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甘氏宗祠世德堂【热门20篇】

浏览

7586

文章

653

何宅何氏宗祠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何宅何氏宗祠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何宅何氏宗祠位于义乌市廿三里街道何宅村中22号,时代为清光绪,类别为古建筑。

2011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8年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2018.02.09义政发【2018】21号。

何宅村:何宅村一直有着鸡毛换糖的传统。也是从鸡毛换糖开始,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何宅农民走出了农村,走上了经商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勤劳耕耘,现在何宅村农民荷包鼓起来了,眼界开阔了,纷纷出资改善村内落后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要把何宅村旧貌换新颜。目前,村内的标准化用电,有线电视,电话,路灯等配套设施完善。何宅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何宅村新农村建设于2008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方氏宗祠坊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方氏宗祠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四柱三间五楼,用徽州的白麻石雕琢砌筑,通体遍饰高浮雕,上枋和额枋的图案全都镂空,最高的浮雕高出底板28CM。与众不同的是,牌坊顶处的“龙凤榜”,别的牌坊上供的是“圣旨”、“恩荣”、“御敕”一类,唯独这座牌坊“龙凤榜”处没有题字,只雕刻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右手拿着一支笔,左手握着一个“权”,翘起的脚后有一方形大斗,“鬼”、“斗”合起来是“魁”字。斗表示量才,笔点状元,掌握权力。“龙凤榜”供一个文魁星,反面雕刻了“月宫桂树图”;上枋雕刻了双大鹏展翅飞翔,下额枋雕刻了“双狮争球”;立牌坊者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人,多出名人,蟾宫折桂、入仕做官、鹏程万里、光宗耀祖。牌坊的设计者不仅取意深远,而且图案设计生动,雕琢工艺精妙绝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周氏宗祠门楼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周氏宗祠门楼为高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周氏宗祠门楼位于高安市大城镇,年代为明。

2012年12月24日,高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城镇:大城镇地处高安市以东,*近南昌市西郊。距高安市城区21公里,距南昌32公里、距九江港170公里,距昌北机场40公里,镇域面积144.47平方公里,境内辖18个村(居)委会,人口2.2万。省级开发区--大城开发区(新世纪工业城东区)座落其境内。 大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仅是高安、乃至宜春市的东大门,是连接 省会南昌和联系周边奉新、安义、新建各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蚬西李氏大宗祠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蚬西李氏大宗祠为高要区文物保护单位。

蚬西李氏大宗祠 位于高要市蚬岗镇蚬一村。始建于清代中期,清末扩建,历代有维修,2004年大修。坐东向西。总面阔12.8米,进深36.2米。为三开间三进深合院式建筑,硬山顶,正、斜脊均为博古脊,墙楣均绘有壁画。花岗岩石脚。两进之间均有两廊和天井。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封檐板雕岭南佳果。前廊虾弓梁上置狮子顶如意云纹,双步梁上设斗拱,前廊梁架均雕有戏曲人物。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脊饰亦同头进。梁架为穿头式,前廊为卷棚顶。前廊板式梁架及雀替均雕刻有精美纹饰。后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梁架,脊饰亦同前。蚬西李氏大宗祠木雕装饰工艺精湛,人物雕刻精细,漆金更显建筑装饰华丽,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1年公布为高要市文物保护单位。

蚬一村:蚬一村位于我镇中部,现有人口3294人,总户数990户.山地面积2200亩,耕地3894亩,村委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南楼吴氏宗祠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南楼吴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楼吴氏宗祠位于兰溪市兰江街道,年代为明。

南楼村吴氏宗祠,又名至德堂。南楼村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吴氏祠堂建于明末清初,坐北朝南,平面为五开间三进两明堂,占地面积750平方米,依山而建,层层升高,意为步步高升。每进之间落差很大,天井狭小而狭长,用材规整。特别是砖雕门楼规模宏大,中间四柱五楼牌坊式,两边各带两间门罩,形成暗七间砖雕门楼,雕刻艺术精湛。前进明次间设藻井,四周用出二跳五踩斗拱承托,斗拱出象鼻昂,制型古朴典雅。中进明次间均为抬梁式,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月梁造,桁条均有斗拱支托,明代特征明显。后进梁架皆为穿斗式,《宗谱》中明确记载为前明建筑。

