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山戎古墓群(精选20篇)

猫儿岭古墓群位于榆次市市区以东的猫儿岭上。这一古墓群,如实地记载着榆次地区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史。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戎古墓群,供大家参考!

浏览

4210

文章

210

篇1:关山辽代古墓

全文共 892 字

+ 加入清单

关山辽代古墓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山辽代古墓,位于关山种畜场附近的王坟沟、马掌洼、三道沟等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山辽墓群已发掘九座,均为辽太祖淳钦皇后宗室先茔之地。其规模、大小、繁简不同,均为砖筑,平面作八角形,由墓道、天井、墓门、甬道、耳室、主室组成。在辽墓内发掘的文物、壁画是研究辽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萧德温墓:位于关山东南山麓。萧德温是辽代丞相陈王萧知足(阿刺)之子,辽道宗宣懿皇后之侄,辽道宗的“左金吾卫上将军” ,是辽国祚兴之功臣。辽大康元年三月十九日,逝于辽水西之行帐。卒45岁。据1926年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其兄弟五人,分别以“温、良、恭、俭、让”顺序为名。其高祖萧阿古只为辽太祖淳钦皇后(述律后)之弟,是辅佐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大辽国的开国元勋,曾任北府宰相。曾祖父萧和,祖父萧穆。其家庭自高祖以下各代,先后任北府宰相者17人、封王者13人、招为附马都尉者20人,女辈中有5名皇后、2名皇妃,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

萧和墓:2001年5月出土于关山马掌洼。萧和是辽代天雄军节度。曾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修国史、魏州大都府长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并获“上柱国弘农郡开国公”之勋。

萧德恭墓:萧德恭墓与萧德温同茔地。萧德恭是萧德温的三弟,曾获“银青崇禄大夫”称谓。曾任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和刺史兼侍御史、上骑都尉等职,为兰陵县开国子之勋。病逝于松山州近郊行帐,卒年38岁。

萧知行墓:2001年出土于关山王坟沟。萧知行是萧和之孙、萧孝诚的第五个儿子。曾任职防御使。一生乐善好施。逝于山兔岈山别所,卒年44岁。

朋友们,现在我们只能看到萧和墓,因为其它墓葬已回填。

在这些辽代古墓中,发掘出大量文物。有景德镇官窑烧制的青瓷瓶、瓷器及陶器,有栩栩如生的镇墓之宝兽戗首,有极为珍贵的“黄肠题凑”。同时,还发掘出了一块重达500公斤、近似于正方形的萧德恭夫妇墓志铭,其规模之大、刻工之精、书法之遒劲(大小契丹文字与汉字并存,既有颜体,又有欧体)堪称一绝。长达十多米的入墓甬道还绘有祥云、松树、驼驾辕的花轱辘车、奔马、翱翔的凤凰、僧人、契丹及汉人的彩色壁画,历经千余年仍美艳如初,令人叹为观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徐堡古墓群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徐堡古墓群为温县文物保护单位。

徐堡古墓群位于武德镇徐堡村,年代为汉—清。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徐堡古墓群被公布为温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德镇:招贤乡地处豫北平原,位于太极之乡温县的西南隅,南滨黄河,西与孟州市接壤,辖16个行政村,总面积31.14平方公里,人口2.2万,耕地12750亩。 招贤乡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美不胜收,这里是晋宣帝司马懿的故乡,人称“司马故里”;这里还是温氏的发源地,境内现保存有温国故城遗址、古晋城遗址、烘范窑遗址。 招贤乡盛产优质小麦、玉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八岭山古墓群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八岭山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周及明代墓群。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南与长江相望,北与纪山为邻。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2�15′02″~112�15′07″,北纬30�33′74″~30�33′82″。面积约4000万平方米。是楚王族墓地和明辽藩王墓地。

八岭山古称“龙山”,又名八宝山。自然风景优美,“八岭松云”为旧时江陵八景之一。相传楚庄王等十余座楚王墓及明代辽藩十一王墓俱在此。八岭山古墓群东自八岭山镇新湾村和马山镇安碑村,西至八岭山镇杨场村,镇园林场、铜铃村。经调查,现存有封土堆的墓葬400余座和众多无封土的墓葬。这些冢墓多为春秋战国时期土坑墓,亦有明代的砖室墓。在古墓群范围内还分布多处早期古文化遗址。

