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广东清明节吃什么(11篇)

浏览

1704

文章

11

篇1:广东东莞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全文共 2073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那么你知道广东东莞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吗?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广东东莞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民以食为天”,清明祭祖也不例外。扫墓祭祖,不改繁文缛节,回家烹调美味,不厌精细。千百年来的习俗,就通过烧猪、做鱼丸、采清明茶等活动流传下来。宗族家庭的情感,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凝聚。带着对先人的怀念与尊敬,热热闹闹地过节,清明,并不凄凄惨惨戚戚。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俗语有“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东莞人“挂指”、“拜山”一般都会准备烧猪、酒、饭、拜山包等献给祖先,然而,不同的镇区的食品各有些许出入,例如凤岗有采清茶、品甘甜;东城有糯米煮枫叶,一家分吃;高埗有鱼丸献祖先等。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粄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粄小孩子会更乖。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个古老节日之所以沿袭不衰,是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代代累积下来的那份感情,流淌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对先烈、英雄以及死难同胞“祭之以礼”,唤醒着人们心中与国家、与同胞那份割不断的血脉亲情,也将凝聚起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激情与动力。

虽然东莞土生土长的市民,都会选择在清明节当天祭拜先人,还会去东莞各大公园爬山登高来度过假期,比如旗峰公园、水濂山公园、大岭山森林公园、松山湖等都是不错的好去处!

清明毕竟是春意盎然的时节,宋代诗人程颢曾作《郊行即事》一诗:“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描写的就是清明美景!

清明节去洛阳哪里玩好

1:神垕古镇

神垕古镇地处伏牛山余脉,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灵泉寺、花戏楼、祖师庙、邓禹寨、钧窑遗址等不胜枚举。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积淀而成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也是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

2:新郑市泰山村

泰山村景区位于新郑龙湖镇,海拔在312米左右,属于丘陵地带,其泰水河环绕而流,沟壑间水潭溪瀑穿过,流水潺潺,更增添了景区的灵性,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美丽景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泰山村适宜林木生长,这里生长着上千种植物,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更是有几株千年古槐一直生长着。

3:三乡镇

天下汉唐第一古镇--三乡镇,东村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历史悠久,“汉刹云山”、“唐宫烟水”名震一方。其中的中国的比萨斜塔——五花寺塔千年不倒,气势宏伟,这里还是唐朝着名诗人李贺的故乡,诸多才子曾在此把酒咏唱,其乐陶陶。

4:洛阳重渡沟村

重渡沟村有着“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之美誉,因东汉光武帝刘秀二渡伊水至此,摆脱王莽追杀并成就帝业而得御赐之名。重渡沟的景区有三绝。一绝是水,上百个泉眼数百股泉水汇成了兰溪清流。二绝是竹,铺天盖地的万亩竹林形成一座天然画廊。三绝是农家宾馆,富有山情风味分布于竹海清流之中。

清明节特色食物有哪些

子推燕

在北方应节食品中,有一种子推燕,是用介子推的名字命名的。宋朝时,人们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模样,用柳条串起来挂在门上,以召唤介子推的灵魂,故称之为子推燕。陕北榆林、延安清明时则蒸子推馍,也叫老馍馍,像古代武将的头盔,大到半斤至一斤,里面包着鸡蛋或红枣,上面有个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用面做的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这是给男人们食用的。而女的吃长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吃抓地髻馍。孩子们吃燕、蛇、虎等面花,男孩们最爱吃虎馍。此俗至今还在流传。

青团

在南方的应节食品中,江浙一带吃青团很有特色。相传太平天国李秀成兵败被清军追杀,就装扮成农民赶牛犁地才躲过了清兵的追捕。但清兵在村里设兵搜查,他不能进村,却饿得难受,就让村民张三给他找吃的。张三看见艾草灵机一动,就把艾草煮烂加上糯米,蒸出青光光的团子给李秀成送去,李才吃饱了肚子。此事传扬开来,就成了清明时的一种新食品。后来制作方法更多,也更好吃了。江浙一带清明也常吃红祸等。

润饼

在闽南一带清明吃润饼,也称春卷、春饼。做法是以很薄的面饼为皮,以青菜类如豆芽、韭黄、芹菜、红萝卜和豆干、肉丝等切成丝为馅,撒上糖粉、海苔酥等粉末卷成筒状就可食用。

撒子

本名寒具,源于魏晋时期。撒子是油炸面食,酥脆可口,有的撒上芝麻更好。在《齐民要术》中说是环饼。现在南方、北方和西北维吾尔族、回族中仍有这种食品。

清明螺

在南方,清明时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素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清明吃螺肉叫挑青,吃后将螺壳扔到房顶上,说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便于养蚕。可带壳炒食,也可煮熟后挑出螺肉凉拌或炒食。

