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4660

文章

1000

篇1:天津王襄故居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天津王襄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绍 位于南开区东门内刘家胡同14号。故居为坐东朝西两进四合院,建筑为青砖小式,硬山卷棚顶,部分房屋有前廊。 王襄(1876~1965)为著名古文字学、金石学家,是最早鉴识和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之一,所著《室殷契类纂》和《室殷契征文》有很高学术价值,建国后被聘为市文史研究馆馆长。

天津南开区

王襄(1876.12.31--1965.1.31),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天津。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长期从事金石学、甲骨学研究,为中国的金石、甲骨学研究,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1959年天津市书法研究会在天津市文史馆成立,他出任首任会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袁学澜故居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袁学澜故居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影园”位于苏城官太尉桥的西堍,是清代著名诗人袁学澜的故居。该园宅占地四亩余,是一处具有三百年历史的苏州传统园林古宅。站在官太尉桥上向袁学澜故居院内张望,只见一片粉墙黛瓦、飞瓴翘角、树木掩映、重重院落。

袁公又名景澜,字文绮,号春巢,嘉庆至光绪年间人(1803—1894年)。世居苏城东南尹山乡袁村,家素封,饶有田宅。年少苦学,补诸生,乡试却屡不第,居家着书课子,暇或朋友觞咏。咸丰二年(1852年)袁公购吴门官太尉桥冷香溪畔卢氏旧宅,奉母迁居城中。因园宅西南毗邻双塔,名以“双塔影园”,并撰“双塔影园记”序其始末。袁公诗文,脍炙人口,着声吴下。所著《吴郡岁华纪丽》为记岁时苏州风土人情节令时俗之作,《南宋宫词》、《姑苏竹枝词》、《苏台揽胜百咏》等尤为传诵,时人以“诗史”、“诗虎”称之。

袁公百年之后其园宅又几经易主,二十世末竟散为六十余户民居,年久失修,日渐颓败。一九八二年苏州市政府挂牌列“双塔影园”为“控制保护建筑”,一九九五年市政府发起旧街坊改造。史建华先生主持“双塔影园”的复古修缮工作,动迁住户、清除搭建,鸠工修葺、浚池迭石,莳花植木。历时三载,恢复粉墙黛瓦、飞瓴翘角之传统园林宅第风貌。又装饰匾额楹联,陈设几案桌椅。园宅为之生辉,深得各方赞誉。文物古建界耆宿罗哲文先生参观后,高兴地提议将该园作为业内专家学者聚会交流之场所,并欣然命笔题额为“吴都会馆”。

袁学澜(1804~1879年),原名景澜,字文绮,号巢春,元和(今苏州)人。据民国《吴县志》记载,袁学澜是“元静春居士易后,世居尹山袁村”。按袁易(公元1262-1306年)字适甫,号静春,元代藏书家、诗人,着有《静春堂诗集》(四卷)及《静春诗》(一卷)。袁学澜家底殷实。但他并不满足于优越的家境,“独溺苦于学”,21岁成元和县诸生,23岁时倡议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乔治华盛顿故居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乔治•华盛顿故居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51年曾经居住过的房子,已有250多年的历史了。1751年,当时只有19岁的乔治•华盛顿陪同患了肺结核的哥哥劳伦斯来到巴巴多斯这个加勒比岛屿进行疗养,所居住的地方就是这个小楼。之所以来巴巴多斯疗养是因为巴巴多斯的热带气候和温泉疗养对于肺部疾病的疗效在当时远近闻名。

巴巴多斯之旅是乔治•华盛顿传奇一生中惟一的一次海外旅行。目前的乔治•华盛顿故居有两层,为橘黄色,但是在1751年华盛顿居住时只有一层,上面的一层大约是在1850年的时候加盖的,名字也改为了“乔治•华盛顿故居”。屋子中还有华盛顿手捧书籍认真读书的雕塑,英姿飒爽。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访问巴巴多斯时参观了华盛顿故居,巴巴多斯政府从这次访问中得到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克林顿带来了高达250万美元的华盛顿故居的全面整修费用,这使得华盛顿故居的整修计划成为这个小小的加勒比岛国历史上投资最高的房屋整修计划。