有封土的东周墓葬主要有:

平头冢,封土高约17米,周长约260米。北有一陪冢,封土高约7米,周长约70米。两冢相距10余米。

冯家冢,封土高16米,周长300米。陪冢成列。

换帽冢,“相传因蜀将关羽曾在此换帽而得名。”封土高约15米,周长约200米。

仙女庙冢,封土高约10米,周长约150米。

落帽台,“史载东晋桓温之参军孟嘉于此登高酒酣,风吹帽落作文尤绝故名。”封土高约9米,周长约140米,台顶平面约70平方米。

明辽简王墓,封土底径约60米,残高4.5米。为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之墓。朱植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封卫王,二十五年(1392)封辽王,就藩广宁(今辽宁北镇县)。建文年间移藩荆州。永乐二十二(1424)薨,谥曰简。次年葬于此。1987年发掘,砖砌墓室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及左右耳室组成。出土铜器有锁、带盖锅、盘、瓢、提梁炉及器盖等;锡器有圜底钵、盘、壶、鼎、杯、勺、筷子等;漆木器有碗、盘、车、马、龟、木俑等;其它有金钉、银币、铁锁、陶缸等。

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岭山镇:八岭山镇地处湖北省荆州市西郊约10公里,位于古城荆州、古纪南和古万城三大古城之间。全镇国土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4万亩,丘陵岗地1.8万亩,辖18个村3个场和1个居委会,人口3.5万人。境内交通便利,荆州至辽王墓硬化公路直通仝镇,南部紧连318国道,东部与207国道相邻,省宜黄高速公路横穿辖区,并留有八岭山出入口。电讯业发展迅速,程控电话延伸到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蔡氏古墓群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蔡氏古墓群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古墓群位于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时代为宋-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自墓群围墙向东延伸21米、向南延伸13.4米、向西延伸9.6米、向北延伸22.3米和11.1米为文物保护范围。

遵谭镇:遵谭镇位于海口市南部,地处羊山腹地,是海口市的边远乡镇之一。东邻龙泉镇,南邻新坡镇,西邻东山镇,北邻永兴镇。全镇有7个村委会,87个自然村,75个经济社,4640户,总人口21655人。是一个拥有35个老村庄的农业镇,全镇总面积66.6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9093亩,其中水田5846亩,坡地2347亩。 遵谭镇是一个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4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墓派公知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古墓派公知,指的是认知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洗脑手段过于落后的公知。此处的公知指盲目吹捧他国,贬低中国的知识分子。

改词来源于微博一位大V发文,诉说其朋友移民美国的原因:纽约人买咖啡时,会为喝不起咖啡的穷人预付账单贴在墙上,以便穷人随意取用。这类捏造事实,离谱地吹外国的文章,曾在国内互联网发展初期十分风行,随着网友认知的发展,该类文章由于逐渐无人相信而绝迹。如今这类套路过时的手段再现网络,令网友群嘲讽发文者可能是古墓派的。

古墓派在金庸小说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是一个幽闭在古墓中,钻研武功的门派,由于门派十分封闭,因此对外界的事物知之甚少。

网友们用古墓派,形象地调侃了那些公知是不是太久没上网,观念过时到以为现在还会有人去相信那些早已被揭穿的谎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清华大学发现古墓,墓主人是谁?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的很多地方其实都会发现古墓,尤其是在古代作为首都存在的一些城市,更容易发现古墓,网络上也经常有一些段子。而最近,在我国非常有名的清华大学里面,竟然也发现了一座古墓。其实学校里面发现古墓也不是第一次了,之前也有很多学校挖出了古墓,那么,清华大学的这座古墓的墓主人又是谁呢?

5月31日,澎湃新闻从清华大学校方获悉,日前,清华大学在建设新土木馆大楼工程项目时发现古墓群。当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科研人员彭林告诉澎湃新闻,因为人在国外,没有第一时间看到古墓,但已通过各方消息获知清华大学校内发现古墓一事。

“这是我所知道的清华大学发现的第一片古墓了。”彭林说,几年前清华西北门跟圆明园之间曾挖出过墓葬,“后来发觉价值不是特别高,就没有太多关注”。

此次古墓的发掘,让彭林最期待和兴奋的是,有消息称发现了几处汉墓。

“我了解到这次清华大学发现的大多是明清墓,有消息说还有几处汉墓。一般来说,年代越早,价值越高,如果年代比较晚,就要看它是贫民墓还是贵族墓。贵族一般随葬品比较多,葬制也比较有研究价值。如果是一般的平民墓,葬制不是很独特,研究价值很一般。”彭林说,自己回国就会到古墓现场看看。

