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简短【精品20篇】

导读:2015年3月24日,保监会发布了《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商业车险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且从4月1日开始,确定在黑龙江、山东、广西、重庆、陕西、青岛等6个保监局所辖地区进行试点,上述地区经营商业车险业务的财产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方案》要求申报商业车险条款费率。那么,车险费率为什么要改革呢?对于保险消费者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

浏览

1443

文章

43

篇1: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温度计表示与用法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而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6℃读作负6摄氏度或零下6摄氏度。

使用温度计之前应:

(1)观察它的量程;

(2)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即分度值

(3)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其它温度计

全文共 1870 字

+ 加入清单

气体温度计:气体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某些性质(体积或压强)随温度变化的特点支撑的,一般用氢气和氮气制成。因为氢气和氦气的液化温度很低,接近于绝对零度,故它的测温范围很广。这种温度计精确度高,多用于精密测量。

高温温度计:是指专门用来测量500℃以上的温度的温度计,有光测温度计、比色温度计和辐射温度计。高温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都比较复杂,这里不再讨论。其测量范围为500℃至3000℃以上,不适用于测量低温。辐射温度计:辐射温度计是靠接受热辐射来测量温度的。这种温度计通常用来测量高温物体的温度,他能测量高达1600℃的高温。

双金属片温度计:它是以双金属片做为感温元件,用来控制指针。双金属片通常是用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且铜片在左,铁片在右。由于铜的热胀冷缩效果要比铁明显的多,因此当温度升高时,铜片牵拉铁片向右弯曲,指针在双金属片的带动下就向右偏转(指向高温);反之,温度变低,指针在双金属片的带动下就向左偏转(指向低温)。

转动式温度计:转动式温度计是由一个卷曲的双金属片制成。双金属片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着指针。两金属片因膨胀程度不同,在不同温度下,造成双金属片卷曲程度不同,指针则随之指在刻度盘上的不同位置,从刻度盘上的读数,便可知其温度。

电阻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是利用金属或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而改变的性质制成的。金属温度计主要有用铂、金、铜、镍等纯金属及铑铁、磷青铜合金的;半导体温度计主要用碳、锗等。由于这种温度计测量精确,往往用作测量温度的标准仪器。它的测量范围为-260℃至600℃左右。半导体的电阻变化和金属不同,温度升高时,其电阻反而减少,并且变化幅度较大。因此少量的温度变化也可使电阻产生明显的变化,所制成的温度计有较高的精密度,常被称为感温器。

温差电偶温度计:是一种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测温仪器。利用温差电现象制成。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焊接在一起形成工作端,另两端与测量仪表连接,形成电路。把工作端放在被测温度处,工作端与自由端温度不同时,就会出现电动势,因而有电流通过回路。通过电学量的测量,利用已知处的温度,就可以测定另一处的温度。这种温度计多用铜--康铜、铁--康铜、镍铭--康铜、金钴--铜、铂--铑等组成。它适用于温差较大的两种物质之间,多用于高温和低温测量。有的温差电偶能测量高达3000℃的高温,有的能测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

热电偶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是根据“两根不同的金属线组成的闭合环路中,如果有一个接头被加热,环路就会产生电流,两个接头的温差越大,电流越强”的原理制成的。热电偶温度计是由两条不同金属连接着一个灵敏的电压计所组成。金属接点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在金属的两端产生不同的电位差。电位差非常微小,故需灵敏的电压计才能测得。由电压计的读数,便可知道温度为何。

光测高温计:物体温度若高到会发出大量的可见光时,便可利用测量其热辐射的多寡以决定其温度,此种温度计即为光测温度计。此温度计主要是由装有红色滤光镜的望远镜及一组带有小灯泡、电流计与可变电阻的电路制成。使用前,先建立灯丝不同亮度所对应温度与电流计上的读数的关系。使用时,将望远镜对正待测物,调整电阻,使灯泡的亮度与待测物相同,这时从电流计便可读出待测物的温度了。