George Washington House (Barbados)

必去理由:巴巴多斯投资最高的整修房屋

景点所在大洲: 北美洲【North Ame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巴巴多斯[Barbados]

景点所在省、州:圣迈克尔区 [Saint Michael Parish]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美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美国开国元勋、首任总统。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时任大陆军(Continental Army)的总司令,1787年主持了制宪会议。会议制定了现在实施的美国宪法。1789年,他经过全体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而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邓恩铭故居

全文共 1317 字

+ 加入清单

邓恩铭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邓恩铭烈士故居坐落于荔波县城北向阳路21号,总占地面积1100㎡,总建筑面积397㎡,其中:故居86㎡,豆腐房9㎡,陈列室230㎡,游客服务中心72㎡,现故居馆藏文物达150多件(套),已拆迁完毕等待建设资金的空地500㎡;1979年中组部、中宣部批准为贵州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初故居修缮完毕,举办故居复原和邓恩铭生平事迹陈列,同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邓恩铭故居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省民委的关心指导下,始终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和创建活动,得到领导、群众和前来参观游客的认可和好评。主要活动措施是:

一、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重要工作内容

成立故居纪念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领导和协调;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故居纪念馆重要工作内容,使该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长期开展。

二、四个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长抓不懈

一是与旅游接待相结合,面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二是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面向全县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三是与全民国防教育相结合,面向全县干部、职工、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四是与干部继续教育相结合,面向社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干部群众了解我国平等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懂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依法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三、创新形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影响不断扩大

逐步将新材料、新技术及高科技多媒体运用到陈列中,更新陈列形式和陈列手段,打破了以往文物加图片的传统陈列样式,增强故居纪念馆文化魅力,增加游客数量,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影响。2012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影响游客量达156367人次,预计2013年将超过20万人次。

通过以上工作措施,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1995年公布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公布为贵州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列入全国对外免费开放纪念馆;2010年8月,邓恩铭故居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二批名录》;2012年公布为国家全民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和省党史教育基地。

邓恩铭又名恩明,字仲尧,贵州荔波人,1901年生,水族。故居为一栋四排三间土木结构的普通居民瓦房,坐西朝东,当街而立。

--大门对面左侧10余米处生长着一株200余年的古榕树,树干周长10余米,高约15米,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盘根错节,整体如伞状树冠。

--1979年11月,烈士故居由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多次拨款在故居右侧修建了“烈士事迹陈列室”。室内陈列着烈士少年时代用过的笔、墨、砚台、墨盒、玉首饰、幅符、衣架、马灯、家信等实物,以及介绍烈士生平和革命事迹的图片、资料。故居内还保存着邓恩铭少年时代用过的木床、桌子、椅子、凳子、石磨、药碾、八挂钟等遗物。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附近没有公交车经过,可沿向阳中路自驾或步行前往,如住在附近可以打车或步行到达。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8:00-17:30

景点位置

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荔波县城北向阳路21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肖纪美故居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肖纪美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肖纪美故居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吉信镇得胜营社区,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1920年12月肖纪美出生于此。肖纪美自幼聪明好学,于省保单位三潭书院启蒙,后升学至凤凰县文昌阁小学。1933年考入湖南省长沙市私立明德中学求学。1939年,被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录取,取得学士学位。1948年2月,肖纪美考入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攻读,一年后获得冶金硕士学位,1950冬,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博士毕业后,肖纪美先生听闻新中国刚成立,便一心准备回归建设祖国。1957年肖纪美终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碍,回到了祖国。肖纪美长期从事钢铁冶金、金属材料和金属物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材料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研究中多次获奖。在教育事业上,提倡用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方--指导,教学、科研,学术思想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国冶金科技事业培养出了近百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先生共计编写28本冶金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由于他在教育上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冶金教育劳动模范、国务院优秀归侨的称号。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为院士)。

