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巴瑶族有多少人【汇总20篇】

浏览

2617

文章

37

篇1:瑶族枫脂染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枫脂染:枫脂染因以牛油和枫香油混合染而得名,是瑶族世代传承的一种蜡染手工艺品。此工艺的制作主要分布在麻江县龙山乡河坝中心村。 该村位于贵州省麻江县东南部,总面积24平方公里,有30个自然村寨,总人口3450人,瑶族占88.98%,是该县最大的瑶族居住地。河坝中心村的枫脂染工艺有别于其它地方的蜡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贵州省古老传统工艺之一。

其工艺制作流程相当复杂。是当地瑶族妇女在自织的白土布上绘上精美的图案,然后用牛油和枫香油混合(代替蜡),装在一只小土碗里,置于盆装的热草木灰上,灰中埋上少许红炭火,以保恒温。待两种油缓慢融合后,就用竹制小蜡刀(自制)蘸油复涂于画好的图案纹络上,待蜡干后,送到当地染匠作坊上色,用沸水将涂在花纹上的枫脂煮脱,然后取回拿到河边漂洗、阴干,便可出现青底白花,蓝底白花,或青底蓝花等不同色彩对比鲜明的花纹图案。图案形迥各异,色彩调配和谐,优美典雅。图案多以花、草、虫、鸟、鱼等为主。间以几何纹,雷纹、云纹、锯齿纹等等,风格是粗中有细,布局饱满而不杂,多采用变形、夸张手法,图案生动,变化多样。特别是采用牛油和枫香油的混合物代替蜡与现在流行的蜡染有所不同。主要是在上色的过程中,因没有蜡的破裂,所以在枫脂染成品上没有鬓纹的产生。因此,用此方法制作成的蜡染布图案清晰,色彩特别鲜明、朴素,并且对比相当强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当地的妇女和姑娘们都热衷于此技艺。

瑶族枫脂染制品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染成被面、头巾、背带、包被、口水兜、童装花衣、盛装、便装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瑶族的起源和历史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的先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或说源于五溪蛮。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其先民主要生活在湖南北部;5~6世纪时,向北迁;13~17世纪,他们被大量南迁,广东和广西成为他们的主要居住区。17世纪,部分瑶族人又从广东、广西分别迁入贵州和云南的南部山区,形成了今天的分布。

瑶族源自中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部落、诸侯割据,战事连年不断,瑶民被迫逐步迁入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国家,他们大都居住在边远的高寒山区或深山密林,以刀耕火种、不固定的游耕农业经济为主。因此,瑶族居住的地区其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

中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泰国等有不少瑶族会使用统一的瑶文互相通信往来,进行文化交流。于是瑶文已成为世界性的瑶族(勉语)文字了。但瑶文还处于试验阶段,还有待于普及和推广。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瑶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瑶族的传统节日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传统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同,大节日有山歌节、歌堂节、晒衣节、干巴节、盘王节、牛节、达努节、成人礼、讨寮皈节、讨念拜。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个一个山居民族,其村落一般建在山顶、半山腰和山脚溪畔。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中就有瑶人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我国瑶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其中以广西为最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瑶族有什么风俗 瑶族的风俗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个一个山居民族,其村落一般建在山顶、半山腰和山脚溪畔。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而且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瑶族绣花鞋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绣花鞋通常为“大脚鞋”,但由于受到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生活习俗仿效汉族,妇女裹小脚就是突出的一例。

现在看到的这双“三寸金莲”是清末民初瑶族贵族妇女家居时穿用的小脚鞋,其造型、花纹与汉族的“三寸金莲”不同。鞋面为黄缎布,上绣太阳、凤凰、花草等图案,色彩斑斓,极具变化。此鞋开口较阔,黑布镶边,蓝布为底,用麻线纳成后又在前后各加一块羊皮,既防滑,又耐磨。该鞋无论是刺绣工艺、色彩搭配,还是材料的选择都是典型的瑶族风格。

