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振荡

振荡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振荡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振荡问题。

分享

浏览

4293

文章

4

什么是振荡量指标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荡量指标是什么?振荡量的应用是什么?振荡量指标的使用技巧是什么?很多的炒汇者在炒外汇时遇到这个概念时都不知道如何给出正确的答案。下面小编为您全面揭秘振荡量指标是什么。

OSC-指标说 明震荡量是动量指标的另一表现形式,一般用百分比值来加以计算。其内涵是以当日收盘价除以N日前收盘价,再乘以100.

应 用

1. 心理线指标介于25至75之间是合理的变动范围,这一区间属于常态分布。

2. 超过75或低于25时,就有超买或超卖现象出现。在大多头、大空头市场初期可将超买超卖点调至高于83和低于17,直到行情尾声,再回调至75与25.

3. 当低于10时是真正的超卖,反弹的机会相对提高,此时为买进时机。

使用技巧1. 心理线最好与K线相互对照,如此更能从股价变动中了解超买或超卖情形。

2. 一段上升行情展开前,通常超卖之低点会出现两次。同样,一段下跌行情展开前,超买的最高点也会出现两次。

3. 高点密集出现两次为卖出信号,低点密集出现两次是买进信号。

4. 心理线和成交量比率(VR)配合使用,确定短期买卖点,可以找出每一波的高低点。

现在您知道振荡量指标是什么了吗?积极地学习并记住这个指标吧,相信您的投资会成功的!

OSC分析要领

运用OSC指标应该综合其它技术指标共同分析

一般OSC值在100上下移动,OSC接近100时,说明震荡量小,投资者可稳步观察;如果OSC超过100,说明股指比前10日上升,OSC超过100越多,表明买方力量越强应慎重买进;如果OSC值下跌越大,表明卖方震荡量大,大量股票被抛出,投资者应适时买进。

一般认为:110为超买,90为超卖,当股价触及到110或90时,有可能反弹。

应 用

1. 当动量值在100以上,则为多头市场倾向;当动量值在100以下,则为空头市场倾向。

2. 当OSC指标由下向上穿越MOSC指标时,是买入信号。

3. 当OSC指标由上向下穿越MOSC指标时,是卖出信号。

使用技巧1. 股价在上涨行情中创新高,而OSC未能配合上升,出现背离现象,意味着上涨动力减弱,谨防股价反转下跌。

2. 股价在下跌行情中创新低,而OSC未能配合下降,出现背离现象,意味着下跌动力减弱,此时可以注意逢低吸纳。

3. 如股价与OSC在低位同步上升,显示短期将有反弹行情;如股价与OSC在高位同步下降,显示短期可能出现回落走势。

参数说明OSC参数-默认值PSY-心理线说 明心理线主要研究投资者的心理趋向,将一定时期内投资人趋向买方或卖方的心理事实转化为数值,形成人气指标,从而判断股价的未来走势。一般以10天为短期投资指标,以20日为中期投资指标。

公式

OSC =当日收盘价÷(n-1)日的收盘价×100

赢正软件系统默认n为10、20

展开阅读全文

中微子振荡问鼎诺贝尔奖:粒子物理新篇开启

全文共 2105 字

+ 加入清单

10月6日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因发现中微子振荡和证实中微子质量而获奖。

粒子物理学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宠儿”。"这是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第19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曹骏告诉《中国科学》。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希格斯粒子的发现者,这对于改进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有很大的价值。

相反,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表明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并不完美。

超级神风号主要探测大气中微子

中微子振荡的发现是一个“惊喜”

今年,日本获奖者的发现来自一个叫“超级神风”的大家伙。

在超级神岗实验之前的几十年里,太阳中微子消失的神秘和大气中微子的异常一直令人困惑。1998年,超级神岗实验发现一种中微子在飞行中可以变成另一种中微子,这为中微子的损失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中微子振荡”。

然而,也许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日本科学家首次发现这种物理现象并发现它纯粹是“偶然”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直奔主题”。

2002年,美国物理学家雷蒙·戴维斯和日本物理学家小柴昌俊因探测宇宙中微子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成就鼓励了日本政府增加对中微子研究的投资。结果,他们把“实验容器”从3000吨升级到50000吨,成为超级神冈德。

“超级神岗实验不是为了发现中微子而设计的实验,而是为了发现质子衰变。在探测质子衰变的过程中,需要消除中微子的影响。最后,尽管超级神冈德没有发现质子衰变,但他意外地发现了中微子振荡。曹骏说,“一般来说,那些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萨德伯里中子天文台主要观察太阳产生的中微子。太阳内部的核反应只产生电子中微子。

物理学奖是什么?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根据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预测,中微子没有质量,也不会振荡。

“目前,围绕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已经颁发了18项诺贝尔奖,有些授予新粒子的发现者,有些授予相互作用机制的发现者。然而,中微子长期以来一直是标准模型中最不为人所知的粒子。曹骏说。

