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郑光祖故居(精彩20篇)

丘逢甲的故居名为培远堂,位于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处的文福镇淡定村,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客家围屋,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光祖故居,供大家参考!

浏览

4855

文章

1000

陈六舟故居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陈六舟故居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六舟故居

陈六舟故居共两处,一在糙米巷6号、8号、10号,一在东关街羊巷23号。陈六舟官至安徽巡抚。糙米巷,旧时称曹李巷。此宅历史上全部属陈仲云家族的产业,陈氏先后四代为扬州很有影响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道光壬午(1822)至光绪癸未(1883),陈家先后出了三位进士,父子二人赐传胪,其后两人为举人、秀才。陈氏家族从陈仲云在道光壬午(1822),其子陈六舟在同治壬戌(1862),侄陈咸庆在光绪癸未(1883)先后参与殿试会考时,三人都赐进士。而陈仲云、陈六舟父子二人先后在殿试会考时又获得二甲第一名,赐称传胪。历史上扬州人称陈家为“一门三进土,父子二传胪”。陈氏住宅从地理位置,遗存房屋的现状、体量、造型、构架特色都能印证是属于清中期或更早的建筑。陈氏老住宅6号、8号磨砖门楼今尚存,形式相似,8号门楼已用砖封闭,从其西另开一门进出,而10号门楼解放后已拆除改建。6号门楼一顺4间,小五架梁,人内左折正厅三楹,杉木圆作,七架梁,抬梁式。厅内古拙简朴构架未动;8号门楼一顺有七小间,原迎面有福祠残迹,入仪门,迎面正厅三楹,东接客座一间,此厅堂是陈氏正厅,专为接待礼仪场所。厅堂构筑规整考究。此轴线住宅从其遗存迹象看,历史上前后共有五进房屋。依此路住宅西墙有南北向巷道,巷西尚存前后三进住宅,为三间二厢式。而10号一路住宅1949年后已拆除改建,难寻旧屋遗存。陈氏老屋除在糙米巷以外,在东关街羊巷23号还有一处老屋,此属于陈六舟的产业,称之“金粟山房”。大门坐西朝东,东门楼呈八字式,磨砖丝缝砌筑,门首楞枋上夹堂板嵌卷草如意圈起来的图案四幅,意为“事事如意”。现今门堂已与历史原存房屋隔断。原来入内面南有二路住宅相互毗连,朝南前后各三进,面阔皆五间二厢。现今只存前后二进,原南首一进因市一中建住宅楼已拆掉,而现存前一进二路一排十间却将原排山板壁拆掉。后一进一排十间四厢现仍存。在此西路其宅之后,尚存原金粟山房小园,留有花木遗迹。民国初,陈重庆对此宅扩建增修,并作诗《园桂盛开寄怀》,还有《双燕》诗云:“小园半亩锁深幽,便当元龙百尺楼;从其诗句中可知当年小园有半亩,内有桂花、桃花等花木。李涵秋作《广陵潮》曾提到其园有“苍松合抱,翠笔成林,晚花与斜日争妍,画槛与四廊相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何振岱故居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何振岱故居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何振岱故居位于大光里17号,.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共两进.入大门,走廊、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有插屏门隔成前后厅。是三间排倒朝(坐南向北)。屋前庭院种有花树,竖何梅生墓志铭。

建于清嘉庆间,光绪及民国初重修。始建人员不详。

何振岱购入后始终为何氏家族居住。

1991年挂牌保护。

三坊七巷改造后,何氏族人迁出。

现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振岱(1867~1952年)字梅生,号心与、觉庐、悦明,晚年自号梅叟,侯官县人,故居在仙塔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三次考进士均落第。科举废止后,被江西布政使沈瑜庆聘为藩署文案。辛亥革命后,与陈衍同回福州。民国4年(1915年),受福建巡按使许世英聘请重修《西湖志》,任总纂。历时9个月成书,共24卷,40万字。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狄更斯故居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狄更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天才,这个四层楼的博物馆兼图书馆收藏了狄更斯的手稿、书信、相片及其他私人的物品。所有的一切都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的风情和狄更斯当年的生活状态。

狄更斯在1837年与卡特琳娜结婚后到1839年12月一直居住在Doughty街48号,1837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传》(Pickwick Papers) 使他在英国一举成名,他也因此能从狭窄的房子搬入到这里。那时这条大街由于属于私人所有,因此通道总是被看守的军队-。尽管他在这里住的时间比较短,但是,他在这里出版和发行了很多著名的著作,如:《匹克威克外传》(Pickwick Papers),《雾都孤儿》 (Oliver Twist),《尼古拉斯·尼克贝》(Nicholas Nickleby),狄更斯的名气和他的家庭一样在扩大,1939年10月他的第三个孩子出世后,他开始寻找更大的房子,1939年末,他们举家搬到1 Devonshire Terrace,Regents Park,它在1959的时候被毁。Doughty街在1923也遭受被毁的威胁,但是狄更斯协会(1902年成立)挽救了它。房子被重新翻修,并于1925年正式对外开放。这所房子现在是世界最著名的狄更斯相关资料收藏地也是世界狄更斯协会总部。

