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无价之宝

无价之宝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无价之宝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无价之宝问题。

分享

浏览

1529

文章

8

无价之宝!盘点那些和恐龙有关的奇特化石

全文共 1396 字

+ 加入清单

艾尔沙奇海盗

马哈拉诺比斯北盾龙

今年6月,一个新的恐龙化石将在巴黎的阿奎特拍卖行被拍卖。恐龙化石于2013年在怀俄明州出土,高2.6米,长9米,完整度为70%。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5亿到1.48亿年前。拍卖行工作人员对其估价为120万至180万欧元(930.8万至1396.2万元人民币)。我没想到恐龙化石会如此昂贵,但这没什么,因为过去一年发现的一些与恐龙相关的化石可能是无价的,因为它们非常罕见。

天鹅颈恐龙新品种

如果恐龙的脖子像天鹅,前肢像鳍,它会是什么样子?去年12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描述了这样一种新的恐龙物种。这种恐龙生活在白垩纪的坎巴时期(大约7500万到7100万年前),现在生活在蒙古。研究人员给这种全新的物种命名为埃利希·哈扎德海盗。

当意大利地质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使用高分辨率同步辐射扫描对埃瑞克卡海盗化石进行非侵入性研究时,其许多精致的鸟样特征变得明显。大多数这些奇特的特征在非鸟类的猛禽中是找不到的,但水生或半水生的爬行动物群和鸟类群却找到了。

黑兹卡海盗有一个细长的脖子,占他们身体长度的一半。它们也有许多适合吃鱼和鳍状前肢的小牙齿。有些人认为这些特征证明恐龙是一种新的两栖兽脚类恐龙物种。它们在陆地上行走,腿的姿势类似于短尾鸟,但它们用鳍状的前肢在水中移动,并依靠它们的长脖子获取食物。

类似装甲堡垒的恐龙木乃伊

众所周知,埃及有木乃伊,但是你知道恐龙也有木乃伊吗?所谓的恐龙木乃伊是指带有软组织化石的恐龙骨骼,这种化石极为罕见。然而,去年五月人们有幸看到了这样一具恐龙木乃伊。这是保存完好的玛哈拉诺比斯北盾龙前半部分的木乃伊化石。这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精美的恐龙木乃伊。自从2011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被发现以来,它已经经历了五年的艰难修复。

马哈拉诺比斯的北盾龙长5.5米,重1吨多,重装甲。它看起来像一个移动的装甲堡垒。因为它没有被外力破坏,几乎北盾龙的每一个甲板都保持了它的原始形态,甚至它的胃内容物都保存完好。这主要是由于北邓龙在死亡后被海底沉积物迅速掩埋,而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尸体。

除了保存精美的外部结构外,北盾龙的化石还揭示了它的皮肤色素,表明它活着时是红棕色的,这是第一次恢复除无羽毛恐龙以外的恐龙的身体颜色。北盾龙背部微红,腹部较轻。在研究论文中,古生物学家特别分析了北盾龙的体色,认为它具有“隐形”的功能。许多动物(包括一些恐龙)在体色分布上有相似的伪装策略,在光照下会削弱它们的立体感,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角像牛一样的恐龙的远亲

二叠纪末,在地质史上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之后,三叠纪生物进化模式开启了一个疯狂的实验模式。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奇怪而独特的组合,包括2017年发现的印度狍子。白龙在分类上属于主要的龙类动物。虽然它不是恐龙,但它与恐龙的祖先有关。

白龙出生于2.47亿到2.42亿年前。它可以说是当时最大的动物之一。它以植物为食,体长4米,体重100至200公斤。它类似于现代世界中的大型牛类动物。这只“大家伙”有点像今天的巨蜥,只是它的眼睛上方有一对短而弯曲的前角,身体前部的肩膀突出,背部线条弯曲起伏,还拖着一条长尾巴。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看起来像犀牛和科莫多巨蜥之间的“爱情结晶”。

因为它们是素食者,所以龙头上的角绝对不是用来打猎的。古生物学家认为狍子头上的角是雄性的视觉展示,也应该是雄性互相争斗的工具,所以只有雄性狍子才有角。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历史上的五个无价之宝,可惜都失踪了

全文共 156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的宝物,这些宝物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代,都可以算得上是“无价之宝”,比如和氏璧,在战国时期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垂涎,还诞生了“完璧归赵”这样的成语典故,而秦朝时成为传国玉玺,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却失踪了,没有人知道和氏璧究竟在什么地方。那么,像这样的无价之宝,还有多少呢?

