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杀了李元昊(精彩8篇)

浏览

4568

文章

8

篇1:李元昊为什么会被儿子宁令哥弑杀?李元昊生平介绍

全文共 2490 字

+ 加入清单

夏景宗李元昊是西夏开国皇帝,他的远祖拓跋思恭曾帮助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因此被赐李姓。后来李元昊继承了祖上的西平王位,但他并没有乖乖的俯首称臣,而是在银川建立西夏,自立为帝。期间,李元昊和宋朝关系彻底破裂,双方经历了多场大战,西夏还稍稍占据上风。不过就在李元昊得意之时,他最后被自己的儿子宁令哥弑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来了解下这段历史吧。一、生来非凡的李元昊

北宋立国之初,西北有一个握有兵权的藩镇,据有五州之地(夏、银、绥、宥、静)的“定难节度使”李继迁,是党项首领,据说他们源于拓跋氏,是北魏鲜卑人后裔,与吐蕃作战受伤后去世,其子李德明袭职,审时度机,利用天高皇帝远,北宋无法伸手的时候,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

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出生的时候,恰北宋与大辽连年激战,大辽兵马在皇太后萧燕燕与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亲征下,迫使北宋宋真宗签定了“澶渊之盟”,化干戈为玉帛,对于盘踞西北的党项政权也想进行安抚,李明德恰恰利用了宋、辽矛盾,求得生存空间。

据说这李元昊生得一张饱满的脸庞,一双眼睛烔烔有神,鹰钩鼻子耸起,刚毅中带有几分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态,身材结实健壮,自小就喜欢穿白色长袖衣裳,头戴黑冠,身佩弓矢,笑傲不拘,每出行都有百骑相随,骑一匹骏马,前面有两名旗手开道,后有健卒张青色伞盖相随,煞是威风。

李元昊自幼喜读兵书,对当时流行的《太乙金鉴》、《野战歌》爱不释手,专心研读,颇得其精。并且李元昊天生聪明,精通汉、藏等几种语言,当时在西北的北宋边将曹玮就预感到这个小子非池中之物,日后必成宋朝边患,并想一睹真容,几次都没能见到,便派人暗暗画了一幅李元昊的画像,曹玮见了不由惊呼:“真英物也!”二、李元昊与父亲的对话

元昊逐渐长大,对其父李明德向北宋俯首称臣的做法十分不满,有一次李德明用马与北宋贸易,发生点不愉快,李元昊对其父说:“我们本从事鞍马,现在交易这种奢侈品本来就不应该”,然而又说:“我们部落人口不少,却财富不足,假如失去众心,我们如何自保?依我看,用宋朝给我们的赏赐,招兵养士,操练弓矢。当有了能战的军队,小可以征讨四方,大可以封疆立国,有什么不好呢?”可见这个李元昊颇有雄心与远见。

李德明望着儿子,有意说:“我对用兵打仗倦烦了,这三十年来我们能穿上锦绮绸缎,生活富裕,都是宋朝的恩惠,我们不能忘恩负义。”

李元昊反驳道:“穿皮毛衣服,放牧牲畜,这是我们的天性,我们是英雄的民族,理应干大事业,称王称霸,怎么能满足于现在而消磨了斗志呢?”

这父子俩表面看似话不投机,但李德明内心十分高兴。

公元九世纪中期,雄踞漠北的回鹘汗国灭亡了,其中一部分到达河西走廊,与原居于此的回鹘部落联盟,又建立了回鹘政权,牙帐设在甘州(今甘肃张掖),成了一股新生力量,也让党项部族处于宋、辽与甘州回鹘之间,甘州回鹘对党项带来极大的威胁,要想强大起来,必须干掉甘州回鹘,并且河西走廊地理位置重要。

李德明先后与甘州回鹘发生六次战事,均以失败告终,也让党项与甘州回鹘结怨颇深。

李元昊长大后,经过充分准备,带兵攻打甘州,一战告捷,占据了甘州,又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出奇兵突袭西凉,逼得回鹘人弃城投奔了吐蕃唃厮罗。三、振兴党项,胸怀大志

公元1032年十月,李德明去世,李元昊继位,目标便是吐蕃唃厮啰。

当时在党项的南部,以湟水流域、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是吐蕃人的势力。

当时的首领叫唃厮啰,这是吐蕃读,其意“佛之子”,据说是唐代吐蕃赞普之后,在青海西宁一带建立了吐蕃政权,依附北宋,连年与党项为敌,北宋也是利用他牵制李元昊,被授予宁远大将军。

元昊继位后便有称帝的野心,便发动对吐蕃的进攻。

后来唃厮啰政权内部发生动乱,李元昊乘机出兵,与唃厮啰手下大将安子罗率领的十万人马击战,战事延续了二百余日,李元昊因军中缺粮,士卒很多活活饿死,不得不撤兵。当大军渡宗哥河时,安子罗暗中使人决水坝,元昊人马被淹死颇众。