地址:英国伦敦48 Doughty Street

门票:成人5英镑,学生4英镑,儿童3英镑,团体(10人以上)4英镑

开放时间:周一-周六10:00~17:00(周二到下午19:00,周日从早上11:00)

交通:乘坐公共汽车7,17, 19, 38, 45, 55路,或坐地铁至Russel Square, Charcery Lane,Holborn站下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章益故居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章益故居为滁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章益故居位于滁州市琅琊区东后街45号,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为滁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滁政[2006]25号。

保护范围:东、西各50米、南至东后街。

建设控制地带:东西北保护范围外各50米,南至东后街。

章益(1901~1986),字友三,生于滁州一个小康之家,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父亲章心培是清末拔贡。章益16 岁到上海考进圣约翰大学附中,将毕业时因参加爱国反帝运动,被学校开除。5 月下旬回到家乡,联络旅外学生聚会,举行--,散发传单、讲演、贴标语,通电支持北京学生斗争,并与其他人共同创办《清流声》刊物,宣传反帝反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阳朔徐悲鸿故居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阳朔徐悲鸿故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阳朔县城漓江边阳朔镇县前街2号,即县人民政府大门前。

徐悲鸿故居是1935年到1938年徐悲鸿避居广西时李宗仁先生所赠送。故居外围白粉墙、小青瓦,还有略带黄颜色的檐口,其门楼下面悬有吴作人先生手书的“徐悲鸿故居陈列馆”之牌匾,一边还镶嵌着“徐悲鸿故居”之大理石碑刻。房屋为砖木结构,三进堂小屋,院内有一高大玉兰树,花香四溢。

陈列馆里主要展示了徐悲鸿先生在此生活的实情实景,同时又有反映徐悲鸿先生一生经历的图片等等。徐悲鸿的《漓江烟雨》、《青厄渡》等名画都是在此创作而成。现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悲鸿(1895-1953)

是我国现代杰出、著名的画家、教育家、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夫人廖静文。徐悲鸿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徐悲鸿少年时代,随父学画,20岁时,在上海卖画。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翌年赴巴黎留学,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他非常喜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的古典绘画,废寝忘食的悉心临摹。1927年回国后。先后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系主任,抗战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漓江烟雨》

1935年,徐悲鸿赴广西后,创作的山水画《漓江春雨》,以大泼墨的手法描绘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情景交融,笔墨淋漓,法新颖独特,是中国大写意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门票·开放时间

免费参观。

地址:

桂林市阳朔县县前街5号

开放时间:

8:00-17:30

旅游时节

4-10月。此时的桂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旅游的高峰期,房间的预订和交通也进入高潮,价格比平时有所上涨,所以最好避开这个时间。

阳朔景点众多,各景点之间距离不远,乡村小道纵横交错,特别适合自行车小路通。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彭湃故居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彭湃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彭湃烈士故居座落海城桥-,坐北向南,面临龙津溪,原始建于清末,主楼双层,面宽三间12.9米,进深10.9米,前廊子访西式建筑,楼板加铺花砖,风火式山墙,总建筑面积266平方米,彭湃同志于1896年10月22日出生,他在这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1922年夏,彭湃同志开始宣传农-动,与妻子蔡素屏一起搬往“得趣书室”居住。

1925年3月,广东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达海丰后,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同志、校长蒋介石和革命军的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庭及加伦将军曾在此住宿,一起研究工作。1925年6月革命军回师广州,敌军重陷海丰城,故居被焚毁,遗下墙基。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建围墙加以保护。1962年7月7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颁布该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得趣书室)。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十五万元按原貌重建,并陈列展示了彭湃烈士生平文物,是我们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由于彭湃投身革命运动,彭家的家财家产和故居,都为革命作过贡献。《海丰文物志》中记载:1925年3月,广东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达海丰后,周恩来同志和革命军的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及加伦将军曾在此住宿,一起研究工作。

《海丰文物志》又记载:1925年6月,革命军回师广州,军阀陈炯明残部重陷海丰城,故居遭焚毁,只遗下墙基。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围墙加以保护。1962年7月7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颁布该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得趣书室)。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15万元按原貌重建,并陈列彭湃烈士生平文物展览。

现在,彭湃故居正以新的面貌公开开放,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瞻谒,也写下了许多优美诗词。

地址:广东汕尾市海丰县龙津东二路城东镇桥东‎

类型:名人故居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彭湃 (1896-1929)出生于海丰县海城镇的一个大地主家庭。1921年5月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广州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1年夏天创办了“社会主义研究社”;1922年组织“赤心小组”,出版“赤心周刊”;同年7月29日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农会组织__著名的六人农会。曾任海丰县总农会长,广东省农会执行委员长,广州农民运动讲。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天津张学良故居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天津张学良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学良故居博物馆又名少帅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氏在此居住。这所西洋集仿式洋楼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以西洋巴洛克风格为主,房间布置考究,楼梯、地板、门窗等均为菲律宾木料制作而成。

