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泾阳

泾阳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泾阳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泾阳问题。

分享

浏览

6691

文章

14

泾阳酿酒葡萄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泾阳酿酒葡萄是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的特产。泾阳北部旱腰带地区的安吴、口镇、王桥、兴隆4镇位于酿酒葡萄生长最佳区域,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十大葡萄优生区之一”,是泾阳县葡萄产业发展重点区域。

泾阳县葡萄栽培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北部沿山一带海拔高度、气候、土壤条件极其符合优质鲜食葡萄生产标准,葡萄品质优良,是泾阳传统优势产业之一。2006年至今,泾阳县酿酒葡萄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呈现出快速良好的发展势头,建园面积已达3.3万亩,主要有赤霞珠、烟七三、白玉霓、蛇龙珠等优良品种。已呈现出显著的经济效益,2010年初挂果酿酒葡萄产值200多万元。

泾阳县被省上评定为陕西省三个优质葡萄重点县区之一,葡萄产业已被纳入农业部总体规划。目前,泾阳县葡萄产业管理运行规范,涌现出了金田公司、日新公司、炜龙公司、和悦丰润公司、恒亿公司等大的种植公司五个,成立葡萄专业合作社如鼎盛、逸丰、仲山、渭北、甜润万家、喜珠、白玉等葡萄专业合作社七个。

展开阅读全文

泾阳茯砖茶

全文共 1288 字

+ 加入清单

泾阳砖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泾阳茯砖茶”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泾阳茯砖茶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咸阳泾阳出砖茶。”泾阳茯砖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她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

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按再加工茶类分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等,泾阳茯砖茶又属紧压茶类。全国一千多种茶品中,唯泾阳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它是泾阳茯砖茶的独特之处,因而形成了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风格。

“泾阳茯砖茶”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陕西省泾阳县泾干镇、中张镇、三渠镇、永乐镇、桥底镇、云阳镇、崇文镇、王桥镇8个镇和安吴镇高村、甘泽堡村、姚家村、马甲村、西李庄村、东李庄村、中山村、茹家村、竹园张村、王家村、徐岩村11个行政村现辖行政区域

《泾阳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泾阳茯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泾政函〔2012〕28号

陕西高香茶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GXCY0001S-2012《泾阳茯砖茶》

泾阳茯砖茶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

1.毛茶:选自陕南、湖南、四川等地的黑毛茶。

2.生产用水:产地范围内的地下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二、加工工艺

原料精选→ 筛分→蒸茶→渥堆发酵→熬茶汁→炒茶→司称→蒸茶→装模→压制成型→晾置→退模→预包装→进烘上架→发花→干燥→检验合格→包装→成品入库。

三、加工要点

1.渥堆发酵:蒸5至7分钟的毛茶倒入木仓,平铺高度1m左右,发酵12小时,发酵温度40℃至60℃,根据情况及时搅动。

2.发花:分为3个阶段,各4天。第一阶段,发花室温度24℃至26℃,湿度65%至75%,砖茶内出现白色菌丝;第二阶段,温度升至27.5℃至28.5℃,湿度75%至85%,砖茶长出茂盛的冠突散囊菌;第三阶段,发花室温度控制27.5℃至28.5℃,湿度55%至65%,持续至发花完成。

3.干燥:发花完成后每天升温3℃,升到50℃持续2天后,温度每天降2℃至35℃,再每天升温1℃至40℃,到干燥为止。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外形规格整齐、匀整,色泽褐黄,金花显露,菌落饱满,分布均匀;香气纯正持久,陈香显露;汤色清澈,红浓明亮;滋味醇厚回甘,略显绵滑;叶底暗褐,较匀齐。

2.理化指标:

项目

指 标

特 级

一 级

水分(质量分数),% ≤

14.0(计1分为12%)

总灰分(质量分数),% ≤

8.0

茶梗(质量分数),% ≤

15.0

18.0

非茶类夹杂物(质量分数),% ≤

0.8

冠突散囊菌(菌数/克干茶) ≥

30×104

注:采用计1分换算茶砖的净含量。

3. 安全和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泾阳凉皮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泾阳凉皮