液晶温度计:用不同配方制成的液晶,其相变温度不同,当其相变时,其光学性质也会改变,使液晶看起来变了色。如果将不同相变温度的液晶涂在一张纸上,则由液晶颜色的变化,便可知道温度为何。此温度计之优点是读数容易,而缺点则是精确度不足,常用于观赏用鱼缸中,以指示水温。

红外线测温仪:红外线测温仪是根据“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的原理制成的。

压力式温度计:压力式温度计是利用封闭容器内的液体,气体或饱和蒸气受热后产生体积膨胀或压力变化作为测信号。它的基本结构是由温包、毛细管和指示表三部分组成。它是最早应用于生产过程温度控制的方法之一。压力式测温系统现在仍然是就地指示和控制温度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测量方法。压力式温度计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机械强度高,不怕震动。价格低廉,不需要外部能源。缺点是:测温范围有限制,一般在-80~400℃;热损失大响应时间较慢;仪表密封系统(温包,毛细管,弹簧管)损坏难于修理,必须更换;测量精度受环境温度、温包安装位置影响较大,精度相对较低;毛细管传送距离有限制。压力温度计经常的工作范围应在测量范围的1/2--3/4处,并尽可能的使显示表与温包处于水平位置。其安装用的温包安装螺栓会使温度流失而导致温度不准确,安装时应进行保温处理,并尽量使温包工作在没有震动的环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白气”的形成

全文共 191 字

+ 加入清单

1、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液化)

2、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大水滴,就形成雨;(液化)

3、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凝华成小冰粒,就形成雪;(凝华)

4、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液化)

5、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液化)

6、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凝华)

7、“白气”是水蒸汽遇冷而成的小水滴;(液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单选题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二、单选题

16.科学家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宇宙中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这说明()

A.宇宙处在不断的膨胀中

B.银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C.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D.太阳和太阳系最终也会走向"死亡

17.与易拉罐"可乐"相关饮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吸管吸"可乐"是利用了液体压强

B.罐上标有"355mL"字样,则所装"可乐"质量约为360g

C.用铝合金制作易拉罐,是利用了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D.罐上标有回收标志,是提醒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熔化知识点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

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物态变化,章节精粹,复习必背

全文共 1240 字

+ 加入清单

物态及其变化

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3、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4、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6、温度计的使用:

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

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7、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8、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即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10、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1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13、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14、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5、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16、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17、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18、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9、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20、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储存在钢瓶里的。

2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

2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像雪、霜等小冰晶都是凝华形成的。

23、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云: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中。

雨:云中的小水滴、小冰晶下落,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落到地面。

雾和露: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雪和霜: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

24、卫星外部整流罩涂有特殊物质的作用:物质熔化和汽化都吸热,降低卫星温度保护卫星。

25、电冰箱的电动压缩机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把气态制冷物质压入冷凝器中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被液化的制冷物质通过节流阀进入冰箱内部的蒸发器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汽化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沸腾:

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固态氧的熔点是-218℃。-182℃时,氧为气态。

-184℃时,氧为液态。-219℃时,氧为固态。-183℃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78℃,高于78℃时为气态)

2.蒸发:

⑴蒸发现象:

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物理物态变化生活案例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固态清新剂、樟脑球、钨丝、碘、干冰、冰冻衣服直接变干、玻璃镜头真空镀膜、霜、冰花、冰雹等都有相同的物理现象:升华和凝华!

