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陇西

陇西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陇西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陇西问题。

分享

浏览

1311

文章

16

陇西旅游景点有哪些?有什么推荐?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1、仁寿山森林公园

仁寿山森林公园是处在甘肃省陇西县城西南处,占地882亩,海拔2057米,仁寿山森林公园风景优美,草木众多,内有凉亭殿堂点星分布,而且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

2、陇西威远楼

陇西威远楼最初是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也就是公元1023年,建成之后已有近千年历史,座落于县城中心,以雄厚的气势、漫长的历史和庄重而又不失精巧的造型闻名于世间。

3、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就在县城仁寿山半山腰,在整个展馆里使用300多幅图片和100多件实物来展示了陇西早期的革命活动。

4、保昌楼

保昌楼就在陇西县渭河北岸河浦山岘口,保昌楼最开始建于清光绪九年也就是1883年,保昌楼的结构为三层木楼,一、二楼楼檐为四角形,三楼为八角攒顶式屋顶,共有廊柱32根,斗拱52朵,整座楼精巧灵秀。

展开阅读全文

陇西甜醅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陇西甜醅,也叫醪糟。用莜麦、青稞、小麦不同原料制作,特色各有千秋,依了口味挑选而食。

甜醅经发酵而成。将莜麦,青稞或小麦用清水喷湿,待半个时辰,手摸均匀潮湿,装入编织袋中,揉搓,去其浮皮,入锅煮熟,不可过熟,出锅平铺案头,晾温,拌酒粬,装盆,添少量凉开水,用擀面杖在中间戳一圆洞至盆底,用棉织物覆盖,三到二天,起封,一股酒醇香味扑鼻而来,近视之,则圆洞湿润浸洇,似有水要溢出,用筷子抄少许放在舌上,甘甜沁脾。

当街置一白铁皮覆面的桌子,备二三白色搪瓷大盆,分别盛了莜麦、青稞、小麦甜醅,再设一小搪瓷盆,将小花碗小勺浸泡在凉水里。卖者穿了白色大褂,拿白毛巾不停地檫拭,让人感觉是一个干净清凉的世界。来者要五毛钱的甜醅,主人便腰一猫,大拇指抠了碗边,四指扶碗底,将碗反扣,在大瓷盆里撩得尖尖甜醅上刷刷两下,碗靠盆底倾斜,用筷子一拦,刚好半碗,动作娴熟利索,行云流水,一尘不染,看着都舒服。虽则一碗下肚,但余香缭绕腔齿,总感觉没有过足瘾,那就再提两碗去吧。

十冬腊月,乡下农家有煮了一缸甜醅的,利用隆冬寒气自然微冻,待吃,捣破薄冰,舀得一碗,甘甜不减,清凉有加,别具风味。解酒醉,消油腻。

信息来源:陇西县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陇西荞粉

全文共 771 字

+ 加入清单

荞粉,色酱红,如老人饱经沧桑的脸。

荞粉用荞麦面为主要原料。先说制粉面,将荞麦用水喷湿,搓破皮,倒入盆内清水中揉搓慢洗,然后用细箩滤去黑色的皮,在盆中沉淀,倒去浮水,晾晒干,粉面制成。

再说撒粉。将粉面溶入适量清水中,做成粉芡。锅内注水适量,烧沸,擀面杖搅动,木勺舀粉芡慢慢溜入锅内旋涡,如此反复,由稀而稠。荞粉质量的高低,关键功夫在烧锅的火候、溜粉芡的速度和搅拌的力度。以柔软、透明、色正为佳品。

将熟好的粉舀在小盆大碗,冷却后反扣过来,叫做粉坨。皮硬瓤嫩,圆润饱满,细腻而富有弹性,触手即颤。

以前卖荞粉是用一根扁担挑了铜皮包边雕了花纹的小粉箱,拾掇了颇为讲究的铜盆瓷碗走街穿巷地卖,荞---粉---,一声长长的吆喝,馋嘴的媳妇姑娘就会闻声而来。现在被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代替了挑担,城里边则是固定的摊位。

