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世袭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推荐六篇

浏览

2000

文章

6

篇1:封建制度什么时候开始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封建制度,在中国商周时期和西欧中世纪出现的,以贵族统治阶层层层分封,占有土地和农民(或农奴)等财富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其基本形式是封建等级制和庄园制。农民(或农奴)耕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交纳给封建主。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阶层是封建主和农民(或农奴)阶层。

中国的封建制正式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结束于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也就是始自周朝建立,止于秦统一六国。(关于中国封建制度详见条目封邦建国。)

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指政治制度,经济上的土地私有制要开始于战国时期,结束于土地改革。)正式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1911年。也就是自秦朝建立开始,至清朝灭亡结束。

在中国封建制度时期,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并管理封地内的农民和奴隶,也可蓄养自己的亲信家臣。封地内的自由民自行开发与耕种,而封建主也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向他们收取地租。在西方封建制度时期,封建领主不仅占有农田,还把原来生息在这片领地上的农民也囊括入自己的帐簿,使大批农民沦为农奴。中国封建制度里,农民们名义上有独立的人身,但实际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根本没有自由。在西方,农奴则被视为领主财产的一部分,与奴隶类似,但农奴只可使用不可买卖。

并且,西方封建主和中国封建主都拥有很大权利,可以制约国王。每一个大的封建主在自己辖内都拥有军队,俨然一个“国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宫女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宫女,指在宫里供役使的女子。各代宫女都从良家女子中选拔,选拔程序流程十分复杂,入选者务必体形健体、样子周正、响声悦耳、举止得当,举止举止稍有不善者即淘汰。

宫女的总数各朝各代均不同样。汉朝年间宫女仅有十几人,至汉武帝时宫女提升一千名,到东汉桓帝时,后宫宫女则高达五六千人,而唐开元、天宝年间后宫宫女总数则上升至四万。自此,宫女总数略微降低,如清朝宫女但是三千人。清朝宫女在选拔范畴上也是有改革创新,只从内务府包衣佐领下的女子中选择。

宫女进宫后发展方向大不一样,先进者可变成宫里女官,资质证书平平无奇且影响力不高者只有当做一般奴隶。也是有极个别被皇帝宠幸,擢升为皇上妃子。皇上还可以把宫女做为礼品赐予给元勋、家属,与异族联婚等,王昭君便是这般。绝大部分宫女在宫里整天劳苦,直至满二十五岁甚至三十岁才许出宫配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世袭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世袭制和禅让制的区别

全文共 1011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在古代世袭制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就是古代君王去世之后就是根据血统来时代传承,不然也不会有帝王世家这样的称呼。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世袭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什么时候结束的呢?世袭制和这个禅让制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世袭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世袭制是从夏朝的启开始的。

启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

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儿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

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

2、世袭制实行了多久什么时候结束的

实行了约3000年,时间为约公元前1988年到1912年,1912年清政府灭亡标志着世袭制正式废除。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3、世袭制和禅让制的区别

禅让就是离职后由他本人把职位传给他认为最有能力的人担当.

世袭就是离职后职位自动由自己的儿子或有血缘关系的人担当.

禅让制

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袭制度.据说尧年老时,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后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袭制。

世袭制

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此制度是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称世子;庶子为小宗,周王封其为诸侯,或留在中央为卿、大夫。诸侯、卿大夫或士,各为本支的大宗,其嫡长子为职禄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再分封。此小宗又为本支的大宗。如此推演无穷。周王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所以称“天子”。这是“君权神授”观念,而自此这种王位世袭制度就逐步完善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一夫一妻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三妻四妾其实只是幻想

全文共 158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女子们讲究从一而终,女子的地位是很卑微的,似乎只要男人有钱就可以娶三妻四妾。然而在我国古代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种想法仅仅只是如今人的美好幻想而已,完全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因为在我国历史上从来就没存在过一夫多妻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从商周时期开始,婚姻制度就实行一夫一妻。当时的礼法非常严格,上到天子诸侯,下至黎民百姓,能娶多少女人都是有明文规定的。根据《礼记•昏义》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

先秦乱世中 妻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

天子除去王后,还可以娶夫人、嫔。御妻等合计120人。这些夫人、嫔和御妻等都被统称为妾。另外还有地位更低的婢和姬,在地位上有很大差距。妻的地位自然最高,几乎与夫相当。妾的地位相对于妻就差很多了,但也能算得上是宫廷内的小主。婢就是仆,一般是身家清白的穷苦人,不得已才卖身为仆。姬则是地位最低的一等,通常是罪人的后代。所以完全被当做财产计算,可以随意买卖、交换。