清华历史系硕士二年级学生蒋梦玉告诉澎湃新闻,因为没在校内,很遗憾没能第一时间到古墓现场。

“不过,在群里看到这个消息时也是很震惊、很激动,清华这块地挖掘出了新的历史!”她说,之前还没听说过哪些学校挖出过古墓,所以“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什么年代的?为什么之前施工时没发现?”

待证实过之后,她就产生一连串历史系学生的好奇心,想了解具体情况,比如:墓址有多大?几个墓?出土了哪些东西?大概哪个朝代?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典章制度、文化社会有哪些启示?等等。

虽然蒋梦玉很希望学校给学生机会参与发掘古墓,但她也表示“一切为了更专业地挖掘、研究、保护。”

此前稍早时候,清华大学对外发布消息称,学校拟在第六教室楼北侧建设新土木馆大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市实施办法》及《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新建项目需进行考古勘探工作。应清华大学申请,2019年4 月2日至14日,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市文物研究所对清华大学新土木馆项目占地范围内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发现古代墓葬95座。

5月27日起,市文物研究所开始对前期勘探发现的古代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发掘完成墓葬16座,初步判断为明清时期平民墓葬。目前,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

5月31日晚,有消息称清华大学内施工现场发现一片古墓。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了该消息。

记者当晚看到,发现古墓的地点位于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北侧。

值得一提的是,周边围挡显示,发掘古墓处正位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大楼工程附近。

由于发掘现场并未对公众开放,不少同学聚集在附近的教学楼上对古墓发掘处拍照。

清华大学通过官方微博表示,学校拟在第六教室楼北侧建设新土木馆大楼。应清华大学申请,2019年4月2日至14日,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市文物研究所对清华大学新土木馆项目占地范围内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发现古代墓葬95座。

5月27日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开始对前期勘探发现的古代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发掘完成墓葬16座,初步判断为明清时期平民墓葬。目前,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

另有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此次发掘几乎未发现陪葬品,推测墓主或为平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张家古墓群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张家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家古墓群位于张家镇东南面的曙光小学至和村东南面的大岭~带,全长约7公里,可见封土堆百余座,其中较集中的有荒头岭、大穴岭、莲花岭、大岭、银山岭等处。

1974年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银山岭发掘墓葬时,发现各墓排列整然有序,其形体同湖南等地楚墓基本相同。出土的随葬陶器主要有瓮、罐、瓿、杯(樽)、三足罐(盒)等;金属器主要有成套的青铜武器、铁制武器、五铢(钱币)和农业生产工具共1530余件(出土文物已藏于广西博物馆),经考证认定为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墓葬。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猫儿岭古墓群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猫儿岭古墓群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榆次市市区以东的猫儿岭上。古墓葬密集地分布在南北长2700米,东西宽1500米的范围内。这一古墓群,如实地记载着榆次地区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史。

历年来,猫儿岭先后出土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历史墓葬

600余座,出土文物5000多件,其中以战国时墓葬最多。这一地区的战国墓葬,形制大多为土坑坚穴墓。基坑都比较深,有深四、五米的,也有深八、九米的。这些葬具、棺椁都已腐朽,出土的随葬品比较丰富,有陶器、铜器、玉器、石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吴平古墓群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吴平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平古墓群位于中洲乡门楼里(即吴平古城)1000米处的九子科山,东距蒙河500米。现有古墓约102座,残存封土堆高1-7米,直径5-20米。分战国、西汉、东汉3个时代,墓地东北面为战国、西汉墓葬,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地南侧为东汉墓葬。墓地占地4.5平方公里,是一处从东汉中平二年建汉县,至三国改为吴平县,直到隋开皇十一年撤吴平县为止,405年间原县城官吏和城区贵族的公共墓地。1976年进行了部分发掘,出土了一批文物,考古发掘与古文献记录和考古调查资料相一致。1976年和1080年曾清理四座墓,均为方形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了陶和原始瓷质的鼎、盒、壶、罐、碗及铁刀等随葬品。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洲乡:中洲乡位于樟树市的西南部,北与本市义成接壤,南和新余市罗坊镇交界,东与黄土山岗铁路林场相邻,西与新余市北岗镇相连。铁义公路、中北公路、村级公路纵横交错,沪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地势以丘陵为主,土地总面积56.3平方公里,全乡有耕地面积21105亩,其中水田20040亩,旱地1065亩,有林地面积8790亩,水面2895亩,人口1.7万。境内山水资源丰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龙盘岗古墓群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龙盘岗古墓群为永定区文物保护单位。

