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蜈蚣

蜈蚣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蜈蚣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蜈蚣问题。

分享

浏览

5229

文章

284

蜈蚣是害虫还是益虫啊?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蜈蚣如果在田野里,它就是益虫,但如果跑进家里,它就是害虫了。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药用。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吴公、蝍蛆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

蜈蚣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

展开阅读全文

蜈蚣吃什么东西作为食物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蜈蚣是一种典型的肉食性动物,食性较广,会吃蜘蛛、青虫、金龟子、蟋蟀、黄粉虫等。

蜈蚣是一种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都长有步足,所以称之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叫做百脚虫、天龙、吴公等,是一种掠食性的、有毒腺的陆生节肢动物。蜈蚣的食谱范围较广,喜欢捕捉各种昆虫。蜈蚣的毒腺能分泌出毒液,本身是能入药使用的。

我们常见的蜈蚣有三种颜色,分别是黑头、红头以及青头。红头蜈蚣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呈淡红色,而青头的背部呈蓝色,腹部呈淡蓝色,体型较小;而黑头的背部呈黑色,腹部呈淡黄色。蜈蚣在农村较为常见,一般在烂树叶下、潮湿的墙角、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蜈蚣跟壁虎、蝎子、蛇以及蟾蜍并称为“五毒”。

展开阅读全文

马陆和蜈蚣的区别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马陆和蜈蚣的区别有形状不同、食物不同、颜色不同等。

形状不同:马陆和蜈蚣其实都是属于节肢动物,但是是两个分支。马陆的身体是长筒形,除了前、后端之外,身体每两个节之间都能相互愈合,外形看起来好像每一节上面都有两对脚;蜈蚣的身体呈扁平状,它头部有一对触角,按照蜈蚣的大小,躯干会有15到180节不等。

食物不同:马陆主要生活在腐败植物上,它也以腐败植物为食物,它有时候还会危害植物和农作物;蜈蚣是食肉性动物,它的性格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喜欢吃一些小型昆虫。

颜色不同:马陆主要的颜色是赤红色,而且它能喷射出有刺激性的液体,有一些马陆喷出的液体能导致人双目片刻失明;蜈蚣颜色主要有红色,青色和黑色三种,这些颜色主要表现在它的头部和腹部。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最毒的蜈蚣是什么?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哈氏蜈蚣

世界上最毒的蜈蚣是哈氏蜈蚣,它是蜈蚣中的毒王,毒性非常大。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诸多国家和地区,跟其他动物一样,因为分布地区靠近热带,所以体型较大。所罗门群岛地区的哈氏蜈蚣个体身长可超过20cm。身长16-20cm,最长身长可达33厘米。

蝎子是尾巴蜇人,而蜈蚣却用嘴撕咬,虽然世界十大毒王榜上没有一种蜈蚣上榜,不过不要忽略蜈蚣的毒性,世界上最毒的蜈蚣,哈氏蜈蚣就是蜈蚣中的毒王,它们的毒性非常大,能通过前肢而不用颌攻击人,据说受害者会把他们被咬的手伸进滚烫的水里以减轻疼痛。

哈氏蜈蚣,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诸多国家和地区,跟其他动物一样,因为分布地区靠近热带,所以体型较大。所罗门群岛地区的哈氏蜈蚣个体身长可超过20cm。身长16-20cm,最长身长可达33厘米。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都有分布,而海南省的个体数量较多。印度与东南亚诸国都有记载。

被蜈蚣咬伤后处理方法

被蜈蚣咬伤后,就要赶紧找点碱性的肥皂水来清洗伤口,局部用冷敷,也可以就地采用一些鲜的鱼腥草和蒲公英,把它们捣烂外敷。另外,还要及时到医院诊治,蜈蚣昼伏夜出,喜欢生长在阴冷、潮湿、陈旧、荒芜、有缝隙的地方,所以要预防蜈蚣咬伤,就要在野外行走或者游玩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衣装、鞋袜的穿戴,避免去蜈蚣经常活动的地方,那种自己专门去抓蜈蚣的不在此范围内,如果遇到世界上最毒的蜈蚣,哈氏蜈蚣,更要小心谨慎,赶紧去医院吧!

