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羯人现在是哪个民族(精品20篇)

电脑系统有XP、vista、win7、win8、win8.1、win10,这些系统是各有利弊。电脑系统没有最好的也没有最坏的,自己最实用的,最流畅的,稳定性好的就是最好的。

浏览

5827

文章

25

篇1:扶余国是现在的哪里?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全文共 2040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494年,在我国吉林、辽宁北部有一个由扶余建立的政权,被叫做扶余国。扶余国大概是有700年左右的历史,最后是被高句丽给灭亡,喜欢了解历史的朋友可能听说过扶余国,但对于大部分朋友来讲这个国家还是非常陌生的。扶余国位处东北地区,后期是以长春市为中心,还包括了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辽宁省昌图县等。那这样一个国家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呢?一起来了解看看吧。一、东北地区神秘的夫余国

夫余国,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是一个令人瞩目与惊叹的存在,几类玛雅文化,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民风质朴,‘“其人粗大强勇而谨厚,不为寇钞”,经济繁荣,国祚绵延六百余年。

那么,这个夫余国是怎么回事?

夫余,又称扶馀或扶余,其名字来源有二说:一种说法是来源于一种水鸟名凫臾,转音成夫余;一种说法是夫余人祖源地乌裕尔河,以河为名,转音成了夫余。

夫余人源于东北古老的民族秽貊,秽貊是由濊人与貊人组成,早在西周时期,秽貊就与周王朝有往来,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攻打秽貊,后来秽貊人建立了夫余国。二、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夫余立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话说当时有一个索离国(其国在今贝加尔湖一带),索离国王有一个随身的婢女,莫名其妙地怀孕了,国王发现后,认为她与野男人苟合偷情,便打算杀死她。

这个婢女解释说:“有一天,有一团象鸡蛋那样大小的气体,自天上掉下来,所以我怀孕了,没有干什么不贞洁的事呀!”

国王半信半疑,便没有杀她,后来这个婢女生下了一个男孩,她不敢养,就扔到猪圈里,也许这孩子非凡间物,圈内的猪用嘴巴向孩子口中哈毛,让孩子活了下来。

国王闻知后,迷惘又惊异地认为这是上帝的儿子,上苍所赐,便指令他的母亲,那个婢女抚养这个男孩,并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东明”。

这孩子生来聪明,有些事一望便知,自小就被安排去放马,有着强健的体魄,精于骑射。

国王越来越觉得,这个东明将来会威胁到他的统治,夺了他的江山,决定趁其羽毛未丰,杀了他。

东明得到消息,迅速逃跑,一路南来,后面是国王派来的追兵。

前面一条大河挡路,无法渡到对岸,等追兵赶到只能等死,情急之下,东明用手中的弓拍打水面,刹那间大量鱼鳖争相浮出水面架成桥,让东明渡过河去,追兵赶到岸边望见这一幕惊讶不已,任由东明远去,后来东明逃到今黑龙江长春一带,建立了夫余国,其早期王城就在长春市宽城区小城子村一带。

这个有关夫余的传说,其实也体现了古人“君权神授”的思想。三、夫余人古朴的民风

留意史料,夫余国约于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立国,强大的时候疆域南到长城以北,东南接高句丽,东达挹娄(今满族人的祖先),西连鲜卑,几乎囊括了今日东北大部分地区,后期王城夫余府在今辽宁开原咸州古城西北黄龙冈,如今遗址依旧。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货殖列传》中说夫余“其国殷富”,“方两千里,户八万”;《三国志》中称:“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其印文言‘秽王之印’,国有故城名秽城,盖木秽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并且夫余人自称“亡人”。

这“亡人”也就是说当年东明死里逃生,几乎是死了一回的意思。

到东汉末,夫余城就有三万户,总人口超过二十万人,但很快就人口增长迅速,史载夫余“满城昌,扶余之地,人乐安之,余年,则起”,也就是说夫余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安逸富裕,所以移民不断,人口倍增。

夫余人又有着自己的习俗,“以殷正月祭天。国中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于是时断刑狱,解囚徒。在国衣尚白”,“有军事亦祭天,杀牛观蹄占其吉凶,蹄解者为凶,合者为吉”。

夫余人还有独特的婚俗,“作婚姻,言语已定。女家作小屋于大屋后,名婿屋。婿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至生子已长大,乃将妇归家”。

夫余国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是汉王朝的地方属国,隶属于汉玄菟郡管理,时有朝贡。

三国时期臣服于辽东公孙氏政权,晋时又向晋朝贡。也与邻囯高句丽经常发生战争,也曾入寇汉地,与汉军发生冲突。

说来这高句丽本来是夫余国的分支,据说高句丽的建立者朱蒙原来是夫余国太子,因为受到迫害外逃,在今天辽宁新宾县一带建立了高句丽,可以说夫余与高句丽是兄弟之国。四、最后的夫余何处去

风卷平沙荐草齐,夫余城上夕阳低。

葡萄酒禁谁能醉,苜蓿场空马自嘶。

历朝历代,有许多吟咏夫余的诗词,追溯那神秘的存在。

夫余国立国有六百余年,其灭亡也有二说,其一,是公元494年被高句丽所灭。高句丽打败了夫余,大部分夫余国人投降高句丽。

其二,被肃慎族系的勿吉于公元494年所灭,夫余王被迫率余部投降了高句丽。

夫余灭亡后,一部分留在当地,融入勿吉,演变成后来的满族,如今开原老城还有一个村子叫夫余村;有一部分向北逃亡,成为林木百姓部落,到了成吉思汗崛起,被征服。《元史》载这林木部落:“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有许多部落,其中一支叫“不里牙惕”,就是夫余国遗民,也就是今日的布里亚特人。

如今布里亚特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是西伯利亚地区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作者:陈二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匈奴后裔去哪了?匈奴是现在哪个民族?