龙盘岗古墓群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枫香岗乡泗坪村七组龙盘岗土地峪,年代为战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墓区长200米,宽50米。

建筑控制地带:区长300米,宽100米。

枫香岗乡:枫香岗乡、沙堤乡、大庸桥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大庸桥街道;将尹家溪镇立功桥、赵坪、覃家坪、三坪、夏坪、楠木溪、二寸界7个建制村以及小河坎居委会划归新设立的大庸桥街道管辖;枫香岗乡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西部澧水北岸,东接尹家溪镇,北邻三家馆乡,西、南与后坪镇隔河相望,乡政府驻枫香岗居委会,距城区12公里,全乡版图面积34.6平方公里,辖11个村,2个居委会,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新安古墓葬群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新安古墓葬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新安古墓葬群

位于白沙乡大田村至水山村长约8公里的地段内,距县城60公里。古墓群沿柳江西岸台地分布,距江岸约50~100米,当地称“九十九堆”。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古墓葬群分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种,封土层高1.5~2米,封土直径10~15米。为中小型墓。1983年经有关部门考古发掘,砖室的墓砖呈青灰色,砖面布纹清晰,两侧饰几何形花纹。出土器物有铁灯、铜碗、陶罐、陶屋、滑石人面具等,其中滑石人面具雕刻精美、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为广西所罕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朱人凤古墓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朱人古墓为恩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元代

地址:恩平市良西镇龙山村委会(又名“烛山”)

恩平朱姓的始祖朱人凤原是福建同安县人氏,是元朝顺帝进士,官授大学士,资政大夫,工部侍郎,在大都元首府(今北京)朝庭任职。御职后,隐居羊城侍家里,在羊城侍家里病故,其墓始葬于广州西效后于明嘉靖年间迁葬于恩平市良西镇龙山村委会土名“烛山”。墓坐东向西,深圆形,整体用沙灰砌成,墓地面积103.5平方米,墓总长度11.5米,宽9米,后壁最高处为2.7米,前壁内墓手最低处0.65米,外墓手最低处0.36米,墓前拜坛分四级,第一级长9米,宽5.2米;第二级长7.7米,宽0.85米;第三级长5.8米,宽0.60米;第四级长3.9米,宽1.9米。墓穴两进双弧群结构,封土堆用沙灰呈半球形夯筑,墓穴位长1.5米,宽1.8米,高1米。墓碑文用花岗岩石分四块制成,总长1.65米,高1米,厚0.15米,墓碑正中刻有“皇清显二世祖考十九郎人凤朱公坟墓”;右竖刻有“本山坐辰向戌兼巽乾”;左竖刻有“光绪庚辰年孟春重修”。墓碑两边刻有对联:揽千峰秀气,衍万派支流;横额刻有长发其祥。于坟墓墓后壁约10米处后土旁立一石碑高1米,宽0.40米,碑文中间竖刻有“皇清四世祖大学士德辉朱公人凤墓”,右上角竖刻有“世居福建分支浙江、广西、广东”,左下角竖刻有“光绪癸卯吉旦立”。其墓建筑气势滂大,坚实,是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墓,其墓对研究恩平历史古墓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朱人凤墓葬于“通天吊腊烛”至今约500年,其后裔经开枝散叶分支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其后裔有朱英六世孙(明成化十四年)任两广总督;朱汝珍(清未榜眼及第);二十三世朱德(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等名人辈出,每逢清明时节,朱人凤后裔成群结队前去拜祭。2007年1月恩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村:龙山村委会共有996户,3411人,有耕地面积4417亩,龙山村委会的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有果场、山林、商铺出租和土地流转收入。农业经济主要以香大蕉、马铃薯和蔬菜种植为主。近年来,龙山村委会积极开展“六个一”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工程建设,捣制了20公里长的龙山大道,修建了平塘垌灌渠三面不见土工程,兴办了龙山村委会农家书屋、-表活动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吐蕃古墓群是怎样的?血渭一号大墓有多令人震撼?