节蛋

清明吃鸡蛋,被称为吃节蛋。节蛋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画蛋,是将鸡蛋、鸭蛋煮熟后,用茜草汁作为染料,在蛋壳上描绘花卉。过数日将蛋壳剥去后,蛋白上便显出蓝色的花纹图案,煞是好看。另一种则是雕蛋,是将鸡蛋、鸭蛋煮熟后,先用笔在蛋壳上绘上花纹图案,然后用刀雕刻,将整只蛋镂空,再将蛋清、蛋黄依次取出。其雕工之精细令人赞叹,既可以吃,又可以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广东清明节吃什么

全文共 2550 字

+ 加入清单

除了清明扫墓外,“吃”在广东清明节占有很大的比重。那么广东清明节吃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广东清明节食物9、烤乳猪

在广东地区,烤乳猪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广东人也给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头的名字—“鸿运当头”、“红皮赤壮”等,向先人奉上脆皮金猪,希望保佑子孙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宏图大展。

南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对烤乳猪更有详细记载:“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壮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根据记载,“取正在吃乳的小猪,击杀后洗刷干净,除去五脏,用茅草塞满肚腹,用一根柞木棒穿过,架到火上,缓火遥炙急转勿停,以酒涂乳猪之表皮,表皮易于发色。”最后乳猪表面变成琥珀色,便大功告成。

广东清明节食物11、薄饼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烙成圆形的熟面皮,以薄得像纸的那一种最好;馅有咸的、甜的两种。咸的主要是用蛋、鲜肉、腊肉等制作,可以把葱末混入香菇、豆芽、韭菜等已经做成的熟料中,混合起来。如果做的是甜馅的薄饼,就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做好后就放起来,到时候就用薄饼皮卷起来吃。

广东清明节食物7、螺蛳

清明时节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广东和广西人炒螺蛳时,喜欢用蒜头和鲜紫苏叶做作料,这不仅能使螺肉的味道更加鲜美,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广东清明节食物5、粽子

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习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要比端午吃粽子早得多。现今仍有许多地方流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吃粽子的民间风俗。据广宁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广式粽子的着名品种有“碱水粽”、“烧鸭粽”、“猪油豆沙粽”、“叉烧蛋黄粽”、“鲜肉蛋黄粽”、“椰蓉粽”等,裹包形式有“四角粽”、“五角粽”,其中“什锦裹蒸粽”,一只重量达500克。

广东清明节食物1、鸡蛋

清明节因与上巳节相近,食俗也有吃煮鸡蛋。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又清明节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则仅供玩赏而已。

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广东清明节食物8、甘蔗

广州人称扫墓为“拜山”或“行清”。拜山后分食甘蔗,并将吃过的蔗渣丢于坟前,还要将包子掰碎撒于坟前。甘蔗寓意节节高。清明节肇庆也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挑选甘蔗可以注意3个原则。一是摸,检验甘蔗的软硬度;第二看,看甘蔗的瓤部是否有变色;三是闻,鉴别一下甘蔗有没有异味。霉变的甘蔗质地较软,瓤部颜色略深、呈淡褐色,闻之略有酒糟味。除了看外观,商家剥皮时大家还要注意看甘蔗的中心和表皮,如果是红心的话就不要购买了。有些不法商贩有可能会把霉变甘蔗榨成蔗汁出手,所以建议来源不明的甘蔗汁大家最好也不要购买饮用了。

广东清明节食物6、艾粄

清明节吃艾粄是广东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粄被称为“清明粄”,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做艾粄,一般要先将捣碎的艾草加上糯米粉、水、糖,一起拌成团,然后把面团捏成一小团,搓圆捏扁,把捣碎的花生、芝麻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扁圆形等形状,垫在芭蕉叶上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0分钟,清香怡人的艾粄就可以出炉了。

广东清明节食物4、菜包糍

清明前夕生活在粤北山区的南雄客家人除了扫墓祭祖、缅怀先辈外,还一直流传着吃“菜包糍”的传统习俗。相传,清明时节吃了黄栀子和粘米做成的包糍,不但可以避邪,还能清热去湿。

不起眼的菜包糍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菜包糍原本是南雄浈江一带船民的小吃,所以又名“船佬糍”,南雄珠玑巷是着名的广府人南迁的中转驿站,也是客家人的聚集地,相传唐宋时南迁的中原地区先民春夏季节原本习惯用麦子做成面粉来做菜包,一路南迁至岭南后,由于麦子甚少,便用水磨将白米磨成的米粉来替代面粉,做传统的菜包糍的风俗也由此在南雄地区流传至今。

广东清明节食物2、荞菜

荞菜是广东人清明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时令蔬菜,因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广东清明节食物10、朴籽粿

朴籽粿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制作朴籽粿,首先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核)捣烂,与大米舂成粉末,然后发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

广东清明节食物3、荠菜

荠菜是阳春三月的应季时蔬,又因其与“聚财”的谐音,而颇受百姓喜爱。关于荠菜,有这样一种民间传说,清明节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每人吃一碗,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另外,因“荠”与“吉”谐音,所以,荠菜也有“吉菜”的说法。