欲吃者摊前一立,摊主便问:拾一碗?细的还是宽的?早已经噌的一刀在粉坨上削得一块,掌在手心,连连数刀,那一片一片颤抖着的荞粉就从齐齐排着的四根指头上翻滚在小花碗中,接着用杆儿长头儿小的铜勺非常娴熟地挨个儿在一排青花大海碗里铛铛敲击,就调上了大黑酱、蒜泥、油泼辣子和香醋。吃者接了碗,切不能心急,先用筷子三翻两覆,使调料均匀,一片一片地放进嘴里,慢慢品味,酸辣诸味充盈腔齿。

荞粉有呱呱、皮子和粉之区别,老人喜粉,细腻滑爽;媳妇女子爱呱呱,硬朗酸辣过瘾。看吃相也各有不同,有坐了凳子细嚼慢咽的,有蹲着吃的有站着吃的,据说聪明的卖粉人能从这些神态中辨知人的性格和身份。

祖辈卖荞粉的马师傅还编了一则顺口溜,印在塑料袋上,荞粉用塑料袋提走,顺口溜就是不胫而走的广告,愈传愈远。现将其抄录于此:晓林荞粉请君尝,宽肠健胃降血糖;时珍本草里面藏,东西汉代御厨张;沿传演绎陇荞粉,降气醒酒含芦丁;四乡街坊携八方,陇西荞粉渊源扬。(许贵祥)

信息来源:陇西县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陇西腊羊肉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羊肉,是陇西传统上乘食品之一,成品肉红亮美观,膘白如玉而不腻,肌红如霞而不膻,香醇可口,味美余长,是馈赠佳宾的理想食品。陇西腊羊肉选用西北高原的无公害的健壮羊肉为原料,经科学配方、传统工艺和祖传秘方研制而成。具有高营养低脂肪无污染的特点,因其肉味鲜美而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陇西腊羊肉,实为“卤”羊肉,其卤汤年年存续,如今陇西延续下来煮腊羊肉的汤最早的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其实陇西腊羊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传唐代诗人李贺,自幼聪明好学,7岁时就会吟诗作赋。当时大文豪韩愈和皇甫谧都不相信,有一天韩、皇二人相约骑马来到李贺家,李贺的爸爸把儿子唤出来,当面试笔,7岁的李贺很快写出一首叫《高轩过》的诗来,二人看了大为吃惊,赞叹不已。韩愈把李贺抱到马上,带回自己家中去玩。从此,李贺的名声越来越大,远近闻名。但遭遇坎坷,而又呕心沥血地吟诗作赋,严重地损害了身心健康。因而在27岁风华正茂时早卒,这使夫人郑氏悲痛欲绝。一夜郑氏梦李贺来说:“我今为神仙宫的人,夫人莫要怀念,只希吉日供陇西腊羊肉一食,则愿足矣。”李贺常自称陇西人,对家乡特产感情如此之深,亦可见陇西腊羊肉之鲜美、诱人。

展开阅读全文

陇西宴席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传统的陇西宴席有水八碗、八碗、全十道、十二体、十四体、十八体、二十四体之分。以西北风味为主,酸、辣突出,甜、咸、麻、鲜各异,具有色香味形俱佳之特点。他有荤有素,荤素搭配;有蒸有炒,蒸炒结合;有热有凉,热凉交错;有浓有淡,浓淡相间。纯朴丰盛,雅俗共赏,四季皆宜。 "陇原三绝系列宴"丰富了宴席菜肴,此宴以"陇西火腿腊肉"、"陇西金钱肉"、"陇西腊羊肉"为主要原料烹饪而成,制作工艺精细、配料考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如宴席内的"八卦拼盘"、"金钱鱼翘"、"青龙散金钱"、"鲜党鸳鸯乳鸽"等都造型逼真,使人赏心悦目。"羊十道",用一只羊的不同部位肉做一桌宴席,即十道菜、十种花样、十种风味,名曰"羊十道"。

展开阅读全文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华盛欢乐世界以科技娱乐互动、丝路文化体验与陇西古郡历史民俗为主题,是一个国内领先的大型科技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分为陇西古郡春秋、龙城征战、儿童王国、梦幻水城以及互联网小镇五大区域。

交通

公交线路:城区乘9路车影视城站下车即到;

自驾线路:陇西城区高速路口向东十分钟即到,距离火车站十五分钟车程。

开放时间

夏季:周一至周四(09:00-18:00),周五至周日(09:00-19:00);