凉皮是泾阳的风味小吃,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凉皮的制法多、品种繁,突出酸辣鲜香,口感好,滑利爽口、筋韧耐嚼,深受大众欢迎。凉皮分米皮和面皮两种,米皮用蒸法,凉皮或蒸或擀。蒸者绵软,擀者筋道。以秦镇的米面皮、西府擀面皮最为著名,食时将其晾凉切条,加入焯熟的绿豆芽,加入精盐、芝麻酱、醋、蒜水、香料、辣椒油等即成。

制作凉皮是用面粉加水和在一起成稀汤,浇在铁质的圆形锣锣里,在沸水中蒸熟。由于吃者众多,凉皮经营者也将其发展成用直径1米的大锅载以数层蒸笼进行制作。切凉皮一定要用铡刀,就是过去农村铡草用的铡刀。这种刀,宽背薄刃,近1米长,重达3~5公斤。切凉皮的时候凉皮放到湿布上面,刀的一端固定在对头,这边手如疾风,刀下韭叶宽的面皮就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泾阳肉夹馍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泾阳肉夹馍

腊汁肉在陕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风味佳肴,相传腊汁肉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称为“寒肉”。当时位于秦、豫、晋三角地带的韩国已能制作。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其制作技艺便传到了陕西西安。经世代流传、演变,即成今日的腊汁肉。在泾阳,最具特色的当属老朱家腊汁肉夹馍。

腊汁肉不仅色泽红润,软烂醇香,而且营养丰富。制作工艺是“把肥瘦适合的鲜猪肉切成2~3斤重的长条状,洗净沥干水分,将肉皮朝上整齐的放在陈汤老锅内;再将大香、桂皮、丁香、草果、花椒、小香等20多种调料用纱布袋装好,投入锅内,在上面再押一个铁箅,使肉全部浸入腊汁汤里,用大火烧开后再用小火焖煮,并不断撇去浮沫。焖煮2个小时后把肉翻过,再用微火焖煮3~4个小时便熟了。把肉捞出锅,沥净汤汁,剔除骨头,即可食用。吃腊汁肉夹馍,最好是用刚出锅的白吉馍夹着吃,馍酥肉香,回味无穷。于是世人便有了“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不柴香悠悠,不用多嚼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久留”的赞誉,真是“满嘴流油香齿唇,美味名吃誉三秦”!

展开阅读全文

泾阳甑糕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泾阳甑糕

甑糕是泾阳地区特有的小吃,因蒸制的炊具叫“甑”,因此叫甑糕。《古史考》有“黄帝始做釜甑,火食之道使成”,可见甑糕可能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了,新石期时代已有陶甑,以后又有青铜铁制等。铁甑这个炊具就世代沿袭至今。这种铁甑型似圆筒,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置于大口锅上蒸食,现在泾阳的甑糕就是用这种古老的铁制甑蒸制的。

制作甑糕,先将糯米用凉水浸泡4个小时,待米心泡开后,用清水洗净沥干水分,红枣同样浸泡洗净。在桶形的甑锅中加半锅水,锅中放一带孔的铁箅,在铁箅上先铺红枣一层,再铺一层米,如此间隔反复,共铺4层枣3层米,铺完后盖好湿布和锅盖,用大火猛烧40分钟后向米上洒温水,反复烧开加三次水后再用文火焖蒸5~6小时即可。

食用时最好趁热,撒上白糖,米枣交融,色泽鲜艳,绵软粘甜,枣香浓郁,实为一种滋补养身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泾阳乌鸡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泾阳乌鸡