“农历三月三,不忘荠菜煮鸡蛋”,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清明节最常用的做法。具体做法其实很简单:先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2-3片生姜,可以煮成一大锅,全家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广东清明节习俗

全文共 3107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们传统的习俗,在广东过清明节的时候,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东清明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节介绍

清明节,人们要扫祖墓,除杂草,培新土,祭祖先、悼亡灵。如今也是祭扫烈士陵园,进行植树造林,开展传统教育的日子。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寒食节不准动烟火,只能吃冷食凉菜,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他追随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重赏随从。

介子推却未得赏赐,与母隐居绵山(即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的介山)。后来,文公要给他封官赐爵,他却坚辞不受。文公无奈,只得放火烧山,本想逼他出来,没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在山中。后因寒食和清明相连,逐渐合为一个节日,成为了人们追思祭祖,缅怀亲人的节日。

广东清明节各地习俗

广州:行清、吃荞菜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惠州:敛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习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粄吃的特有习俗和饮食。在惠州本地习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粄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粄被称为“清明粄”,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清明前后,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东莞:拜山、吃艾粄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粄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粄小孩子会更乖。

河源:迄今仍吃清明粄

在以客家风俗为主的河源地区,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常常会制作应节食品“清明粄”。清明粄食而不腻,属药膳一类,是客家地区具有特色的岁时节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区的人们便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粄。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头翁)、莘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块蒸熟即成。

肇庆广宁:搏“头彩”

在广宁,称拜山扫墓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为先人墓地除草平整,把周围的环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广宁人称,“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头彩”,哪怕是共一个太公的后人,谁家“抢先修得太公清”,谁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为一年的工作生活开了好头。

据广宁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发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而“发糕”则是寓意先人保佑后代发达的意思。清明时节,该县从农村到县城家家户户都会蒸发糕、包粽子。发糕糍是一种叫发糕粉原料配上酵母发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区别肇庆传统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猪肉作为馅料蒸制而成。

但在传统习俗中,广宁妇女不得上山“修清”,尤其是外嫁女不得回娘家扫墓祭祖。自有重男轻女之嫌外,当地农村人更相信清明拜祭先人是祈求福气,外嫁女回娘家拜清扫墓,会把娘家的福气带走,不吉利。

肇庆: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庆,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祭祖金猪”寓意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梅州: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韶关:采撷艾叶做粄

韶关地区的客家人在每年扫墓时,都首先会将祖坟周围的杂草铲光,土坡进行清理,然后用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进行祭祀,最后鸣放鞭炮,回家就餐。

许多山区群众便会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因此这种习俗在客家地区代代相传。

佛山:插柳纪念忠臣

在民国前,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开村之人。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清明节传统习俗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一项主要的内容,但你可知道,历史上的清明节并非仅仅是扫墓祭祖一项习俗,而是由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成。我们切莫把清明简单地过成了烧纸祭祖的“专用节日”,而忽略了清明节所承载的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踏青:春风春色,春山春水,清明时逢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和风微拂,到处呈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

光。所以我国民间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清明节在唐朝是国家的公众假期,先是“寒食同清明,休假5日”,后假日加到7天。

运动:从南北朝起,就有从单一的禁火寒食向娱乐化方向演变的趋势,至隋唐,寒食节活动项目与普及范围空前昌盛,人们在扫墓、踏青的同时,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拔河、走绳、斗鸡等等,完全可以称为春日运动会。

植树:农谚: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春回大地,树木经过一冬的休眠,体内积贮了丰富的养料,生机很旺,而根部不急于吸取养分,因此清明栽树最易成活。清明前后植树的习惯是从古代清明插柳的习俗演化而来的。

吟诗:魏晋以后,曲水流觞成为主要活动。觞即是杯,即投杯于水的上游,使之顺流漂浮而下,借助水流之力传杯送盏,当杯子经过宾客面前时,可取过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

看了广东清明节习俗的人还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广东各地区清明节习俗

全文共 2606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地方过清明节的时候,都会有不一样的习俗,在广东地区过清明节的时候,有哪些传统习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东各地区清明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广东惠州清明节习俗:敛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习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粄吃的特有习俗和饮食。在惠州本地习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粄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粄被称为“清明粄”,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清明前后,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广东东莞清明节习俗:拜山、吃艾粄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粄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粄小孩子会更乖。

广东河源清明节习俗:迄今仍吃清明粄

在以客家风俗为主的河源地区,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常常会制作应节食品“清明粄”。清明粄食而不腻,属药膳一类,是客家地区具有特色的岁时节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区的人们便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粄。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头翁)、莘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块蒸熟即成。

广东韶关清明节习俗:采撷艾叶做粄

韶关地区的客家人在每年扫墓时,都首先会将祖坟周围的杂草铲光,土坡进行清理,然后用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进行祭祀,最后鸣放鞭炮,回家就餐。

许多山区群众便会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因此这种习俗在客家地区代代相传。

广东佛山清明节习俗:插柳纪念忠臣

在民国前,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开村之人。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看了广东各地区清明节习俗的人还看

