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实证

实证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实证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实证问题。

分享

浏览

873

文章

3

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实证研究方法是在价值中立(价值祛除)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所谓价值中立,指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不可以用自己特定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好恶来影响资料和结论的取舍,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就叫观察法。(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分为有组织与无组织谈话两种。须注意:一是目标明确。二是讲究方式。三是注意利用“居家优势”。四是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3)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心理特点的方法。(问卷测试,操作测验和投射测验)

(4)个案法: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方法称为个案法(个案研究)。

(5)实验法:研究者在严密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试者一定的刺激以引发其某种心理反应,并加以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理论与实证

全文共 3329 字

+ 加入清单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某个时点不同期限的即期利率与到期期限的关系及变化规律,要彻底搞清楚这个概念,就必须从理论实证两个方面去理解,下面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理论与实证的相关知识吧。

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说明为什么各种不同的国债即期利率会有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会随期限的长短而变化。

1、预期假说

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假说首先由欧文·费歇尔(Irving Fisher)(1896年)提出,是最古老的期限结构理论。

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现期利率是短期债券的预期利率的函数,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现期短期利率与未来预期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如果以Et(r(s))表示时刻t对未来时刻的即期利率的预期,那么预期理论的到期收益可以表达为:

因此,如果预期的未来短期债券利率与现期短期债券利率相等,那么长期债券的利率就与短期债券的利率相等,收益率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如果预期的未来短期债券利率上升,那么长期债券的利率必然高于现期短期债券的利率,收益率曲线是向上倾斜的曲线;如果预期的短期债券利率下降,则债券的期限越长,利率越低,收益率曲线就向下倾斜。

这一理论最主要的缺陷是严格地假定人们对未来短期债券的利率具有确定的预期;其次,该理论还假定,资金在长期资金市场和短期资金市场之间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这两个假定都过于理想化,与金融市场的实际差距太远。

2、市场分割理论

预期假说对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提供了一种解释。但预期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假定是对未来债券利率的预期是确定的。如果对未来债券利率的预期是不确定的,那么预期假说也就不再成立。只要未来债券的利率预期不确定,各种不同期限的债券就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资金也不可能在长短期债券市场之间自由流动。

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债券市场可分为期限不同的互不相关的市场,各有自己独立的市场均衡,长期借贷活动决定了长期债券利率,而短期交易决定了独立于长期债券的短期利率。根据这种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是由不同市场的均衡利率决定的。市场分割理论最大的缺陷正是在于它旗帜鲜明地宣称,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是互不相关的。因为它无法解释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所体现的同步波动现象,也无法解释长期债券市场的利率随着短期债券市场利率波动呈现的明显有规律性的变化。

3、流动性偏好假说

希克思首先提出了不同期限债券的风险程度与利率结构的关系,较为完整地建立了流动性偏好理论。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这意味着一种债券的预期收益确实可以影响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但是不同期限的债券并非是完全可替代的,因为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债券具有不同的偏好。范·霍恩(Van Home)认为,远期利率除了包括预期信息之外,还包括了风险因素,它可能是对流动性的补偿。影响短期债券被扣除补偿的因素包括:不同期限债券的可获得程度及投资者对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在债券定价中,流动性偏好导致了价格的差别。

这一理论假定,大多数投资者偏好持有短期证券。为了吸引投资者持有期限较长的债券,必须向他们支付流动性补偿,而且流动性补偿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实际观察到的收益率曲线总是要比预期假说所预计的高。这一理论还假定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他只有在获得补偿后才会进行风险投资,即使投资者预期短期利率保持不变,收益曲线也是向上倾斜的。如果R(t,T)是时刻T到期的债券的到期收益,Et(r(s))是时刻t对未来时刻即期利率的预期,L(s,T)是时刻T到期的债券在时刻s的瞬时期限溢价,那么按照预期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到期收益率为:

什么是利率期限结构

严格地说,利率期限结构是指某个时点不同期限的即期利率与到期期限的关系及变化规律。

由于零息债券的到期收益率等于相同期限的市场即期利率,从对应关系上来说,任何时刻的利率期限结构是利率水平和期限相联系的函数。因此,利率的期限结构,即零息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期限的关系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如水平线、向上倾斜和向下倾斜的曲线。甚至还可能出现更复杂的收益率曲线,即债券收益率曲线是上述部分或全部收益率曲线的组合。收益率曲线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期限之间的关系,即债券的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表现的差异性。

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

在固定收益证券的投资领域,利率期限结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债券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我国国债的实际收益率期限结构。我国国债期限结构分析中选取的国债品种包括99国债5、00国债7、01国债2、01国债14、02国债6、02国债7等。这些国债品种在2003年2月28日的收益率曲线,如下图1所示:

这种收益率曲线用预期假说无法解释清楚,也不能用流动性偏好理论解释清楚。流动性偏好理论假定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的,他们都偏好持有短期证券。因此,要让投资者投资长期债券,必须向投资者支付流动性补偿。这意味着长期利率等于短期利率与流动性补偿之和。因此,按照预期理论或者流动性偏好理论只能解释收益率期限结构向上倾斜、向下倾斜和水平的情况。但这种现象可以用市场分割理论解释。

