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城市化

城市化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城市化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城市化问题。

分享

浏览

7900

文章

8

城市化的表现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城市化与发展专业排名情况,就读优势,录取要求解析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建校于1826年,位于英国伦敦,是一所世界著名的顶尖高等学府,为享有顶级声誉的综合研究型大学。

伦敦大学学院城市化发展专业排名情况介绍

1

伦敦大学学院城市化和发展硕士专业利用的广度研究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和新的城市发展规划知识。教师是该领域的领先研究人员,以及参加很多外部的研讨会和会议日程。

伦敦大学学院城市化和发展硕士专业主要面向社会科学,如地理、发展社会学、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申请者将被考虑,特别是那些在相关城市或组织有工作经验或志愿者经历的学生。

伦敦大学学院城市化与发展专业就读优势

1

伦敦大学学院城市化和发展硕士专业利用的广度研究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和新的城市发展规划知识。教师是该领域的领先研究人员,以及参加很多外部的研讨会和会议日程。

伦敦大学学院城市化和发展硕士专业主要面向社会科学,如地理、发展社会学、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申请者将被考虑,特别是那些在相关城市或组织有工作经验或志愿者经历的学生。

伦敦大学学院城市化与发展专业录取要求介绍

1

1.学术要求:

均分要求:

拥有正规大学认可的本科学位(四年制),且平均成绩至少占80%。

背景专业要求:

等同于英国二级甲荣誉学士学历,社会科学相关专业,如地理、人类学、社会学、规划、开发、或其他学位,相关城市和/或发展的工作经验,相当于中国本科学历,均分90%以上。

工作经验要求:

无工作经验要求

作品集要求:

无作品集要求

其他特殊要求:

无相关要求

2.语言要求:

雅思:总分7.0,单项:听力:6.5;会话:6.0;阅读:6.5;写作:6.0

以上就是详细介绍,如果您准备送孩子去国外留学,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咨询【一起留学网】在线老师! 我们专注于为广大学子提供更好的留学服务体验;一起留学网为给你不一样的服务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城镇化和城市化有没有区别?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城镇化和城市化存在细微差别:

1、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2、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近年来城市化、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蜘蛛体型反映城市化程度

全文共 1134 字

+ 加入清单

城市生活似乎成了蜘蛛的天堂。在城市长大的蜘蛛比在农村长大的大。如果这还不足以让你做噩梦的话,我必须补充一点,这些大蜘蛛在农村的繁殖速度也比它们的同胞快。

伊丽莎白·劳)/悉尼大学摄影系

8月20日,《PLOS一号》杂志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研究表明,生活在悉尼高度城市化地区附近的金色织布机蜘蛛比那些人类活动稀少的地区更大,吃得更好,后代更多。

为研究收集的最大和最小的蜘蛛(成年瓢虫大约5毫米长,可能成为金蜘蛛的盘)

伊丽莎白·劳/悉尼大学摄影系

作者从悉尼的公园和原始森林地区收集了222只蜘蛛,并研究了它们的体形、大小和它们生长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把蜘蛛带回实验室并解剖它们。通过测量它们最长的腿的长度,它们的腿占它们总体重的比例,脂肪总量和它们卵巢的大小,研究人员确定了蜘蛛的大小,健康状况和繁殖力。

为了判断蜘蛛的城市化程度,研究人员主要调查了蜘蛛采集地的地面状况,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测量:地面是用砖铺成的吗?是否缺少天然植被?是草坪还是落叶?

“表面状况/表面特征与蜘蛛的大小密切相关。较大的蜘蛛通常生活在坚硬的地面上(混凝土、道路等)。)缺乏植被。”伊丽莎白·劳是悉尼大学研究蜘蛛的博士生,她说。

驼峰状金球是澳大利亚海岸常见的蜘蛛。它们被称为驼背金蜘蛛的原因是它们的腹部大而突出,它们的丝是金色的,用来编织球形网。通常,它们只生活在一个地方,然后不断修补同一个网(直径达一米)。虽然通常有四五只小得多的雄性蜘蛛在网的边缘徘徊,但每张网只有一个雌性情妇,而雄性蜘蛛正在等待与情妇交配的天赐良机(只有在少数情况下,雌性蜘蛛会在交配后吞食雄性蜘蛛)。