展开阅读全文

蜈蚣有什么寓意?它代表着什么?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1、蜈蚣是古代五毒之一,将五毒作为纹饰的寓意是驱逐五毒。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合称五毒。北方一些地区有民俗认为每年端午日五毒开始孽生,于是便有了避五毒的习俗,一般会在屋中贴五毒图,在衣饰上绣五毒纹饰,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有驱除之意。

2、因为蜈蚣身上长有很多对足,所以蜈蚣代表着富足的寓意。很多人会在玉石上单独雕刻蜈蚣,佩戴这样的玉石寓意着自身的富足,也是对个人的美好祝愿,所以在装饰品上雕刻蜈蚣变得比较流行。

但是蜈蚣毕竟是有毒的动物,所以很多人不喜欢它,同时蜈蚣这种动物给人的感觉总是毛骨悚然,第一印象就是离它远远的,主要还是它本身就有毒,接触后会对人们造成一些伤害,所以给人的印象不是很好,一般较少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蜈蚣有100只脚吗,为什么叫百足?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蜈蚣没有100只脚,蜈蚣号称“百足”,但实际上它没有100百只脚。蜈蚣身上有22个环节,每节有一对脚,总共有44只脚。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吴公、蝍蛆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

蜈蚣是扁长节肢食肉动物,每一节皆有脚一对。源起希留利亚纪,至今仍有两千八百种存活。和节肢动物一样,以多节肢生物闻名。

蜈蚣属多足纲,在中药里也常被称为“百足”,但是并不是所有蜈蚣都有100只脚,一般来说药用的蜈蚣都是42对足,而石蜈蚣和蚰蜒则是更少,是15对和30对足,还有一些短腿蜈蚣,有35对和45对足,欧洲甚至还发现过171对足的蜈蚣,也就是382条腿。

展开阅读全文

杀死花盆里的蜈蚣有什么方法,你了解清楚了吗?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杀死花盆里的蜈蚣方法其实是比较的简单,具体的方法如下:

1、可以给花盆撒一些茶麸粉,然后再浇水,茶麸里的茶皂素能杀死幼体小蜈蚣,驱赶大蜈蚣。此外,茶麸还是天然优质的有机肥,对于植物的生长是有一定的好处。

2、也可以使用农用的阿维菌素或是百虫灵都是可以灭杀蜈蚣幼体,驱赶大蜈蚣的。

3、石灰粉也可以灭杀小蜈蚣,驱赶大蜈蚣。具体做法是:先给花盆浇透水,然后在花盆土壤表面撒一些生石灰粉即可。注意,不耐碱性的花卉不要施用生石灰粉。

4、浓辣椒水也可以辣死小蜈蚣,驱赶大蜈蚣,还兼具有灭杀其它土壤害虫和病菌的作用。找一些辣度很高的辣椒,熬煮成辣椒水,晾凉后淋到花盆里即可。

5、在花盆表面撒一些雄黄粉,再浇透水即可,这样也可以杀死花盆里的蜈蚣。

展开阅读全文

驱蜈蚣的方法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蜈蚣方法是比较的简单,具体的方法步骤如下:

1、可以烧艾草驱蜈蚣,因为艾草的气味本身可以驱蚊驱虫,在蜈蚣出没的地方堆上一些艾草点燃,然后将这块地方封闭,把艾草的气味全部封在里面,一段时间都能够达到驱赶蜈蚣的目的。