冬季:12月1日-4月30日(12:00-18:00)。

景点位置

甘肃省陇西县渭州路下河浦

展开阅读全文

陇西牡丹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陇西牡丹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牡丹在唐、宋时期的西安、洛阳和彭城是盛极一时的。后来又有“菏泽牡丹甲海内”之说。这样人们就只知洛阳、菏泽、彭城牡丹之名贵,而不知天高土厚的西北牡丹,更不知陇西地区的优质紫斑牡丹。

陇西牡丹,历史悠久。据清乾隆《陇西志》记载:“牡丹为名胜,品最多”,卷十一、十四页记载《南安辛氏牡丹园》最有名,并赋诗赞誉。相传唐时陇西有“龙宫花园”每年向长安进贡大量优质牡丹。现今老人们还时常提到的清代进士祁荫杰的“祁家花园”、春家巷“王家花园”、新街巷“陈家花园”名气就很大,并流传下了许多歌咏牡丹之丹青词赋,例如《陇西志》记载《咏南安辛氏牡丹园》:爱惜芳园香满枝,天然国色费胭脂。花王富贵名相称,学士风流酒最宜。芸阁双青人共倚,朱栏百宝日初移。归来勒马诗千首,不许青莲笑我迟。

民国年间,丙戌浴佛日,陇西学士马君、祁作霖、王新三、陈海泽等畅游于陈氏牡丹园,赏谈之余,众发感慨,由祁作霖执笔撰写了《丙戌浴佛日游陈氏花园咏牡丹芍药赋》:世之论花者,谓菊有坚节能耐寒,能傲霜,为人所艳称而嘉赏。至于牡丹芍药,人多以为繁花不久而鄙视之。余窃以为菊之有节,固甚佳。而菊之有节傲霜,尤不知牡丹芍药之际遇隆盛焉……此吾所以每睹牡丹芍药而羡慕,对菊花而太息也。

陇西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牡丹生长提供绝佳条件。陇西牡丹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植物,与中原牡丹和蜀地牡丹不同,其花头大、层瓣多、植株高、根系发达、喜阳、花期长且抗病虫害,寿命长达百年。更为奇特之处是牡丹花在陇西绝大多数为紫斑牡丹,无论何种花色,它的每瓣花片根部都有如同扇状形的墨紫色或深红色斑点,是牡丹王国里的瑰丽奇葩。再者历史底蕴浓厚,陇西自古是郡府所在地,官宦商贾往来频繁,尤其是达官显贵之人对养植牡丹情有独钟。在陇西经商为官都要带上家乡牡丹花种,培植于庭院、官府之中。一曰可美化环境,取富贵长久、春风得意之寓;二取怀念家乡,不忘根本之意。而所植花木就像襁褓中的幼儿在天高土厚的南安福地纳天地之灵气,茁壮成长,出脱得质朴、壮实。

昔日多为贵族雅士们赏玩的紫斑牡丹现已成为寻常百姓的心爱之物。当今的陇西,种植牡丹之风更盛,仁寿山公园、西北铝加工厂花园、昌谷乡、菜子沟、西郊二十铺村、三台乡、北关城壕、董家河滩、王家门、北山陈家庄等都是牡丹种植重点地域。

展开阅读全文

陇西烧鸡粉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陇西曾是历史上郡、州、府治之地,陇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古丝绸之路必经之道。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陇西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陇西菜肴,其中烧鸡粉就是极具特色的。在众多的陇西小吃中,此道小吃是为数不多能上宴席的。

陇西烧鸡粉,以鸡肉、鸡蛋、淀粉、菠菜汁及多种调料加工而成,褐汤绿粉、肉蛋兼备,四季皆可食用,酷暑时凉食,清爽可口,消暑解热;严冬时热食,驱寒补身。烧鸡粉颜色翠绿,口感嫩滑,鲜香味厚,佐酒极佳,特别是病愈初起,以烧鸡粉滋补则有速效作用,故而南北皆宜,老幼喜食。陇西烧鸡粉曾被甘肃省商业厅评为名特小吃,并刊登于《中国烹饪》杂志。