史上无价之宝数不胜数,除了从几千年前一直一代传一代到现在,更有一些是从古墓挖出来的宝贝。然而能称上真正的史上无价之宝却不在我们的手里,被掠夺或被交易,流失到国外,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已经赎回了一些,例如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已经不断回到祖国的怀抱。

但是还有一些本来就属于我们的无价之宝,现在有的不知所踪,有的在国外私人收藏家手中,更是叫价10亿美元,无人敢要啊,只能从史书记载里了解它们曾经的风采了,想想都令人痛心,自己家的东西却没机会欣赏,就和大清最后一位皇帝回去故宫自己家参观还要交门票一样。

第一件宝物,也是唯一一个化石宝贝,它就是北京人头骨化石。

自北京人头骨化石被发现后,让所有考古学家都兴奋不已,因为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证实了在几十万年前,就有了人类在古中国大地上生活了。

也让国外专家打脸,说中国人的祖先是从欧洲移民过来的,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发现,无疑为科学家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更好的依据。所以北京人头骨化石实乃中国史上最具有价值的宝贝之一。

然而,北京人头骨化石被发现到最后运送的途中,被日军拦路抢了,最后归属却不得而知。

传言日本将在中国掠夺的文物运回日本的途中,随船沉到大海里了,其中北京人头骨化石就在里面,所以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北京人头骨化石的下落。

第二件宝贝就是完璧归赵里面的和氏璧,被秦始皇定位传国国宝,大起大落,时而现世,时而消失。

秦朝灭国以后,和氏璧也随之消失了。说是刘邦攻入咸阳后拿走,之后再也没有和氏璧下落,直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和氏璧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石敬瑭引入契丹人攻入洛阳,李从珂抱着和氏璧自焚。和氏璧又神奇消失。

有人说和氏璧就在石敬瑭的墓里。尘归尘,土归土,也许回到地底才是和氏璧的最好归宿,也许和氏璧早已经摔碎了,只是有心人故意扩大和氏璧的价值罢了。

第三件宝贝就是明朝朱棣发动147位当时文豪才子巨匠编写的一部旷世著作《永乐大典》。

作为能与秦国时的《吕氏春秋》;汉朝的《史记》;清朝的《四库全书》齐名,固然有它的价值所在。

《永乐大典》它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七八千种图书,历时6年才编写完成,它是世界最大最全的文化宝库。如此齐全,其内容之广泛,是其它朝代的代表著作都无法相提并论。

只是非常可惜,《永乐大典》的正本已失传,剩下的是散失副本只有800卷而已。其中很大关系是清军入关,对藏书阁的破坏导致。

第四件宝贝就是名震天下的乾隆九龙宝剑。

乾隆一生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对于玩物也是应有尽有。收藏于他之手的有一大批宝贝,但是九龙宝剑陪伴他走过的日子太长了,以致最后他死前立遗嘱要把九龙宝剑代入陵墓中。

只是到了大清灭亡后,孙殿英不小心把乾隆的陵墓给炸了,于是顺手牵羊,不拿白不拿,也把这把九龙宝剑也拿走了。只是孙殿英为了保命,将很大一部分的宝贝送人了,就连这九龙宝剑也送了。直到现在也没人知道这九龙宝剑在谁的手里。

第五个宝贝就是举世无双的夜明珠。

慈禧的夜明珠,慈禧为了让自己尸身不腐,就让这颗举世无双的夜明珠随葬入棺内。可惜最后被孙殿英把陵墓给炸开了,诸多宝贝,像玉白菜,翡翠西瓜,都给孙殿英给拿走。

当中数夜明珠最稀有,价值连城,现在估值8亿美元,但是流失在国外收藏家的手中,国内进行了几次赎回,都没能成功。话说这颗举世无双的夜明珠,它的神奇之处就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它所发的光也有所不同。

更重要的是说它能让尸身用久不腐,它的神奇魅力可惜现在无法观摩了,它流失在美国私人博物馆内,看来是没机会要回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孙殿英盗慈禧墓的时候,丢掉了什么东西成了无价之宝?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盗墓贼孙殿英,很多人一定都听说过他,他做的最出名的一件事情,就是盗了慈禧的墓葬,而盗墓向来都是很多人热议的话题,也是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领域,虽然没有太多的文献记载,但越是如此,越容易让人们对这件事情产生好奇。相传,当年孙殿英盗墓的时候,随手丢弃了一样物品,当时的确是不值钱,但是到了现在,可就不一样了。