2、在蜈蚣出没的地方喷雄黄酒也可以驱赶蜈蚣。

3、也可以在有蜈蚣的地方喷洒灭虫剂,这样也可以驱赶蜈蚣。

4、在房间角落等地方撒上樟脑丸或者活性炭,吸收湿气,这样也是可以驱赶蜈蚣的。

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小昆虫类。它有能射出毒液的颚爪,甚至可杀死比自已大的动物。也有同种互相残杀中毒而致死的现象。蜈蚣所食的昆虫有蟋蟀、蝗虫、金龟子、蝉、蚱蜢以及各种蝇类、蜂类,甚至可食蜘蛛、蚯蚓、蜗牛以及比其身体大得多的蛙、鼠、雀、蜥蜴及蛇类等。

展开阅读全文

蜈蚣会爬墙吗?是否会爬墙?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蜈蚣会爬墙。蜈蚣为节肢动物,身体中有许多节组成,每一节上均有长足,故为一种多足生物。蜈蚣的脚为钩状,锐利。蜈蚣用身体部位的21对步足进行快速爬行,在墙面爬行时可将其步足伸进墙面的凹陷处,并用钩子钩住墙体进行爬行。

蜈蚣惧怕日光,昼伏夜出,并且喜欢在阴暗、温暖、空气流通及可以避雨的地方生活。

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的蜈蚣,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角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中。在夜间出来活动时会寻食青虫、蜘蛛和蟑螂等。

蜈蚣的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并且一般都能通过岩石或土地的缝隙进行栖息。一般在10月份天气转冷的时,它可以钻入背风向阳的山坡泥土中,潜伏于离地面约为12cm深的土地中越冬,至次年的惊蛰后逐渐开始活动觅食。

展开阅读全文

蜈蚣怎么驱赶最有效,有几种办法?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1、使用灭虫剂,喷杀蟑螂蚊子的那种药就可以,一般情况下用来对付蜈蚣也可以达到效果;

2、蜈蚣多是从阴暗潮湿的地方出来,家里需要保持非常清洁干燥,可以在房间角落撒上樟脑丸或者活性炭,吸收湿气;

3、可以尝试烧艾草,因为艾草的气味可以驱蚊驱虫,在蜈蚣出没的地方点上艾草点燃,然后封闭,可以达到驱赶蜈蚣的目的。

蜈蚣一般在农村比较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在夏天会比较多。

蜈蚣是肉食性动物,喜欢捕食各种昆虫。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可入药用。《本草纲目》:“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蜈蚣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蜈蚣的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

展开阅读全文

养殖蜈蚣基础知识

全文共 1461 字

+ 加入清单

蜈蚣分头部和躯干两部分,头部背面两侧有一对集合眼,每一个集合眼包括若干单眼。头部的腹面有口器,为蜈蚣的摄食器官。头部的附肢包括1对触角、1对大颚和2对小颚。头部为感觉和摄食的中心。蜈蚣的躯干部有18个体节,较长和较短的体节互相间隔,第1节的附肢称颚足,甚为发达,其末节成一利爪,爪内有毒腺,爪的末端有一毒腺开口,螯人、畜时可注入毒液。同时颚足的基部膨大,在中央相遇,形成了附加的下唇。第2~16节具一对7节的附肢,称足,是蜈蚣爬行的器官。第17节是生殖孔所在的地方,其附肢与其它16对步足不同,特称生殖肢。最后一节是甚为退化的尾节。可见,蜈蚣躯干部的结构成为蜈蚣的运动中心。了解蜈蚣的外形有助于我们蜈蚣养殖

B、蜈蚣养殖:蜈蚣的生活习性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所以我们蜈蚣养殖的时候要根据自己养殖的数量来布置养殖地的大小。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因此我们在蜈蚣养殖的时候尽量避免吓到蜈蚣

3、喜欢阴暗潮湿。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所以我们蜈蚣养殖的的时候要根据蜈蚣生长的环境来给蜈蚣布置养殖地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靠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靠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蜈蚣养殖时要尽量给蜈蚣合适的温度

7.湿度;饲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窝土湿度为10%~20%时,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动最为活跃,也就是说这是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湿度,