这宗哥河之败,让李元昊成了奇耻大辱,又经过整顿休养,前来雪耻,又被击败。

这时的吐蕃内忧多患,妻妾争宠,儿子们争权,元昊乘机离间,诱使吐蕃万余人来降。四分五裂的吐蕃自己整垮了自己。

李元昊逐渐强大,强化民族意识,增加党项内部团结,获得党项贵族与部族人民的支持,废除了中原王朝的赐姓,恢复党项姓“嵬名”,自称兀卒。这“兀卒”是党项语,其意“青天子”。

李元昊以祖宗为鲜卑拓跋,为怀念先祖,恢复旧俗,率先自秃其发,并穿耳戴重环饰,同时强令党项人一律“剃发”。

李元昊建官制,设百官,创立蕃字院与汉字院,创造了文字。四、建立西夏政权

李元昊更是重视军队,完善军队建设与布防驻扎制度。

党项军队步兵居多,在山区作战,步兵很重要,李元昊训练了一支精锐步兵,被称之为“步跋子”,这支部队身手敏捷,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战斗力超强。

李元昊又组建了一支当时最彪悍的重甲骑兵“铁鹞子”,临阵身披重甲,几近刀枪不入,并且还用绳子把军卒绑到马背上,即使战死也不会从马上掉下来,依旧能在战场上横冲撞,发挥作用。

李元昊还组建了一支炮兵,使用一种“旋风炮”(旋风炮,据说是三国时人马均发明,外形如风车,实际上就是一个离心抛石器。有四个旋臂的叫‘“十字炮”,四个以上的叫“旋风炮”),这“旋风炮”能立在骆驼背上发射,但这“炮”发射的不是火药炮弹,还是拳头大小的石头。

转眼到了公元1038年,李元昊于十月十一日在兴庆府南郊,祭坛高筑,在亲信大臣野利仁荣、杨守素等人的拥戴下称帝,建国号大夏,建元礼法延祚,这年李元昊刚刚三十四岁。

随后在与北宋的战争中,先后取得三川口大捷、好水川大捷。

李元昊称帝后期,内部稳定,国家渐强,他开始变成另一个人,猜忌大臣武将,稍有不如意轻则免官重则杀头,导致后来的母党争权。

李元昊陶醉于自己的文治武功,立国大业,开始沉湎于酒色,常常带着心爱的妃子们在贺兰山离宫嬉戏,纵情声色,广纳美女。

他的儿子宁令哥的老婆貌美如花,宛若天仙,这李元昊就把儿媳妇夺来,成了他的新宠。

其子宁令哥忍无可忍,持戈进入后官行刺,一戈挥来,李元昊慌忙躲闪,被削去了鼻子,惊吓的不行,又急又恼,不久就因鼻伤发作一命呜呼了,结束了自己46年不平凡的一生。

作者:陈二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唃厮啰曾经打败过李元昊吗?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唃厮啰其实这个人还是不错的呀,大家也看到了他厉害的,传言啊传言他能打过李元昊,那么有的人这不可能吧,其实话说好像还真的打败过,那么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打败过啊!唃厮啰曾经打败过李元昊,一共打败两次。第一次先胜后败,第二次先败后胜。

第一次是明道二年(1033),这一年,继位不久的元昊才抛弃宋朝的年号,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准备为立国做准备。

在改革内部之余,也不忘开拓外部,当年七月,派大将苏奴儿去攻打唃厮啰的牦牛城,唃厮啰击败苏奴儿,苏奴儿被擒拿。

九月的时候,元昊亲自到前线主持攻城,久攻不下,就玩起老把戏,党项人的老手段,诈降,派使者假装议和,糊弄住唃厮啰,骗开城门大肆屠杀,唃厮啰险险逃走。

第二次是宋景祐二年,也是元昊广运二年(1035),这一年十一月,元昊趁着唃厮啰内讧之际,亲自进攻青唐、安二、宗哥、带星岭诸城,击败唃厮啰的大将安子罗,乘胜抵达河湟。

唃厮啰这时候整搂着亲亲的小乔老婆,坚守鄯州不出,就是和元昊耗着,不正面对决,打不过我躲着,看谁能耗过谁,元昊当然耗不过地主唃厮啰,他粮草供应不及啊,只好撤军。

这时候,唃厮啰派人把元昊军在宗哥河浅水处的旗标移动到深水处,元昊的人不知道啊,回去渡河时还按照旗标走,自然完蛋,唃厮啰又派人追击,一时之间,让夏军溺死者十有八九,损失惨重,把元昊外拓的心思也暂时逼回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李元昊杀了那么多人,为何还是没能阻止外戚干政呢?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李元昊当上皇帝后打压外戚,为何还是被外戚夺了权利呢?