这件被遗弃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正是陀罗尼经被,陀罗尼经被,是一种织有金梵字经文的用来陪葬的东西,现代社会的普通人在入葬的时候,也可以用陀罗尼经被,但是,慈溪那一件不管是从收藏价值上还是从宝物本身的价值上,都不是一般东西可以比较的。

当年孙殿英盗取了慈禧墓,并未将里面真正之前的东西全部盗走,曾经被其随手丢弃的一件破被子,谁能想到竟然是一件稀世珍宝呢?

这件陀罗尼经被,珍贵异常,价值连城

这件织金陀罗尼经被约三米见方,上面全部由金线织成,除开这些金线,这件陀罗尼经被上面还应该有八百二十颗珍珠,被子上面绣满了佛经,佛像,佛塔,花纹等,这种东西是佛教专用品,也只有皇帝,皇后和太子死的时候才能用这种织金陀罗尼经被。

这件被子本身的价值就已经十分惊人了,据说单单是上面的珠宝,单独售出就价值几个亿,它的制作过程更是需要一个人花费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够真正制作而成,由此可见这件被子是多么的珍贵。

陀罗尼经被随时宝物,但却没有被孙殿英看中。

孙殿英当初趁着国家格局混乱,打开了大清皇帝的陵墓,其中就有慈禧墓,在慈禧墓中他收获了不知道多少宝贝,相对的,有些看起来就很破破烂烂的东西孙殿英就没有收取了,比如这件陀罗尼经被,这件被子盖在慈禧尸体之上,下面还有众多的珍宝孙殿英只顾着拿下面的珍宝,忽略了这床被子。

即使如此,孙殿英还是将这件被子上面的所有珍珠一卷而空,使这件宝贝严重受损。

到了1979年的时候,工作人员进入陵墓之中,发现了这件宝贝,起初工作人员还不认识这件宝贝,但是随着随行专家的深入研究,才发现了这件被子的真实价值。

如今的这一床被子,早就被送往了故宫博物馆,并且在那里得到了修复,从此陀罗尼经被就被存放在清东陵的库房中。

而几年来,这件被子才被河北遵义清东陵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拿了出来,而这,也是这件被子历经了一个世纪以后首次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

这件被子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被子本身的价值和上面的珠宝之上,还体现在这件被子的历史价值上,陀罗尼经被本是皇室御用的,从元朝时期就应该存在,但一直到了清中期的陵墓中才发现了陀罗尼经被,陀罗尼经被正是喇嘛教的密宗圣品。

展开阅读全文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值多少钱?为什么是无价之宝排名第一?

全文共 2011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的无价之宝,其实并不少,甚至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些东西堪称是无价之宝,是不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不过这样的东西大多数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比如一段回忆、一种经历等等。但是要说在这个世界上,公认的几件无价之宝,你知道是什么吗?而在这无价之宝中排名第一位的,就是图坦卡蒙黄金面具。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宝物,为何会有这么重要的分量?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位于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最深处,静静地摆放着埃及的国宝:图坦卡蒙金面具与金棺,它们的主人在3300多年前就英年早逝,幸运的是他的陵墓没有像其他法老的一样遭到劫掠和破坏,这使得这位10岁登基、19岁神秘离世的法老成为今天名气最大的一个。

图坦卡蒙墓被发现88年后,2010年2月17日,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公布的图坦卡蒙木乃伊的最新高科技检测成果显示,图坦卡蒙是一位因近亲通婚而患有多种遗传性疾病的少年,先天畸形足、兔唇,所以他并不帅,还可能常年柱拐,甚至站立都很困难。他可能死于腿部骨折导致的感染,也可能是可怕的疟疾夺走了他的性命,而此前最为人熟知的说法是:图坦卡蒙死于谋杀。

埃及黄金面具,是公元前14世纪时的埃及法老图特卡蒙死后所戴面具,发现于他的陵墓中。他的木乃伊发掘出来的时候,头部罩着一个黄金面具,这使他成为当代所知最著名的埃及法老,面具与真人的面庞大小相称,恰好罩在他的脸上。面具由金箔制成,嵌有宝石和彩色玻璃。前额部分饰有鹰神和眼镜蛇神,象征上、下埃及(上埃及以神鹰为保护神,下埃及以蛇神为保护神);下面垂着胡须,象征冥神奥西里斯。面具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艺术珍品之一。