广东广州清明节习俗:行清、吃荞菜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广东广宁清明节习俗:搏“头彩”

在广宁,称拜山扫墓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为先人墓地除草平整,把周围的环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广宁人称,“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头彩”,哪怕是共一个太公的后人,谁家“抢先修得太公清”,谁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为一年的工作生活开了好头。

据广宁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发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而“发糕”则是寓意先人保佑后代发达的意思。清明时节,该县从农村到县城家家户户都会蒸发糕、包粽子。发糕糍是一种叫发糕粉原料配上酵母发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区别肇庆传统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猪肉作为馅料蒸制而成。

但在传统习俗中,广宁妇女不得上山“修清”,尤其是外嫁女不得回娘家扫墓祭祖。自有重男轻女之嫌外,当地农村人更相信清明拜祭先人是祈求福气,外嫁女回娘家拜清扫墓,会把娘家的福气带走,不吉利。

广东潮汕清明节习俗:食薄饼和朴籽粿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清康熙十四年(1675),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祀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朴籽粿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广东肇庆清明节习俗: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庆,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祭祖金猪”寓意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广东梅州清明节习俗: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广东清明节吃什么

全文共 2550 字

+ 加入清单

除了清明扫墓外,“吃”在广东清明节占有很大的比重。那么广东清明节吃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广东清明节食物8、甘蔗

广州人称扫墓为“拜山”或“行清”。拜山后分食甘蔗,并将吃过的蔗渣丢于坟前,还要将包子掰碎撒于坟前。甘蔗寓意节节高。清明节肇庆也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挑选甘蔗可以注意3个原则。一是摸,检验甘蔗的软硬度;第二看,看甘蔗的瓤部是否有变色;三是闻,鉴别一下甘蔗有没有异味。霉变的甘蔗质地较软,瓤部颜色略深、呈淡褐色,闻之略有酒糟味。除了看外观,商家剥皮时大家还要注意看甘蔗的中心和表皮,如果是红心的话就不要购买了。有些不法商贩有可能会把霉变甘蔗榨成蔗汁出手,所以建议来源不明的甘蔗汁大家最好也不要购买饮用了。

广东清明节食物7、螺蛳

清明时节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广东和广西人炒螺蛳时,喜欢用蒜头和鲜紫苏叶做作料,这不仅能使螺肉的味道更加鲜美,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广东清明节食物10、朴籽粿

朴籽粿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制作朴籽粿,首先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核)捣烂,与大米舂成粉末,然后发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

广东清明节食物2、荞菜

荞菜是广东人清明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时令蔬菜,因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广东清明节食物4、菜包糍

清明前夕生活在粤北山区的南雄客家人除了扫墓祭祖、缅怀先辈外,还一直流传着吃“菜包糍”的传统习俗。相传,清明时节吃了黄栀子和粘米做成的包糍,不但可以避邪,还能清热去湿。

不起眼的菜包糍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菜包糍原本是南雄浈江一带船民的小吃,所以又名“船佬糍”,南雄珠玑巷是着名的广府人南迁的中转驿站,也是客家人的聚集地,相传唐宋时南迁的中原地区先民春夏季节原本习惯用麦子做成面粉来做菜包,一路南迁至岭南后,由于麦子甚少,便用水磨将白米磨成的米粉来替代面粉,做传统的菜包糍的风俗也由此在南雄地区流传至今。

广东清明节食物6、艾粄

清明节吃艾粄是广东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粄被称为“清明粄”,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做艾粄,一般要先将捣碎的艾草加上糯米粉、水、糖,一起拌成团,然后把面团捏成一小团,搓圆捏扁,把捣碎的花生、芝麻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扁圆形等形状,垫在芭蕉叶上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0分钟,清香怡人的艾粄就可以出炉了。

广东清明节食物5、粽子

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习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要比端午吃粽子早得多。现今仍有许多地方流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吃粽子的民间风俗。据广宁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广式粽子的着名品种有“碱水粽”、“烧鸭粽”、“猪油豆沙粽”、“叉烧蛋黄粽”、“鲜肉蛋黄粽”、“椰蓉粽”等,裹包形式有“四角粽”、“五角粽”,其中“什锦裹蒸粽”,一只重量达500克。

广东清明节食物1、鸡蛋

清明节因与上巳节相近,食俗也有吃煮鸡蛋。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又清明节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则仅供玩赏而已。

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广东清明节食物9、烤乳猪

在广东地区,烤乳猪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广东人也给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头的名字—“鸿运当头”、“红皮赤壮”等,向先人奉上脆皮金猪,希望保佑子孙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宏图大展。

南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对烤乳猪更有详细记载:“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壮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根据记载,“取正在吃乳的小猪,击杀后洗刷干净,除去五脏,用茅草塞满肚腹,用一根柞木棒穿过,架到火上,缓火遥炙急转勿停,以酒涂乳猪之表皮,表皮易于发色。”最后乳猪表面变成琥珀色,便大功告成。