物理解释:固态清新剂以及樟脑球、冰冻衣服都会凭空变小,主要是因为其直接从固态变成了气态。而“钨丝、碘、干冰”成为需要详细解答的常见考题。白炽灯的钨丝会在高温下发生升华,形成钨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成钨颗粒导致灯泡变黑。干冰极易升华,从而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大量白雾,从而打造成很虚幻的舞台云雾效果。物理课本上有一个关于固态碘的经典实验,此实验中固态碘先遇热升华成碘蒸气,然后遇冷凝华成固态碘!玻璃镜头的真空镀膜是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者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其升华成气态金属,喷到玻璃镜头上后,就镀上了一层极薄的金属膜!霜、冰花和冰雹都是由于水蒸气直接遇冷凝华成固体而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单选题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二、单选题

20.你所在的考场里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已知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

A.几十克、

B.几千克

C.几百千克

D.几十毫克

21.有一位同学用天平称一块矿石的质量,把天平调好后错把矿石放在右盘,在左盘放50g、20g砝码各一个,又把游码拨至标尺4g处,达到平衡,这块矿石的质量应该是()

A.74g

B.70g

C.66g

D.78g

22.影视中拍摄房屋倒塌砸伤人的特技镜头时,常选用泡沫塑料做道具,这是因为泡沫塑料()

A.不导电

B.体积大

C.比热容小

D.密度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单选题

全文共 196 字

+ 加入清单

二、单选题

13.登月宇航员从月球带回一块矿石,这块矿石不变的是()

A.质量

B.重力

C.温度

D.位置

14.农村常用盐水选种,它的依据是下列物理量中的哪一个()

A.重力

B.密度

C.体积

D.质量

15.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能超过220V

B.某一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45kg

C.小明上学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0m/s

D.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100cm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物理丨物态变化考点详解和常见简答题汇总

全文共 2999 字

+ 加入清单

熔化和凝固

熔化

1.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3.熔化

⑴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⑵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⑶晶体的熔化: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

②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③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⑷非晶体的熔化

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会一直升高。

②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⑸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确定的熔点。

4.凝固

⑴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⑵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⑶液态晶体的凝固: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就是它的凝固点。

⑷非晶体的凝固: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温度会一直降低。

5.物体在熔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

6.温度为熔点的物质既可能是固态、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7.探究实验: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试管(装有蜡或海波)、温度计、搅拌器、秒表、(火柴)。

【设计实验】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实验表格】

【图象】物质熔化的温度变化曲线”,甲图为海波,乙图为石蜡。

图象需要标明温度。

物质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对曲线(1)的分析:

AB段——吸热、温度升高,物质为固态;

BC段(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

CD段——吸热、温度升高,物质为液态。

对曲线(3)的分析:

EF段——放热、温度降低,物质为液态;

FG段(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

GH段——放热、温度降低,物质为固态。

【注意事项】

石棉网的作用:均匀热量。

搅拌器的作用:使物质均匀受热。

图表的作用:将规律反映在图上,便于总结。

图中应用的是水浴加热法,目的是为了使海波(蜡)均匀受热。

晶体熔化的特点: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利用和防止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实例:

利用熔化吸热:用冰保鲜、冷敷给病人降温;吃雪糕解暑。

防止熔化吸热:雪熔化吸热,多穿衣服,防止感冒。

利用凝固放热: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

凝固放热的坏处:浇注钢铁时(或马路上刚铺的沥青),凝固放热,产生的高温伤人。

汽化和液化

1.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沸腾:

A.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一种液体的沸点还与上方的气压有关系。

C.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

D.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持在沸点不变。

蒸发

定义: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蒸发的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

蒸发致冷:是指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或自身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下降。

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汽化吸热

2.液化

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4.常见的液化:雾和露的形成;冰棒周围的“白气”;冷饮瓶外的水滴。火箭上燃料“氢”和助推剂“氧”都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变成液态氢和氧的。

5.电冰箱是根据液体蒸发吸热,气体压缩体积液化放热的原理制成的。

升华和凝华

升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有制冷作用。生活中可以利用升华吸热来得到低温。

3.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先变小最后不见了;寒冷的冬天,积雪没有熔化却越来越少,最后不见了;用久的灯丝变细。

凝华

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3.常见的凝华现象:玻璃窗上的冰花;霜;用久的灯泡变黑;冰棒上的“白粉”。

常见的简答题

1.炎热的夏天,要将汽水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或者0℃的冰,哪一种效果好,为什么?