世界十大无价之宝

1、图坦卡蒙黄金面具:世界无价之宝排名第一,图坦卡蒙黄金面具是在3300多年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墓里发现的,图坦卡蒙墓的发掘历经19年,他的木乃伊发掘出来的时候,头部罩着一个黄金面具。面具与真人的面庞大小相称,恰好罩在他的脸上。面具由金箔制成,嵌有宝石和彩色玻璃。

2、蒙娜丽莎:《蒙娜丽莎》也许是世界上名气最大的一幅画,这副画是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创作的,从1503年开始,直到1519年他去世前不久才完成这幅画。这副画中的女人名叫丽莎·德尔·吉奥康,是佛罗伦萨一个富裕家庭的成员。

3、英国王室的珠宝:世界十大无价之宝排行榜第三位,英国王室的珠宝。英国王室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崛起而闻名世界,直到现在英国王室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全世界的头条新闻。英国王室每代君主的加冕仪式都严格奉行完全一样的传统,在加冕仪式上,国王或者女王头戴的王冠和手持的权仗都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4、死海古卷:这些卷轴是大约70年前由十几岁的牧羊人发现的,它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因为它们包括最早的圣经手稿。大多数文本的编写使用的都是羊皮纸和纸莎草纸,然而其中有一张确实用铜板来制作的,因为上面有藏宝地图,它可以让任何一个人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5、阿托卡夫人号沉船:阿托卡夫人号是一艘17世纪的西班牙护卫船,1622年8月由29艘船组成的船队载满财宝从南美返回西班牙,它们刚从南美洲殖民地满载而归。由于是护卫船,大家把最贵重、最多的财宝放在阿托卡夫人号上,不过由于在返航途中遇上了飓风,船很快沉到深17米的海底。在阿托卡夫人号上有40吨财宝,其中黄金就有将近8吨,宝石也有500公斤,价值无法估量。

6、法贝热彩蛋:法贝热彩蛋是一百年前俄罗斯宫廷奢华的象征,彼得·卡尔·费伯奇为皇室精心制作了54颗精美的镶满珠宝的彩蛋。这些不是普通的复活节彩蛋,而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用黄金、钻石、珍珠、各种搪瓷等材料制成的贵重物品,这些无价之宝被精心装饰,可以被打开,以揭示同样珍贵的“惊喜”。

7、波兰的王冠:波兰的皇冠珠宝几乎和王国本身一样古老。根据1633年的一份清单,这些收藏品被储存在五箱中,包括多个王冠、权杖、铁链和各种不同场合和不同标志性的历史人物的剑。

8、黑格的陨石:1992年,黑格在阿根廷以重金收购了一块重达37吨的陨石,那是他一生中看到的最大的陨石。但是在把陨石运出海关时,阿根廷政府以走私罪罪名将他逮捕,认为这块罕见的陨石归阿根廷国家所有。后来黑格被释放了,但陨石就被永远留在了阿根廷。

9、霍克森钱币:霍克森钱币在英格兰的霍克森村被发现,1992年11月16这里意外的发现了一大批宝藏,一个普通农民艾瑞克·劳斯偶然间在自家地里面挖到了一个地下宝藏,其中有14191枚银币、565枚金币、24枚铜币、一些工艺品、首饰和金块,所有金币都是纯度超过99%的九分七币。

10、库里南钻石:库里南钻石的质量达到了3106.75克拉,约621.2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钻石。1905年1月25日,人们在南非的普列米尔矿山发现了这颗钻石,一个名叫威尔士的经理人员在偶尔看见矿场的地上半露出一块闪闪发光的东西,他用小刀将它挖出来一看,这颗钻石足足有一个成年男子的拳头大小。库里南钻石纯净透明,带有淡蓝色调,是最佳品级的宝石金刚石。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无价之宝排名第一是什么?是图坦卡蒙黄金面具还是蒙娜丽莎?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世界上的无价之宝其实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其实种类繁多,而且很多人欣赏价值,喜好都不一样,所以无价之宝在每个人心目中的也有很大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来看一个整体大的趋势,话说有人说蒙娜丽莎可以称为是世界无价之宝排名第一的,也有的人说是图坦卡蒙黄金面具,那么到底谁会得第一呢?下面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世界无价之宝排名第一的是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图坦卡蒙是公元前13世纪古埃及的法老。他在10岁的时候便当上法老,还不到19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围绕他也产生了许多的疑问。经过现代科技对其木乃伊的检测,图坦卡蒙因为近亲结婚而患有先天性遗传疾病,因此英年早逝。其木乃伊被发现时他的头部罩着一个黄金面具。便是现在为世人所熟知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其堪称世界三大无价之宝。

