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阳春市永宁镇黄氏【通用18篇】

浏览

7718

文章

18

篇1:霞黄黄氏家庙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霞黄黄氏家庙为蕉岭县文物保护单位。

霞黄黄氏家庙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陂角村。建于清代,1998年、2007年曾重修。坐北向南。由禾坪、堂屋、花胎、围龙、横屋等组成,为四堂六横三围龙布局,通一进五间,总面阔91.5米,总进深98.3米,共计房屋158间,占地面积约8994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7988平方米。悬山顶、灰瓦面、沙灰夹石垒墙、简易木质挑。正立面呈凹肚形,麻石条大门框,上方题“黄氏家庙”。第四堂圆形麻石柱支撑构筑屏风。第四堂与第三堂之间左右两廊对称,中间天井宽阔。第三堂为敞厅,比第四堂高一台阶,圆形麻石柱多柱支撑。第三堂与第二堂之间左右两廊对称,中间天井宽大。第二堂为敞厅,比第三堂高一台阶,麻石柱多柱支撑,抬梁式木质梁架。第二堂与第一堂之间两廊对称,抬梁式梁架,中间天井较小。第一堂比第二堂高一台阶,石基木柱与木质屏风构筑神龛,供奉黄氏先祖牌位。花胎较平坦宽大,后有一座半圆形围墙。三排围龙呈半月形包围堂屋和横屋。该屋规模较大,通廊式住房结构,祠住合一,对于了解研究当地客家人合族而居的和谐生活形态具有一定价值。2014年经蕉岭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蕉岭县博物馆

陂角村:梅州 市蕉岭 陂角 村位于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陂角村。我村辖21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798户,人口3089人;全村总面积2.8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5.68亩。 我村年平均气温为21.3度,年降雨量约为1901毫米,气候特征亚热带地区海洋性季风。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果树、蔬菜,村特色经济收入有541.7万元,上一年我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625万元。 。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和平黄氏大夫第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和平黄氏大夫第为邵武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黄氏大夫第位于邵武市和平镇,时代为清代。

和平黄氏大夫第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镇:和平镇位于邵武市西南,面积192平方公里,人口2.1万。 和平镇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越族先民在此拓土定居,繁衍生息。其有文字记载始于唐代。唐称“昼锦”,宋、元为“和平里”,明为三十三都,清设和平分县,民国为邵武第三区,1950年设和平镇。和平地处邵南要冲,是古代邵武沟通闽西北和江西的交通枢纽。据史料记载,早在后唐天成元年(92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五通黄氏大宗祠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五通黄氏宗祠为诏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五通黄氏大宗祠年代为清,位于霞葛镇五通村,类别为古建筑。

2013年4月17日,五通黄氏大宗祠被公布诏安县第十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祠外延南20米,东、西各10米,北5米。

五通村:五通村位于诏安县霞葛镇东北部,距离镇政府1.5公里,西北与秀篆镇接壤,北邻官陂镇,西邻庄溪村,东隔东溪与溪东村隔溪相望,,南至南陂村,诏平线贯穿其中,诏平线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面积28平方公里,拥有耕地1355 亩、山地2.46万亩。下辖深坵里、径口、埔林下、赤竹坪、马安石、陈坑、陈洋坑、坑背田、新楼仔、五涂、下涂、湖美、丰田洋、料在、马子崛和半头等16。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黄氏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295 字

+ 加入清单

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那么,黄氏起源是什么?

黄氏的起源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出自他姓改姓

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黄氏族谱

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出自回族

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出自远古颛顼时代

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出自金天氏之后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黄渊始祖

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黄氏丽园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黄氏丽园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丽园位于龙岩市长汀县汀州镇水东街新丰街。建于民国(1911~1949)。占地面积410平方米,砖石木结构。由门楼、雨坪及西、北侧楼房、南侧平房组成。门楼及楼房正面有石雕和泥塑。建材多从东洋进口。为民国时期长汀城区最具特色、最为豪华的一座仿欧式建筑。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汀州镇:长汀县汀州镇位于福建省西部,汀江上游,武夷山脉南端,是县人民政府驻地。辖区划10.6平方公理,设九个居委会,6.26万人.自唐以来就是州、君、路、府的所在地,是客家人祖地。是历史悠久的著名手工业城市,为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赞美汀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市之一",1931年中央苏区设"汀州市",有红色小上海之称,一九九二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横坑黄氏家庙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横坑黄氏家庙为邵武文物保护单位。