广东清明节食物11、薄饼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烙成圆形的熟面皮,以薄得像纸的那一种最好;馅有咸的、甜的两种。咸的主要是用蛋、鲜肉、腊肉等制作,可以把葱末混入香菇、豆芽、韭菜等已经做成的熟料中,混合起来。如果做的是甜馅的薄饼,就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做好后就放起来,到时候就用薄饼皮卷起来吃。

广东清明节食物3、荠菜

荠菜是阳春三月的应季时蔬,又因其与“聚财”的谐音,而颇受百姓喜爱。关于荠菜,有这样一种民间传说,清明节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每人吃一碗,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另外,因“荠”与“吉”谐音,所以,荠菜也有“吉菜”的说法。

“农历三月三,不忘荠菜煮鸡蛋”,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清明节最常用的做法。具体做法其实很简单:先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2-3片生姜,可以煮成一大锅,全家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清明节广东的食俗是什么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中国“八大节日”之一,有着特定的食俗。而且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清明节广东的食俗,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节广东的食俗4:蒿饼

清明还有吃蒿饼、青团、青菁饭的。明代《七修类槁》: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现在青团有的采用清明茶、青艾、棉菜(又称鼠曲草、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或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

清明节广东的食俗5:糯米藕

寒食节习俗首要就是寒食了。寒食包括粥、面、浆、饭、饧、糕、饼、馓子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寒食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麦糕的做法是:先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食时浇上糖稀即可。枣糕又叫子推饼,以面为蒸饼样,团枣附之。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磨成面,拌以各类干果脯。糊是用黄米面或小米面或高粱米面加水成糊后蒸制的一种食品。有的还在蒸“糊”时撒上煮熟的红枣,待冷确后,切成条片或块状。宋庄季裕《鸡肋篇》:馓子,又名环饼,即古之寒具。

清明节广东的食俗2:青团

清明甚至是一个界限,许多美食过了清明,就不再鲜美。刀鱼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刀鱼乃“长江三鲜”之一,银色的鳞片,状如刀。清明前鱼骨软如绵,清明后鱼骨硬似铁。“明前茶”也因采摘的时节而珍贵,除此以外,春笋、荠菜、马兰头、枸杞叶……都是过了这一时节便大打折扣的美味。

清明节广东的食俗3:寒燕儿

山西、陕西等省清明节用子福上坟祭祖,祈求子孙有福。子福是用面粉包上枣、豆、核桃等,外层放一鸡蛋,周围盘上面蛇用蒸笼蒸熟。子福在祭坟完后全家分吃。娘家每年都要给出嫁的女儿送一个子福。女儿初嫁的第一个清明节,娘家要特制一对子福送给女儿女婿,女儿便抱着子福到婆家祭祖、认祖宗。广东称扫墓为“拜山”或“行清”。拜山后分食甘蔗,并将吃过的蔗渣丢于坟前,还要将包子掰碎撒于坟前。甘蔗寓意节节高。

清明节广东的食俗1:鼠曲草

芥菜是广东人清明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时令蔬菜,因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清明节因与上巳节相近,食俗也有吃煮鸡蛋。清明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广东人清明节饮食吃什么

全文共 2601 字

+ 加入清单

除了清明扫墓外,“吃”在广东清明节占有很大的比重。那么你知道广东人清明节吃什么吗?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广东清明节饮食习俗。

广东清明节饮食习俗

1、菜包糍

清明前夕生活在粤北山区的南雄客家人除了扫墓祭祖、缅怀先辈外,还一直流传着吃“菜包糍”的传统习俗。相传,清明时节吃了黄栀子和粘米做成的包糍,不但可以避邪,还能清热去湿。

不起眼的菜包糍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菜包糍原本是南雄浈江一带船民的小吃,所以又名“船佬糍”,南雄珠玑巷是着名的广府人南迁的中转驿站,也是客家人的聚集地,相传唐宋时南迁的中原地区先民春夏季节原本习惯用麦子做成面粉来做菜包,一路南迁至岭南后,由于麦子甚少,便用水磨将白米磨成的米粉来替代面粉,做传统的菜包糍的风俗也由此在南雄地区流传至今。

2、粽子

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习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要比端午吃粽子早得多。现今仍有许多地方流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吃粽子的民间风俗。据广宁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广式粽子的着名品种有“碱水粽”、“烧鸭粽”、“猪油豆沙粽”、“叉烧蛋黄粽”、“鲜肉蛋黄粽”、“椰蓉粽”等,裹包形式有“四角粽”、“五角粽”,其中“什锦裹蒸粽”,一只重量达500克。

3、螺蛳

清明时节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广东和广西人炒螺蛳时,喜欢用蒜头和鲜紫苏叶做作料,这不仅能使螺肉的味道更加鲜美,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4、薄饼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烙成圆形的熟面皮,以薄得像纸的那一种最好;馅有咸的、甜的两种。咸的主要是用蛋、鲜肉、腊肉等制作,可以把葱末混入香菇、豆芽、韭菜等已经做成的熟料中,混合起来。如果做的是甜馅的薄饼,就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做好后就放起来,到时候就用薄饼皮卷起来吃。

