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4475

文章

5

篇1:观音堂遗址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观音遗址为微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堂遗址位于两城镇,年代为战国、汉。为微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两城镇:两城镇位于南四湖之一的独山湖畔,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1万亩,耕地4.3万亩。辖48个行政村、7.5万人。两城因战国时期的匡城、矛城而得名,历史绵长,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境内出土的属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南薄村西北堂台遗址、战国时代的姬家林遗址、汉墓群及汉画像石,证明自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居住生活。秦时在两城置橐县,汉初改为高平县南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观音山战斗遗址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观音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红军战场遗址

1935年3月中央红军南渡乌江经过龙里。4月6日先头部队由开阳县进入洗马河一带。4月7日红军主力进入龙里。8日,左路军佯攻龙里,于今响水河景区内的播箕堡前与敌滇军孙渡手下龚顺壁旅十四团遭遇,经激战敌败退播箕桥南岸对峙。红军向观音山急进,在哨关田与滇军十八团遭遇急战。敌军飞机轰炸元宝、哨关田、王关等地,红军牺牲15人。红一方面军曾在观音山与敌激战4小时。1936年1月红二、六兵团在观音山会师。观音山革命战斗遗址于198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灵龙寺遗址龙山松林十里竹溪蔡伦庙遗址永协营遗迹古驿道遗迹国翁岭宝合岭龙架岭九子同根疏林草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黔西观音洞遗址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黔西观音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黔西观音洞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县沙井乡井山村,为旧石器时代遗址,时代约从距今20万年到4万年。

洞穴堆积厚达9米,分为上、下两部分。已经发现石制品3000多件,种类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等多种。石器的原料、制作与类型组合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反映了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已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20多个种类,其中尤以剑齿象、犀牛等的数量为多,与早期人类的狩猎活动密切相关。这些发现为研究早期人类在西南地区发展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黔西沙井观音洞的出土文物,经中国古人类学家鉴定,是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证明早在五、六十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龙广观音洞遗址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龙广观音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光观音洞位于贵州黔西南东峰林腹地,义龙新区东部的龙广镇,属义龙新区城市次核心区,距兴义市区32公里。

观音洞地处槽谷型盆地中的一个溶蚀残存的小山上,洞口高12米,宽约20米,斜深约15米,南向,高出盆地约20米,西侧有一穿洞,高8米,宽5米多,向里斜伸5米处有一天窗,20米处有地下水渗露,整个洞穴通风向阳,干湿适度,适宜远古人类栖息生存。

观音洞地处槽谷型盆地中的一个溶蚀残存的小山上,洞口高12米,宽约20米,斜深约15米,南向,高出盆地约20米,西侧有一穿洞,高8米,宽5米多,向里斜伸5米处有一天窗,20米处有地下水渗露,整个洞穴通风向阳,干湿适度,适宜远古人类栖息生存。

遗址堆积平面略呈三角形,近棕色,面积约200M2,厚3米多。初分为9层:表层为石灰华钙板覆盖,第7、9层为灰烬,厚度分别为10至30厘米,也除表层外,各层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文化遗物。出土遗物有石制品400余件,骨器7件,动物化石10多种,并有大量动物骨片和用火遗迹。用火遗迹有灰烬、烧骨和炭屑。大量的灰烬遗存,证明当时人类不但会用火,也会保留火种;而螺壳化石数量之多,在贵州同期遗址中为罕见,反映了当时生活在观音洞的人类,在进行狩猎与采集的同时,也向水域捕食。观音洞文化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万多年。

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安龙县龙广观音洞古文化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月,安龙县人民政府在观音洞立有青石刻碑载文,并指定专人守护,保护观音洞遗址。据贵州省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现场挖掘发现,出土的遗物有石制品、骨器、动物化石、动物骨片和用火遗迹,从而认定龙广观音洞古文化遗址的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一万多年时期,就有古人类在观音洞生活。

2013年5月,龙光观音洞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观音殿遗址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观音殿遗址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虎丘冷香阁北面新发掘出的一块石地坪,经苏州博物馆考古专家考证,已被确认为宋代观音殿的遗址,其文物价值在虎丘山内仅次于虎丘塔。

据有关史料记载,石观音殿经过多次毁坏与重建,考古队负责人说,在宋熙宁七年“觅美石造像,覆以石室”后,该殿于明初被毁,明中期又加以修建,并进行扩建,明末又被毁,清初又修,咸丰十年前后再毁,到同治年间又加以重修,才形成此次挖掘出的遗址所反映的前后三进格局。石观音像碎片的出土层位、质地以及留下的“金箔”等遗痕,都是十分重要的佐证。依据发掘出的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考证,考古人员还考证出原石观音殿及其屋顶

的形式,石观音殿基础与壁(墙)为武康石结构,屋顶则为木结构悬山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