经两年多整修的张学良故居于今旧景重现,这里的音乐、装修、服装、家具、人物全景重现了当年张家在天津法租界的生活原貌。

张学良故居坐落法租界32号路(今和平区赤峰道78号院),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楼房。张氏在二、三十年代来津常住此处。

张氏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两幢共有楼房42间,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5市亩。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底层入口有带窗的三跨暖廊,中央为大厅,左右分别为客厅和餐厅。立面平台层层向后退缩,柱子、栏杆、柱墩上饰雕花盆,楼前为小花园。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备具全,院内广植草坪。

该楼以张寿懿(张作霖五夫人)名义购自法国领事馆。1949年后张寿懿去香港,由其子张学铨管理出租。1956年进行私房改造后由国家经营,1960年改按公产掌管,现为天津市中嘉农资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为弘扬爱国精神,在此楼开办了张学良生平展室。由于该院地段优越,加上装修富丽考究,陈设华贵雅致,是拍摄豪门巨贾宅第居室的理想场所。中央电视台《月上海》剧组曾在这里取景摄像。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乘1、9、35、50、611、619、650、693、808、831、838、845、860、901、902、904、951、962路公交车在山东路站下车后步行可达。

门票

门票68元

开放时间

9:00-11:00,14:30-16:30

景点位置

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8号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求学经历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 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李根源故居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根源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李根源故居

1901年,李根源22岁,回到九保,在萧公祠教私塾。他边教边学,读完了《阮篡云南通志》、《滇系》、《滇南诗略》、《滇南文略》、《滇诗词音集》、《山海经》、《尔雅》以及《说文解字》等书,以提高教学质量。

1902年,李根源到曩宋关张发祥家的北厢楼上教私塾。学生有十多人,其中有李根源的亲弟弟李根云、堂弟李根素。李根源把赵会楼先生的要求,综合为《约法八则》:尚书、习苦、广量、气节、虚受、博学、致用、有恒十六个字,写于墙上。还在教室及宿舍门上,写了两幅对联。教室门上的对联是:伏片(案)参鱼鲁,临轩听鹿鸣。

横披是:开门见山。

教师宿舍门口的对联是:

胸罗千古史,花放一楼春。

横披是:炊经酌史。

1939年,李根源携子李希泌回九保,路过曩宋关时,特到张发祥家的北楼恋旧。见墙上《约法八则》及对联均保存完好,遂吟诗曰:曩宋河边曩宋关,先生此日故乡还。呼儿细检书楼迹,古墨犹存四壁间。

地址:梁河县城北三公里处的九保街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祖籍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腾冲)。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人物事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秀才,二十九年(1903)入昆明高等学堂。次年留学日本,学习陆军军事,先后毕业于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次年春任云南留日学生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曾中生曾希圣故居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曾中生曾希圣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曾中生曾希圣故居始建于1896年,位于资兴市州门司镇春牛村,200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系土木结构的湘南民居,即土砖墙、木框架、木楼板、清水墙、小青瓦,有正房四间,偏厢一间,共二层。曾中生和曾希圣系同胞兄弟,俩人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其后外出求学,早年投身革命,为中国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兄弟俩是我党历史上两个重要人物,在党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有重要地位,其故居具有很高的革命历史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窦垿故居

全文共 1960 字

+ 加入清单

窦垿故居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窦垿故居位于云南师宗县淑基村,是一幢普通的四合院。高高跷起的椽角在风中挺然傲立,除了建筑上的肃穆之外,似乎还在张扬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

后人把杜诗、范记、孟诗、窦联、何书。合称“五绝”。

通往窦垿故居的台阶总共有6台34级,第一台9级台阶,被称为新石坎,上面呢有5台共25级,中山陵的台阶设计跟这里的设计风格一样,从下往上看是25级台阶,从上而下看只有5个平台。在第二级台阶处建有头大门,大门上悬有“中宪第”直匾一块,因为当时,窦垿的父亲窦欲峻被道光帝封为中宪大夫,那道圣旨至今还保存完好。

窦垿故居大门楼成亭阁式建筑,分为两层,梁柱全部都是精雕细刻,造型独特。那些台阶还有这些雕梁画栋的构架装饰反映了主人的官职品位。据说呢,建这种风格式样的房子,是要经朝廷许可的,在云南只有这一处。

大门楼建有5间,正3间设有大门厦,中间为正大门,东西两间各设东西侧大门,大门上方挂的“窦垿故居”横匾是由赵浩如教授书题的,上面还挂着“中宪大夫”直匾,前上方挂有“赐进士第”横匾,正门左上方挂有选拔、解元两块横匾,右上方挂有进士、拔贡两块横匾。横梁上刻有的一对龙鱼,上面雕刻的是云,龙,水。穿过正门还设有三道屏门,在古代,一般官员来访时走两侧屏门,正屏门要比主人官职高的的官员到来时才开启。据当地人说,多少年来,正屏门从未开启过。通过正门进入院内,是跟以前淑基村所有的院落下面相连的,楼上也是相互连通的走马串0,之上就是正宅5间,正宅的前门上刻有许多图案,在大门的上方原来挂有一块“文魁”的横匾。

