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岩禅寺(热门20篇)

浏览

1617

文章

160

篇1:阳山朝阳禅寺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阳山朝阳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朝阳禅寺座落在无锡市惠山区阳山东侧,原为历史名刹翠微寺退居寮,名朝阳庵。因寺后有一石窟,当地群众习惯将朝阳庵称为朝阳洞。日久天长阳山朝阳洞也就举世闻名而众所周知。这里形势壮观,景色秀丽,为此,宋人唐皥《题安阳山翠微寺》七侓有句云:“龙窟正当螺结顶,僧居端坐画图中”。

朝阳禅寺又在阳山镇的大阳山中,寺门前是镇政府的桃花源广场及有一个很大的宁静的湖泊,依山榜水,一进山门内绿玉葱葱,仿佛进入了原始森林,顺着羊肠山间小道走上去,看到了另一个画面,宽广古朴的大雄宝殿,大殿门前有一棵150年的银杏树,寺里有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伽兰殿,图书室,客堂,藏经阁,祖师殿,寺内供奉两尊缅甸玉佛像。

该寺历代高僧中名垂青史,彪炳中外者为无0性禅师的法嗣兰溪道隆禅师,师乃四川涪陵冉氏子,南宋嘉定六年(1213.葵酉年)生,幼年投成都大慈寺脱白,后入四明(浙江宁波)阿育王寺谒准师范,痴绝道冲,北涧居简诸老,不契机,转依江苏无锡阳山无0性参禅,一日闻举水牯牛过窗棂语得悟,获印可,并传法与师,淳佑年(1246)应日本僧人智镜的邀请,携门人义翁,龙江附舶赴日弘传临济宗旨。初住九州太宰(今福冈)圆觉寺,翌年入京都居常乐寺,道风广播遐迩,慕名前来参访者日众,于是镰仓幕府特为道隆禅师择地建造巨福山建长兴国禅寺,并请主法席,被尊为日本临济建长寺派开山祖师。道隆禅师在日本弘化三十三,深受朝野礼遇,缁素尊敬,日籍徒众嗣法的有苇航道然等二十四人,其中渡海再入宋参学者近半数,师于南宋祥兴元年(1278)圆寂,谥号大觉禅师。

1978年7月,日本佛教界为纪念大觉禅师示寂七百年,特为组团前来中国无锡阳山翠微寺故址巡礼,纪念日本临济宗建长寺派开山祖师大觉禅师,并在翠微寺退居寮朝阳禅寺之朝阳洞建立大觉禅师供养塔,确认了日本佛教建长寺派祖庭。从南宋时期到现在,大觉禅师对日本的佛教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建立了临济宗日本建长派,流传到现在日本建长派已有400多个道场,近3万多信众,每年有日本和尚及信众来寻根礼祖,在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景区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湖景路

乘车线路:无锡市内乘608、611、627等路公交在阳山烈士墓站下车沿桃源路南行可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虎溪禅寺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虎溪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虎溪禅寺大门,始建于明朝年间。

进门后有三个碑。桥为渡虎桥,桥下就是虎溪。这是是一个天然的石洞,里面有一只老虎,虎旁边有一个伏虎罗汉。据导游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满月升起时,老虎的眼睛就会发出光芒,附近的人可以听到老虎咆哮的声音。这当然是传说,其实老虎眼睛会发光是月亮照在老虎的眼睛上反射的光。这样看来,不仅仅是八月十五,每个月十五老虎的眼睛都会放光。

虎溪禅寺和白鹿洞寺背靠背的存在,满山巨石,奇险天成。虎溪夜月和白鹿含烟分别是厦门大小八景之一。

景点位置

厦门市思明区虎溪岩路5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狼山广教禅寺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狼山广教禅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狼山广教禅寺

时代;明至清

地址: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南郊的狼山

在中国佛教史上,狼山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

广教寺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是一座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刹。据《通州志》记载:"唐总章二年,由上即建大雄宝殿、殿阁、方丈室",山在巨浸中,设舟以济,号慈航院,后改广教寺"。狼山奉祀的开山师祖是僧伽,又称狼山大圣。传说当时狼山为白狼精占踞,大圣菩萨僧伽与白狼精斗法,以一袭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恶狼,白狼只得让出此山。从此这里香火兴起。成为佛教乐土。僧伽是唐朝高僧,唐高宗时,曾到长安、洛阳游历,为人治病,名声大噪。南游江淮时,医病治水,为百姓称道。唐中宗尊为国师。后世称他为"大圣菩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龙卧禅寺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龙卧禅寺为福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卧禅寺位于城头镇湖美村,年代为明代。