砖铺的地板和缺乏植被通常意味着城市的温度高于周围村庄的温度。在适应了温暖的气候后,金蜘蛛在更高温度的环境下会变得更大。蜘蛛的大小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随处可见。在城市里,蜘蛛越大,离中心商业区越近。此外,其周围环境可能为高摊铺水平和低绿化水平。

当然,更多的食物也是蜘蛛变大的原因之一。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给金蜘蛛带来了它最喜欢的食物大杂烩。尽管这项研究任务不包括找出蜘蛛增大的确切原因,但研究人员推测,像路灯、垃圾和散落的植物丛这样的东西可能会吸引昆虫定居下来。他们还认为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导致城市中的蜘蛛提早交配,这样它们就有时间孵化更多的小蜘蛛。

金蜘蛛也能保存食物。因为它们都是捕食的高手,所以它们的网通常是其他种类蜘蛛偷取食物的天堂。然而,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偷窃蜘蛛并不经常出现在植被稀少的砖砌路面周围。

洛伊说,许多种类的蜘蛛都是城市生活的赢家,所以如果其他种类的蜘蛛也这么做,她不会感到惊讶。虽然这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但她向我保证这实际上是一件好事。“这些蜘蛛可以控制苍蝇和害虫的数量,并为鸟类提供食物,”她说。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城市化史馆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城市化史馆位于地下一层,展陈面积2000 平方米,是一座以人类城市化进程为主题,集展示、研究、宣传、教育、交流为一体的主题博物馆。该馆坚持知识性、教育性、休闲性、娱乐性相结合,采用声光电现代化展陈手段展示人类与城市化、世界及中国城市化渐进演变的历史进程,淮安城市化演进的实践,探索淮安“新型城市化”的创新之路,揭示人类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化概念。中国城市化史馆已经被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授权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开馆之日,成功举办了第十七届中国城市化发展论坛,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展开阅读全文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城市发展意味着新的建设,改变原有的生境是毫无疑问的,由此对生物多样性也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城市中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实践证明,影响城市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因素很多,城市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复合生态系统,而且不同城市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加上城市所处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多样,所以各城市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存在很明显的差异。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并具有以下特征

1.城市生物多样性由市郊向中心区梯度性减少

很多研究证实,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由乡村或城市周边保护区向城市中心区逐渐增大,城市中许多分类单元包括植物、鸟类、昆虫以及哺乳类动物,其物种多样性在空间分布方式上由市郊向城市中心呈明显的递减趋势。

2.野生物种多样性由城市中心区向城郊逐渐增加

城市发展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造成了城市生境严重破碎化和岛屿化,使许多天然绿地和城市水域生境往往被隔离形成人工建筑物中的”孤岛”。岛屿化生境对于生物的生存是十分不利的。

3.城市化增加了外来种入侵的概率

人为引进的大量外来物种以及原生生态系统面积保留愈来愈小,为大量侵入种的进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今天小编就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惊!中国丁克家族城市化

全文共 1340 字

+ 加入清单

丁克家庭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出现的现象,什么是丁克族?有些人虽有家庭经济条件,但不愿意生养小孩,这种社会现象叫丁克家庭或丁克家族。丁克家庭的英文表达式DoubleIncomeNokids,意思是没有小孩的夫妇。那么中国有多少丁克家族?跟着小标一起来看看!

新兴集团财务部职员傅大庆和妻子宁超则“一直觉得孩子是‘第三者’,有了孩子必然把一部分感情和精力分给孩子,对家庭和事业都会有影响”。而且他们算出,“按北京的一般消费水平,培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需要花费20万元人民币,而二人世界就可以用这笔钱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如今,夫妻已经牵手13春秋,依然情同初恋。

这两对夫妇就是在中国城市不断出现的“丁克家庭”的典型代表。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这样不要孩子的家庭已经占有一定比例。据北京市的统计,全市结婚五年以上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约占全市育龄夫妇的百分之十。

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马晓年教授认为,“丁克家庭”的不断扩大,说明当代都市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生男生女一个样,再到选择不要孩子,突破了结婚生子的传统婚育模式。从性文明建设角度看,说明都市人对两情相悦,对性健康和性和谐美满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与城市不同的是,中国农村“丁克家庭”还很少见,但传统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29岁的陈秀芝是河北省太行山区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的母亲一生生了8个子女,其中两个不幸夭折。陈秀芝的大姐、二姐分别生了3个和2个孩子;而只有一个女儿的陈秀芝夫妇三年前就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目前,全国像陈秀芝这样自愿只生一个子女的家庭已经达到3500万个之多。

