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故城龙风贡面(精彩20篇)

浏览

6687

文章

179

篇1:沃野镇故城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沃野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沃野镇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西山咀镇)苏独仑乡东南5公里处,建于北魏。古城东西长1040米,南北宽680米。在其南墙东部还存有东西长约340米,南北宽约200米的外墙。城墙残高0.5~1.3米。城内到处都有砖瓦和碎陶片,曾出土有瘦莲花纹瓦当,均属北魏遗物。

故城为中、东、西三城连城,呈“凸”字形。中城长而大,向南突出,东西宽375米,南北长600米;东城东西宽334米,南北长571米;西城东西宽282米,南北长571米。城墙早已坍塌成土垄,现存垄宽40米,残高1~2米,中城向南开一门,门东、西两侧有高大土堆,残高8米,为古镇城的瞭望楼遗址。

2006年5月,沃野镇故城作为南北朝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陇城故城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陇城故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陇城故城

陇城故城是晋代设置的略阳郡、略阳城、北魏至唐的陇城县,宋时的陇城寨,明代设置陇城巡检司的治所。陇城北魏、北周的故城,在唐代宗宝应年(公元762年),因吐蕃进犯而被毁,已不存在。宋正隆四年又重筑一城,即现在的陇城,又称八卦城。八卦城之名与伏羲画八卦有密切联系。八卦城为八卦形,城池面积为210亩,城墙高六丈。道光十年(1837),因北山崩垮,山逼清水河,水逼其城,历年受河水侵袭,其城一半被水冲毁,仅存一半。故后人又称“半个城”。清道光十七年,秦安知县严长宦护其城,5令民众筑河堤,挖河道改水归故道。解放后,八卦城城墙经城内居民历年取土被毁,现仅存长约30米,宽8米,高10米的城墙一段。2005年2月,秦安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故城三豆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故城三豆系指故城地方特产红小豆、绿豆、黑豆三种小杂粮。当地生产生态环境极其适合杂粮生产,现有生产基地5万亩,年销售产品5000吨。故城三豆产业化经营合作社的主导产品“甘珠”牌红小豆,连续六届被评为“河北省名优产品”,2004年被国家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2006年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畅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内销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大城市超市。2007年以来,合作社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开发的“红豆沙全粉”深加工项目已由国家批复立项,与河北省农科院杂粮杂豆研究室合作开发的“红小豆、绿豆新品种繁育示范”项目已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陈楚故城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陈楚故城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楚故城

陈楚故城(今淮阳县城)是西周至春秋末陈国的国都。公元前278年楚都“郢”被秦所破,楚顷襄王迁都于此。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陈州州城枕蔡水”。《水经注》载:“沙水……又东南迳陈城北,故陈国也。”《诗谱》载:“陈都于宛丘之侧”。《淮阳县志》载:“州城即古陈国”。今淮阳城址与文献记载相符。《诗经·陈风》云:“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水经注》记载:“城之东门,内有池,池东西七十步,南北八十步许,……水中有故台,诗所谓东门之池也。”《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东门池,在州城东门内道南”。今淮阳城东门内道内亦有池,南北长,东西窄,池中有故台,与文献记载特征一致。

淮阳城筑于何时?据《九域志》记载:“陈胡公筑”。《吕氏春秋》载:“荆庄王欲伐陈,……曰:‘城池高,沟洫深’”。“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杀夏征舒辕诸栗门”。《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夏,屈建从陈侯围陈,陈人城,版坠而杀人,役人相命,各杀其长,遂杀庆虎、庆寅,”陈城暴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筑城奴隶-。又三十年(前543年)“六月,郑子产如陈……盟‘缮城郭’”。《左传·分国集注》:“楚伐陈,陈西门燔,因其降民修之。”文献表明,淮阳城在春秋诸侯兼并战争中,多次修筑。