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债券市场是由期限不同的互不相关的市场组成,这些市场的利率由各自独立的市场供求决定。因此,不同期限的债券就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资金也不会在长短期债券市场之间自由流动。这样,由于不同期限的债券的供求状况存在差异,那么按照债券的到期期限长短得到的流动性补偿将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序列。这个不规则的流动性补偿序列结合短期利率,就会形成中间隆起的收益率期限结构曲线。

选取1998年1月到2003年2月间的银行间国债回购市场的l周、2周和4周国债回购利率回归得到三个瓦西塞克模型:

l周模型:dr(t):2.0ll548(0.022496-r(t))+0.010703*dw(t)

2周模型:dr(t)=1.570225(0.021726-r(t))+0.008424*dw(t)

4周模型:dr(t)=1.07l929(O.019679-r(t))+0.005865*dw(t)

根据l周、2周和4周国债回购利率模型模拟的零息债券收益率期限结构曲线如图2:

图2中从上到下分别是根据l周、2周和4周国债回购利率的回归模型模拟的零息债券期限结构。根据l周模型模拟的零息债券收益率曲线是缓慢上升的,根据2周模型模拟的零息债券收益率曲线近似于一条水平线,而根据4周模型模拟的零息债券收益率曲线是缓慢下降的,这代表了符合预期理论的三种典型收益率曲线。这可能是我国国债市场上不同的投资群体中存在三种不同的预期,这与预期理论假定人们对未来短期利率有确定的预期不符;也可能意味着我国国债市场上存在市场分割,不同的市场上有不同的预期。从回归模型本身看,l周模型的均值回复速度和短期利率的波动系数最大,说明1周国债回购利率的波动最剧烈;4周国债回购利率的均值回复速度和波动系数最小,说明4周国债回购利率的波动最缓慢。

期限结构模型模拟和实际国债收益率曲线说明我国国债市场存在市场分割现象。怎样解释中国国债市场存在的市场分割现象呢?我国债券市场上,国债的期限结构过于单一,一年以下的短期国债和lO年以上的长期国债所占的比例太小,绝大部分国债的期限都是1年到lO年的中期国债。而不同的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国债有不同的投资偏好,在市场上找不到符合自己偏好的投资期限的国债时,这种投资需求将转移到其它期限的国债。这种需求转移将造成某些期限的国债的投资需求出奇地高,其直接结果是这类国债的价格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使它的到期收益率降低到低于其它期限的国债,甚至使流动性补偿难以弥补因投资需求大幅度上升引致的到期收益率降低的幅度。此外,我国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国债市场的不统一也是造成市场分割的原因之一。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几个方面人手。首先,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债市场,将现有的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统一起来,消除投资者进入市场的障碍。这样可以充分释放市场竞争力,使国债利率水平真实反映国债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其次,改革现有的国债发行期限不合理的状况,长中短各期限国债要搭配发行,改变国债发行时间过于集中的状况,借鉴美国的做法,每周发行国债,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物理学奖史演义系列——以实证虚分大奖

全文共 2803 字

+ 加入清单

>>>门户网站“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史(一)——伦琴和x光”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电、磁和光是不相关的自然现象。进入19世纪,科学家法拉第和麦克斯韦把电、磁和光现象放在一起解释。赫兹用实验来证明电磁波的存在,从那时起,电、磁和光的效应结合在一起。

阴极射线发现后,西方物理学家尽力研究其本质。这些人包括上次提到的伦琴。到19世纪70年代,对于阴极射线的性质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和其他人认为它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和其他人认为它只是电磁波产生的辐射。两党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阴极射线示意图(来源:百度)

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安托万·洛伦兹也参加了讨论。经过深入研究,他得出以下结论:阴极射线是由比原子小的粒子振动产生的。这种粒子存在于任何物体的原子中,发光现象与这种粒子的振动有关。这些粒子的振动会产生电场和磁场。只要电场或磁场的方向改变,光也会改变。

然而,这些先进的理论在当时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一方面,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在去世前研究了磁场对光源的影响,但以失败告终。后来,几乎没有人研究过它。其次,西方科学界一直认为,物体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就像一个玻璃固体球,不可能开得尽可能小。

亨德里克·洛伦茨的形象(来源:读史春秋的博客)

洛伦茨不相信邪恶。他决心用他的强项——理论研究来证明原子是可分离的。他于1870年进入莱顿大学。受天文学教授弗雷德里克·凯瑟的影响,他开始对理论物理感兴趣。1878年1月25日,他成为莱顿大学的理论物理教授。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的理论研究包括阴极射线的本质,解释电、磁和光之间的关系等。,紧跟时代潮流。

经过理论研究,洛伦兹发现物体的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粒子。这些粒子由于围绕原子核运动而产生电场。根据法拉第的实验,运动的粒子也会产生磁场。核自转产生电场和磁场,这些电场和磁场与带负电的粒子相互制衡,形成原子磁场。

根据原子图,洛伦兹发现的粒子是电子。(资料来源:科学网)

当光源通过原子磁场时,原子中粒子的振动会发生变化,光源的谱线肯定会变宽或分裂洛伦茨经过反复推理得出了这个结论。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尽管洛伦兹从“虚拟”理论证明了原子中存在带负电荷的粒子,但他如何通过“真实”实验证明这一理论呢?