瑶族是一个分布十分广泛的南方民族,支系复杂,以服饰来划分就有“花裤瑶”、“花篮瑶”等不同称谓。鞋的式样也很多,湘桂交界处的瑶族绣花鞋有两种:一是节日喜庆时穿的“镶边鞋”,一是姑娘出嫁时穿的“乘海鞋”,也称“登云绣鞋”。“乘海鞋”鞋尖上翻,形如龙头彩船,鞋面图案犹如波涛汹涌,又似彩云翻滚。传说,瑶族先民在飘洋过海时,遇上风暴,只有一艘龙船化险为夷。于是,有了龙船形状的“乘海鞋”。这里展示的这双绣花鞋,是典型的“缠绣”,青色绸布面上绣有抽象的云头纹、鱼纹、鸟纹等图案,以彩线为主,间有金属亮片修饰,鞋口作螺旋纹装饰。整个鞋子美观大方,是瑶族传统手工鞋的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蓝田瑶族风情园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蓝田瑶族乡位于灵川县西北部,西部与临桂接壤,北部与龙胜县相邻。土地总面积116.15平方公里。有45个自然村,约7千人。

蓝田瑶族虽已讲汉语,但还保留着该民族的不少风俗习惯,信仰峒主爷,最有代表性的是“舞火狗”。

相传瑶族峒主年幼丧母,其父用母狗奶水喂养他。因此,狗对瑶族有育人之恩,所以崇拜狗图腾。

每年八月十五,蓝田乡以村寨为单位,举行舞火狗活动。这天,各村未婚女青年都上山割藤条,摘黄姜叶。晚上,姑娘们头戴草笠,在手臂、胸、腰、腿上,用藤条、黄姜叶组成树叶衣裙,遍插点燃的香火。然后按高矮列队,请回峒主爷叩拜后,列队歌舞,再到村溪旁,将饰物、香火弃水中,洗净手脚,以示弃除-。男青年则放鞭炮助威。

最后,各村队伍向不同村的异性开展对歌择偶。歌者出口成章,问答机智,通宵达旦。

蓝田乡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地址:惠州市龙门县城以北15公里的蓝田瑶族乡

类型:民俗村

游玩时间:建议3-5小时

电话:0752-7236833

开放时间:

景区暂不开放,开放时间待定。

门票:

门票65人民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巴瑶族没有国籍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多少?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中的国家是非常多的,每个国家都有着奇特的之处,而国家之中也有着很多的种族和族群,这也种族也组成了国家文化的多样化,保留了更多的文化传统,那么巴瑶族为什么没有国籍呢?

巴瑶族是一个东南亚的民族,巴瑶族通常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马来西亚之间的海域中生活,并且大部分人是靠潜海捕鱼来维持生计的,也是现在世界上最后的一个海洋游牧民族,巴瑶族海上贸易是非常发达的,在这里游玩的人经常会与巴瑶族进行贸易往来,同时巴瑶族经过数百年的生存演变却极少的会上岸。

巴瑶族没有国籍的原因是巴瑶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在海上贸易非常广泛,经常需要往返多个国家之间,这也让巴瑶族无法定位为属于哪个国家,巴瑶族更像是一个自由的商人,不受到国家的约束,也没有国家能够对巴瑶族实行约束,这也成为了巴瑶族没有国籍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巴瑶族为什么不能上岸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游牧民族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族, 但是有这样一个民族-巴瑶族,被称之为海洋游牧民族,他们只能生活在海洋里,那么巴瑶族为什么不能上岸呢?

巴瑶族人几百年来都生活在海上,而‘巴瑶’一词在印尼语里是“海上之民”的意思,巴瑶族也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海洋游牧民族 。关于巴瑶族的起源有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在一次洪灾中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公主被大水冲走。 于是国王令下属出海寻找,找到公主才能回来, 这些人在海上找了许久也没找到,为了忠于国王,就留在海上生活方便寻找公主。

巴瑶族世世代代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很少踏入陆地生活,如今生活在海上的巴瑶族人数量正在慢慢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巴瑶族为什么没有国籍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没有国籍的原因是巴瑶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在海上贸易非常广泛,经常需要往返多个国家之间,这也让巴瑶族无法定位为属于哪个国家,巴瑶族更像是一个自由的商人,不受到国家的约束,也没有国家能够对巴瑶族实行约束,这也成为了巴瑶族没有国籍的原因。

巴瑶族是东南亚的一个民族,生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海域。多数人潜海捕鱼为生,常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被认为是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

巴瑶族使用的巴夭萨玛语属于菲律宾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分支,这也证实巴瑶族的起源很可能与自菲律宾有关。不过,也有痕迹显示他们300年前从廖内群岛迁移而来。由于环境特殊,这里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首先学会的并不是说话而是游泳,从小孩子们就被大人教授如何游泳、潜水、捕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广东瑶族博物馆