三十余级的石梯经过风雨的洗刷,已经变得斑斑驳驳,从大门一直延伸进去,诉说着那段历史的久远。四合院占地不大,当地普通红泥垒的墙,灰黑瓦砾盖的顶,除屋椽上雕刻精美的图案还依稀可见,流淌着往日经久不息的文化馨香外,这里与淑基其他众多的院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就在这幛普通的四合院中,一代奇才窦垿却从这里走了出来。窦垿从小置于书香门第,深受祖父和被称为“一介表天”的父亲影响,饱读诗文,深明大义,养成了刚毅正直、心直口快、不畏权势、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言行一致的品格。他以先圣们的古训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以文章和人格来立言、立行、立德,菱甚多,流传后世影响较大的有:《示儿录》、《续小学铢寸录》、《四余录》、《游艺录》、等,特别是岳阳楼长联,更是字字珠玑,誉满天下。窦垿的著作,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德行标准,力图以儒学和礼仪来规范当时的社会秩序。他虽出身官宦家庭,书香门第,却是“布衣粗食”人不追求奢华,想以简朴来改良当时的弊政。他忧国忧民,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却又对统治者抱着天真的幻想,想以奏章、改良来挽救当时的社会。他胸怀抱国之志,却又没悟出报国根本无门。窦垿-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早已注定了窦垿的历程必然是坎坷的一生,矛盾的一生,注定了在这忧愤中必然产生一代文学奇才。

礼堂威严而空旷,没有一丝响动,没有多余的摆设,几张不知是哪个年代的条凳静静地龟缩一角,组成了一种很奇怪的构图。暗红色的墙坯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油黑,使人不由自主地会从脚底升起一股凉意。礼堂的显要位置上,各种牌匾肃然高悬,褒扬着窦氏族人中的显贵们的业绩,其中最为显郝的,当数清咸丰皇帝所赐封赏了。不知道那么多的名人忙着为窦垿题词封匾,究竟是在褒扬窦垿的业绩,还是在用窦垿的名望抬高自己。窦垿生不逢时,在他赴京任职之时,-战争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面对内忧外患,清王朝朝纲荒废,积重难返。此时就任京官的窦垿还没体味到一丝做官的快乐,马上便落入了孤寂和忧愤之中,他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积弊,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在上任监察御史的几天后,便向咸丰皇帝上奏章条陈九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吏治、财政、金融、水利、军事、交通等各个方面。他慷慨陈辞揭露买官卖官的“捐例”制度,请求皇帝起用唐鉴、林则徐二人为议政大臣,委以生任。他上奏参劾擅权专横、结党营私、祸国殃民的穆彰阿、耆英、琦善等人,要求吏部治罪。但窦垿的奏章均被“呈之不用”,“留中不发”,窦垿的政治抱负成了泡影。此时,悲愤之极、年已四十七岁的窦垿深感前途渺茫,彻底绝望了,在孤愤中,他以一个文人特有的勇气和傲骨,愤然辞官,回归故里,途经岳阳楼凭吊先圣,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传世佳作——岳阳楼长联,完成了一个文人、志士、思想者的历史宏篇。

窦垿(1804~1865),字于坫,又字子州,号兰泉,清嘉庆九年(1804年)生,祖籍江南泰川,明代迁居云南。原罗平州西区淑基村(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淑基村)人。淑基窦氏,为清代滇东望族。同治四年(1865年)逝于贵州任上,享年六十二岁。人生履历山西知县祖父窦晟,为乾隆癸酉科(1753年)云南选拔,戊子科(1768年)解元,曾任洪洞县知县,“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晋都陶侃故居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晋都陶侃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晋都陶侃故居叫陶公山,位于湘潭市市区石嘴垴。陶侃曾在山上建有小茅屋,并在周围开荒种菜。茅屋的前左侧有块洼地,积雨水而成池,是陶侃饮用吸水的地方。因常有猫儿在池边捕捉小鱼,故名“猫儿池”。茅房后面的小山沟上有石砌小桥,后人称为“陶公桥”,后被毁。

陶公山临湘江一面都是红砂石岩,石峰隆地向湘江伸展,宛如壶嘴,故名“壶山”,俗称“石嘴瑙”,从远处眺望伸向湘江的石嘴上颌,形态壮丽,好象怒吼的雄狮,俗称“狮子口”。石山嘴上有株碧梧,梧桐树后面便是陶侃的衣冠墓和墓房前的小花园。