乌鸡又称武山鸡、乌骨鸡(Gallusdomesticus),是一种杂食家养鸟。美国则把它唤为光滑的矮脚鸡,乌鸡长得矮,有小小的头及短短的颈项。它源自于中国的江西省的泰和县武山。在那儿,它已被饲养超过2,000年的历史。经过进化及繁殖分布,现在,在很多国家都有它的行踪。它们不仅喙、眼、脚是乌黑的,而且皮肤、肌肉、骨头和大部分内脏也都是乌黑的。由于饲养的环境不同,乌鸡的特征也有所不同,有白羽黑骨,黑羽黑骨,黑骨黑肉,白肉黑骨等等。乌鸡羽毛的颜色也随著饲养方式变得更多种。除了原本的白色,现在则有黑、蓝、暗黄色、灰以及棕色。从营养价值上看,乌鸡的营养远远高于普通鸡,吃起来的口感也非常细嫩。至于药用和食疗作用,更是普通鸡所不能相比的,被人们称作“名贵食疗珍禽”。

在唐朝,乌鸡被当作丹药(maifengdanyao)的主要成分来治疗所有妇科疾病。明朝著名的本草纲目说明泰和乌鸡是妇科病的滋补及滋养品。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显示乌鸡有特效的营养及医药价值。这是因为武山的罕有天然环境尤其是武山的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而乌鸡则喝那泉水,吃野生的草粮以及小虫为生,所以它也吸收了精华。

与一般鸡肉相比,乌鸡有10种氨基酸,其蛋白质、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E、磷、铁、钾、钠的含量更高,而胆固醇和脂肪含量则很少,难怪人们称乌鸡是“黑了心的宝贝”;所以,乌鸡是补虚劳、养身体的上好佳品。食用乌鸡可以提高生理机能、延缓衰老、强筋健骨。对防治骨质疏松、佝偻病、妇女缺铁性贫血症等有明显功效。《本草纲目》认为乌骨鸡有补虚劳羸弱,制消渴,益产妇,治妇人崩中带下及一些虚损诸病的功用。著名的乌鸡白凤丸,是滋养肝肾、养血益精、健脾固冲的良药。适合人群及适用量:

适合一切身体者,尤其对体虚血亏、肝肾不足、脾胃不健的人效果更佳。每次150克。

温馨提示:

乌鸡连骨(砸碎)熬汤滋补效果最佳。炖煮时不要用高压锅,使用砂锅文火慢炖最好。

展开阅读全文

泾阳龙泉公社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泾阳龙泉公社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泾阳龙泉公社位于泾阳县北部龙泉镇大美泾阳一行四人参观,感受了这里的人山人海!在泾阳还有这么一个从毛主席时代保留至今的人民公社,简直很不容易。公社内复原了农耕时期的油坊,醋坊,农耕器具,是关中农耕文化的示范。

龙泉公社的建筑很有特色,清一色的轻装灰瓦民宅风格,让年老的游客思念绵绵乡愁悠悠,走进龙泉公社如同回归久盼的故乡,公社的喇叭播放着久违的口号和老歌红歌,如同站立在生产队场畔的中央,一片片红旗招展,一幅幅标语墙画,如同又回到了集体劳动的热闹场景。不少老年游客说,想故乡时就想去去龙泉公社,去一次自己好像变得年轻了许多。对年轻人来讲,公社文化更能吸引他们探究中国农村的发展史,走进龙泉公社不仅能观光娱乐,更能加深解了父辈及爷爷奶奶的时代生活,能受到极深的生活教育,看到了即将绝迹的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他们能亲自体验农耕方式,亲手撒种、播种、收割、拈打,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龙泉公社打造的不仅仅是环境和文化,而是把更多的人组织起来,在公平、团结、组织的模式中互惠互利、共同富裕。公社组织大家成立了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特色餐饮、电子商务、旅游推介、畜禽养殖、户外拓展、游乐体验、服务保障、小商品展销等10个经济合作社,开办了两个公社大食堂,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按劳分配公平合理,同时用积累的资金再办实体,滚动发展。这种模式,在让游客感到新奇的同时,也让合作社人员得到了实惠。