2005年11月3日公布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新一戴氏宗祠桂园围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新一戴氏宗祠(桂园围)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一戴氏宗祠(桂园围)位于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新一村,年代为清,属于古建筑。

2016年6月29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新一戴氏宗祠(桂园围)为第四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华城镇:一、概况华城镇是广东省五华县北部重镇,辖区面积247.48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和3个居民委员会。2005年底,全镇总户数3.3万多户11.2万多人。二、地理位置华城镇位于五华县北部,梅州市西南。205国道,广梅汕铁路、梅河高速公路以东西方向横穿境内。距县城(水寨)27公里,距梅州市76公里,是梅州沟通珠三角地区的咽喉要道。三、历史沿革华城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城步蓝氏宗祠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城步蓝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蓝氏宗祠

时代为明至清。位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太坪村。

宗祠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民国21年至23年(1932—1934)曾先后扩建。门联曰:“创立功成继续黔旺,重光伟绩绍恢汝南。”门面及外檐墙壁上饰有彩绘图案,进前厅为戏楼,中厅左侧竖有“国先茔”石碑,上厅中间为宫殿式神龛,上有飞檐楼阁及横匾两块,一曰:“数宁宗功”,一曰“灵爽贰凭”。占地面积1234平方米。

祠堂系三正两横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台基长方形,总面阔15.2米,总进深46米,建筑面积699.2平方米。此为祭祖、议事、宗法、读书、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建筑。此祠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牌坊、戏楼、山墙、飞檐翘角,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宗祠的石雕、木刻、泥塑、彩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木、石构件中有许多精雕细刻的神话故事一类的图案,如“八仙过海”、“观音坐莲台”、“凤凰展翅”、“孔雀开屏”、“燕子衔泥”、“麒麟飞天”、“梅花盛放”等。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86-45。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丹口镇: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巫水河下游,面积286平方公里,人口2.5万,耕地面积2.13万亩。山林面积32.5万亩。辖1个居民委员会,39个行政村。镇政府所在地为下团村,距县城12公里。城(步)南(山)公路贯穿全镇,交通十分方便。 丹口镇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山区,平均海拔700米,全年平均气温23度,土壤为山地黄壤。镇内群山起伏,河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程氏宗祠

全文共 1566 字

+ 加入清单

程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宗祠是一个以姓氏、宗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和组织起来的,用以宗族内的祭祖和其他公共活动的空间,它承载着一个家族的传统和文化。程氏宗祠又名“惇睦”堂,释义为“惇厚诚实、相敬和睦”,“惇睦”二字,即是程氏祖先对族内子孙后代的期许,也是长辈对晚辈的教育。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叶,清代道光年间重新整修过,是当时瑶里程姓人家的活动空间,他们在这里祭祖先、议事、审断、举行婚丧嫁娶仪式,他们将之视为神圣之地,敬畏、信仰它。

瑶里程氏以唐代开国元勋、瓦岗寨英雄程咬金为始祖。每年冬至和清明节,族人都在这里祭祀他们的先祖,其中尤以冬至节祭礼最隆重。立于程氏宗祠之中往日的祭祀场面仿佛历历在目——跪拜、上香、祭酒、奉食、进汤。“子孙入祠堂,当正衣冠,即如祖考之在上,不得嘻笑、对语、疾步。”意为晚辈进入祠堂时衣着要整齐,不能在里面嬉笑、说话,走路的步速要慢。当然,不是人人都能亲历这个神圣的场合,宗族在选择参加祭祀的人时也是很有讲究的——必须是秀才以上的族人,靠钱买得学历的族人也允许参加,凡没有读过书的“白生”只能在年老时才能参加。于这庄严而神圣的祭祀场景中我们看到了古代人对与祖先的敬畏,对伦理的尊重;通过对祭祀人的限制,还宣扬了长幼有序、鼓励读书的思想。

