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驿站遗址(最新六篇)

浏览

6996

文章

6

篇1:子午道南段驿站遗址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子午南段驿站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子午道南段驿站遗址(包括谭家湾遗址,郭家坝遗址,万家堡遗址)

(1)名称:谭家湾遗址

时代:汉

地址: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村委会西侧30米。

保护范围:东至池河——迎丰公路西侧30米,南至洪河北岸,西至池河东岸,北至汉王城。遗址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50米。

建设控制地带:南、西同A区,东、北以A区为界各外延50米。

(2)名称:郭家坝遗址

时代:汉

地址:石泉县中池乡五坪村村南500米的郭家坝。

保护范围:东至台地崖壁,南至居民居住中心,西至乡村公路,北至耕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南同A区,西、北以A区为界各外延300米。

(3)名称:万家堡遗址

时代:汉、宋、明、清

地址:石泉县迎丰镇万家宝村

保护范围:东至滩地边沿,南至库区蓄水区下,西至石迎公路,北至河滩边沿。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面各外延150米。

29.名称:南宫山莲花寺遗址

时代:宋、清

地点:岚皋县溢河乡南宫山中峰

保护范围:东至千年古栎根部,南至平台外沿,西至本寺后沿边,北至大北殿石栏下。东西长38米,南北宽15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莲花盆侧面小沟,南同A区,西至本寺后面小沟边,北至金顶崖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琼梯木驿站、烽燧遗址

全文共 1332 字

+ 加入清单

琼梯木驿站、烽燧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琼梯木驿站、烽燧遗址

琼梯木驿站、烽燧遗址位于图木舒克市51团拜什阿恰尔村东北约18公里。时代:唐宋时期。1999年7月29日公布,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名“琼梯木”是维吾尔语,意为“大烽火台”,此为唐代郁头州的“谒者馆”。原为唐朝丝绸之路北道上接待国际使者、军人、-、僧侣的巨大招待所或者驿站,故名“谒者馆”,唐朝宰相贾躭在他的《道里记》中有准确的里程记载。此遗址面积很大,其东有烧陶场遗址,东南有炼铜场遗址,北面曾经有过一座小佛寺,大烽火台旁是一座小型不规则的城堡,20世纪80年代尚存在木结构的一些建筑物,现在已经被盗掘一空。城堡内外唐代遗物十分丰富,出土过大量陶器、铜镞、开元和乾元通宝、龟兹钱币、骨制品、炼渣、装饰品、葡萄、核桃、杏核,书写着龟兹文的陶片等等。其南尚有肖梯木(又称阿萨梯木)。这四处“梯木”形成了唐代农垦、宗教、军事各方面的一片遗址群。后因喀什噶尔河改道断流,这片遗址遂被沙漠堙灭,成了探险家向往的地方。

该烽燧是1985年自治区博物馆文物队首次发现、发掘,并有考古调查报告刊布。“琼”,维吾尔语为“大”的意思。这里确是一处较大的驿站遗址,面积方圆一平方公里。遗址大致可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在东区现残剩一个土墩,长约20米,宽约10米左右,高约0.5-1米不等。紧邻土墩的西南,有一石堆,上直径长2-2.5米,下直径长4-5米,高约1米,石堆上布满了炼渣、铁块,这好似一个窑及一个手工作坊遗址,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在这个窑址西南200多米处,有陶片、珠子、铜饰件、铜钱等物,还发现有人的碎骨片,这里可能是墓葬遗留。

在东区西约400-500米处,为西区,有琼梯木烽燧,烽体已残,上半部分呈圆柱状,下周长68.8米,通高约12米。烽体上部2米为土块垒砌,下为黄土夯筑。在烽燧的东、西及北部有长方形土堆(2004年调查发现这土堆其实是墙垣)。1988年自治区博物馆文物队在此发掘了土堆的东部,揭示出部分半地穴房屋遗址,并能看出有烟囱伸出屋顶,房屋为土块建筑而成,依墙垣而建。房屋的分布面积为南北117.5米,东西宽101.5米。在琼梯木西约两公里处,有窑址发现。