1988年,龙卧禅寺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头镇:福清市辖镇。1955年置城头区,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0年改镇。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中心14公里。面积66平方公里,人口5.3万。有国家一级口岸元洪码头。辖西池、东垣、星桥、五龙、湖美、凤屿、堑柄、首溪、岩兜、黄墩、城头、大厝、后俸、东皋、新楼、山下、梁厝、港西、彭洋、吉钓、南田、南冲、善友、溪边、宅前、峰前26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面粉、啤。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鲁山驼禅寺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鲁山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驼禅寺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年间,由大雄宝殿、志公塔、志公庙三部分组成,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在鲁山地区香火最旺的寺院。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鲁山的庙会,四方香客云集,达数万人之多。驼禅寺名字的由来一是说当年志公用毛驴将经卷从杭州驮来,一路上累死了十头毛驴,志公念毛驴驮经卷有功,就将寺院起名为驼禅寺。另一种说法是说鲁山整个山脉呈龙形,寺院则恰好建在龙的脊背上,是龙驮着寺院,所以叫驼禅寺。

地址: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大通禅寺

全文共 2446 字

+ 加入清单

大通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通禅寺

秋月禅关、大通秋月、大通禅寺,均为垫江明月山麓峰顶山下大通寺的匾额题名,即大通禅寺。

《志》载:“东北二十里,有古寺,曰秋月禅关,唐马祖修净之所,即峰顶山也。”(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

明·陈端《大通寺碑记》:“垫江县西北二十里有山,乃大唐禅师马祖建寺于上。国朝洪武初(1368),首开县治,寻兹古迹,修寺名大通秋月。后有危峰数仞,俯视群山,时人谓之峰顶,畔有苍崖石壁,发五色圆光,至今不磨,世传马祖禅崖,此峰顶之胜概也。至明代天顺初(1457),垫江县人黄中和又迎燕京宽悟、如鼐二僧住于峰顶山,并易地数亩,以资常住,如此者数十年。成化癸卯、乃伐木鸠工,因古刹旧址而重修之,凡殿宇僧堂,门墙佛像,悉焕然一新。又《秋月残碑》:……贞观三年(629)禅宗马祖云游来垫江,见峰顶山壁有五色圆光,乃建秋月禅关以传教……”

禅宗《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及《传灯录》载:马祖,大唐巴蜀什邡人,初学禅,为沙门,法名道一,六祖惠能首席弟子怀让禅师高足。以顿悟得佛,后称马祖。弘忍以后,禅宗形成两派:北派以神秀为代表,南派以惠能为代表。

清代,李丹生赋秋月禅关七律诗一首:“天门容膝小禅房,秋月高悬在上方。心与镜圆千界静,头磨石凹一轮光。巢鸟飞下原无碍,山鬼来窥不敢狂。选佛人今何处去,苍藤古木自清凉。”

清末,垫江李惺(西沤)游大通禅寺五律诗:“路到中槽尽,林藏古刹幽。山深无刼火,地润有灵湫。佛让松先老,天因竹易秋。泉声终夜雨,抱月宿西楼。”

据此,唐初建庙时,该寺额曰秋月禅关。明代重修时,该寺额曰大通秋月。清代补修时,额曰大通禅寺,沿自民国三十五年(1946)该寺仍额曰大通禅寺,为垫江县蒋建华先生题字。

建国前未毁的大通寺,庙门高大雄伟,黑底金字的大匾,题“大通禅寺”四字,为垫江名家蒋建华先生手笔。寺内当中一块大石坝,十分平整,约百余平方米。正中为万年台(即戏楼),左右是抄手游廊,有前殿、中殿、后殿廊的看台,左右横殿,四角有游廊相连。后殿右侧有高楼3层,额曰“藏经楼”。楼后有飞泉垂于崖间,流泉不大,终年不竭,在庙侧形成一个自然大池,泉水清澈甘凉,池曰“灵湫池”,水可供200余人饮用不竭。庙内除佛堂、僧寮、楼阁外,庙外右侧另有舍房十余间,古雅清幽,专供游客住宿。庙左侧有银杏树(白果)高20余丈,枝叶茂盛,荫蔽里许。数十里外,均可见此大树。若晴日见此树雾环云绕,则必有连日阴雨。据说此树已阅千年岁月。寺门外古松数株,人不可围抱。有竹林环绕,凤尾森森,翠影摇碧,夏日入林,清凉袭人。庙左后崖,高可数十丈,绝壁如斧切,无藤萝草蔓,阳光下或赭、或碧、或白、或黄,阴雨则无。