全文共 1703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瑶族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瑶族博物馆(广东瑶族博物馆)是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并被清远市人民政府列入“十二五”重点建设规划之中。中国瑶族博物馆(广东瑶族博物馆)坐落在连南瑶族自治县高寒山区自愿移民示范区内,占地面积47.75亩,建筑面积14566㎡,于2009年规划,2010年12月动工兴建,2012年12月底全面完工,于2013年1月连南瑶族自治县成立六十周年之际隆重开馆。

该馆以国家三级馆标准兴建,设计新颖,雄壮的外观融入了瑶族红头巾、吊脚楼、长鼓等瑶族文化元素,以红黑两色为主调,整个外观绚丽典雅而庄重,寓意瑶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和瑶族人民的历久不衰、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前门,是以长鼓造型的湿地生态公园为一体的《瑶族舞曲》音乐广场,直通对面河边公路。周边是高寒山区自愿移民新村示范区的特色民居和民族风情街,突显浓郁的瑶族风情,营造瑶族文化氛围的区域环境。以标志性的建筑,在提高和塑造城市民族文化品位的同时,努力打造独特瑶族文化的旅游风情线。

中国瑶族博物馆(广东瑶族博物馆)陈列的主题为“瑶岭长歌”,分为远古寻踪、瑶山春秋、古韵流芳、神工能匠及瑶绣工坊。以清晰的历史脉络、文博的视野全面和系统地展示全国瑶族四大支系三十个分支乃至世界瑶族的历史文化。同时设有多功能演示厅、自治县六十周年成就展示厅、自治县城乡建设规划展示厅和两个1000平方米的临时展厅,还设有会议室,接待厅等综合功能。挂设广东瑶族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瑶绣研发基地、连南瑶族自治县青少年教育基地,承载着全国瑶族乃至世界瑶族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信息以及对瑶族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传承。目的是打造全国极具影响力的瑶族历史文化专业博物馆,建成瑶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家园,为保护和传承合理利用开发瑶族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该馆的建设工程由县重点指挥部组织招标建设,分别由安徽水安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珠江影视公司中标负责主体工程建设和室内装修及布展陈列工程。于2011年5月起先后组队奔赴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地,深入瑶区,走村串户,对瑶族四大支系三十个分支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征集工作。2012年3至4月份,奔赴越南、泰国,开展瑶族文化的交流和调查研究。2012年10月县长郑远平亲自带队远赴法国,开展瑶族文化的交流和调查研究,增进了解,结下友谊,取得丰硕的成果。我们的瑶族文物征集得到了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和广东、云南、贵州、泰国、法国、美国等地瑶学会学者专家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所到各地民宗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陈列布览工作得到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和广东省博物馆专业的大力支持。截止2012年10月份,通过收购、调拨、捐赠等方式,征集各类瑶族文物、实物共20541件。中国广东瑶族博物馆目前是全国瑶族文物最多、最系统、最齐全的瑶族专业博物馆。

中国瑶族博物馆(广东瑶族博物馆)设备先进,设施一流,以高科技的声、光、电结合,实行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包括安全防范、设备管理、信息通信、网络应用和音视频等智能系统。文物库房和部分展馆实行恒温恒湿和气体消防。

中国瑶族博物馆(广东瑶族博物馆)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力争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瑶族文化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心,成为了解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必将成为粤北山区一道亮丽的文化旅游风景线,是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自治县文化旅游的报到中心,它将成为推动自治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点,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为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广为传播增添新的活力和光彩。

信息来源:广东瑶族博物馆

六联村:六联村委位于县城东部,人口2138人。有常耕地面积1103亩,其中水田638亩,旱地418亩。林地面积5200亩。全村生产以水稻为主,还有少量的竹子和松木。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番薯、蔬菜等。全村水资源充足,山地资源丰富,适于发展油茶、药材、养牛、养猪、养鸡、鸭等产品。全村下辖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分别是:木家湾、老圩、新村、菜园坝、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瑶族烟熏腊肉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烟熏腊肉是广西贺州当地的特色风味美食,主产于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