当木乃伊发掘出来的时候,头部罩着一个黄金面具。面具与真人的面庞大小相称,恰好罩在他的脸上。面具由金箔制成,嵌有宝石和彩色玻璃。图坦卡蒙黄金面具象征着当时的埃及文明,前额部分饰有鹰神和眼镜蛇神,象征上、下埃及。下面垂着胡须,象征冥神奥西里斯。图坦卡蒙黄金面具不仅成为了世界十大无价之宝排行榜第一位,也让它的主人图坦卡蒙成为了今天名气最大的古埃及法老。

这个面具拥有3300多年的历史,被发现于埃及。一座古墓中罩在埃及法老的脸上,象征着古埃及的文明和文化。因为他死去的时候十分年轻,对埃及也没有什么功绩。即使如此,他依然拥有十分豪华的棺木和数量巨大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中包括各种宝石、首饰、人偶等等。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盖在法老厂身上的黄金面具,它几乎成了整个埃及文明的象征物。

在法老背后写满了象形文字。这是世界上最精美的文物之一。图坦卡蒙法老那细致、优雅、比例协调的面容。代表了古埃及高度发达的艺术水平,每一片宝石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磨,每一个细节都没有任何瑕疵。就连面具上的象形文字也因为其独特的形态,看上去像一种装饰图案,而不是说明文。这也是古埃及文物的重要特点方方面面都具有艺术性。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历史上有哪4件下落不明的无价之宝?他们都去了哪里?

全文共 1182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着上下5000年的历史文化,在这一过程当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无价之宝,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物以稀为贵,普通的文物还不足以被称之为“无价之宝”,真正的国宝绝对是拥有着浓厚历史底蕴的绝世珍宝了。若是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的话,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就出现过4大无价之宝,可后来却全都下落不明,它们到底去哪儿了呢?第一样: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镌刻而成,被视作为正统皇权的重要凭证,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字,传闻得到这块传国玉玺的人往往会被当作“天命之子”。秦朝灭亡,秦王子婴把它交给了刘邦,西汉灭亡,传国玉玺又辗转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手中。

东汉末年发生了“宦官之乱”,传国玉玺意外被诸侯孙坚获得,后来又到了袁术手中,再之后重归汉室,曹魏代汉之后,传国玉玺归曹家;晋朝取代曹魏后,传国玉玺又到了司马家族手中。之后玉玺又多次更换主人,若隐若现,神秘无常,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第二样:随侯珠

“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导致“和氏璧”的风头远远盖过了另一件宝物:随侯珠。实际上,随侯珠、和氏璧并称之为“春秋二宝”,而随侯珠的来历,相传是随国的君主在路边偶遇了一条受伤大蛇,便心生怜悯,医治了它,大蛇为了报恩,衔来了这颗宝珠,赠送给随侯。

大蛇称自己是龙王之子,为感谢随候恩德,特意报答,说完便消失不见。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伐随,随侯珠流入楚国,楚国灭亡后,随侯珠又到了秦始皇手中。但秦始皇去世后随侯珠就消失了,有人认为它被秦始皇带入了皇陵,用作照明——这么说起来,“随侯珠”应当是一颗夜明珠,“珠联璧合”这个成语,讲的就是随侯珠与和氏璧。第三样:秦始皇十二铜人

汉朝贾谊的《过秦论》中说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秦始皇确实铸造了12个大铜人像,把它们立在咸阳王宫的大殿前。据说这12个铜人的原材料,还包括了上古大禹铸造的“九鼎”,而12这个数字,寓意着大地一统。

不过,这12个铜人并没有被流传下来,关于它们的下落,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霸王项羽进入咸阳后放了三天大火,铜人被毁;二是东汉末年时被董卓毁坏;三是被秦始皇带入地宫。不过超哥认为,象征着秦朝定鼎天下的十二铜人,不太可能被秦始皇带走。第四样:明朝《永乐大典》

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在位时重视文化,命解缙、姚广孝两人主持编纂了一部超级类书,集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作成《永乐大典》。它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经史子集、阴阳医术、戏曲工艺、佛道藏经,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都登峰造极。

但这样一本奇书却莫名失传了,它的正本,相传被朱棣带入了皇陵,被收藏在朱棣与徐皇后合葬的明代长陵中,但这种说法并没有确切依据。不过,《永乐大典》的副本,却因为战乱火灾等原因,四处散落,还被人偷走了一部分,严重缺失,令人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的4件无价之宝,为何最后不知所踪?