无论何时鼓励读书总是不落伍的教化。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对谕广训》中对祠堂的功能有这样的说明:“立家庙以蔫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家庙即祠堂,它的首要功能就是祭祀祖;设家塾、置义田、修族谱也都是宗族的任务。

在瑶里,宗族的私塾学堂大多就设在祠堂里或附属在祠堂旁,比如这座祠堂的旁边就是程家的私塾学堂。虽说如今早已听不见朗朗书声,但是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孩童们束冠礼学,跟着先生摇头晃脑的背诵唐诗宋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海不复会”;几个学生顽皮,伏案偷偷逗蟋蟀,先生停下步子、睁眼,恰巧抓了现行,戒尺敲过一个一个稚嫩的手板,先生说,“看你还调皮!”。在对于古代私塾的猜想里,似乎总有李白的诗句被摇头晃脑的读出来,也总有一两个学生在先生的戒尺下重复一句又一句的“下次不敢了”。

不知是否应了“惇睦”二字,程氏宗祠曾经还流传着一段佳话。开国元帅陈毅来到瑶里亲自指导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当时曾在这里召开过抗日动员大会。会上,陈毅与他在国民党的胞兄陈孟熙上校握手言和,并且说:“我与哥哥,一个是共产党,一个是国民党,过去打了多年的仗,俗话说‘家不和外人欺’,现在日本鬼子打我们,因此,兄弟之间要团结,国共两党之间也要殊途同归,共同抗日,枪口一致对外”。

在古代祭祖先、猜灯谜、发粮饼、唱大戏,除不肖子孙外,从老到幼参与其中。如今去程氏祠堂,一定要去戏台上看一看戏才不枉此行。

戏台一般都设在门屋后,隔着天井面对享堂,为的是大家可以看到。程氏祠堂大门内的后面就是一个被称作“万年台”的戏台,这两侧高台的中部置有左右伸缩的戏台台板,演戏时伸出台板,不演戏时收回台板,伸缩自如,可惜台板在文革时被拆除了。好在,时至今日这里的戏台上依旧会响起咿咿呀呀的对白,所以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去瑶里、去程氏宗祠听一听戏的雅致。如果在家里对着电视机让你觉得有些冷漠,而去电影院看电影又未免太浮躁;如果你怀念儿时远远眺望的戏台,朴素无华的舞台表演,那么,就来程氏祠堂听一听戏吧。

景点位置

江西景德镇瑶里镇

瑶里镇:瑶里位于皖赣两省、四县(安徽祁门、休宁,江西婺源、浮梁)交界处,距景德镇市区59公里。瑶里,古名窑里,旧属浮梁县锦绣乡新正都。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20世纪初,窑里三改名为瑶里。1994年8月24日撤乡置镇,2001年4月2日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9日,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8月9。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俞村章氏宗祠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俞村章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章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原解放乡俞村村。

章氏宗祠,又名仲德公祠。章姓,是古代贵池“杜、李、姜、章”四大姓之一。据《章氏宗谱》记载:章氏,炎帝和神农氏的后裔,起源于山西列山。章氏出身官宦世家,历代名士辈出。他们中有秦国的大将军章邯,汉朝的巴东将军章直、御史大夫章赣,晋代的秦王章樵、兵部尚书章平、中散大夫章展,南朝齐广平太守章道盖、陈国的司空章昭达,唐代建州刺史章及等等。

章氏宗祠是以木雕、石刻艺术装饰而成。额枋、平盘斗、撑拱、雀替、梁驼、护脊木、格扇槛窗、柱础石无一不精雕细镂。在内容题材上,门厅和藻井四周的卷棚月梁均镂刻“龙”状,既有“二龙戏珠”,又有“五子登科”、“连中三元”吉语。驼梁额枋上,刻有一幅幅历史画面,文武百官,兵卒僮鬟、山水拱桥、楼台亭阁等,层次分明、气韵生动。其刀法或浮雕,或剔透,反映出当时的雕法之能。整体建筑布局独特,是地方建筑宝库中一颗明珠,在地方宗祠中为上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白泥谭氏宗祠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白泥谭氏宗祠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谭氏宗祠