展开阅读全文

泾阳太壸寺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泾阳太壸寺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泾阳太壸寺坐落在县城中的二条街上,占地面积不大。寺里主要建筑为明朝建的一座大雄宝殿,殿里供奉着一尊站立的石佛像3米多高,为佛祖释迦摩尼像。《中国佛教史论集》中记载说这尊石立佛是六朝古物,足见珍贵。在大殿周围,散落着北魏石碑、唐朝石碑等等石刻。现在看起来很不起眼,甚至有点苍凉的太壸寺,在历史上却很有名气,甚至辉煌。

据历史记载,太壸寺前身为前秦符坚行宫,北周时改作佛寺、叫惠果寺。到隋朝、隋文帝的母亲常来这里烧香拜佛,文帝改名中兴禅寺。唐开元年间改名太壸寺(壸音读坤)。在隋唐两朝,太壸寺不但是皇家寺院,而且是当时日本遣唐使来华留学学习的寺院之一。据《续陕西通志稿》记载一位日本太子就在太壸寺里学习过。到清朝时太壸寺已经衰落了。殿房毁坏,古碑埋在瓦砾荆棘里,很多铜佛像、铁佛像遗落在草丛间。

1932年,朱子桥将军和唐慕汾、康寄遥来泾查看灾情,看到昔日的皇家寺院一片荒凉,感慨万千。随后进行了修缮保护。太壸寺俗称泾阳大寺。在民间太壸寺无人知道、泾阳大寺却尽人皆知。1957年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恢复了太壸寺叫法。寺内有一明朝铁钟,为泾阳崇文塔下铁佛寺遗物,暂保存在太壸寺里。

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政府对太壸寺保护的还不错。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是进香的日子,届时寺里香火旺盛,香烟缭绕,一片阿弥陀佛声。不但信徒们前来顶礼膜拜外,很多达官富人、平头百姓有事无事也来为佛祖烧一炷香、磕一个头,求佛祖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吉祥、事事遂愿。

展开阅读全文

泾阳吴氏庄园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吴氏庄园位于泾阳县蒋路乡安吴村中,和关中地区大部分存留的所谓“大院”一样,如今的安吴庄园的规模与鼎盛时期相比,已经缩水了许多。安吴村的居民据说是在唐朝由江苏迁徙过来的吴人,因此将他们的居住地称为“安吴”,寓意“永远安宁”。到了清代,家族开始兴旺发达,全盛时期的安吴庄园占据着整个安吴村,其时吴氏兄弟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院落,现在遗存下来的只有昔日安吴寡妇居住的东院中这组三进四合院建筑群。

庄园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012平方米。现存三进院落,依南北中轴线排列。(1)门厅:面阔八间,进深一间。自东数第四间安大门一合。(2)前院东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3)大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4)过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5)后院厢房:东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6)退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此建筑无文献记载。据传吴氏家共有东、西、南、北、中五院,该院为东院之一部分。其中退厅为吴周氏住处。

穿过大门,迎面的影壁墙上悬挂着“共青系”的代表人物刘延东到访安吴青训班的大幅招贴画。如今我朝正是“共青系”兴盛,而安吴青训班作为当年培养我朝青年干部的基地,和“共青系”也有着不小的渊源和瓜葛,这里也算“共青系”的一处早期圣地。

庄园仅现存三进院落,依南北中轴线排列,与旬邑唐家庄园精美的砖雕艺术,隔壁三原孟店周家大院精美的木雕艺术相比,安吴庄园的“装修工程”和其土黄的色调一样,土得有些掉渣,院中建筑的砖雕和窗雕都比较简朴实用,其细节刻画相对简洁,看来主人的实力与那两家大院还有差距,另外,也许吴氏家族比较低调,不愿大兴土木做“装修”炫耀。作为革命遗址的安吴庄园,各院的房间内少不了陈列着当年办班所遗存的各种物品和历史照片。后院的正堂悬挂着由-题词的“安吴青训班”牌匾,而后院这间屋子居住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安吴寡妇。