全文共 341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的宝物,除了现如今仍然传世的,还有很多是失踪不见了的,也没有人知道它们究竟去了哪里,甚至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了,毕竟在历史的洪流中,越是珍贵的宝物越可能留不住。那么,我国古代有多少无价之宝?这些无价之宝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又分别是什么来历呢?1.随侯珠

它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珍宝,也称为“随珠”,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不过和氏璧因“完璧归赵”的典故名声大噪,随侯珠就显得格外“低调”了,而据《淮南子》记载:“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随国是西周初在湖北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还有一个名字是“曾国”,但史籍记载了“随国”一名,不曾写有“曾国”,直到曾侯乙墓出土,考古学家认为“曾国”即是随国。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伐随,随国兵败,后随侯珠流落在了楚国,楚国被秦国灭亡,秦始皇获得了随侯珠,此后便再无记载,至于随侯珠去了哪里,是不是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无从得知。

随侯珠的流失同随国的衰亡是相联系的。早在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开始伐随。随国经过几次顽强抵抗最终败于楚国。随侯珠是什么时候落入楚王之手,尚未见史料记载。直到公元前350年左右,楚宣王得知秦派使者观看楚国的宝器,便召令尹子西问道:“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由此可见随侯珠确实流落楚国。

楚被秦灭后,秦始皇拥有了随侯珠及和氏璧。我们从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完全可证实这一点。他上书劝谏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意思是说,现在您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身上垂挂着明月之珠……而这些珍宝都不是秦国出产的,陛下却十分喜欢,这是何故呢?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意见,停止逐客令。秦始皇命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工孙寿刻在和氏璧上,成为皇帝的“玉玺”。刘邦灭秦后,和氏璧成了汉诸帝王的“汉传国玺”。此后历时1600年,经历100多位帝王之手。可随侯珠从秦始皇以后便无下文。有人考证,随侯珠随秦始皇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烛”。2.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据秦朝丞相的《谏逐客书》,里面讲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意思是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获得了随侯珠、和氏璧。

后来李斯奉皇帝的命令,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上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是我国历代正统皇帝的凭证,若是登上了皇位,而没有传国玉玺,就会被讥称为“白版皇帝”,为世人所轻蔑。

但历代各朝,你争我抢,不少人想要登上皇位,使得传国玉玺在人世浮浮沉沉,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再不见踪迹。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两朝人士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3.秦始皇十二铜人(又称十二金人)

《史记》记载有:“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防止人民反抗,因此尽收天下之兵,铸成了十二个大铜人像,一传是秦始皇防止金属流通,收集天下的金属所铸成,又一称是说秦始皇用大禹的九鼎铸造而成,然而秦朝被灭后,十二铜人并不知所踪了。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载“(董卓)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孝灵皇帝下》:“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雒阳及长安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铸之,由是货贱物贵,谷石至数万钱。”

《正义》引《关中记》云:“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徒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徒之邺,苻坚又徙之长安而毁之。”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曰“是岁,徙长安诸钟虡、骆驼、铜人、承露盘。盘折,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大发铜铸作铜人二,号曰翁仲,列坐于司马门外。又铸黄龙、凤皇各一,龙高四丈,凤高三丈馀,置内殿前。”

《后汉书》也记载“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

正史《三国志》《后汉书》与《资治通鉴》均记载董卓毁铜人铸成铜钱应该可信,“悉椎破铜人 ”与“悉取雒阳及长安铜人”之“悉”是“尽、全部”的意思,也就是说十二铜人都毁于董卓之手,而 《关中记》非正史,其可信性本身是需要打折扣的,其记叙的内容也有探讨的地方。而《魏略》倒是说到了有2个铜人,不过是现铸的,并不是很多人说的董卓毁了十二铜人之十,留了2个被魏明帝带到了霸城。然而正史只说“铜人”而没有说“十二铜人”或“秦铜人”,这也留下了值得商榷的地方:董卓毁掉的铜人真的是秦始皇所铸的“十二铜人”吗?