位于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76平方米。中轴对称布局,自前至后逐步抬高,有门厅、前厅、后厅、祖堂及配房、厢房。单檐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梁柱、枋、门、窗施多种图案木雕构件。该宗祠是鄂东南富水沿线现存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公共建筑。(第五批)1930年3月,通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此召开一、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政府主席,通过了土地法令,成立了县、区、乡三级政府。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景贤贾氏宗祠

全文共 1419 字

+ 加入清单

景贤贾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贤贾家古村依山傍水,村内古巷道纵横交错,路面皆用青砖、麻石铺设,深深的车辙印痕是贾家村沧桑历史的见证。古村排水系统科学合理,沿用至今,村内散布着12口水塘,用以调蓄雨水、吞吐淤泥。古建筑历史悠久,庵、堂、祠、寺、观、书院遍布于古村内外,抬轿、神龛、匾额、古陶瓷、木质家具等文物众多,七级玉塔矗立于古村前的田野上。

称贾家为现实中的“荣国府”,是说贾家的官宦发达。对此,从村民口口相传的一个掌故可以说明:因为贾信身为朝廷要员,与皇室关系密切,贾信的父亲贾季良在入宫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只会跪拜男性的皇室成员,而拒绝向女子跪拜,理由是“左脚踏金,右脚踏银,怎肯低头拜妇人?”以显示自己的不寻常。

当然,对于这种说法常人只当传闻一听了之,不过贾家古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显的官宦建筑风格,依然可以印证这一点。“也正是因为贾家村在外任官的人多,回来以后所建房子风格多变,甚至含有皇宫建筑的元素。”刘金成说。

最有代表性的是贾氏宗祠。走过祠前巷,就可以看到这座四进式穿堂建筑的祠堂,占地面积达到1872多平方米,分昼锦堂、拜亭、寝宫、观音堂四部分,最为关键的是,雨亭、拜亭、寝宫、观音堂都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甚至是廊道、庭院和厢房沿中轴线对称布局。“这明显是遵照了皇宫建筑中的对称原则,这在江南一带的祠堂中极为罕见。”刘金成说。

祠堂建筑中的皇家风格还不止于此。祠堂建有大型雨亭藻井,呈八卦造型,分为三层,在此天井被赋予了采天地之灵气、聚肥水财气于一家的传统理念。二进院为拜亭,拜亭前为斧刃砖地面,镶成八卦形图案。三进院为寝宫,是供奉祖先牌位,而这还要求具备一定成就者的牌位,才能被放进其中。四进院为观音堂,前置太平缸一口。

祠堂雕刻固然反映了当时工匠的技艺臻至炉火纯青之境,更透露出一种信息,贾家子孙在外致仕发达,也将所见所闻带回了故乡。

村落建筑官味十足

与一般古村的朴实无华相比,贾家非同一般的官宦建筑让这个村子多了一份雄壮威严。抗战期间,著名上高大会战前夕,国民党军长王耀武就居住在贾家村,在此酝酿上高大会战的部署指挥。王耀武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日时任国军劲旅第74军中将军长,平时为人谦逊随和,战时雷厉风行,是国民党军八年抗战中最能打的虎将之一,1941年参加上高大会战,因74军作战有功,国民政府还特颁给74军星形荣誉旗一面。

王耀武所住的地方就是贾家官厅“赐福堂”。官厅是迎接府、县来往官员的驿站,也是政府机关。“赐福堂”无疑是贾家村中最典型的官厅建筑,是在清早期建造起来的,面积达到700多平方米,“我们从赐福堂可以看出,重内不重外、内秀外中的儒家理念,在整个村落中首屈一指,外观上很平常,但里面建筑却十分实用。”刘金成说,其中天井处由青砖砌成福、禄、寿、喜圆形字样,两侧为封火墙翘角建筑,赐福堂装饰为木雕、石雕,采用圆雕、镂雕和高浮雕技法,赐福堂山墙均用条形麻石砌成,高1.5米,非常坚固,防盗性能良好,山墙和后墙上有石刻多处,纹饰有鹿、凤、八卦、蝙蝠等。