C、蜈蚣养殖:蜈蚣的食性

蜈蚣属肉食性动物,其性凶猛,不但吃食弱小动物,还敢向比它大几倍的动物进攻。蜈蚣喜食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金龟子、稻苞虫、蚱蜢、蜘蛛及各种蝇、蜂类的卵或蛹,也爱吃蚯蚓、蜗牛、蛞蝓,此外也会捕食蜥蜴、壁虎、蛙类、小鱼等。当食物缺乏或水分减少之时,也会吃西瓜、黄瓜、苹果等多汁瓜果,以及幼嫩青草、蔬菜等来维持生命活动。

蜈蚣有饮水的习性,人工饲养蜈蚣时需供给清洁的饮水,可把饮水装在浅盘中,让其自由饮水,根据蜈蚣的食物特性,在蜈蚣养殖的时候要尽量给予蜈蚣需要的食物

D、 蜈蚣的繁殖特性

蜈蚣雌雄异体,异体受精,卵生,有孵卵和育仔的习性。蜈蚣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孵化等。蜈蚣养殖时在蜈蚣产卵季节不要吓到蜈蚣,蜈蚣养殖时在蜈蚣产卵时要尽量给予蜈蚣干净的水源。

展开阅读全文

野外被蜈蚣蛰伤怎么急救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野外现在虽然没有飞禽猛兽,但是蜈蚣以及其他一些毒虫还是存在的。如果在野外游玩的时候不慎被蜈蚣蛰伤,一定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给身体造成严重危害。野外被蜈蚣蛰伤怎么急救?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急救方法

1、蜈蚣咬伤后立即用清水或者肥皂水清洗伤口,然后将伤口上端的位置用绑带扎紧,避免毒液蔓延。同时,用冰敷的方法镇痛、止血。

2、也可以使用3%氨水或5%-10%小苏打水清洗伤口。然后使用皮炎平软膏涂抹患处,可以起到消毒消肿的作用。

3、如果被蜈蚣蛰伤之后出现了全身不适症状,而且伤口疼痛不止,一定要及时送到医院救治。

温馨提醒:

去户外游玩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但前提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除了要多了解一些旅游意外安全小知识之外,还要学会一些处理蜈蚣蛰伤的方法。户外旅游遭毒虫叮咬如何急救?可以马上做一些简单的处理,然后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

展开阅读全文

野外被蜈蚣蛰后怎么治疗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很多人都愿意去野外踏青。但是除了春色美景之外,野外还会有很多蜈蚣。如果不小心被蜈蚣蛰伤也会给身体带来严重危害。野外被蜈蚣蛰后怎么治疗?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蜈蚣的毒液也是酸性的,被咬伤后可以用肥皂水进行涂抹和冲洗。如果在野外的话可以用鲜的蒲公英掏碎后外敷伤口处。千万不要用手挤压伤口,更不要用嘴吸允伤口。不要用碘酒或者消毒水涂抹伤口,碘酒容易导致皮肤染色影响医生的诊断。

如被大蜈蚣蛰伤,应立即将断在皮肤内的毒爪残余拔出,然后涂以10%的氨水。如无氨水,可涂中等浓度的食用碱水或小苏打溶液。如这些都没有,可涂以肥皂水或洗衣粉溶液等碱性物质以应急。中毒严重者,会出现头疼、恶心、呕吐、心跳加速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则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温馨提醒:

去野外旅游的时候,最好提前了解一些旅游意外安全小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蜈蚣的危害性有很深刻的认识。户外旅游遭毒虫叮咬如何急救?一定要先进行自救,如果中毒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红头的蜈蚣有毒吗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蜈蚣这种东西大家都应该见到过,其别名有很多,由于蜈蚣普遍是深红色的,也被称为是红头蜈蚣。蜈蚣给人的印象非常的不好,特别是一些恐怖电影又将其夸大渲染,给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下面来具体的看一下红头的蜈蚣有毒吗?

