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庙尔沟佛寺遗址(推荐13篇)

1982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突尼斯举办科学研讨会,同期在哈马马特召开的执行局会议上,有代表首次提出建立国际古迹遗址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全球性的庆祝活动。现在,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庙尔沟佛寺遗址!

浏览

5559

文章

13

篇1:苏巴什佛寺遗址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苏巴什佛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巴什佛寺又名“昭怙厘佛寺”,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库车县境内,是一处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公元4~10世纪)的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遗址是新疆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佛寺遗址。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遗址以佛塔建筑群为中心,发现有庙宇、僧舍、洞窟、佛塔、殿堂等遗迹。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木器以及壁画、泥塑佛像等遗物。此外,还发现有写有古民族文字的木简及残纸。

苏巴什佛寺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当时龟兹地区的佛教艺术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白杨沟佛寺遗址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白杨佛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教寺遗址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处的白杨河上游,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又名台藏佛寺遗址,此系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大型佛教遗址,是哈密地区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

佛教寺遗址主要遗存在白杨河西岸,构筑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断崖立面上凿出窟体后,再用土坯砌筑,并在窟前接砌前室;二是利用断崖直接开凿成窟;三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此三种建窟形式与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大同小异,洞窟的平面大致有两类,以长方形居多,方形次之,有单窟,也有两窟和三窟相连,内壁均抹草泥,现依稀可见彩色壁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七个星佛寺遗址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七个星佛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个星佛寺遗址地处古丝绸之路北道,位于焉耆县七个星镇西南部的一道低矮的山梁和坡地上,是佛教文化东传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焉耆国的佛教中心。

七个星佛寺遗址,由地面寺院建筑和洞窟建筑两部分组成。残存佛像基座,窟内有乐伎、朵云纹、飞天等壁画遗存,出土泥塑佛、菩萨、天王,供养人等头像。

遗址196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为七个星佛寺遗址。

七个星佛寺遗址地处古丝绸之路北道,位于新疆焉耆县七个星乡西南部的一道低矮的山梁和坡地上。始建于晋代,是佛教东传西渐过程中重要的一处佛教场所的遗存,也是西域36国之一的焉耆国中最大的一处佛教场所。由地面寺院建筑和洞窟建筑两部分组成,寺院残存建筑93处,洞窟残存11窟。

该遗址中,出土了吐火罗文书写的纸质文书——《弥勒会见记》等一批罕见文物,对于研究古代焉耆史乃至西域社会发展史、佛教史、戏剧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该遗址是新疆仅存的、同时保有佛塔、佛殿、石窟的珍贵遗址群。洞窟的形制大致与克孜尔一期洞窟相似,壁画比较精美,佛像造型丰满和祥,具有犍陀罗和中原的风格。对于研究古代焉耆史乃至西域社会发展史、佛教史、戏剧史等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大屋场石佛寺遗址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大屋场石佛寺遗址为保康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屋场石佛寺遗址位于黄堡镇大屋场村境内的寨岭子北坡山腰,年代为明代。

2012年,保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堡镇:保康县辖镇。1951年为二区,1958年改卫星公社,1984年复为区,1988年撤区置黄堡镇。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155.6平方公里,人口1.8万。辖黄堡、龙王沟、水库、黑洼、黄龙沟、张弓、雷家岭、水田坪、獐子沟、庙垭、水竹园、后湾、耿家湾、花栎树包、朝阳观、三官庙、李湾、百峰坪、金竹荒、板仓河、韩家湾2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商贸、饮食服务为主。土特有产木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百佛寺遗址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佛寺遗址为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

百佛寺遗址位于魏县德政镇,年代为唐。

百佛寺遗址为邯郸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德政镇:德政镇(DezhengZhen)位于河北省魏县东南部,距县城6千米。面积24平方千米,人口2.28万人(2002年)。辖17个行政村,镇0驻德二村。魏(县)大(名)、魏(县)张(二庄)公路过境。该镇重点发展蔬菜产业,通过资金帮扶、政策支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评比蔬菜种植能手等手段,进一步激励农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与沙口集乡联合在两地建成了无公害蔬菜种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仓塔木佛寺遗址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仓塔木佛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仓塔木佛寺遗址