产品特性

瑶族烟熏腊肉采用原汁原味的农家土猪肉为原料,配上瑶家特有的米酒腌制,打造出的健康腊肉具有肉香味浓,口感好,肥而不腻的特点,使人流连忘返。每年到了三荒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或家中有客人来了,热情的瑶族同胞就会在自家厨房的灶口或火塘上取下火烟腊肉,洗净灰尘,或整块,或切片,或蒸,或煮,或炒……待火烟腊肉熟透,猪皮变得如寿山石般黄亮,肥肉如琥珀般透明,瘦肉如黑玛瑙般精致,满屋子香气四溢,即可出锅上桌,再满上一杯瑶家自制的小锅米酒,夹几块肉,呷几口酒,让人赞不绝口。

制作工艺

先把猪杀好了,开边,除去不适用于做腊肉的肉料,再选择粘连着排骨的猪边剁成一片片约1——2斤重的肉块,放进坛子加入食盐、瑶家米酒和香料盖上坛盖进行腌制。待两三天后,猪肉从肉红变成泛白,即可出坛穿线腊制。

首先,瑶家人会将穿好线的肉块按顺序整齐地排放在竹竿上,抬出门坪或檐下,让冬日暖阳曝晒几天,待肉的水气充分散尽,这时,散尽水气的肉有了一些腊肉的颜色和味道,瑶民们就会把晒过了的准腊肉搬进自家的厨房,收拢置于火塘或灶口上方,让平日燃烧的柴火烟熏火烤。腊肉在柴草长期的烟熏火烤中,已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黑色的草木灰尘,质地也变得坚硬。此时,火烟腊肉即大功告成,随时可以取下食用。

营养价值

1、腊肉中磷、钾、钠的含量丰富,还含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元素

2、腊肉选用新鲜的带皮五花肉,分割成块,用盐和少量亚1或1、黑胡椒、丁香、香叶、茴香等香料腌渍,再经风干或熏制而成, 具有开胃祛寒、消食等功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瑶族三角帽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妇女戴的帽子都是三角形的。三角帽用竹片扎成架子,然后用一幅白布将架子四周扎起,用绳子扎牢,再用一幅绣有花纹图案的青蓝色方帕从后边向前边履盖而成。

戴帽子前,头发用猪油和蜜蜡梳顺,戴上帽后,将头发和帽子牢固地粘在一起,以保刮风或是躬身劳作时,帽子不掉下来,帽子戴上头后,不轻易脱下,因为猪油和蜜腊都来之不易,所以有的人一辈子都不洗头。生活好,有条件的妇女,一个月脱两次帽,拆下帽后,将长长的头发向后拨,背脊后烧盆火,将发腊慢慢烤溶,然后将头发梳顺。没条件的人家,几年都不脱一次帽。

戴上这种高而重的帽子,上山砍木钻筋蓬,下田插秧劳作,都很不方便,且很不卫生。解放后,载三角高帽的习俗已基本改变,只有一些偏僻的地方,在年长的妇女头上,仍可见此帽。现在瑶族妇女大都喜欢用四方花巾或花毛巾覆盖头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永州瑶族工艺美术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永州瑶族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有蜡染、挑花、刺绣、编织等工艺。

蜡染

早在宋代,瑶民就用蓝靛和黄蜡在白布上染出精致的花纹图案,称为“瑶斑布”。至今,瑶家仍喜爱自织布匹,称“家织布”,然后染成蓝色、黑色,再制作衣服、被单、头巾、腰带、围裙、背袋、花布鞋等。

挑花

按布料经纬线作底,用蓝线或青线挑制,挑花工序十分精细。一要数清布纱,必须准确无误,数错了纱就导致构图混乱;二要架设十字形,要求针迹排列整齐,行距分布匀称,十字大小一致;三要反面用针,挑制成各种花纹图案。传统挑花有多种技法,有一套工序成花的,有二套、三套以上工序成花的,还有单色、彩色之分。工艺精巧,图案美观,结实耐洗,深受喜爱。1987年,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一带挑选一批挑花作品送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展览。

编织

瑶族民间编织分纱织、篾织两大类。一是用土纱或彩色纱、线编织成布料或各种花纹图案的服饰品。有头巾、腰带、花带、床单、被面、花巾帽、围裙等。尤以花带和被面最为精致。花带是男女青年定情信物,宽约一寸左右,长短按用途而定,制作精细,各种花纹图案美观,赠送心爱的人。著名的“八宝被面”,被面有多种图案,有“犀牛望月”、“麒麟送子”、“双狮抢球”、“金洞出龙”、“龙凤朝阳”、“葫芦藏宝”、“蟠桃庆寿”、“富贵有余”等。二是用竹篾或树藤编制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主要有皮箩、竹簟、斗笠、吊箩、提蓝等。尤以提蓝制法讲究工艺精美,是瑶族人民走亲访访友,赶集、对歌的必备之物。