为了证实淮阳城修筑的历史,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在城墙东南角试掘,结果表明:该城始建于春秋,历代多次修复,宽处达4.5米,窄处1米。上部为小环底夯,下部为大环底夯筑,夯层不均匀,夯径6.5米、深2.5厘米,出土有春秋时期的盆、罐残片等遗物。

淮阳城自春秋以来,历经楚、汉、魏、晋、北魏、后周、唐、宋等朝代多次修筑。《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陈州州城……周回三十里(即外城郭)。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指挥陈亨在内城垣上周甃砖垣。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知县汪圻重修,城延袤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四尺,堞二千四百十一,望台四十九。四门曰:东明化、西平信、南孝义、北永安,门楼三楹、二层,月城顶有平台。如今,淮阳城四门、五关格局未变,内城垣高出龙湖水面3至5米,保存完好,周回30华里的外城依然如故。外城内有环城大湖,面积16000亩,其中水面10080亩。湖中蒲苇葱郁,荷花飘香,《诗经·陈风》中所歌颂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景物,如今更加绚丽多彩。伏羲的画卦台、孔子的弦歌台、陈胜的点将台、苏辙的读书台互为掩映,古朴典雅,把这座水上古城装点得更加壮观。历代名人曹植、李商隐、张九龄、晏殊、曾巩、苏轼、苏辙等均在这里留下了诗文佳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幸陈制文。现整个县城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陈楚故城地居中原之腹,史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城墙巍巍,四门坚壁,四面湖水相卫环抱,自然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天然屏障。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原鹿故城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原鹿故城距今阜南县城西南5公里许,谷河南岸。长方形古城遗址清晰可辨,东西约1500米,南北约1000米,夯土城垣突出地面,垣下低洼的农田应即护城河。当地村落沿用古地名,称作城里、城角、前楼、后楼等,统称“阮城楼”。城内有古井16眼。现仍可汲水。阮城东门外路北水井沿上有—断碑,刻育“古平舆县重修莲寺碑”字样。解放后此地陆续出土的文物有战国兵器铜戈、铜镞、弓、戟、陶鼎、陶罐、陶炉、陶壶,楚蚁鼻钱、秦半两,汉五铢、新莽货泉、大泉五十,还有汉铜镜、铜印、铜带钩等。

故城春秋时名鹿上,属宋,后为楚所占,西汉置原鹿县,属汝南郡,东汉为原鹿侯国,晋属汝阴。南朝梁置平舆县,齐周时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东武阳故城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东武阳故城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武阳故城位于十八里铺西段屯村西北,又称西段屯遗址,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为高台地,高约1.5米,四周为平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从暴露遗迹看,文化堆积深达1米左右,有散布的灰沟坑。据部分志书记载和史料考证,这里就是汉代的东武阳城。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东武阳因县居武水之阳而得名,后汉初平二年,袁绍为表奖曹操封其为东郡太守,治所即东武阳。后来臧洪又为东郡太守,治所也在东武阳。东武阳后魏时改名牙阳县,唐代名朝城。《地理志》曰:漯水出东武阳,今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阳县东南,西北经武阳新城东,曹操为东郡所治也。引水自东门石窦,北注于堂池,池南故基尚存。中城内,有一石台。大城西门名冰井门,门内曲中,冰井犹存。门外有故台,号武阳台,币台亦有隅雉遗迹。水自城东北,经东武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武水之阳。王莽之武昌也。然则漯水亦或武水矣。臧洪为东郡太守,治此。

十八里铺镇:莘县十八里铺镇地处莘县县城南6公里,现有人口5.1万人,耕地8.6万亩,辖87个行政村,镇域面积107平方公里,是莘县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工业立镇,民营经济强镇,农业结构调整富民为目标,立足本镇实际,树立大招商、大开放、大发展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有力的推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北庭故城遗址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北庭故城遗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自治区吉木萨尔县以北约12公里的护堡子。