陶侃的衣冠墓建于元初,因“国破思良将”的原因吧!葬墓建造虽然简陋,却很威严,从江边沿石级而上,靠左围墙有双合墓庐门,门框上嵌有石匾,上刻“陶公墓室”四字。进门右道一排三间青瓦平房,是守墓人的住所。墓前石栏杆,栏杆左右有石柱,上刻“媲衡山千秋不朽,偕湘水万古流芳”的对联。石栏杆前有石香炉、石方桌和“鼓型”石凳。墓前的小花园也很别致,除常绿灌木外,还按季节栽有多种蔬菜,藉以悼念陶侃。

由于战乱,部分古迹已毁。但陶侃的主冠墓保存完好,墓碑上所刻的《晋督都陶桓公墓》七个大字,清晰可见。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 )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获赠大司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胡晋接故居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胡晋故居为绩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胡晋接故居

坐落在华阳镇城区良安路10号,为民国初期的砖木结构建筑,1917年建成。整个房子中西结合,由门房、庭院、正厅、厨房、书房、菜园几部分组成。主体结构正厅为前后两进三开间二层通转楼。楼前建有走廊,用木柱支撑。天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为简易封闭式天井。整栋建筑基本保持原貌,结构简朴大方,是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存比较完整、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民居。

胡晋接是清代“礼学三胡”后代。是民国时期教育家,是徽州现代教育先驱,是安徽省现代中等师范教育开拓者之一。生前死后受到当时名流梁启超、黄炎培、章士钊、胡适等人的好评与赞誉,更受到他的学生和后学的敬仰和怀念。房屋产权属胡晋接子胡翼谋、胡广范、胡广度等所有,历经百年,是研究其人及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

胡晋接,字子承,号梅轩,晚号止澄,安徽绩溪人,是近代徽州有较大影响的学者与教育家。1874年即从父在东山书院读书,1883年应光绪甲申科试,考入府学,旋食廪饩,援例入贡,熟读经史,成为饱学之士。1891年,在绩 溪城南汪氏家塾任教,后在浙-溪教私塾,其间屡欲创立新制小学,展其抱负,惜无资创办。1903年,绩溪巨商程序东、程松堂创办“仁里私立思诚两等小学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海瑞故居

全文共 2642 字

+ 加入清单

海瑞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府城朱云路的红城湖衅,一座庄严肃穆的“南海青天”牌坊耸立于红城湖路边。牌坊后,有一仿古建筑群,这里就是新修的海瑞故居。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府城镇朱桔里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以刚直不阿,清正廉明著称于世,被世人誉为“海青天”。

海瑞自幼丧父,在母亲的教导下,树立了“读圣贤书、干国家事”的大志。36岁举乡试为举人后,便被吏部谒选派官,初为福建南平县学教谕,后升任淳安、兴国知县,嘉靖三年(1564)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深为嘉靖皇帝忽朝失政宠信方士所担忧,嘉靖四十四年(1565),备死上《治安疏》指斥朝政得失,言天下人所不敢言,因而得罪皇帝被罢官入狱,嘉靖死后获释复职。隆庆三年(1569)升任应天巡抚,任内除利弊,整吏治,平冤狱,治理吴松江、白茆河。深受老百0戴。隆庆四年(1570)因戴凤翔、高拱等人论劾,被罢官回乡闲居达15年之久。万历十三年(1585)朝廷起复年迈的海瑞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仍力主严惩-,肃清史治,后卒于任上。死后赠太子少保,谥忠介。生前著有《海忠介公集》。

海瑞故居在明代府城北门外海宅塘村,今属府城镇红城湖畔的朱桔里。朱桔里属府城郡西厢城外,西邻金花村,东靠北胜街,明清时期是个十分兴旺的人居地。当时朱桔里村外北面的坡地是菜地,东西两侧是树林,今天红城湖所在地是一片百亩良田,村四周有很多水塘,原海瑞故居的房屋前也有个池塘。整个朱桔里充满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景象。

海瑞一生在故居生活时间较长。39岁前,除赴京应试外,不离乡土。嘉靖三十二年(1553)40岁至隆庆四年(1570)57岁,共18年在外任职。隆庆五年至万历十二年(1584)71岁,致仁仕归田15年。万历十三年在南京任职,至万历十五年74岁逝世。海瑞前后共计在故里生活53年。

海瑞廉介一生,为当时人所敬仰,海瑞家乡成为当时人观瞻的胜地。海瑞谢世后,由于后继乏人,其故居逐渐衰败,至清初,故址已转鬻他姓。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琼州知府佟湘年对一代忠臣的身后遭际感到悲愤,他寻访了海瑞故居的遗址,便以官价赎回,刻石立界标明四至,明令今后不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占用。又在遗址中间创建海公祠和丘公祠,购买祭田,请二公后人管理祠堂。

康熙四十二年(1703),都察院右佥御史彭鹏巡按至琼,对海瑞祠的规制不满,特命雷琼道副使黄国材、琼州知府贾棠在海瑞故址上扩建祠宇,同时创建苏公祠和丘公祠,使三祠鼎立外绕以垣,统称为三贤祠。海瑞故居遗址上的三贤祠是海南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纪念建筑群体。