到了战国时期,普通诸侯都是不能纳妾的。所以出现了一种代替纳妾的结婚形式,叫做媵妾婚。也就是娶一个妻子会附带一群陪嫁。这些陪嫁并不是普通的丫鬟,而是妻子同族姐妹,所以被叫叫做媵妾。媵妾的地位不低,仅次于诸侯们的正妻。

哪怕秦始皇也只能拥有一个正妻

另外,互相交换姬,也是是一种常见的外交或交友手段。这就是最早的制度性换妻,也在当时制造了很多说不清楚的喜当爹传闻。

汉朝开始,官员被允许纳妾。只是不需要像娶妻一样需要六礼,但还是要用小轿把妾接回家。唯一的区别是要从后门进,而不是妻所走的前门。妾虽然比婢和姬地位高,但即使正妻子死了,也不能扶正。如果非要把妾扶正,轻则挨顿板子,重则发配边疆一年半。

汉朝壁画上的夫妻日常生活写照

唐朝时,离婚和再婚的现象比较普遍。《唐律户婚》中出现了三种离婚形式。第一种是夫妻双方对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有杀伤、殴打、骂詈甚至通奸等情况,会被官府判处强制离婚。第二种是妻子出现不孝顺父母、无后、淫乱、好妒、有恶疾、言多、盗窃这七种情况,丈夫就可以依法休妻。

第三种就是出于双方自愿的协议离婚,又称两愿离。当时的社会理论对于离婚女子是非常宽容的,唐朝公主中再婚甚至三婚的是大有人在。

唐朝公主们的婚姻观 与现代较为接近

宋朝的法律,极大加强了婚姻中男性的地位。李清照嫁给张汝舟之后,由于被不断地家暴,不得已告发张汝舟营私舞弊。最后虽然成功离婚,但依照宋朝法律,妻告夫要被判徒刑两年。李清照在牢里呆了9天,才被显贵的亲友力保释放。

元朝时,蒙古人实行收继婚制,又称转房婚。也就是父亲如果死了,儿子可以娶除生母以外的父亲拥有的所有女人。兄弟死后,他的妻子必须被转嫁给其他的兄弟。比如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宠妃木哥哈敦就被转嫁其三儿子窝阔台。

元朝时 妻妾们的地位同样较高

这其实也是古代游牧系社会的老传统。早在汉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在呼韩邪死后,昭君就按匈奴婚俗她须转嫁给复株累若鞮单于。这样不仅是生活有了保障,其个人影响力也得以延续下去。

明朝建立后,崇尚理学思想,对于妇女的贞节十分看重。所以丈夫死后,立志守寡的妇人会受到嘉奖。不但免除本户差役,还可以继承丈夫在家族中应继承的财产。甚至可以向朝廷申请,给自己立贞节牌坊。反之,要是改嫁则会失去夫家的财产以及自己的嫁妆。

身穿蒙古服饰的明朝后宫嫔妃

一直到清朝,出现了男人可以娶不止一个妻子的特殊现象。这种多妻制被叫做谦祧,俗称“一子顶两门”。也就是如果父辈兄弟几人中只有一个男性后代,那么这个后代就可以娶两房或者三房妻子,以达到传叔、伯、父几门香火的目的。如果条件并不符合,那么自然是无权享受这种优惠政策。

所以,三妻四妾并非大部分古代男子能享有的权利。中国古代婚姻还是大体上维持在一夫一妻多妾制,整套制度反应的既是严格的等级划分,又多少包含有稍稍温情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年号制度从什么时候开始?其实日本的年号都是来源于中国

全文共 329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日本更换年号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令和”即将成为日本最新的年号。但其实,年号制度中国已经使用了两千年的时间,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年号的,就是汉武帝刘彻。之后,年号制度随着中国与外国的交流流传了出去,日本也开始使用年号,并且一直到今天。而不管是日本最新更换的年号,还是曾经使用过的年号,其实都还是逃不开中国年号的影子,曾经的很多年号,更是直接把中国古人用过的年号拿来用的。

1

上过《一站到底》和《奇葩说》的国家博物馆八零后讲解员河森堡,曾经讲述过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他在书店里读欧洲史,里面提到了公元457年,他就在书架前自言自语:“公元457年在中国该是什么时代呀……”

旁边一个眼镜大叔主动接了话,“宋朝。”

河森堡心里一声冷笑: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才有了宋朝,这都差了几个世界了好不好。可他还没作出反应,大叔跟着又推了一下眼镜,“应该是大明”。