故城遗址在当地俗称“破城子”,它是在唐代庭州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九世纪以后属于西州回鹘。十三世纪初隶属蒙古,宪宗时曾在此设置行尚书省。元在此设“别失八里元帅府”,当时仍是北疆的重镇。故城到了明代初年的时候才荒废不用。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国的学者徐松首先来此进行调查,发现了唐金满县残碑等珍贵的文物。1908年和1914年日本人大谷光瑞率领的考察队和英国人斯坦因分别来此非法调查和挖掘。1928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也曾对遗址进行过发掘,并由中国学者袁复礼负责测图。1979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重新进行过两次调查和测绘,在城西700多米处发掘的一座高昌回鹘时期的佛寺遗址中,发现了大批泥塑像和精美的壁画。

古城的规模十分宏大,平面呈不规整的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内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东北的地方。外城墙周长达4596米,内城墙周长3003米;城墙高10多米,是夯土建筑而成的,厚8~12米,有马面及护城河等军事防御设施。城内原有的建筑破坏殆尽,仅保存下来了3处残破的墙基,9处残基址,其中2处是佛教寺院的基址。

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外城应建于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显庆(656年~661年)和开元(712年~756年)以及高昌回鹘时期,曾多次对城址进行过修补或增筑。内城建于高昌回鹘时期。在城内曾经出土了很多唐代的板瓦、筒瓦和莲花纹方砖,并在城的西北角出土了唐代铜质官印“蒲类州之印”和工艺水平很高的铜狮、石狮、葡萄纹铜镜、开元通宝、刻花石球、下水管道及陶器等多种文物。(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登封县故城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登封故城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登封县故城位于登封市区中心,北城墙位于中岳大街中段(光明路以西嵩阳路以东)南侧,南城墙位于少林路中段(光明路以西嵩阳路以东)北侧,东城墙位于光明路西侧,西城墙位于嵩阳路中段(中岳大街以南少林路以北)东侧。《河南府志》《登封县志》载:登封县城墙建于唐初,是一座用土夯筑的城墙,周长1124步,高一丈五尺;明万历三十九年知县付梅重修,用砖二十万块包砌,建四角楼、辟春雨、鸿泽、黄离、万岁四门。清代多次修葺。民国三十四年在原古城墙上再次加筑。城外设有护城壕。时至今日,故城北城墙地上部分仅保留一段残长约30米,宽约8米,高约5米。衙署建于故城内中北部,前有大门曰:嵩阳楼,楼下为砖券门洞,洞门上嵌“登封县”石匾,洞上建有五间歇山式楼房,楼内墙上表有唐代诗人孟浩然陪同张丞相登嵩阳楼诗一首。衙内官署建筑一应俱全,门外立有石狮一对。

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上堡武烈王故城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上堡武烈王故城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堡村是一个侗族村寨,地处雪峰山余脉和五岭山系交汇处,是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上堡村的美,还在于它深厚的历史文化。上堡村历史悠久,自宋代以来,侗族人杨姓一支从外地迁徙至黄桑一带深山中。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形成人口较多的侗族大寨。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麻城人李天保自称唐太宗后裔,组织湘、桂、黔等地的苗、瑶、侗少数民族数万人起义,并在上堡修建金銮殿,自封“武烈王”。之后,李天保以上堡为中心,仿照汉族朝廷,建立中央王权。这一事件震惊明廷朝野,派兵进剿,起义以失败告终。

如今,上堡村保存的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其中,上堡侗寨整体作为“上堡武烈王故城”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銮殿遗址为市级文保单位。其他历史遗迹还有点将台、演兵驯马场遗址、烽火台等。

黄桑坪苗族乡:黄桑坪苗族乡、朝仪侗族乡、寨市苗族侗族乡3乡成建制合并设立寨市苗族侗族乡绥宁县辖乡,1956年建黄桑坪乡,1958年属在市公社,1961年析建黄桑坪公社,1981年改苗族公社,1984年改黄桑坪苗族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35公里,面积241平方公里,人口0.5万,乡府驻黄桑坪。有黄桑至在市公路与省道1805线相接,有简易公路通各村。辖赤板村、潭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吐呼玛克故城遗址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吐呼玛克故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吐呼玛克故城遗址