刺绣

瑶族妇女刺绣有平绣、结子绣、长针绣、鼓纱绣多种。一般用于妇女儿童服饰,如套袖、衣领、围裙、裤脚边、鞋面、童帽等。绣底以自织布为多,用红、黄、白、绿、紫色丝线绣成精灵的花纹图案,立体感很强。江华瑶族自治县小贝乡秦岩村瑶族妇女杨菊贞绣制的“八仙飘海”、“鲤鱼跳龙门”等图案的四片枕头花,选送到长沙和北京展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瑶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有很多的传统节假日,比如盘王节,干巴节,晒衣节,山歌节,成人礼,达努节,还有讨念拜。这是我国常见的一大少数民族属于山居民族,一般村庄都是在半山腰或者是山顶。这里的男男女女基本都喜欢留长头发。

瑶族传统的节日月半节

这是当地最为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在月半节即将到来时,每家每户都开始进入到忙碌的阶段,都会摆上鱼肉或者是酒,然后祭祀祖宗。从初十开始就进入到准备的阶段,到处都是欢笑声,锣鼓声,15是节后的最后一天,也是特别热闹的这一天。在这一天的晚上,所有的人都会欢聚一堂,然后彼此祝福,在晚饭之后小伙子和小姑娘都会穿上节日盛装一起唱歌跳舞,直到凌晨,大家才进入到梦乡中。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根据中国的传统,女子在出嫁时生的孩子必须要随父亲的姓氏,这就成为一个千百年的规定,但在我国少数民族就有嫁男嫁女的说法。这里的年轻人还有爬楼的规定,受到居住地域的影响,到现在为止还会保持这种传统的习俗。这里的人一般居住在山上,那么小伙子为了去寻获属于自己的爱情,就会有爬楼的风俗,这就是当地一个民族风情。

瑶族的宗教信仰

对于宗教信仰相对比较复杂,有一些崇拜图腾,有一些崇拜祖先,有一些崇拜,自然还有一些地区的,主要是相信道教。道教对于整个瑶族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凡是丧葬,都会严格按照道教的规定,只是在这过程中还会掺杂一些来自于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即便是经过无数年的改变,这里依然还是如此,所有居住的人们都应该严格按照规定,慢慢的就成为一种传统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瑶族寨

全文共 1352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寨子由民居吊角楼、平房民居及乡村道观、粮仓、寨门等建筑构成,错落有致;一些道教文化元素的渗入,颇具典型性。瑶族人口有213万人。主要分布于富宁、金平、广南、勐腊、元阳等县。云南瑶族有四个支系,即蓝靛瑶、过山瑶、山瑶和红头瑶。

民居建筑:

瑶族的房舍都建成吊角楼的形式,即美观又舒适。另一特点是用木板代替瓦盖房顶,瑶族人称之为“木瓦房”。瑶族房舍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没有正门和后门,但有精制美观的楼梯供上下。瑶家的侧门前有一个四方形的,用竹条拼搭成的晒台,可以晒制各种物品。

宗教信仰: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

礼仪习俗:

瑶族的成人礼----度介,是瑶族男人成长程中不可少的神圣一课,比娶新嫁女还要隆重。

语言: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通用汉语或壮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婚俗:

抛花包活动,是青年男女的一种交际活动,许多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抛包活动结为终身伴侣。婚俗有“咬手定情”、“埋蛋择婿”等。通过对情歌的方式开始恋爱,到一定的时候就要互赠礼品并山盟海誓。方法是“咬手”,姑娘在自己恋人的手臂上咬上一口,咬出齿痕来,让他受点小伤,伤痕是相爱至深,始终不渝的见证。咬后小伙在姑娘的手上拴上蓝色或黑色丝线,姑娘则在小伙的手上拴上红丝线,这对恋人就只等良辰吉日成亲了。

服饰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

文化:

瑶族的工艺美术有印染、挑花、刺绣、织锦、竹编、雕刻、绘画、打造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其中尤以蜡染、挑花出名。瑶医药治疗癌症、红斑狼疮、妇科病、跌打骨折、风湿病及毒蛇咬伤等病的效果,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治疗经验,历来得到广大患者的公认。