乾隆三十四年(1769)秋,广东承宣布政使秦其立碑树于海公祠中,碑上刻海公故址四至范围,严禁任何人侵占动用。这块海公故里碑保存至今,碑高1.7米,宽0.53米,厚0.13米,碑文正楷阴刻,小字大部分模糊不清。“明海忠介公故里”七字,字大16厘米见方。

清末民初,三贤祠已经崩败,后人无力复修。民国9年(1920)八月,交通部长赵蕃,陆军中将、督办海疆防务、陕西省长李根源,连名刻立海瑞故里碑及丘浚故里碑各一块,树于海瑞故居遗址上。碑文正楷阴刻,字大5—16厘米不等,该碑现残缺,存放于府城朱桔里红城湖畔的海公阁内。

解放后,海瑞故址成为菜地。1978年,当地百姓自动集资在原址上兴建海公庙一间,系常见的土木小屋,供奉海公木塑像及海南名贤、本地人林杰(府、县志均有传)的木制神位,并找回上述二碑竖于庙檐之下。

1991年,海南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海南各界人士开始在故址上复建海瑞故居,表达了人民对海瑞的敬仰心情。

复建的海瑞故居坐北向南,西向红城湖,背靠朱桔里大街。占地1363平方米。以海瑞故居的原貌为依据,参照明代海南建筑风格加以设计,海瑞故里后人承建,琼山县政府、府城镇政府拨款和各界人士捐资兴建。

前门为牌坊式,上正中悬挂“海瑞故居”木匾,匾上方有“粤东正气”四字匾。入前门便见前后二进正屋,皆一厅两房,正屋两侧为横屋,设书斋、陈列厅、花厅、杂用间各一间。

正屋十柱抬梁结构,四面石墙,屋檐高3.6米,十柱全用进口坤甸木,椽桷全用进口梢木,障板全用海南特产铁树和抱密树精制而成。四周墙垣长154米,高2.2米,围墙上安青竹窗。

现位于朱云路口、红城湖路旁的海瑞故居为1997年,琼山各界筹资重建。

重建的海瑞故居由前厅、正堂、后屋、书斋、花厅、书童间、杂用间、厨房等单体建筑组成,于海瑞诞辰480周年之际落成,对外开放。1998年列为琼山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弘扬海瑞刚直不阿、正气凛然的精神,把海瑞故居融入环境优美的红城湖公园总体景观中,2002年5月,海瑞故居增建广场、雕立塑像、牌坊等,总面积为3300平方米。2003年1月,又完善海瑞故居及附属设施。

走进海瑞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海青天”四字的大牌坊,左右两旁分别书写“刚峰、忠介”,是海瑞的自号和谥号。

牌坊的基石上雕刻着海浪图案,牌坊上方雕刻着祥云图案,坊中门雕着对称的两只栩栩如生的龙头。

进牌坊展现在游人眼前的是宽敞的海瑞广场,中间耸立着一尊高大的海瑞石像,石像前有座大鼎,鼎身上铭着“万世留芳”、“千秋不朽”的吉言。海瑞大型石雕像基座北侧雕刻着海瑞的生平。

海瑞故居前堂面阔三间13米,进深二间9.4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正堂面阔三间12.5米,进深二间9.2米,前檐插廊1.3米,抬梁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内置玻璃钢铸成的“海瑞像”,高1.6米,底座高70厘米;神龛下有木匾,正中阴刻“孝忠”两字。花厅与书斋间有一长8.8米,宽2.5米的走廊,内侧置海瑞书法石碑5块。书童间旁边还有后人用明代海瑞故居留下的石雕井口砌成的石水井,井口为圆形,直径90厘米,高35厘米,厚6厘米,井深至水面1.3米。

海瑞故居整体风格为明代海南民居风格。这里已成为后人敬仰先贤的凭吊场所,为成一处继承传统文化、廉政勤政为民的教育基地。

地址:海口市琼山区红城湖路67号

类型:名人故居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海瑞(1514~1587),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世称刚峰先生。明朝政治家、著名清官。琼山人。4岁丧父,靠母亲抚教成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考中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海瑞被选授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上任后,制定教约十六条,要求学生认真遵守。由于教育成绩突出,受到副提督朱衡的器重,被召掌管书院。他主张维护师道尊严。有一次,提学御史视察学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张岳崧故居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张岳崧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岳崧故居位于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张岳崧,系海南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曾让嘉庆皇帝大赞神州大地“何地无才”。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他主持编纂《琼州府志》,擅长书画,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与丘浚、海瑞、王佐并誉为海南“四大才子”,是海南读绝、吟绝、写绝、忠绝“四绝”中的“写绝”。

张岳崧故居有两处,一处为出生之祖居,占地1500多平方米,今仅存有正屋1幢,为悬山式建筑。另一处故居,位于出生故居西南面,占地1200多平方米,四合院式结构,悬山式建筑,为张岳崧居官时所建,今仅存正屋1幢,后屋1幢,两侧横房2幢。故居西侧建有张氏宗祠,为张岳崧晚年亲自筹建,宗祠占地约1500多平方米,有完整的山门、前殿、正殿、廊庑。山门、前殿西厢及东廊庑圮损毁,其余尚存完好。故居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海南十大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民居依旧时模式而建,路巷全部用青石铺设,修旧如旧,古朴自然。张氏后人秉承先辈遗风,尚学重教,人文蔚起,代代人才辈出。