河森堡的鄙夷就要藏不住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才有了明朝,差了快一千年了。罢罢罢,跟这种不懂装懂的人有什么好说的?他回了一个标准的白眼之后离开。

回家一查公元457年,才发现被吊打后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宋朝是南北朝的刘宋,不是后来契丹人乔峰心向往之的赵宋;大明不是明教张无忌培养出来的国号,而是皇帝的年号,一如近来人人皆知的日本从“昭和”到“平成”再到最新的“令和”。只是日本的年号制度,百分之百是照搬中国的。

2

年号这个东西,从夏商周到西汉初年都是没有的。秦始皇兵马俑都打包完毕封存下地了,年号还要等个一百多年才诞生。

年号诞生之前要纪年,除了甲子乙丑的干支纪年法之外,基本采用谥号纪年法和名号纪年法,就是用天子国君死后的谥号和生前的名号,再加上数字来纪年。在诸侯国林立的春秋时期,一年可以有十几到几十个纪年名称。

比如孔子逝世的公元前479年,就是他所在鲁国的哀公十六年 、齐国的平公二年、晋国的定公三十三年、秦国的悼公十二年、宋国的景公三十八年……一直到吴王夫差的十七年和越王勾践的十八年。当然为了统一起见,一律以当时的周天子为准,就是周敬王四十一年。如果当时高考要考中国历史哪年是哪年,各国考生一定会想跳楼。

终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复杂的纪年换算方式。从秦始皇嬴政到汉高祖刘邦,都是“始皇五年”“高祖三年”这样的纪年法,一如今天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孙子汉景帝刘启,都是如此。即便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刚刚接班的时候,也是如此。

但情况总有一天会起变化,变化来自一只国家级保护动物。汉武帝当了十九年皇帝之后的公元前122年,他出门打猎打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大声恭喜皇上吉祥,说这是难得一见的神物啊,完全值得纪念。

于是汉武帝就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立了年号,名为“元狩”,所以公元前122年就是元狩元年。不仅如此,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当然还要弥补掉失去的时间,所以他把元狩之前的登基岁月也追认了三个年号:建元、元光和元朔——平均分配,每个负责六年。

一转眼打猎已经过去六年,忽然山西又出土一只三足宝鼎,群臣当然又二二三四再来一次,大声恭喜皇上吉祥,说这是难得一见的神物啊,完全值得纪念——于是就又改了年号,称为元鼎。

估计那时颜值的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否则说不定汉武帝突发灵感,觉得自己既然长得辣么帅,那叫元帅元年也挺好呀!

3

汉武帝开了头,之后的皇帝当然有样学样,自己登基要改年号,自己当皇帝心血来潮也要改年号。

跟日本的“令和”来自诗集不同,中国古代的年号许多都是高大上得超出天际的。不仅有文化是当然的标配,格局大才是需要划的重点。

比如刘宋的“大明”,即出自《周易·乾卦》的“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在他之前的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咸宁”也是来自同一段文献,“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铺张扬厉跟汉武帝有一拼的隋炀帝杨广,年号“大业”来自《周易·繫辞上》的“盛德大业至矣哉”;而乔峰的好兄弟段誉段公子、大理皇帝段和誉,年号“日新”来自《大学》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要是胆敢把年号定为“语嫣”,天龙寺里不问世事的和尚都会冲出来跟他拼命。

因为每个皇帝都想蒸蒸日上、江山永固美如画,所以取年号时往往意在记祥瑞、志喜庆、祈昌盛。像太平、中兴这样的年号,两千年来用过的政权动辄十个八个。论文都可以抄,年号重复又有什么关系?

到了证券基金诞生的1997年,一堆投资机构纷纷把年号拿过来直接用,比如一堆上市基金开元、天元、景福、兴安、泰和、兴和、汉兴……就全都是古代帝王的年号,反正定年号为开元的李隆基也不会穿越来算账。而香港人邹文怀跟老板邵逸夫决裂,要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时,他选的名称也是“嘉禾”,三国时东吴孙权称帝的年号。

年号最终是最大的头头说了算,所以有些没读过书的割据政权显得就比较没见过世面,比如隋末的窦建德、南宋时的杨幺,直接就用当年的干支把年号定为“丁丑”、“庚戍”。倒是不费脑筋,可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更有浑人比如明万历四十七年称王的固原人李文,直接把年号定为“真混”。

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是唐朝时的李治武媚娘两口子:不但喜欢起年号,而且尤其热衷与时俱进。唐高宗在位35年,换了14个年号;而武则天在位21年,虽然时间短但足足换了18个年号。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创下了历代以来年号更换频率的最高纪录,也许女人天生就更喜欢玩花样?