当时庙内有19个僧人,包括长老林泉禅师和他的随身弟子宗能在内,一共21人。寺有蔬菜地数亩,庙田土10余亩。寺内僧人分工为:参诵僧、募缘僧、耕种僧、斋膳僧等。庙内特色食品有:甜水豆花、鲜竹笋、鲜蘑菇、冬瓜烧白等。寺内除晨钟暮鼓、经声梵唱外,僧人中常有竹琴演唱,委婉清雅,幽越感人,琴调不类川西声,略近于川东奉节调。

大通禅寺香火旺盛,游人上香联袂殷殷。每年夏天,垫邑政、绅、商、学各界知名人士到此避暑者,络绎不绝,寺内更增收益。

大通禅寺这座千年古刹,除了秋月禅关的马祖历史以及千百年来补建修葺所积淀的文化底蕴以外,该寺还有它独具的四大特征——幽、静、雅、美。

幽。大通禅寺的前名,叫大通秋月和秋月禅关。为什么都提出这个“月”字呢,这是一般人都没有注意到的事。古人苏轼说:“山高月小”,这话确实不错。无论圆月、缺月,只要人在大通寺,顿觉月亮格外清朗,但却看到月亮小了一点儿,只感到银光清辉、透彻人寰,似乎人的肌骨血脉都被照得透明,好像被精魄洗净,灵魂都升华了。这种神秘而透彻心扉的幽,是其它地方都不具有的。还有那数亩竹林,尽管是酷暑的六月,只要你一入竹林,倍觉清爽,白色的衣服还给你镀上一层薄薄的轻绿,大脑也变得柔柔的舒畅,一派“天凉好个秋”的情调,无怪清人锦江书院的掌院李惺在他《游大通禅寺》的诗里说:“佛让松先老,天因竹易秋。”更有那千年银杏树,矗立在几株百年古松前,衬着寺后百仞绝壁上飞泉垂流,真个是绿阴匝地,翠锁苍茫,加上钟声隐隐,木鱼声声,好像到了“梵唱林愈静,钟鸣寺更幽”的仙境。天幽、地幽、寺幽、人幽,真一个幽字了得!

静。大通寺勿论在寺内寺外,听不倒喧哗詈骂声,听不到嚣闹车马声。庙内二十一个僧人,人人肃穆文明,步履轻悄,客去客来,都显得举止雍容,绝无高声谈笑者。特别是一到夜里,更是静得出奇。当然,所说的静,不是绝对没有声音,比如风声、雨声、钟磬声,声声都有,而是从这些存在的声音中显出另一种静来,似乎人的身体空灵,心也超凡入化,连耳朵也通微了!

雅。大通禅寺建筑古雅,四围山色环境幽雅,每个僧人举止文雅,自长老至和尚人人谈吐风雅。客堂斋厅、四壁名人书画,桌椅陈设,古朴典雅。每个僧人,灰袍兰领,白袜青鞋,退进有序,风度儒雅。寺中规定:五剃七洗九扫除, (即每月初五、十五、廿五剃头。初七、十七、廿七,僧人换洗。初九、十九、廿九,全寺大扫除) 视觉清雅。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到大通寺就会接触到一种脱俗的氤氲,而且高雅绝尘。

美。大通寺这座千年古刹,不但人文治理美、自然风光美、楼殿建筑美,连其烹饪,也是美的。大通寺的油炸豆腐丸:用豆腐团成丸,清油炸酥,再用陈年老咸菜几片,清汤煮成,上面飘几粒葱花,外酥内嫩,入口化渣,热热的、香香的,无油腻感。油炸鲜菇:用肥嫩鲜菇切条,以豆粉拌花椒粉穿衣,下锅炸酥后,以丝瓢滤凉装盘,此肴脆嫩鲜香,实堪佐酒。还有凤尾鸡丝(豆皮做的)、活水豆花、地木耳汆汤等等,难以枚举。