这完全是咎由自取,一切都是自己生性残暴所导致的。在成为皇帝之后,一直都会担心母族的势力特别的强大,很有可能就会颠覆自己的政权,因此就开始打压。

一、舅舅打算反抗

舅舅是开国功臣自然不可能会选择乖乖的束手就擒,因此就决定把李元昊杀死。结果还没有行动就已经被人透露风声,因此就开始斩尽杀绝,当时除了身怀六甲的妻子之外,其他的全部都被杀掉。在得知自己的母族遭遇到如此不幸之后,也忍不住责骂李元昊,李元昊直接就把女子囚禁起来。

二、毒母杀妻

在生下孩子之后,有无数的人都说,这个孩子长得真的特别的漂亮,就是根本不像李元昊。李元昊在听完之后根本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顾所有人的阻拦,直接就把皇后还有孩子全部都杀掉。这本身就是一个耸人听闻的事件,但是李元昊并且停下自己魔鬼的步伐还是一直都在不停的猖狂。

三、魔鬼一般的女子

没藏氏为了能够有效达到巩固自己地位的效果,因此就推荐了自己的哥哥,这个时候的李元昊早就已经没有心思去处理国家大事,每天只想着寻欢作乐,索性就让对方成为了国相,所有的一些事情都交给他打理。所以从这里就能够说明这本身就是咎由自取,明明担心有人会抢夺自己的位置,但是到了后期居然如此不管不顾,难道忘记之前的这些事情吗?

没藏氏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马上就选择代理去操控整个政治,从此之后也同样会陷入到外戚干政的局面。这所有的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肯定就是一手造成的,如果不是如此的残忍,也不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吧,有人说这可能就是报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李继迁和李元昊什么关系 李继迁生平简介

全文共 3166 字

+ 加入清单

李继迁是北魏鲜卑后裔,西夏国奠基者。很多人好奇,李继迁为什么姓李,这是因为在唐太宗年间,李继迁祖先拓跋赤辞归降唐朝,因此李世民赐予李氏。李继迁年少期以“擅骑射,饶智数”闻名,12岁便成为都知蕃落使,此后李继迁同自己弟弟还有一众亲信叛宋,并且得到辽国支持。我们都知道李元昊是西夏开国皇帝,而李元昊是李继迁的孙子,西夏的建立离不开李继迁前期的耕种。1、李继捧归宋

西北一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米脂李继迁寨造就了两个传奇人物:李继迁与李自成。今天,我要讲的便是李继迁。

党项拓跋氏李继捧把祖宗经营了一二百年的定难节度使所领的银、夏、绥、宥四州土地献给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为了斩草除根尽迁拓跋李氏亲族入京,引起李继捧族弟李继迁的强烈反对。

李继迁是银州防御使李光俨的儿子,李继迁出生于银州(今陕西榆林米脂县)无定河,也就是今天的李继迁寨。

李继迁幼时就与众不同,聪明绝顶,自小“擅骑射,饶智数”而闻名乡里。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他的族叔、时任定难军节度使的李光睿爱其才,授刚刚十二岁的李继迁为管内都知蕃落使。

据说李继迁十几岁的时候,带领族内几十个顽皮少年骑马上山打猎,冷不丁地窜出一只吊眼猛虎,吓得这些人不知如何是好,李继迁临危不乱,从容镇定地指挥众人退到树林中,自己迅速攀上一棵大树,开弓搭箭,一箭射翻了老虎,此事传开,党项人都认为这孩子将来有大作为,前程不可估量。

定难节度使李光睿去世,他的儿子李继筠袭职,仅干了两年也去世了,位置就传给李继筠的弟弟李继捧,然而这个李继捧在党项人中缺少威信,不能服众,于是,这个李继捧就带着家属来北宋京城汴梁,朝拜宋太宗赵光义,表示愿意纳土归宋,这是自动撤藩呀,赵光义自然高兴的不得了,为了消除隐患,决定把党项拓跋氏贵族,也就是李氏宗亲全部迁到京城。

当北宋搬迁李氏宗族的使臣到达银州,严令李氏亲属没有命令任何人不许出城,收束家当,择期入京。2、出奔地斤泽

血气方刚,才二十岁的李继迁深知,这是北宋政府要彻底拔掉李氏家族在定难地区的统治,听命入京,无异是自投罗网,永远也无法回到这片土地,也就失去了一切。

李继迁暗暗召集弟弟李继冲、亲信张浦等人商议对策。

李继迁说:“这夏州一带是祖宗打下的基业,不能够放弃。”

其弟李继冲说:“虎不可离于山,鱼不可脱于渊,待接收的宋使到来,乘机杀掉使臣,占据银州造反!”

张浦认为:如果举族迁到北宋京城,就再也没有机会返回了,现在起兵又难以成功,莫如寻机逃往漠北潜伏一段,暗中联系党项各部落首领豪强,然后举事。

于是,李继迁对宋朝使臣诈称出城为自己的乳母送葬,将兵器藏在丧车与棺材内,率家族亲信几十人出城,逃到离夏州三百里外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潜伏下来,暗暗组织起一支人马,开始了对北宋的挑衅,被夏州知府尹宪与四州都巡检使曹光实乘夜攻击,捣毁了他的盘踞地,斩首几百人,烧掉四百余帐落,李继迁与其弟李继冲带少数人逃脱,其老母与妻子都被宋军俘获。

尹宪与曹光实认为李继迁遭此重创,已经无法成事,抓住他们是早晚的事。实际上他们都看错了李继迁这个后生。

李继迁开始游走在党项各部首领与豪强之间,以先祖拓跋思忠为号召,联系这些有权有势的党项人随他反宋,保住祖宗基业。

李继迁很会劝导说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不止一次大宴诸豪酋,讲诉拓跋家族与党项人的赫赫战功与开拓“定难”地区的辛苦,随后言语沉痛地说:“我们李氏(拓跋氏)家族世世代代拥有西土,谁料到被李继捧一下献给宋朝。如果各位豪杰能不忘李氏旧恩,敢与我一块兴复李氏家业,也是我们党项的基业吗?”