肖纪美故居坐南朝北,占地面积477.6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5.73平方米,四合院格局,三院二进,由大门、前院、门厅、中庭、迥廊、正屋、花园、附属建筑等组成。为四合院穿斗式硬山顶砖木梁架结构建筑,院内门、窗均系镂空雕花,设计精巧,构图新颖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该故居保存较完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19年,肖纪美故居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得胜营社区:得胜营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孙传芳故居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孙传芳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孙传芳故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泰安道15号。1921-1922年建,是孙传芳在津几处住宅中最为豪华的一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分前楼、后楼两部分。两楼连接处有大玻璃窗。入口为条石台阶,立有四根爱奥尼克石柱。缓坡式屋顶,窗形各异,屋脊中央有灰帽盔式的小穹顶凉亭,体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欧洲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室内装饰豪华。该故居现为天津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使用,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孙传芳(1885-1935),字馨远,山东历城人,是民国时期直系军阀首领之一。在日本读书期间加入同盟会,1923年任福建军务督理。在1924年的江浙战争中乘机扩军,1925年10月起兵驱逐苏皖等地奉系势力,11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从而成为直系最有实力的军阀。1926年,在阻挡北伐军东进的战役中损失了大部分精锐部队,先后投靠张作霖、张学良门下,最后在天津被施剑翘刺死。

孙传芳(1885-1935),字馨远,山东泰安人,直系军阀首领。幼年孤苦,寄人篱下,投军后经过不懈努力,在1904年出国赴日本留学。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9年回国后历任北洋陆军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23年率部入闽,平定福建叛乱,任福建军务督理。1924年9月-战争爆发,出兵援助齐燮元,夹击皖系卢永祥,占据浙江;1925年10月起兵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萧红故居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萧红故居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萧红故居,坐落在呼兰县城南二道街204号,始建于1908年。萧红故居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萧红故居是中国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现辟为萧红纪念馆,198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修复后的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东而开,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乃陈雷题写,院内五间正房,东西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两间屋展出萧红生前照片、中外名人留景、题词、信函,迎门堂屋摆放着萧红故居原貌沙盘,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共32间。现在,萧红故居已达7121平方米,游人达到138万人多。

萧红故居是很典型的北方乡村建筑。萧红故居保留着满族民居建筑的风格,在结构上是五檩五鸠,软山、明柁、半明柱。在门窗上,窗户采用上下对开,带有盘肠子花格图案,中间镶嵌一块玻璃,四周裱糊北方特有的窗户纸。中间的房门,采用了“苏州门”,顾名思义,是江南水乡的产物,可以看到华夏文化的融合。而房间后门是北方传统的板门。室内是北方人生活的火炕。

满族民居的另一特点也在萧红故居的老宅上体现出来,就是与正房平行的烟囱,青砖砌成,由4节搭建,高7米,与屋内火炕相通。相通部分俗称为烟囱桥子。

如今,萧红故居陈列室就设在正房里。堂屋中间摆设着一个砂盘模型,再现了故居的原始形态。东屋两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屋两间作为展室,墙上展示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和与萧红共同战斗过的老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塞克、罗烽、白朗等人的墨宝。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萧红故居以它北方民居的新貌和不断充实的文化史实展示它的魅力。从1986年6月11日开放以来,萧红故居已接待了100多万中外游人,这里已成为哈尔滨进行文化交流的文明窗口,国内外旅游者的文化圣地。

地址:哈尔滨市呼兰区南二道街204号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8:00-17:00(周一闭馆)