总之,在四壁名人字画、青一色黑漆桌椅的斋厅,白瓷兰边的杯、盏、碗盘组合的餐具,进斋中只能听到杯箸的碰撞声,口齿的咀嚼声,品尝着山珍野蔌,人或搓掌模腮,抚膺点头的陶醉于酒与菜肴的美味,而绝无用语言相告者,因斋厅悬有大字警告:“食勿言、味在个中!”这真是古人说的:“佳肴罗列、默品其味”,一种饮食勿言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扬中太平禅寺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扬中太平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太平禅寺位于扬中市三茅街道双跃村境内,前身为下东岳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下东岳庙原有大小殿堂百余间,为扬中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仅保留下一座后殿。1995年,扬中市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批准重建下东岳庙,定名为太平禅寺。

太平禅寺分两期建设,首期建成大雄宝殿、玉鉴楼、三圣堂、因果城、禅房等。其中,大雄宝殿投资1600余万元,建筑面积3360平方米。该殿坐北朝南,雄踞寺院中央,门额“大雄宝殿”四字,由已故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整个大雄宝殿建筑面积3360平方米,长46米,宽36米,高34.6米,琉璃覆顶,飞檐翘角,画栋雕梁,为江南晚清建筑风格,雄伟壮观,其规模在江浙沪县级寺庙中堪称首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墨山禅寺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墨山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墨山禅寺位于县城东十五公里处,青山环绕、气候宜人、北依长江、南临洞庭、西接巫峡、东连巴陵、气通衡岳、势贯长虹。古往今来骚人墨客,曾在圣地留下美丽的诗文。

墨山古刹,历史悠久,始建于隋朝。明朝万历县志记载墨山名大云山,隋朝智颖大师,字德安,俗姓陈,出生于华容县城,十八岁出家大云山,后受业于南岳慧恩大师。唐贞观年间宣鉴禅师扩建墨山古刹更名为墨山禅寺,现留传有高僧的木鱼石、乌龟石、船头石、荷花石、玄石门、玄石洞,以及屈原和唐朝宰相张锐留下的碑文等千年古迹。一九九二年经县-部、民宗办批准墨山禅寺复得重建,由释怀净、释怀鉴主持重修。近年来,山门、天王殿、钟鼓楼、藏经楼、荷花池、大雄宝殿、千手千眼观音殿、念佛堂、后殿、斋堂楼、僧人寮房、客堂等系列建筑先后建成竣工,现在的墨山禅寺,青山环绕,绿树成荫,真乃“旅游修行好去处,天生一座古禅寺”。建成后的墨山禅寺,占地面积共6700m2,建筑面积3150m2,总造价380多万元。寺庙常住教职人员十八人,本着以人为本,培养僧才的兴寺理念,先后有两人前往广东佛学院深造,四人到长沙佛学院深造,各项规约健全,谨遵佛制,晨钟暮鼓,过常吃饭,管理有序。目前,投资达200万元的墨山禅寺佛教长廊、法堂、客堂楼、居土楼等新的一批建筑群工作正在筹建之中,一个林园配套的十方丛林式墨山禅寺在宝昙大和尚的支持下即将0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蜀山显圣禅寺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蜀山显圣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明清之际,宜兴素有“禅窟”之称,蜀山则擅荆溪之胜,大游览家苏东坡居士,归老独山,躬耕二顷田,见独山峰峦如黛,清溪萦绕,脱口赞曰:“此山似蜀”。自此宜兴独山易名蜀山,显圣禅院就座落于这蜀山东麓,山水对峙,秀不可掩。

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前,在此遇太湖股匪追击,途经蜀山,当时蜀山陈氏三姐妹,见情况紧急,急中生智,将刘秀藏于乱草堆中,刘秀因而得救,三姐妹为保贞洁而自溺于蜀山东麓金鸡滨。刘秀称帝后,为报救命之恩而建庙纪念,并敕封为圣母三姑夫人庙。清乾隆年间改称为“显圣禅寺”,该寺于文革期间被毁,今在原址重建。

景区地址:江苏省无锡宜兴市丁蜀镇蜀山显圣路

乘车线路:宜兴市内乘5路公交在通蜀路站下车,后沿通蜀路东行至显圣路可达。

丁蜀镇: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东濒太湖,西部为天目山余脉,面积73平方公里,人口14万,属宜兴市市区。2000年江苏省将宜兴市规划定位为“我国著名的陶都,江苏省重要的工业旅游城市,苏、浙、皖接壤地区的商贸综合服务城市”。 丁蜀镇山水相依,风景秀丽,人文荟萃,是著名阳羡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江南旅游胜地之一。 丁蜀镇以盛产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大连普明禅寺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大连普明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普明禅寺坐落于素有“辽南第一峰”美誉的普兰店同益乡帽山脚下,始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普明禅寺南望复州河,北依神帽山,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有10000多平方米,殿宇建筑依山势次第而建,殿宇之间,曲径回廊,雕梁画栋,飞檐翼角,蔚为壮观。