这些党项豪强都被李继迁说动,纷纷表示与他共兴党项,还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妾,认定他是当世英雄。3、计杀曹光实

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继迁与其弟李继冲装出走投无路的样子,向都巡检使曹光实诈降。

曹光实一听乐了,看来这个臭小子折腾到头了,没有了活路来归降。就放松警惕,仅带了几十个亲兵到约定的葭芦川(今陕西佳县一带)与李氏兄弟会面。

到达约定地点,曹光实还没来得及下马,四下一阵乱箭,让半世英勇的曹光实与他的几十亲兵一块报销了,堂堂四州都巡检使,就这样糊里糊涂被李继迁弄死了。

干掉了曹光实,让李继迁的声名在党项部族中大振,实力大增,偷袭了夏州,又攻破会州,抢掠一番烧城而去。

北宋朝廷吃惊不小,宋将王侁率军出银州北,两军交锋,李继迁惨败而逃,部曲被斩杀五千余。

李继迁惨败后思量,凭自己现在的实力,很难与强大的北宋抗衡,便派人向契丹人建立的大辽王朝投降归附,辽王朝一直与北宋争斗不休,在西北有一个帮手这太好了,就封李继迁为夏国王,也就是承认他拥有定难五州之地,为了拉拢他,还把义成公主嫁给李继迁为妻。

李继迁摇身一变成了大辽的驸马,有了正式被承认的身份,开始了雄霸西北的大业。

北宋看到西北局势紧张,就想以毒攻毒,把李继捧又派回夏州任刺史,充任定难军节度使,想以李继棒党项拓跋氏的正统身份讨伐歼灭叛乱的李继迁。

这李继捧与李继迁有血亲关系呀,私下彼此联系通风,还上表奏称李继迁愿意归降,宋太宗赵光义下诏任命李继迁为银州观察使来安抚,还赐姓名赵保吉。

李继迁表面上领命,背地里依旧按自己的来,率领党项人马攻打夏州。

在夏州城中的李继捧连忙十万火急向北宋求援。

宋太宗赵光义就派手下大将李继隆(看这名字似乎李继捧、李继迁有点关系,然而,此人是赵光义大舅哥,在抗击契丹人有高光表现,是一代名将)为河西行营都部署,率军征讨李继迁。

李继迁不是一个莽汉,有智有勇,大玩两面派伎俩,先偷袭了族兄李继捧,然而一面与李继隆周旋,一面遣人入京献马进贡,表示臣服,宋太宗赵光义抚赉甚厚,赏赐了许多东西。

接下来李继迁又派亲信张浦带着一大群马匹、骆驼等牲畜以进贡为名,窥探宋廷的虚实与目的。

张浦是汉人,人精一个,溜须拍马,察言观色,说党项人不敢与大宋为敌之类。

赵光义软禁了张浦,不放他走,派使节持诏任李继迁为鄜州节度使,李继迁已经是大辽封的“夏国王”,自然嫌这官小。4、李继迁落幕

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宋太宗为了加强灵州(今宁夏灵武)的实力与后勤保障,派洛苑使白守荣押送四十万斛粮草到灵州。

本来临行前宋太宗怕李继迁袭击,严令白守荣把这大队运粮车分成三队,丁夫也发给武器弓矢自卫,护送的军队结成方队进发,“遇敌则战,可以无失”,为了安全,还令会州(今甘肃靖远)观察使田绍斌率军接应。

然而这个白守荣自做主张,把所有车辆结成一大队,丁夫与军卒混杂,缺少了机动迎敌的准备。

李继迁早就探知一切,事先在宋粮队必经之地浦洛河林中埋伏下精锐骑兵,对运粮大队发起攻击,宋军士卒与役夫刹那溃逃,丢下粮草不管。

而那个接应的田绍斌根本就没有出兵,四十万粮草贡献给了李继迁,这是宋太宗送大礼呀,笑讷笑讷。

宋太宗闻知,龙颜大怒,命令李继隆率环、庆等州诸将与兵马,五路围剿李继迁,目标李继迁占领的平夏城(今宁夏固原)。

李继隆自作主张,并没有按计划行事,想兵贵神速直捣李继迁老巢平夏城,最终计划落空。

转眼间宋太宗赵光义死了,其子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

为了息事宁人,放了被扣留的张浦,割让夏(陕西横山)、绥(陕西绥德)、银(陕西榆林)、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五州之地给李继迁,实际上承认了李继迁据有五州独立的地位。