交通参考:552/551大江广厦下车

萧红(1911.6-1942.1)萧红,女,原名张乃莹,宣统三年五月初五(1911年6月1日)生于呼兰府城一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张维祯原为封建地主,但不善经营,家境大不如前。其父张廷举系齐齐哈尔省立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奖励师范科举人,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其母姜玉兰,为呼兰著名私塾先生姜文选之女,自幼随父读书。萧红幼年时,得到祖父张维祯的溺爱,受到良好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黄觉群故居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黄觉群(1879~1943),原名秉杰,别字俊平,化名日安,龙川县黄布欧江人,是龙川工农革命的先驱,龙川党组织的创建人。早年在广州从事-,先后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1925年10月随第二次东征军回龙川领导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与张重耳以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特派员身份,从事领导与开展龙川国民革命运动。同年11月,黄觉群与黄天泽发展黄日初、杨复生、黄鸿良、黄伯隆、邓国章、黄自强、陈增翼、罗一如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龙川县城戴家祠创立了中共龙川县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中共龙川特支),黄觉群任特支书记,直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1926年5月龙川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县城(今佗城)召开,成立了县农民协会,黄觉群当选为县农协主席。1928年3月,组织鹤市武装暴-动-失败后,避难南洋以教书为职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重踏革命征途,参加当地革命团体,发动客籍华工组织游击武装,配合盟军打击日本侵略者。民国32年(1943年)秋,在北婆罗洲病逝,享年64岁。

黄觉群故居位于龙川县黄布镇欧江村,现保存基本完好。

欧江村:欧江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克拉瑞故居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克拉瑞故居位于菲律宾的保和省,历史可以追溯至1840年,为传统的菲律宾-西班牙建筑风格,使用了硬木的大厚木板而建,尼巴叶覆盖的倾斜屋顶使其别具风格,虽然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但是房子依然保持着原始的风采。

克拉瑞故居是一座典型的19世界保和富人的豪宅,至今已有167年的历史,曾被保和省前省长安尼斯托•瓦列斯•克拉瑞以及他的儿子居住,现在开辟为博物馆,并且已被列为国家历史遗产。这个豪宅目前作为收藏19世纪文物的博物馆对外开放,包括有丰富雕刻花纹的木床、梳妆台、古老的摇椅、菲律宾妇女的服饰、国服巴荣、古董罐子、灯、厨房用具,此外,还收藏了很多书籍,一本英语语言的字典引人注目。

菲律宾-西班牙建筑风格的克拉瑞故居分为两层,二层有很多大大的百叶窗,可以调节室内的气温。在博物馆的一层,有一家由克拉瑞家族的后裔经营的舒适精巧和令人惬意的咖啡厅,供应一些在城市里已经找不到踪迹的保和当地美食和不听风味的咖啡,有兴致的游客可以一试。

Clarin Ancestral Home

必去理由:菲律宾最具历史意义的宅子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菲律宾[Philippines]

景点所在省、州:中米沙鄢大区 [Central Visaya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萧殷故居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萧殷故居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新渡村竹园里。建于清代,原建筑已改建,现仅存右横屋后一角楼(3层)。面宽5.5米,深5.5米,占地面积25平方米。灰沙夯筑墙体,硬山顶,灰瓦屋面,青砖地面。角楼高三层,约12米。木楼棚、木楼梯。角楼每面对外都设有圆形或葫芦形枪眼。

萧殷(1915-1983),原名郑文生,龙川县佗城人,少孤家贫,初中毕业后再佗城小学任教,并从事业余写作,先后以肖英、何远、黎政等笔名发表短篇小说30余篇。1936年弃教往广州就读艺术学校,参加“广州艺术协会”,发表多篇杂文,投入抗日-,后加入0领导的“上海防护团”任战地记者。1938年,从武汉辗转到延安,就读鲁迅艺术学校。同年加入中国0,任延安中央研究所文艺研究员和中央艺校教员。1939年调张家口任《新华日报》编委。抗战胜利后,历任张家口《新华日报》编委、《晋察冀日报》编委兼副主编。国共“和谈”期间,在北平主编《解放三日刊》,并兼新华社北平分社采访部主任。解放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报刊编辑、文艺教学、文艺理论方面,先后担任《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编辑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文学讲习所副所长兼中央美术学院文学系教授。1960从北京调广州任中南局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教授等职,为培养青年作家倾注了心血。