展开阅读全文

泾阳郑国广场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郑国广场位于县城泾干大街东段,投资1200万元,规划建设面积100亩,东至封家村西侧,西至雪河路,南至泾干大街,北至211省道,规划建设圆形换到,东西方向长约220米,南北方向长约210米,占地面积60亩。广场内设中心广场,主体雕塑为郑国雕像,雕塑底座设为八面浮雕,反映郑国开渠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周边配以文化吉祥柱相互衬托,协调统一,蔚为壮观。

该项目由省规划研究院设计,工程于2008年10月开工建设,2010年3月竣工建成。郑国广场的建成,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而且为泾阳县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郑国,1919年生,磨市镇商溪河人。少年随母乞讨流离,定居白洋湖。1935年参加游击队,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湘西游击队副队长。同年8月,游击队编入红军,任红二军四师十二团营特派干事,参加长征。1937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0。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二后方医院四所政治指导员,技术-兼组织干事,-供给部队特派员、秘书,新四军第四师供给部财会供给队队长、供给部。

展开阅读全文

泾阳李仪祉陵园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泾阳李仪祉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泾阳李仪祉陵园

李仪祉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30公里处泾阳县王桥乡寺背后村。占地面积约1.3公顷。墓坐北朝南,底部周长36米,高2米。陵园苍柏葱郁,现存门房6间,居室3间。李仪祉(1883~1938)是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同盟会会员。早年留学德国,学习水利工程。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陕西省水利局长、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上海港务局局长等职。倡导和修建了"关中八惠"和陕北定惠渠、织女渠以及陕南的汉惠渠、冷惠渠,扩大灌溉面积13万多公顷,被誉为一代水圣。

展开阅读全文

泾阳柏惠民陵园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泾阳惠民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泾阳柏惠民陵园

在咸阳市泾阳县柏家村有柏惠民陵园,是辛亥革命时期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柏惠民的葬地。陵园在故居附近,故居有柏氏花园,为辛亥革命吋期陕西革命据点之一。

柏惠民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即与于右任、井勿幕、邹志良一起,创建陕西的革命组织,孙中山先生赞扬他胆量过人,慷慨激昂,不惜牺牲,并亲书“博爱”二字赠于柏惠民留存。1983年对柏惠民陵园予以整修,重修后的陵园,于年底落成,面貌焕然一新。

展开阅读全文

泾阳程家大院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程家大院

程家大院系清朝初年(康熙二十年)敕封骁骑将军程福亮故居。程福亮为宋代名人程颢、程颐的22代孙,顺治八年篆升怀庆府总兵。该大院由官府楼(绣楼)和五座大宅组成,占地20亩,绣楼为砖木结构传统建筑,共五间三层。四合院建筑,原有房舍154间,花脊鸱吻兽,样式独特,豫西罕见,现房内尚有保存良好的木刻精细,图案清晰,式样古朴,五个宅院共有主房136间,裙房18间,院内建有光禄寺,程祠、春风亭,立雪阁等。程家大院系清朝初年(康熙二十年)敕封骁骑将军程福亮故居。程福亮为宋代名人程颢、程颐的22代孙,顺治八年篆升怀庆府总兵。

该大院由官府楼(绣楼)和五座大宅组成,占地20亩,绣楼为砖木结构传统建筑,共五间三层。四合院建筑,原有房舍154间,花脊鸱吻兽,样式独特,豫西罕见,现房内尚有保存良好的木刻精细,图案清晰,式样古朴,五个宅院共有主房136间,裙房18间,院内建有光禄寺,程祠、春风亭,立雪阁等,所有院门前均有石鼓、石钟、上马石、门墙等精美砖雕,另有二程祖祠,有御书“学达性天”匾敬于祠内。祠内有二程夫子祠碑,系清乾隆28年4月,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督直吏军务、辛酉拔贡方观承撰文,清代名书法家程之麟楷书。

整座程家宅院气势恢宏,古色古香,翠竹片片,堪称古代封建等级建筑的典范,具有极强的文化考古价值,也是一部研究古建筑和封建社会人文历史的活辞典,同时也是程氏族人寻根祭祖的好去处。