不久,李继迁又攻占西北重镇灵州,据为己有,改名西平府。

北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李继迁攻占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后,接到吐蕃首领潘罗支的降书,约李继迁在凉州城外一块山谷中举行投降仪式。

此时的李继迁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率人马来约好的山谷,中了吐蕃人的劲弩,身中数箭,返回的路途中就一命呜呼了,死时42岁。

可以说李继迁一代枭雄,从无到有,仅仅在西北折腾了二十二年,便打下一片天下,为将来其孙子元昊立国赚下足够的本钱。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但每个英雄也有其自身无法超越的局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李元昊是怎么死的?一生英明神武,死的却如此窝囊

全文共 196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李元昊,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不会觉得陌生了。身为西夏王朝的开国皇帝,骁勇善战,又具有高明的政治头脑,是当时毒霸一方的狠角色。然而关于李元昊的死却让很多人匪夷所思,最后居然是被别人割去了鼻子失血过多而死的。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李元昊是党项人,出身于贵族之家,他之所以很快就能建立西夏王朝,必须感谢他爹李德明。

李德明早年奉行“依辽和宋”的套路,同时向辽国和宋朝称臣,由于是辽国和宋朝的藩属国,除了各种福利加倍,还保得地方平安,趁机大力发展农业并招兵买马,强化军事。

与此同时,李德明还不断抢劫宋朝边境,靠此敛财。由于他像游击队一样神出鬼没,又不讲道理,不堪其扰的宋朝索性封他为西夏王,并每年都给他数目可观的扶贫款,以此达到边境安宁。

然而李德明才不讲什么“仁义礼智信”,他一边理直气壮地拿着宋朝给的大额扶贫款招兵买马,一边又用日渐强大的军队来东征西战,四处劫掠。这样一来,他不光很快就脱了贫,势力范围也翻了好几番。

但是他一边明抢暗夺,一边却依然对宋朝保持着假装恭顺的态度。所以儒学思想深厚的宋朝,对他的流氓行径总是束手无策。不断发声谴责,最后还是满足他的条件,希望他再不要侵犯边境。

经过18年的准备,西夏已经具备和辽宋抗衡的势力后,计划称帝的李德明,却突然病逝了。

李德明去世后,王太子李元昊继承了王位。

李元昊生得英明神武,常骑骏马出行,时人见他气质不凡,都赞他“真英雄也”。

李元昊真的不是绣花枕头。他自幼好读书,精通汉藏等语言,法律、治国经略、佛学、兵法,无不精通。年少时便随李德明征战杀伐,在军事上有勇有谋,堪称西夏的领袖之星。

李元昊早就不满于向辽宋称臣了。为了能早日形成独立的王国,他在文化上进行了大量改革,包括文字、服装、发饰等方面的改革。同时在政治和军事上,他也去陈出新。除此外,他对自己的名字也进行了改革,他抛弃了宋朝赐给他们的“赵姓”,改回“李姓”。

1038年,在建国工作完成后,李元昊在众人的拥戴下,登基称帝,并建立了西夏王朝。多疑残暴,不得人心

李元昊称帝,辽宋都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特别是宋朝为了打击李元昊的无法无天,马上就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一是削夺李元昊的赐姓官爵,并悬赏重金捉拿李元昊。二是停止每年给西夏的大宗的银、绢、钱岁赐。三是停止和西夏的经济贸易。四是禁止西夏青白盐进入宋朝。

宋朝的政策,让李元昊暴怒,于是率军和宋朝大战。先后发动了三川口战役、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战役,数战皆胜,让宋朝惊惶不已。

不过,李元昊的胜利,却没有得到西夏百姓的欢呼。由于连年征战,让百姓陷入到困苦之中。贵族也利用民怨不断造反,想要推翻李元昊。

为了巩固皇权,李元昊不得不向宋朝求和。于是宋朝解除了对他的经济制裁,岁赐如旧。

外忧解除后,李元昊开始着手稳固政权。

他担心外戚干政,又害怕权臣做大,所以下了“峻杀令”。

第一个被他灭门的是母亲卫慕氏的娘家。由于舅舅卫慕山喜功勋卓著,手握重兵,李元昊便夺了他的兵权。卫慕山喜当然不服气,于是暗中发动政变。没想到被李元昊察觉,于是卫慕氏一族惨遭灭门,就连生母卫慕氏也被赐毒酒而死。

紧接着李元昊又杀了屡有战功的叔父嵬名山遇一族。

不光如此,李元昊还命民夫每天都要造一座陵寝作为他的疑冢,待修到360座时,李元昊便把这些民夫全部杀死了。强占儿媳,惨遭削鼻

皇权巩固后,李元昊渐渐贪图享乐,沉湎酒色之中。

太子宁令哥早与没移氏订有婚约。然而当宁令哥成年,迎娶没移氏时。李元昊见到年轻貌美的没移氏,竟直接把宁令哥的婚礼当作了自己的婚礼。就这样,本该是儿媳妇的没移氏,成了李元昊的妃子。