萧殷博学多才,著作颇丰,解放后出版的著作有小说散文集和《月夜》、《与习作者谈写作》、《给文学爱好者》、《谈写作》、《鳞爪集》、《习艺录》、《论生活艺术和真实》、《萧殷自选集》、《翻身诗话》、《创作随谈录》等文艺理论和评论集。1985年获广东省首届文学评论荣誉奖,1986年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特别奖。1983年8月31日病逝于广州。1987年,0龙川县委、县政府在县城文化公园(萧殷公园)为萧殷树立一尊汉白玉雕像,作家吴有恒为塑像撰写碑文,书法家赖少其书写碑文。2011年重修萧殷公园。

新渡村:新渡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李立三故居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李立三故居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位于渌江乡福建围村。1891年,立三祖父元吉购置,土木结构平房,占地面积2355平方米,建筑面积922平方米,座东朝西,黄色围墙,八字柴门,门额题“芋园”。门联为“春华秋实,日升月恒”。进柴门15米为正屋,大门石刻门额由原中央总书记题“李立三同志故居”。

李立三(1899—1967)原名李隆郅,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中共中央工人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八一”南昌起义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政治保卫处处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1930年夏,受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理论和党内反右倾斗争影响,提出并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立三路线”。9月即被中共中央纠正。李立三多次作诚恳的自我检查。后任0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兼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8年,遭苏联内务部错误处理。1946年回国,相继任0中央东北局敌工部、城工部部长,中共中央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劳动部部长等职。1980年3月,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平反昭雪,召开追悼大会。为纪念其革命功勋,省人民政府于1983年拨款19万余元,按原貌修复李立三故居,设陈列馆展览其生平事迹,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故居前厅过天井为正堂屋,正面墙台桌上,陈设李立三半身塑像。左横堂屋两侧,对称4房,分别为立三及其父母与弟妹卧室。右横屋及住房,现为辅助陈列室,陈列230多件实物、照片、文字资料,介绍立三同志艰苦奋斗一生的业绩。

1999年11月1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纪念李立三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总工会主席-出席并讲话。11月18日,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在醴陵主持召开李立三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部、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有关领导、立三同志亲属和各界代表参加会议。

李立三故居于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李立三故居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王作尧故居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王作尧故居位于厚街镇厚街村西门巷,GPS坐标:北纬22°5630.9",东经113°3911.3",海拔高程26米。

遗址是一座清代建筑庭院,名为小坞园。有房屋20间,围墙内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围墙外为大片的果树园。小坞园绿树成荫,环境清幽。这里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的家,同时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东莞特别支部书记王启光的家。抗战时期,小坞园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活动的一个重要秘密据点,其中东江纵队的新闻电台和油印室曾一度设在小坞园内。

由于小坞园年久失修,新中国成立后,已近荒废。1971年,厚街村在此建立小学,小坞园残存的房屋被拆除,空地用来建课室。1983年,由王作尧与堂兄王启光为代表的两家人共同将小坞园土地捐献给厚街村,以支持厚街村小学的扩建,王作尧亲笔题写“厚街前进学校”新校名。1989年,厚街村在小坞园原址上建亭,王作尧亲笔题名为“小坞亭”。2005年12月,厚街镇人民政府在小坞亭旁边竖立石碑,刻上《小坞园革命历史简介》碑文。

王作尧(1913~1990),原名伯尧,广东东莞厚街人。1926年随父迁居广州,1931年初考入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燕塘军校)。1935年10月加入中国青年同盟。193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成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任队长。随后,与活动在宝安一带的张广业等抗日武装联合,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任大队长。19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赵一荻故居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赵一荻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赵一荻故居,俗称“赵四小姐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氏帅府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1928年至1931年间,张学良将军和赵一荻女士在此居住,并生下了他们的爱子张闾琳。

重修后的“赵四小姐楼”四周围上了新改造的围墙,推开大铁门,满院花香,院内墙上面摆放着盆景,一楼的接待室、舞厅、餐厅等,二楼的会客厅、卧室、琴房、起居室、卫生间等装修豪华别致,令人置身其间,仿佛感受到了赵四小姐的音容笑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梁赞故居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梁赞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梁赞故居在广东省鹤山市古劳镇东便村。梁赞原名梁德荣,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5),佛山正堂街家中。是建于清代的传统广府式院落,故居分“拜师堂”、“传承堂”、“荣生堂”以及梁赞曾经居住过的寑室等,占地面积105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砖墙七顺一丁错缝垒砌。工艺有木雕、灰塑、彩绘等。整座建筑基本完好。