全文共 2588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四大文明古国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有着古老传承的国家的历史源远流长,自然是有着兴旺时期,同时也形成了丰富飞墓葬文化。大家都知道,埃及最出名的就是金字塔了,算的上是埃及的标志了。埋葬了历代的法老。而我们国家古老的民族藏族,亦是有金字塔的。

都兰吐蕃古墓群,就像古埃及金字塔,隐现在都兰热水沟一带的群山之中;或更广泛的地域。10月29日至31日我们随来自全国及青海的考古专家,赴都兰吐蕃古墓群进行实地考察。一路上,专家们相互交流着对古墓的最新研究成果,感叹当年参加发掘时的壮观场景。他们说,群山之中如此庞大的古墓群,填补了青海湖到格尔木之间的旅游空白点,开发利用好它,古墓群将是青海旅游的黄金品牌。绵延在群山中的古墓群

绵延的群山从我们眼中滑过,车在土路边停下了,前方已不能行驶,只能是徒步前行了。大约走了30分钟的路程,我们翻上了一座小山包,极目望去,远方的古墓(土丘)轮廓已清晰可辨。考古专家许新国教授说,虽然看见古墓就在眼前,但距我们还有大约五六里地呢,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必走过去了,主要是让大家认识到在周边绵延的群山中沉睡着近千座大大小小的古墓。我们为古墓群这样壮观的存在唏嘘不已……

这次我们主要去了都兰血渭草场上最有名的“都兰一号大墓”,以及草场南岸的吐蕃古墓群。

都兰热水乡的血渭草场上有一条察汗乌苏河,这条河把血渭草场分成南北两部分,198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在南北两岸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唐代吐蕃古墓群,发掘工作从那时起开始。令人震撼的“血渭一号大墓”

“血渭一号大墓”在血渭草场北岸,大墓依山傍水,有高原“金字塔”之称。东西两面各有山峦向墓旁延伸,两山交汇处有一巨石,形似鸟首,两面的大山浑似鸟翼展开,正面眺望,犹如一只展翅雄鹰,以双翅护墓。大墓透出一种神秘深邃的气氛。

大墓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高约30米,系人工筑成的小山包,墓室之上棚盖巨大柏树圆木10多层,大墓南侧有殉马坑5条,出土殉马骨骼87具;另有殉牛坑、殉犬坑多处。出土的文物有:织锦袜、皮靴、金银器、漆器、陶器、木碗、木碟、木鸟兽、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和一批绵、绫、绢、缂、丝等丝绸织品。其中有一件织有波斯萨珊王朝所使用的婆罗文体“伟大的光荣的王中之王……”字体的织锦,据考证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一件,被确证为8世纪波斯锦。是稀世珍品。

专家们认为,这个墓葬的级别很高,是吐蕃古墓中最惊人的发现,它也是所有古墓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墓葬对研究吐蕃文明史、古代东西方商贸、文化交流均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国内外考古专家亲临都兰

此次赴都兰吐蕃古墓考察,我有幸见到了国内许多知名的考古专家,并与他们做了简短的交流。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王树芝教授告诉我,她就参加过都兰古墓的发掘工作,她的考古专业是树木植物年轮测定。那是1999年7月,都兰最美的季节。

1999年7月,在美国唐研究会的资助下,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都兰血渭草场察汗乌苏河南岸发掘了四座大中型唐代的吐蕃墓葬。这是对都兰吐蕃墓葬的最重要的一次科学考古发掘。

这次联合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古藏文木简牍、石刻碑铭的发现,为大墓及墓主人身份的定性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北大考古文博院教授齐东方、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尧、兰州大学教授宗喀·漾正冈布分别对古藏文木简牍、碑铭进行了学术释读;国内外知名考古专家对墓葬的人骨、墓室之上棚盖柏树圆木进行墓葬人骨线粒体DNA测定及树木年轮测定,得出了明确的结论——都兰热水乡古墓群等级较高,年代大约在八世纪中期,属唐代吐蕃贵族墓葬群。烧墓、炸墓、推土机掘墓的盗墓者