在遗址上采集到较多的陶片、铜饰、带扣、钱币和玻璃片等。陶片中红、灰陶片几乎各占一半,陶质很细、火候很高,基本手制,在器物口沿部有轮制痕迹。口沿采集到5件,有长领直口、短领直口、敞口三种类型,器耳有耳朵形鋬耳及半圆形柱状耳。在半圆形柱状耳上起脊且有斜线刻划。在陶片上装饰有压印纹及附加堆纹两种纹饰。压印纹主要是圆点、圆圈及条纹组成的花纹图案,而附加堆纹则主要是在器物的肩颈交接处饰锥刺纹和戳划纹等。

该烽燧有学者认为是《贾耽道里记》的谒者馆地望。

在琼梯木以南或西南到脱库孜萨来古城还有尤木拉克梯木、阔西梯木、泽梯木等处烽燧遗址。柯枰县西南一带目前还残存着亚衣德梯木、都挨梯木和阿克先尔梯木等处烽燧和古城遗址。这些烽燧和古城遗址在时代上相近,相互间距基本有序,应是唐宋时期拨换以西到据史德城之间的交通路线设施。关于此《贾耽道里记》曾详细记载为“自拨换碎叶西南度思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故和平铺,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

甘溪坡茶马古道位于天全县红星村二组境内。是当年背夫们背茶包子到西藏的必经之路。该古道现有27户农家住户,房屋还保留有清末建筑风格,古道上背夫们当年背茶包歇脚时用拐子杵下的拐子窝仍清晰可见,还有当年照亮背夫行走夜路的灯杆窝子。至今,尚有健在的背夫,背夫们家中保留着当年用过的背夹子、拐子、油灯、草鞋耙等工具,以及当年开茶馆、旅馆遗留下的古老桌椅。

保护范围:现有驿站遗址四周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脱乌拉塔格驿站遗址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乌拉塔格驿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脱乌拉塔格驿站遗址

脱乌拉塔格驿站遗址位于51团4连西约14公里。时代:唐宋时期。2003年2月9日公布,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唐王城起沿图市至一间房公路13公里处向东拐2公里处。沿老路绕山而行,可见自然形成的山顶烽火台下面的山凹里,这里三面靠山,南为开阔地,地势隐秘,风景绝佳,在山凹里依山势建有一大片遗址,面积约2700平米,现只剩残墙断垣,建筑材料为红色土块,东、西两翼砂山上也有建筑物残迹,主建筑区山腰有一块白色玉质巨石,直径10米,上面没有人为雕凿的痕迹,这座遗存盗挖破坏十分严重,盗坑、盗洞,前后相连贯通,一片狼籍,我们在盗挖的土中和洞口采集到了有莲花纹的浮雕石膏块和佛像残件,其材质特征与托库孜萨来佛寺残留物品相当,二普资料称为驿站遗址,但是从这些大量的残留物及遗址建筑特点、形制等分析,应为一座佛教遗址更为合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斜店村古驿站遗址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斜店村古驿站遗址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斜店村古驿站遗址位于冠县斜店乡斜店村,年代为宋,类别为古遗址。

2014年10月,斜店村古驿站遗址被公布为聊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斜店乡:斜店乡现有3.4万人,5.4万亩耕地,地处两省(山东、河北)、三县(冠县、莘县、大名)交界处,京开公路、冠班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农村经济发展较快,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25元。 蔬菜生产是最大的优势主导产业。蔬菜大棚连方成片,数以万计,年产各类蔬菜2亿公斤,创产值1.8亿元。主要品种有黄瓜、八厘瓜、贵妃翠黄瓜、益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盖孜驿站遗址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盖孜驿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盖孜驿站遗址