全文共 1299 字

+ 加入清单

匈奴是中国古代在北方活动的游牧民族,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过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役。匈奴在秦末汉初统治了中原以北的地方,实力一度和汉朝不相上下。后来在汉武帝时期决定对匈奴发起全面进攻,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匈奴此后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但匈奴也并没有因此灭族,那匈奴后裔都去哪了呢?匈奴的血统肯定还存在,只是这些匈奴后裔早已融入到其他各民族里了。

在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中,匈奴的历史是非常长久的。但是,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却没有匈奴族。那么,中国56个民族中,为啥没有匈奴族?

在中国历史上,匈奴的历史篇幅很长,且波澜壮阔。

关于匈奴的起源,中国史书认识是在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朝皇室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为匈奴族。到了秦朝的时候,匈奴崛起,到了头曼时代,匈奴地盘已经很大了,东与东胡、南与秦、西与月支接壤。

秦朝时,秦始皇派蒙恬抗击匈奴,头曼单于不得不向北逃窜。后来,秦始皇死后,头曼单于又开始南下,最后在今天的巴盟乌拉河以北的头曼城,建立了北方民族第一个国家政权----匈奴汗国。

后来,头曼单于被儿子冒顿射杀,此后匈奴汗国进入了冒顿单于时代,达到了最强盛的时代。

冒顿单于继位后,开始疯狂扩张。在大败东胡王之后,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汉朝一些郡县。他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徙。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

此后,匈奴和汉朝开始了战争拉锯战,互有胜负!

很多人说,匈奴人是汉朝打跑的,其实这话需要商榷。实际上,如果匈奴不是发生内讧和天灾,汉朝打跑匈奴,还需要些时日。

在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了。对于后事,虚闾权渠单于没有安排好,结果兄弟和儿子各立山头,争夺汗位。最后,匈奴分裂了,一个儿子自称呼韩邪单于,带领着大部分匈奴人投降汉朝,也就是后来的南匈奴。一个儿子自称为郅支单于,继续占据大草原,与大汉王朝争斗。不够,因为匈奴分离,导致匈奴实力大大下降。

公元73年至91年,东汉联合南匈奴持续发动了对北匈奴的战争,那时匈奴连续发生天灾,人畜饥疫,死亡大半。在这种情况下,耿夔将北匈奴逐出漠北高原。北匈奴则逐渐向西后退,直至顿河、多瑙河流域。后来,匈奴后裔建立庞大的匈奴帝国,对东罗马帝国进行了强烈的打击。匈奴帝国灭亡后,后裔又建立了今日的匈牙利。

北匈奴大部分西迁,已经与其他国家民族融合,而在中国的南匈奴,也被汉族融化。

南下的南匈奴有数十万,聚集在山西、内蒙古一带,和汉族混居。久而久之,他们的文化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加快了民族融合。由于汉朝皇帝姓刘,为了表示忠诚,呼韩邪的后代自愿改姓为刘。今天,在中国,肯定有匈奴的后裔。不过,新中国成立后,对少数民族甄别的时候,需要看三个基本条件,独立的文化(语言)、宗教和聚集地。然而,匈奴却很悲催,这三个条件都符合,所以中国56个民族中,也就没有了匈奴族!

没有匈奴族,不代表没有匈奴后裔。据了解,匈奴人后裔的大多数是在陕西、山西以及山东居住,大多已经汉化改姓,在 刘、丛、呼延、万俟(mò qí)等姓氏中,就有匈奴后裔!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突厥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突厥族是哪个民族的后裔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远古的突厥族早已消失,现在的突厥族主要活动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是现在的土克曼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族、乌兹别克族、阿塞拜疆族等。

突厥族起源于漠北,是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曾以狼为图腾,崇拜太阳、天地,崇信中亚的拜火教,后又信奉佛教。后来发展壮大,在那之后生存了半个世纪的突厥,最终被唐朝和回纥消灭。现如今,“突厥”不再是单一民族,而是使用突厥语的各个民族的统称。世界上大约有1.8亿人使用突厥语。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以及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是现在的哪个民族,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全文共 206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的历史中,每一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的辉煌与落幕。而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契丹这个小小的民族也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来自中国北方的边陲地区,开始时只是一群微不足道的族人,但他们逐渐成长壮大,最终崛起成为一个自成一派的强大民族。

有一句话说得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正是契丹这个小小的民族,凭借着自己的不屈不挠,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辉煌。

他们的兴起,源于他们的刻苦耐劳。在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垦出了自己的家园。然而,他们的壮大也始终伴随着着斗争和战乱。

契丹族不甘于生活在弱小的阴影下。他们利用自己擅长的骑射技巧,开始向外扩张领土。每当他们驾驭着马匹,在草原上奔腾驰骋的时候,便能感受到这支族群的强大和自信。

如同许多民族一样,契丹族的历史也曾经充满荣光和辉煌。然而,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伽利略所说:“历史之翼,以人类之盲而断折矣”,契丹的兴衰最终也只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节点。

尽管契丹最终走向灭亡,但他们的故事却值得我们铭记。或许,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灵魂不死,只是迁徙”,契丹族的灵魂仍将在历史长河中永存。契丹:从分裂到统一

在遥远的东北之地,契丹族人曾经在草原上挥舞着刀剑,为了领土和权力展开残酷的战斗。但往往,胜利的果实并不总是属于那些血气方刚的勇士。内部的纷争和外来的侵略让契丹一族分崩离析,陷入了无尽的混乱。在这个时候,一个机会让他们重燃起了希望。与突厥汗国的合作似乎可以帮助他们恢复昔日的荣光。

但是,众所周知,合作是双方共赢的结果,而契丹一族却成为了合作关系中的弱势方。他们的土地被突厥人蚕食,一族人被迫成为回纥的奴隶。在那无尽的战火中,他们沉沦了,失去了自由和尊严。然而,就在此时,契丹一族开始明白掌握主权的重要性。为了实现统一,他们决定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这时,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带领族人,创建了历史上的契丹国家。尽管如此,由于兵力落后,契丹国仍然受到其他强大部落的攻击。