饮食: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瑶族饮食盛行一种“打油茶”的小吃,做法是以油炒泡开山茶叶,煎成浓汤,再加食盐调味,然后用以冲泡炒米花,具有特殊的风味。

歌舞:

瑶族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其舞蹈著名者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等数十种。

节日:

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云南民族村怒族寨满族院苗族村拉祜族寨景颇族寨壮族村僳僳族寨哈尼族寨回族村布朗族寨佤族寨独龙族寨基诺族寨阿昌族寨蒙古族村白族村布依族寨德昂族寨水族寨藏族寨纳西族村彝族村云南民俗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镇圩瑶族金银花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上林县镇圩瑶族乡地处大石山区,石山林立,属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6°C,年平均降雨量1677毫米。

两年来,乡基层农技人员认真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通过走访群众,实地调查,发现该乡龙贵、佛子、正万、正浪、排红这五个村的石山上较适合种植金银花,即向当地政府反映,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两年来全乡共发放金银花苗45万株,种植面积1.1万亩。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金银花已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特色产业。

年初以来,全乡种植金银花2.2万亩,产值达4000多万元。全乡目前已成立了4个金银花种植合作社,也成立了自己的金银花加工厂,并成功打造了“瑶山情”金银花茶品牌。为巩固金银花产业,今年以来,瑶族乡再支持瑶民扩种约8000亩金银花。

金银花的功效

1、抗菌及抗病毒。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伤寒、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以及流感病毒等都有明显抑制作用。

2、有增强免疫的功能。金银花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

3、抗炎、解热。金银花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对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

4、金银花的作用除药用外,其美容、减肥和保健养生的作用更为神奇,对身体所起到的巨大保护和修复作用是十分显著的。金银花的功效具有解暑、醒酒、清脑、解渴、清除体内有毒物质,降脂、减肥、美容洁肤、预防衰老、延年益寿的效用。

金银花的禁忌:

1、脾胃虚弱者不宜常用。

2、不可以经常吃,因为会使体质变虚,只在体内有火,感冒咳嗽的时候服用,不建议长期使用。

3、金银花性味寒凉,会影响脾胃的运化,此味药一般在暑天使用较为合适

信息来源:上林旅游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瑶族的端午节怎么过

全文共 2020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流传下来,有习俗也有禁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瑶族的端午节怎么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端午粽由来

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始于南朝的文献。端午节起源于屈原,最早就是流传在荆楚地区的传说。南朝梁宗懔编撰的记录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端午竞渡的习俗,也是荆楚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方式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是目前流传最远、影响最深的说法之一。南北朝时期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泪罗水之遗风。”屈原在五月五日在汨罗江自尽,楚国人纷纷悼念他。到了这一天,人们用竹筒装米,扔进水里来祭奠他……今天,老百姓们在五月初五包粽子时,还要包上楝树叶、缠上五彩线,这便是汨罗河的遗风。我们在端午节的时候,可以有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的活动有哪些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瑶族的端午节怎么过

逛药市

过去端五节上山釆的草药主要是为了自家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瑶人已把采的草药当成了商品以增加收入,同时也满足社会的需求,现在的五月五的瑶家药市已是热闹非凡,由于瑶山药材材质好,招来了大量的本地人和外商来选购药材,既有本地人购药由于药浴和治疗,而更多的是药商来购药,满街的药材在上午就被销售一空。

采草药

五月初夏,山上的草药正是生长最茂盛的时候,药效最好,所以选择这一时节采药。五月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有人去采药,三五成群结伴而去。据说这天采的药是药效最强劲的。

端午节这天采的药很多,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药是“痧药”,它不是某一种单独的草药,而是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少的有10余种,多的则达20余种。各种草药采回来冼净、切碎、晒干混合在一起待用。

这种“痧药”在瑶山可算作“治百病”的良方,平常如有头痛脑热、腰酸背痛、精神不振、肚疼腹胀、手足麻木、浑身无力等,就抓上一把放在大碗内,用开水冲泡,小碗盖上药渣,待药泡出味后饮用,轻者喝了立即见效,重者多喝几次,第二天就可见效。

擦雄黄酒洗冷水澡

五月初夏,芒种、夏至即将到来,天气越来越热,人们需洗冷水澡来解暑。五月端午是洗冷水澡的头天,在此之前是不能洗泠水澡的,因为五月端午是药日,水有药性,小孩下河前要用药绳在脊柱尾椎处炙一下,用雄黄酒涂抹于额头、肚脐、四肢后才能下河洗澡,这样洗冷水澡才不会生病。