为了取悦年轻貌美的没移氏,李元昊把宁令哥的母亲野利皇后废为了庶人,并把没移氏封为皇后。

野利皇后的兄弟野利遇乞和野利旺荣,由于善用兵有计谋,深为宋朝所惧,亦是李元昊的心腹大将。由于李元昊抢了太子的媳妇,又废黜了野利皇后。他唯恐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谋反,于是使计将二人诛杀,又灭掉了野利氏一族。

此时没移氏生下一子,李元昊大喜过望,决定废掉宁令哥,改立没移氏之子为太子。

一直觊觎帝位的相国没藏讹庞,于是趁机挑唆宁令哥刺杀李元昊,并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除掉李元昊,就拥立他为皇帝。

宁令哥信以为真,趁夜潜入李元昊的行宫中。待李元昊醉酒入寝时,宁令哥便持刀刺向了李元昊。然而,由于恐惧,却只削掉了李元昊的鼻子,随后便逃到没藏讹庞家中隐匿起来。

不久,李元昊因失血过多去世了。没藏讹庞趁机把持了朝政,并以“谋逆弑父”的罪名将宁令哥处死。自此,西夏国开始了衰亡之路。

一代开国皇帝李元昊由于残暴嗜杀,对朝臣猜忌杀戮,引得民心向背;又杀母杀妻杀子,威望大跌;最后他又不讲伦理,强占儿媳。最终惨遭报应,被太子所杀,丢掉了性命。可见人若是权力太大,没有约束后,往往为所欲为,最终落得个害人害己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李元昊和唐朝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李元昊姓李?

全文共 1821 字

+ 加入清单

李元昊应该有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了,作为西夏王朝的开国皇帝,李元昊一直都是一个很多人都争论过的历史人物。但是关于李元昊的名字,很多人可能会产生不少疑惑,因为我们知道,李元昊并不是汉族人,但是他却姓李,说明他一定和汉族有渊源,而且应该还是汉族皇室。而要说皇室,姓李的也就是唐朝皇帝了,那李元昊所处的时代是宋朝,那他和唐朝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李元昊姓李,他有没有一个自己族的名字呢?李元昊的身世是什么,一生又有些什么样的功绩?李元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李元昊为什么姓李

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党项族,曾改姓嵬名,又名曩霄,字嵬理,银州米脂寨(今陕西米脂县)人,西夏王朝开国皇帝。

自称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之后。远祖拓跋思恭,帮助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赐为李姓,封西平王。李元昊继西平王之位后,放弃李姓,自称嵬名曩霄。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正式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市),追封祖宗,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造西夏文字,颁布秃发令,派兵攻取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建国称帝后,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经过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西夏歼灭宋军西北数万精锐。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恢复李姓。十一年(1048年),为次子宁令哥所弑,谥号武烈皇帝,庙号景宗,由幼子李谅祚即位。2.李元昊的历史评价

曹玮:“真英物也。若德明死,此子必为中国患!”

张溥:曩霄雄毅多略,志成叛逆。卫慕氏其母也,而弑之;山遇其叔也,而杀之;及为子娶妇,而美则自纳焉。卫宣、高洋,两钟其恶,天命不佑,宜其死不旋踵也。

史家戴锡章《西夏记》曾言:“夫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置博士弟子员。尊孔子为文宣帝,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

《西夏书事》:曩霄智足以创物先,才足以驭群策。衣冠礼乐之变,官法文字之奇,更祖宗成规,藐中朝建制,人言可恤,彼恶知之。而其用兵,则严赏罚,集众长,攻少坚城,战无猝败。倘生乱世,刘元海、石世龙当其亚也。迹其英雄自喜,霸王由吾,妄膺宝,显盗鸿名,肆兵力以胁诸蕃,逞狡谋而欺中国,羌戎残犷,斯为甚乎!然而政尚刑诛,性耽淫,戳叛戚则弑其母,逞逆谋则杀其叔,贪好色则辱其臣之妻、夺其子之妇,三纲沦矣,国何以立?况又穷奢极欲,劳役无时,众怨方兴,子祸旋作。2.李元昊怎么死的

李元昊生性暴戾,多猜疑,好杀虐。如此的性格给他的事业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损害。李元昊继位后,为了排除异己,防止外戚篡权,实行“峻诛杀”政策,为立国称帝扫清道路。开运元年(宋景佑元年,1034年)十月,母族卫慕氏首领卫慕山喜密谋杀害李元昊,被李元昊察觉,山喜一族人都被溺死河中。李元昊又用药酒毒死母后卫慕氏,尽诛卫慕氏族人。

大庆二年(宋景祐四年,1037年)九月,李元昊叔父,左厢监军使嵬名山遇因劝李元昊勿进攻宋朝事不被采纳,遂叛逃宋朝后又被执送回西夏,元昊将其父子一族尽皆处死。李元昊生性多疑,出兵善用疑计,又易中敌人离间之计。元昊的心腹重臣野利旺荣、野利遇乞兄弟,是元昊野利后的兄长,分统西夏明堂左厢与天都右厢,野利旺荣称野利王,野利遇乞称天都王。二将善用兵,有谋略,他们统领的“山界”士兵以善战著称。在元昊对宋朝作战的三川口、好水川两大战役中,击败宋将刘平、石元孙、任福等人,也多有二将之谋划,宋朝边帅对野利二将恨之入骨,早欲去之而后快。宋将种世衡巧设离间之计,使元昊轻易地杀害了二将。