然而,契丹国的转机出现了。在李世民创建唐朝之后,契丹国受到了唐朝的出兵帮助,逐渐变得更加强大。正如名人曾经说过的:“团结就是力量。”在唐朝的帮助下,契丹国不仅实现了统一,也开始在世界中立足。

最终,契丹国走过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程,从分裂到统一,从奴隶到国家,从战争到和平。这个故事不仅是契丹一族的历史,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辉煌与消亡:辽朝的命运

曾经的辽朝,是一支强大的民族,凭借着契丹一族的勇武和唐朝的扶持,逐渐崛起成为东北地区的霸主。然而,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永远强盛。辽朝最终的命运,也是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随着时间的推移,辽朝的国力开始渐渐消耗,百姓们的自满和虚荣也在慢慢蚕食着这个帝国的根基。与此同时,西夏的崛起和北宋的侵略,更是给辽朝雪上加霜。一时间,这个曾经的霸主不得不四处奔波,与敌人进行拉锯战。可惜,如此一来,国力不断消耗,辽朝的命运早已注定。

女真族,就在这个时候崛起了。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智慧,迅速取代了辽朝的位置。一段时间内,辽朝和女真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但最终,女真族以完颜阿骨打为首的军队,攻破了辽朝的都城,夺得了这个帝国的胜利。一个新的朝代,金朝,应运而生。

辽朝的消亡,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盛极必衰,凋谢是自然的规律。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命运,更是历史的必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一切都是循环的,历史会重演。”辽朝的消亡,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本源,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曾经的起点。只有如此,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更坚定。契丹后裔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民族的存在,就像波涛汹涌的海洋中有无数浪花般的生命。然而,有些民族的存在,只是一瞬间的闪光,就像是一颗流星划过黑夜的天空,留下短暂而美丽的印记,却在转瞬间消失不见。

契丹,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族。然而,他们的存在,如今已被深深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在古老的文献和历史记载中,才能找到他们的存在痕迹。

契丹这个民族的故事,却是如此值得我们深思。在历经了辽朝的兴盛和灭亡之后,契丹族人被金国所压迫。他们的故土被侵占,自由被剥夺,曾经欺压过的室韦民族则越发强盛,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族。

为了抵御金国的压迫,蒙古族开始了对金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契丹族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对曾经灭亡了自己国家的金国心存仇恨,为了自由和尊严,毅然加入了蒙古族的队伍。

虽然这些契丹族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消逝了,但他们的精神却历久弥新。他们的后代,在蒙古族的征战中逐渐融合,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国的云南、大理和西双版纳等地,仍有契丹一族的后裔生活着。据科学研究,俄罗斯也有一部分契丹后裔,他们现在被称作达斡尔人。历史虽已过去,但它的影响却永久存在。

正如卡耐基所说,“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潮汐,它会把你吞没,或者把你推向更高的地方。” 契丹的消逝是历史的一部分,但他们的后裔仍在世界上生活着。这也告诉我们,历史虽已过去,但它的影响却永久存在。而我们应该珍视历史,因为它不仅是我们的过去,更是我们未来的基石。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女真族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女真族是现在的满族,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女真族最初的名字叫做肃慎族,位于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那么我们来说说女真族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详细内容

1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1615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称为“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为满州族。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

2

辽朝、金朝、宋朝版图 女真(或女贞与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 汉朝-晋朝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 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 建州女真、 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依接近汉化程度及活动区域南北:多汉化程度、南境者为熟女真,少汉化程度、北境者为生女真。清朝以后,“女真”一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

3

同是女真族,不同的是:金国为生女真创建,后大量进入中原,主体部分同化于汉族;清朝为熟女真创建,当时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创建 后金为萌芽, 皇太极于1636年定国号清。《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羌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还是羌族。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

族称

羌族源于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东周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

宋代以后,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保留了羌的族称。

简介

羌族源于古羌,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民杂居。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羌族总人口数为309576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瓦剌人是什么民族?瓦剌是现在哪里?

全文共 2870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初年,“瓦剌”这个词成为了明朝皇帝的心头大患,多次联合草原的各个部族侵扰大明边境。为了能够稳固住北方的边防,明成祖朱棣前后五次亲征漠北,从永乐七年一直打到了永乐二十二年。战争进行了十几年,漠北草原诸部(故元势力)虽然也遭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但以瓦剌部为首的草原诸部,并未就此臣服,反而还在不断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在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时期,以瓦剌为首的草原诸部依旧在侵扰大明边境。

特别是在明英宗时期,瓦剌太师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史称“土木堡之变”,让大明朝蒙受了奇耻大辱。

那么问题来了,让明朝皇帝头疼的“瓦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部落呢?如今它又是哪个民族呢?瓦剌的先祖:斡亦剌惕

瓦剌,在元朝时期称为“斡亦剌”,明朝称为“瓦剌”,清朝时则称为“卫拉特”或“额鲁特”。

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派兵征服了“林木中百姓(”也称为“森林部落”),此后不久,卫拉特(瓦剌)的先祖“斡亦剌惕人”便从原来居住的“失黑失惕”开始向西北迁徙,进入到了名为“秃马惕”的地方,并常年在八河流域一带活动。

由于森林部落人数众多,因此成吉思汗便将居住在八河流域的诸多森林部落采取了分封制,也就是将其分成很多个不同名称的小部落,让专门的人来管理。但它们都统称为“秃绵(万)斡亦剌惕”。

而由于斡亦剌惕部的“忽都合别乞”在斡亦剌惕部之前就归顺了成吉思汗,因此在斡亦剌惕部归顺之后,忽都合别乞便被成吉思汗敕封为斡亦剌惕部的首领,并开始在其中推行千户制度,而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斡亦剌惕人的整体意识开始形成。