当然有毒的,蜈蚣属于多足纲,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人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蜈蚣有毒,特别是身型为长型(如一般笔芯小的蜈蚣无毒,大小为无名指以上有毒)的蜈蚣,此蜈蚣小脚非常多走路很快,蜈蚣的尿最毒,蜈蚣在咬物体的时候同时也会把尾巴弯过来注上尿液,被蜈蚣咬了一定要立即救治,被蜈蚣爬过或吃过的食物千万别再食用,蜈蚣喜欢在爬过或吃过的食物上拉尿,人吃了这食物就会中毒而亡。

另外蜈蚣牙齿也有毒,死后的蜈蚣一定要深埋或火烧毁,蜈蚣牙齿刺入皮肤也会中毒,不及时救治也会有生命危险,这和毒蛇的牙齿相同。

各个品种的蜈蚣毒性都不一样,大小也有影响,居家蜈蚣,才10多厘米,毒性是很微弱的。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

被蜈蚣咬伤后应该用什么来救治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每个虫子体牙弓形态、牙的排列和疏密以及生理、病理变化的不同,加之又会有牙的修复、脱落等变化的影响,所以虫子牙的咬痕具有良好的个体特异性,而蜈蚣咬伤会留下一般的红红点点,那么大家知道被蜈蚣咬伤后应该用什么来救治吗?今天就由的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疑惑。

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1、碱性水清洗:被蜈蚣咬伤后会出现一对小孔状的伤口,毒液就是从两个小孔注入的,所以清理伤口位置尤其重要。蜈蚣毒液呈酸性,所以但凡被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5%小苏打溶液、3%氨水或5%~10%碳酸氨钠液等碱性水仔细冲洗伤口。切记不能用酸性药物涂擦伤口,比如碘酒等。

2、调制药酒:将等份的的雄黄和甘草研磨成粉后放入碗中,再往里面加入适量茶油,将混合物调匀后涂抹伤口处即可。

3、草药:将新鲜蒲公英、扁豆叶、鱼腥草、马齿苋、鲜芋尖等其中任何一种草药,捣烂后敷在被咬伤的地方,不仅有止痛、止痒、消肿的作用,还会促进伤口的愈合。

4、雄鸡唾沫:根据民间的偏方是,可以用雄鸡的唾沫涂抹伤口,伤口即可痊愈。想要得到雄鸡的唾沫很简答,只需将雄鸡倒提起来,不一会儿唾液即可流出,这时将唾液收集起来涂抹伤口即可。

5、就医:如果经过了处理后的伤口仍然疼痛剧烈,则可以适当地吃些止痛片止痛。如果患处肿痛不但不消退,反而症状加剧的话,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6、如果被咬伤的皮肤上出现了风疹或水泡,可先用酒精对皮肤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涂上1%的氨水。注意千万不能用手去抓水泡,以免加重病情。可用消过毒或烧过的针将水泡刺破,将里面的血水挤出,然后再涂上1%的氨水并进行包扎。

如果大家关注我们的,可以继续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识,比如中毒急救知识,多了解一些可以更好了解我们的日常小知识,希望可以为您排忧解难。

展开阅读全文

被蜈蚣咬伤怎么处理方法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蜈蚣有很多的用途,不仅可以做药酒用来帮助人们舒展经络,还可以用来作为中药的药材帮助人们治百病,那么大家知道被蜈蚣咬伤怎么处理方法吗?今天就由的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疑惑。

蜈蚣别名天龙,百脚,常在夏季闷热、高温的天气出现。它的头部有一对腮脚,内有毒腺。咬人时,毒液流到伤口内,引起中毒,其症状为:伤口局部有淤点,四周红肿,剧痛,严重者出现头痛、呕吐、发热,甚至出现全身抽搐、休克。一般说来,蜈蚣越大,毒性越大,症状也正越严重。

主要治疗方法:用5~10%小苏打水或肥皂水、石灰水冲洗患处(注意不要涂擦碘酒)以中和其酸性毒液,然后用吸奶器、拔火罐等在伤口处拔毒。也可以选用下列方药:

(1)南通蛇药适量,加水少许,调成糊状涂于伤口周围。

(2)旱烟油少许涂患处。

(3)公鸡冠血适量,涂患处。

(4)公鸡唾液少许,涂擦患处。

(5)鸡冠花叶适量,口嚼烂敷于患处。

(6)苦瓜叶适量,口嚼烂敷于患处。

(7)马齿苋适时,口嚼烂敷于患处。

(8)大蒜1~2瓣,去皮捣烂,加醋适量,敷于患处。

(9)鱼腥草30克,桑叶30克,薄公英40克,捣烂后敷于患处。

(10)甘草20克,雄黄20克研末,加菜油适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

如果大家关注我们的,可以继续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识,比如中毒急救知识,希望可以为您排忧解难。

展开阅读全文

蜈蚣咬伤的处理方法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那么大家知道蜈蚣咬伤的处理方法吗?今天就由的小编来为大家说一说这个问题。

蜈蚣别名天龙,百脚,常在夏季闷热、高温的天气出现。它的头部有一对腮脚,内有毒腺。咬人时,毒液流到伤口内,引起中毒,其症状为:伤口局部有淤点,四周红肿,剧痛,严重者出现头痛、呕吐、发热,甚至出现全身抽搐、休克。一般说来,蜈蚣越大,毒性越大,症状也正越严重。

主要治疗方法:用5~10%小苏打水或肥皂水、石灰水冲洗患处(注意不要涂擦碘酒)以中和其酸性毒液,然后用吸奶器、拔火罐等在伤口处拔毒。也可以选用下列方药:

(1)南通蛇药适量,加水少许,调成糊状涂于伤口周围。

(2)旱烟油少许涂患处。

(3)公鸡冠血适量,涂患处。

(4)公鸡唾液少许,涂擦患处。

(5)鸡冠花叶适量,口嚼烂敷于患处。

(6)苦瓜叶适量,口嚼烂敷于患处。

(7)马齿苋适时,口嚼烂敷于患处。

(8)大蒜1~2瓣,去皮捣烂,加醋适量,敷于患处。

(9)鱼腥草30克,桑叶30克,薄公英40克,捣烂后敷于患处。

(10)甘草20克,雄黄20克研末,加菜油适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

如果大家关注我们的,可以继续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识,比如中毒急救知识,希望可以为您排忧解难。

展开阅读全文

蜈蚣咬伤的护理方法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护理是病人恢复健康的重要步骤之一,病人是否可以恢复健康离不开采取的护理措施,那么大家知道蜈蚣咬伤的护理方法有哪些吗?今天就由的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疑惑。

主要方法如下:

(1)蜈蚣的毒液呈酸性,咬伤后,应该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立即用碱性溶液(3%医用氨水、5%~10%碳酸氨钠液或肥皂水)反复多次冲洗伤口,以中和酸性的毒液。蜈蚣咬伤的痕迹是一对小孔,毒液就是顺小孔流入的,所以一定要用碱性水反复冲洗,忌用碘酊或酸性药物冲洗或涂擦伤口。

(2)伤口冲洗后,可选用以下治疗方法:

①雄黄、甘草各等份研成粉未后,用茶油调匀涂患处。

②将1~2片季德胜蛇药药片研碎,用冷开水调敷患处。

③取旱烟筒内的烟油涂搽伤处。

④用雄鸡口内的涎沫(将雄鸡倒提,唾液即可流出),抹涂于伤口

⑤或取新鲜、蒲公英、半边莲、鱼腥草、薄荷叶、鲜桑叶、扁豆叶、七叶一枝花、马齿苋、鲜芋尖、番薯等中草药,选一至数种,洗净捣烂外敷患处,有止痛、止痒、消肿的作用。

(3)疼痛剧烈者,可适当服些止痛片;有过敏征象者,可口服扑尔敏4毫克,每日3次,或息斯敏每日1片。经上述处理后,如果患处肿痛不消退,症状加剧,或全身症状严重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如果大家关注我们的,可以继续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识,比如中毒急救知识,希望可以为您排忧解难。