5、朴籽粿

朴籽粿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制作朴籽粿,首先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核)捣烂,与大米舂成粉末,然后发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

6、甘蔗

广州人称扫墓为“拜山”或“行清”。拜山后分食甘蔗,并将吃过的蔗渣丢于坟前,还要将包子掰碎撒于坟前。甘蔗寓意节节高。清明节肇庆也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挑选甘蔗可以注意3个原则。一是摸,检验甘蔗的软硬度;第二看,看甘蔗的瓤部是否有变色;三是闻,鉴别一下甘蔗有没有异味。霉变的甘蔗质地较软,瓤部颜色略深、呈淡褐色,闻之略有酒糟味。除了看外观,商家剥皮时大家还要注意看甘蔗的中心和表皮,如果是红心的话就不要购买了。有些不法商贩有可能会把霉变甘蔗榨成蔗汁出手,所以建议来源不明的甘蔗汁大家最好也不要购买饮用了。

7、烤乳猪

在广东地区,烤乳猪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广东人也给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头的名字—“鸿运当头”、“红皮赤壮”等,向先人奉上脆皮金猪,希望保佑子孙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宏图大展。

南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对烤乳猪更有详细记载:“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壮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根据记载,“取正在吃乳的小猪,击杀后洗刷干净,除去五脏,用茅草塞满肚腹,用一根柞木棒穿过,架到火上,缓火遥炙急转勿停,以酒涂乳猪之表皮,表皮易于发色。”最后乳猪表面变成琥珀色,便大功告成。

广东人清明节吃什么

1、荞菜

荞菜是广东人清明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时令蔬菜,因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2、荠菜

荠菜是阳春三月的应季时蔬,又因其与“聚财”的谐音,而颇受百姓喜爱。关于荠菜,有这样一种民间传说,清明节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每人吃一碗,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另外,因“荠”与“吉”谐音,所以,荠菜也有“吉菜”的说法。

“农历三月三,不忘荠菜煮鸡蛋”,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清明节最常用的做法。具体做法其实很简单:先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2-3片生姜,可以煮成一大锅,全家吃。

3、鸡蛋

清明节因与上巳节相近,食俗也有吃煮鸡蛋。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又清明节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则仅供玩赏而已。

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4、艾粄

清明节吃艾粄是广东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粄被称为“清明粄”,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做艾粄,一般要先将捣碎的艾草加上糯米粉、水、糖,一起拌成团,然后把面团捏成一小团,搓圆捏扁,把捣碎的花生、芝麻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扁圆形等形状,垫在芭蕉叶上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0分钟,清香怡人的艾粄就可以出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广东地区清明节的习俗

全文共 2682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广东地区的清明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1、广州清明节:行清、吃荞菜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2、潮汕清明节:食薄饼和朴籽?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地区还流传着一个传说,下面小编带你看看。

清康熙十四年(1675),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祀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朴籽?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的风俗,沿袭至今。

3、肇庆清明节: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庆,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祭祖金猪”寓意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除了以上清明习俗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分享,例如梅州地区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韶关清明则采撷艾叶做?。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广东清明节的习俗。

4、东莞清明节:拜山、吃艾?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小孩子会更乖。

5、肇庆广宁清明节:搏“头彩”

在广宁,称拜山扫墓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为先人墓地除草平整,把周围的环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广宁人称,“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头彩”,哪怕是共一个太公的后人,谁家“抢先修得太公清”,谁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为一年的工作生活开了好头。

据广宁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发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而“发糕”则是寓意先人保佑后代发达的意思。清明时节,该县从农村到县城家家户户都会蒸发糕、包粽子。发糕糍是一种叫发糕粉原料配上酵母发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区别肇庆传统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猪肉作为馅料蒸制而成。

但在传统习俗中,广宁妇女不得上山“修清”,尤其是外嫁女不得回娘家扫墓祭祖。自有重男轻女之嫌外,当地农村人更相信清明拜祭先人是祈求福气,外嫁女回娘家拜清扫墓,会把娘家的福气带走,不吉利。

6、惠州清明节:敛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习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吃的特有习俗和饮食。在惠州本地习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被称为“清明?”,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身体强健之说。

清明前后,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7、佛山清明节:插柳纪念忠臣

在民国前,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开村之人。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8、梅州清明节: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9、韶关清明节:采撷艾叶做?

韶关地区的客家人在每年扫墓时,都首先会将祖坟周围的杂草铲光,土坡进行清理,然后用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进行祭祀,最后鸣放鞭炮,回家就餐。

许多山区群众便会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俗称“清明?”。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因此这种习俗在客家地区代代相传。

10、河源清明节:迄今仍吃清明?