因为我们知道,原来的斡亦剌惕人都是生活在森林之中,其生活方式都是森林化的,而现在,他们已然从原来的森林部落经济,逐渐过渡到了草原游牧经济,因此这也使得斡亦剌惕人的文化生活方式,更加接近于蒙元时期的蒙古人。蒙元时期的斡亦剌惕

早期的斡亦剌惕人都生活在森林中,其生活方式,以及部落联姻,也大都局限在森林各部落之中。而到了蒙元时期,斡亦剌惕人走出森林后,便逐渐开始与周边各族联姻,比如汉族、乞儿吉思等等。

此外,从中原地区迁去的大量农民和工匠们开始涌入到斡亦剌惕人居住的地区,并开始在这里实行劳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的斡亦剌惕人也开始迁移到中原和其他地区。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斡亦剌惕人跟蒙元皇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首先来说,蒙古汗国和大元帝国都对斡亦剌惕的贵族加官进爵,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政治地位,从而也极大改变了斡亦剌惕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其次,蒙元皇室还积极与斡亦剌惕人进行世代联姻,让斡亦剌惕贵族成为蒙元统治阶层的成员,一方面提升了斡亦剌惕人的政治地位,一方面则加强了蒙元皇室对斡亦剌惕人的控制。其实说白了,不管是封赏还是联姻,都不过是蒙元统治者为了维系帝国稳定而做出的政治决策而已。

历史证明,蒙元统治者所作出的这些努力是值得的,因为随着斡亦剌惕人的政治地位、身份认同感的提高,他们也都越来越深切感受到自己就是蒙古汗国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种组成是内部自成体系的,而并非所谓的外部归顺。

而到了这个时候,斡亦剌惕中的贵族和部众就大致分为了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在元朝廷任职的官员或士兵;一部分则因参加阿里不哥和海都等宗王之乱,散居在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流。一部分则是在公元1253年跟随旭烈兀远赴波斯之地发展。

当然,除了这三部分之外,其余留居在本土的斡亦剌惕人,便纷纷开始从叶尼塞河上游向南部草原地带迁徙发展,他们并不都是迁徙到一个地方,有的迁徙到扎布汗河流域,有的则翻越阿尔泰山,向哈喇额尔齐斯河一带迁徙。

到了这个时候,斡亦剌惕人不管是文化,还是军事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他们迁徙散居得太过严重,因此最后的发展方向也都不一样。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成吉思汗时期正宗的斡亦剌惕人,大部分已经融入到了异族之中,或被突厥化,或被同化,至于其他的少部分后裔,则已经销声匿迹,直到明朝初年。明朝时期的“瓦剌”

到了元末明初时期,瓦剌部发展兴盛,部族人数激增到四万户以上,势力也逐渐增强。

元朝灭亡后,残元势力开始向塞北撤退,而这个时候,大漠东西蒙古逐渐就分成了三个部分,即:东蒙古、瓦剌和兀良哈。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当时的瓦剌部并非是统一起来的,而是分别归属于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人。公元1414年,明成祖朱棣率军北征,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随后瓦剌投降,这三位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则分别被明朝敕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

马哈木的儿子脱欢上台后,便一举统一了瓦剌,到了其子也先时期,瓦剌达到全盛时期,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文化上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发展。

也先去世之后,东西部蒙古发生分离,瓦剌迫于东蒙古(中央蒙古)的压力,则不得不向西迁徙。这时的瓦剌部,已经出现了分离的情况,其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了!清朝时期的“瓦剌”

明末清初时期,瓦剌各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变迁,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清朝初年的时候,瓦剌分为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和土尔扈特四部,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壮大起来,一度发展成为了准噶尔汗国、和硕特汗国等。

其中准噶尔部统辖之地为天山北路,而在之后的统治者策妄阿拉布坦时期,准噶尔部人口数量剧增,经济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和硕特部,则在固始汗的率领之下向青海迁徙,随后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了和硕特汗廷。所以,青海至今都成了卫拉特蒙古的聚居地之一。

至于杜尔伯特、土尔扈特等其他部落,则迁徙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土尔扈特汗国。

到了清朝中叶的时候,国内的卫拉特蒙古人的地理分布大致形成了现在居住于西北地区的格局。而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卫拉特蒙古人在国内的迁徙活动到此就告一段落了。虽然在后来也有局部的迁徙活动,但对这对于此地理格局的分布,并无多大影响。

从而也成为了如今卫拉特蒙古人的分布区域,即:青海、新疆、内蒙古阿拉善、甘肃肃北等。而在此过程中,卫拉特蒙古人不断被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所改变,最终被“汉化”、“满化”、“藏化”等等。

那么,“瓦剌”如今演变成了哪个民族呢?你可能永远想不到!如今的“瓦剌”

“瓦剌”作为一个古老的部族,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演变成了不同的民族群体,如果从成吉思汗时期的“林木中百姓”算起,那么所涉及到民族群体就太多了,我们也无法一一考证。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瓦剌部族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其中以和硕特汗国的贡献尤为突出,比如现在流行于西北地区的“达坂”名称就是出自瓦剌语。

除此之外,像今天的新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其主体就是瓦剌人。还有瓦剌四大部落之一的杜尔伯特部的一支则迁入到了大兴安岭地区,并在此建立杜尔伯特旗,现在黑龙江还有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当然,这只是国内的分布,在国外依旧有“瓦剌人”的存在。比如外蒙古乌布苏省的主体人群就是瓦剌人(或杜拉特人),其中杜尔伯特人为主。

不仅如此,还有阿尔泰共和国、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等,都与瓦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综上所述,瓦剌人在经过几百上千年的迁徙演变,已经融入到了各国民族之中,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大融合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党项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我国经历过许多个朝代的更替。无论是在哪一朝哪一代,都有一些除中原以外的藩镇或部落,其中党项族就是其中之一。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于西羌族的一支。据记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者析之,也就是现在的青海省东南部 黄河一带。公元1227年蒙古灭西夏,西夏亡国后,党项人失去了他们共同生活的领域,不得不和其他民族杂居在一起。随着杂居的时间慢慢变长,党项族人与周围其他民族之间交流的增多,导致了党项族渐渐被汉族、藏族、蒙古等民族所同化,从而淡出历史舞台。

本世纪以来,学者们对西夏亡国后的党项遗裔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发现在安徽和河北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一部分党项族后裔,但是只有少数有文化的老者才知道自己是唐兀人,即西夏灭亡后的党项族的后裔,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可以确认是党项族后裔,但是大都被其他民族彻底同化,因此没有确定的某个民族完全是党项族的遗裔。只有四川木雅人由于环境封闭,保留了部分党项族的民族特征,具有更深刻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沙陀族现在是什么民族?在历史上是怎样的?