尤其是武则天正式即位之后,“天授”“如意”“长寿”这样的普通年号都不能让她满意,她心存高远的志向一定要得到充分体现。于是一连来了三个四字年号,“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后来徐克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通天就是从年号里来的。

任性是帝王的特权,取年号是霸气的标志。明成祖朱棣夺位成功之后,群臣建议的年号是“永清”,朱棣不满意,说冷冷清清的哪有“永乐”好啊!而且我将来要修书,《永乐大典》也比《永清大典》酷炫多了不是吗?有没有谁不同意的?

下面一堆噤若寒蝉的读书人高呼万岁英明,没有一个人敢告诉他:“永乐”是三百年前北宋强盗方腊曾用过的年号,虽然跟你的所作所为也挺配……

4

古时许多年号,跟现代汉语里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大象”不是动物,是北周静帝宇文阐的年号,源自古语“大象无形”;“保安”不是职业,是大理和日本都用过的年号,意在“保国安民”;“普通”不是平凡,是嗜好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年号,因为普通本来是伽蓝(寺院)的六种名称之一;“神功”不是葵花宝典,是喜新厌旧武则天只使用了三个月的年号……

然而像武则天这样以改年号为乐的行为,到了明清基本绝迹了。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年号越混乱,朝局越混乱。嘉靖年间成书的《丹铅总录》里有一句话:“乱主年年改号,穷士日日更名。”要想长治久安,就不要总是变来变去。

所以从明朝开始,一个皇帝终生一个年号基本上已成惯例,只有两次即位的明英宗朱祁镇例外,第一次“正统”第二次“天顺”。清朝也依照了明朝的惯例,所以明清之前的皇帝,一般用谥号庙号来称呼,比如汉武帝、唐太祖、宋徽宗;而明清之后的皇帝,就用年号代替了,例如嘉靖万历崇祯、康熙雍正乾隆。

日本的一个天皇本来有许多年号,但在明治维新之后,就向中国看齐,立法规定一个天皇有且只能有一个年号了。

中国的年号比日本久远得多,但结束得比日本的早。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民国成立,从此以民国来纪年,年号被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1916年袁世凯要复辟称帝,把年号恢复成了洪宪,但洪宪元年最终只持续了短短数十天。

而许多貌似是日本代表物的词汇,其实都是中国曾经已有的年号。“大和”是唐文宗李昂的年号,白居易李商隐都度过了完整的大和年间;“天皇”是唐末割据政权朱泚的年号,距今也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了;“明治”是大理皇帝段素英的年号,比明治天皇要早八百多年……

年号这东西,在中国自己的历史上已经渐行渐远,如今只存在于一堆少有人问津的典籍和娱乐电视剧里,《贞观政要》、《宣和画谱》、《康熙大帝》、《戏说乾隆》……只是我们弃如敝屣的东西,也有人还在用,而且似乎也没耽误现代化进程。假如将来有一天日本去把年号申遗,虽然我们能理直气壮言之有据地说“年号本来是中国的”,但恐怕也不会残存多少底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世卿世禄制是什么制度?世卿世禄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的世卿,指的就是在王室充当卿士或是在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一些贵族。这些人,官职是世袭制的,父亲当的什么官,死后,做儿子的可以继续当。着世禄指的就是这些贵族一方面为朝廷官员,另一方面则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相传。可见,这是一种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关于这种制度出现于何时,史学家也有很多争论。

我们可以从《史记?鲁周公世家索隐》里了解到,西周的开国元勋、周武王的胞弟、周成王的叔父周公旦,其长子封在鲁国,“次子留相王室,代为周公。”而西周宣王时,又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显而易见,两人都是周公旦、召公奭的后代。那么这样一来,西周时期就有“世卿制度”。

但是,《尚书?立政篇》却有这样的记载:周公强调:“自今后王立政”,要“俊(进)有德”,选拔“成德之彦”,择用“吉士”、“常人”。很多人根据这些描述,认为这才是西周时代的选官方针。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该制度出现于春秋中晚期。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当然史书也有相关。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即张仲后裔因在王室不能世袭而跑到晋国。再如《公羊传·隐公三年》:“,非礼也”,即“世卿”这种制度不符合周礼。

该制度到底始于何时,由于历史资料的不足,还无法作具体的阐述。不过该制度是何时被取消的,却有记载。

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时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如《史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分之高低。

这样一来,奴隶主旧贵族遭到了沉重打击,多有怨恨。《史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实际上,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既是一种新的治国方略,更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