西汉时代著名外交家张骞曾经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进而又拓展了中国通往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隋、唐时代,朝廷为了及时掌握边疆军情和传递军令文书,均在“丝绸之路”通道上建立了星罗棋布的驿站,并以“丝绸之路”为主干道,将邮传驿站路线向西延伸至天山南北各地,唐代著名边塞诗曾云:“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诗圣杜甫也有诗“邮亭传急符,来往相追及”讲述历史上交通邮传事业的兴旺发达。

在通往红其拉甫口岸,西去巴基斯坦的“中巴公路”上就有一处闻名遐迩的汉代驿站,这就是克孜勒苏自治州阿克陶县布伦口乡盖孜村附近的盖孜驿站。滚滚滔滔的盖孜河从帕米尔高原深处涛涛而下,真正是惊涛拍岸,激起千堆雪。一路咆哮,一路奔腾,气势极其壮观。站在盖孜河谷曲折蜿蜒的公路上隔河相望,可以看到对面山坡上有一片用石块垒起来的围墙,占地10余亩。围墙中央有一座建筑面积约40平方米的石头房子,具有粗犷的原始美。其高不过3米,屋顶用黑褐色片石覆盖,昔年凿石的痕迹历历在目。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对盖孜驿站有这样一段记载:“盖孜河畔上的盖孜大队,有一连三间石头房子,已倾圮。从遗址看,当时可容纳数十人居住。在古丝绸之路的葱岭古道上曾起过重要作用。”这个盖孜驿站便是我们所介绍的在今阿克陶县境内的盖孜驿站遗址。

流水匆匆,岁月悠悠,盖孜古驿站虽已沉寂在乱石和杂草丛中已无昔年的马蹄声声、人言沸沸、篝火通明、热闹非凡的景象,但它却向中外游客传输着这样一条信息:即帕米尔高原远在汉代就有了官办的驿站。盖孜古驿站东西两侧的悬崖峭壁上各有一条细若游丝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象一条脐带向远方延伸,当年祖先开拓这条古道的艰苦卓绝令人感慨万千,无比景仰与崇拜。在盖孜村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段英勇悲壮的故事。

相传,汉代,从疏勒(今喀什市)到竭盘陀(今塔什库尔干)没有一条道路相通,来往官客商贾只有望山兴叹,失望而归,留下了不尽遗憾。汉代驻疏勒的一位汉族-心急如焚,他在奏明朝廷后,便亲自率领100名兵士到盖孜河谷进行实地堪察,他决心打通这条中西通道,并面对高山大河庄严宣誓,路不通,宁死不归!他集中300兵丁和当地500农牧民日夜作战。他身先士卒,不怕艰苦,甚至在被巨石砸断腿骨的情况下,还让几个士兵抬到筑路工地视察。他这种崇高的忘我精神使兵民深受感动,士气十分高涨。从关内来到边疆服役的兵士十年不归,艰苦奋斗了8个春夏秋冬,这条咽喉要道终于开通。而这位汉族-也由一个英武青年变得老态龙钟,须发皆白,犹似昆仑山头白雪皑皑。

为了方便来华使者官吏及商贾邮役避暑消寒挡雨遮风,地方-在盖孜村附近修了一座驿站,也就是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的盖孜古驿站。十分不幸的是,古驿落成之日,这位汉代-也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最终死在了盖孜河谷,他瞑目前叮咛再三,不要将他的尸体运回疏勒,而是就近掩埋在盖孜驿站附近,以便能够与古驿站相毗邻,目睹东来西往官客商贾的热闹景观。

盖孜古驿站自汉代以来数千年间人迹不泯,为来往客商提供食宿和方便。直到清代末年,盖孜村有一个名叫买买提阿吉的维吾尔人还在此开设客栈食堂,热情接待来往客商。时至今日,盖孜村的白胡子老者讲起买买提阿吉还是活灵活现,兴趣盎然。置身盖孜古驿站,目睹石屋内被炊烟熏得乌黑锃亮的四壁和脚下一堆堆似有余温尚存的灰烬,不能不使人深感历史之高邈,岁月之悠然……

展开阅读全文