据有关都兰古墓群调查报告中记载,都兰的墓葬被盗的历史很长,最早是在清朝,就发生过盗墓事件,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步芳派了一个工兵营驻扎在都兰的智尕日,将热水南岸的一个大墓挖成了平台。据说工兵营撤退时,被掘的墓室着火,浓烟冒了很长时间,人们猜测墓中肯定有粮食。这座墓的规模与“血渭一号大墓”差不多,是一个王族的墓。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盗墓的高峰期,都兰热水乡崖豁山顶墓被炸,虽然没有炸开,但在炸出的残渣中发现了描画精美的漆片。考古人员闻讯赶到时,手捧这些漆片十分心疼,许新国教授说,他们最怕听到盗墓的方式,就是炸墓,这对古墓的破坏性是最大的,不仅仅是毁坏了珍贵的文物,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考古人员对古墓的科学鉴定。

1998年发现了一起用推土机盗墓的事件,盗墓者将墓推平后,撬开墓门,挖了一个盗洞,有十多米深,从中盗走了许多东西。后来盗墓者被抓获,交代说,其中有一只铜马,因为个体太大,拿不出来,他们便锯断了铜马的腿……

我们在都兰国际酒店吃饭时,与服务员闲聊起来,服务员告诉我,每年夏天,各色人种齐聚都兰,有到国际狩猎场打猎的,有自驾游和户外徒步旅游的,有收购古墓文物的,还有一些神秘人物,专门打探古墓发掘情况的。他们携带的仪器和开的车辆品质都是一流的,早出晚归十分神秘。“新潮”的考古人

在我们一行人中,有8名来自兰州大学的博士生和研究生,他们的欢声笑语,为这次考察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气象。当我们徒步的过程中,他们的户外服给我们这支沉寂的队伍增加了色彩,专家教授们高兴地说,这支考古队伍后继有人啊。

博士生和研究生们带的设备也很新潮,巨浪是8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研究生,只有23岁,他拿的GPS定位器,是挂在胸前的;每到一座古墓前,东经北纬多少度自动显示。他的记录有着一套专业程序,还即兴画地形图。一路下来小本本已记满了。

学民族学专业的博士生刘铁程告诉我,他已经是第二次来都兰了,对都兰古墓十分有兴趣,并与导师合作写了《墓葬出土藏文碑刻考释》的博士生论文,刊发在国内考古界权威杂志《文物》上。他说,都兰群山之中,隐现如此宏大的古墓群,是让人激动的一件事……古墓群的“黄金品牌”

活动即将结束时,我采访了青海文物研究所原所长许新国教授,他说,都兰古墓群不光对青海、对国家及世界都是很重要的人类文化遗址。它出土的文物见证了我国唐朝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是藏族文化、艺术领域一次重大的发现。

都兰古墓群就青海旅游而言,存在着无与伦比的价值,它填补了青海湖到格尔木之间的旅游空白点。如此众多的古墓群堪称是一个奇迹,它点多、面广、线长,既有大墓、中小型墓;又有孤墓、群墓,很好地开发利用,将是我省旅游中的黄金品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五座坟古墓群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五座坟古墓群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座坟古墓群

位于老河口市李楼办事处刘营村东,汉代墓群。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73年发掘7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一般长4米以上,墓坑内填有木炭和白膏泥。椁室由长条方木构成,不承垫木,椁室内放木棺,棺内外黑漆。其中一座墓椁室内作楼房式结构,棺置于楼上,棺底以八匹马承托,形式特殊。出土陶器有鼎、壶、瓮、罐及甑、灶、井等;铜器有鼎、钫、壶、勺、灯、镜、卯、弩机及五铢钱、车马器等;漆器有盒、耳环、盘、奁等;木器有俎、车、俑、梳篦、马等;玉器有壁、瑗、珠等;另有铁剑、竹筒残片等。(第三批)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鲁台山古墓群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台山古墓群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鲁台山古墓群

位于武汉市黄陂区鲁台镇鲁台村南,周代墓群。面积约3万平方米。1977、1978年发掘35座墓葬。西周墓5座,面积约3-18平方米,为竖穴土坑墓,有单椁单棺和单棺两种形制;东周墓30座,面积4平方米左右,均为竖穴土坑墓。西周墓出土铜器有圆鼎、方鼎、簋、爵、觯、锛、尊、铃、戈、镞、镜等;陶器有簋、罐、爵、鬲、碗、缸等;原始瓷器有豆;玉器有瑗、戈、串珠、璇、玑、蚕蛹、乌、鱼等。东周墓出土铜器有剑、戈、镞、带钩等;陶器有鼎、鬲、壶、罐、敦、豆、钫等。(第二批)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北宋古墓发现过仙桥怎么回事?过仙桥是什么有何寓意?