契丹于公元907年建立辽国,这是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草原帝国,其人是蒙古人的一支,自称契丹人。公元十一世纪契丹国0为东西两大部,西辽汗国-向中亚迁徙。首领耶律大石号称百万大军,举部西迁扩疆辟土。

契丹人吸收了中原文化,兴起城廓之邦,契丹人到达天山北路开垦土地发展农业,奇台一名就因契丹一词转化而成为“奇台”,由于人名转变为地名,吐虎玛克古城就是西辽汗国的契丹人建造的城廓,根据考古调查,结合吐虎玛克古城出土文物判断,该城建于十一世纪后期,使用时间不长,而后契丹人迁至西亚草原。在哈萨克斯坦有一座辽代古城也叫“吐虎玛克”,是契丹语“城市”的意思,哈萨克斯坦的“吐虎玛克”建设成了西亚地区著名的城市。至今还有一个所谓“契丹”的部族生活在西亚。

吐虎玛克古城位于奇台县城南5.5公里,古城乡果园六村地界内,该城建于平坦之处易农易牧,可退可守,其地土层很厚,所建的城墙坚固,北面墙高两米,其余城墙残余一半多,城呈正方形,四边长300米,摆向正东西,城东西南三面有门,并带瓮城,马面清晰可辩,城内平坦,曾出土灰瓮陶片,瓮高70多公分,小口小足,宽肩短颈,黑色带釉,还有,耐火烧制的碗罐,遗物不多,文化层不厚,其城使用年代不久,根据其土壤分析,该城曾圈养过马、牛、骆驼等大型牲畜,该城出土一柄铁刀,残存60公分,单面开刃,属北方马刀的样式。

综合上述,民间流传下来的吐虎玛克古城就是西辽汗国西迁过程中滞留此地建造的城池,是契丹的遗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不多的西辽汗国遗址,是研究中亚史,西辽汗国灭亡之谜的史料,是十分珍贵的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故城龙凤贡面

全文共 1340 字

+ 加入清单

龙凤贡面是故城县特产,主要产地在故城镇.龙凤贡面也称龙须凤尾贡面,因面条匀净细长,状似龙须,并曾作为宫廷贡品而得名。传说一:故城龙凤贡面分圆条和扁条形两种,圆条细而长,中间有孔,称“龙须面”;扁条平而直,薄如纸,称“凤尾面”。此面起源于明朝,为衡水故城镇齐氏始创,迄今已有500年的生产历史。明朝宣德年间进入御膳房,后被清乾隆帝御封为“上用龙须凤尾贡面”。

故城贡面选料严格、工艺细致,它白如雪,细如丝,空如竹,韧如藤。入口细腻柔软,清香可口,有筋骨,不发粘,易消化。且一煮即熟,长煮不烂,冷后加热仍保持原样、原味。因条细心空,吸水力强,食时,汤面各半,但将面挑起,却不见碗中有汤;放回碗中,汤水又复析出,是该面最为独特之处。 故城“龙凤贡面”,分为龙须面和凤尾面两种,龙须面因条圆空心、细如龙须而得名;凤尾面因条扁平直、薄如绵纸而称之。据甘陵县志记载,甘陵手工挂面在明宣德年间即已作为贡品进入皇宫御膳房。清乾隆皇帝南巡驻跸甘陵驿站时,品尝过甘陵挂面后,龙颜大悦。县令闻之,随之进贡皇宫。乾隆皇帝见后喜爱有加,亲笔御封为“上用龙须凤尾贡面”。由此,龙凤贡面便名扬天下,被视为珍品。

