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冒号

冒号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冒号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冒号问题。

分享

浏览

4721

文章

10

键盘上冒号怎么打出来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如果是想在电脑上打出冒号的话,需要按住SHIFT不松手,然后按下键盘上的冒号键(在回车键附近)。当想要输入的符号位于按键的上方时,则需要按住SHIFT再按按键,如果位于按键的下方,则直接按下按键即可。

2

如果是想在手机键盘上打冒号的话,点击输入,调出键盘,然后选择【拼音】,找到符号按钮,点击一下。

3

接着,在符号列表里找到“:”,点击输入即可。

4

另外,用搜狗输入法也可以打出冒号。直接输入拼音“maohao”,然后在结果页里找到冒号输入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冒号和破折号的区别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里?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1、作用不同

冒号: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破折号:顾名思义就是表示有“破”有“折”的标点符号。所谓“破”,就是在语句中突然打断话头;所谓“折”,就是把意思转移到另一方面。表示停顿、转折、注释。

2、二者表示的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不同

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分项说明或列举时,则用冒号。

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解释,则应用破折号。

例句:

今天晚会上将表演以下节目: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小品。

我国的内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3、语气不同

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稍长些。

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相当短促。

4、可以删除的内容不同。

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部分删去,句子的内容和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和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冒号后的内容删去。

展开阅读全文

破折号与冒号解释说明作用的区别

全文共 137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说部分是对总说的解释,则使用破折号;如果说部分是对总说的说明或列举,则使用冒号。从语气上看,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相当短;用冒号表示总说和分说时,中间停顿时间稍长。如果用破折号表示注释,可以删除注释部分,不影响句子的内容和形式;冒号后的内容不能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标点符号知识点:冒号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1.冒号后面的提示语范围不清。

误例: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分析: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其提示的只有那两句诗。因此,或者要将冒号改为逗号,或者要将后引号后的逗号改为引号内的句号。

2.三种典型的对话叙述方式的标点问题。

(1)“我们总是坐在那边的窗前,同一张餐桌,同样的饭菜,”他停了一会儿说:“但是今年,我们第一次没在一起过。”

(2)“行啊!”他停了一会儿,“不过我还要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3)他停了一会儿说:“行啊!不过我还要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语文标点符号知识点:冒号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冒号

冒号的基本用处是提示下文和总括上文。它表示较大的停顿。

提示下文:

(一)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下边,有引起收信人、听众注意的意思。

(二)有在“某某说”后面,表示后面是引用的话。

(三)用在提示性的话的末尾,表示后边有话要说。

例: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着发生变化。

例: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四)用在总提的话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者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

例:我们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

(五)表示后面是补充说明或解释性的话。

例: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六)用在强调动词后面的宾语,提起读者注意。冒号前的动词常用的有:“想”“说”“问”“是”“记住”“认为”“证明”“宣布”“指出”等,宾语往往较长或复杂。例: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例:事实证明:你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总括上文:

在分项或从几个方面说了以后,用冒号表示后面还有一句总括的话。

例: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需要注意的是:

(一)冒号是句内点号。没有提示的意思,没有较大的停顿(即使出现了上述“想”“说”等动词),就不要用冒号。

例:华老师批评他:不尊守课堂纪律。(冒号没有提示作用,因此应删掉冒号。)

例:我认为这首诗很好。(没有冒号,使用正确)

(二)冒号一般管到句末,如果需要延长,要管几句或一段话,一般要用序次语或引号标明。例:本词典主要作了如下修订:一、增加了一千多个新词;二修改了释义下确切之处。例:姐姐来信说:“最近上海天气很热。妈妈已迁入新居。”

(三)“某某说”之类放在引用的话前头,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中间或者后边,不用冒号。例:李老师说:“我走了还有王老师,王老师会照顾她的。”

例:“谢谢你,”李老师说,“车快来了吧?”

例:“李老师,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范福喜问。

(四)带有强烈感情和表示大声呼叫的称呼语后边不用冒号,用叹号;属于相互交谈的称呼语后边一般也不用冒号,用逗号。

例:同志们!你们辛苦了!