帽山具有悠久的宗教文化历史背景,普明禅寺佛教文化底蕴深厚,鼎盛时期, 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和庙会之日,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寺院内外,帽山脚下,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因此闻名遐迩。-年代,寺院被毁于一旦,一片荒芜间,遗址依稀可见。

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不断落实,为弘扬祖国传统的佛教文化,恢复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家积极呼吁恢复重建普明禅寺。为了满足广大信众的愿望,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据《宗教事务条例》的有关规定,经大连市宗教局和普兰店市宗教局同意批准,于2006年11月8日批复了《关于同意复建普明禅寺为佛教活动场所》的文件。普明禅寺筹建委员会决定在其原址处恢复重建。现在复建的普明禅寺是明清建筑风格,布局为:山门、天王殿、圆通宝殿、藏经楼三层院落。全寺建筑中轴线依山势次第布置梯级院落,庭院规划整齐有序,自外而内,殿宇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兴。今逢盛世,国运昌隆,政通人和,佛法昌明,民生福泽,借此盛世之因缘恢复修建普明禅寺,功不唐捐,福被群生,有利于促进大连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普明禅寺的工程建设,得到了大连鑫凤集团总经理林忠凤女士的鼎立支持,发大愿心,做大功德。愿更多有善缘的人士,广种福田,随喜乐助。兴建寺院,十方共享,一分奉献,万世福田;人天路上,修福为先,功德林中,布施第一;因缘难逢,际遇难求,众擎易举,众志成城。惟愿诸佛菩萨早现金容,佛光普照,古刹生辉。

仰祈十方善信及社会各界贤达人士,以普度众生为悲愿,以弘扬佛法为己任,共同发心,广行布施,积福行德,随喜功德,为修建道场添砖加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共襄盛举。凡发心捐款者,均为其回向并刻功德碑,以期芳名与古寺同寿,惠泽与日月同辉,功德永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东胜禅寺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东胜禅寺为天长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胜禅寺位于汊涧镇马路村大坝村民组新205国道西250米处,时代为元末明初,类别为寺庙,面积为4000平方米。为天长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天政[2011]第99号。

保护范围:整个寺院外10米均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整个寺院外20米均为建设控制地带。

汊涧镇:汊涧镇为安徽省200个中心建制镇之一,省30个发展改革试点镇之一。旧有“小南阳”之称,其位于皖东天长市的西部、“长三角”和南京1小时都市经济圈内,是我国东西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通道。该镇交通便捷,205国道(宁连一级公路)和正在新建的宁淮高速公路南北穿境而过,312省道中贯全境。区位优势明显,东西南北分别距扬州、滁州、南京、淮安大、中城市只有70公里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泗洲禅寺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泗洲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仙岛湖之南,有座海拔780米的白马山。这里山高林茂,终年去遮雾绕,神秘莫测。山腰间有座骆家寨,寨旁有座泗洲寺。寨与寺的传说交织成一道千年难解之谜,任人解说。

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起草讨伐檄文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史称骆宾王“兵败遁去,不知所终”。而阳新民间却传说骆宾王逃至王英白马山隐居。其后子孙繁衍,遍布阳新各地。他当年结庐之处,就是今天的骆家寨。当时,西域高僧僧伽大师在泗洲(今安徽泗县)建寺传经,名贯四方,人称“泗洲和尚”。有位泗洲僧人去游至王英白马山的骆家寨,挂锡建寺。骆宾王因慕其名,倾囊相助,后又入寺为僧,遁入空门。骆宾王浙江义乌人,兵败扬州后,他逆江而上,逃至阳新也有可能。据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上将王平回忆,其母亲坟墓不远处有一古墓,墓碑高大,碑文所记即骆宾王。惜此墓及碑已没入水内。唐末战乱四起,该寺毁于兵火。

旧志载唐末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泗洲寺重建。至元代又寺毁僧散。明代宣德三年(公无1428年)山东泗水县淳池寺一高僧云游至此,重建此寺。从此寺中香火日盛。最盛时,寺院占地27亩,四周的石筑围墙,周长二里许,高丈余。寺产有田地100余亩和大片山林。寺中百余僧人,分文武两班。文僧参禅,武僧防卫。此后,泗洲寺又多次毁坏,至1985年,正殿仅存半间,偏殿惟存武圣宫和观音堂。1988年,泗洲寺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泗洲寺旁原有多座石塔,现仅存三座。寺前一座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塔七层高丈余,层层六方,方方翘角。塔旁有明代万历年间的古墓一座。另外两座石塔形态各异,一为香炉状,一为葫芦形,皆年代久远,古貌依然。