展开阅读全文

蜈蚣咬伤后如何处理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蜈蚣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而被蜈蚣咬伤之后会很疼,那么大家知道蜈蚣咬伤后如何处理吗?今天就由的小编来为大家说一说这个问题。

主要方法如下:

(1)蜈蚣的毒液呈酸性,咬伤后,应该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立即用碱性溶液(3%医用氨水、5%~10%碳酸氨钠液或肥皂水)反复多次冲洗伤口,以中和酸性的毒液。蜈蚣咬伤的痕迹是一对小孔,毒液就是顺小孔流入的,所以一定要用碱性水反复冲洗,忌用碘酊或酸性药物冲洗或涂擦伤口。

(2)伤口冲洗后,可选用以下治疗方法:

①雄黄、甘草各等份研成粉未后,用茶油调匀涂患处。

②将1~2片季德胜蛇药药片研碎,用冷开水调敷患处。

③取旱烟筒内的烟油涂搽伤处。

④用雄鸡口内的涎沫(将雄鸡倒提,唾液即可流出),抹涂于伤口

⑤或取新鲜、蒲公英、半边莲、鱼腥草、薄荷叶、鲜桑叶、扁豆叶、七叶一枝花、马齿苋、鲜芋尖、番薯等中草药,选一至数种,洗净捣烂外敷患处,有止痛、止痒、消肿的作用。

(3)疼痛剧烈者,可适当服些止痛片;有过敏征象者,可口服扑尔敏4毫克,每日3次,或息斯敏每日1片。经上述处理后,如果患处肿痛不消退,症状加剧,或全身症状严重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如果大家关注我们的,可以继续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识,比如中毒急救知识,希望可以为您排忧解难。

展开阅读全文

蜈蚣的养殖方法

全文共 1887 字

+ 加入清单

养殖蜈蚣是近年来的新兴产业,但是不了解蜈蚣养殖的话,那么在养殖的过程出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下面小编总结蜈蚣养殖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蜈蚣的养殖方法:蜈蚣的怀卵雌体的隔离

蜈蚣产卵、孵化要求有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常发生雌体吃掉卵粒,甚至吃掉幼体的现象。据观察,在同一个饲养池内,雌体产卵时间很不一致,未产卵的雌体及雄体蜈蚣的活动常干扰、破坏产卵和孵化的正常进行,有的还有抢食卵粒的现象。因此,雌体产卵前,应分缸进行饲养,或在大饲养池内用玻璃片、无底玻璃杯或罐头盒、瓦片等进行隔离。

蜈蚣的养殖方法:天敌与病害防治

1、蚂蚁的防治: 蚂蚁是蜈蚣蜕皮与孵化期的最大敌害,可采用以下方法防治蚂蚁: ①一旦发现蚂蚁,可立即将新鲜的骨头或者油条等投入饲养池内诱杀,如果蚂蚁太多,则立即将蜈蚣转移,然后用开水烫杀饲养池中的蚂蚁。 ②将25克蜂蜜、25克硼砂、25克甘油、250克温水混合拌匀,放在饲养池四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诱杀。 ③把培养土用开水烫过,再放在阳光下暴晒,以杀灭混在培养土中的蚂蚁或蚂蚁卵。

2、粉螨的防治: 如果蜈蚣饲养池内湿度太大,在气温高的时候,蜈蚣就容易受粉螨危害,被粉螨寄生后,不但活动不便,而且蜈蚣会受粉螨产生的毒素刺激不得安宁,更严重的事,粉螨吸收蜈蚣体内大量的营养物质,致使蜈蚣身体瘦弱而死亡。防治方法如下:①饲养池内一星期不要加水,降低养土的含水量。②处理好养土,采用热水泡、太阳下暴晒等方法杀灭其中的粉螨。③将新鲜的骨头或者油条等投入饲养池内诱杀粉螨,每天清除2~3次,效果很好。