全文共 293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变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长久积累下来,很多事情已经和最开始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了。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的民族,但是因为发生过很多变化,历史记载也不一定全面,所以很多民族就像是消失了一样,比如沙陀族。沙陀族也是一个比较神秘的民族,而且曾经也非常的强大,那它最终究竟是消失了灭绝了,还是延续到了现在呢?

绵延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历史,虽然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是由汉民族来扮演主导历史进程的主角,但也有少数身处中原之外的游牧民族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代时期就有一个非常特别而神秘的少数民族,部族人员不多,又长期受着颠沛流离之苦,却能在战争纷乱的岁月中一朝奋起,连续建立了四个王朝,统治中原地带近半个世纪,尔后又迅速隐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就连族群都消散殆尽。

它,就是神秘的沙陀族。

沙陀族,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原名处月,西突厥别部。——百度百科

据史料考证,当时的处月主要分布在金娑山南、蒲类海东的一片名为“沙陀”的大沙漠区域,因此也被称作沙陀突厥,简称沙陀。大致位于现在新疆尼赤金山南边与新疆东北部巴里坤湖东边一带(如下图)。在唐代时期的文献中,将处月,音译成“朱邪”,以此作为沙陀统治者氏族的姓氏。

沙陀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基本都是“兵民合一”体制,矫健的西域战马,精湛的御马骑术,加之勇猛的作战风格,造就了沙陀族最强大的骑兵,战力惊人。

长期流离迁徙

唐代时期,沙陀族因力量有限,长期处在大唐、突厥、吐蕃、回鹘、吐谷浑等势力的夹缝中挣扎求生。因此,早期的沙陀一族从来不是哪一个政权势力的坚定支持者,而是出于“朝三暮四”、颠沛流离状态。

贞观末年时,处月部统属于突厥的阿史那贺鲁。

公元654年(唐永徽五年),唐朝在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之后,在处月所在地设置金满、沙陀二个羁縻州。702年(武周长安二年)处月酋长沙陀金山随唐朝军队从征立功,被朝廷授予金满州都督。

公元790年,因吐蕃所逼,沙陀首领率领部族七千帐归附吐蕃。之后,吐蕃又迁沙陀于甘州(今甘肃张掖),以辅国孙朱邪尽忠为将领。吐蕃攻扰唐边境,经常让沙陀骑兵作为前锋。

到了公元9世纪初期,回鹘占领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吐蕃怀疑沙陀与回鹘相勾结,打算再迁其沙陀部到黄河以西地界。沙陀首领朱邪尽忠和长子朱邪执宜商议之后,并于公元808年率部众三万人归附唐朝。在迁徙过程中,朱邪尽忠被吐蕃追兵杀死,其子朱邪执宜率残部到灵州(今宁夏吴忠东北)塞。唐朝将沙陀部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设置阴山都督府,并任命执宜为兵马使,流散各处的沙陀相继还部,势力增强。

唐朝考虑到沙陀邻近吐蕃,担心其反复,决议将沙陀分散安置,于是又传诏沙陀举军迁徙到河东。时任河东节度使范希朝选其骁勇一千二百骑,号为“沙陀军”,其余部众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牧马河一带);执宜部则居神武川的黄花堆(今山西山阴东北),称为“阴山北沙陀”。

唐懿宗时,执宜之子朱邪赤心率领沙陀骑兵助唐朝镇压了庞勋起义,被授予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后又因助唐抵御回鹘而迁为鄜延、振武节度使。

至此,沙陀一族开始在中原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开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建王朝、辉煌一时

沙陀首领对沙陀骑兵有着极强的控制力和极高的战术执行力,沙陀骑兵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战力极强的骑兵部队,主要源于三个原因:游牧民族“军政合一”的体制;沙陀人血液中流淌着的尚武精神,勇猛好斗,战斗时一往无前,所向披靡。长期受制于人的状态,让沙陀族人只能杀敌以求得立足之地。

第一个王朝——李存勖建立后唐

如前文所述,朱邪赤心因率骑兵助唐朝镇压庞勋起义,被唐朝授予大同军节度使,并赐姓李,名国昌,但李国昌却恃功骄横,不服管束。

乾符六年,唐朝廷令昭义节度李钧、卢龙节度李可举、吐谷浑都督赫连铎合击李国昌于蔚州,李国昌及其子李克用被迫北奔鞑靼。

但没多久,中原爆发了著名的黄巢起义,唐朝都城长安被义军攻破。唐朝为镇压义军,却一时无良将可用,于是只好放低姿态派人招抚李昌国之子李克用率,要求他率领沙陀、鞑靼军前来救援,可谓此一时彼一时,风水轮流转。

公元883年,李克用率军在良田坡击败义军,黄巢被迫退出长安,唐僖宗擢升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顺势占领太原,与另一位镇压义军的将领朱温形成互争的局面。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推翻了唐朝,建立后梁政权。公元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掉了后梁,建立后唐。这是历史上沙陀一族怒发战争财,建立的第一个中原政权。

第二个王朝——石敬瑭建立后晋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后晋高祖,山西太原市人,沙陀族。