仓塔木佛寺遗址,[玉奇喀特乡的仓塔木村·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文又译为桑塔木,已遭严重破坏,现可见东西两部分。西部遗址的基部为夯筑,现高2米,南北长约12米,东西宽约7.5米,面积约90平方米。从墙壁断面可看到,在距现地表1米的地方有铺着红砖的地面。北壁残存柱洞。东部有一台基,现东西长12.7米,南北长17米,面积215.9平方米,残高2.5米。壁面有麦草泥皮和方形柱洞。地表散布有夹砂红陶片和带釉陶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邢家佛寺遗址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邢家佛寺遗址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邢家佛寺遗址位于高唐县尹集镇邢家佛堂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遗址。

2014年10月,邢家佛寺遗址被公布为聊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尹集镇:高唐县尹集镇位于高唐县城东北十公里处,辖65个行政村,版图面积86平方公里,总人口32495人,总耕地74554亩。尹集镇交通、通讯、电力、水利条件优越,青银高速公路、省道009路横穿此境,东距京福高速公路30公里,南临308国道、316国道,西连105国道,高唐县城东外环,县乡公路境内全长100公里。全镇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话,移动电话达到了无缝隙覆盖,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霍拉山佛寺遗址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霍拉佛寺遗址为新疆文物保护单位。

霍拉山佛寺遗址位于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乡霍拉山村东南的山梁和山前坡地上,是佛教文化东传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焉耆国的佛教中心。晋唐时期为发展的繁荣时期,表现出印度佛教东传以及中原佛教西渐的发展过程。洞窟的形制大致与克孜尔一期洞窟相似。壁画比较精美,佛像造型丰满和祥,具有犍陀罗和中原的风格。此外,该遗址中,还出土了吐火罗文书写的纸质文书《弥勒会见记》等一批罕见文物。对于研究古代焉耆史乃至西域社会发展史、佛教史、戏剧史等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佛寺遗址,由地面寺院建筑和洞窟建筑两部分组成。地面寺院遗址分布于山梁和坡地上,依山势布局修建。一条自然泉沟将建筑群分为南北两大区,即今所命名的南大寺和北大寺,寺院残存大小建筑九十三处。总面积约四万多平方米。各建筑坐西朝东,主要建筑有殿堂、僧房、佛塔等。僧房大致呈方形或长方形,面积约四至六平方米。大殿边长达二十四米。佛塔为圆或方形或八角形基座,圆柱塔身,穹窿顶,有的有正方形的围墙或内部空心。

佛寺遗址中十一处洞窟位于寺院西北部约一公里的霍拉山底矮的山腰处,依山开凿,大部分坐东朝西,门朝西开。洞窟形制分为两种,一种为纵券顶平室窟,另一种为前后室的支提窟。其中,前后室的支提窟、前室的纵券顶,左右开甬道,后室呈横券顶隧道状。所形成的中心柱为长方形,洞窟内佛像无存,只残存佛像基座。二、三、五、七号窟内有少量的乐伎、朵云纹、飞天等壁画遗存。曾出土泥塑佛、菩萨、天王,供养人等头像。

佛寺遗址是目前新疆地区仅存的一处佛塔、佛殿和石窟并存的佛教建筑群遗址。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六年,巴州文管所,焉耆县文管所三次对佛寺遗址进行了保护围墙的修建。

2019年,霍拉山佛寺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铁吉克佛寺遗址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铁吉克佛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铁吉克佛寺遗址

铁吉克佛寺遗址,[大尤都斯巴格乡的托什汗布拉克的地方唐~回鹘龟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遗址的平面呈方形,南北长约45米,东西宽约40米,面积1800平方米。现寺垣残高3.5米,基宽2米。寺内残存两处房址,用土坯垒砌而成:其一为10.2x4.5米,残高3米。另一为12x4.6米,残高3米,其门高12米,宽

0.8米。遗址北部的山坡上开凿有几座洞窟,其中一座保存有回鹘时期的壁画。1928年黄文弼曾进行过发掘,出土有佛手陶范、铺地花砖等,近年采集到大量的陶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达玛沟佛寺遗址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达玛佛寺遗址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游遗址位于和田策勒县城东北25公里处。以老达玛沟为中心,周围还有许多其他遗址。该遗址西北四、五公里处有吴六杂提麻扎,西南-里多有力济阿特麻扎,东北四、五公里有苏甫其麻扎,东南四、五公里有乔潘阿特麻扎,正北六、七公里处有卡纳沁城,往正东十多公里处还有南北相距-里的佛塔遗址两处。因此,老达玛沟实际上是范围广大的古遗址群。黄文弼教授在他的《塔里木考古记》中记述道:“过达摩戈村向北东行,入沙碛约五、六公里地,即有红色陶片散布,显示已逼近古代住宅区域也。转东行,至一为数众多瓦砾场,地名特特尔格拉木,西南东北一线,绵延约数里,房屋虽已毁败,但审其痕迹,街衢巷陌尚可辩识,中有大道一条通向东北,显然为一旧城镇之残迹……”。