原料及制作

该面选用故城半沙地特产的硬质小麦面粉,和以香油、蛋清和其他佐料,手工抻制,阴干而成。其色白微青,柔韧晶亮,条细如须且空心,一煮就熟,久煮不烂,吃起来味厚、细软、有口劲。面条吸水后,一箸挑起,碗内无汤,放下则清汤满碗,令人拍案叫绝。 该地紧靠京杭大运河,客商如云,人们来到这里,都要品尝龙凤贡面,并随身带回与家人享用或馈赠亲友。因此,龙凤贡面几百年来经久不衰。 龙凤贡面与一般面条制作不同。它采用精制面粉、鸡蛋精、小磨麻油、精盐等多种精料,经手工精心拉制而成。成品白如银,细如丝,丝丝成缕,长短一致。其烹调食用亦有讲究,先备好鸡汤或肉汤于碗内佐以酱油、味精、葱花,再将锅内煮沸的面格捞出,放进汤碗内,调伴食用,人口柔软,味道鲜美,富有营养,最适宜老弱妇孺食用。 龙凤贡面生产技术复杂,手工制作费时、费力,制作时必须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要求操作才能成品。首先用面粉、蛋清、盐水按比例调和和面,再把和好的面放在盆中醒好。然后做大条,在面板上将面用刀切成条并均匀刷油,上劲放入盆中。之后盘小条,在面板上向大盆内搓条。再将小条挂在竹扦上,进行抻面,也叫桄纤。再把抻好的面连同竹纤,一同放入面槽中醒面。最后在车间里的面架上将面制作成细条后自然干燥,切成小段,过秤、分装。

相关文化

产于怀宁县,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怀宁石牌镇有人在朝中为官,七十寿辰时,其弟千里迢迢将家乡的“长寿面”送京祝寿,其兄又将此面送给宋太祖赵匡胤进“御膳”。宋太祖因觉美味可口,传旨年年进贡,故称“龙凤贡面”。1900年在天津举办的九国手工制品评比大会上,龙凤贡面荣获铜牌奖。1986年获河北省优质产品奖。2006年被列为河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我县特产“龙凤贡面”成为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中,在历史上曾经誉满京城、誉满皇宫的故城美食龙凤贡面,榜上有名。并应邀参加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会。衡水市共有四项成果入选,另外三个分别是:武强年画、衡水内画和深州形意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吴房故城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吴房故城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房故城位于遂平县城关,遗址呈长方形,有东、西、南、北四门,周长3774米,总面积约879000平方米。吴房故城城墙历经毁坏,东、南面已夷为平地,北墙残存3段,共长500米,高3米~7米不等。城墙西北拐角保存尚好。

从断面查看,城墙系属夯筑,夯层9厘米~14厘米,行夯均匀,夯窝4厘米~5厘米,深2厘米。有几处显出后期修补的痕迹,修补的筑土中夹有汉代和明清的砖瓦片。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吴房城,今县沿,故房子国,楚有其地,春秋定公五年,吴王阖闾弟夫概奔楚,封此,故曰吴房,汉置县,高帝封功臣杨武为侯邑,后魏为遂宁县,隋复故,唐元和十二年李愬攻吴房,克其外城而还,即平吴元济,因改县曰遂平。”《遂平县志》载:“即古房子国城也,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三尺,厚一丈,池深七尺……”古城位置和范围与上述记载基本吻合。

1982年6月,遂平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安平故城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安平故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又名酅城、石槽城。位于临淄区皇城乡皇城村东南部。遗址南北2000米,东西1800米,面积3.6平方公里,基本呈长方形,唯东南角向内凹进。 春秋早期,安平城为纪国的酅邑,《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襄公时,“伐纪,纪迁去其邑”,纪季以酅入于齐,齐改酅邑为安平。战国时,田单封安平君,即此。秦灭齐后,改为东安平县,属齐郡。 1973年、1981年两次全省文物普查发现,城垣大部夷为平地,仅东北角稍有残存,高出地面2米,长50米。系夯土建筑,夯层厚20厘米,夯窝直径5.5厘米。 当地群众曾在遗址东部挖出石基;在田单墓东南挖出汉瓦,上有花纹,长约1米,发现漏孔陶井圈,直径1米,高0.6米,还曾出土过青铜器。今地表多汉代遗迹。1984年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莱芜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城峪故城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城峪故城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峪故城位于林州市五龙镇城峪村。