五代时期,朝代更迭犹如走马灯,李存勖建立后唐后政权也不稳定,四处镇压反军。石敬瑭跟随李克用之子李嗣源四处征战,成为李存勖的一员骁将,并多次救下李存勖和李嗣源父子,声名远扬,极受器重,李嗣源还将女儿嫁给了他。

后期,李嗣源养子李从珂登基后,石敬瑭受到猜疑排挤,为求自保,便向契丹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在契丹军队的帮助下,石敬瑭大败后唐军,并建立了第二个王朝——后晋。虽然建立政权,但是堪称屈辱。

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

石敬瑭对契丹称子

第三个王朝——刘知远建立后汉

刘知远(895-948年),即后汉高祖(947年-948年在位),河东太原人,沙陀族 。

刘知远原本是跟随石敬瑭四处征战的将领,勇猛无比,战功显赫,是石敬瑭的得力干将。石敬瑭以屈辱性条件引契丹兵时,他认为条件太过并旗帜鲜明的反对的。后来石敬瑭死后,其子石重贵登基,是为后晋少帝。他不愿再向契丹称臣,于是契丹进犯京师,并将石重贵俘虏北去,后晋灭亡。此后刘知远顺势建立了第三个王朝——后汉。

第四个王朝——刘旻建立北汉

刘旻(895年-954年),原名刘崇,太原沙陀人,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开国君主,后汉高祖刘知远 之弟。

公元951年,郭威推翻后汉政权,建立后周。刘崇随即也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但治下仅有十二州之地。历史上,北汉政权只是后汉政权的延续,且因其较为弱小,并不太受认可,没几年也被后周所灭。

消失无影踪

沙陀族虽然盛极一时,但在复杂的社会状态下,没有稳定政权的能力。但此时的沙陀人因为持续的迁徙、战争,与中原民族有了深度接触。伴随着长期与汉族杂居、通婚、改汉姓、收汉族养子等互通现象的频繁,沙陀族人渐渐开始汉化。

之后随着沙陀政权的覆灭,后周和北宋政权相继建立,沙陀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大大加快,更失去了本来的族群特点,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后世再无沙陀族。

结语

沙陀族作为西突厥的游牧民族,在唐末五代特殊的政治军事环境下,凭借本族骑兵部队强大的作战能力,抓住机会雄踞中原,一朝奋起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北汉”四个王朝。沙陀军作为“四大王朝”的中央禁军骨干,是推动五代政治军事变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影响深远,延及后世两宋。

随着沙陀集团内部斗争倾轧、马源丧失,以及持续的汉化融合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沙陀军这一堪称英雄的骑兵部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消失在浩瀚的历史波澜之中,但也在中国政治军事史上留下了波澜壮阔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柔然人是现在的什么人 柔然是现在哪个民族

全文共 2342 字

+ 加入清单

柔然汗国崛起于匈奴、鲜卑之后,有关柔然人的来源在史籍上有着不同的记载,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柔然汗国总共存在了153年,其中从公元410年开始其国力达到鼎盛,柔然并非是一个单一民族,他发展期间还融合了其他的民族。不过总体来说,柔然并不算特别强大,此后在各方的压制下,柔然逐渐走衰。那柔然灭亡后,柔然人去哪了呢?柔然人融合到了哪些民族中?

1、柔然人是现在的什么人

公元四世纪,柔然人还是拓跋鲜卑的附属,史书记载“岁贡马畜貂豽皮。冬则徙漠南,夏则还居漠北”,但到了四世纪末期,柔然逐渐变强,让老东家鲜卑坐立不安。公元391年,北魏建立者拓跋珪,突然向柔然发动进攻,准备一举荡平柔然威胁,但柔然其中一部吞并了其他部族,又远遁漠北,让拓跋珪意图落空。更为重要的是,北魏建国初期,拓跋珪更重视中原这个花花世界,准备与后秦、后燕、西秦以及南燕、南凉等争锋,于是无暇北顾,就给了柔然人的发展机会。

让拓跋珪始料未及的是,这一次放虎归山,给北魏王朝带来了巨大麻烦。柔然逃到漠北之后,迅速吞并其他部族,一统漠北草原,疆域“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就是东起大兴安岭,南临大漠,与北魏相峙,西逾阿尔泰山,占有准噶尔盆地,与天山以南的焉耆接界,北至今贝加尔湖,“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公元402年,柔然建立可汗王庭,成了继鲜卑之后的另一草原霸主,史称“柔然汗国”。

柔然汗国建立之后,与北魏战争不断,从402年到487年,双方一共爆发40次战争,但柔然胜少败多,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花木兰参加的那一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在讨灭赫连夏、北燕、北凉的过程中,七次分道进攻柔然,其中在公元429年,拓跋焘两路大军征讨柔然,最终大败柔然,史书记载柔然“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随后,拓跋焘率军追到兔园水(今蒙古国吐沁河),又继续搜寻追杀柔然,最后“凡所俘虏及获畜产车,弥漫山泽,盖数百万”。

此战之后,柔然元气大伤,暂时无力对北魏构成威胁。著名的《木兰辞》中,花木兰就是在这一战之后辞官归乡。不过,柔然虽然开始衰落,却并未灭亡,此后继续频繁入侵北魏,而北魏为防御柔然,还修了2000余里的长城。甚至,北魏灭亡,东西魏分裂之后,柔然一度复兴,但堡垒往往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柔然曾经的炼铁奴突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开始崛起,最终在555年灭掉了柔然。

柔然汗国灭亡之后,留在漠北的柔然人逐渐融合于突厥、契丹部落之中,但鲜为人知的是,还有一支柔然西迁,最后竟在欧洲建立一国,可惜后来被法国查理大帝灭了。

文/诸史

2、柔然崛起

柔然活跃于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原本它们只是一个小部落,《魏书》称之为“东胡之苗裔也,姓郁久闾氏”,起初役属于拓跋鲜卑,“岁贡马畜貂豽皮。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拓跋氏被前秦击败后,柔然曾依附于铁弗匈奴部。