该遗址出土有汉代五侏钱至喀喇汗王朝时代的众多古钱,各种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带佛教标志的陶器和陶塑像,古于阗文书等。有的学者认为老达玛沟古遗址群是汉之扦弥城,唐之坎城,明之培因城。

新疆和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石佛寺遗址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佛寺遗址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佛寺遗址位于江津区德感街道中渡村,时代为宋—清。

2019年,石佛寺遗址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德感街道:德感街道江津市德感街道办事处,位于建设中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江津市北城区,距重庆市区40公里,幅员131.6平方公里,人口8.85万人。境内公路、铁路、港口相互连接,纵横交错,形成网络。渝津、德油、德临、德圣4条公路,成渝铁路贯穿全境,有2个火车站、2个客货运码头、1个国家级深水货运港口(兰家沱港),并设有铁路专线与成渝铁路接轨,年货运吞吐量10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热瓦克佛寺遗址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热瓦克佛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 游 热瓦克佛寺遗址位于和田洛浦县玉龙喀什镇40公里的库拉坎斯曼沙漠中,周围沙丘茫茫无边人迹罕至。热瓦克,维吾尔语意为亭台楼阁,因佛塔中土塔耸立,故名热瓦克,又译洛瓦克、姚瓦克、拉瓦克。介 绍 热瓦克是一组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由正方形的院塔和院外的庙宇组成。寺塔坐北朝南,南端中部和西角有两个门形缺口,院墙每边长45米。东墙外有一小庙,部分墙壁残存,内壁涂石膏,庙东墙内壁有穹形壁龛,壁上满刻逐层缩小的穹形纹路,线条规整流利,据说曾有立佛在内,此庙现毁坏殆尽。

四面院内外壁上均有泥塑佛像残迹,以西、东墙居多,塑像有些埋在沙丘中,有些裸露于外,有些则毁坏不存。佛高约3米,每隔0.6米即有一尊。在未风化的墙壁上均有壁画,供养人像,此丘云气纹和图案插于佛佝之间,色彩单调,以褚色为主,泥塑佛像有明显的健陀罗风格。

院中为佛塔。塔系土坯砌筑,多处被人挖坏。塔基基本为正方形,高约6~7米,塔身为复钵式,残高为3米,为典型的印度复钵式佛塔。寺院内外散布着红、黑钯和少量彩轴陶片,还有散乱于地表的人骨、泥塑佛像残体和剪轮五珠铜钱,附近有屋宇建筑的痕迹。

关于热瓦克的历史沿革和兴废年代,史无记载。学者据出土文物和佛像,壁画风格,以及以塔为主体的建筑格局推断为南北朝及唐代所建。热瓦克佛寺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疆和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斯勒塔格佛寺位于柯坪县西北约10公里处,原柯坪县水泥厂旧址北克斯勒塔格山前。佛寺东为苏巴什河,南为生长茂密的胡杨林。

克斯勒塔格佛寺依托克斯勒塔格山体前延伸出的缓坡修建。在佛寺的构建过程中依照山体的走势,利用山体表面坑洼粗糙的特点,将黄泥土夯筑其上,构筑成一个大平台。整个佛寺建筑利用克斯勒塔山体的走势依次构建了三个高低错落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利用夯筑与大土坯垒砌筑的方式修建了高大的佛堂、禅房、僧房及佛塔。整个佛寺建筑依山体走势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在佛寺南面修筑了一条通往顶层佛殿的台阶。整个佛寺面积14854平方米,佛寺地表与山体最上部的佛堂高差达25米。在残存的僧房墙体上尚可见有烟道及土坑,为当时僧侣烧火做饭的地方,在佛殿的墙体上还可见有佛龛。克斯勒塔格佛寺利用山体构建,构思奇妙,技艺精湛,工程浩大。这种佛教寺院的建筑方式在阿克苏地区的佛教寺院建筑中是最神奇、壮观的一处。站在平地仰望佛寺,其宏伟壮观的身姿,雄踞险关的气势,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在佛法--时的宏大壮观场面,让人不由慨叹古人的勤劳、智慧与伟大。

1975年在佛寺下修建水泥厂取土时,在第二层平台的佛塔下出土了两件完整的彩绘舍利盒及泥塑佛像残件,现收藏于自治区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