泗洲寺环境幽静。一溪流水潺潺,忽潜入地下,至寺前又突然喷出,水柱如燃香之状。旁一柳,枝繁叶茂,相传为骆宾王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海宁禅寺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海宁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沿山路攀缘或乘缆车可至三元宫。三元宫是云台山区的主庙,也是花果山的主体建筑。

三元信仰源远流长,早在1600年多年前东晋时代,干宝的《搜神记》上便载有东海人陈光蕊,生了三个儿子,得道升仙。分管天、地、水三界的记叙。明代苏北鲁南三元信仰非常兴旺,万历十五年(1587年)淮安人谢淳破家扩建三元宫,奠定了三元宫建筑群的基础。《西游记》的作者更是三元的坚定信仰者,书中说唐僧是东海陈光蕊的儿子,这庙里的三元也就是唐僧的骨肉兄弟了。近年三元宫易名海宁禅寺,改塑释迦牟尼佛,三元圣像已移至东配殿。

大雄宝殿面前有两棵千年银杏,显示着三元宫古老的历史。抗日战争时三元宫遭受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这两棵树虽然枝干断裂遍体枯焦,但在胜利的春风吹拂下,又绽发新芽,结出了累累果实。三元宫近年经过多次修葺,已逐渐恢复原貌,只在东南部位的下方,保留下一块当年的残垣断壁,作为历史的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护圣万寿禅寺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护圣万寿禅寺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护圣万寿禅寺位于吴兴区道场乡道场山,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1994年10月,护圣万寿禅寺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道场乡:道场乡位于湖州市中心城区南大门,是南郊一块河荡港汊密布,绿水青山相间的“风水宝地”,自古享有“山青水秀,鱼米蚕乡、文物之邦”的美誉。淳厚文风与阡陌纵横珠联璧合全乡面积75.56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80个村民小组,农户6030户,总人口20971人,拥有耕地面积1.8万亩,山地面积5.2万亩。水陆交通十分便捷,长湖申航道和导流东苕溪穿境而过,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北禅寺

全文共 1662 字

+ 加入清单

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北禅寺,位于西宁市北湟水之滨海拔2400多米的北山上,俗称“北山寺”,又名永兴寺。因北山山崖层叠,远眺似土台楼阁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楼山,北禅寺也因此又叫土楼观。北山寺早先为佛教寺庙,是青海境内最早的宗教建筑,初建于北魏明帝时期(公元106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以后由于道教盛行而成为道教寺庙。整个建筑背倚北山,基本上是依山腰中的红砂岩天然断层由西向东依次而建,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立,结构奇巧,寺院错落有序,蔚为奇观。据说,“北山烟雨”是“西宁八景”之一。

旅游看点:

灵官殿

来到山脚,首先看到的是灵官殿。灵官殿修建于明洪武年间,因战火毁烧,重修于1915年。原有山门,东西两边有厢房,房中间有横匾上 书“灵官殿”三个大字,清宣统二年(1910年)西宁各界捐资将灵官殿整修一新。

殿内,供奉着护法王灵官。灵官赤面三眼,手执金鞭。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和佛教的韦驮相似,有的书说他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帅,又叫五显灵官。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火车王灵官”,根据《新搜神记》的记载,王灵官本名叫做王善,是宋徽宗时候的人。

王母大殿

灵宫殿后,是王母大殿。王母大殿是整个土观楼的主殿,也是平常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2007年大殿失火,现在看到的是2008年重建的。据说,西王母的主要活动区域在青海,而这里是西王母显灵圣地,所以主供西王母。北禅寺现为青海省内道教活动中心之一,每年有众多的海内外华人前来游览观光,也会不时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宗教朝拜活动。近几年来,每当重阳节晚上,北禅寺还会张灯结彩,届时,数万人云集于此,更是热闹非凡。

王母大殿分上下两层,下层供奉王母,上层祀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城隍殿

王母大殿西边是财神殿,东边是城隍殿。财神殿供奉着比干、关圣、赵公明三大财神,城隍殿则供奉着本省城隍、东汉时期的西宁护羌校尉邓训。据载,邓训生于40年,卒于92年,字平叔,是东汉开国名将邓禹之子。邓训任护羌校尉深得羌人之心,倍受爱戴。羌人“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