张岳崧(1773—1842),字子骏,又字翰山、澥山,号觉庵、指山。广东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人。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革除各种陋规,四次受到皇帝召见,倡导并协助林则徐严禁鸦片。主持编纂《琼州府志》,擅长书画,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与丘浚、海瑞、王佐并誉为海南四大才子,是海南读绝(丘浚)、忠绝(海瑞)、吟绝(王佐)、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王佐烈士故居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王佐烈士故居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佐故居位于井冈山下庄村,目前保存还不错。

2009年,井冈山下庄村王佐故居被列入井冈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佐(1898~1930)又名云辉,1898年生于江西遂川县。早年在井冈山拉队伍,与土豪劣绅作斗争。1927年初,在遂川农民协会争取下,将队伍改编为农民自卫军。是年7月,协助袁文才部攻占永新县城,营救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0月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所部接受整编。1928年2月,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副团长。1928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魏杰故居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魏杰故居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魏杰故居原位于福州鼓楼区东门塔头街,坐北朝南,三面围墙,共四进,第四进早己倒坍,只留一片空地。

“鹤山草庐”面积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围墙。主座建筑祠厅辟左、中、右三门,大门六扇。入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屋顶,斗拱、挂洛、檐、楣雕画精美,是奉祀魏杰生父富友之祠厅,帝建静修书屋、寿泉厅、泉石居(花亭)等,分别作为祭祀、课读、书画及住宿之所;泉石居是魏杰长住的宅院园林。

魏杰故居现移建于金鸡山顶,只剩两进。前围墙中为石框门,上有多跳偷心式雨蓬,下悬“魏杰故居”匾,下为三步石台阶。门内为天井回廊,插屏门额曰“诗农债”,对联“布衣名士烟霞傲批好,农家诗人山水知音”。首进厅堂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屋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中间有插屏门隔为前后厅,前厅正中陈列魏杰半身像,对联云“存忠孝心,行仁义事”;左右为四间厢房。第二进结构与第一进基本相同,但进深略浅;额曰“玄机天成”,中央挂唯征画像,前有石质供桌;厅堂对联“箴言长在,祖德永承”。厅后后门天井没有恢复,直接用围墙封闭,留有一道后门,门外为竹林。

本建筑具体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间重修,属于塔头“林半街”的产业。

清道光、同治(西元1821-1874)年间,塔头街巨商魏杰经商发财之后,从塔头“林半街”手中购得十座房舍,分给他的七个弟弟和三个子,此宅为长房儿子居住。

购宅后魏杰在塔仔弄创建“鹤山草庐”,内有奉祀魏杰生父富友之祠厅,以及静修书屋、寿泉厅、泉石居(花亭)等,分别作为祭祀、课读、书画及住宿之所。

1987年3月,魏氏子孙--,议定在本宅恢复二月初二祭祖礼仪。同年8月,魏玉蓉在“鹤山草庐”旧址寻获魏杰公立像石碑,随即又从泉石居旧址迎回魏杰公坐像。翌年起,每年农历二月在此宅举行祭祖活动。

1988年,鼓楼区人民政府认定“魏杰造像”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魏杰故居经福州市人民政府确认为“福州市代表性古建筑”,予以挂牌保护。

1993年,塔头街以“旧城改造”为名拆迁以开发房地产,本建筑在拆迁范围内。后经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协调,决定按异地重建处理。选址过程几经周折,才于2001年在金鸡山顶划地800平方米重建,并于2002年十月建成。

2003年,“中华魏征文化发展促进会”及“世界魏氏宗亲总会”曾联合组团来此参观。

2016年2月15日,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竹林,南至故居大门前水泥小广场,西、北各至山坡驳岸。

魏杰,(1796—1876),字从岩,号拙夫,祖籍福清市东瀚镇文林,出生于福州,著名诗人、书法家。鼓山喝水岩、日溪等留有多处石刻,著有《逸园诗抄》2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张兰德故居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兰德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清朝灭亡后,民国二年小德张携大量资财和家人奴仆来到天津英租界,在今重庆道55号置地建房。后来他将该楼让给庆亲王载振,又在今湖北路郑州道转角处建造一座花园住宅。这处楼占地8.75亩,为中西合璧城堡式建筑。整所楼由前楼、后楼组成,有封闭式天桥为通道。楼内地板均为菲律宾进口的软硬木镶嵌,花纹图案极为精美。室内陈设为中西款式的各种家具,富丽堂皇。院内大花园里建有荷花池、假山、凉亭等,小德张晚年家境逐渐衰落,1951年搬到这座独院小楼居住,1957年在此楼去世。这所花园住宅临郑州道和湖北路开门,正门设在郑州道。1976年唐山地震后,全部重建,原貌亦不复见,现保存的为和平区睦南道金林村4号。