城峪是个古老城堡,相传为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高士达所建,当时叫东城。隋朝末年,群雄纷起,各支起义军抢占地盘。高士达坐镇东城,招兵-,扩充势力,命大将窦建德在西边不远处(即西将,今西蒋村)屯兵。公元616年,隋王朝派太仆卿杨义臣领兵讨伐。面对强敌,窦建德提议避开隋军锋芒,采取灵活机动战术,伺机出击。高士达不听劝告,在今石阵村摆开前、中、后三个战场,结果被隋军所败,三个阵地均失守,高士达也当场阵亡。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和成立砖厂时,古城遗址被发掘出来,城址地面散布有大量的绳纹板瓦和简瓦残片,城址北部有很长一段夯土台和壕沟,环城墙的东、南、西三面山上发现了五个烽火台遗址,出土了大量箭簇,稍远处还发现了护卫城堡的石筑长城。

五龙镇:五龙镇位于林州市南部,距林州市区50公里。东与鹤壁、淇县为邻;南与卫辉接壤;西与临淇镇隔河相望;北与东姚镇相连。全镇面积193平方公里,耕地46860亩,辖27个行政村,6.4万口人。 近年来,五龙镇党委政府始终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线,以富民强镇为根本,强化工业,发展建筑业,开发旅游业,加速集镇建设和公路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北馆陶故城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馆陶故城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北馆陶故城位于冠县北馆陶镇,年代为隋至清。

2013年10月10日,北馆陶故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馆陶镇:北馆陶镇位于冠县西北部,西与河北省馆陶县隔漳卫河相望,北与临清市烟店镇接壤,镇域面积52平房公里,辖56个行政村,5万亩耕地,3.2万人。镇驻地北馆陶始建于隋大业二年(606年),曾是县城所在地。北馆陶镇交通便利,距济聊馆高速公路和济邯铁路5公里, 008省道、堠马公路、冠北公路在本镇交汇。通讯设施完善优良,2000年建成全县第一个电话镇。镇输变电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舞阳故城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舞阳故城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舞阳故城位于舞阳县西城森林公园内,分内、外两重,现仅存南土城和西土城,西土城上面宽约18米,城基36米,城高约5米,在城墙上可见到10-13厘米的夯土层。外城为战国~汉的故城,城周长6.5公里。内城始于何时不可考,周长4.5公里。外城墙曾发现汉墓、汉印、魏布币等。城西北隅有樊侯城遗址,传为樊哙故居。城内西北隅的樊侯祠建于明代。南城墙东段打破商代遗址,东南文峰岗发现龙山遗址。东北门发现五边形下水道,细把豆等遗物,街头巷尾画象砖、石到处可见。城东南隅有狩猎画象砖和张楼汉墓之车马出行画象砖,张楼汉墓中还出土铜壶、剑、驽机、五铢钱、翡饰、井、灶、镜等文物。故城还发现唐代菱花铜镜、宋代扒村瓷碗等。

据《史记-苏秦传》苏秦说魏襄王曰:“王之城南有舞阳、邵陵……”说明战国时期已有舞阳城的出现,汉初大将军樊哙封候舞,在故城的西北角,有樊哙的故居。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故居遗址上建有樊侯祠。舞阳因物产富足,又具钢铁之利。一些重臣名将如:汉樊哙、魏司马懿、东汉大将军吴汉皆候于此,城墙坚固而高大,至今虽历经千载,而不失巍巍壮观。2000年舞阳县政府又以西城墙为依托,建成了西城森林公园景区,既保护了古城,又使古城墙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景点交通

漯河乘车前往舞阳县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常山郡故城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常山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常山郡故城位于河北省元氏县殷村镇。