全文共 188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可以在很多考古当中,发现一些古人的丧葬习俗,这些在不同的时期都是有不同的习俗的,而就在最近,在一座北宋时期的古墓当中,发现了一座“过仙桥”,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过仙桥是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过仙桥到底是有什么用的,为什么会在古墓当中出现呢?这个过仙桥和墓主人又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北宋古墓发现过仙桥是怎么回事

据中新网消息,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对湖南宁乡市坝塘镇南芬塘村杨家湾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一座东汉墓葬和一座北宋夫妻合葬墓。其中,北宋夫妻合葬墓设有较为特殊的「过仙桥」。

在湖南省宁乡市坝塘镇南芬塘村杨家湾,考古人员正在发掘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两个墓室之间有一扇小窗,俗称「过仙桥」,表达了古人希望来世再续姻缘的美好愿望。

「过仙桥」是古人「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产物。夫妻俩活的时候在一起,死了也要到一起,中间留一个洞,想象着两个恩爱的灵魂,躺在里面还可以聊聊天。古时候,「过仙桥」寄托着夫妻死后再续姻缘的祝福。2、民间丧事习俗过仙桥的故事

跟着和尚过仙桥的全为男性,女性子孙在整个过仙桥的过程中始终是跪在仙桥的另一侧的。关于仙桥的猜想可能跟中国道教观念中是鬼魂历经十殿阎罗的旅途后准备投胎的必经之地奈何桥有关的,但为什么不是道士做法而是和尚诵经就不得而知了,抑或这个只是一种风俗习惯罢了。

据说以前的老派的仙桥搭得很有技巧,好像应该是用八仙桌子和凳子搭成的,要是这样的话,跟着过仙桥的和尚和亡者亲友们应该是比较费力的。而现在的仙桥看起来像一个钢架结构,由若干钢管搭成一个桥的形状,共有二十个台阶,在各个台阶上还铺有长短相同的木板作为桥面,看起来桥桩、桥面一应俱全。只是整个桥身颇为狭窄,人走在上面不免有摇晃的感觉,桥也颇有些高度,这样一来恐高的人恐怕就有些生畏。这个可能是为了突出这个过仙桥的不易吧、

开始前先要在桥底下放上几个纸糊的灯笼,桥顶上放上两盆吃物(具体含义就不知道了)。队伍的前面是那几个穿着僧衣的和尚,一个吹笛子,一个拉二胡,还有一个举着一个小小的幡(幡上写着几个生拗的字的),跟在后面的依次为长子(端着神位),长孙(背着雨鞋),次子(背着一个蓝色的包袱,里面装的什么就不知道了。),等等一干子孙侄儿辈的男丁。随着为首的和尚高声诵念佛号,过仙桥便开始了,每过大约两级阶梯,和尚们便要停下来诵经,而那声音颇为抑扬顿挫,伴随经文还有笛声、二胡声、和边上的磬铙的和声。经文大约是大悲咒一类的经文。此时后面的男人们便要停下来肃穆静候,等待一段经文念完,整个队伍方始前进两步,等到了仙桥顶部,和尚们便要把预先准备好的一盆吃食撒向四周围观的人们,人们便也开始抢这些吃食,据说这些东西吃了以后都有吉祥如意的意思。整个二十级台阶走完就到了仙桥的另一侧了,然后还要从另一侧开始从新回过来再走一遍,重新回头走的一遍大致和前一遍的过程是一样的了。在整个过程中,女性的子孙们始终是要跪在一边的,只是回头走的时候移到仙桥的另一边换个位置跪下而已。

过了两遍仙桥以后和尚们会有一个鞠躬作揖的动作,猜想可能是针对亡灵的吧。

这样的过程结束以后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东西,听人说叫“穿阵——撞和尚”。即和尚们带领这些个跟着过仙桥的子孙们在桥和桥桩之间穿梭而行,在这个过程中子孙们要尽量用身体去撞和尚们,据说撞得越多,积聚的福气就越多。3、过仙桥有什么寓意