例:小高,这是你的票。

(五)不要在一个句子里套用两个冒号。

例:小刘来信说:近来农村中出现了三多现象:小企业多了,使用家用电器的多了,骑摩托车的多了。

这句话改为:小刘来信说近来农村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归纳为三多:小企业多了,使用家用电器的多了,骑摩托车的多了。

3、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对标点符号:冒号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常用的点号有七种,标号有九种,共十六种.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语句的停顿、结构关系的语气.按照使用的不同位置,点号可分为句末点号和句中点号两种.

二、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4、冒号

冒号的基本用处是提示下文和总括上文.它表示较大的停顿.

提示下文:

(一)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下边,有引起收信人、听众注意的意思.

(二)有在“某某说”后面,表示后面是引用的话.

(三)用在提示性的话的末尾,表示后边有话要说.

例: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着发生变化.

例: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四)用在总提的话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者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

例:我们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

(五)表示后面是补充说明或解释性的话.

例: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六)用在强调动词后面的宾语,提起读者注意.冒号前的动词常用的有:“想”“说”“问”“是”“记住”“认为”“证明”“宣布”“指出”等,宾语往往较长或复杂.例: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例:事实证明:你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总括上文:

在分项或从几个方面说了以后,用冒号表示后面还有一句总括的话.

例: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需要注意的是:

(一)冒号是句内点号.没有提示的意思,没有较大的停顿(即使出现了上述“想”“说”等动词),就不要用冒号.

例:华老师批评他:不尊守课堂纪律.(冒号没有提示作用,因此应删掉冒号.)

例:我认为这首诗很好.(没有冒号,使用正确)

(二)冒号一般管到句末,如果需要延长,要管几句或一段话,一般要用序次语或引号标明.例:本词典主要作了如下修订:一、增加了一千多个新词;二修改了释义下确切之处.例:姐姐来信说:“最近上海天气很热.妈妈已迁入新居.”

(三)“某某说”之类放在引用的话前头,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中间或者后边,不用冒号.例:李老师说:“我走了还有王老师,王老师会照顾她的.”

例:“谢谢你,”李老师说,“车快来了吧?”

例:“李老师,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范福喜问.

(四)带有强烈感情和表示大声呼叫的称呼语后边不用冒号,用叹号;属于相互交谈的称呼语后边一般也不用冒号,用逗号.

例:同志们!你们辛苦了!

例:小高,这是你的票.

(五)不要在一个句子里套用两个冒号.

例:小刘来信说:近来农村中出现了三多现象:小企业多了,使用家用电器的多了,骑摩托车的多了.

这句话改为:小刘来信说近来农村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归纳为三多:小企业多了,使用家用电器的多了,骑摩托车的多了.

3、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标点符号冒号的使用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冒号使用

1、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的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

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2、用在提示的词(如说、想、证明、宣布、指出、决定、透露、发现、反映、例如、如下等)的后面,引出具体内容。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了。

[注意]这些表提示性的词的后面,也可以直接使用逗号引出下文。

大量事实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冒号一管到底,句中短暂停顿不用冒号。

病例:本省三位中年作家:叶蔚林、韩少功、彭建明在一起畅谈往事。

【解析】冒号应一管到底,可是这里只能管到三位作家“叶蔚林、韩少功、彭建明”,却不能管到最后一句“在一起畅谈往事”。所以,冒号应改为破折号。

4.同一句中不能有两个冒号。

5、“XX说”的形式放在句首,用冒号;放在句中,用逗号;放在句末,用句号。

如: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我说。“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标点符号知识点:冒号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点号。

运用冒号时应注意:

冒号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A用在称呼语的后边,提起下文。

B用在“说、想、是、证明、认为、宣布、指出、告诉”等词语和“如下、例如”等引起下文的词语后面。

C用在总说性和解释性词语后面。

1、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不能只管到句子的中间,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用冒号。

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冒号只管到作业到深夜)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或者将冒号改为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2.转述的不能用冒号。(人称发生变化)

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3.如果后文不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一般用逗号)

如: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用冒号就肯定有停顿)

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5.“某某说”、“某某想”后不是直接引用,不用冒号;放在所说话中间不能用冒号;放在所说话的后边用句号。