露天金刚

王母大殿再往上,是一段陡直的天梯,攀上天梯,就到了土楼山“九窟十八洞”之下。

土楼山中部,有两尊露天金刚,东边一尊与西边一尊相连接,两尊露天金刚高三十多米。这两尊金刚本是两个山崖的突出部分,后被山水冲刷风雨剥蚀,形成奇特的造型地貌。魏晋南朝时期,广大信徒在原造型地貌基础上,将它们雕琢成两尊大佛像,称之为“露天金刚”,这两尊露天金刚也叫天神、天王,当地群众叫闪佛,其意是从山中闪出来的。西面的一尊,已被风化,坍塌不辨面目;东面的一尊,仍然完好。远远看去,大佛的头、身躯、下肢和面部五官轮廓清晰,雄浑粗犷,具有唐代艺术风格,真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闪佛西边,一座座殿堂楼阁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从左至右依次是斋堂、玉皇阁、后城隍、斗母殿、奎星阁(土观楼)、西方三圣殿、关帝殿。

宁寿塔

土楼山顶峰,有座宁寿塔,该塔为六面形五层翘角塔,塔中实心,青砖砌成。一说是明洪武十九年(1386)由明朝开国功臣、驻西宁长兴侯耿炳文所建,一说是清代所建。据说,每当烟雨蒙蒙,山隐雾中,苍苍茫茫,远望云雾中的殿宇,洞群塔寺时隐时现,正如古诗所吟“北山隐约树模糊,烟雨朝朝入画图”,“多少楼台云树掩,天然画图米家村”,“北山烟雨”由此而得名。站在山顶,可远眺群山之巍峨,可揽西宁全城之风貌。

从土楼山下来,经供奉三教堂、迎仙桥、百花亭,可到万圣殿。万圣殿也叫五母殿,祀王母、地母、斗姥、骊山0、观音0。万圣殿左边,是供奉九天玄女、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的玄女宫,玄女宫东西两侧,则分别是会仙阁、聚仙阁。穿过玄女宫坊,跨过山脚的引水渠,就从道家丛林回到尘世。

九窟十八洞

镶嵌在陡峭的半山腰,依山贴壁,十分壮观,最引人注目的是古洞,其洞构造各异,有的洞无套洞,有的洞有套洞。洞中有神像有佛像,也有道家尊神,千奇百态,洞与洞之间有栈道接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福州西禅寺游玩攻略

全文共 1268 字

+ 加入清单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始建于唐咸通八年,巍峨而壮观。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观音阁以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6座,占地7.7公顷。

相传南北朝时炼丹士王霸在此“点石为丹,炼丹成药”,每逢饥岁,便靠卖药换米救济穷苦百姓,王霸服药仙蜕后,人们便建了一座寺纪念他。海外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摈城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等寺院,都属西禅下院,至今仍由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因此这里是福州与东南亚一带文化交流的窗口,每年许多国外高僧信徒登临参遏,又成古刹与众不同的一大景观。

福州西禅寺游玩攻略:

景区特色:顺着林间石砌南道,入山门,步进天王殿,穿廊历庑,来到大雄宝殿。这里佛相庄严,画梁雕栋,尤增金光辉煌:大柱刻有一副楹联:“宝刹镇怕山,溯当年初辟荆棒,七源通斗极;法轮转瀛海,喜此日重装龙象,上方钟梵迦陵。”署名“三品卿衔候补道淡水林维源敬题”。林维是清代台湾巨富,居淡水县。殿后通向法堂前庭,埕地清,花丛幽雅。右有一株荔枝树,盘根错节,高不过3米,粗于则双臂难搂,标名“宋荔古迹”,非同凡品。对峙在左侧的一株唐代慧棱禅师手植的荔枝,俗名"天洗碗",几年前已枯毁。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首次访遏时,题咏一绝:“百柱堂空观劫后,千年象教话当时。禅师会得西来意, 引向庭前看荔枝。”历经““””的“劫后”,只见“百柱堂空”的初复景象,丛生百慨。