就在他为此痛苦的时候,他的学生彼得·塞尔曼出现了。

塞曼也是荷兰人。1865年5月24日晚,荷兰泽兰岛上的大坝决堤。在一艘没有舵和桨的小木船上,一名中年产妇在碰撞中痛苦地生下了塞曼。塞曼的小学成绩平平,但他在高中毕业考试中物理不及格。他的母亲用他出生的故事来影响他,所以他努力学习,进了代尔夫特高中。在这里,Zeeman遇到了比他大12岁的heike kamerlingh onnes。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艾格尼丝聪明又渴望学习,给塞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塞曼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考上了莱顿大学。1890年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学校,幸运的是,他是物理教授洛伦茨的学生和助手。

作为洛伦茨的助手,塞曼最大的乐趣在于他可以继续研究磁光克尔效应。磁光克尔效应是指光线进入磁铁时发生偏转的现象。它是以1877年英国科学家约翰·克尔发现它而命名的。经过3年的研究,塞曼完成了他关于磁光克尔效应的博士论文。后来,他被莱顿大学聘为讲师,暂时离开了洛伦茨的实验室。

磁光克尔效应示意图(来源:原始文献网络)

1896年,塞曼被开除,因为他不听莱顿大学实验室主任的安排,悄悄地进行了谱线磁场分裂实验。他把光源放在一个非常强的磁场中,结果,发光体的光谱发生了变化,谱线被分成了三部分。在离开莱顿大学之前,塞曼冷静地将实验过程和结果以论文的形式提交给荷兰皇家艺术科学院。

那一年的10月31日,洛伦茨在皇家艺术科学院的一次会议上意外发现了塞曼关于光谱研究的论文,他对此感到震惊。两天后,星期一早上,他邀请塞曼去他的办公室。塞曼详细描述了光谱实验的过程。洛伦茨仔细听后说,磁场中光谱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原子中带负电粒子的振动。

由于洛伦茨的大力推荐,塞曼的实验吸引了西方科学界的注意。

彼得·西摩(来源:读史春秋的博客)

他的实验首先证明了原子具有精细的结构并且不是“不可分的”,这是对洛伦兹“原子中的带电粒子”理论的最好支持。其次,实验证实了洛伦兹的理论,即“磁场中发射的光将被极化”。这也意味着电、磁和光可以相互影响。后来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磁场分裂光谱塞曼效应。塞曼效应作为一种众所周知的磁光效应,使世界对物质的原子和光谱有了更多的了解,被誉为继X射线之后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为了表达对塞曼的记忆,科学界将月球背面的一个陨石坑命名为“塞曼”。

塞曼效应可以用来测量恒星的磁场。海尔和其他美国天文学家首次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利用塞曼效应测量太阳黑子的磁场。物理学家汤姆森利用塞曼效应测量了谱线分裂的频率间隔,称之为原子电子中的负电荷粒子,并用数据证实了电子的存在。汤姆森因此获得了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2年12月10日下午16: 30,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学院的礼堂座无虚席。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在严肃音乐中,所有国家的获奖者分别获得奖牌、证书和奖品。轮到塞尔曼上台时,他看到一个5到6英寸大的金框挂在胸前,而不是戴着花。这张照片显示了他死去的母亲。每次他获奖,他都会挂上这个相框来表达对母亲的敬意。这已经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个好故事。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现场(来源:壳牌网)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回来的洛伦茨也受到世界的尊重和喜爱。他被誉为经典电子理论的创始人,因为他提出了电子存在于原子中的理论。后来,他的名字被用作物理学中的学术术语,如洛伦兹-洛伦兹公式、洛伦兹力、洛伦兹分布、洛伦兹变换等。爱因斯坦将洛仑兹变换应用于科学研究中的力学关系,从而产生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1928年2月4日,洛伦茨在荷兰城市哈拉姆去世。葬礼当天,荷兰国家电话服务暂停3分钟以示哀悼。公认的新一代物理领袖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致了悼词,称洛伦茨为“我们时代最伟大、最高尚的人”。后来,为了纪念洛伦茨的伟大贡献,荷兰政府从1945年起将他的生日(7月18日)定为一年一度的洛伦茨节。

洛伦茨在理论上创立了经典电子理论,塞曼通过实验证明了电子的存在。老师和学生分享了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从阴极射线开始的科学研究中,除伦琴、洛伦茨和塞曼外,许多科学家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包括1903年的几位获奖者。他们是谁?你取得了哪些杰出的成就?如果你想知道事情的结果,请听下一期的解释。

———————————————————————

[参考]

1.《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百年》一书于2002年由上海科普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和沈。

2.《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故事》,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

3.论文《20世纪物理学的伟大缩影》,清华大学郭怡伶,2009年第2期,物理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