在以客家风俗为主的河源地区,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常常会制作应节食品“清明?”。清明?食而不腻,属药膳一类,是客家地区具有特色的岁时节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区的人们便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头翁)、莘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块蒸熟即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广东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

全文共 2571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地区清明习俗多样,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那么广东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阅读。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4、潮汕:食薄饼和朴籽粿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清康熙十四年(1675),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祀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朴籽粿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5、河源:迄今仍吃清明粄

在以客家风俗为主的河源地区,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常常会制作应节食品“清明粄”。清明粄食而不腻,属药膳一类,是客家地区具有特色的岁时节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区的人们便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粄。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头翁)、莘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块蒸熟即成。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9、韶关:采撷艾叶做粄

韶关地区的客家人在每年扫墓时,都首先会将祖坟周围的杂草铲光,土坡进行清理,然后用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进行祭祀,最后鸣放鞭炮,回家就餐。

许多山区群众便会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因此这种习俗在客家地区代代相传。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3、东莞:拜山、吃艾粄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粄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粄小孩子会更乖。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2、惠州:敛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习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粄吃的特有习俗和饮食。在惠州本地习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粄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粄被称为“清明粄”,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清明前后,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10、佛山:插柳纪念忠臣

在民国前,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开村之人。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8、梅州: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7、肇庆: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庆,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祭祖金猪”寓意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1、广州:行清、吃荞菜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6、肇庆广宁:搏“头彩”

在广宁,称拜山扫墓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为先人墓地除草平整,把周围的环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广宁人称,“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头彩”,哪怕是共一个太公的后人,谁家“抢先修得太公清”,谁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为一年的工作生活开了好头。

据广宁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发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而“发糕”则是寓意先人保佑后代发达的意思。清明时节,该县从农村到县城家家户户都会蒸发糕、包粽子。发糕糍是一种叫发糕粉原料配上酵母发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区别肇庆传统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猪肉作为馅料蒸制而成。

但在传统习俗中,广宁妇女不得上山“修清”,尤其是外嫁女不得回娘家扫墓祭祖。自有重男轻女之嫌外,当地农村人更相信清明拜祭先人是祈求福气,外嫁女回娘家拜清扫墓,会把娘家的福气带走,不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明节广东食俗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清明节有哪些食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清明节广东食俗,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节广东的食俗2:青团

清明甚至是一个界限,许多美食过了清明,就不再鲜美。刀鱼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刀鱼乃“长江三鲜”之一,银色的鳞片,状如刀。清明前鱼骨软如绵,清明后鱼骨硬似铁。“明前茶”也因采摘的时节而珍贵,除此以外,春笋、荠菜、马兰头、枸杞叶……都是过了这一时节便大打折扣的美味。

清明节广东的食俗5:蒿饼

清明还有吃蒿饼、青团、青菁饭的。明代《七修类槁》: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现在青团有的采用清明茶、青艾、棉菜(又称鼠曲草、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或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

清明节广东的食俗1:糯米藕

寒食节习俗首要就是寒食了。寒食包括粥、面、浆、饭、饧、糕、饼、馓子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寒食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麦糕的做法是:先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食时浇上糖稀即可。枣糕又叫子推饼,以面为蒸饼样,团枣附之。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磨成面,拌以各类干果脯。糊是用黄米面或小米面或高粱米面加水成糊后蒸制的一种食品。有的还在蒸“糊”时撒上煮熟的红枣,待冷确后,切成条片或块状。宋庄季裕《鸡肋篇》:馓子,又名环饼,即古之寒具。

清明节广东的食俗4:鼠曲草

芥菜是广东人清明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时令蔬菜,因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清明节因与上巳节相近,食俗也有吃煮鸡蛋。清明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清明节广东的食俗3:寒燕儿

山西、陕西等省清明节用子福上坟祭祖,祈求子孙有福。子福是用面粉包上枣、豆、核桃等,外层放一鸡蛋,周围盘上面蛇用蒸笼蒸熟。子福在祭坟完后全家分吃。娘家每年都要给出嫁的女儿送一个子福。女儿初嫁的第一个清明节,娘家要特制一对子福送给女儿女婿,女儿便抱着子福到婆家祭祖、认祖宗。广东称扫墓为“拜山”或“行清”。拜山后分食甘蔗,并将吃过的蔗渣丢于坟前,还要将包子掰碎撒于坟前。甘蔗寓意节节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清明节广东食俗有哪些

全文共 2621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清明节吃什么?除了清明扫墓外,“吃”在广东清明节占有很大的比重。那么广东清明节吃什么呢?荞菜、艾粄、菜包糍、薄饼等11种美食是广东清明必吃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清明节广东的食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广东的清明节习俗

在许多传统节日逐渐走向淡化境地的现代社会,清明节祭祖习俗却还代代相传,并穿越时空而盛行不衰,这在广东各地更是如此,此区域民众都有认袒归宗的传统。清明祭祖扫墓.也就成为广东人缅怀祖先的一种重要方式。临近清明,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各式祭品,计划好拜祭的路线和时间。清明这一天,不少旅居他乡或经商在外的宗亲都会返乡祭祖,或参与“太公分猪肉”的活动,或与至亲一起宴饮,以沟通感情。城乡各处都遍布忙于祭扫先人的行人,同时到处也都弥漫着一股股浓郁的亲信。清明的主题是祭拜祖先,但是具体的时间、祭品样式、各种习俗都因地方不同、民系不同而稍有差异。