关于陇西烧鸡粉的来源,有一个爱情故事相伴。传说在古时候,陇西城里有家员外,该员外喜欢吃菠菜、鸡肉等。该员外生有一女,漂亮温柔,却单单喜欢上了自家的厨师,惹得那员外分外恼火。但自己的女儿在这件事上宁死不让,员外也奈何不得。看着自己的女儿不听自己的劝告,员外很是苦恼。忽一日,员外想出一个主意,遂把厨师和女儿叫来,指这自己的那些珍珠翡翠金银对他们说,你厨师不是很有本事吗,那你只要能把这些东西做成美味,我吃了之后满意,就同意把女儿嫁给你。厨师和女儿听后,很是苦闷。经过一夜苦思,厨师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找来菠菜洗净,然后搓烂,挤出菠菜汁。再用菠菜汁水和淀粉搅拌,做成了翠绿滑嫩的绿粉。然后煮了鸡蛋,炖了鸡烫。翠绿的菠菜粉犹如翡翠,蛋黄蛋清好比金银,加上醇厚的鸡汤,成了美味。员外吃了之后大喜,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美味映对着美好的传说,故事已无可考,但烧鸡粉却流传不息,陪伴着陇西人一直走到了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陇西白条党参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陇西白条党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陇西白条党参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陇西白条党参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地域范围

陇西县的首阳镇、福星镇、马河镇、碧岩镇、柯寨乡、德兴乡、双泉乡、文峰镇、巩昌镇、菜子镇、通安驿镇

特定品质

陇西良好的种植条件造就了白条党参的优异品质:其状呈圆柱形,芦下3厘米~5厘米处最粗,长15厘米~45厘米,直径0.4厘米~1.8厘米,具"蛇形根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质较柔软带韧性,皮紧、肉厚、味甘,嚼之无渣,条长直、粗壮,色白质重,品质远好于全国其他产区党参,从而自成一品,国内外用户赞誉不绝。白条党参富含生物碱、挥发油、树脂、粘液质和维生素、蛋白质、淀粉、糖、矿物质等多种有益成分,有养血、健脾、补中、益气、降压、生津、抗癌之功效,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俗称"小人参"。

文化典故

陇西白条党参为菊梗科植物党参的干燥根,因其主产甘肃陇西,色白条直,富含多种药用成分和保健元素,被誉为"陇西白条党参"。

展开阅读全文

陇西腊肉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陇西腊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腊肉其实是腌肉,因为在农历腊月腌制就叫了腊肉。独占陇西小吃鳌头,享誉省城兰州等地。陇西因此而获得 “中国腊肉之乡”美称。

牵了肥猪,白刀进去红刀出来,肥肥的大活猪就成了俎上肉,净了毛垢,去了头及后腿,以背脊为界,劈为两半,在肋骨十三和十四条间开刀,取出胛骨和前蹄骨,砸开脊椎髓道,砍断肋骨中部,肉胚造就。后用盐、花椒、小茴香、姜皮、大香、筚拨、良姜、砂仁、豆蔻混合研成粉末调料,盐占九成,均匀抹于欲腌之肉的周身遍体,然后放入专门的腌肉老池,腌泡四十天左右出池,置阳光下晾晒数日,肉腌成。

陇西腊肉历史悠久,约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相传用岷县蕨麻猪,漳县青盐,黄河活水,陇西秘方制作的腊肉最为纯粹正宗。

瘦肉灿艳似红霞,瘦而不柴;肥肉晶莹若玛瑙,肥而不腻,微带透明。热吃,口感最好。吃法很多,最经典的是肉夹馍,其实是馍夹肉,不知怎么偏叫肉夹馍,把陇西的高高馒头,拦腰两刀,将热腾腾的肉片夹进去,吃起来满嘴生津,味道上好,味觉虽咸,但吃后不渴,滑爽不腻。司机远行多有携带,一口气跑上千里,肉夹馍一个,抿茶两口,解渴充饥,消散疲劳。

展开阅读全文

陇西黄芪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陇西黄芪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陇西黄芪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陇西黄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陇西盛产100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药材质优量大,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享有“西北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等盛誉,已成为西北地产中药材生产、销售、种苗繁育和信息服务中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先后吸引了三九集团、千金药业、恒利药厂等企业在我县建基地、办企业、搞合作,药乡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黄芪是甘肃陇西县著名特产之一,其生长气候高寒阴湿,土地肥沃疏松,具有黄芪生长独特优越的地理条件。黄芪由陇西栽培的历史悠久,独享其名。其性微温,味甘,属无污染产品,馈赠亲朋之珍品。陇西盛产100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药材质优量大,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享有“西北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等盛誉,已成为西北地产中药材生产、销售、种苗繁育和信息服务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陇西尹公浮屠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陇西尹公浮屠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陇西尹公浮屠 唐 浚县