张兰德(1876-1957),原名张祥斋,字云亭,天津市静海县南吕官屯人。清朝末代太监总管。清光绪二年(1876)生。出身贫寒。光绪十四年(1888),因被富人奚落,冒险自宫净身。光绪十七年(1891),入清宫“茶坊”当太监,拜太监“哈哈李”为师。在内宫太监里排兰字辈,序号张兰德,慈禧太后赐名“恒泰”,宫号小德张。在宫中不堪忍受-,曾装疯卖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孙桐萱故居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孙桐萱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孙桐萱故居坐落在和平区重庆道68号。建于30年代,建筑面积为733平方米,砖混结构,三层西式楼房,平面布局呈不规则状,自成院落。

孙桐萱(1895~1978),字荫亭,河北交河人。西北军将领,早年入冯玉祥部当兵,抗日战争期间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曾参加台儿庄战役。孙桐萱为人正派,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思想进步,倾向革命,很早就与中共有过关系。孙桐萱驻兖时任国民党第三路军二十师师长,由于他本人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所以孙部驻兖期间没有发生过骚扰百姓、寻衅滋事一类事情,而且他还主动协助地方在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邓缵先故居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邓缵先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邓缵先故居位于河源市紫金县蓝塘镇布心村,建于清代1780年,距今有230年。邓缵先是百年广东援疆第一人,他戍边新疆18载,历任乌苏、叶城、疏附、墨玉、巴楚五县知事,胸怀高远,爱国、爱民、爱疆,为官清廉勤政,兢兢业业为新疆人民服务,尤其多年在南疆为当地维吾尔群众造福。他以文载史,保境安民,先后编纂了两部县志开新疆地方史志先河。邓缵先死于-,为戍边壮烈捐躯。

邓缵先故居爱国廉政教育基地由邓缵先故居、邓缵先纪念馆、邓缵先雕像广场、清风廊等多个廉政文化景观组成,让前来参观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自觉增强廉洁意识。

2011年11月,邓缵先故居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2月,邓缵先故居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河源市邓缵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源市邓缵先反腐倡廉历史教育基地挂牌成立。

邓缵先(1875年-?),号芑州,紫金县蓝塘镇布心村人。13岁中秀才,博学经史,尤工诗词。任过本县议长。民国初年,他赴京参加县政人才考试,派任新疆叶城县县长。任职期间,教民造水车,灌溉农田,促进了边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位十余年,政绩甚丰,民多拥戴。后在回族-中丧生。 邓缵先生前著述甚多,曾在赴任途中赋诗一首,诗曰:“迢迢骑马过长安,满目饥民不忍看。十里路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于驷兴故居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于驷兴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于驷兴故居

于驷兴故居位于建华区卓家胡同2号。于驷兴,字振甫,历任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局总办,黑龙江省内务司司长,绥兰道尹,黑龙江省政务厅长,教育厅厅长黑龙江省代理省长等职,是著名的卜奎藏书家。故居建筑共为4栋,其中正房2栋,厢房2栋,总建筑面积约为300平方米,现用途为住宅,居民9户。此遗址为研究地方名人提供了实物资料。

地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卓家胡同2号

于驷兴,字振甫,号艮庐。1878年生于安徽寿州(今寿县)。吉林将军恩泽幕府,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随恩泽由吉林调任黑龙江。1900年1月23日,恩泽因病出缺,黑龙江副都统寿山署黑龙江将军。于驷兴转入寿山将军幕府。8月,沙俄入侵,寿山将军殉国,于驷兴扶灵柩送至杜尔伯特贝子府寿山内兄处,并安葬于此。主要功绩1905年,赵尔巽为盛京将军,于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林召棠故居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林召棠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召棠故居位于吴川市吴阳镇霞街村拱门巷。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砖木结构的平房,由于年久失修,现仅存两房和一小厅,现为状无第六代孙居住。

林召棠(1786━1872年),吴川吴阳霞街人。乾隆五十一年出生于此,道光三年(1823年)的癸末科殿试被钦定一甲第一名。传林应试写字时,因运笔过快,不慎使“本”字竖笔带起小钩。按例试卷错字要作废。而道光皇帝审阅林的试卷时御笔朱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误笔,无关学问。”点林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一年出任陕西、甘肃两省正主考,誉满陕甘。次年托病辞官还乡,在广东肇庆端溪书院讲学15年之后,回家乡吴阳,寄庐于金莲庵,终老泉林。

1983年吴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霞街社区:霞街社区位于南海之滨,吴川市吴阳镇西南0.5公里处,倚阜临溪,面积约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7亩,常住人口4328人。居民以农业为主,兼以养殖、经商、建筑,捕鱼等行业,社区内设置六个居民小组,有文化楼两座,中学一所,小学两所,其中吴阳中心小学始建于1943年,原名霞街培秀学校,当时是吴川县第一所私立学校。社区有灯光球场一个,老人活动中心一间,是村中老少居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