如:他说今天不回家了。

(1)“这个问题,”李明说,“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2)“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告诫我们说。

6.冒号还可表总结。

如: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是这些。

7、下文和提示的内容不一致时,不能用冒号。

如: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句中的冒号应该改删去。)

8、同一句中不能用两个冒号。

如: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9、在非提示性话语的后边不用冒号。

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刻着”没有提示性,去冒号。也可以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八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例(8)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我说。“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唐《琐忆》)

这个例子相当典型。特别是所引的话被分成前后两截,当中插进几句说明时,下一组引号前要用逗号。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标点符号冒号容易出现的错误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四)冒号

4、句中“说”后用冒号

“某某说”出现在一段引语的中间,这个“某某说”之后不能用冒号,而只能用逗号。

例如:“你瞧,多美啊,”她低声喃喃地说:“可惜碎了。”

改正:引语中间插入“某某说”,这“说”后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因为冒号是用来提示下文的,如果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

5、某某说在后,“说”字后面用句号

例如:“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徐特立说。[来源:学科网]

6、冒号中再用冒号

在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就会眉目不清,脉络不明。

例如:昨天开校会,校长宣布:学校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岗位工资制,二是岗位聘任制。

改正:“宣布”后面有冒号,“措施”后面又有冒号。在同一个句子中使用了两个冒号,致使句子脉络不清,两个冒号有一个应改为逗号。

7、短暂停顿用冒号

同位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可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想使用标点符号,只应使用破折号来表示短暂停顿。

例如:全市十大杰出青年:李洋、张杰、朱军等在一起畅谈创业理想。

改正:“全市十大杰出青年”与“李洋、张杰、朱军等”是同位主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来源:Zxxk.Com]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冒号的用法

全文共 3050 字

+ 加入清单

一、用于书信、讲话稿的称呼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1)聚卿先生:

上月晦寄一函,想达左右……(《王国维致刘聚卿》)

(2)同学们:

今年七月,恰值我们中学毕业20周年,有人建议搞一个同学聚会。……(湘仁《在老同学聚会上的发言》)

二、在采访、辩论、座谈、法庭审讯等言谈的记录中用于说话人名之后,以引出说话内容

(1)记者:您二位一向关心中学语文教学,请谈一谈一个中学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秦牧:要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多读、多些、多思索。……

紫风:除读好教科书外,必须进行课外阅读。……(《秦牧吴紫风答记者问》)

(2)正方金岭:对方请不要搞错我的意思。我说的是不适合旅游业,并不是说不适合发展旅游业。

反方王雷:我看不出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大决赛》)

三、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问/答、说、想、是、即、写道、认为、证明、表示、指出、例如"之类动词都可加冒号,使其具有提示性,以引出宾语。例如:

(1)问:你觉得在翻译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答:谁都知道,翻译是转述而非创作,因此译者:(1)应该知道原作者说的是什么;(2)能够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地把原意表达出来。……(王宗炎《辨义为翻译之本》)

(2)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叶文玲《我的"长生果"》)

(3)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错误!(何为《第二次考试》)

(4)一般地说,作品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人物太多,故事性不强。(老舍《人物、语言及其他》)

(5)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叶文玲《我的"长生果"》)

(6)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

例句中的"问/答""说""想""是""明白""表明"后都加了冒号。如果不强调这类动词的提示作用,大都可用逗号代替冒号。例如:

(7)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在上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萧乾《枣核》)

(8)我心想,这才是天空的真面目呢。(孙荪《云赋》)

(9)遗憾的是,这离京都颇近的雄关,我没有到过。(峻青《雄关赋》)

(10)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都德《最后一课》)

(11)大量的事实表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公害。(于涌泉《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环境--介绍环境科学》)

冒号和"即"如何配合使用,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即"相当于"就(是)"。冒号可用于"即"字后以提起下文,但不宜用于"即"字前。例如:

(12)成品图书的质量标准分为二级,即:合格品、不合格品。(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