陇西尹公石塔,也称尹公浮图,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大赉店镇原浚县西北二十五公里,座落在大赉店乡大八角村南原真武庙遗址上,现移至浚县浮丘山碧霞宫院内,即迁到浚县博物馆。

石塔建于唐天宝九年(751)。为方形七级密檐式石塔,高约四点五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最下方形塔座,四边雕佛龛、狮子、覆莲、兽头和伎乐飞天。方形塔身,七层叠涩檐。最下一层南面辟门、门楣、门额均有雕刻,塔心室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四角雕龙柱,塔背面亦有龛,内无雕像,龛外雕二龙、人物和题名等。上方刻《陇西尹公浮图铭》。其上各层均雕有佛龛。最上部为宝瓶状塔刹。一九六三年六月被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哀牢山陇西世族庄园

全文共 1363 字

+ 加入清单

哀牢山陇西世族庄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陇西世族庄园,是清朝乾隆御封岩旺土把总世袭土司李显智末代传人李润之的宅地,位于哀牢山主峰地段戛洒镇耀南村大平掌,距县城120余公里,距戛洒集镇36公里,经恩水柏油公路可直达庄园。

陇西世族庄园分主体建筑、花园、马厩三部分,占地面积4.2亩,共58间。庄园是陇西李世家族兴起、衰亡的历史见证。

陇西李氏兴起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祖先李毓芳因征战有功,被皇帝诰封为“云骑尉”,其子李显智又被封为岩旺土把总,后来数代都为世袭土司。李有富,陇西世族末代传人,这位袅雄掌权后,采取黑吃黑、0贩盐、经商、办厂等手段,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李家一步步走向暴富。1938年冬天,李有富经筹划大兴土木建盖“陇西世族”庄园,并从省城用马帮驮来红毛泥(现今的“水泥”),在十里河开炉炼铁打制人造钢筋用于建房。经过5年的努力,1943年春,这座哀牢山深处的土司庄园终于建成问世。

庄园的建筑风格离不开时代背景,为提高防卫功能,李有富采纳了欧洲中世纪城堡式的建筑风格。从外观上看,庄园有坚厚的墙基,高大的外墙,雄伟的尖顶欧式大门。门两侧、后山墙、左右廊房大墙都设有枪眼。庄园的选址、布局结构上也相当考究,西靠白虎山白虎崖,门向朝东鸟瞰戛洒坝和红河谷,使庄园形成西依山险、东控平川之势。整座庄园布局结构紧凑、功能齐全。庄园主体分为门前广场、前院、中院、大院、正堂5个部分,建筑时能工巧匠们采取“依山借势,层层深入,三院、一堂风格各异,院内苏铁吐蕊,兰花芬芳,缅桂馨香沁人心脾,体现出庄园四季如春的幽静高雅。左上侧是养晦园,供人欣赏游玩、休息之地。右侧是仓库和厨房,专门用于储藏和烹饪食物,所以它具备游览、欣赏、休息、住宅、防卫等诸多功能。其风格可用16个字来概括:“完整平衡、宽敞适用、中西合璧、俨然紧凑。”

陇西世族庄园是新平雕刻、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大观园。庄园虽经历“文革”-,许多古建筑、书画作品不同程度地被毁坏,但园中幸存的残刻、残画、残墨,仍不失为当今新平雕刻、绘画、书法的艺术珍品。园中的雕刻分为大理石浮雕、红椿木雕两类。大理石浮雕作品,遍及广场护栏、门架拱顶、柱基石、花台等处。如广场护栏顶端的十二生肖浮雕,大门须弥座上的蚌鹬相争图、仙鹿-图、蛟龙腾海图,大门拱顶唐僧师徒取经图等浮雕作品,都展现了工匠们的技巧与功力。红椿木雕是园中雕刻艺术的精品,尤以正堂大门六扇馏金屏门为最精。其中以给绅出巡图、佃户典租图、喜鹊唱梅图、少妇携子春游图和仙鹤猎鱼图等作品为最佳。园中书画作品,都是当地文化名人普鸿武、朱明伟、李济美的作品。如漂漾海洋图、跨鹤吹箫图、昭君出塞图、夜游赤壁图和香远益清图等,都是画中精品。书法作品有写山野村夫恬淡的农耕生活,如“一犁春雨润无尘,晴后有人绿野耕。驱犊归来斜日下,披蓑直卧到天明”的佳句。有的是昭示人生哲理的,如:“积金积玉不如积德,问富问贵还须问心”。不但寓意深刻,作为书法作品也不失为上乘之作。