新街镇:新街镇位于高安市南部,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总面积135.18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238个村民小组, 2017年,全镇总户数13079户,总人口41321人。有耕地面积5059.8公顷,山林面积4267公顷,水域面积836公顷,森林覆盖率31.6%。 2017年,我镇完成财政总收入8127.94万元,全市排名第10位。2017年主要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周馥官厅及周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位于东至县。

周馥接官厅,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90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构,硬山墙仰瓦屋面,正脊1米多高。接官厅有门楼、主楼两层,内设会客厅、客房、设施豪华。厅内悬有御赐匾额:“七旬齐案,五子登科。”七旬系指周馥和夫人寿诞,五子系指长子学海、二子学铭、四子学熙、七子学渊、九子学辉,他们兄弟都中了进士、举人、拨贡等科举。还有一块御赐“风清南服”匾额,是对周馥督江南各省,为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时为官清正,受南方人民爱戴的褒扬。另有一块本县绅耆赠送的匾额,上曰“嘉惠桑梓”。接官厅右侧,是周姓义塾的楼房、花园、厨房、厕所等。

周氏宗祠位于接官厅西约150米,坐南朝北,建筑面积109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构。前部分为“四水归堂”天井房,后部分是硬山墙仰瓦屋面,与接官厅几乎同一形制。两幢古建均由周馥建于清光绪年间。周馥,清末封疆大吏,曾辅佐李鸿章办理洋务30余年,曾任北洋通商大臣、陆军部尚书、两江两广总督,接官厅是用来接待达官显贵的。清宣统二年(1910年),周馥第四子民国财政总长周学熙按原有样式复建这两幢古建,所有梁、柱、枋均以钢筋水泥仿木代之,连榫头、卯眼都不例外,这是我国最早的钢筋水泥仿木建筑。

(1)周馥接官厅。

保护范围:本体外,东、南各10米,西5.5米,北至大路。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14米,南至张北平家围墙,西17米,北20米。

(2)周氏宗祠。

保护范围:西北至周启述宅21米,北至周良才屋角2.3米,东北至周良才宅滴水3.4米,东至洪白玉屋角12.2米,东南至郑佰理宅6.1米,南至周启浩宅4.3米、周长生宅7米,西南至周良根脚屋屋角11.6米,西至周良根石围墙7.9米。

建设控制地带:以周氏宗祠为中心,向外延伸50米。

(3)周馥墓。

保护范围:周馥坟墓及神道东、南、西、北各20米。

建设控制地带:神道南20米,坟墓北60米,坟墓神道东至山岗,坟墓神道西6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丁家溪刘氏宗祠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丁家溪刘氏宗祠为碧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丁家溪刘氏宗祠。位于瓦屋乡丁家溪村西200米处,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0平方米,坐南朝北,整栋建筑依山临河而建,由戏楼、东西厢房及正殿组成,四周为青砖封火墙,正殿两端为云跌式马头墙。西楼两侧厢房前为硬山式青瓦,戏楼前院由方形石板铺成,南北长8.2米,东西宽13米,以“八”字形五级石阶而上是正殿,面阔三间,前廊栅栏,月梁上有精美的图案,两次间后檐山墙上清嘉庆年间记事碑一通,为黔东祠堂建筑的典型之作。

