。全镇辖有3个社区,28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43924人,耕地面积44422亩。 木洞人杰地灵。原国民革命-秘书长杨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黄志猷故居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黄志猷故居位于和平县热水镇街背田心村。

黄志猷,1913年3月出生,1938年5月在中山大学入党。曾任和平县抗敌后援会委员、中共和平县委宣传部长等职。抗战后期分别在四联中学、紫金中学、阳山中学执教,并藉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45年春,参加“东纵政治部青干班”学习。同年,任《前进报》记者。1945年8月至1947年11月在香港香岛中学任教,负责学生党组织工作。同时,兼任中共广东区委机关报《政报》督印人兼。1948年6月至12月任连和县行政委员会主席。1949年1月,任连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6月任中共和平县委副书记兼副县长,8月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建国后历任《南方日报》部文教组组长、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副校长等职。1980年l0月离休(享受厅级待遇),2002年5月病逝和平。

该故居始建于1910年,面积约230多平方米,砖瓦土木结构,现在空置。1996年,其第四子黄适可对祠堂“光裕第”进行重修。虽然无人居住,但保存比较完好。

2012年1月,编入和平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

热水镇:热水镇地处粤赣边境的九连山腹,位于和平县西部,浰江河中上游。境内群山环抱、草木葱茏、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全镇总面积185.34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9.6万亩,耕地面积5800亩。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6000多人,是全省59个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镇之一,又是0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热水镇森林资源和生态资源丰富。全镇森林覆盖率达84%,境内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戴民权故居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民权故居为汝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戴民权故居位于汝州市蟒川镇半东村,年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戴民权故居为汝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日期为2017年11月14日。

保护范围:文物保护标志立在门楼前西侧,向东13.7米至东围墙,向西0米,向南3米至东西路,向北73米至后街。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外向南扩5米至东西路南侧,向北5米至后街东西路南侧,东、西为民宅不划控制地带。

半东村:半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王诤将军故居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王诤将军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诤将军故居位于武进区洛阳镇戴溪天井桥浜头村,原为王诤祖父购置,坐北朝南,前后3进清式农舍院落建筑,面阔三间,故居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农舍。

1909年,王诤生于戴溪天井桥一户耕读人家,幼时常参加农业生产。他在天井桥度过了十几年的幼年和少年岁月。

笔者了解到:王诤将军故居由于长期失修,破败迹象显露,在各方筹划下,2007年底,开始对旧屋进行原地翻修。2008年9月全部竣工。故居前后共4进;第一进门厅,6楹2间,南面檐下仍置排门;二进厨房,5楹1间;三进客厅,兼起居室,7楹2间;四进为二层小楼,7楹1间。

翻修后的故居建筑,梁架的构筑,封火墙的砌筑,以及故居大门为木质排门等都保持原来特色,连王诤孩童时期使用过的灶头,水缸等生活设施都为原物或保持原样。

怀着对王诤将军的深深敬意,笔者走进了王诤将军故居,参观了王诤将军故居的客厅、卧室、厨房和书房,这些家具虽然陈旧,却摆放得非常整齐。这座老房子虽然古老,却打理得井井有条。在这座老房子里,深深地体会到了王诤将军一家人,当时生活的艰辛和可贵的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韦国清上将故居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韦国清上将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广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位于东兰县城西南16公里处的三石镇弄英村弄英屯。原323国道线旁。是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和国开国将军-上将的故居。

1928年,15岁的-从这里投身革命,次年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的百色起义。1930年随红七军主力北上江西,后跟随中央红军走上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1950年,应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邀请,率军事顾问团赴越,帮助越南人民军抗法战争,亲自指挥了著名的奠边府战役,深得越南人民的爱戴。1955年被国务院授予上将军衔。1977年后,一直担任我国党、政、军领导人,直到1989年近世。故居四周环山,五峰连立,地势犹如弧开的手掌,背靠四山,面朝一坡。故居现有陈列室两间,展有-上将生前用过的遗物,以及他戎马生涯和解放后一些国事活动的照片等100余件。参观故居,能使人切身感受到一位共产主义战士无限忠诚的情怀,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如何从一个农家放牛娃变成叱咤风云的军队将领、共和国的领导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