中国的人口专家把这些观念的改变看作是为中国推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结果。而陈秀芝家的生育史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生育工作走过的历程。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死亡率显着下降,出生率则保持高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49年的16‰增至23‰,进入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期。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妇女要求摆脱家庭羁绊和多子女的拖累,实行避孕节育;但又苦于缺乏有关知识和药具,不少人向政府有关部门呼吁,要求给予帮助和指导。

丁克家庭不是因为夫妻双方没有生育能力,而是认为养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会妨碍他们夫妻的生活。丁克家庭的成员一般都是工薪阶层,有稳定的收入,消费水平也很高,他们是社会上的中产阶层,这似乎跟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那些青年颇有些相似。目前中国有多少丁克家庭呢?国内媒体曾经报道过中国丁克家庭现状,称已经有60万以上的DINK,不过数据一共开,很多人立即认为不止这个数了。

丁克家庭如何维系老年生活?丁克族的老年生活是怎样?丁克家庭一般出现在大城市、经济条件好的人群中,这类人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会考虑好自己的老年生活;另外,丁克家庭是依靠社会完善的体制才有更好的“前途”,因为社保养老等方面的制度合理了,丁克家庭才能更容易被人接受。

丁克家庭缺乏完整的亲情滋润,老了就只能去敬老院,迈入老年以后等待他们的是无止境的孤独感,最后提醒正走向或是正走在丁克家庭的年轻夫妻,如果有得选择,请想想你们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全文共 4196 字

+ 加入清单

城市化在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题。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最为显著的是逆城市化现象。下面给大家分析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一)、人口高度密集,房价过高

中国拥有13亿多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农村人口拥往沿海发达城市,导致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等特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人口密度过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因为那里的生态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绿色。同时,随着中国房价的一路攀升,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购买一套住房,压力巨大。但是,对于传统的家社会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拥有了一个家就相当于拥有了后半生的保证和全部的幸福。所以,无论房价如何疯长,中国人买房的信仰都不会改变。既然市区的房价过高,那么对于经济不那么富裕的人来说,就可以变相选择去郊区购买住所,适当的减轻经济上的压力。加上,私家车的普及,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居住在郊区并不会对人们的出行和工作带来影响。

(二)、追求宁静的田园生活

当前推动中国逆城市化发展的主流群体以富人群体为主。他们经济相对富裕,但是大多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工作压力巨大。所以他们内心深处比常人更加追求一种宁静的田园生活,希望藉由这种宁静的田园生活来帮助他们减轻来自工作上的压力,舒缓自己的情绪。同时,还有一部分老年人选择迁居到郊区农村来安度晚年,因为那里远离城市的嘈杂和拥挤,适合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心愿。当然,也不能忽略一部分爱好自由的年轻人天性中对这种田园生活的追求驱使他们加入逆城市化的大军中。

(三)、农村经济的相对变好

促进村镇发展,普遍使用的力量有两类:一类是依靠农村和小城镇自身的实力,即依靠小城镇所管辖的区域的经济的自然增长和农村人口的转移。一类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即“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改革开放和中国城市化的大力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农村无论是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娱乐设施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这就促使和吸引一批人口来农村居住。因为,即使是在农村,其实也是可以享受得到与城市差不多的生活水平。同时逆城市化也可以推动农村的发展。逆城市化的潮流涌向哪里,哪里的乡镇发展的速度就快。利用逆城市化趋势发展小城镇和乡村,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农村成为中心城市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广阔平台,促使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更加强大。由此形成的中心城市和中心小城镇,乡村彼此之间产业呼应、优势互补、良性循环。

(四)、城市交通拥挤,工业污染严重

上文中提到大量来自农村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从而不可避免的带来交通拥挤的现状。因为,当前中国的私家车增长速度是突飞猛进的,当城市中的人越来越多的利用私家车来代替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时,原有的城市道路将不能满足大家的出行需求,从而造成交通拥挤现象的出现。城市化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早期只注重效益而忽视对环境的影响的旧工业模式给城市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废渣,重金属,有毒尘埃和气体,不但污染了城市的环境,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城市令人堪忧的现状促使了大量人口向农村地区流动。