*(13)这项人类社会活动兼有一系列特有的专业特性:即普遍性与特殊性,思想理论性与行为艺术性。

*(14)出版物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三多一少",即平庸者多,创新者少;拼拼凑凑者多,自成体系者少;粗制滥造者多,精编精选者少。

例(12)"即"字前面用逗号,后面用冒号以提起下文,如果不强调提示,"即"字后的这个冒号也可不用。例(13)"即"字前的冒号可改为逗号。如果保留冒号,则要把"即"字删去,因为冒号表示提起下文,再加表示提示的"即"就重复了。例(14)"即"字后要补充一个冒号,因为后跟带分号的并列分句,不用冒号分隔开来,全句的结构关系便错乱了。

*(15)研究课题涉及广阔的领域:如编辑活动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及编辑管理、编辑队伍等。

*(16)古诗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如王维的《观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格律严整,属于律诗;杜甫的《石壕吏》格律较宽,叫古风(古体诗)。

"如"的用法类似"即",例(15)"如"字前的冒号要改为逗号,如果保留冒号,则要把"如"字删去。例(16)的问题同(14),"如"字后要加冒号。

四、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

(1)我们一般提六门基础科学: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钱学森《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科学》)

(2)但一般来说,质量好的文化产品应该符合以下标准:先进的政治性、思想性;较高的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较高的文字质量和印刷装帧质量;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出版科学》1999/1)

(3)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4)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陈伊玲的声音不稳定,很难造就;另一种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试。(何为《第二次考试》)

(5)在演唱方面,她〔郭兰英〕找到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那就是:(一)气息的运用。以气息丹田的方法,做到低音扎实、中音纯净、高音嘹亮而优美。(二)吐字准确而穿透力强。不用话筒,她可以把每个字送到剧场的最后一排。(三)行腔……吐纳顿挫,变化多端、纯熟自如。(《新闻出版报》1999.1.19)

例(1)"六门基础科学"是总说,分说部分是并列词,中间用逗号分隔。例(2)"标准"是总说,分说部分是并列短语,中间用分号分隔,分号也可改用逗号。例(3)"来源有两种"是总说,分说部分是并列分句,中间用逗号分隔。例(4)"两种意见"是总说,分说部分是并列分句,中间用分号分隔,因为有一个分号内部已包含逗号。例(5)"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总说,分说部分由并列句构成的句群,句子有序次语,使读者知道分说部分的范围。

五、用于总括性话语之前,总结上文

(1)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1996年《标点符号用法》)

(2)他知道露水怎么样洒在草叶上,露水的味道怎么样香甜;他知道星星怎么样眨眼,月亮怎么样笑;他知道夜间的田野怎么样沉静,花草树木怎么样酣睡;他知道小虫们怎么样你找我、我找你,蝴蝶们怎么样恋爱:总之,夜间的一切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叶圣陶《稻草人》)

(3)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例(1)"我们都"、例(2)"总之"和例(3)"全部"等字样表明冒号后的话是带总括性的,对冒号前的话--上文--作了总结。

六、用于需要解说的话语之后,表示下文是解说

(1)首届广西(桂林)书市将隆重举办

主办单位:广西新闻出版局

桂林市人民政府

书市时间:1998年10月1日至5日

书市地点:桂林市体育馆(《新闻出版社》1998.09.29)

(2)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刘宗明《北京立交桥》)

(3)今有恳者:书籍二包、散稿一束由邮寄上,祈代保存,是所至祷。(《王力致杨树达》)

例(1)冒号表示后面的文字是解说前面的项目的,在这里也可用空格来代替冒号。例(2)冒号后的文字解说前面的宾语"桥"。例(3)冒号后的分句解说前面的分句,而不是解说前面的某个句子成分。

七、分隔作者和作品名称

许慎:《说文解字》……(《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八、分隔标题中的主题词和说明补充部分

(1)中国农业方向:发展生态农业(《新华文摘》1996/3)

(2)信息消费:现代社会新潮流(《光明日报》1998.5.18)

(3)范长江:报道红军长征的第一人(《新华文摘》1997/2)

(4)瑞典:高税收维持高福利(《环球时报》1998.4.26)

(5)《早年周恩来》:一部充满魅力的佳作(《新华文摘》1996/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