天授礼法延祚十年(宋庆历七年,1047年),宋仁宗再赐元昊姓赵,可是李元昊不姓赵,他便改回李姓。另外,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导致西夏内部日益腐朽,众叛亲离。据说他下令民夫每日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三百六十座,作为他的疑冢,其后竟把那批民夫统统杀掉。元昊好色,妻妾成群,犹喜强夺他人之妻。据传妻室(后妃)凡七娶,一说五娶,实际有八人之多。废皇后野利氏、太子宁令哥,改立与太子订亲的没藏氏(另有一说没藏氏)为新皇后,招致杀身之祸,于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宋庆历八年,1048年)为子宁林格所弑,享年46岁,庙号景宗,谥号武烈皇帝,葬泰陵。李宁林格后因弑父之罪被处死。其幼子谅祚继位,上谥曰武烈皇帝,庙号景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李元昊是哪个少数民族 李元昊为什么姓李

全文共 2469 字

+ 加入清单

李元昊是西夏开国皇帝,不过李元昊本人并非汉人,而是党项族,为什么李元昊会姓李呢?这就要从他的远祖说起了。李元昊祖上是鲜卑拓跋氏之后,唐朝时期拓跋思恭曾帮助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因此被赐李姓。但到了李元昊这一代,他放弃了李姓,改名嵬名曩霄。很多朋友可能并不了解党项族的历史,这个族群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故事呢?今天就借此机会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一起来了解看看吧。1、党项皇族拓跋氏的族属

北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政权,此前他放弃唐赐的李姓与宋赐的赵姓,改名嵬名曩霄,标志着彻底脱离了中原王朝,直到公元1227年被雄起的蒙古所灭,领土包括今宁夏全境、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西夏能够在两强(大辽与北宋)间立国,偏处西北一隅189年,确有其非凡的能力,实际上拓跋家族统治这一地区可以上溯到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被任命为定难军节度使,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实际统治了三百余年。

西夏,其实是宋朝对其的称呼,元昊建立国家,叫“大夏”,都城设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其主体民族是党项羌,《隋书》中记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境内有汉、吐蕃、回鹘、吐谷浑、鞑靼(蒙古族的一支)以及契丹人。

党项羌属于西羌别支,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见于史料,到了隋唐时夹在中原王朝与吐蕃、吐谷浑之间,时而附吐蕃或吐谷浑,时而附隋唐,因此隋文帝与武则天先后两次内迁党项,之后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为主,渐渐形成八个大部落:拓跋氏、野利氏、费听氏、米擒氏、往利氏等。

看到“拓跋”这两个字眼,不由让人联想到鲜卑这个民族,鲜卑众多部落中有一个十分强大又显赫的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权。事实上,南北朝所谓“五胡乱华”恰恰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党项人受到吐蕃与吐谷浑(鲜卑的一支)等的影响,民族间相互通婚融合,便有一支鲜卑拓跋加入到党项的行列,并且形成一支拓跋氏。

唐代林宝记载:“开元后,右监门大将军西平公静边州都督拓跋守寂亦东北蕃也。”

这个拓跋守寂是党项大首领拓跋思泰之子,被称为“东北蕃”,也就是说拓跋守寂不是党项羌,是东北的鲜卑人,是安史之乱后,唐大将郭子仪建议把这支拓跋部党项人迁到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的故地,当时称平夏,由之,这支拓跋所统领的党项羌人又被称为:“平夏部”,日后建立西夏的元昊就出自这部。元昊立国,就自称是北魏的后代,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一定根据的,决非冒认旁大枝。元昊当年给北宋上表称:“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就是北魏)之初基。”

西夏臣僚罗世昌也说:“先魏衰微,居松州者,以旧姓为拓跋氏。”

《辽史》中载:“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则赫连国也。”

《宋史》中的《宋琪传》中有:“自银、夏至青、白两池,地惟沙碛,俗称平夏拓跋,盖番姓也。自麟、延以北,多土山柏林,谓之南山野利,盖羌族之号也。”

从宋琪传中也可以看出,拓跋氏不属于羌族,而应是鲜卑人,而野利氏属于党项羌族的大姓,两者不容混淆,应该严格加以区分,也就是不同的族属。2、党项拓跋氏拥“定难”之地

到了唐朝后期,唐国势衰落,党项逐渐强大起来,唐政府对其施行经济封锁,勉强遏制党项的发展势头。

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拓跋思恭凭借实力占据了宥州(位于今陕西靖边县,隶属于夏州节度使),自封宥州刺史,刚刚即位的唐僖宗听说后自然老大不高兴,这是需要朝廷任命的,不是自封的。但还没来得及处理他,黄巢起义爆发,愈演愈烈,最后攻入唐朝京城长安,唐僖宗逃到四川避难。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响应唐僖宗号召,率领夏州党项军队追随沙陀人李克用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同年四月,夏州节度使诸葛爽投降了黄巢,唐僖宗便任命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留后,赐军号曰“定难”。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赐李姓,正式册封为夏州节度使(后称定难军节度使),由此,以夏州为中心,据有夏、绥、银、宥四州之地,不久又把静州纳入版图。