出了法堂,绕过后墙,新建一座华严三圣佛殿,与西禅古寺3殿坐落在一个中轴线上。佛宪新铸3尊大佛,左殊骑狮,右普贤驮象,形象逼真。从这里左行几十步,便进玉佛楼,径登阶石,步入观音阁。阁厅正中新塑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佛像,纯用黄铜铸成,重达29吨,为全国仅见。阁前玉佛楼,柱刻:“宏法大雄,胜迹重开存宋荔;安禅贞志,空门高讽隐诗僧。”概述“胜迹重开”的艰辛和“宏法大雄”的盛况。重修古寺的诗僧梵辉,著有《福建名山大寺丛谈》、《西禅古寺》等书行世。楼内有两尊玉雕佛像,全由海外侨胞捐赠。一在楼下,坐佛,身高2.3米,为释迎牟尼正面坐像;一在楼上卧佛,身长4米,重10吨,为释迎牟尼卧像,居全国最大的玉佛之一。 附近还有一座藏经楼,藏有清康熙御笔的《药师经》、刺血缮写的《法华经》等,属于珍贵文物的经卷。

顺着阶石,穿过花庭甬道,来到新建的报恩塔前。这座以现代建筑材料施工的高塔,高67米,15层。塔内设8厅,外造9廊,仿古建造8角飞檐,屹立突兀,为国内最高的石塔。塔旁新筑一座罗汉阁,塑有500罗汉,各具神态,栩栩如生。

西禅寺有白龟吐泉的遗址、唐代开山祖师懒安禅师塔内真心铭碑、五代慧棱法师塔、唐代七星井,还有弘一法师放生池碑......都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 证。

交通:乘坐公交车27、606、701、813、812、723、957、941、14路均可到达。

景区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07:00 -18:00

建议游玩时间:2小时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工业路455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三嵕山金禅寺舍利塔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三嵕山金禅寺舍利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三嵕山金禅寺舍利塔

屯留县城西北25公里处,三嵕本为三峰所聚之意,这里的三座三峰一名麟山,一名灵山,一名徐陵山,其主峰麟山在东,为丛岭迭峰之首,所以三嵕山又名麟山。因为有了羿射九日的故事,所以三嵕山自唐代起就开始在山上修建庙宇,除三嵕大庙外,还有先师庙、金禅庙、唐王庙、喜神庙、关帝庙、黑虎神庙以及金禅寺等。当地百姓对所有神灵统称“老爷”,三嵕山山上神庙众多,“老爷”也多,故三嵕山就被俗称为“老爷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护国永宁禅寺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护国永宁禅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唐武德六年(623年),有“淮东首刹,江北名蓝”之称,为当时三十六名刹之一。1938年毁于战乱,1993年恢复建设。永宁禅寺历史上高僧辈出,雪松法师、茗山法师和盐城佛教奠基人乘愿法师都曾任该寺院住持,现任住持为仁风法师。景区现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念佛堂、藏经阁等设施。2011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景点位置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永宁路11号‎

联系电话:0515-88171459

门票:10元

信息来源: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无锡斗山禅寺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无锡斗山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斗山禅寺原是千年古刹,是无锡地区第二大禅寺,规模仅次于马山祥符禅寺位于锡北八士镇境内,原寺庙文革时被毁,于1998年重建,新寺庙按佛教传统造型,建筑雄伟壮严,佛像齐全。

斗山禅寺历史悠久,相传西汉时期,斗山就建有“三青寺”,公元十五年新建了斗山寺,一八六一年斗山寺毁于战火后,建造了“玉皇殿”,法不孤起,遇缘则兴。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就在斗山寺百废待兴,无依无靠之时,一九九七年秋,上法下海法师应邀来到斗山,慈爱众生之大悲心自然流露,发大誓愿,作狮子吼,依然接受了斗山寺。

从此,开始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创建道场之艰难历程。斗山重建庙宇,命名为斗山寺。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园陵路

乘车线路:无锡市内乘738路公交在翠竹路站下车可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梁野山白云禅寺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梁野白云禅寺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梁野山白云禅寺位于武平县中堡镇坑头村,始建于宋,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建。坐东南朝西北,由台基、大门、前殿、天井、大殿、两侧横屋等组成,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墙体、梁、柱均石构。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柱。大殿内立八根元代大石柱,面阔三间,进深四柱。附属文物有清康熙十四年(1675)建的普通舍利塔。寺为罕见的元代仿木石构建筑。

中堡镇:中堡镇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境内东北部,距县城45公里。全镇辖21个行政村,6765户,28325人,土地总面积17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4万亩.山林面积20.1万亩,石灰石、花岗岩、金银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石灰石储量8000多万吨,居全县第一,花岗岩石储量240万立方米,金银铜储量分别为12、1766、94815吨,潜在经济价值达到50亿元。境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