梁赞幼年和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座古式平房度过。古劳水乡的恬静柔和,塑造了他温文尔雅、洒脱悠闲的性格。

古劳镇:古劳镇位于鹤山市东北部西江下游河畔,东南沿线与鹤山市区接壤,水陆交通便利,辖内人口2。8万人,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3。5万人,是全国重点桥乡之一。全镇拥有西江河岸线9公里,占鹤山市西江河岸(11公里)的82%。镇域与鹤山口岸紧接,由西江投资经济区到鹤山口岸全长8公里,三连投资经济区至口岸仅9公里,到江门口岸也只有38公里。鹤山口岸每天均有集装箱货轮及两班豪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宁芷邨故居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宁芷邨故居为犍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宁芷邨故居:宁芷邨是川南知名金融实业家,曾以大股东的身份于1938年12月在嘉阳煤矿第一次股东会上,当选为该煤矿监事。如今成为旅游观光热点的嘉阳小火车,便是出自他手。宁芷邨故居当地人称“铜门坎”,占地面积197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有6个天井,最大的一个天井达100多平方米,最小的一个10多平方米。位于庭院深处,坐落着保持清代原貌的绣花楼。其门楼的样式与智园相似,但更为高大,遗憾的是墙头的石雕白菜,已损毁得不见踪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张炎故居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张炎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吴川 张炎故居 位于吴川县塘掇镇樟山村。建于抗日战争时期。为红砖、混凝土构筑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324平方米,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前有花园地。故居基本完好。

张炎(1902~1945年),吴川县塘掇镇樟山村人。20年代初,随堂兄张世德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粤军,深受反封建思想的薰陶。1931年任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副师长兼一二二旅旅长,并代理师长职务。1932年率部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1933年任四十九师师长、福建中央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兼第四军军长,参加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抗日反蒋运动。1938年,任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积极开展南路的抗日救亡运动。主动向共产党靠拢,于1945年1月13日在塘掇举行群众抗日武装起义,攻克当时的吴川县国民党政府,成立高雷人民抗日军,自任军长。此举配合了当时中共广东南路机关组织的抗日武装起义,震动粤桂两省,张炎被誉为南路著名的抗日民主战士。后在广西博白县英桥墟被捕。惨遭杀害。1958年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炎为革命烈士。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张炎(1902~1945),又名巨炎,字光中,吴川县樟山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张炎出生于越南海防。民国初年随父归国,童年在故里就学发蒙,因家贫仅读三年私塾便辍学,到广州湾(今湛江市)与人打工度日。民国8年(1919年),张炎经其堂兄张世德引荐参加粤军,开始戎马生涯,深受孙中山-影响,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由于勤奋好学,作战勇敢,很快从士兵逐步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李根源故居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根源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李根源故居

1901年,李根源22岁,回到九保,在萧公祠教私塾。他边教边学,读完了《阮篡云南通志》、《滇系》、《滇南诗略》、《滇南文略》、《滇诗词音集》、《山海经》、《尔雅》以及《说文解字》等书,以提高教学质量。

1902年,李根源到曩宋关张发祥家的北厢楼上教私塾。学生有十多人,其中有李根源的亲弟弟李根云、堂弟李根素。李根源把赵会楼先生的要求,综合为《约法八则》:尚书、习苦、广量、气节、虚受、博学、致用、有恒十六个字,写于墙上。还在教室及宿舍门上,写了两幅对联。教室门上的对联是:伏片(案)参鱼鲁,临轩听鹿鸣。

横披是:开门见山。

教师宿舍门口的对联是:

胸罗千古史,花放一楼春。

横披是:炊经酌史。

1939年,李根源携子李希泌回九保,路过曩宋关时,特到张发祥家的北楼恋旧。见墙上《约法八则》及对联均保存完好,遂吟诗曰:曩宋河边曩宋关,先生此日故乡还。呼儿细检书楼迹,古墨犹存四壁间。

地址:梁河县城北三公里处的九保街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祖籍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腾冲)。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人物事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秀才,二十九年(1903)入昆明高等学堂。次年留学日本,学习陆军军事,先后毕业于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次年春任云南留日学生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丁英懋故居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丁英懋故居坐落在和平区成都道106号。建筑面积为732平方米,前部为平房作诊所,后部为二层楼房作私宅,由著名建筑设计师阎子亨设计。建筑物均为仿中式硬山作法,出檐,彩绘,垂脊饰立兽。

丁懋英(1891~1969),女,上海人。上海著名的孟河中医丁甘仁之女。民国初年来天津,入严氏女学读书,为严修所爱重,得严氏之助,赴英国留学习医。学成归国,1923年入严氏任董事长的天津公立女医院(水阁医院),任院长。1935年在英租界伦敦路(今成都道)创立天津女医院,自行开业行医。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联合国救济总署、国民政府行政院救济总署华北国际救济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潘汉年故居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潘汉年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潘汉年故居位于宜兴市新街街道陆平村,为纪念、宣传潘汉年,2000年,陆平村潘汉年故居筹备处对故居倾圮部分进行了修缮,并在原址上重建了5间平房,同时塑潘汉年铜像1座,陆平村小学亦改名为“潘汉年小学”。原上海市市长-为铜像和小学校名题词。故居内陈列有“潘汉年生平事迹展”。整个故居占地面积653.2平方米,建筑面积286平方米。

潘汉年(1906—1977),宜兴归径乡(今新街街道)陆平村人。早年参加过进步文艺活动,为创造社成员,1925年加入共产党。入党后至1926年春,在家乡陆平村开展农民运动,筹办农民夜校,并指导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陆平村成为宜兴秋收起义的策源地之一。他先后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工作党团书记、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央特科二科科长、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遵义会议后,受党指派前往上海恢复白区工作,负责打通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联系。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中央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央社会部副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东北、上海、香港负责情报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上海市副市长,华东局社会部部长、-部部长,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副市长等职。1977年4月在湖南长沙蒙冤病逝。1982年8月中央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景区地址:江苏省无锡宜兴市新街街道陆平村

乘车线路:宜兴市内乘开往东胥渡的班车或乘小巴至陆平村下车可达。

潘汉年,1906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潘汉年是我党历史上隐蔽战线、文化战线和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潘汉年忠实地执行并多次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多次为党获取重要战略情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潘汉年到达中央苏区,先后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洛克故居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洛克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参观探险家洛克的故居和遗物,感受百年前洛克对丽江的热爱。

景点介绍

洛克故居位于玉龙雪山南麓的雪嵩村,是著名美国探险家洛克当年在丽江的居所,这里有关于洛克百年前在丽江生活留下的遗迹展览,可以了解当年探险家对丽江的热爱和百年前的丽江风情。

约瑟夫洛克是著名的美籍奥地利探险家,1922年,他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撰稿人、探险家身份从泰缅边境进入云南考察,辗转到达丽江后,因为对这里的热爱住下了二十多年。他以雪嵩村为大本营字啊周围采风,拍摄动植物、民俗风情的照片,著有《中国西南纳西古王国》、《纳西语英语百科全书》等名作,把中国云南的风情介绍给全世界,在西方非常有名。著名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也是借鉴他的探险经历写成。

洛克故居是一座一院三房的小建筑,同时也是当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中国云南探险队总部的旧址,楼上有洛克居住了二十多年的起居室。目前这里展览了洛克当年拍摄的大量照片,还有他留在丽江的一些遗物,可以在参观中感受百年前探险家对这里的热爱,也能够看到一部分丽江百年前的风情。

地址: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雪嵩村(玉湖村)

类型:名人故居展馆展览

游玩时间: 建议0.5-1小时

电话: 15287282190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信息:

国内游客25元,外宾40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