横坑黄氏家庙位于邵武市桂林乡横坑村,时代为清代。

横坑黄氏家庙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横坑村:横坑村是革命老区村,省级生态村,闽江源头,第十一届邵武市级先进村。横坑村至今还较完整保留明、清时期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60多座,均为青砖碧瓦,纯一色明清建筑,大门和大厅门均以石条为框,门框三围浮雕松鹤、祥云。厅内百年壁画色彩依旧鲜艳,每扇门、窗上雕刻的图案各不相同,都非常的精巧。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7度38度,北纬27度3。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田头黄氏家庙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田头黄氏家庙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田头黄氏家庙位于潮安区金石镇田头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20年4月16日,田头黄氏家庙被公布为第四批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田头村:田头村是一个单独的自然村,全村都姓黄,始祖黄学士公自宋末从福建省莆田县石狮巷携眷来桑浦山后的田心顶头定居,取名田头。后因此地僻人稀而迁至距原地8公里处的平川(现村址)另建村落,仍用原名。明崇祯年间,村人黄印心官授北京南城兵马司正史之职,告老归林后在家建“积厚堂”;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村人黄乃贞授例入贡,官授甘肃省凉州府正堂,因奉旨治理黄河有功,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金砂黄氏家族墓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金砂黄氏家族墓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砂黄氏家族墓(包括黄直羲墓、黄遂隐墓、黄诚直墓、黄容肃墓、黄行头墓、黄质实墓、黄坦荡墓、黄质悫墓、黄大临墓、黄科顺墓、黄扬福墓、黄世藩墓等12座墓葬)位于潮安区彩塘镇金砂三村桑浦山东麓,时代为明、清、中华民国。

2016年,金砂黄氏家族墓被公布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砂三村:金砂三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3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南3.5千米。金砂一、二、三、四、南方、金东6个管理区驻地。属彩塘镇。人口21503人。原名砂陇。南宋绍兴廿八年(1158年)建寨于松岭,元末明初移居平川,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筑寨,设四门三关,历称金砂寨。金砂寨西门遗址尚存。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5376亩,农业主种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宝积黄氏”大夫第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宝积黄氏大夫第为邵武文物保护单位。

“宝积黄氏”大夫第位于邵武市大埠岗镇,时代为清代。

“宝积黄氏”大夫第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埠岗镇:邵武市辖镇。1947年设宝埠乡,1958年设大埠岗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25公里。面积192平方公里,人口1.5万。邵泰公路经此。辖大埠岗、芜窟、宝积、李源、河源、竹源、加洲、松树坪、溪上、乌石、铁洋11个村委会。矿藏有花岗岩、矿泉水、高岭土、石英、钾长石、萤石等。乡镇企业有石材、石材机械、轧网、机压锅、竹制品等厂。石板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孚中黄氏家庙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孚中黄氏家庙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孚中黄氏家庙位于潮安区古巷镇孚中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20年4月16日,孚中黄氏家庙被公布为第四批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孚中村:孚中村俗称埔中。片村,含大乡、北厝、饶埔、孚梓寨4个自然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24.7千米,古巷镇人民政府驻地东1千米。属古巷镇。人口7054人。因村位于丘陵地带中间平坦开阔地,故俗称埔中。因“孚”与“埔”音近而雅,故写成孚中。据《黄氏族谱》载:“其祖先于宋度宗年间(1265—1274年)由福建莆田迁此时,已有郭、袁、张、杨等姓居住。”聚落呈混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洋源”黄氏家庙”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洋源黄氏家庙”为邵武文物保护单位。

洋源”黄氏家庙”位于邵武市大埠岗镇,时代为清代。

洋源”黄氏家庙”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埠岗镇:邵武市辖镇。1947年设宝埠乡,1958年设大埠岗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25公里。面积192平方公里,人口1.5万。邵泰公路经此。辖大埠岗、芜窟、宝积、李源、河源、竹源、加洲、松树坪、溪上、乌石、铁洋11个村委会。矿藏有花岗岩、矿泉水、高岭土、石英、钾长石、萤石等。乡镇企业有石材、石材机械、轧网、机压锅、竹制品等厂。石板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燕山黄氏家庙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燕山黄氏家庙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燕山黄氏家庙位于南安市丰州镇燕山村,年代为清。

简介:明正统二年(1437)始建,现存为清代建筑,祀黄氏燕山派始祖元达鲁花赤答刺真。坐西向东,由门厅、中厅、正厅等组成,建筑面积710平方米。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梁架;中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皆硬山顶。

2013年,燕山黄氏家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家庙周边各外延10米。

丰州镇:丰州镇位于南安市东部,与泉州市区接壤。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5万亩,森林面积4.4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2%;境内水利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为花岗岩,其中"砻石"以石质精细、洁白,被称为"泉州白"。自三国东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作为闽南首置的东安县治起,丰州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代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如南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安海金墩黄氏家庙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安海金墩黄氏家庙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安海金墩黄氏家庙位于安海镇鸿海路218号,年代为清-现代,类别为古建筑。

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初焚毁,后重建,近年重修,现存建筑为近年迁建,坐西北朝东南,三开间两落,保留清代构件和闽南宗祠建筑风格。安海金墩黄氏人历代人才辈出,移民至东南亚和台湾地区的人数众多。