从此李思恭(拓跋思恭)家族在定难五州广施恩德,树立威信,深得人心,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势力无人能撼动。

转眼到了五代时期,李思恭孙子李彝昌被手下部将高宗益杀害。

夏州诸将又杀了高宗益,推举李彝昌族父李仁福为留后,不久被后梁册为节度使,又进封陇西郡王,可见拓跋家族的势力无人能撼动。

后梁被沙陀人李存勖所灭,建立后唐,李仁福又臣服后唐,被封为朔方王。

李仁福去世,其子李彝超继任。后唐想趁机歼灭割据定难地区的李氏(拓跋)势力,派大军突袭夏州,结果被党项人打得惨败,只好承认李氏接着拥有定难地区。

五代十国,皇帝人人坐,政权走马灯似的,而党项李氏始终稳稳把控着定难五州之地。

宋太祖赵匡胤上演了黄袍加身的好戏,摇身一变取代了后周,建立宋王朝。

此时的定难节度使李彝殷立马遣使进贡,为了避讳赵匡胤父亲李弘殷的“殷”字,改名李彝兴。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闻宋朝缺少战马,进献良马三百匹,令赵匡胤龙颜大喜。

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李彝兴病故,赵匡胤追赠太师,夏王,授其子李光睿为定难节度使。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李光睿死了,其子李继筠袭职,但两年后也死了,他的弟弟李继捧继位。

赵光义看到这党项李家根深蒂固,代代世袭,不是什么好事。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六月,天上掉了馅饼,李继捧带着一大家子人入朝了。

寻问的过程中,得知李继捧的叔父加兄弟辈不服他的领导,认为他没资格继承节度使的位置,这让他十分不安,生怕出了乱子,所以愿意留在京城,过逍遥的日子。

这是赵光义求之不得的美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李氏(拓跋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来,彻底根除西北这一盘踞一百多年的危险势力。

一面派了曹光实为四州都巡检使带人接收定难地区,一面派人负责搬迁李氏家族举家入京。

这李继捧有一个族弟叫李继迁,时为管内都知蕃落使,年方二十左右,血气方刚,又智勇兼备,不肯入朝,诈称出城为乳母送葬,带着一家子几十人遁入一个叫地斤泽的地方。这个李继迁就是元昊的祖父,为元昊打下立国的基础。

作者:陈二虎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李德明和李元昊什么关系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李德明和李元浩是父子关系。李德明模仿宋朝,认定父亲李继迁为应运法天神智仁圣道德光孝皇帝称号,立儿子李元浩为太子,立李元浩母亲魏慕氏为皇后。

临终前,李继迁将政权委托给了谋士张浦和儿子李德明,并多次告诉他们,一定要向宋朝请和归顺。因为李继迁认为,虽然他有精神和夏天的地方,但他的力量仍然很弱,不足以与辽宋抗衡;他的儿子李德明刚刚继承了王位。只要他能保住祖先留下的基础,他就很满意。

李德明出生于宋太平兴国六年。他的母亲是野利。李继迁去世时,李德明年才23岁,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李德明自称定难军留后,在位29年。李德明心胸开阔,有远见。多年来,他与李继迁一起在兵营中成长,转战南北,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李德明继位后,夏州分离政权的形势相当严峻。在夏州政权内部,李德明的党和项目部由于李继迁的新死,没有看到李德明被宋辽封存,所以他们对宋朝产生了许多怀疑和内部投资。在外部,宋朝周边地区的边境将军建议宋真宗利用夏州政权的机会消灭夏州政权,统一西北地区。

鉴于李德明在巩固夏州割据政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宋大中祥符于3年9月在辽代封李德明为夏国王。宋朝看到辽加封李德明,为了争取李德明的归属,他也急于给李德明加官进爵,从中书令加太保,再加太傅。

辽宋对李德明的安慰并没有让李德明感到感激,而是进一步鼓励了他称帝立国的野心,他开始准备称帝立国。宋大中祥符九年,李德明模仿宋制,认定父亲李继迁为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德光孝皇帝称号,立儿子李元浩为太子,立李元浩的母亲魏慕氏为皇后,在中国大修宫殿,建新都,任命官员,就像皇帝一样。

历史上,在黄河水的滋润下,汉唐时期,宁夏平原有柳刷长堤水绕田的美景。李德明认为怀远镇西北有贺兰山之固,黄河绕东南,位于宁夏平原中心,土地丰富,远离宋辽,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面对李德明如此疯狂的行为,弱小的宋朝一再让步。宋明道元年,宋仁宗将李德明封为夏王,默认了李德明称王的合法性。经过李继迁和李德明两代的管理,夏州分离政权走向强大,为李元浩的皇帝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