0℃冰好一些;因为0℃的水和0℃的冰的温度相同,冷却的效果相同,但0℃的冰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冰的冷却效果好一些。

2.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为什么?

冰不能继续熔化;因为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把正在熔化0℃的冰放在0℃的房间里,冰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能够继续熔化。

3.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常常先把一面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是为什么?

在酒精灯上烧一烧是为了提高镜面的温度,避免由于镜面的温度低,使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使镜面模糊不清。

4.取一根较粗的铁丝,把它的一端放在炉火上烧一段时间(烧红),然后把烧红的部位插入水盆中,你会看到铁丝周围出现大量的气泡,并有白气产生,这是什么现象?

由于铁丝温度较高,插入水中后发生局部的沸腾现象,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5.冬天在室外,气温很低,手冻得难受,这时往手上呵气,会使手感到暖和些,从锅里取刚出笼的馒头,手烫得难受,这时在手上吹气,又觉得不太烫了。为什么呵气时感到暖和,而吹气又会减轻烫的感觉呢?

呵气时呵出的水蒸气温度高在手背遇冷液化放热,于是手背感觉暖和;吹气可以加速手上汗液的蒸发吸热,所以手背感觉凉爽。

6.小鹭善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一天,她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支冰棍,发现冰棍上附着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见冰棍在冒“白气”;她把这支冰棍放进茶杯里,过一会儿,茶杯壁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请你帮小鹭解释“粉”、“白气”和“冒汗”是怎么形成的。

“粉”是冰箱里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产生的;“白气”是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成的;“冒汗”是茶杯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成的。

7.夏天,小明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几个冰块,放入装有常温矿泉水的杯中。过一会儿,他用吸管搅动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到一起了。请解释这个现象。

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冰块温度低于O℃,放到水中后水放热降温,冰吸热升温;当冰块附近的水的温度降到O℃时,冰的温度还低于O℃;冰块继续吸热,冰块附近O‘C的水继续放热,凝固成冰。所以冰块会“粘”到一起。

8.“炖”菜是应用煮食法,即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和煲底隔离,当煲中的水沸腾后,盅内的汤水是否能沸腾?为什么?(设汤水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

不会沸腾,因为大烧杯内的水沸腾时,虽然吸收热量,但是温度却保持沸点温度不变;小烧杯内的水由于热传递温度也会达到沸点温度,由于温度和大烧杯内水的温度相同,不能从大烧杯内的水中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拓展: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

1)雾:低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便形成雾

2)露: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露

3)霜: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冰晶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霜

4)云: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和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

5)雨: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在云上液化成大水珠后下落便形成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温度升高融化成小水珠便形成雨)

6)雪: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在云上凝华成大冰晶后下落变成了雪

7)冰雹:雨下落遇到零度以下的气温凝固成大冰块便形成冰雹

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蒸发后形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下降而上下运动,他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云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周围的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当其所受的重力足够大的时候,就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雪。

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时,高空中会有冷空气团存在,空中悬浮的小冰晶在冷空气团的作用下,凝聚成小冰块。有些小冰块的体积较大,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熔化成水,这就是冰雹。

在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较多,气温足够低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液化,在空中形成很多小水滴,这就是雾。

初秋季节,空气比较湿润,在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放热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到深秋和初冬季节,晚上气温可降低到0℃以下,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茎叶上放热凝华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一部分雨、雪、冰雹、霜、露和雾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则吸热熔化为水汇入河流、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发散到空气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三步"解决物态变化分析题例题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三步"解决物态变化分析

例2[2007云南昆明]寒冷的冬季,我们能够看到呼出的"白气",而炎热的夏天却看不到,请解释这是为什么?