这正如俗话所言, “各处乡村各处例”。

广府民系居民不少是古越族人的后裔,因此广府清明习俗具有中原汉人的古风遗韵,也有百越古族的独特票赋。在岁时节日民俗方面,节日的仪式活动处处可见岭南特色与中原的传承因素。相传,北宋时,珠江沿岸地区已普通兴起清明节扫墓风俗。所谓扫,即剪除墓地周围杂革,略加整理之后,用白色墓纸、具之类遍布于坟上,用小泥团压住;布完基纸之后,于坟前摆置糕饼、蛋品、猪肉等供品,点燃香烛,跪拜和恭焚具纸钱,然后燃放爆竹。 “明清之时,北方对寒食清明不太重视,故北方的文化重心已向南移,因此,北方的节俗也被岭南广州一带的人民接受。特别有趣的是,岭南人过清明十分重视的是扫墓” (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清明的墓祭习俗.基本承袭中原而来,仪式内容也大致相同。传统社会中,先人一般都被埋葬于山里,故广府人习惯称祭祖(扫墓)为“拜山”。

广东的食俗

1、荞菜

荞菜是广东人清明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时令蔬菜,因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2、荠菜

荠菜是阳春三月的应季时蔬,又因其与“聚财”的谐音,而颇受百姓喜爱。关于荠菜,有这样一种民间传说,清明节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每人吃一碗,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另外,因“荠”与“吉”谐音,所以,荠菜也有“吉菜”的说法。

“农历三月三,不忘荠菜煮鸡蛋”,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清明节最常用的做法。具体做法其实很简单:先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2-3片生姜,可以煮成一大锅,全家吃。

3、鸡蛋

清明节因与上巳节相近,食俗也有吃煮鸡蛋。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又清明节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则仅供玩赏而已。

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4、艾粄

清明节吃艾粄是广东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粄被称为“清明粄”,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做艾粄,一般要先将捣碎的艾草加上糯米粉、水、糖,一起拌成团,然后把面团捏成一小团,搓圆捏扁,把捣碎的花生、芝麻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扁圆形等形状,垫在芭蕉叶上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0分钟,清香怡人的艾粄就可以出炉了。

5、菜包糍

清明前夕生活在粤北山区的南雄客家人除了扫墓祭祖、缅怀先辈外,还一直流传着吃“菜包糍”的传统习俗。相传,清明时节吃了黄栀子和粘米做成的包糍,不但可以避邪,还能清热去湿。

不起眼的菜包糍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菜包糍原本是南雄浈江一带船民的小吃,所以又名“船佬糍”,南雄珠玑巷是着名的广府人南迁的中转驿站,也是客家人的聚集地,相传唐宋时南迁的中原地区先民春夏季节原本习惯用麦子做成面粉来做菜包,一路南迁至岭南后,由于麦子甚少,便用水磨将白米磨成的米粉来替代面粉,做传统的菜包糍的风俗也由此在南雄地区流传至今。

广东饮食习俗

烤乳猪

在广东地区,烤乳猪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广东人也给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头的名字—“鸿运当头”、“红皮赤壮”等,向先人奉上脆皮金猪,希望保佑子孙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宏图大展。

南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对烤乳猪更有详细记载:“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壮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根据记载,“取正在吃乳的小猪,击杀后洗刷干净,除去五脏,用茅草塞满肚腹,用一根柞木棒穿过,架到火上,缓火遥炙急转勿停,以酒涂乳猪之表皮,表皮易于发色。”最后乳猪表面变成琥珀色,便大功告成。

甘蔗

广州人称扫墓为“拜山”或“行清”。拜山后分食甘蔗,并将吃过的蔗渣丢于坟前,还要将包子掰碎撒于坟前。甘蔗寓意节节高。清明节很多地方都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艾糍

清明节吃艾糍是广东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糍被称为“清明粄”,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做艾糍,一般要先将捣碎的艾草加上糯米粉、水、糖,一起拌成团,然后把面团捏成一小团,搓圆捏扁,把捣碎的花生、芝麻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扁圆形等形状,垫在芭蕉叶上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0分钟,清香怡人的艾粄就可以出炉了。

鸡屎藤饼

鸡屎藤饼不仅味道清香可口,而且还是五邑地区清明节必备的过节小吃。

据了解,五邑地区居民做鸡屎藤饼,是先把鸡屎藤叶用水洗干净,用石磨把叶片磨成细碎状,晒干再与泡好的糯米同磨成湿粉,然后把粉、红糖(或冰糖)、水等调成面团,煮熟加入糯米干粉,再用传统饼格压制成鱼、福字等寓意吉祥美满的不同形状的饼。制成后,再用蒸笼猛火蒸10分钟后即可出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