3、消化不良的防治: 平时切实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不利因素的刺激,提高消化道的消化能力。在早春和晚秋的低温季节,应做好保温工作,池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5℃。如果蜈蚣已经得了消化不良症,以下两种方法可以治疗: ①用酵母片1克,溶于100毫升温水中投喂,每天一次,直至痊愈。 ②取山楂20克,白糖10克,水250克,拌合后煮20分钟,每天一次,喂至痊愈。

4、胃肠炎的防治: 预防此病主要是加强管理。低温期间在池内挂上灯泡,补充光照,每10平方米池内安装20W灯泡一个。保持饲料新鲜和池水清洁,即使取出池内的病蜈蚣隔离治疗。病情严重时,饲养池中要用3%的福尔马林或0.2%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消毒。对已经染病的蜈蚣用以下方法治疗:取青霉素片2片,酵母片2片碾成粉末,均匀拌进500克饲料中,每日投喂一次,直至痊愈。

5、绿僵菌病的防治: 平时加强管理,经常刷洗食盘和水槽,改善通风条件,掌握好饲养池的温度,一旦发现感染绿僵菌病的蜈蚣,应迅速捉出来另行饲养,同时将感染的饲养土全部清除,换进新饲养土,将池内的瓦片用3%福尔马林溶液清洗,待其晾干后,再放进池内,以杀灭瓦片上的绿僵菌。饲养池周围用0.5%漂白粉溶液喷洒消毒,杀灭绿僵菌,确保环境的清洁,防治绿僵菌的孢子传播扩散,引起再感染。用氯霉素0.25克溶于150毫升温开水中,然后让蜈蚣吸吮,每天一次,直至病愈为止。蜈蚣康复期间,同时喂些活性高蛋白饲料,如黄粉虫、土元等,提高蜈蚣免疫力。

蜈蚣的养殖方法:蜈蚣的控制饲养

控制饲养蜈蚣,可用饲养池、饲养缸、饲养罐等各种形式,但都应防逃。饲养池壁可用玻璃或塑料布,也可在周围修建水沟等防止蜈蚣逃跑。

在蜈蚣人工养殖时,保证蜈蚣繁殖幼体成活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蜈蚣产卵、孵化、育幼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所以适时加强管理,予以保护,对保证繁殖量和蜈蚣孵化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蜈蚣的养殖方法:对蜈蚣进行产前加强喂食,增加营养

蜈蚣孵化时间不进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营养维持活动。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应增加喂食量,并注意调节食物种类,以促使雌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

对蜈蚣孵化时期的监护。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一定的反映。所以饲育室一定要选择安静、阴暗的场所,室内最好安装红光灯,并用布或竹帘遮挡窗户,以防强光照射。房内孵化缸应事先安置好,一旦产卵,轻易不要移动。试验人员观察应小心轻动,不要随便移动遮护的玻片(瓦片),也不要用手电筒照射。

孵化期间不需要喂食,但因此时正值盛夏,若孵化巢内湿度过小,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所以孵化缸内应适时加水。加水时,应顺着缸壁慢慢倒入,使孵化巢周围内壁略有潮湿即可。不要将水直接洒在巢内,也不应使巢内湿度过大。

孵化结束后,幼体蜈蚣虽然暂成团群集,但是亦可单独活动和寻食。此时雌体也逐渐离开孵化巢单独活动。因蜈蚣有争食物和大吃小的现象,应及时将雌体移出或将幼体分离饲养。

蜈蚣的养殖方法:注意蜈蚣的个体生长规律

蜈蚣在人工喂养的条件下,其体长在两年内即可达到药用小条标准(8厘米),两年后即接近大条标准。因此可推断,人工养殖蜈蚣,从捕捉的成体蜈蚣产卵、孵化直至提供药用,需要2-3年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