逆城市化介绍

逆城市化广义上来说是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区或远方较小的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狭义上来说一些大都市区人口迁向离城市郊区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我国的逆城市化首先表现为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化寺乡农村延伸,其次表现为城市市民福利制度开始覆盖农村。

本文研究和探讨的逆城市化主要是指发生在上海,北京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城市中的逆城市化现象。据北京的一项最先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人士,希望过上周一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在东南沿海为数不多的城里人相中了那些无人居住的无名海岛,盘算着怎样在那里投资,重新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

城市的类型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最早的“城市”(实际应为现在“城镇”)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现,也同商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最初城市中的工业集聚,也是为了使商品交换变得更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销售)而形成的。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销售相对于将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来交换而言,则正是一种随着工业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变革。城市包括包括有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而这几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必然地会对城市的商业活动带来影响,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变革。

城市经济学对城市作了不同能级的分类,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等,对城市能级分类的一个标准是人口的规模,中国根据市区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把城市分为四等:人口少于20万的为小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50万人口以上的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大城市称为特大型城市。

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性、城市群等类别,这些类别也是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任何城市都必须经过集市型阶段。

集市型城市

属于周边农民或手工业者商品交换的集聚地,商业主要由交易市场、商店和旅馆、饭店等配套服务设施所构成。处于集市型阶段的城市在中国主要有集镇;

功能型城市

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开始发展其特有的工业产业,从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不仅是商品的交换地,同时也是商品的生产地。但城市因产业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单调,对其他地区和城市经济交流的依赖增强,商业开始由封闭型的城内交易为主转为开放性的城际交易为主,批发贸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类型城市主要有工业重镇、旅游城市等;

综合型城市

一些地理位置优越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型,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得到发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能级大大提高,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大都市”)。商业由单纯的商品交易向综合服务发展,商业活动也扩展延伸为促进商品流通和满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动。这类城市在中国比较典型的有直辖市、省会城市。

市群(或都市圈)

城市的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在一个孤立的城市体现,而是由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体现了。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带,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英国的伦敦-利物浦城市带等。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上也正在形成一个经济关系密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其整体的经济功能已在日益凸现。

城市形成的原因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早期人类,居无定所,随遇而栖,三五成群,渔猎而食,但是,在对付个体庞大的凶猛的动物时,三五个人的力量显得单薄,只有联合其他群体,才能获得胜利。

随着群体的力量强大,收获也就丰富起来,抓获的猎物不便携带,找地方贮藏起来,久而久之便在那地方定居下来。大凡人类选择定居的地方,都是些水草丰美,动物繁盛的处所。定居下来的先民,为了抵御野兽的侵扰,便在驻地周围扎上篱笆,形成了早期的村落。

随着人口的繁盛,村落规模也不断的扩大,猎杀一只动物,整个村落的人倾巢出动显得有些多了,且不便分配,于是,村落内部便分化出若干个群体,各自为战,猎物在群体内分配。由于群体的划分是随意进行的,那些老弱病残的群体常常抓获不到动物,只好依附在力量强壮的群体周围,获得一些食物。而收获丰盈的群体,不仅消费不完猎物,还可以把多余的猎物拿来,与其他群体换取自己没有的东西,于是,市形成了。

《世本·作篇》记载,颛顼时“祝融作市”。颜师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这便是“市井”的来历。与此同时,在另一些地方,生活着同样的村落,村落之间常常为了一只猎物发生械斗。于是,各村落为了防备其他村落的侵袭,便在篱笆的基础上筑起城墙。 《吴越春秋》一书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城以墙为界,有内城、外城的区别。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城里住着皇帝高官,外城里住着平民百姓。这里所说的君,在早期应该是猎物和收获很丰富的群体,而民则是收获贫乏、难以养活自己,依附在收获丰盈的群体周围的群体了。

人类最早的城市其实具有“国”的意味,这恐怕是人类城市的形成及演变的大致过程。学术界关于城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来就建起了城;三是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出现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专门从事农业。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有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交换。所以,才有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开始传播。其实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了,但作用是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并不具有生产功能,只是个消费中心。那时城市的规模很小,因为周围的农村提供的余粮不多。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学者们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如13世纪的地中海岸,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时期,人口超过20万。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了,由于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美国、德国与法国等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里。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