关于十二铜人的迁移,只有在汉朝时从咸阳被搬迁到长安的记录,在董卓之前并没有从长安迁出的记录了。而董卓销铜人铸铜钱,别说如史书记载的“悉椎破铜人”了,就是只需要一部分铜人来铸钱的话,估计以十二铜人那么大的目标是很难从董卓这个"铜人破坏神"的手下幸免的。4.永乐大典

它是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先后命当时的文学家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撰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其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我国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但世人也不清楚这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去了哪里。

“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这首七言绝句出自乾隆皇帝之手,诗中赞赏永乐皇帝编纂《永乐大典》的良苦用心,对《永乐大典》收集佛、道典籍进行了批评,感叹历尽沧桑的大典流传下来已经不完整了。短短四句话,昭示了乾隆皇帝对《永乐大典》的认识。乾隆朝对《永乐大典》的挖掘和利用也都由这四句话看出端倪。

经过明代的战乱,《永乐大典》副本已经有所散失了。在皇史宬发现大典的徐干学说过,大典“鼎革时亦有佚失”。可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四库全书馆时,《永乐大典》的缺失还是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视。当时因要从大典中辑佚失传的典籍,进行了一次清查,发现大典缺失了2,422卷。乾隆皇帝深为叹息,下令在全国寻找丢失的《大典》,特别要在书贾坊林间“留心体访”。有人猜测,最早发现大典的徐干学、高士奇、王鸿绪等人经常利用此书,可能把一部分带回浙江老家去了。乾隆皇帝就给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下了密令,要他们去徐、高等人家中宣示,大典是官物,即使当年拿回家,也是无意收藏,只要交出,概不追究。可是徐、高后人坚持说没有见过大典,最后只得无功而返。这时却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有个四库全书馆的纂修官黄寿龄私自把六册大典带回家中阅读,被人盗去。事发之后,乾隆皇帝闻讯十分恼火,严令缉捕、找回大典。最后盗人丧胆,趁夜悄悄将大典放到御河桥边,终被追回。而黄寿龄也被处罚俸3年。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故宫的十大无价之宝

全文共 136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文化历史十分的悠久,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留下了不少的文化遗产。北京故宫以前是皇宫,肯定留了不少的宝贝。那么本期的北京文化,讲讲北京故宫的十大无价之宝

一、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

作者:张择端(宋)

该画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郊区和城内的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全图分为三个段落,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

二、法帖之宝《平复帖》

作者:陆机(西晋)

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

三、缂丝之宝《梅雀图》

作者:沈子蕃(南宋)

图轴重104厘米,宽36厘米。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的珍贵。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其次,缂丝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但并非简单地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缂丝以其贵重而渐为皇家所垄断。现存传世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馆。

四、陶瓷之宝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作者:郎廷极(清)

高20.8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9.1厘米。景德镇有句话说“若要穷,烧郎红”因为其烧制极为困难,数百窑难烧成一件。18世纪初,江西巡抚郎廷极奉康熙之命到景德镇主持御窑,试图烧制出失传数百年的祭红。却成功的烧制出另外一种更为鲜亮的红釉瓷器,人们把这种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

五、青铜之宝酗亚方樽

青铜器的产生是古代中国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樽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方樽传世较少。上世纪70年代在山东出土了几件带有亚铭文的青铜器。从挖掘的墓穴来看规模都不小,加上众多带有亚铭文的器物,说明它们所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大族。

六、钟表之宝彩漆描金阁楼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金钟

高185厘米,面宽102厘米,侧宽70厘米。此钟共有七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子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平相当高。根据记录,从乾隆八年接旨着手设计到乾隆14年完工,历时五年多。

七、宫廷之宝乾隆款金瓯永固杯

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足边刻有回纹。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皇帝对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调用国库黄金,珍宝,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精工细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满意为止。因此,该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法宝。

八、漆器之宝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

高3.3厘米,口径19.2厘米,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传世作品被一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但署张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怀疑是伪作。这件剔红盘是公认的章程的作品,是具有历史性的作品。

九、玉器之宝青玉云龙纹炉

宋代出品,高7.9厘米,口径12.8厘米,炉青玉质。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气赞天经,可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候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椟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叮。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十、珐琅之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元代出品,通高13.9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3.5厘米,清宫旧藏。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发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