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黄苓

黄苓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黄苓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黄苓问题。

分享

浏览

7665

文章

3

黄苓是什么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黄苓,别名淡苓、条苓、子苓、枯苓、魁苓;是一种药材,具有消除紧张和不安,使身体状况稳定的功效。黄苓与黄芪不是同一种草药。

现在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为了调理身体会去医院开些中药,医生经常开的药里会有一味黄苓,那黄苓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1

黄苓可以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2

黄苓喜温和气候,耐寒冷,抗干旱。原野生于山坡,地堰,林缘向阳干燥地方。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质壤土赤优,在丘陵薄地均可种植。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3

临床应用: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对湿温发热,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以及热毒疮疡等。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栀子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

4

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牡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该品又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5

禁忌:《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6

适用人群:适用于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治疗急性菌痢,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治疗传染性肝炎,治疗传染性肝炎,治疗高血压病等患者。

展开阅读全文

黄苓的功效和作用_黄苓的药理作用

全文共 2957 字

+ 加入清单

黄苓是一味中药,有着解毒、安胎等功效,也是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种。但是黄苓的功效与作用具体有哪些呢?黄苓的药理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黄芩的相关知识。

黄苓的作用

1、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对湿温发热,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2、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以及热毒疮疡等。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栀子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牡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黄苓的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

(2)抗炎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解热。

(5)保肝、利胆(清肝胆):保肝: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6)镇静:中枢抑制。

(7)对血液系统影响

2、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抗氧自由基损伤:抑制过氧化脂质(LPO)的生成,清除自由基。

(3)降压:直接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黄芩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黄芩喜光、怕涝,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背风向阳、光照充足、无树木遮光、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淡栗钙土或沙质壤土地块。地块确定后,要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5 000公斤,加过磷酸钙30公斤和适量钾肥。深耕土地25~30厘米,耙细耙平,然后做成宽1.2米的平畦备播。

2.种植方法

(1)种子繁殖

①选种黄芩花期长达2~3个月,种子成熟期很不一致,而且极易脱落,需随熟随收,最后可连果枝剪下,晒干收获种子,去净杂质备用。种子的质量要求是籽粒饱满,大小均匀,色泽鲜明,具原品种优良特征,无病虫害,发芽率高,发芽势强。这样的种子播种后生长整齐,便于管理,并可减少田间杂草和病虫危害。

②种子直播播种期根据当地条件适当掌握以能达到苗全苗壮为目的。春播在3~4月,夏播一般在雨季北方7~8月,也可以冬播(即11月),以春播产量最高。无灌溉条件的地方,应在雨季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按行距25~30厘米开2~3厘米深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1厘米左右,播后轻轻镇压。每亩播种量0.5~0.75公斤,因种子细小,为避免播种不匀,播种时可掺5~10倍细沙混匀后播种。如土壤湿度适中,大约15天左右即可出苗,干旱地区雨季播种5~7天出苗。黄芩种子很小,播种时覆土又不能太厚,常因土壤干旱或表土不平而出苗不全,造成连片的缺苗断垅。因此,黄芩种植的关键环节是如何保全苗保壮苗。各地药农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为整地要深耕细耙,地平土细;播种时如过干旱,播后要及时浇水,苗出全前和苗后一段时间内都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应选雨季播种;播种时最好进行催芽处理,以缩短出苗时间,但催芽的种子应播在墒情好的土壤,如遇卡脖子旱,出苗后也会枯死。催芽时:一般用40~45℃的温水将种子浸泡5~6小时,捞出放在20~25℃的条件下保湿,每天用清水淋洗2次,待大部分种子胚芽萌动后即可播种。干旱地区,春季播种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留湿保墒。有些特别干旱的山坡地,可采用园地育苗,大田移栽的方法。

③育苗移栽选背风向阳的地块作苗圃,于3月播种,亩用种1.5公斤,注意保温、保湿,出苗后及时间苗,株距保持5厘米左右,加强肥水管理,次年春季土壤解冻后马上移栽大田,行距18厘米,株距9厘米,育苗面积和大田移栽面积之比一般为1∶5。华北平原及其以南地区当年即可收获,河北坝上需2~3年。