项目区水电、交通便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程福亮,字大功,清代河南永宁(今洛宁)人,宋代名儒程颐二十二代孙。他的八世祖程士谦从嵩县迁到永宁,在此安家落户。程福亮身材高大,气质非凡,喜好骑马射箭。嵩县土匪蒋双溪攻陷东宋寨,,烧杀抢掠。母亲康氏大骂土匪,被杀害。程福亮前往统帅府,请求官军协助捉拿土匪,终于提着土匪的头颅在母亲目前祭奠,报了杀害母亲的深仇。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陕西周至县发生贺。

展开阅读全文

泾阳崇文塔

全文共 1258 字

+ 加入清单

泾阳崇文塔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崇文宝塔位于泾阳县城东南10公里的崇文中学院内,是我国至高砖塔,历史久远。此塔距今约360年,为全国保存最好的砖塔之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有文管所和专人保护。该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属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总高度83.218米,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从塔下至塔顶全部用青砖修建。全部塔身为八棱形状,底层每边九米,周围共计72米,每层各有四窗,每层外面有四个佛龛,交叉而上。佛龛内置明代石刻佛像或坐或立,形态各异,极为生动。二层南向塔门刻有“崇文宝塔”四个字,为全国砖塔之最,由塔内可曲折攀登,直至塔顶,每层内外均可游览。天晴之时,登临塔顶,西安、泾、渭、华岳、骊山景色皆历历在目。

崇文塔

崇文塔巍然矗立于泾河北岸、县城东南10公里的崇文乡东太平村。此塔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泾阳人尚书李世达倡导主持,南京镇江工匠官施工所建,万历三十三年(1605)竣工。崇文塔整体塔身全部用青砖修建,属楼阁式,共13层。底层每边长9米,周长计72米。塔基为须弥座,塔身呈八棱状。南向塔门上镌刻有“崇文宝塔”四字。塔身每层均设有四门四龛,龛中置或坐或立、形态各异、造型生动的明代石刻佛像。塔内有砖砌台阶,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顶。每层塔檐有数层巨砖叠折外伸,形成一米余宽的腰檐平台,以供游人巡回游览。各层斗拱,砖檐椽头,以特殊磨制砖件拼装,榫卯相扣,严丝合缝,并有砖雕各式各样的花纹,极为壮观。每檐角挂有风铃,晨曦月夜之中,风铃叮咚作响,更为古塔增添了神韵。最高层周围筑有城堡式城垛,当天气晴朗时,游人们凭垛远眺,巡视八方,可远望八水绕长安、骊山晚照之盛景,更可观历历在目之泾、渭二河。塔顶原有铜盆一口,盆下置有各型迥异铜佛像8尊,可惜的是铜盆在关中大旱中1929年后被人击破窃走,小铜佛像也于1980年被当地小孩子挖出卖铜,幸被县文化单位发现赎回,现存于县博物馆。过去,最高层曾长有数株常绿柏树,现在已无,第13层即塔顶,系以5米左右之高铜葫芦收顶,颇为雄伟壮观。

崇文塔在形式上打破了唐代方塔的典型而变为八角形,并且所有的洞均系卷拱式样,其层次高度和宏伟的挺秀姿态可与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媲美。

“浮图杳蔼入青云,渭水泾流远近分。”“久裂不用柱,谁复东南造。削顶刺碧空,迷离云作帽。呼吸风雨声,环曲独龙道。十里长安城,缩来只一隅。下视苍苍色,可畏亦可悼。”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描写了崇文宝塔的雄姿和风采。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二十四两日为当地群众登塔古会,古会期间兼搞物资交流、信息传递、农事贸易,并有地方戏剧、杂耍助兴,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崇文塔1956年8月6日被公布为陕西省名胜古迹和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改革开放和党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崇文塔也不断地对外开放,它已经成为泾阳与外界联系的窗口和世界认识泾阳、泾阳走向世界的桥梁,这些必将对提高泾阳的知名度,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有识之士关注泾阳,对泾阳经济的腾飞起到巨大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