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中微子振荡。"中微子振荡很重要,因为它告诉我们中微子有质量."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告诉记者。

检测振荡并不容易。很久以前,人类发现了中微子的存在,并证明了三种中微子的存在,即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它们占12种基本粒子的四分之一。然而,中微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一直是个谜。

“每秒钟有数百万个太阳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因为它们没有带电,所以很难与物质相互作用。”曹骏说。

起初,科学家能够探测到中微子振荡,这也许部分归功于大型探测器。日本的新冈实验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水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向《中国科学日报》记者解释说,其中有5万吨液体作为检测介质水越多,粒子相互作用的机会就越大,捕捉到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同质量的中微子在飞行中有不同的振动频率。不同频率的中微子会相互干扰,形成其他中微子。”曹骏说。

中微子振荡和质量的发现表明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仍需扩展,这也将为粒子物理未来的发展指明更多的方向。"我们现在认为,标准模式必须被突破,而且是可以被突破的."曹骏说。

张双南说,中微子振荡甚至中微子质量研究也将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宇宙中的物质和反物质是不对称的。“标准模型预测正物质和反物质是对称的,但宇宙主要是正物质,反物质很少。人们认为中微子质量可能与此有关,这也是人们关注中微子振荡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

粒子物理学走向何方?

尽管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但中国在粒子物理学领域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天颁发的两个奖项是大气中微子振荡和太阳中微子振荡,另外两个是反应堆中微子振荡和加速器中微子振荡,它们基本上是从源头上的四种研究方法曹骏指出,“中国在反应堆中微子振荡领域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

曹骏的“最佳”是指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该实验是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2003年提出的,目的是利用中国大亚湾核电站产生的大量中微子来发现中微子的第三次振荡。

“与日本和加拿大相比,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规模较小,因为我们正在探索反应堆中微子。”张双南指出,由于核电站的中微子通量非常高,规模要小得多,“我们探测到的东西与其他国家的实验不一样,而且所发现的现象也不同。”

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组织的发言人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了它们的振荡概率。

有趣的是,关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发现,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竞争。早些时候,日本发现了中微子第三振荡模式的一些线索,但它无法精确测量。"我们首先证实了它的存在。"曹骏说。

目前,中国仍在推进中微子质量的研究。今年1月,继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之后,中国主持的第二次大规模中微子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在广东省江门市启动。它的主要科学目标是利用反应堆中微子振荡来确定中微子质量序列。实验站将建在地下700米处。计划于2020年投入使用,并开始至少20年的物理回收。

然而,曹骏对粒子物理学持谨慎态度,多年来,粒子物理学一直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除非有特别重大的新发现,否则粒子物理学在未来可能不会继续受到青睐。"

展开阅读全文

中微子振荡和质量的发现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发现中微子振荡,证明中微子有质量”。在我们目前对物质世界的理解中,中微子属于最基本的微观粒子,它们是基本的但不简单的。中微子是中性的,非常轻,所以用常规方法很难探测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对中微子了解得越来越多。然而,目前对中微子的研究仅仅揭示了它们本性的冰山一角。中微子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2015年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吉祥东教授在上海科技馆详细介绍了中微子振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太阳的振荡

全文共 2620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这个名词,我们都是很熟悉的。“月震”,也并不太生疏,它是月壳的一种不稳定现象。1969 年,美国“阿波罗 11 号”飞船的宇航员在月面上装置了第一台月震仪之后,记录到每天平均约有一次月震,而且都是很微弱的。

太阳有“日震”吗?有。日震极为复杂,规模宏伟壮观,景象惊心动魄,地震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日震最初是在 1960 年被美国天文学家莱顿发现的。他在研究太阳表面气体运动时,发现它们竟是像心脏那样来回跳动,气体从太阳面上快速垂直上升,随后再降落下来,一胀一缩地在振荡着。一些地方的气体急剧振荡几次之后,好像跑得很急之后的喘口气那样缓和一段时间,接着又开始新的一轮振荡。这种振荡平均每 5 分钟(精确地说,应该是 296 ±3 秒)周期性地上下起伏重复一次,被称做“5 分钟振荡”。

进一步的观测研究表明,在一次振荡中,气体上下起伏的范围可以达到好几十公里,这对于直径达 139 万多公里的太阳来说,自然算不了什么。使人惊讶的是,发生振荡的不是太阳面上的一小片区域,而是在成千上万、甚至好几十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气体物质联成一片,好像在同一声口令下同起同落。并且在任何一个时刻,太阳面上都有约 2/3 左右的地方在作这种有规律的振荡。如此大面积的振荡真可以说是蔚为奇观,请你想一想,比地球大好几倍的一片火海,其上火舌瞬息万变,火“波”汹涌澎湃,一忽儿上升,一忽儿又很快下降,最生动的笔恐怕也难确切地描述其全貌。