(2)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成败的关键在于繁殖季节和取条部位。春、夏、秋季都可以进行扦插,但以春季5、6月份扦插成活率高,成活后雨季移栽,到冬前形成大苗,便可安全越冬。插条应选茎尖半木质化的幼嫩部位,不用任何处理,扦插成活率可达90%以上,不能用茎的中、下部。扦插基质可用砂、砂掺蛭石或砂质壤土均可。扦插时:剪取茎端6~10厘米长嫩茎作插条,把下面2节的叶去掉,保留3~4片叶片,按行株距10×5厘米插于准备好的苗床,时间以阴天为好,晴天宜选上午10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扦插,要随剪随插,保持扦条新鲜,插后浇水,并搭荫棚(荫蔽度50%~80%)遮荫,每天早晚浇水,水量不宜过大,否则易引起扦条腐烂,影响成活。插后40~50天即可移栽大田,株行距以15厘米×30厘米为宜。用扦插育苗法栽植的黄芩,不但产量高,品质也好,平均亩产达385公斤,最高亩产712公斤,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含量高达13.4%,超过《中国药典》不低于4%的规定,也高于种子繁殖?12.9%?和野生种9.4%,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3)分株繁殖 可在收获时进行。采收时选取高产优质植株,切取主根留作药用,根头部分供繁殖用。冬季采收的可将根头埋在窖内,第二年春天再分根栽种。若春季采挖,可随挖随栽。为了提高繁殖数量,可根据根头的自然形状,用刀劈成若干个单株,每个单株留3~4个芽眼,然后按株行距20厘米×30厘米栽于大田。分根繁殖成活率高,生长快,可缩短生产周期。

3.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 出苗后要间去过密的弱苗。当苗高6~7厘米时,按株距12~15厘米定苗,并对缺苗的地方进行补苗,补苗时一定要带土移栽,可把过密的苗移来补苗,栽后浇水。补栽时间要避开中午,宜在下午3点后进行。

(2)中耕 春季需中耕2~3次,中耕宜浅,不能损伤药根。

(3)追肥 定苗后,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施稀人粪尿500公斤,6~7月追磷酸二铵30公斤。第2年和第3年返青后和6月下旬封垅前各追一次人粪尿500~1 000公斤。开花期进行叶面喷肥,亩用磷酸二氢钾0.6公斤,分3次于晴天喷雾。

(4)排灌 黄芩一般不需浇水,但如遇持续干旱时要适当浇水。黄芩怕涝,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免烂根死苗,降低产量和品质。

黄芩的基本介绍

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黄芩,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用于湿温发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对湿温发热,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还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以及热毒疮疡等。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栀子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牡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点击下页查看>>>黄芩的栽培技术

#p#副标题#e#

黄苓的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我们借助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用在真菌培养杂菌感染特厉害,用黄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农业病害防治最理想的一味药。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省、自治区。

展开阅读全文

黄苓的作用与功效

全文共 1646 字

+ 加入清单

黄芩,以根入药,并入选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黄芩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下黄苓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黄芩的药理作用

1.抗菌

黄芩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2.抗病毒

黄芩能够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3.抗炎

黄芩素、黄芩苷能够抑制急性炎症反应。抑制炎症模型渗出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1)机制:抑制炎性介质产生、释放。

(2)抑制组胺释放

(3)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腺素E(PGE)、白细胞三烯(LT)的生成,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芩能够抑制免疫反应: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黄芩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因为黄芩苷,提高巨噬细胞、NK细胞功能。

5.清热解毒

研究表明,黄芩有解热的性质。黄芩有解毒作用,与所含的葡萄糖醛酸有关。

6.保肝、利胆

中医认为,黄芩清肝胆,保肝,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7.镇静

黄芩对中枢抑制,能够起到镇静的作用。

8.对血液系统影响

黄芩对血液系统作用复杂,黄芩素等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能抗凝血,能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产生。

黄苓的功效和作用

《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本草图经》: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垄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隔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

《本经》:主诸热黄疸,肠僻,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诸失血。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法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 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黄芩的民间传说

李时珍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自幼聪明伶俐,好学上进,小小年纪就立志考取功名。光耀门庭。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李时珍十、六岁时,他突患急病,咳嗽不止,并且久冶不愈。随着病情加剧,他每日吐痰碗余,烦、渴引饮,骨蒸劳热,六脉浮洪,虽服用柴胡、麦冬、荆芥、竹沥等解表退热、润肺清心、清热化痰之剂却并无效果。方圆百里的名医都束手无策,认为其已无药可救。眼看小时珍生命危在旦夕。

正在李时珍的父母悲伤绝望之际,村子里来了一位从远方云游到此的道士,这位道人白发长髯,颇有一种仙风道骨的味道。闻言道人专治疑难杂症,小时珍的父母急忙把道人请到家中给他看病。道士给小时珍号了脉象后,捋捋长髯说: “不妨,不妨,此病只需服用黄芩30克,加水两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愈。“时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药。奇迹出现了。半月之后,小时珍身热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状也消失了,身体逐渐恢复健康。一味黄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李时珍深感中国医学的神奇,更对这位身怀绝技的道士钦佩不已,从此,便跟随道人刻苦钻研医学,读遍历代医书,踏遍高山大川。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时珍终于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医林一代宗师。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救了他性命的黄芩这味中药推崇备加,称之为“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黄芩的禁忌

《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