丁家溪村:丁家溪村位于瓦屋乡的东大门,距铜仁市区36.5公里、乡政府3公里,东与湖南省麻阳县尧市乡柑桔坪村相连,南与湖南省麻阳县拖冲乡沟水溪村相交,西与司前村相邻,北与漾头镇黄家寨接壤。全村区域面积20.2平方公里,辖铜锣坳、蛇田、茶园坡、苗冲、罗水田、银田坳、丁家溪一、二、三组、店边等10个村民组、276户、120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5‰。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白沙郑氏大宗祠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白沙郑氏大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郑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白沙社区四村村头,是白沙郑氏族人的“始祖祠”。始建于宋朝,明万历、清嘉庆年间重修,现保存清代建筑风格。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二廊合院式布局,整个地形呈“步步高升”之势,面阔15.8米,进深36米,占地面积568.8平方米。砖木石结构,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舟脊,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碌灰筒瓦,青砖墙体。后堂两侧墙内镶嵌清嘉庆年间的两块石碑,石碑分别记载了白沙郑氏由福建莆田迁移到此定居和重修大宗祠的历史。2004年被公布为东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对研究明清岭南古建筑和白沙村史及郑氏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白沙社区:白沙社区面积7.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100多人,外来人口约25000人。社区现有“两委”干部10人(其中支委8人,居委6人,交叉任职4人),高中或以下学历4人,大专或以上学历6人。社区党总支部共有党员235名,下设“两新”党组织7个,“两新”党员26名。2011年社区(两级)总资产5.2亿元,总收入6340万元,纯收入3108万元,资产负债率为33%。目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上溪陈大宗祠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上溪陈大宗祠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溪陈大宗祠位于义乌市上溪镇云门村前宅1号,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1997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1997.08.11义政[1997]115号。

文物价值: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整的家族宗祠。

保护范围:陈大宗祠整体建筑。

建设控制地带:南前檐向外延伸15米至田,西边墙向外延伸3米至路,东边墙至镇西北路,北后墙延伸7.5米至陈子和户前檐墙。

云门村:云门村与上溪镇区紧密相临,南与上溪镇集市相临,前是镇中心小学,北是环高速公路,后靠航慈溪。全村现有农户369户,总人口898人,土地面积281亩,分为6个村民小组,有党员32人,村两委成员6人,2008年人均收入8576元。近年来,云门村在修建牌楼,树立本村形象的同时,还建造了大操场,为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文化娱乐场所,其有300余年历史的祠堂,更是义乌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羊棚头成氏宗祠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羊棚头成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羊棚头成氏宗祠位于仙居县下各镇,年代为清。建于清道光七年的古祠堂——成氏宗祠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羊棚头村:羊棚头村位于仙居县下各镇东部、括苍山主峰米筛浪北麓脚下,总人口2358多人,耕地1060亩,山林7870亩。羊棚头村已有2000多年历史,至今保存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建于清道光七年的古祠堂——成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祠堂——王氏宗祠,均被列入仙居县文物保护点。村庄古迹颇多,有古桥一座、葛洪炼丹井1口,螺丝井1口,黄帝赐造节女亭1座,华光大帝庙1座,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胡湾胡氏宗祠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胡湾胡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胡湾胡氏宗祠,为清代古建,2012年9月经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古建位于陶辛镇胡湾行政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太平天国时期遭严重破坏,清咸丰年间重新修复,徽派建筑风格,雕梁画栋,刻工精湛,保存基本完好,为芜湖市域农村不可多得的古建筑。1909年当地胡姓以宗祠为校舍开办芜湖县农村第一所新式西化小学,于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为完中,培养出副高以上职称者67人,名列高尖端科技人才36人,博士、博士后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学子遍布海内外,因此闻名遐迩,被誉为“芜湖教授村”。2010年县文物所主持对其进行了保护性维修。

保护范围:四周墙基外,东、南各20米,西3米,北12米至宗祠后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各30米,西、北各2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龙现吴氏旧宅含家庙、宗祠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龙现吴氏旧宅(含家庙、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现吴氏旧宅(含家庙、宗祠)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近代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旧宅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坐东朝西,平面布局为两进一照壁,并设厢房,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032平方米。门楼为八字形,立面为巴洛克风格。宅楼,五间三层,进深十三檩,两侧厢房各为六间两弄二层楼。

家庙位于宗祠北侧,坐东朝西,布局为前后两进,呈“凸”形,总面积476平方米。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九檩,明、次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双步,均施藻井。二进整体为石质构筑,面阔三间,进深九檩,明间五架梁前后双步。