汉初吕后执政时(公元前187-前180年)置常山国,都元氏。公元前180年国除。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赵国一分为六,封子刘舜为常山宪王,占据其一。至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宪王舜故,子刘勃即位不久,国除,改常山郡。汉常山郡(国)故城现仅存遗址。西北方不远处1991年发现2座大型古墓,发掘其一,出土银、铜、铁、漆、陶等器物残件一千多件,铜器上标有“常山”铭文。

2006年常山郡故城作为汉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猗氏故城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猗氏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第四批省保)

时代:西汉

地址:临猗县牛杜镇铁匠营村东侧

故城现存城墙,南墙北墙分别长1254.3米,东墙长1288.7米,总面积161万多平方米。墙残存高2.8米,最高8.7米,厚19——21米间,夯土层厚度9——10厘米。

猗氏故城附近有关猗顿的遗迹还有猗顿墓、猗顿祠、“陶朱故里”太范村、猗顿宅,宅旁有陶朱公祠、盐运道以及桃园、杏园、桑园、绣花园共300余亩。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河阳故城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河阳故城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河阳故城,位于河南省孟州市槐树乡桑洼村,始建于春秋时期,2006年6月8日,河阳故城入选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槐树乡:孟州市辖乡。1956年建槐树中心乡,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市境西北,距市区11.5公里。面积33.7平方公里,人口1.2万。西临207国道,南有洛常路。辖汤庙、史家沟、杨洼、刘庄、东孟庄、西孟庄、张洼、大张咀、燕沟、涧东、涧西、桑洼、崔沟、龙台、杨庄、上汤沟、毛庄、南咀1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盛产苹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故城河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故城河在宁阳县境东部,北鄙河以西,纵贯东庄镇、华丰镇。发源于凤仙山西北麓,向北流经朱家洼西、北陈村西,在北陈村西北折向东北,过西崔家庄西,至东庄南折西,在南故城西有支流汇入,合流后,穿磁莱铁路桥、蒙馆公路桥,经西故城东、北故城西,向西北,在小河西以北入柴汶河。流域面积74平方公里,长17公里,河床宽约60米。上游建有小型水库7座,塘坝15座。因流经三个“故城村”故名“故城河”。

《左传》云:“齐师围城,成人伐齐师饮马于淄。”《水经注》:“淄水出成县北,又西径阳关城南,西流注于汶。”据《宁阳县志·山川·淄河》载:“今故成村北里许有小湖,大可十余亩,土人名曰淄湖。其水发于奉仙山阴,北流经灵山之阳,有石桥,又北经簸箕山东,有玲珑石,水入地中三里许,至故成村南乱石中涌出,北流至故成村北,有大小泉数十,冬温夏凉,虽旱不涸,汇为淄湖。有饮马泉,齐师饮马处也。又北流二里许,过南梁父村入汶,殆淄水遗派欤。”这里明确说明淄湖的水源为淄水。淄水的源流,地望与今故城河全部吻合。由此推断,今“故城河”即古淄水。

故城河的源头是凤仙山上的山水,上游山高水急,落差大,水随山势,形成了一连串的飞瀑。峭壁之上,溪水击石,水花四溅,泠泠作响,虽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但瀑布错落有致,层层叠叠,形成一种参差美,不失为一种山野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上陡沟村是故城河上游的一颗明珠。上陡沟村,又叫连家岭。一到秋天,树上果实累累,火红火红的石榴挂在树上像一个个小灯笼,令人目不暇接。

故城河流到湖村,在这里,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湖村西是远近闻名的佛禅名山——灵山。灵山上有“金狮-桥”、“八宝琉璃井”、“石虎护山门”、“玲珑碧潭”、“灵峰古塔”、“灵山夕照”等有名的奇景。

故城河从凤仙山一路走来,欢唱着注入大汶河的支流柴汶河。故城河流过佛门净地,流过春秋时的郕城故城遗址,流过秦始皇禅地的梁父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