洒雄黄酒

瑶山蛇很多,这天还要用雄黄酒喷洒房子周围。雄黄酒由米酒、雄黄、大蒜组成。把雄黄碾碎,大蒜瓣拍碎放在碗里用米酒调和而成,喷洒房子周围,雄黄酒用于驱蛇、虫等,蛇闻到味后不进房,不在房子周围挖洞藏身。

天中节是端午节吗:是的

天中节是端午节的别称,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故得此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巴瑶族为什么不能上岸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是东南亚的一个民族,生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海域。多数人潜海捕鱼为生,常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被认为是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巴瑶”在印尼语里是“海上之民”的意思,他们拥有发达的海上贸易和自给性渔业。

有一个关于巴瑶族不上岸生活的传说是这样的:在很久以前,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公主,在一次洪灾中被冲走。她的父亲沉浸在丧女的悲痛之中,便派遣部下出海寻找,并下令他们找到公主后才能返回。后来,这些奉命寻找公主的人,因无法找到公主只能留在海边,这些人就成了巴瑶族的祖先。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又一代的巴瑶人已渐渐适应了海洋环境。

但现在研究认为,口头传说中涉及的这些王国,其历史离当代太过接近,无法解释巴瑶族的来源。

巴瑶族人是自由潜泳的高手,能潜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深海鱼,寻找珍珠以及海参。巴瑶人在幼年时就会故意戳穿自己的耳鼓膜,来减少潜水时水压带来的痛苦。但晚年的巴瑶族人听力也因此变得不好。并且长期的海洋潜水作业,让部分渔民患上了减压病。

如今越来越多的巴瑶族人放弃传统游牧生活,在乡村定居,不过很多人的大部分时间仍在海上度过。

但周边政府的强制措施,也使巴瑶族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也许不久的将来这支最后的海洋游牧民族就会不复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巴瑶族为什么没有国籍 巴瑶族为什么终身不能上岸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是生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之间的某些海域,所以巴瑶族人没有国籍

巴瑶族为什么没有国籍

巴瑶族是一个充满了神秘的海上游牧民族,几百年来,他们游荡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之间的某些海域,他们没有固定的国籍。他们终生生活在海上,无论生老病死,几乎一辈子都不会踏上陆地。

巴瑶族为什么终身不能上岸

因为巴瑶族的活动范围位于国家之间的边境地带,过去的几十年里,在海上漂泊的巴瑶族人总是和那些有着确定边界的国家产生冲突。为避免争端以及对海域资源的保护,一些周边国家政府强制他们上岸定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礼仪知识:瑶族礼仪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人民非常尊重自己的祖先,习惯于先读几代祖先的名字再吃饭,这意味着只有先尝了祖先的味道,后代才能从中受益。对于丰盛的饭菜来说尤其如此。每个节日都必须有猪肉、鸡肉、鸭肉、葡萄酒等。为了向祖先致敬,还有特殊的座位安排:老人和贵宾必须坐在座位上。如果是客人,应该用酒和肉热情招待他们。在一些地方,鸡冠应该给客人。姚向客人敬酒,通常是由少女向敬酒,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一些敬酒的客人与德高望重的老人,这被视为一个大礼物。

在达山妖人当中,他们喜欢用油茶来敬客人。当客人到达时,他们习惯于崇拜三个碗。它叫做“一碗稀,两碗密,三碗诚”。姚老人也喜欢喝茶,所以茶也是一种待客饮料。招待客人时,鸡、肉和盐被一排排地放在碗里。主人和客人都必须有序地轮流吃它们。每次客人和老人吃一碗米饭,女人都会为他们打包米饭。盐在姚的饮食习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姚区不产盐,但不能缺盐。盐是送给道士和他在瑶族中最亲近的亲属的一份大礼,俗称“盐信”。任何收到“盐信”的人都必须离开,不管它有多重要,并且按时赴约。

崇拜王磐的瑶族过去一般禁食狗肉。崇拜"米洛托"的瑶族人习惯于吃猪肉和鹰嘴肉。湖南西南部的辰溪县在农历七月初五之前禁食黄瓜。姚的人大多斋戒猫肉和蛇肉。在一些地方,妇女在头几天生产快速猪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