正因为陇西世族庄园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被省政府于2003年批准为新平县惟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类。

2013年5月,哀牢山陇西世族庄园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陇西梁家坪遗址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陇西梁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陇西梁家坪遗址位于陇西县首阳镇蔡子坪村东北1公里。是一处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8米,暴露有灰坑、白灰居址。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饰绳纹、篮纹、刻划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高领折肩罐、双耳罐、盘、杯等。采集有磨制石斧、石环。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首阳镇:自然环境:首阳镇位于陇西县西部,总土地面积69.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万亩。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7℃,全年无霜期160天。行政区划:辖20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651户,乡镇总人口44764人,乡镇从业人员22382人。六通情况:20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8个村通公路,6个。

展开阅读全文

陇西威远楼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陇西威远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陇西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座落于县城中心,以雄伟的气势,悠久的历史,精巧的造型而闻名于世。整个基座均由古砖砌成,三层木楼四面均为飞檐,似箭凌空,如燕展翅;歇山式层顶,若虎伏岗,雄伟壮观。

威远楼,旧名雄镇楼,又称钟鼓楼。位于陇西县城内十字街中心。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新筑古渭塞于城东一里,东北坊建一谯楼,取名“威远楼”,盖为威震远方之意。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扩建城垣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元顺帝正至元年(公元1341年),设置铜壶滴漏、更鼓于其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取名“雄镇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移置北宋所铸铜钟于楼上,无事报时,有事报警,所以又名“钟鼓楼”。

现在的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座基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每层楼有24柱,三层楼都是四面飞檐,檐下共设斗拱102朵。屋顶为歇山顶,结构精巧,造型雄伟,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与创造才能之结晶。

陇西威远楼门票:门票5元

景点位置:

甘肃省陇西县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陇西堂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李家龙宫遗址位于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家族聚居地。唐朝中叶在这里建有上、中、下三组雄伟的建筑,称为李家龙宫,殿堂林立,建筑巍峨,规模宏大,且规格较庙为高,自古李姓后裔在此祭祀祖先,其中主祭堂悬挂陇西堂匾额。 殿门上高悬陇西堂巨匾;堂内供有李姓始祖利贞公(理利贞)、李氏先祖泊阳公(李耳)、李氏先祖伯佑公(李崇)三尊牌位及汉白玉雕刻的李族祖像,成为天下李氏主要的祭祖场所。

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陇西,李氏的堂号是陇西堂。李氏望族源远流长,史载其上古始祖为皋陶,实则出自轩辕黄帝。相传黄帝五世孙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担任国之刑狱的大理职务,因断案有方而子孙世袭大理职务,以官名命族为理氏。商未时理氏后裔理徵,因执法刚正不阿,被纣王处死,其妻契和氏带幼子利贞避难于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后逃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阳)。因母子俩钱粮不济,饥渴交困,幸逢当地李树果熟之季,二人摘李充饥,遂得以活命,后利贞唯恐诛连后代,又不忘活命之恩,于是改理氏为李姓,理利贞遂为李姓之一世始祖。

陇西台前部有戏台和五座楼,后部有龙宫建筑群和五座假山,谓曰前五楼后五山,均为兵灾所毁,现五楼和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只存有龙宫建筑群十一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假山两座。今仅存牌楼,称头天门。李氏族人还绘制保存有李家龙宫图一幅,古建筑有待重建。1958年改建陇西四中时古建筑全部简易改修。1993年9月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北天第一门做了恢复原貌的维修,现存于古建筑物上的雕龙栩栩如生、活龙活现,绕梁盘脊,雄姿昂然,同龙形树一样,刻上了岁月流逝,记述着中华陇西李氏文化发祥地的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