拓跋珪复国建立北魏后,首先拿柔然开刀。其后拓跋氏锐意进取中原、无暇北顾,柔然趁势坐大,他们东征西扩,不断吸收了散居于草原的鲜卑、敕勒、匈奴、突厥等部落,“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成了横亘于北方的强大游牧政权。

此后,柔然首领建立可汗王庭,史称柔然汗国。与匈奴人一样,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开始不断南下对北魏进行骚扰和掠夺。

而此时入主中原的北魏看待柔然,就像当初汉朝看待匈奴。为了解除北边威胁、掠夺战马补充军需,北魏在与南朝对峙的同时,也毫不放松对柔然的讨伐与打压。当然,当时的北魏既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优势,又兼具中原文明的特长,对柔然处于优势地位。

公元551年,铁勒人(也称敕勒、丁零)在发兵攻打柔然的途中,被突厥土门可汗率兵袭击,5万多人被俘,突厥的实力再度扩张。信心爆棚的土门,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于是向曾经的主人——柔然头兵可汗阿那瓌提出了和亲的要求,却遭到了对方的羞辱:“尔,我之锻奴也,何敢发是言!”

暴怒的土门,彻底与柔然翻脸,他杀掉了对方使者,并与西魏宇文氏和亲;第二年春,突厥大举袭击柔然,头兵可汗阿那瓌兵败自杀,部落四分五裂:太子庵罗辰、堂弟登注、登注之子库提等人率部逃向北齐;登注的二儿子铁伐则被部族立为可汗;另一支部族,则立阿那瓌的叔父邓叔子为可汗。土门则自称伊利可汗,突厥汗国建立,也成了草原的新主人。

此时的柔然,已经分成了三股势力,但这并不是结束。

3、走向衰落

公元553年,北齐护送登注、库提返回旧地,依附铁伐。不久后,铁伐被契丹人杀害,登注被立;紧接着,登注又被自己人杀害,库提继位。

到了11月,突厥人再度来袭,库提等人不得不再度仓皇逃往北齐。北齐文宣帝高洋则亲自出马。他率军击退突厥的追杀后,将柔然人安置在马邑川,并且废掉库提,立庵罗辰为可汗。由于地处东边,他们被称为东部柔然。

高洋此举,是为了扶弱锄强、以夷制夷,接下来,他更是亲自追杀突厥人到朔州,逼得对方请降。

但柔然人并不甘心被当做棋子。第二年,庵罗辰叛逃,被高洋率军痛击;4月,庵罗辰试图反咬一口,亲自入侵北齐肆州,但再次被高洋一顿胖揍,尸体绵延20多里、3万多人被俘。此后,往东北游动的庵罗辰部一直处于高洋的打击之下。

公元555年,高洋亲自率领5000轻骑追击庵罗辰,从怀朔镇至沃野,双方多次交战,柔然溃不成军,被俘获2万人、牛羊数十万头。其后,这支柔然不得不向外逃窜,逐渐融合于突厥、契丹部落之中。

而留在西部的柔然人也没撑多久。同样是在公元555年,突厥木杆可汗率军将其灭国,邓叔子率领余众逃向西魏。但在突厥人的逼迫下,不久后宇文泰不得不将邓叔子以及其麾下的3000多人交出,他们被突厥人悉数诛杀于青门之外。

至此,柔然作为政权主体彻底消亡,余众要么被中原人吸收,要么被突厥、契丹融合,还有部分西迁的,陆续消亡在中亚乃至东欧。

文/正史漫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契丹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契丹族是指现在的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

达斡尔族是如今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其他的一些少数民族相比,达斡尔族的人数并不能算少,而这些人,其实就是当年的契丹族的后人。

扩展资料

契丹族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羌族是现在哪个民族,还是叫羌族吗?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羌族就是现在的羌族,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对羌人的记载,这是个勇敢的民族,曾经逐鹿中原,虽然失败,但他们不屈不挠,退居西南一隅,为了防御,古羌人就依山而居,终年与云雾作伴,所以云朵上的民族名不虚传。

羌族,有着五千到六千年的历史,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而甲骨文就是他们常用的文字,现在有三十多万人。他们现在还保留着很多原始社会的习俗。

羌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古代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历史传说时期共工壅防百川,神农教民耕织,从炎黄到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

现在羌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是四川省的一个民族自治州,藏族和羌族为主要人口,位于四川省西北部,与青海省、甘肃省交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女真族是现在哪一个民族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女真族是现在的满族,又叫做女贞、朱里真、女直,源自于三千多年前的肃慎,汉朝到晋时期称其为挹娄,隋至唐时期称之为黑水靺鞨,南北朝时期称之为勿吉,辽朝时期称之为女真、女直。唐朝是女真族的基本形成民族形态时期。女真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初期。

辽朝时期,将女真分为生女真、熟女真。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且在会宁府建立了金朝。金朝灭了辽、北宋,占领了中原地区后;1153年迁都于燕京,实行了南迁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开始是迁徙到燕山一带,后定居在华北地区,而汉人慢慢地向北迁移。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汉族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慢慢地和汉族融合。

明朝初期,女真可分为建州女真、东海女真以及海西女真三大部。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叫做大金,史称为后金。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大金改为大清;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九黎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 蚩尤带领的神秘“九黎族”现如今在哪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黎族现在的苗族、彝族(黎氏)、巴族、东巴族、纳西族、土族、土家族等。

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流域一带。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9个氏族,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骁勇善战,势力强大。后在涿鹿之战中被黄帝率领的部落联盟击败,一部分归附黄帝,一部分南迁,演变为南方的苗族、黎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蚩尤是苗族信仰系统中的一位大祖神,在苗人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至今在苗族的民俗中仍有许多崇拜蚩尤的重要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羌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羌族是哪个省的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羌族现在的羌族。羌族是我国历史上拥有着悠久传统的民族之一,主要是在四川省的阿坝州。羌族还有一部分是居住在四川省甘孜州或者是绵阳市的平武县。大部分的羌族人民都会选择住在半山地带,还有高山地带,只有少部分才会选择居住在公路两旁。