5 分钟振荡的发现是天文学、特别是太阳物理研究中的一件大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知道,科学家对地震波进行研究之后,才得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我们现在掌握的这方面知识,几乎都是这样得来的。太阳内部我们更是无法直接看到,而所谓的太阳振荡即日震,它的发现无异于为科学家们送来了一具可“窃听”太阳内部深处的听诊器,各国科学家立即对之表现出巨大的兴趣。

譬如说:太阳大气层最靠里面的那一层叫光球,它也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层。在光球下面的是对流层,这是很重要的一层,它起着承内启外的作用。可是,我们无法看到它。而根据对 5 分钟振荡的观测和有关理论,我们相信,对流层的厚度大体上是 20 万公里。当然,也有人认为对流层只是很薄的一层。

太阳的 5 分钟振荡一般被看作是太阳大气中的现象,那么,是否可能它也是周期更长的太阳整体振荡的组成部分呢?

从本世纪 70 年代开始,一些科学家设法寻找频率更低、周期更长的太阳整体振荡。1976 年,前苏联克里米亚天体物理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在研究光球层时,发现太阳表面存在着一种重要的振荡,周期是 160 分钟,每次振荡太阳都增大约 10 公里,随后又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前苏联科学家的发现很快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批研究人员予以证实。后来,人们从前苏联和美国的资料中,进一步得出更精确的周期为 160.01 分。不过,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有人怀疑太阳的 160 分钟振荡是否与地球大气抖动有关。法国和美国的一个联合观测小组,成功地在南极进行了长达 128 小时的连续观测之后,最终把怀疑排除了。地球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是夏季,南极是极昼,即 24 小时太阳都在天空中,连续观测中就不存在大气周日活动的影响问题。以 160 分钟为周期的太阳整体振荡得到确认,它确实来自于太阳本身。

在研究 5 分钟振荡等的时候,科学家们出乎意料地发现,它们竟然还可以分解为上百个长短不等的小周期,短的只 3 分钟,长的有 3 小时。这些五花八门的小周期叠加在一起,真有点使人眼花缭乱 ,它们之间究竟有些什么内在的联系?或者这些错综复杂的小周期预示着什么?现在确实还无可奉告。

本世纪 60 年代,美国科学家迪克发现太阳并非是个圆气体球,它的两极略扁,赤道部分则略微凸起。1983 年,迪克本人的观测结果表明,太阳的形状并非固定不变,它的扁率发生周期振动,周期是 12.64 天。

有意思的是,另一批美国科学家从水星的运动中,也发现了太阳的振荡现象。1982 年,美国高空观测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收集了从 18 世纪以来的、长达 265 年的水星绕太阳运动的资料,以及好几十组日食发生时间的数据。综合分析的结论是:太阳直径又胀又落,像是个一忽儿充满气,一忽儿又放掉了点气的大皮球,这种被他们称为“太阳颤抖”的振荡现象的周期,被定为 76 年,最大的变化率可以达到 0.8 角秒。

近些年来,有人从 44520 个太阳黑子数的分析中,得出其峰值有 12.07 天的周期。也有人从太阳自转速度随纬度高低而不同的所谓“较差自转”中,导出 16.7 天的周期。此外,还有人认为存在着好几个 7~50 分钟的周期;160~

370  分钟周期范围内,也还存在着太阳整体振荡,等等。

日食记载也为此提供了新论据。一些科学家详细研究了 8 次日全食的资

料,其中最早的一次是 1715 年 5 月 3 日在英国可见的日全食,最晚的一次发生在 1984 年 5 月 31 日。分析得出:269 年间,太阳直径有类似脉搏跳动那样的振动现象,周期不详,但总的说来变化不算大,只有 1.24 角秒,大致是太阳角直径的 1/1600。

研究和探测太阳内部结构是天文学家们长期的重要课题,也是很难顺利展开的课题。已经建立起来的理论和假说,有的未能通过实践的检验,有的显露出很大的缺陷,这类事情常有发生。正当科学家们一筹莫展、陷入重重困难的时候,日震被发现了,他们怎能不喜上眉梢呢!

在不算长的几十年时期内,日震学已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太阳的内部结构,各层次的温度、压力、密度、化学组成、自转和运动情况等等,无不通过太阳振动的研究而获得了大量前所未知的信息。说实在的,这些信息对于建立和完善已有理论,譬如黑子是怎么产生的、黑子周期的本质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家们相信,日震与地震的某些性质应该或可能有相似之处,运用我们已掌握的对地震波的研究成果,再经过相当时间的观测和探索,我们一定会越来越深入地认识我们的这个太阳,再扩大一步来说,乃至其他恒星。

我们也不必讳言,到目前为止,太阳整体振荡为我们解决的问题只是初步的,还远没有它提出的问题那么多。太阳整体振荡是怎么产生的?从各种不同角度导出的种种周期与整体振荡是什么关系?各种周期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都还是未知数。如果把太阳振荡比作是一条走向探知太阳内部的康庄大道的话,那么,我们才刚踏上征程,大量的开拓工作还在后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