2019年9月8日,安海金墩黄氏家庙被公布为晋江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2.5米,西2.5米,南14.5米,北3米。

安海镇:晋江市辖镇。古称海湾,宋以后称安海。1958年成立五星公社,1985年改安海镇。位于市境西南部,面积67.7平方公里,人口11.8万。福厦高速公路、石厦公路过境。辖兴胜、海东、鸿塔、复兴、东鲤5个居委会及西安、型厝、安东、灵水、曾林、大山后、可慕、西畲、西门、梧山、山兜、桥头、菌柄、上安、社坛、坝头、赤店、前湖、新店、坑边、瑶前、前林、下山后、庄头、后蔡、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黄氏家第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黄氏家第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家第也称状元先生第,位于隆都镇龙美村。黄石庵,龙美村人,为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之老师,该第为林大钦请旨为黄石庵所敕建的。全座为硬山顶三进土木结构,造型精巧雅致。大门石匾刻“黄氏家第”四字,门联是“状元先生第,进士世范家”,落款为“门人林大钦题”,均系林大钦手书。该第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都镇: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是汕头市优稀水果生产示范基地,优质玉米生产基地,菜蓝子工程生产基地。隆都地处韩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土质富含有机物,属亚热带气候,光照、雨量适中,韩江支流南溪、北溪三面环绕,农田可引韩直灌,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水果、马铃薯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全镇耕地面积20925亩,农作技术较高,具备生产出售大宗农产品能力,农产品远销香港、广州、深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黄氏祖居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黄氏祖居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祖居位于金带街54号,占地221平方米,二进式结构,院中左厢房保存一口明代水井,水井栏用红沙岩隽刻而成,经数百年的磨损,已凹凸不平,但保存完好无裂痕。此屋后西南是张屋后门,水井常年不干,井水清澈透凉,现还能饮用。在古民居中保存如此完好明代古井,实属罕见

塘口镇:塘口镇位于广东省开平市中部,距市区9公里,北接马岗、沙塘镇,西与恩平市沙湖镇接壤。面积73.5平方公里,辖3个居委会和18个村委会,190条自然村,人口3.21万多人。华侨、港澳台同胞4万多人,分布在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碉楼之乡和曲艺之乡。2002年,全镇财政收入478万元,人均收入4572元。 历史沿革:塘口镇在清代属平康都,民国时期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长洲黄氏大宗祠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长洲黄氏宗祠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黄氏大宗祠位于中山市西区长洲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代均有重修。

该祠坐北向南,三间三进布局,中、后座置有左右厢房,其规模布局颇大,面积1600平方米。抬梁式木构架,前檐园盘形坐斗,上置如意斗拱,雕龙托脚。硬山顶,用蚝壳作外墙,龙船脊灰雕,槅扇装修部份的木雕精堪,灰塑、砖雕艺术品均保存完好。

1990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长洲黄氏大宗祠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区街道:西区位于中山市城区西部,是中心城区的西大门,面积25.21平方公里,辖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约1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万多人。广珠轻轨、105国道、广珠公路、江中公路、新岐江公路、北外环、博爱路、富华道、中山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太澳高速、小榄快线等道路纵横穿越,是中山重要的交通枢纽。 西区自1984年建区、1999年与原沙朗镇合并以来,在历届党委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屏山二村黄氏大宗祠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屏山二村黄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屏山二村黄氏大宗祠位于番禺区石壁街道屏山二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相邻东侧建筑边线,北至旧墙基北侧相邻建筑边线,南从建筑边线外延5米,西至玉树大街现状路西边线。

建设控制地带:东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15米至南北向江夏云翟大街一线,北至得泉里一线,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20米,西至得泉里六巷一线。

屏山二村:屏山二村位于石壁街南边,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812人,户籍数846户,暂住人口约5100人。村辖内的工业、企业约200家,个体商业超过500家,村集体年均收入达600万以上。 屏山二村尽占社会大发展、区域大发展的天时、地利。所谓天时:广州南站落户石壁所带来的发展潜力影响。地利:105国道和禺山西路纵贯我村土地沿线约三公里长,在广州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铜田黄氏家庙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铜田黄氏家庙为郴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铜田黄氏家庙位于汝城县延寿瑶族乡下杨村,时代为明。

2018年,铜田黄氏家庙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建筑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外延5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延10米处。

延寿瑶族乡:小垣镇、延寿瑶族乡成建制合并设立延寿瑶族乡汝城县辖乡。1950年属三区,1956年设延寿乡,1958年属战斗公社,1961年改延寿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改延寿瑶族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1.6万,瑶族占81.3%。乡政府驻延寿圩。通公路。辖九如、松西、桑坪、留观、官坑、寿水、新坡、下杨、郭家、东寿、铜城、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