羌族的族称

羌族源于古羌。在古代的时候,羌族主要是以牧羊闻名全世界。这是华夏民族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在西北时期,西北的羌族会在秦国的压力之下选择远距离以及大规模的迁移,在宋代以后就发展成现在的羌族。羌族除了一部分的人会比较信仰佛教之外,其余的一般都是信仰原始宗教。

羌族人是哪些民族

羌族人主要就是如是印度阿萨姆邦的诸民族,现在的人数在2000余万左右,在老挝、越南、泰国也会有少量的羌族人群。在西周时期就会一直在甘肃临洮一带活动,一般被认为羌族可能是和外来的苗名,在经过长时间生活之后,然后形成。羌族人是古代东方大族会在黄土高原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主要是将羊作为图腾,在历史上因为地域不同,时代不同,羌族人还拥有着多种不一样的称呼。

羌族是不是56个民族其中之一

是。这就是一个可以继承文化传统的民族,又被大家称之为民族进化的活化石,羌族人民又被大家称之为是云朵上的民族。这里和汉人以及藏人都有着紧密的关系,关于羌字的文字记录在商代时期就已经出现。殷商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羌”这个字。如今这一个民族照样还是会发扬光大,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来到这里游玩,想要感受一下当地的民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鬼方国是什么民族?鬼方国是现在哪里?鬼方国是白人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鬼方国,估计有很多小伙伴们都不熟悉这个国家,不过听着这个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好鸟。鬼方国是我国历史上商周时期靠北方的一个国家。在甲骨文等一些上古史料中记载到,鬼方又被称之为媿氏、鬼方氏、鬼方蛮。他们所生活的位置就是现今陕西、山西地区一代,是当时商朝和周朝的劲敌。那么鬼方国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据说鬼方国都是白种人,这是真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关于鬼方国的来历有着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鬼方属于印欧人,是西方的白人通过亚欧大陆来到此处的。根据殷墟卜辞记载,当时商高宗武丁妻子将军妇好征鬼方,当时把俘虏的鬼方人作为人祭。根据现在科学家的研究,这些被用作祭祀的鬼方人都拥有着白种人的基因,而且还证明了在上古时期的东夷人也拥有着印欧人的基因。与鬼方不同的时候,这些古东夷人是从海上过来的,并不是从陆地。

第二种说法是鬼方士被狄的一个分支,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谓的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主要居住在北地荒漠区域,主要是以游牧业为生,并非农耕业。在上古时期,他们被总成为“北狄”,带了夏朝被称之为“薰鬻”,到了商朝就被称之为“鬼方”,周朝称之为“猃狁”,汉朝就被称之为“匈奴”。

不管鬼方是属于哪里,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但是能够肯定的是,这个族群从上古时期开始就一直是中原人的主要军事对手。商高宗曾经因为阻止鬼方入侵,与鬼方爆发了3年的战争。后来还是在周人的协助下才阻止了鬼方向中原地区的入侵。到了西周时期,鬼方仍然是不间断的侵扰周人。

西周之后关于鬼方的记载就这么消失了。在《史记》当中记载北狄族群的时候只说到“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而且,“尧时被称为荤粥的,周朝被称为猃狁,秦称为匈奴。”由此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关于鬼方的记载就已经是彻底消失于史书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鲜卑族是现在的锡伯族,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

中国汉族人口是最多的,除了汉族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说的是古代的鲜卑族,你知道它现在是属于哪个民族吗?下面就来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

详细内容

1

鲜卑族是现在的锡伯族,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据说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由鲜卑兽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呼伦贝尔草原。

2

锡伯族,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鲜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 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般认为锡伯族名是以锡伯族长期活动的地区命名的。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3

起源情况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 女真说,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羯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 羯族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民族。羯族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民族,因为它只是当时匈奴族的一个分支。

羯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不算太长,仅仅于五胡乱华时期建立了在地方割据的少数民族政权。入塞后的羯人保留着部落组织,部落有大、小酋帅。主要从事游牧和农业,生活贫困,有的为汉族地主佣工。公元319年,羯人石勒建立赵国,史称后赵,为十六国之一。他实行“胡汉分治”,禁说胡字,称羯人为国人,纵容羯人欺压异族。公元333年,石勒死后,侄石虎夺取政权,施行暴政,民不聊生。公元349年,羯人被冉魏帝冉闵所灭,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羌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羌族分布在哪些省份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现在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东周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

羌族有着浓厚的文化习俗,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都会举办宴会,但最有特色的当数羌历年、祭山会和领歌节。羌族饮食非常丰富,主食是玉米、洋芋、小麦、青稞,辅以荞麦、油麦和各种豆类,蔬菜品种多样。我国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川羌族自治县、丹巴县、平武县、江口县和石阡县等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上有名的游牧民族匈奴,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一些反映汉代时期政治、经济、战争等因素的电视剧,比如《汉武大帝》,可以了解到匈奴是生活在草原和隔壁上的游牧名族。但是很多人对于匈奴不是很了解,那么匈奴是现在什么地方呢?

匈奴是现在的地方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甘肃宁夏、河套和内蒙、部分外蒙,都是他们统治过的地方。在秦朝末年到汉朝初年这段时间里,匈奴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西汉前期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屡次进犯汉朝北部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并控制着西域地区。在公元前215年,也就是秦始皇时期,秦王朝派蒙恬等将领将匈奴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东汉时匈奴内部发生了分裂,有南北匈奴之分,南匈奴进入中原内地,北匈奴则被迫从漠北向西边迁,中间经历的时间大约有300年之久,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

匈奴是现在的地方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甘肃宁夏、河套和内蒙、部分外蒙,这些都是当时他们控制的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