宗祠位于旧宅北100米,坐东朝西,布局为五间三进,建筑面积501平方米。一进,进深九檩,明间置戏台,歇山顶建筑。天井两侧厢房各一间。二进,进深十一檩,明间五架梁前双步后四步。三进,进深六檩,明间五架梁后单步。宗祠柱础均为方形木质。

旧宅、家庙、宗祠保存基本完整。是一组类型、形制及文化内涵丰富的建筑。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莱州林氏宗祠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莱州林氏宗祠为莱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宗祠位于莱州市虎头崖镇西魏家村。林氏宗祠系西魏家村林氏家族祭祖的场所,相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林氏族谱》所载,现存的林氏宗祠为道光年间所重修。林氏宗祠坐北朝南,由正房及东、西厢房组成,砖木结构。正房二级踏步,墙基以华岗石垒砌,墙身以青砖砌成,正房3间,明间与次间已打通,通面阔9.20米,进深6.55米;东、西厢房各3间,面阔8.60米,进深3.90米。占地约为150平方米。正房出檐,立二圆形柱,正房及厢房均灰瓦、硬山式。南院墙中间开一门楼,悬额“林氏宗祠”,二级踏步,门楼顶是较为罕见的“悬山式”建筑,顶出飞檐,正脊及垂脊饰以瑞兽,已有部分损毁,门两侧立有二石礅。林氏宗祠是莱州目前发现年代保存最久且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对于研究胶东地区清代建筑风格与林氏家族历史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人口迁徙、民俗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2年,公布为莱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莱州市博物馆

虎头崖镇:虎头崖镇面积114.1平方公里,人口5.2万;位居莱州市西南部。镇政府驻神堂(明洪武二年,巴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此地原有一座关帝庙,传说曾有一位过路人在此遭劫,幸得关公显灵相救,故取村名神堂。1966年,更名红卫,因重名,1983年,恢复原名神堂)。现辖村,1938年分属掖县一、二、九区。建国初期,分属掖南县第九区(大山区)、十区(虎头崖区)和十一区(海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尧头李氏宗祠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尧头李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尧头古镇向我们陈说着,“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

陕西的渭北高原不似八百里秦川旷远辽阔,也不似陕南山地高深空灵,它就像是永远攥紧的拳头,有不绝的内力鼓动其中。亿万年前河水冲刷出的地貌,如今是缺水的地方,土干涸凝固成大地的雕塑。尧头,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沟壑纵横之间是一排排黄土的窑洞,和这片土地一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量。

在尧头古镇有一大姓——李,李家人演绎了尧头古镇的传奇色彩,如今的尧头古镇,有一座标志性建筑——李氏宗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2013年,由李家成功的企业家李对成、李红卫、李忠信、李海仓、李和平等人集资翻建而成,气势宏伟、规模宏大。

尧头李氏宗祠

地理位置:中国陕西澄城县尧头镇尧头老街景区

兴建时间:始建时间不详(内存家谱600多年)翻修于公元2013年

兴建人物:李对成 李红卫 李忠信 李海仓 李和平

周边环境:尧头古镇景区被列入历史文明古镇、文化古镇,尧头窑民窑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安海高氏宗祠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安海高宗祠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安海高氏宗祠位于安海镇小宗埔3号,年代为清-现代,类别为古建筑。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初焚毁,后重建,近年重修,坐北朝南,五开间两落,保存清代构件和闽南宗祠建筑风格。安海高氏历代人才辈出,移民至东南亚和台湾地区的人数众多。

2019年9月8日,安海高氏宗祠被公布为晋江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南、北各2米,西2.5米。

安海镇:晋江市辖镇。古称海湾,宋以后称安海。1958年成立五星公社,1985年改安海镇。位于市境西南部,面积67.7平方公里,人口11.8万。福厦高速公路、石厦公路过境。辖兴胜、海东、鸿塔、复兴、东鲤5个居委会及西安、型厝、安东、灵水、曾林、大山后、可慕、西畲、西门、梧山、山兜、桥头、菌柄、上安、社坛、坝头、赤店、前湖、新店、坑边、瑶前、前林、下山后、庄头、后蔡、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