这是人人皆知的事例,同学们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理解时仍有一定的不足。我们仍然用"三步"法来分析。

一、确定研究对象。"白气"从无到被呼出,所以变化的应该是"白气","白气"实际上是小水珠,那么,小水珠在形成之前是以什么状态存在?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呼出的气体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到此我们明确了研究对象是在形成"白气"之前的我们呼出的水蒸气。

二、在冬天温度较低,呼出的水蒸气遇冷会放热,温度要降低。

三、最终呼出的水蒸气变成了小水珠──"白气",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答案:因为冬天温度较低,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后迅速液化成小水珠,能够被看到,而炎热的夏天,温度较高,呼出的水蒸气不能液化,所以看不到"白气"。

同样我们会联想到:冬天水面上会有"烟雾";冰箱门打开后,周围有"白雾";牙科医生检查牙时,要先将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下,然后放入病人的口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知识储备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温度

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摄氏温度(℃)

单位是摄氏度。1℃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常见的温度计

①实验室用温度计;②体温计;③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35~42℃,每一小格0.1℃。

温度计使用

①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②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进入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③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固体、液体、气体

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

熔点或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

“白气”、“雾”等。

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物理 | 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梳理!推荐收藏~

全文共 2016 字

+ 加入清单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也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使用:(测量液体温度)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温度计;

测量范围:35℃~4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化和凝固是互为可逆过程;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熔化过程:

(1)AB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为固态;

(2)BC段,物体吸热,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3)CD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已经熔化完毕,物体为液态;

凝固过程:

(4)DE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为液态;

(5)EF段,物体放热,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50℃),开始凝固,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6)FG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凝固完毕,物体为固态。

注意: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

2、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3、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4、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跟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很快就干);

2、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3、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1、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2、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4、沸腾比蒸发剧烈;

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所有气体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液化);压缩体积(生活中、生产中、工作中的可燃气体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液化,便于储存和运输)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雾凇、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雨、雪、雾、露、霜、“白气”的形成

1、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液化)

2、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大水滴,就形成雨;(液化)

3、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凝华成小冰粒,就形成雪;(凝华)

4、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液化)

5、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液化)

6、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凝华)

7、“白气”是水蒸汽遇冷而成的小水滴;(液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6”

6种物态变化

“3”

物质有三态

物态变化中有三次吸热、三次放热

物质处在熔点这个温度时可能有三种状态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

热传递有三种方式

常见的温标有三种

三个重要图象---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液体沸腾图象

人工降雨时经历的三个物态变化

温度计玻璃泡中常用的三种液体

三个“点”---沸点、熔点、凝固点应用举例

“2”

固体按是否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可分为两类

晶体熔化需要两个条件

液态晶体凝固需要两个条件

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

汽化有两种方式

液化有两种方法

氟利昂最易发生两种物态变化

冰箱的冷冻室和冷凝器两处都要发生物态变化

"1"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热传递需要一个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常见温度计分类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a)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b)一般说来,一切物质的任一物理属性,只要它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单调的、显着的变化,都可用来标志温度而制成温度计

c)构造:

①粗细均匀的玻璃壳,壳上有刻度和符号

②壳中间是一个毛细管

③毛细管下端内的玻璃泡内装液体

d)分类

①实验室用温度计:用在实验室里测试温度,测温物质一般是水银、酒精和煤几种液体。它的量程是:-20~100℃,它的最小刻度为1℃

②体温计:测温物质是水银。它的玻璃泡容积比一般温度计的大,玻璃管内径也更细,对于微小的体温变化能显示出较长的水银柱变化,因此测量结果更精确。体温计成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玻璃管中,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而普通温度计则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而读数。要使温度计中已上升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中,需拿着体温计的上部用力向下甩。它的量程是:35~42℃,最小分度值:0.1℃

③寒暑表:家用温度计,测量室内气温。它的测温物质是酒精。量程是:-30~50℃,最小分度值: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汽化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沸腾:

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固态氧的熔点是-218℃。-182℃时,氧为气态。

-184℃时,氧为液态。-219℃时,氧为固态。-183℃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78℃,高于78℃时为气态)

2.蒸发:

⑴蒸发现象:

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年初中物理复习专题素材|温度与物态变化

全文共 4887 字

+ 加入清单

规律总结部分

规律总结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⑴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⑵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浸在液体中,不要靠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⑶温度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⑷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

2.温度计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根据被测量物选择适宜的温度计

(2)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液体应该足够多以浸没玻璃泡)

(3)记录时应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必须与液体柱的上表面相平(俯视读大,仰视读小)

(4)使用温度计时,手应拿在它的上部,实验中不允许用它作搅拌棒使用。

规律总结2:物态变化问题思维方法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如冰变成水,铁块变成铁水等等)

2.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如水变成冰等)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如烧开水、地面水变干了、酒精蒸发)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如“白气”的形成、液化石油气)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如钨丝灯泡中钨丝变细等)

6.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霜的形成等)

对涉及物态变化的6个概念理解的情况下,解决物态变化问题思维方法和技巧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构思:

第一步,写出物态变化图(一般的问题只涉及两种物态,只画出部分);

第二步,画出前面是什么状态,后面是什么状态;

第三步,根据物态变化图说明是什么现象以及吸热、放热情况。

规律总结3:固体熔化实验与水的沸腾实验的办法

1.要理解固体熔化特点

(1)区分熔化图像和凝固图像的方法:温度上升的是熔化,温度下降的是凝固;

(2)区分晶体图像和非晶体图像的方法: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有横线)的是晶体图像,没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没有横线)的是非晶体图像。

注意: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3)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4)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探究晶体熔化实验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1)安装装置时,应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

(2)石棉网的作用:时烧杯受热均匀。

(3)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的目的:使物体受热均匀

(4)实验选取小颗粒目的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容易受热均匀。

(5)采用水浴法的优点:使物体受热均匀;是物体受热缓慢,便于观察温度变化规律。

(6)试管放置要求:试管中所装物体完全浸没水中;试管不接触烧杯底或烧杯壁。

(7)烧杯口处出现白气的成因:水蒸气预冷形成的小水珠。

(8)熔化前后曲线的倾斜程度不一样的原因: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不同。

(9)收集多组数据的目的是:得出普遍规律。

3.要掌握水沸腾的特点

(1)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2)水沸腾的特点:温度不变,需要吸热。

4.探究“水的沸腾"实验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1)安装装置时,应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

(2)甲乙两个小组同时做此实验,结果甲组队员发现所用时间比乙组长,请你提出改进意见。

(3)减少水的质量b提升水的初温c加盖子

(4)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是由大变小的;水沸腾时,烧杯内上升的气泡由小变大,因为上升过程中,水对气泡压强变小。

(5)在水沸腾过程中,水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此处和晶体熔化过程相同)

(6)按图所示的装置给水加热至沸腾。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格所示。例如:

A.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点是_100℃

B.若第6分钟末移去酒精灯,立即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将会看到温度计的示数不变。

(C.烧杯的纸盖上留有两个小孔,穿过温度计的那个孔作用:固定温度计。另外一个孔的作用是使水面上方大气压强与外界相同,使水的沸点测量值更准确;若不留小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

(7)如果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碰到容器底,会导致测量值偏大。

(8)石棉网的作用:时烧杯受热均匀。

(9)撤去酒精灯,水依然沸腾原因是:石棉网温度较高,水会继续吸热。

(10)沸点不是100℃的原因:1、当地大气压低于一标准大气压。2、杯口的盖封闭较严,导致气压大于一标准大气压。

例题精选部分

1

典型例题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使用情况中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

A中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碰到容器底了;

B中温度计倾斜了;

C中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在所测液体里;

D中温度计符合温度计的使用要求。

2

典型例题

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液化成雨水

【答案】A

【解析】

A.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正确,海水蒸发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滴,错误,液化成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小冰珠,错误,凝固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液化成雨水,错误,冰珠熔化成水。

3

典型例题

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转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象如图丙所示,

(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内能(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此时a处于 状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2)固体b熔化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某时刻温度计的读数如图丁所示,温度计的读数为℃。

【答案】

(1)不变;增加;固液共存;

(2)升高;

(3)28。

【解析】

(1)由图乙知,物质a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由图丙知,固体b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故b为非晶体;

(3)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上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28℃。

4

典型例题

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1)小明对甲图的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2)实验时,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______(选填大或者小),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

(3)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4)小明在第9分钟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杯内水的温度,原因是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且需要____热量.