“过仙桥”便出现于西汉的异穴合葬墓中。两个墓穴之间有通道或是开凿的土洞相连,表示墓主夫妻在阴间可以继续交流。这个现象算是异穴向同穴过度的一个产物,不过到了同穴合葬墓之后,仍有部分墓葬保留了这一设置,而且绵延上千年,直到宋代。

虽然寄托着美好的寓意,但是设有“过仙桥”的夫妻合葬墓并不多。杨家湾古墓群的发掘,为研究北宋时期南方地区的历史、民俗、葬俗等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除了“过仙桥”以外,古人还有种破镜习俗,源于成语“破镜重圆”。所谓破镜习俗,就是将一面完整的铜镜分成两半分别葬在夫妻两个墓葬中,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露出端倪。

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烧沟一带古墓葬进行了发掘。一座同坟异室夫妻合葬墓中,在两个墓室的木棺中曾各出土半枚残镜,合起来是一枚完整四神规矩镜。此后,在安徽怀宁、江西玉山县陈家墩唐墓以及当地宋墓中出土更多。

从考古中学者推测,铜镜应该是夫妻生前使用的物品,夫妻去世后,生者有意识地将这件他们生前共同使用的器物打破后,分葬于两墓之中,其目的是沟通死者之间的联系,寄寓夫妻在阴间继续做夫妻的美好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梅花垄古墓群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梅花古墓群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垄古墓群位于滁州市全椒县,年代为汉、南北朝、宋。

梅花垄古墓群以广平园艺场为中心,西南至卜集乡西石行政村的大汪、韩庄、胡姚等自然村;西至峨嵋行政村的高庄、田谷、大何、小钱、大王、山吴等自然村;北至广平乡浦北行政村和洼李自然村;东到程家市汽车站。墓区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公里。在此范围内,古墓“棋布星列”堪称“奇观”。

2012年,梅花垄古墓群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程家市行政村,西南至卜集西石行政村,西至峨眉行政村,北至广平行政村、浦北行政村和洼李自然村。

建设控制地带:同保护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渔山古墓群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渔山古墓群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渔山古墓群位于金乡县胡集镇渔山集,年代为汉,类别为古墓葬。

2012年11月27日,渔山古墓群被公布为济宁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胡集镇:金乡县胡集镇位于金乡县的最北部,全镇辖77个行政村、122个自然村,总人口6.06万人,总面积93.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24万亩,是省级中心镇和著名的中国白皮梨瓜之乡。 胡集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然资源丰富。商周时期就有人在此生息繁衍,回龙山汉墓群、石马群,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郭东蕃葬墓,商周时期的刘庄遗址等十多处文物古迹已列入省、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韦波村红泥岭古墓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韦波村红泥岭古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韦波村红泥岭古墓

1977年秋和1979年冬,露墟韦波村村民在建造新房清理墙基时,在两个地点先后发现一批青铜器,并上送文物管理部门。1980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前往实地调查,证实是两座战国墓葬。1977年秋发现的一号墓(M1),东西走向,长约180厘米,宽约80厘米,深约70厘米。随葬器物沿墓坑两侧排列放置,现存随葬铜器锈残严重,有钟1件、鼎1件、剑2件、矛2件、斧3件、刮刀2件、叉型器6件。已知散失铜钟1件、陶碗(杯)1件。二号墓距一号墓约20米,1979年冬发现,东西向,长约170厘米,宽约80厘米,深约70厘米。随葬的铜器分别置于墓坑的两端和两侧,现存铜钟2件、铜剑1件、铜叉型器1件,保存较完整。专家认为墓主生前是有社会地位的人,并认为红泥岭是一处古基群。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6月20下达通知,将韦波村红泥岭划为文物保护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麻地沟古墓群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地沟古墓群为白银市文物保护单位。

麻地沟古墓群位于白银区四龙镇,年代为新石器,类别为古墓葬。

2014年7月4日,麻地沟古墓群被公布为白银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龙镇:白银区四龙镇坐落在黄河北岸,距白银市区23公里。全镇共有8个村,2412户,现有常住人口11900人,其中农业人口10872人,耕地面积17089亩。黄河流经全镇5个村,白靖公路横贯全镇,村村实现"三通",全镇共安装电话1700 部。 2001年7月,镇党委被白银市委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02年四龙镇党委被甘肃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同年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