(5)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可以采取在烧杯上面加盖等措施,烧杯上面加纸板盖的目的就是.

【答案】

(1)C

(2)大

(3)小华所用水的质量大

(4)吸收.(5)减少散热。

【解析】

(1)根据温度计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知C正确。

(2)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3)掌握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水的多少、水的初温、是否加盖、是否用酒精灯的火焰加热等。(4)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吸热温度不变.酒精灯加热时,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升高,高于水的温度,移开酒精灯时,水还会从铁圈和石棉网吸收热量。

(5)烧杯上面加纸板盖的目的就是减少热损失.

5

典型例题

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组装实验装置时,支撑烧杯的铁圈和悬挂温度计的铁杆,应先固定______(选填“铁圈”或“铁杆”)。

(2)实验过程中,烧杯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3)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沸点为______℃;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选填“水的质量偏大”或“当地气压偏低”)。

【答案】

(1)铁圈

(2)液化

(3)98;不变。

(4)水的质量偏大。

【解析】

(1)根据酒精灯火焰高度确定铁圈位置。然后根据烧杯和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注意事项,根据温度计悬挂情况确定铁杆位置

(2)实验过程中,烧杯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

(3)水沸腾时的温度等于水的沸点。这时温度计的读数为98℃.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温度不变,温度计的示数将不变。

(4)气压低,液体沸点低。所以加热时间短水就可以沸腾。之所以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就是水多,即质量大。

6

典型例题

小强对热现象的有关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1)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用“水浴法”加热,其目的是使冰;根据图甲可知,冰属于(选填“晶体”“非晶体”)。

(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强换用其它装置继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加热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水温度升高,是通过方式增加水的内能。图乙水的沸点没有达到100℃,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3)结合两次实验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答案】

(1)均匀受热;晶体;

(2)热传递;低于;

(3)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解析】

(1)实验装置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冰均匀受热;

由表格数据知,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因此冰属于晶体。

(2)实验中,水从火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水的内能。

由图知,由所绘制的乙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低于100℃,此时周围环境的大气压低于一标准大气压;

(3)冰是晶体,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7

典型例题

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解析正确的是()

A.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水的汽化现象

B.寒冬,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这属于升华现象

C.夏天,在教室内酒水可以降温,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原故

D.寒冬,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微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

【答案】B

【解析】

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杯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A错误;

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这是室内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B正确;

在教室内洒水可以降温,这是水蒸发吸热从而空气温度降低,C错误;

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盐熔化后变成盐水,盐水的凝固点降低,即降低冰雪的熔点,D错误。

8

典型例题

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的是()

A.冰化成水

B.露的形成

C.雾的形成

D.霜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A.河里的冰化成水,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附着在植被表面,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属于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9

典型例题

如图所示,给水壶里的水加热沸腾,水壶上方的玻璃板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请你结合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案】

水蒸气从壶嘴出来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板液化成水,玻璃板上出现了许多的小水珠就是液化现象形成的。

【解析】

抓住研究对象是气体变化为液体,这个过程是液化现象。液化过程中,气体放热变为液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物理十、物态变化知识点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一、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①离开人体读数

②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无—30—50℃1℃同上

二、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三、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1.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2.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3.液化现象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与汽化相反。

常见的雾、清晨花草上的露珠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热。液化气体不仅要吸热,而且变成气体后的体积比原来的大得多。所以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石油气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

1、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2、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例如氮气。

3、液化的水珠总是出现在温度较高的一侧。

4、云、雨、雾、露等是由液化形成的。

四.升华和凝华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